《雨霖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第六单元《宋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李白、白居易、柳永、苏轼、韩愈、蒲松龄等人的作品。学习的重点是古诗文欣赏,欣赏时要联系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体会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优美的语言,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4)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领会这首词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点染的写法。
【教学方法】以”互动探究”为主,辅以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
“别”的呢?
二、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牌,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2.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齐读
读前正音:暮霭(ǎi)凝噎(yē)那堪(nǎ)
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
让学生划出停顿(/),并强调朗读要点: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要想读好诗词,就要理解作品的内涵,要走进作者的内心去,要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就当这首词是我们自己写的。
4.整体感知全词,说说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概括上下片大意。
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
上片写了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写了对离别后的想象。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问:最能表现诗歌内容主旨的是哪一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上片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悲伤。“骤雨”又更添一份悲凉,俗话说“一阵秋雨一层凉”嘛。这里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秋天)、地点(长亭),气氛(秋雨暂停的黄昏),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做到了字字含情,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词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3.思考:开头三句,有哪些作用?
明确:(1)从结构上,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2)内容上,渲染气氛,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3)为全诗定下感情的基调。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意象选择的特点,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除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别的情感?(雨霖铃》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到楚地。)
明确:
烟波——千里浩淼绵长愁思绵长
暮霭——沉沉浓重压抑愁思浓重
楚天——阔空阔辽远愁思无际
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
5.下阕开头两句在全词的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重要作用?
明确:从结构上看,上阕末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束,也是下阕写离别之理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孑然一身的离人怀着无比寂寥惆怅的心情,怎能不由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这就很自然地有了下片首二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阕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用议论揭示出离别之理,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从内容上看,“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然后层层加码,极言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三字,映射开头三句,前后照应,“更那堪”三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6.下片写别后想象的景物有哪些?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先是酒醒后所见到的杨柳、残月和感觉到的冷风,以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寂寞凄恻的感情;此句以写景为主,是触景生情。后写更远的日子里,每逢那“良辰好景”,却无知音共享,反衬出词人的孤独痛苦;这是以抒情为主的句子,是以景会情。
五、归纳写法特点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1.情景交融
上面已经指出,“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这正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2.虚实相生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再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原来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3.铺叙点染
点染是画家作画的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