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合集下载

新课标高考41题解题指导

新课标高考41题解题指导

【解题方法】
第一,认真观察比较图片,注意图片的提示语〔图名、 图片的说明文字、相关文字的暗示〕,找出一样点与 不同点。 注意:如果试题图片是以图片群的形式出现,要注意 图片间的关系。
第二,整理从图片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得出结论。
第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所提取信息。
【评分标准】
注意:此题读取1条有效信息,给3分;加以说明, 给3分。读取2条有效信息并加以说明,可得总分值 12分。“信息〞与“说明〞各以6分为限。
由两端材料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西方崛起〞的不同见解,可 以归纳为:
评论对象
观点一
观点二
西方崛起的 时间
西方崛起的 表现
西方崛起的 动因 西方崛起的 世界历史地 位(与亚洲 比较)
由希腊罗马,经中世纪,到文 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到现代世 界霸权的建立,是长期的“引 人入胜的历程”
民主制度、君主制、骑士制度 、思想文化、开拓精神
展望2021 年高考,历史41题会以什么样 的面貌出现呢?排队等候的多着呢,漫画、 数据表格、各种图示如柱状图饼状图、大事 年表、人物年谱等等……
我送大家一句话:以不变应万变,关键 审清题,问什么答什么。
祝高考胜利!
学以致用 练习强化
〔2021年高考〕 .阅读材料观,答点复评以下析问(题。价〔)12分题〕型
信息1: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 北分布大体平衡。〔汉代的州集中于北方地区,唐代 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3分〕 说明1: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开展。〔汉代 经济重心在北方或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经济重心开 场南移。〕〔3分〕
信息2: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3分〕 说明2:说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开展缓慢;(说明两广地区社会经 济开展缓慢;说明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开展缓慢;受自然地理条件 制约;受生产技术水平制约。)〔3分〕

全国卷高考41题

全国卷高考41题

(2)探讨类:常见的提问动词为“评”、“评 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 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如:2015年全国Ⅰ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 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此类题基本思路: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小结提升。 答题步骤一般是这样三段: 第一段: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我的 观点 “若何”(怎么样) 第二段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第三段:③提升小结 (总结) 方法与阐释类一样一样的
是探讨类型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 是哪一类型? 41、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 第二步回忆探讨题型思路与步骤; 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第三步:搜集史实,下笔作答 ; +
第一步:审查提问动词,分析本题 第三部分:高考练兵之高考真题再审视
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 英勇抗战”。(4分) 理由: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 者,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 的军队。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 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 无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3.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 11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 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6分)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 对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 (2分)
第41题的破解与增分之道

全国卷41题解题策略

全国卷41题解题策略

三、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1.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
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 “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
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 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 从2015年河北省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体得分偏低。
特色四、学术成果入题“爱你没商量”
2011年---“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4年--- “教科书目录修改说明” 2015年——“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 进行探讨。”
特色五、开放方式“千树万树梨花开”
开放角度:
设问开放;答案开放.
二、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素养立意“随风潜入夜” 2、学科能力考查“润物细无声” 3、考查层级目标“大珠小珠落玉盘” 4、学术成果入题“爱你没商量”
5、开放方式“千树万树梨花开”
6、难度控制上“它的地盘它做主”
特色一、素养立意“随风潜入夜”
1、高考立意的变化:
知识立意 → 能力立意 → 素养立意(41题相当明显)
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规律巧答题
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2012-2015高考全国一卷历史开放性试题(41题)
河南省平均分统计表
年份
材料
图示
地图 书目
类型
观点类
信息类 观点类
平均分
6.85
2.775
2.68
总分
12
12 12
2012
2013 2014
2015
公式
观点类
3.05
12
一、近5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全国卷第41题备考策略

全国卷第41题备考策略

观卷点 和提Ⅱ炼卷+;阐20释1说5年明全。国如Ⅱ20卷1。3年全国增日原发需增Ⅰ加)因展求加卷星;:迅增假和期实速加日Ⅱ六行;;成卷为改人为;法革民促2定开生进01假放活经4年日,水济全(社平发国形会不展Ⅰ成、断的双经提一休济高种,
增休手加闲段传娱;统乐节需日求为增法加定;节增假加日假(日如成清为
全国卷第41题真题体验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 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 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 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按 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 式主要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的贡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 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 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本题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 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 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 个关系,并进行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 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 人一直秉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
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 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
从2015年云南省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体得分偏 低。
B.把三握、解全题技国巧卷,第面4对1题难解题题巧策妙突略破

高考历史课标卷41题做题方法

高考历史课标卷41题做题方法

第三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结合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 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政治上:清朝中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经济上:经济政策以农为本,统治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农业经 济的发展。
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 作答。
2017年高考全国卷I第41题以“民族主义”为主题,要 求比较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中外关联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7年全国卷Ⅲ第40题以“收复台湾”为主题,要求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简析郑成功收 复台湾促进了国家统一,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8年全国一卷 宋代乡约
图表类材料——数学学科素质[表头、类别、数据 之间关系(比较:差距或趋势)]
第二步:检索审题
着眼点1
基本信息判断:时代、国别、阶级、领域等
例题: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 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 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 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 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 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 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 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第二步:检索审题 着眼点2
重要信息搜索:标题、出处、关键词句
例: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 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 幅“教材目录”
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
式”
讨”
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 “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
状况
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
“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 “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真东渡)
近中国开埠通商代
“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
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
“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钟表的演变
“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 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例2,评论史观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响〞模式 。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 材料中的史实进展评析,史论结合。〕
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提出不同观点; 2.论述观点; 3. 再次说明观点;
例3,提出不同看法
【解析】此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 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展探讨,全面考察学生阅 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 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 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开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 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说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 产力的奉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 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此题 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 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 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展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 进展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展修改、补充、否 认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四、修改建议类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绝招一:运用史观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3.平型关大捷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方法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方法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 段。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 且你的论据确凿。 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考生持赞成、反对或 另立观点均可,但从作答情况统计看,选择赞成的占88.5%, 这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
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勇抗战”。 理由: 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 3. 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为 行论证 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思路 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 维观点 (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1. 是什么?(观点或修改建议) 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2.( 为什么?(两个角度:原因及影响) 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 43. )“条分缕析”是增分的有效手段 3. 怎么样?(小结: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 11 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 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 结论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 先得“有招”,然后方能“无招胜有招” 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近6年全国卷第41题解读1、近5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5)评分采取3、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趋势(1)论证方式越来越开放:(2)考查能力层次越来越深:全国卷41题命题立意基本以“论证和探讨问题”为主(3)多元史观综合考查:(4)命题素养立意非常明显: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包容意识);答题的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证据意识);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逻辑意识);答案内容要求通史和历史常识分析(时空概念)。

3、全国卷第41题真题体验(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

【高考备课】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备课】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 Word版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四)——史料比较类比较类试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效应对全国卷第41题“史料比较类”试题,必须把握出题规律,掌握技巧,通过在平常练习中掌握方法和规律。

典例(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比较两个目录,指出一处不同,并说明原因。

第二步,抓关键信息——目录A 世界近代史开端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目录B 以16世纪世界为开端;目录A摘编自1972年版,目录B摘编自2011年版。

第三步,确定比较点——目录A与B以不同时间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

第四步,分析原因——之所以认识不同是因为目录A编写于文革时期,目录B出现于改革开放后。

第五步,组织答案——先指出不同,然后分析原因。

要有条理性,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答案仅供参考)示例1 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

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2分)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

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

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

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10分)示例2 不同:目录A反映的内容主体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目录B既关注了西方,也关注到东方;既关注政治斗争,也关注经济变化与思想文化。

(2分)原因: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

历年全国卷第41题试题解题方法及答题格式

历年全国卷第41题试题解题方法及答题格式

历年全国卷第41题试题解题方法及答题格式资料西方的兴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令人着迷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度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中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受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5PCzVD7H5PCzVD7H但是,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归纳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以为在1500 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究开辟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中兴期间。

这些历史学家以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伍于世界其余地方的很多文明,直到 1800 年才追上并超出那些当先的亚洲国家。

所以,西方兴起是比较晚近才忽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余文明的成就,而不只是取决于欧洲本地上发生的事情。

jLBHrnAIjLBHrnAI——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何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兴起(1500~ 1850)》评资猜中对于西方兴起的看法。

( 12 分)(要求:环绕资猜中的一种或两种看法睁开议论;看法明确,史论联合。

)【分析】此题考察西方兴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第一要归纳出资猜中的看法,参照看法有:殖民扩充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充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同的看法进行议论,注意看法与所述史实一定一致即可。

做到言之有理,史论联合,逻辑谨慎,条理清楚,并能自作掩饰即可。

xHAQX74JxHAQX74J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 12~ 10 分)①紧扣议论对象,看法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议论;③论证充足,一逻辑严实,表述清楚。

二等( 9~ 5 分)①能够联合议论对象,看法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议论角度单调;③论证较完好,表述清楚。

三等( 4~ O 分)①偏离议论对象,看法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短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开放性探究题(全国卷第41题)解题练习【开放性探究题】高考历史的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或提取)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此类题型须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学问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该题型可分两类: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历史探讨题:观点推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第一类:历史探讨题:论证、评价、评述、探讨观点类【解题基本思路】(1)述:从图片、表格、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结论、观点等)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2)评:亮明你的观点即对获得的观点看法,留意要客观、全面(3)论:用史实论证观点,留意要多角度(4)析:一般为分析错因或呼应观点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详细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须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特别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相识。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说明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起先,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猛烈变更。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有人称之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之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下面对这一题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反思其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命题规律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1年“西方崛起”题和2012年“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试题涉及了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话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011年“西方崛起"题,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效热点;2012年“冲击--反应”题引导考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体现中日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2015年“公式探讨”题是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聚焦的体现.这些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和学术热点,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
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
四、修改建议类
高考历史41题主观题越来越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利用正确的史观,做到论从史出才是解答的关键。

既然是修改,就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

但这只是基础思路,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绝招。

1.(2014·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

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答案】
答案示例1:(“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答案示例2: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

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示例3:增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由: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

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示例4: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理由: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

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

绝招二:紧扣题眼
2.(2016•东北名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学者撰写“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六章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七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
第八章晚清的立宪运动
第九章保路风潮
第十章黄花岗起义
第十一章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
第十二章“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第十三章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十四章余波——为挽救共和国而斗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题眼为“辛亥革命讲义”,由此可知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第一小问修改建议,“辛亥革命讲义”未涉及武昌首义,这明显不合理,可把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第二小问,修改的理由:首先,黄花岗起义出现在第九章保路风潮之前;其次,“第十一章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发生在武昌首义之后。

【答案】建议:将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
理由:黄花岗起义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发动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影响巨大,但以失败而告终,且出现在保路运动之前。

从第十一、十二章标题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已进入高潮——这是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

因此,改为“武昌首义”从时间、内容上与前后两章相衔接。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变式训练】
1.(2016•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28)(1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修改建议可结合目录内容,利用工业革命的相关成就和史实,适当加以说明即可。

【答案】建议1:在“1.什么是工业革命”目录下增加“英国社会工业发展环境的具备”一子目。

(2分)
修改理由: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具备的产物,(2分)没有对这些社会环境知识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2分)
建议2:在“7.荒芜的村庄”目录下增加“喧闹的城市”一子目。

(2分)
修改理由: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2分)城市的空前繁荣和扩大是工业革命成就的主要体现之一。

(2分)(注: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2015·湖北荆门高三1月调研·4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部分目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五代十国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七节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元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本小问考查学生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同时涉及历史论述能力考查,答题模式为先呈现修改建议,然后用史实论述,思路较广,答案多元化,角度一据材料目录可知该目录重视政治史,忽略经济史,章名中“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内容过少,相应理由论述可参考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角度二结合必修二经济史和史学观念可知,在材料“03版教科书目录”中经济部分,社会史观体现不足,可考虑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相应理论论述可参照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

【答案】修改建议: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统合目录。

(4分)
修改理由:一等: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给7—8分。

二等: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给4—6分。

三等: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给1—3分。

四等: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史实得0分。

【参考示例】
建议1: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

(4分)
理由: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扩大,各民
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6分);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2分)。

建议2:增加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缩减政治史内容。

(4分)
理由: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