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高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版)第六单元《宋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李白、白居易、柳永、苏轼、韩愈、蒲松龄等人的作品。学习的重点是古诗文欣赏,欣赏时要联系不同时期、不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体会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和优美的语言,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4)通过品、读、析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陶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领会这首词的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点染的写法。

【教学方法】以”互动探究”为主,辅以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及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

“别”的呢?

二、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牌,本是唐代教坊大曲,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时,淋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以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2.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齐读

读前正音:暮霭(ǎi)凝噎(yē)那堪(nǎ)

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

让学生划出停顿(/),并强调朗读要点: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要想读好诗词,就要理解作品的内涵,要走进作者的内心去,要把自己当成是作者,就当这首词是我们自己写的。

4.整体感知全词,说说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概括上下片大意。

明确:本词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

上片写了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景。

下片写了对离别后的想象。

四、研读课文,问题探究

1.问:最能表现诗歌内容主旨的是哪一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上片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寒蝉”透示了秋意,“凄切”之声令人感到凄凉、悲伤。“骤雨”又更添一份悲凉,俗话说“一阵秋雨一层凉”嘛。这里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秋天)、地点(长亭),气氛(秋雨暂停的黄昏),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做到了字字含情,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词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3.思考:开头三句,有哪些作用?

明确:(1)从结构上,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2)内容上,渲染气氛,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3)为全诗定下感情的基调。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意象选择的特点,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除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别的情感?(雨霖铃》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到楚地。)

明确:

烟波——千里浩淼绵长愁思绵长

暮霭——沉沉浓重压抑愁思浓重

楚天——阔空阔辽远愁思无际

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

5.下阕开头两句在全词的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重要作用?

明确:从结构上看,上阕末两句既是对上阕所写情景的收束,也是下阕写离别之理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孑然一身的离人怀着无比寂寥惆怅的心情,怎能不由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这就很自然地有了下片首二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阕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用议论揭示出离别之理,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从内容上看,“伤离别”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然后层层加码,极言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三字,映射开头三句,前后照应,“更那堪”三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这样写,不仅扩大了这种感情的意义,同时也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6.下片写别后想象的景物有哪些?表达感情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先是酒醒后所见到的杨柳、残月和感觉到的冷风,以凄清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寂寞凄恻的感情;此句以写景为主,是触景生情。后写更远的日子里,每逢那“良辰好景”,却无知音共享,反衬出词人的孤独痛苦;这是以抒情为主的句子,是以景会情。

五、归纳写法特点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1.情景交融

上面已经指出,“寒蝉凄切”应作一句读,因为这写的是送别的大环境,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宋代都门外的汴河两岸植柳,“高柳乱蝉嘶”,所以这句正是写柳上蝉鸣,而柳又有“拂水飘绵送行色”的作用,自然会触动离情。这实际上已经点明了主旨,下面接着说“对长亭晚”,意思就更确定了,因为“长亭”在唐宋时期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词人此刻到了长亭,正值“骤雨初歇”,眼前的景物变得更加清晰,他听着凄切的蝉声,看到河两岸柳树和河边的小舟,离情自然更浓。这正是融情入景的写法。

2.虚实相生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再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原来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竟如此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

3.铺叙点染

点染是画家作画的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诗歌中的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先点明离别之情“念

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烘托,衬出远别的离情。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六、拓展延伸之一:奉旨填词柳三变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仁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拓展延伸之二:苏词与柳词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俞文豹《吹剑录》)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作者与恋人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字字紧扣离情愁绪,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八、作业设计

背诵《雨霖铃》

附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上片: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

感情:悲凉、伤感

写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片:意象:酒,杨柳,晓风,残月

感情:寂寞凄恻

写法:触景生情,以景衬情,铺叙点染

【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离不开读,离不开讲,如果单纯让学生反复地读几遍,教师再把诗词的意境分析一下,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是枯燥无味的。诗词教学更重在“品”,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自己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美。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把重点放在品析情感和欣赏名句上,情美和语美是此文千古流传的重要原因。为让这两个环节顺利完成,我把朗读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也从一个侧面突显朗读的作用。

柳永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设计《雨霖铃》这堂课,我分为三步走,先读,再学,再品。但是“读”始终贯穿整堂课。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词的意韵,因此,我把这堂课分为五个板块,其中以第三板块“品味情感”为主。细致深入地让感知词句,通过对词中的意象的玩味,品读词的动人意境,再拓展到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上。让学生在掌握了这首词的三个时段体现的作者的心情后,再把这首词的写作手法贯穿其中,引导

学生掌握虚实结合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其中在讲到“长亭”“杨柳”等常见的送别意象时,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这对于学生把握文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人性、情感进行体验感悟,在欣赏中学习交流,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之源,激发学生写出更美更真的文章。

不足之处:因为诗歌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老师的分析较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不够,学生思维可能会被限制,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掌握里面的全部内容。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 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 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 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 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通过分析词牌的 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 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通过探究词的 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 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 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 1. 交互式课堂互动。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感。

《雨霖铃》教案 (粤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雨霖铃》教案 (粤教版高二必修三) 共3篇 《雨霖铃》教案 (粤教版高二必修三)1 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江雨寄友人》中的诗句,“大抵别有一簇别样情思,乘闲怕得闲更长。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多少事,转头空悔。教人揽笔想东风。”。此句意境优美,韵味深长,被广泛流传并成为文学经典,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多次引用和致敬。其中就包括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粤教版高二必修三》。 在教育阶段中,语文课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的课程之一,而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我们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案来指导教学。 教案是教学课程安排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详细教学内容的学习指南。当学生学习语文时,他们需要掌握语言和文学的表现方式,教师需要为学生打好基础。《粤教版高二必修三》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雨霖铃》。这篇文章是特别选定的,因为它在文学上极具价值和意义。教师将需要一份指导他们的教案,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中出现的主要概念,以及如何测定和分析它们的作用。这个教案将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学经典,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精髓。 首先,这份教案包括一个教学目标部分,它是对学生将获得的

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详细描述。在本教案中,教师的目的是教导学生了解文学精髓并掌握写作技巧。其次,这份教案包括许多读书和课堂参与方面的指导,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和学生的行为。这样教师就能够确保学生按照计划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其次,教师将通过特定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文学中,理解引用,设置理解目的,分析难点等,都是需要进行精细阅读的方面。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掌握不同的阅读技巧。最后,这份《雨霖铃》教案包括一个评估步骤,以评估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 总之,一份好的教案对于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要。经过细致的计划和考虑,教师将能够更好地控制教学进度,指导学生学习并更好地理解文学中的知识和技巧。《雨霖铃》教案,借助于此篇文学经典,有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类别,进一步提高其语文能力,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并从中收获更多相关的启发和知识 通过这份《雨霖铃》教案,教师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中的主要概念,并培养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教案提供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实施指导和有效的评估步骤,组织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中的语言精髓。通过这份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在阅读、分析、评价和创造中建立起不断提高的文学素养和鉴赏力,更好地理解文学之美,从而深化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和掌握 《雨霖铃》教案 (粤教版高二必修三)2 在粤教版高二必修三中,有一篇古文阅读文章《雨霖铃》。这篇文章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写,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篇一】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再别康桥》

二、词的相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 (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二册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这首词描写离别愁思的思想感情。 2.体会这首词的细腻委婉的婉约派的词风。 二、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诵读,理解这首词长于铺叙的特点以及融情入景、借景写情的特色。 2.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 一、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í)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二、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三、注释: 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暮霭:(ǎi)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沉。 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经年:一年。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h。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 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 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 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 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二.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 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 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情景交融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篇一:《雨霖铃》公开课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 讨论法;3.提问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 1、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三、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四、诗词赏析:(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

雨霖铃教案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高二语文教案 雨霖铃典型研究9篇

高二语文教案雨霖铃典型研究9篇 雨霖铃典型研究 1 导入新课: 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

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 (1)找意象,说作用。(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楚天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明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补充相关的写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3.个人体悟 请闭目凝神,通过意象想象离别场面,品味词中美的意境,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意境。(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评点谁的感悟最好) 4.小组交流讨论 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赏析发言,要准备足够的应对材料,以便生动自如地应答学生的发言。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美在展现了一个别后的暗淡景象,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之无期,充满无边无际

柳永《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读懂诗歌意义。 2、识别本诗中一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并学习其作用。 3、分析诗中景物作用并适当拓展。 二、文化常识: 按字数多少,宋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长调:91字以上。柳永的《雨霖铃》属于长调,他的词作也多是慢词长调。 三、定向自学: 结合注释,自读词作,能说说词中“故事”。要求:关注词中人物、事件、景物、感情等要素。 四、精讲精练 (一)读懂诗歌意义 1、请学生复述词中故事并加以点评。 2、看上届学生的故事,提问:柳永的词在哪里完成的?请从诗中找出依据,并说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 3、虚实结合的作用: 可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有时能形成对比,有时能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4、精练:找出下面这首诗中虚写的诗句,并加以解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出示答案: 后两联写虚。(找出虚写的诗句) 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明媚的春日里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解读诗句)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充分表现诗人奔涌的喜悦之情。(点明作用) (二)分析景物作用。 1、一首词简单说柳永。 柳永词作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对杭州西湖的热爰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结合知识链接相关知识,反复诵读,品味鉴赏诗歌,完成"A、B类"部分。C类问题可能不好解答,但也要仔细思考,写出自己的思考结果, 以备课上讨论。

知识链接: 介绍 词的有关知识 Q)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 2、水平目标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升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词中所表达的离别情绪。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江淹的《別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假如这种离别是发生在两个深爱的人中间,那么离别之痛怕更增十倍。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一首离别之词——《雨霖铃》,看柳永是如何来写离别之情的。 《雨霖铃》这个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能够想见这个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二、朗读 1、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第一步: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整体感知 1、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明确:上片:秋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片: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2、词中哪三个字能够概括本词的情感? 明确:“伤离别”。

1、鉴赏写景句 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词非常多,但如柳永此词这般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长远的却不多,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伤离别”之情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词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例,实行赏析。 补充: 酒:古人往往借酒消愁,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杨柳:“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多折柳送别。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有时送别的见证人,如今独在舟上见柳,怎能不惹起满怀愁思? 晓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残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总结:作者用了酒、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描绘出一幅“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的画面,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意境。抒发作者无法抒解的离愁别绪。 意象鉴赏:意象(特点)+描绘画面+营造意境+抒发情感 (2)仿照以上的鉴赏方法,鉴赏另两句写景句子。(学生写,10分钟,交流)“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仅仅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不过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营造了凄迷、变幻莫测的意境,衬托情人相见无期,前途茫茫的惆怅,表达人生漂泊无定之感,更增离别伤感气息。(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宋] 柳永:《雨霖铃》 课型讲授课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1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ppt、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能够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二)作者简介 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朗读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 补充:①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②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③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 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情感。 2、整体感知 再读词作(齐读),思考: (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四)讨论鉴赏 1.你是如何体会到词作表达的离愁别绪的?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柳永(约9某某—10某某) 北宋(朝代)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 凄()切骤()雨 都()门凝噎() 暮aǐ()良chén()好景 今xiāo()云xiāo() 三、课文对译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 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 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 四、全词内容概括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片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五、背诵全词 二(合作探究) 一、B案学习效果检测 1、作者及作品概况 2、生字词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雨霖铃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会《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力 量目标 1.在诵读品尝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审美情趣; 2.引导同学初步把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同学理解和鉴赏词的力量。 情感目标 培育同学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尝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同学体会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同学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预备】PPT 课件。 【课时支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 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富强,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灿烂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患病或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二、作者简介 : 柳永 (约 980--约 1053 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生疏了很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 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有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 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安慰,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怜悯她们的不幸患病。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 。板书:雨霖铃柳永) 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词牌由来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

《雨霖铃》 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情感。 2、深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诵 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2分 你们知道中国流行歌曲的鼻祖?-----柳永。你们知道吗,柳永,又叫柳七。精通音律,精通词格。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他的词风行一时,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特别是那些在歌楼舞馆的歌女们非常喜欢他。她们成了柳七的粉丝。有诗为证: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两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有一位歌女不但喜欢他的词,也喜欢他,于是两人好上了。应该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啊,柳七在京城仕途不得意,他心里郁闷啊,于是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痛苦万分,在分别的那一夜,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词---《雨霖铃》,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15分 1、教师范读(故意将词中的几个句子读的情感平白或者激情昂扬)2分 首先老师把这首词读一下,同学们认真的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 读完后,学生不急于评价,给3分钟时间,先结合这首词的注解,让学生认真品读之后谈谈各自的看法。(老师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速恰当、最重要的是要品出感情) 2、学生点评2分 3分钟后请同学们起来说一说,根据你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对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找出来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明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读得气势太足,全文来看,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那么全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低沉的而不是激昂的。 这句话中包含的意象虽然是阔大的,但是不能违背全词的感情基调,即低沉、哀伤、缠绵。(大屏幕显示感情基调)依据这个基调,同学们再找找老师哪些地方读的还不到位。 开头三句,虽然是写景,但是萧瑟凄清的景,这种景中应该还含有作者的情,不能仅仅将它当做写景的句子平淡的读,应该读出低沉伤感的感情来。 最后两句,作者直接抒发了分别后的孤寂痛苦的心情,应该读的更伤感一点,这样才能令读者产生更多的想象。 3、学生朗读(个人读,分组读)4分 同学分析的都很到位,把握住了本词的情感基调,同学们谁来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全词?请位女生先读。有人说,这首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诵,男生们你们服不服,不服怎么办?那就男女pk吧。 4、教师指导2分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是我国诗人柳永的作品,其作品把那种离别之情渲染的淋漓致尽,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准备的《雨霖铃》教案,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店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 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 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 ?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雨霖铃》诗歌教案

《雨霖铃》诗歌教案

《雨霖铃》诗歌教案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雨霖铃》是其中代表作,下面是《雨霖铃》诗歌教案,为大家提供参考。 《雨霖铃》诗歌教案1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1、引导学生领悟该词的意境和情调。 2、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以朗读与联想为主,点拨启发。 由《天涯思情》导入 柳永的《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脍炙人口,那么究竟它有何魅力能传诵至今呢? 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这就是柳永。 2、明确三点: 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代表诗作。 '柳氏三绝'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奉旨填词柳三变'。

它好在哪里? 明确:词中有画,景中含情 ①感受画面色调——清、冷、凉。②联系特定情境。 3.【小结归纳】 欣赏《雨霖铃》歌曲。 背诵并现代文改写该诗。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寒蝉长亭骤雨环境悲凉离 帐饮无绪泪眼相看无语凝噎难分难舍别 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难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相思情景 伤离别甚于常情愁意浓浓相 杨柳晓风残月酒醒伤情思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苦 秋后知了的叫声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夜色

渐浓,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帐蓬里喝着酒饯行,可又哪有好心绪呢,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我出发了。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竞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住呢!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知识目标: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