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尝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确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把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留,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心情;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动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注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消沉,楚地的天空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哀痛。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靠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苦痛心情。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二、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雨霖铃》优秀教案
《雨霖铃》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词中意象,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词中离情别绪,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景与情的关系,体会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把握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离别的愁苦。
2、教学难点(1)对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名句的赏析。
(2)理解柳永词的婉约风格及在词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人类的情感世界中,离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抒发着离别的感伤。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他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柳永仕途失意,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恋人分别之时。
词中描绘了他与恋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以及分别后的孤独寂寞。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中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四)文本赏析1、上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明确: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送别画面。
寒蝉叫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刚停歇。
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为全词定下了悲伤的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句中,词人的心情如何?明确:词人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却没有心情饮酒。
正在依依不舍之时,船夫却催促出发。
这里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既留恋与恋人分别,又不得不启程。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课程背景《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代表作,是一篇较长的绝句诗。
此诗是柳永的自嘲和抒发爱情不遂之情的产物。
学习此诗,不仅能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2.理解《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
三、教学内容1.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如他的身世、性格和生活经历等。
同时,配以柳永诗歌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流派,如他的小调词和绝句诗等。
2.《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学习《雨霖铃》时,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解读诗歌的含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柳永用“雨霖”来形容铃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柳永的抒发的情感有哪些?重点解读转折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乱乱翻翻,总总这这,道道涟涟”这一段,柳永用“乱乱翻翻”和“总总这这”来交替并列,和之前冷清凄惨的语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讲解这一转折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转折,体会到人生的波澜,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学生在了解了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诗歌含义后,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情感表演和心得分享等方式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柳永抒发的情感。
通过此过程,不仅能感悟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生命意义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2.情感表演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情感表演法,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情感原料,表达出对《雨霖铃》诗歌的感悟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表达能力。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结合背景理解这首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其意境美。
2、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伤感哀伤之情。
3、赏析积累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意境,理解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虚实结合,点染的艺术手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教学方法】1、诵读赏析2、引导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一情景导入播放《送别》歌曲二播放朗读,学生整体感知。
讨论: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柳永为什么能把离别写得如此伤感?(结合背景)三学生朗读,进一步感知。
讨论:1、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离别的?2、离别可分为几个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几个场景。
四合作探究1、对这首词我们首先要抓住“景”和“情”两个方面来分析,也就是要通过了解意象,进而理解词中的意境,把握主旨。
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本词中的意象。
上片: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
下片:酒、柳、风、月。
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从这些意象中你可以想到那些诗句?3、这些典型的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4、在词中,众多的意象罗列在一起,总要有些方法来加以一定的引导,才能够完整地完成一个主题的表达。
那么,我们在这首词中涉及了哪些艺术手法呢?虚实相生情景交融5、情景交融固然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但是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
那么什么是“点染”手法?本词是如何体现的呢?点染是画家作画的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或事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五赏析《雨霖铃》歌曲。
六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虚实相生,点染的手法把这首词扩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
(300字左右)【篇二】雨霖铃教案《柳永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雨霖铃》的背景知识。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柳永及宋代词的背景。
2. 简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教学活动】1. 播放宋代词音乐,让学生感受宋代词的氛围。
2. 教师简介作者柳永及其词作特点。
3. 学生分享自己对《雨霖铃》的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对作者及作品背景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雨霖铃》的意境。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的意象。
2. 解读词中的意境。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意境的理解。
3. 教师总结,解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意象的识别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情况。
第三章:诗词欣赏【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雨霖铃》的欣赏水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 欣赏词中的优美词句。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词句。
3. 教师总结,提升学生对词作的欣赏能力。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词作艺术特色的认识。
2. 观察学生在分享中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诗词创作启示1. 引导学生从《雨霖铃》中汲取创作灵感。
2.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手法。
2. 探讨如何借鉴词中的创作技巧。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创作手法。
2. 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3. 教师总结,提出创作要求。
【教学评价】1. 评估学生对创作手法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创新思维。
第五章:课堂小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雨霖铃》的主要内容。
2. 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1. 回顾《雨霖铃》的背景、意境、艺术特色等。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教学博苑2012-02-10 05355d56b7b40102dug4高中语文必修四《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2)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三)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模式双主导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学生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
《雨霖铃》教案(精选2024)
《雨霖铃》教案(精选2024)《雨霖铃》教案(精选2024)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雨霖铃》。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古诗文翻译、字词解释、语法讲解、写作技巧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雨霖铃》。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翻译、字词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实践情景引入,描述一个离别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离别时的感受。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雨霖铃》,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 课文翻译: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诗中的意象。
4.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分析课文中使用的写作技巧,如寓情于景、对比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例题讲解:教师给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解题。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写作技巧,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并提交。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雨霖铃》意象:离别、寒风、残月、长亭写作技巧:寓情于景、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离别为主题,运用《雨霖铃》中的写作技巧,写一首小诗。
2. 作业答案:离别寒风瑟瑟吹过,残月挂在天际。
长亭外,友人别,泪眼相对无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离别的诗词,如《送元二使安西》、《登高》等,进行比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课文《雨霖铃》的诗意和情感表达: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离别的哀伤。
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
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
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词牌的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
通过探究词的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
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1. 交互式课堂互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雨霖铃》教学教案
《雨霖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3)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意境、情感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友谊的可贵。
(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3. 《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雨霖铃》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雨霖铃》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雨霖铃》,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柳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词,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意境、情感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雨霖铃》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讨论友谊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
(2)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赏析文章。
8.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雨霖铃》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将进酒》等,分析各自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探讨《雨霖铃》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雨霖铃》的作者是_____朝的_____。
2023年《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
2023年《雨霖铃》教案(精选14篇)《雨霖铃》教案篇1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 播放音乐赵薇的《离别》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三.背景介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
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听录音并正音六.学生齐声朗读七.分析词(一)整体感知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上片:离别时的情景下片:离别后的情景(三)拓展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雨霖铃》教案篇一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
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2、听配音朗诵。
(投入理解)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
《雨霖铃》教学实录(通用15篇)
《雨霖铃》教学实录(通用15篇)《雨霖铃》教学实录篇1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同学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育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品尝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美丽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领悟对杭州西湖的喜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课时支配:一课时学法指导:结合学问链接相关学问,反复诵读,品尝鉴赏诗歌,完成“A、B类”部分。
C类问题可能不好解答,但也要认真思索,写出自己的思索结果,以备课上争论。
学问链接:介绍词的有关学问(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唱歌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许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4)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进展有肯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出名。
(5)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访问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访问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唱歌以使孙何知道,其次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宋词两首(《雨霖铃》教案(通用2篇)
《宋词两首(《雨霖铃》教案(通用2篇)《宋词两首(《雨霖铃》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化、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雨霖铃1、简介(略)。
2、诵读观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同学参考解释,逐句评析,老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
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
“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
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苦痛缘由: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
把眼前之悲,引向将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如何?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
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
又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挨次,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化,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1、简介(看解释)。
2、解释小序:同学阅读、口译,并加订正。
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观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
颂繁华,正是为写荒芜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雨霖铃》教案(教师中心稿)
《雨霖铃》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作者,宋代诗人柳永。
2. 简述《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即雨中的铃声。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雨中的铃声?大家在雨天听铃声有什么感受?2. 介绍诗人柳永:讲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强调他对词的贡献。
3. 简介《雨霖铃》的创作背景:讲述雨中的铃声如何启发了柳永创作这首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雨霖铃》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雨霖铃》的意象:雨、铃声、思念等。
2. 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孤独、思乡、离别等。
教学步骤:1. 朗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意象: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雨、铃声等,并探讨它们的意义。
3. 解读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孤独、思乡、离别等情感的词句,并进行解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与文化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宋代文化和诗歌的理解。
教学内容:1. 讲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讲述雨中的铃声如何启发了柳永创作这首诗。
2. 介绍宋代文化和诗歌的特点:强调宋代词的繁荣和诗歌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回顾《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
2. 讲解宋代文化和诗歌:介绍宋代词的繁荣和诗歌的特点,如婉约派和豪放派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四章:诗歌的传承与影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传承与影响。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传承的认识。
教学内容:1. 讲解《雨霖铃》的传承:介绍这首诗在后世的影响和被传颂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案【教学内容分析】《雨霖铃》是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第六单元《宋词二首》中的一篇。
此单元选了李白、白居易、柳永、苏轼、韩愈、蒲松龄等人的作品。
学习的重点是古诗文欣赏,欣赏时要联系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体会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优美的语言,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4)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领会这首词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点染的写法。
【教学方法】以”互动探究”为主,辅以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
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
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
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
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二、知识积累1.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牌,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
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2.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初读全词,整体感知1.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2.学生齐读读前正音:暮霭(ǎi)凝噎(yē)那堪(nǎ)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让学生划出停顿(/),并强调朗读要点: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
要想读好诗词,就要理解作品的内涵,要走进作者的内心去,要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就当这首词是我们自己写的。
4.整体感知全词,说说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概括上下片大意。
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
上片写了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写了对离别后的想象。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1.问:最能表现诗歌内容主旨的是哪一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上片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悲伤。
“骤雨”又更添一份悲凉,俗话说“一阵秋雨一层凉”嘛。
这里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秋天)、地点(长亭),气氛(秋雨暂停的黄昏),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做到了字字含情,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词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3.思考:开头三句,有哪些作用?明确:(1)从结构上,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2)内容上,渲染气氛,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3)为全诗定下感情的基调。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意象选择的特点,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除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别的情感?(雨霖铃》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到楚地。
)明确:烟波——千里浩淼绵长愁思绵长暮霭——沉沉浓重压抑愁思浓重楚天——阔空阔辽远愁思无际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
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
5.下阕开头两句在全词的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重要作用?明确:从结构上看,上阕末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束,也是下阕写离别之理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孑然一身的离人怀着无比寂寥惆怅的心情,怎能不由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这就很自然地有了下片首二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阕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用议论揭示出离别之理,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从内容上看,“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
然后层层加码,极言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三字,映射开头三句,前后照应,“更那堪”三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
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6.下片写别后想象的景物有哪些?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明确:先是酒醒后所见到的杨柳、残月和感觉到的冷风,以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寂寞凄恻的感情;此句以写景为主,是触景生情。
后写更远的日子里,每逢那“良辰好景”,却无知音共享,反衬出词人的孤独痛苦;这是以抒情为主的句子,是以景会情。
五、归纳写法特点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1.情景交融上面已经指出,“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
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
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
这正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2.虚实相生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
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读完下片再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原来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3.铺叙点染点染是画家作画的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
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
如: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
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六、拓展延伸之一:奉旨填词柳三变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拓展延伸之二:苏词与柳词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七、课堂小结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作者与恋人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字字紧扣离情愁绪,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作业设计背诵《雨霖铃》附板书设计雨霖铃——柳永上片: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感情:悲凉、伤感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片:意象:酒,杨柳,晓风,残月感情:寂寞凄恻写法:触景生情,以景衬情,铺叙点染【教学反思】诗词教学离不开读,离不开讲,如果单纯让学生反复地读几遍,教师再把诗词的意境分析一下,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是枯燥无味的。
诗词教学更重在“品”,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把重点放在品析情感和欣赏名句上,情美和语美是此文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
为让这两个环节顺利完成,我把朗读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也从一个侧面突显朗读的作用。
柳永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
设计《雨霖铃》这堂课,我分为三步走,先读,再学,再品。
但是“读”始终贯穿整堂课。
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因此,我把这堂课分为五个板块,其中以第三板块“品味情感”为主。
细致深入地让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再拓展到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上。
让学生在掌握了这首词的三个时段体现的作者的心情后,再把这首词的写作手法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掌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中在讲到“长亭”“杨柳”等常见的送别意象时,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这对于学生把握文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人性、情感进行体验感悟,在欣赏中学习交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之源,激发学生写出更美更真的文章。
不足之处:因为诗歌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老师的分析较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够,学生思维可能会被限制,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掌握里面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