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语文必修二苏教版第一专题《我与地坛》教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2 苏教版 必修2
我与地坛一自读导言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
文章比较长。
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二自读程序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
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
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
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课设计苏教版必修2我与地坛(节选)·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迪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尝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点。
【教课难点、难点】1、领会作者笔下地坛安静庄严、活力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课假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指引学生经过速读掌握文章纲要,经过细读与频频吟诵重要语段体会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悟思想的深沉。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样柔弱,当病痛、残疾措手不及地降临,命运残忍地愚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堕入无尽的难过、无奈与无助之中。
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特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考虑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之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 --独语的世界。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专心灵去测量他从难过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速读 --带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挑选信息,并概括。
问题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丧、迷茫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先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突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老是到它那边去,仅为着那边是能够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虑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何要出生,此刻能否应当立刻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并且只需出生就必然会死亡,不用焦急。
此后,他挣脱了自杀的念想,走出了死亡的暗影。
指导:我一连几小时全神贯注地想对于死的事,也以相同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何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能够争辩的问题,而不过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趁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用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如何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时就能完整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平生的魔鬼或恋人。
高中语文 第1专题《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在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哪三个问题?核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 三个问题:
第一个,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第三个是核心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应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明确:“荒芜但不衰败”。
荒芜景:蚀了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散落了玉砌雕栏 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老柏
不衰败景: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
分析:园子的荒凉,“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那古柏呢,苍幽,就是苍翠、幽绿的意思。把他放在一起是对比,如果都是荒凉,史铁生怎能参悟生命?我认为只有荒凉中的苍幽才能给史铁生以启示!所以说“荒藤野草叶茂盛的自在坦荡”也不是荒芜,而是写生命力旺盛,也就是后文说的“荒芜但不衰败”。也就是说,史铁生把自己的生命和古园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的身残和古园的荒废联系在了一起,把自己的不屈和的柏树联系在一起。
明确: “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决定面对所遭遇的苦难打击,不再逃避、颓废和自伤,就是他“决定”活下来了。
5、思考第7段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
(如: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 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3篇)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3篇)我与地坛说课稿1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珍爱生命”专题中的《我与地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__是专题“珍爱生命”中“向死而生”板块下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作家史铁生自传性的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充满了其对于生命的哲思。
教材节选了两部分内容。
一是我与地坛,二是我与母亲。
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二、说学情学生基本情况:本班共有学生58人。
学生大多数对阅读有一定的兴趣,基本上能静下心来读一篇课文,并能简单的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预习情况:学生上课之前已经预习了课文,查询了史铁生的资料,抄录了字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从上述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领会地坛使“我”豁达地对待生死。
3、品味语言,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四、说重点难点1、作者传达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2、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五、说教法学法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通过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史铁生情感的变化。
2、小组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地坛景物的特点中体会史铁生对于生命的思考。
六、说教学程序为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围绕上述构想,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三大环节:一、课文导入二、文本探究三、课堂总结第一环节:课文导入只要分为三个方面:1、照片导入,由史铁生的照片导入课文2、换位思考,假设你在21岁遭遇了残疾,你会怎样?3、引入课文第二环节:文本探究本环节是本课重点。
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课目标:一、抓住要点句,品尝推测作者深邃绵密而富裕真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真理性思虑,培育学生面对磨难的蒙受能力。
三、经过学习,体会作者对亲情的独到感悟,领会母爱的伟大 ,培育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 ,学习谅解父亲母亲从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课要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迪,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课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考虑。
教课步骤: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放映背景音乐 )导语 :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 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 18 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呼吁,主动去陕北乡村插队落户,21 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天正是他的诞辰,他此后此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曾有的年少狂妄,所有的激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空中楼阁,他一度痛不欲生。
此后,在母亲的奔忙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日在那边画彩蛋。
再此后,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喝彩时,他向来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不由得流流下来。
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窘境的。
二、抓住要点,整体掌握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可是作者不过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写了母亲。
此刻请同学们快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 三者联系在一同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老是单独跑到地坛去,以前给母亲出了一个如何的难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
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活到最傲慢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
2、问:“单独”跑到地坛去。
为何“单独”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剖析。
“在满园洋溢的宁静光辉中,一个人更简单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单、颓丧郁闷、难过自伤的心境。
3、问:“老是”到地坛去。
《我与地坛》设计教案
第一课我与地坛(节选)●教学目标1. 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深入独到的思考。
2. 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探究其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3. 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地坛给“我”的生命启迪,感受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
2. 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探究其从绝望到顿悟的心路历程。
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中暗含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与认识。
●设计思想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由“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两个模块组成,分别收入了《我与地坛(节选)》《最后的常春藤叶》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岛啼》共4篇文本。
本专题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
《我与地坛(节选)》是“精神支柱”模块的第一篇文本,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长期入选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是高中生必读的传统名篇。
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其余的五个部分收入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二)》。
这篇文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与创作主体有一定距离的散文,而是带有自传、自省、自述的意味,其哲理玄思的深刻、情感意蕴的深沉,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其以思辨为主导的表达、独具个性的语言,也超出了学生的阅读经验,学生阅读难度较大。
《我与地坛(节选)》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采用以问题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分为导入、朗读、思考、反馈、拓展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思考,开展合作探究,自主研习文本。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医疗,后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版块一(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教案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我与地坛(节选)》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写地坛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思考了为什么活下去和怎样活下去的问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化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讨论,明确文本所涵盖的内蕴,不断拓展延伸思考。
史铁生的所有作品贯穿的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本文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阅读本篇,就要创造条件,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理解苦难,体味人生。
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本篇语言恳切优美,饱含感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值得借鉴。
教师应紧扣“语文”特色,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有张有弛,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艺术世界。
教学难点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母亲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真谛,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同上。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生活图片、年迈母亲图片、资料卡片、练习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2.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体验残疾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及母亲的悲苦,进而领悟生命真谛。
2.领悟母爱,在读懂母亲的基础上读懂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传说中永世流浪的小矮人,在土地上漫游,寻找通往家园的路。
人,站在以不可企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飞奔的星球上,也在苦苦思索人生的目的。
古往今来,无数哲人如是说:寻找精神家园,返回精神故乡。
精神家园,漫长而又古老的命题,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就在寻找,而现代人的这种渴望似乎更强烈了。
精神家园在哪里?哪儿都没有。
一次次听到鸡鸣犬吠,一次次看到绿阴阡陌,而这些又如同天空飘着的云,很快便幻灭消失。
精神家园,仿佛美丽的太阳城,迷人而又遥不可及,却又能给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语文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常脆弱,病痛、残疾会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会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会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出示幻灯片三、四)下面让我们来地坛与作者的近照。
(简介史铁生)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出示幻灯片五)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三: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学目标,请同学读。
(出示幻灯片六)。
(一):整体把握课文,解决生字词,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二):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四:课前我们要求大家认真地预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一专题《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课文节选了一、二两个部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的中心是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作者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流变,超越了个体生命中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带入到了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写特色。
2、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瘫痪后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2)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难点:解读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理清“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中的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
高中语文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三册共安排了了三个单元的散文教学,其中第一册的散文教学要求要使学生在初中散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这个单元的散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在二单元的前两篇散文中学生已经学生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针对《我与地坛》这篇自读课文,我将着重培养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文体的能力。
抓住核心内容,了解文本特点。
《我与地坛》(节选)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写自己感受母爱后对生存有了更深层的领悟。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形式是借景抒情。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决定了这篇课文解读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品味生存;学习并借鉴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1(第2课时)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第二课时一、导入史铁生在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后,渐渐看清了生命个体中必然的真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当他在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上。
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
二、体味母亲的“苦”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
(检查预习)“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
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
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我与地坛》教案1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我与地坛》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训练学生直接从文中提取、整合关键信息的能力。
2、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掌握情景交融的手法。
3、品味文中的隽永至情的语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问题入手,师生合作探究;板书为主,多媒体影音资料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史铁生(人)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感受史铁生母亲(爱)的伟大,并能结合自身,谈出真实感受(如幸福、坚强、感恩等)。
二、教学重点信息提取整合,景物分析,细节品味,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细节品味,情感体验。
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观看民工版《春天里》,为理解作者的经历和感情铺垫。
2、围绕自然中的地坛和作者眼中的地坛两条线索,学习《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在把握地坛总特点的前提下,完成第一部分三处写景描写的赏析。
2、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和地坛关系的语句,并能用词语概括。
教学难点三处景物描写之赏析、我与地坛关系之概括教学过程一、播放民工版《春天里》的视频。
解说:这是今年9月底开始在网络上热传的一段视频。
歌曲《春天里》,是大陆摇滚歌手汪峰xx年的原创作品,反映的是一个文艺男中年的青春记忆和岁月迷惘,与农民工生存状态并无天然的联系。
而经视频中的两位——其中弹吉他的那位叫刘刚,29岁,黑龙江人,退伍军人,职业为北漂一族加地下道艺人。
演唱时脖子青筋毕露的这位叫王旭,44岁,河南商丘人,职业为仓库保管员加搬运工的合唱后,迅速成为一首极具杀伤力的视频。
据报道“唱哭了很多70后、80后”,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直言“农民工版《春天里》令我感动想哭”,1960年出生(60后)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本月(11月)两次谈到这段视频,其中在湖南省优秀大学村官表彰大会上坦言:“每看一次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你们也应该去看一看”。
在播放这段视频时,我注意到在座的各位90后也有人表情凝重黯然,为什么这段视频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是他们特殊的身份——中国社会底层劳动者。
我与地坛-苏教版必修二教案
我与地坛-苏教版必修二教案背景介绍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一直认为教学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在苏教版必修二中,地坛文化作为一篇重要的阅读材料,对于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十分有帮助。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选择了地坛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案。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地坛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掌握地坛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地坛文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产生对地坛文化的兴趣并了解地坛文化的大致内容。
第二步:课文解读1.第一遍朗读课文,通过互动提问让学生了解地坛文化的基本情况;2.第二遍朗读课文,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点,分析课文具体内容,以此来深入了解地坛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3.第三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地坛文化在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步:文本解剖分小组让学生聚焦课文的一个段落,要求他们通过阅读、讲解、思考的方式,找出段落主题和主旨,理解文中难点,并总结文中形成段落的手段。
第四步:小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地坛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个主题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各自的想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五步:总结提高通过展示相关文化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地坛文化兴趣;引导学生对地坛文化的分类总结,加深印象,并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查找、翻译和编辑地坛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对地坛文化进行评价。
教学效果在该教案的实施中,我发现学生对地坛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地坛文化的历史和地位,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后的评价中,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一节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趣有益的地理课。
结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
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1.培养诵读能力,读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2.培养整体感知散文结构的能力,学会有真情实感的口语表达。
三、情感目标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1.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2.体会语言深沉绵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失聪而作此曲,并能扼住命运的喉咙,奏响人生的最强音。
请大家看看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健康的人。
而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属于他的世界轰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终勇敢地站了起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人生的支点,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关系2.第二部分: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过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三、师生互动,解读课文1.“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地坛呢?★提示:“我”——颓废、迷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
(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我与地坛》说课稿(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我与地坛》说课稿(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单县一中一、说教材:《我与地坛》是苏教版必修二的第一篇课文,原文是史铁生1989年所写,共分7个部分,近13000字,是作者对过去十几年的回忆和自省,它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而是融合了作者由于身体的残疾而对人生产生的独特感悟。
本文节选前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以及获得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写母亲,以及自己读懂母爱后追悔莫及的心情。
本文所在的专题名称是“珍爱生命”,因此,我认为编者节选两部分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如何珍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熟读课文,落实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字音字形词义等。
2,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对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3,培养学生运用优美或平淡的语言表达自己感情的能力。
重点:目标2--体悟作者对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难点: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三、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我校为打造高效课堂提出的“三段五环节”等具体要求,我准备采用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以有价值的问题为引领法,在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时”,采用课下自读课文、讨论交流的方法。
完成“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时,采用“读”“议”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相关语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处境,进行换位的思考,通过与同学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法、训练法等相结合。
四、说学法:高一年级的同学,虽然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对整体把握文章、欣赏文章已有所理解,但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作者的实际生活、深入作者心灵真正理解文本、比较深入的说出文章语言的美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自学方法是简单的雏鸟吞食的方法,对老师的依赖性强,思考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满足与肤浅的认识,为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法的指导:1、用设疑促思的方法,引导学生由题目入手,带着“内容如何体现题目”的问题去阅读文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养成边读书边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我与地坛》0
2、找出文中写出地坛特点的的词句
地坛公园:废弃、荒芜冷落、四百年来历经沧桑、衰败但仍有生命力
宁静的去处、荒芜但并不衰败
3、试分析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
失魂落魄的我,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
宿命的味道,缘分,同病相怜,逃避现实世界的默坐、思考的空间
细读文本,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4、向死而生,为梦而活,要相信你的每一步坎坷都会让你更接近坦途。
【课后巩固】
文章第二部分第3节写道“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请你设想并描写出“母亲”当时的
反思:
探究问题:
1、作者在地坛看到了许多景物,细读赏析他们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2、作者在地坛思考了生和死的问题,你如何理解?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小结
除了生和死,作者还提及到怎样活的问题,但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现在你有答案了吗?
我的体悟
【课后巩固】
文章第二部分第3节写道“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请你设想并描写出“母亲”当时的状态。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预习导学】
1.阅读文章第一部分,给加点的字注音
檐头坍圮柏树 玉砌雕栏捋着触须 祈祷
蝉蜕譬如炫耀亘古不变窸窸窣窣熨帖
2.把阅读中的质疑写下来,以备课堂讨论。
【文本研习】
整体感知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词句
“我”:
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失魂落魄、几乎什么也找不到
逃避现实世界、专心的思考生与死的事
苏教版必修二《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感悟。
三、授课过程:(一)导入:幻灯片(1)悬崖雪松图片,图片上显示文字:选取“加拿大雪松顽强存活于悬崖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导入。
(这一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眼睛有所停留,图片材料又能对学生写作起素材积累的作用)(二)作者介绍:图片1:健康年轻的作者。
图片2:双腿瘫痪的作者。
提出疑问:作为普通人,我们会想,面对21岁就残废双腿这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作者是如何走过的?(联系到地坛)(三)关于地坛:图片,提问从图中感受到的地坛特点。
(生答):大,雄伟,冷清……(四)内容分析:1、录音朗读1—5自然段,提回3个思考问题:(提示:用课文里的句子或者词语回答)(1)地坛有什么特点?(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问)荒芜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明确)“四百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2)残废之初的作者的精神状态如何?(明确)失魂落魄。
(3)作者为什么喜欢到地坛去?(明确)因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上帝的苦心安排”“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问)作者和地坛的感情联系?(明确)同病相怜,精神家园。
(问)地坛的不衰败体现为文中的哪些句子?(明确)第五自然段对小生命的描写。
2、重点分析:第5段,园子里小生命活动对作者关于“如何看待死”疑问的启示。
分析方式:提问学生感兴趣的描写。
强调:露珠—生命能量的积蓄达到最美的时刻。
蝉蜕—摆脱旧我,走向新生。
“露珠轰然坠地”“草木窸窸窣窣”—对作者生的刺激,有了生的希望。
3、理解:作者关于“死”的问题思考所得:“一个人出生了……必然的节日”?明确:好好地活,顺其自然地活,“活”的自信。
4、指导学生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最后一段(师问)作者在最后一段第一句说“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那到底要怎么样活呢?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讨论:你所知道的一些人物的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
1、初读文本,积累梳理。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你还找到哪些读不准的字?)
炫(xuàn)耀 坍(tān)圮(pǐ) 撅(juē) 窸窸(xī)窣窣(sū) 熨(yù)帖 猝(cù)然
(2)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你还找到哪些不理解的词?)
熨帖:形容心情平静舒畅。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本组学习目标:学习精彩的景物描写;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心理。
本组最佳设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如何体现的?
2、班级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最佳学习成果,同学们选择重要内容加以记录。
学习目标:1、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感受深切的母爱;3、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着,述说着自己生命的美丽,从而启发了作者,也要按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活下去。人活就应活得灿烂。
(2)通过地坛和母亲,我们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答: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依恋,有感激,更有忏悔。地坛把我和母亲连在一起,地坛也成了我的精神母亲。作者特殊的境遇促使他对生与死进行了超乎常人的思考,这些思考对常人是莫大的触动和启发。
(3)排比句式具有非同寻常的表现力。
祈求:诚恳而殷切的期望或请求。
(3)文学文化常识
①史铁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②地坛,又称(方泽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
2、再读文本,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地坛?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依据是什么?
(1)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四百多年里……茂盛得自在坦荡”;那里有许多卑微但充满活力的生命;六个“譬如”构成的排比句。(2)活得最苦的母亲。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3、三读文本,个性发现。
(1)根据你的阅读感受和文本的体裁特征预测本课的学习目标。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母亲对作者的爱。
(2)针对目标设计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尝试回答。
文中一半篇幅写母亲,题目为什么叫“问题互换,选出最佳设问并尝试口头回答。
(2)阅读需要咬文嚼字,于字里行间品味深意。“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但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含义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
2、这篇文章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1)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特写镜头似的描写,语言平白,但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2)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只有经过深沉的甚至痛苦的思考,语言才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堆砌和雕饰起不到本质作用。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探究
1、多重对话。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最佳问题,师生共同整合,形成主问题。
(1)为什么作者那么不惜笔墨去写那些卑微的小生命?
2、质疑问难。如果你还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文章第一部分结尾处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文中并没有明确答案,应该如何回答?
答:为了切身体会那“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所包含的情感和意蕴。
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在阅读方法方面有怎样的收获?
(1)“一切景语皆情语”,地坛中的景物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与我内心高度契合的生命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