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

预设学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

【课情前置】

(1)学案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2)作业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情景设置】

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

(A级)问题一

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

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

(B级)问题一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

(B级)问题二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情景交融

(B级)问题三

探讨古典诗词中代表性意象的内涵。

(1)意象内涵——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思人、思乡。

意象内涵——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即挽留之意,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意象内涵——风

古语有云: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B级)问题四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历来被称颂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B级)问题五

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都是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眼前景,哪些是虚设景?

虚实相生

(B级)问题六

根据以上的分析,总结本词的艺术特色。

创读拓展(以下项目供选择):

1、诗意仿写:从词作核心意象中任选一二,尝试创作一首小诗;

2、为词配画:根据词作意境,为课文配上一幅插图,并说明你的构思。

四、练测拓展、达成目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凄切(qiè)执拗(niù)良辰美景(chén)

B、凝噎(yè)吮吸(yǔn)遂心如意(suì)

C、辑录(jí)恪守(kè)数见不鲜(xiān)

D、血液(xuè)脑髓(suǐ)兰舟催发(fà)

2、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柳永和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学会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这两种表现手法。这首词的确具有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了,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感受蕴含其中的无尽韵味!

【布置作业】

1、背诵

2、优化学案相应练习题

《雨霖铃》教学设计2

学情分析:

《雨霖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袁行霖主编)第四册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柳永的《望海潮》,对作家有过深入的了解,对作品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感受了作者笔下的杭城美景。本节课则学习代表柳永惯常风格的一篇作品——《雨霖铃》。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与点

染相结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哀怨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更是打动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

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理科班的特点,力求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语言表达习惯,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和发言机会,使他们在诵读、感受、讨论、想象、思考、移情的基础上,进入到诗歌鉴赏的学习循环圈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从时间角度划分本词的层次结构;

(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蕴含的三个画面的具体内容;

(3)鉴赏名句,并简要分析欣赏该句的理由;

(4)把握意象,进一步加深对词的理解;

二、技能目标:

(1)熟悉巩固诗词的诵读方法;(准、味)

(2)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正视别离所带来的忧愁,挖掘离别背后催人奋进的力量;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本首词所写内容,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哀怨,掌握词中常见意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所抒发情感的感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词在古代本来就是配乐歌曲,惟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妙处);

2、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课前布置:

学生复习柳永的相关文学常识,预备第四册课本与优化设计等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所需的录音带及录音机,以及有关资料的搜集。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

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我们感受的是“壮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品味的是“优美”;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体会的是“凄美”!

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展现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美?

二、研讨全词:

(一)诵读诗词:

1、放录音。(正字音,划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明学生单独诵读,并略加点评。

4、师生有感情的集体诵读。

(二)相互质疑:

(要求学生就句意不明白之处相互质疑,主要的解答由学生完成,难以解决的,教师再给予点拔指导)

(三)赏析全词:

1、全词写作者与恋人的别离,它是分几个阶段来写的?

(别前、别时、别后)

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本词也一样存在三个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为我们描述一番。

(分组进行:一组(别前);二组(别时);三组(别后);四组点评)

3、这么美的画面,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展现的:

(分组进行:一组(鉴赏“别前”),依次类推,四组同学点评,补充)

4、分析的过程中,点出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5、分析完毕,全体学生再次有感情诵读全文。

三、课内延伸:

本词中出现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几个意象,请分别找出,并指明它们的象征意义。

长亭: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

杨柳:枝条柔嫩,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柔情。且谐音“留”,用来表达惜别挽留之情。

月亮:以月的阴晴圆缺,说人间的悲欢离合。

四、小结:

正所谓“一切景语且情语”,长亭,杨柳,月亮这些平常的事物,一旦与人的主观情感相融合,便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的万千离愁!

至此,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体会到的是作者为我们带来的“凄美”别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词;

2、片断练习:周末,离家去学校的车上。马上车开了,我看着窗外的母亲……

六、板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鉴赏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四、

教学过程:

1、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离愁别绪,共同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背景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

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

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绍词牌名《雨霖铃》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4、整体感知诵读指导朗读分为三个阶段

音读—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

义读—自然流畅停顿科学重、拖音合理

情读—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词人的情感

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第一、要注意断字。如“对长亭晚”

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读对的地方加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听读,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注听节奏、语气和情感)自读,体会感悟词人的情感

5、研读、鉴赏手法

(一)《雨霖铃》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词中自然饱含着离别之情。这种离别之情是如何抒发呢?引导学生说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你认为哪些意象最能触动人的离愁与相思呢?任选一两处进行赏析!

鉴赏诗词要点

内容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什么意境?情感抒发什么情感?

技巧运用什么手法?

语言如何赏析品味语言?

赏析思路

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或表现手法+翻译+情感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寒蝉”:特指秋天的蝉,天气转凉,此时的蝉生命即将终止,再也不像夏天时没日没夜嘶叫不已,它的叫声凄凉悲切。

“长亭”: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负责给驿转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味,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唐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享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骤雨初歇”:一阵急雨刚停。赏析:这句诗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手法)寒蝉、长亭、日暮、雨歇,(意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意境)。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季节(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长亭)、具体时间(雨后阴冷的黄昏),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分析:“烟波”是波面像轻烟笼罩着,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别离的情绪也是暗淡的。

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暗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这样一来,给予读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赏析:这一句运用了融情于景,虚景写实情的手法,词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个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柳:“柳”的谐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在许多送别诗中都会出现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晓风:拂晓的风凄冷,用凄冷的风写凄冷的情。残月:月有阴时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即为相似。词人面对一钩残月,唤起了他孤独意识、月光清辉,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词人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作者把“杨柳”“风”“残月”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画面,让人体会到愁更愁。这几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是虚写之景。

赏析:此句为词人想象之景,是虚景,融情于景。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面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二)词人写景时运用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何为虚?何为实?实写,是写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写就是写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3)回忆:已逝之景之境

(4)联想:由此及彼

6、课堂总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万物美丽;惟有物,才使万物丰富;惟有人才使万物生灵;而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作者笔下的情景是有机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将眼前之景与未知之景相融(虚实结合),如此这般,才有了这份凄楚哀婉。

《雨霖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借助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知识目标:

⑴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⑵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⑶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

4、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板书:雨霖铃)

二、有关词的常识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广义来说,词本属诗之一体,然逐渐与传统诗歌分庭抗礼,经宋代无数词人于此倾注深情,寄托豪兴,驰骋才华,精心琢磨,创作出大量晶莹、灿烂、温润、磊落,反映时代精神风貌而且具有不同于传统诗歌艺术魅力的瑰宝,遂与唐诗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

四叠四片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感悟《雨霖铃》中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句子,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其实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如江淹所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词人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少年时去汴京应试,为人放荡不羁,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柳永平生专力写词,题材以都市风光、歌妓生涯以及羁旅行役为主,擅长白描手法,铺叙景物大都层次分明。音律谐婉,词意真切,喜用口语,一扫唐末五代词人雕琢习气。又大量创制慢词,对词体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雨霖铃》被称作“宋金十大曲之一”,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这首词。 三、初读文本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遍。 2、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注意朗诵者的语气与语顿,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作语顿或轻重音记号。(学生听录音) 3、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自由放声朗读4分钟。注意:①要注意节奏与音步的停顿;②初步感受这首词的内容与婉约风格;③注意层次,尽量识记,争取背出来。 4、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放声读一遍。不要求齐读,但要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四、赏析全词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 预设学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 【课情前置】 (1)学案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2)作业批改评分 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 得分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情景设置】 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 (A级)问题一 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 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

《雨霖铃》说课稿(13篇)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1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说课稿1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 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

作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二)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本文写作的背景:仕途失意后的柳永,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情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以忍受 (三)读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 我认为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听朗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2、指生朗读 3、看动画,听朗诵 多媒体播放此词的朗读,让学生与自己刚才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雨霖铃教案

宋词四首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方法: (1)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整合 (2)美读法 (3)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与设备 多媒体电脑平台(配备宽带上网) 教学过程设计 一、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板书标题) 大家在课文注释上看到,这是一首离别词。生离死别都是人间最伤心的事情,人们最不愿遇到的事情。下面,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读,感悟词人的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点击“配乐朗诵”) 二、整体把握,感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点击“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离愁别绪的伤感氛围里。

2、学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板书: 感情:无奈、伤痛、眷恋 三、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 1、教师设问: 有同学曾经问我:《琵琶行》里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明:针对该生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点击网页介绍有关柳永的经历。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柳永的背景及与歌伎情深意切的关系,懂得借助背景,“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2、点击网页“关于柳永”,教师同时简要点拨: 教师: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点击网页“配乐朗读”,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对作品的整体认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和节奏。 五、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 上阕: 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

雨霖铃说课稿 (精选10篇)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10篇) 雨霖铃说课稿 (精选10篇) 由xx会员“言学汇”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篇1:雨霖铃说课稿 一、说教材 《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资料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本事:感知《雨霖铃》作品资料,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 2、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进取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 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探究法。 五、说学法 1、预习法; 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以往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 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上句:浩渺无涯的水波比喻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傍晚浓重的云雾暗示心境沉重压抑,空阔辽源的楚地天空说明愁绪的无边无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下句:虚写别后境况,醉酒之后,看到的是完美的景象——“杨柳岸”,杨柳婆娑,岸堤青翠,却偏偏在乍暖还寒的小风中吹佛,在如勾的残月下映照,这是怎样的不和谐的美景!惟其如此,才能写出主人公的相期之愿和重聚之难。因上阕主要是实写,下阕,尤其是这一句属虚写,虚实结合,诗意饱满。[由https://www.360docs.net/doc/2819369230.html,网友投稿] 5背诵。 3、探究: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4、拓展:情景交融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点名手法,说出效果。 5、作业:就本首词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板书体现了一节课的重要资料或知识框架 篇2: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h。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语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学期我们也一直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 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 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的苍 凉之叹。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 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 二.柳永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 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 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MTV,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观看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那么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处? 情景交融 伤离别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诵读指导 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 2.教师指导 ①寒蝉凄切——要拖音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篇一:《雨霖铃》公开课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 讨论法;3.提问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 1、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词集有《乐章集》。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三、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四、诗词赏析:(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幻灯1:“音乐”) 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幻灯3:【学习目标】)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 ……… 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熟悉民间乐曲。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死后,一群红尘知己为他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对杭州西湖的热爰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结合知识链接相关知识,反复诵读,品味鉴赏诗歌,完成"A、B类"部分。C类问题可能不好解答,但也要仔细思考,写出自己的思考结果, 以备课上讨论。

知识链接: 介绍 词的有关知识 Q)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是我国诗人柳永的作品,其作品把那种离别之情渲染的淋漓致尽,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准备的《雨霖铃》教案,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店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 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 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 (二)全班齐读 (三)初步感受: 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

——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 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 ?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三、二进文字:整体把握。 下面请同学们以这样的基调自己诵读这首词,再次共同走进这首词的世界。如果说第一次是走进这首词的第一感觉的话,这一次我们要走进这首词的文字,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有疑问举手,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上片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四、三进意境:体会情感。 到底词人和心爱的人是如何分别,他想象的别后生活到底是何种情状,让我们第三次走进这首词,去感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水平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所流露出的浓浓别离之愁;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ppt、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千世界,悲欢离合仿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离愁别绪也似乎是一种永恒的情怀,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能够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通过“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们仿佛看到荆轲离开时的悲壮,“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那又是怎样的凄苦之别。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嗅着浅浅的墨香眼前也仿佛浮现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那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去感受一下柳永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二)作者简介 柳永,婉约派代表人物。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朗读 (1)学生范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作大意。 补充:①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②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③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3)配乐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情感。 感受本词的感情基调。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4)学生展示朗读,学生点评,并指导学生点评。(语调、节奏、情感表达) (5)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情感。 2、整体感知 再读词作(齐读),思考: (1)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离别前:勾勒环境; 离别时:描写情态; 离别后:刻画心理。 (2)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离别时依依惜别之情,浓浓的离愁别绪。 (四)讨论鉴赏 1.你是如何体会到词作表达的离愁别绪的?

雨霖铃柳永教案(优秀9篇)

雨霖铃柳永教案(优秀9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幻灯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想象,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烘托出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清凉,“残月”凄迷,作者的心自是悲苦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8、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离别情和相思苦。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五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 一课时 一、导入 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 (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简介 柳永(约9某某—10某某) 北宋(朝代)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 凄()切骤()雨 都()门凝噎() 暮aǐ()良chén()好景 今xiāo()云xiāo() 三、课文对译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 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 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 四、全词内容概括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下片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 五、背诵全词 二(合作探究) 一、B案学习效果检测 1、作者及作品概况 2、生字词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篇一: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中第二单元第4 课的一首宋词。 2 3 4 你和我相约在晚秋寂寞的长亭,雨滴落尽了最后一颗泪珠。 秋蝉也在为我们的离别嘶叫,举起杯,凝望着,彼此没有人言语,依恋你,难舍你,偏偏兰舟催着我。手拉手,眼眸中全是你,心连心,全世界只有你。 闭上眼,不敢想离别之后相见有多远,不曾想,也不敢想离别之后心有多痛。问那人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离别的泪,洒 在了落寞的深秋,离别的苦,留在了你我的心中。梦醒时分,我依 旧无法把你忘怀, 良辰美景,万种风情平添无限愁思…… 教学反思与总结: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课堂导入,由晏殊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合理、有序的问 题设置以及巧妙的设问、适当的引导和幽默的讲解启示、精彩的教 学设计等环节基本上顺利的完成了本节的的教学任务。二、本节课 的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是一门带有遗憾的教学活动”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会在

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我也不例外。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的把握以及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处 5 篇二:雨霖铃公开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 (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 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 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 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宋] 柳永:《雨霖铃》 课型讲授课 一、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艺术风格。 2、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3、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难点: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多年来,它常诵不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简介作者 1、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直到晚清,曾受到过西学影响的王国维还震惊于这种爱情表白的炽烈,并将其用来比喻对于大事业、大学问不懈、执着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艰苦探索(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执着追求(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2、明确三点,简要介绍写作背景(略)(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1

《雨霖铃》上课教学方案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

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之前在讲《毛泽东诗词两首》的时候说过,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 明确: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永的名作《雨霖铃》,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柳永这个多情浪子的世界。(板书题目) 二、作家作品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齐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明确:哀婉、悲伤、凄清 2、指导诵读,纠正字音 3、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别离的场面;下阕推想别后的情景和痛苦心情 三、具体赏析课文 1、上阙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2)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明确: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所以,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1)这写什么?(写情) 明确: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2)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