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第1课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一、教学目的1、了解体会作者审视了自己以往15年尤其是病残以后的心路历程,重新获得的对人生、命运的智慧认识;2、体会、借鉴本文的写作艺术。
二、教学过程一、解题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二、解读第一部分1.阅读第一部分2.对这一部分的解读应从整体感知文章开始,抓住课文的感情脉络可以看出,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至少曾以如此。
为什么地坛对作者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是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地拯救了作者,这便构成了第一部分的抒情基础。
3.接着分析作者怎样抒写他与地坛的关系。
课文没有浅薄地写地坛如何美丽壮观,如何生机盎然,让人不由得恢复对生的留恋和热爱。
事实是课文倒写了不少园子里的荒芜冷落、败堵残阳,地坛对作者的影响不是在简单比照中完成的,地坛给予作者慰藉和启示有其独特的方式。
(文中第四段写道“我一下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什么意图呢?“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我与地坛(节选)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祈祷..( )( ) 坍圮..( )( ) 教诲.( ) 亘.古不变( ) 恍惚..( )( ) 蝉蜕.( ) 嘈.杂( ) 窸窸窣.窣( ) [答案] qí dǎo tān pǐ huì ɡèn huǎnɡ hū tuì cáo sū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剥⎩⎪⎨⎪⎧ 剥.蚀 剥.花生 (2)柏⎩⎪⎨⎪⎧ 柏.树 柏.林 (3)捋⎩⎪⎨⎪⎧ 捋.胡须 捋.虎须 (4)熨⎩⎪⎨⎪⎧ 熨.帖 熨.烫(5)帖⎩⎪⎨⎪⎧ 妥帖.请帖.字帖. (6)宿⎩⎪⎨⎪⎧ 宿.命 一宿. 星宿.[答案] (1)bō bāo (2)bǎi bó (3)lǚ luō (4)yù yùn (5)tiē tiě tiè (6)sù xiǔ xiù2.语境辨析法(7)当人们在叫喊声中沿着楼梯下撤时,大厦的墙壁在颤.( )栗和扭曲中开始出现裂缝,蒸汽管道也开始破裂。
面对此情此景,她紧X 得连声音都在颤.( )抖。
(8)看到家中并没有想象中的狼藉.( )不堪,她心里稍有些慰藉.( )。
(9)这首用隽.( )秀字体书写的短诗,语句隽.( )永,耐人寻味。
[答案] (7)zhàn chàn (8)jí jiè (9)jùn juàn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 tǐnɡ 拔tǐnɡ 而走险(2)⎩⎪⎨⎪⎧ sì 意yì 业(3)⎩⎪⎨⎪⎧ cānɡ 桑悲chuànɡ寒chen(4)⎩⎪⎨⎪⎧ cù 然去世鞠躬尽cuì 面容憔cuì(5)⎩⎪⎨⎪⎧ 余xiá 闻名xiá 迩xiá 瑜互见(6)⎩⎪⎨⎪⎧ kè 守lào 印贿lù [答案] (1)挺 铤(挺) (2)肆 肄 (3)沧 怆 伧(碜) (4)猝 瘁 悴 (5)暇 遐 瑕 (6)恪 烙 赂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众说纷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身临其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声名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急于求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多用于贬义语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
研读课文
理清思路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自主探究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
必然会降பைடு நூலகம்的节日”,你怎样理解这样的生死观?
提示:我认为只有当生命达到一定境界之后才会有这样 的生死观,这是一种豁达的、乐观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亦有不能承受之轻,死不带去的 一副皮囊,有时反而禁锢着人的心灵。人生在世,不管
不向命运低头。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合作探究
1.《我与地坛》中“我”与地坛有着什么样的联 系?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提示】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 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为作者在对生存的全 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是地坛 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情,从而 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地坛给予作者慰藉和启示,向作 者提供了生机,生机又为作者带来了成功。可以说,地 坛不仅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而且也是作者感受母 爱最深的地方,地坛是作者感悟人生真谛的乐园。
第一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1 2 3 4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
6
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 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 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 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 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 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 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 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 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 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 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高中语文 第1专题《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在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哪三个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 三个问题:
第一个,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第三个是核心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应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明确:“荒芜但不衰败”。
荒芜景:蚀了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老柏
不衰败景: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
分析:园子的荒凉,“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那古柏呢,苍幽,就是苍翠、幽绿的意思。把他放在一起是对比,如果都是荒凉,史铁生怎能参悟生命?我认为只有荒凉中的苍幽才能给史铁生以启示!所以说“荒藤野草叶茂盛的自在坦荡”也不是荒芜,而是写生命力旺盛,也就是后文说的“荒芜但不衰败”。也就是说,史铁生把自己的生命和古园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的身残和古园的荒废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不屈和的柏树联系在一起。
明确: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决定面对所遭遇的苦难打击,不再逃避、颓废和自伤,就是他“决定”活下来了。
5、思考第7段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
(如: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 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指导:"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1 我与地坛(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
我与地坛(节选)本课话题——珍爱生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点评:这些在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小生命都是那么勇敢顽强、充满生机。
在荒芜的地方,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
这荒芜但不衰败的园子,成了史铁生生命的一部分,并引发了他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六百万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屠杀。
盟军解放集中营时,见到堆积如山的尸体,身经百战的士兵也忍不住哭泣起来。
可是他们还看到劫后余生的人,这些人骨瘦如柴,有的已经不能行走,只能在地上爬,他们颤抖地举起手来向盟军致意。
士兵问:“你们怎么活下来的?”他们说:“我们犹太人有一句谚语:几时有生命,几时就有希望。
”士兵深受感动。
举起右手,向这些饱受苦难的人们行军礼致敬。
是啊,珍爱生命,就会充满希望。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西塞罗2.能将自我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
——孟德斯鸠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4.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结。
——罗斯金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猝.然( ) 召.唤( ) 祈祷..( )( ) 坍圮..( )( ) 恪.守( ) 教诲.( ) 亘.古不变( ) 恍惚..( )( ) 蝉蜕.( ) 嘈.杂( ) 玉砌.雕栏( ) 窸窸窣.窣( ) 【答案】 cù zhào qí dǎo tān pǐ kè huì ɡèn huǎnɡ hū tuì cáo qì sū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剥⎩⎪⎨⎪⎧ 剥.蚀 剥.花生 (2)柏⎩⎪⎨⎪⎧ 柏.树 柏.林(3)捋⎩⎪⎨⎪⎧ 捋.胡须 捋.虎须 (4)熨⎩⎪⎨⎪⎧ 熨.帖熨.烫(5)帖⎩⎪⎨⎪⎧ 妥帖.请帖.字帖. (6)宿⎩⎪⎨⎪⎧ 宿.命 一宿. 星宿.【答案】 (1)bō bāo (2)bǎi bó (3)lǚ luō (4)yù yùn (5)tiē tiě tiè(6)sù xiǔ xiù2.语境辨析法(7)当人们在叫喊声中沿着楼梯下撤时,大厦的墙壁在颤.( )栗和扭曲中开始出现裂缝,蒸汽管道也开始破裂。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版块一(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写地坛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思考了为什么活下去和怎样活下去的问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化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讨论,明确文本所涵盖的内蕴,不断拓展延伸思考。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贯穿的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本文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就要创造条件,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理解苦难,体味人生。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本篇语言恳切优美,饱含感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值得借鉴。
教师应紧扣“语文”特色,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有张有弛,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
教学难点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母亲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真谛,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同上。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生活图片、年迈母亲图片、资料卡片、练习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2.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母亲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真谛。
2.领悟母爱,在读懂母亲的基础上读懂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传说中永世流浪的小矮人,在土地上漫游,寻找通往家园的路。
人,站在以不可企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飞奔的星球上,也在苦苦思索人生的目的。
古往今来,无数哲人如是说:寻找精神家园,返回精神故乡。
精神家园,漫长而又古老的命题,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就在寻找,而现代人的这种渴望似乎更强烈了。
精神家园在哪里?哪儿都没有。
一次次听到鸡鸣犬吠,一次次看到绿阴阡陌,而这些又如同天空飘着的云,很快便幻灭消失。
精神家园,仿佛美丽的太阳城,迷人而又遥不可及,却又能给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写特色。
2、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瘫痪后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2)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难点: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
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学生已经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
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021-2022年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我与地坛》说课稿教案 苏教版必修2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之《我与地坛》说课稿教案苏教版必修2一、单元教学理念: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因此,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
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二、单元教学思路: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进行分析。
这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方面作出恰当的评价。
并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一、地位与作用:《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十一课,也就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从第一册的“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到第二册的“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是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训练要点,其目的性更突出,也更能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
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分析评价”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
二、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三、教学重点: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必修2苏教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我与地坛》教案苏教必修2苏教我与地坛1教学目标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赏析几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青春正盛,感受着生命的活力,也充满着对生命的期冀,但缺乏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史铁生的这篇哲思散文,正可给他们一些启发。
3重点难点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意蕴。
4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往今来,对于生和死的思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问,总是在时空中回荡。
司马迁的泰山与鸿毛,文天祥的丹心永在,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消灭,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无愧无悔,等等,这些思考如今都已经是人类精神史上的财富。
而作为残疾人的史铁生,他对生死的看法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体悟生命的呢?我们能否从他的思考中汲取营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专题〕的第一篇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这篇选文共两个局部,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第一局部。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史铁生,1951-XXXX,中国当代作家,小说散文的创作都有较高成就。
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因脉管炎下肢瘫痪,23岁邂逅地坛,27岁母亲去世,28岁始发表文章,30岁起又罹患肾病,32岁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成名。
其后多有佳作,如:小说《命假设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59岁因脑溢血去世,死后捐献了器官和遗体。
本文创作于1989年,发表于《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
三、文本研习1.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第一局部写的是我和地坛。
请快速浏览1-3节,思考:我与地坛是什么关系?提示:第二段中有一个词可以概括这种关系:缘分。
提问:我和地坛的缘分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①空间上的距离近;②命运的相似性〔地坛:荒芜冷落,历尽沧桑,褪去浮华和荣耀、被废弃;我: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学生容易说出第一点,第二点那么比拟难,可作如下处理:提问:先从1-3节找找,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被废弃,荒芜冷落,历尽沧桑。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1.1【教学设计】《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我与地坛》(节选)是语文新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新课程将《我与地坛》置于“珍爱生命”这一专题的“精神支柱”话题之下。
作为该话题教学的重点,《我与地坛》一文意在促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做深层思考。
这篇文章感情凝重、厚实,文字恳切、优美,作者把他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那些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对自己母亲的浓浓的感情,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他用他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
课文《我与地坛》节选了原文的其中两章,这两章分别突出了怎样对待生命中的苦难,怎样理解母爱等主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解开“我”与“地坛”两者之间的关系,领悟史铁生“荒芜冷落——生机盎然——活力永存”的心路历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设疑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与景的内在关系,体会、借鉴本文的写作艺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珍贵,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解开“我”与“地坛”两者之间的关系,领悟史铁生“荒芜冷落——生机盎然——活力永存”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学习史铁生在此文中采用的语言形式,期待学生今后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上课前三分钟听乐曲,并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简介贝多芬(可让学生自己解说,师明确):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高一语文专题一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应用体验之旅获奖教案苏教必修2
高一语文专题一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应用体验之旅获奖教案苏教必修2高一语文专题一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应用体验之旅获奖教案苏教必修2(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羞涩.(sè)恍.惚(huǎnɡ)炫.耀(xuán)宿.命(sù)B.蝉蜕.(tuì)玉砌.(qiè)灼.烈(zhuó)坍圮.(pǐ)C.猝.然(cù)隽.永(juàn)熨.帖(yù) 弥.漫(mí)D.倔强.(jiànɡ)祷.告(dǎo)瞬.间(xùn)亘.古(ɡèn)解析:A项“炫〞应读“xuàn〞;B项“砌〞应读“qì〞;D项“瞬〞应读“shùn〞。
答案:C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失魂落魄亘古不变淡褪玉砌雕阑B.誓言隽永迷迷糊糊弥漫恪守教诲C.迷迷糊糊心神恍惚荫凉急于求成D.聪惠坚贞娇阳高悬熨贴声名狼藉解析:D项,惠-慧,娇—骄,贴-帖。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谈到挺举后面两把的失误,李雪英道出了原因:“在细节上没有处理好,太急于求成....,老想成功,没处理好动作。
〞B.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C.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D.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近3 000件淮海战役期间的物品、照片、图表和9处复原战争场景,通过灯光、色彩、音响、多媒体设备,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事件,令参观的专家学者们赞叹不已:“这个真是不得了,很逼真,让人有如身临其境.....〞解析:B项,“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上,替别人着想、考虑。
此处应用“身临其境〞。
答案:B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某当红歌星在微博中这样写道:“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增进对社会的责任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树立一个好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我与地坛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史铁生(1951-2010),男,汉族,1951年生于。
1969年赴某某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
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1983年凭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2010年12月病逝。
主要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假设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
评价史铁生相当多的作品写到了伤残者的困境,但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而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对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广泛的影响。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二)人物轶事史铁生敬重病痛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作家史铁生:“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没有想到,在轮椅上坐了多年、每隔几天就要去医院做透析的史铁生这样回答:是敬重。
为什么是“敬重〞而不是“恐惧〞和“厌恶〞呢?面对困惑不解的记者,史铁生解释说:“这绝不是说多喜欢它,但是应该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
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中的意义都看得明白。
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敬重病痛的人永远都是人生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一)背景地坛的正式名称叫作“方泽坛〞,是明清皇帝祭地之坛,在城区北部。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
“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而荒芜。
《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作者残疾后的第15年。
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作者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
(二)常识整理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表达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而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抒情沁人心脾。
(三)博览悦读荒芜但并不衰败荒芜但并不衰败,这是史铁生对他熟悉不过的地坛的评价,而史铁生的人生也如地坛一般残缺而并不衰朽。
他在狂妄的年纪残废了双腿,因为有地坛,他熬过了人生的低谷。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与地坛是有缘分的,他常觉得他与地坛之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地坛就是为了等他,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那是一种心灵的契合,并且地坛给了这个无助但是又勇于跟命运相抗争的人儿多少的乐趣和希望。
地坛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
在作者正意气风发的时候,却遇到了如此大的不幸,他无意中发现的园子,却成为了他终生的挚友。
他与园子颇有一种同命相怜之感。
地坛曾经那辉煌的玉砌雕栏早已剥蚀坍圮,留下的只有散落的残垣,这不正如史铁生风华正茂,却残废了双腿,留下他残缺的人生嘛!地坛为这个可怜人准备好了一切,在喧嚣浮华的城市里,为他提供一个如此清幽的地方。
在双腿刚残废的时候,是他最脆弱的时候,他去那儿,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不需要面对任何人的怜悯,但是也不能够忍受任何的嘲笑,他只有一个人静静地呆在那儿疗伤,疗身体这伤,疗心灵之伤。
史铁生从地坛得到了生的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他看到园中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怎能不为之而欣慰感动,在这样一个荒芜的被人遗弃的园子里,还能感受到如此地生机,这让他感受到了生命力的旺盛。
静坐在地坛里,他一连几个小时会想着死的事或是为什么生,但在地坛的常年熏陶下,他想通了人生的意义,并不断地排解心中的郁闷。
再看他闲下来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观察着园中的小生物,他对它们的描绘是如此的细腻,那些如雾的小蜜蜂,摇头晃脑的蚂蚁,累了祈祷的瓢虫,寂寞的禅壳,个个写得生动逼真,富有机趣。
在那一片安宁的境地,他能够倾听到满园子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窣窣片刻不息。
我说过这是心灵的契合,他与地坛的一景一物已经达到了心心相印的地步。
地坛给他疗好了伤,但同时也给他留下了对母亲深深的愧疚。
如今还会想起母亲去地坛寻觅他的身影,但他也是如今才明白作为一个母亲当时的心情。
对于一个母亲而言,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到成人的时候,却被老天无情地摧残了。
就像亲手栽培的花儿,在含苞欲放的时候,却被一场暴风雨凶狠地肆掠。
母亲心中的痛是无处宣泄的,每当儿子要一个人出门时,她却耐心地帮他准备着,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儿子离去的身影,心中充满了说不尽的担忧和痛楚。
她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母亲,但并不是一个会表达爱的母亲,她对儿子无言的爱,全都以行动表达了。
他是一个不幸的母亲,儿子所受到的苦痛,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
作者对母亲充满了愧疚,他羡慕朋友为了使母亲骄傲而想出名。
当他自己出名的时候多么希望自己的母亲还活着,来分享他的快乐,但是一切已经晚了……十几年的光阴,地坛给作者留下了人生的点点滴滴。
地坛给了他一个清醒的头脑,让他能够乐观地去看待死亡和苦难。
对他而言死亡就是一件他不急着去做的事情,而对于苦难他选择了承受,他相信世间总要有人去承受苦难。
那么他就是充当那一角色的人!地坛还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地坛坐落在那儿已经四百多年了,它历经沧桑,园子里的一切都冒着动人的气息,而他此时此刻也会以一种别样的心态看待他们,所以他能够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感受到别人不能感受的。
地坛练就了他的观察能力,不论是观察物还是人,都会如此的到位。
对于他的思想,在地坛中已经得到了升华。
而他的情感呢?也细如流水般。
地坛给与他的东西是无尽的,而他回报这样一位挚友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字。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坍圮..(t ān p ǐ) (2)亘.古不变(ɡèn) (3)蝉蜕.(tu ì) (4)窸窣..(x ī s ū) (5)譬.如(p ì) (6)灼.烈(zhu ó) (7)猝.然(c ù) (8)截瘫.(t ān) (9)车辙.(zh é) (10)恍.惚(hu ǎn ɡ) (11)步履.(l ǚ) (12)告诫.(ji è)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剥剥花生(b āo 剥蚀(b ō(2)熨熨烫(y ùn 熨帖(y ù(3)帖字帖(ti è请帖(ti ě (4)强强悍(qi án ɡ强词夺理(qi ǎn ɡ2.语境辨析法(5)那晚他在职工宿.(sù)舍住了一宿.(xiǔ),半夜醒来又到院子里数夜空的星宿.(xiù)。
(6)看到家中并没有想象中的狼藉.(jí)不堪,她心里稍微有些慰藉.(jiè)。
(7)这首用隽.(jùn)秀字体书写的短诗,语颇隽.(juàn)永,耐人寻味。
(二)写准字形(1)zu ò(座zu ò(坐 (2)z āo(糟c áo(嘈(3)t ǐn ɡ(铤t ǐn ɡ(挺 (4)吉xi án ɡ(祥安xi án ɡ(详(5)贿l ù(赂l ào(烙(6)xi á(遐xi á(瑕(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2)亘古不变:从古到今从未变过,形容空间或时间上的连续不断。
(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4)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5)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6)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在当地声名狼藉....的这位政府官员,从未身临其境....地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考虑,只知说大话,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辨析:“身临其境〞错,应改为“设身处地〞。
因为语境表达的是官员没有真正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想。
“声名狼藉〞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1.反应vs 反映辨析都可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的开头,表示前后有因果关系。
“以致〞强调前面的原因直接导致了结果,而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出现的结果。
“以至〞表示由于前面的原因自然而然形成了某种状态,强调前面所讲情况程度之深。
即境活用某某的宪制地位及《基本法》内保障某某居民享有的权利,都是来自中国宪法,因此行政长官以至全港市民都应爱国爱港。
随着某某经济低迷而内地经济实力崛起,以往自觉高一等的港人颇感失落,以致产生“排内情绪〞,这绝非某某之幸。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1.课文共两部分,简要概括每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到古园的?“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明确: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孤独、颓废、残废自伤。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3.作者在这样的不幸中来到园子,在园子里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结果如何?明确: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园子里,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