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关系探讨类(六)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关系探讨类(六)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关系探讨类(六)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六、关系探讨类关系探讨型是文字材料题的一种变形,但又比文字材料更形象,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图示以及箭头的指向和相互间的关系让我们更好地找到解题思路。

那么,对于这类的题型又如何解题呢?一、公式关系探讨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是公式关系探讨类试题。

解题思路如下:第一步:看公式找关系。

第二步: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转换关系确立观点。

第四步:史论结合分析观点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

(劳动对象的扩展)。

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

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题指导与训练

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题指导与训练

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观点评论类(一)【题型特点】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典型例题】例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观点梳理:归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有几种观点?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第一段材料;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第二段材料。

全国卷41题解题策略

全国卷41题解题策略

三、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1.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
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 “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
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 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 从2015年河北省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体得分偏低。
特色四、学术成果入题“爱你没商量”
2011年---“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012年---“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2014年--- “教科书目录修改说明” 2015年——“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 进行探讨。”
特色五、开放方式“千树万树梨花开”
开放角度:
设问开放;答案开放.
二、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素养立意“随风潜入夜” 2、学科能力考查“润物细无声” 3、考查层级目标“大珠小珠落玉盘” 4、学术成果入题“爱你没商量”
5、开放方式“千树万树梨花开”
6、难度控制上“它的地盘它做主”
特色一、素养立意“随风潜入夜”
1、高考立意的变化:
知识立意 → 能力立意 → 素养立意(41题相当明显)
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规律巧答题
开放性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2012-2015高考全国一卷历史开放性试题(41题)
河南省平均分统计表
年份
材料
图示
地图 书目
类型
观点类
信息类 观点类
平均分
6.85
2.775
2.68
总分
12
12 12
2012
2013 2014
2015
公式
观点类
3.05
12
一、近5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

全国卷第41题探讨

全国卷第41题探讨

• SOLO分类评价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基本特征的
质性评价方法 .如2015年全国( Ⅰ )卷第41题
论证 一等 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 (12~9分 史史实。②对公式中要素与 ) 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 确,逻辑严密。 二等 (8 ~5 分 ) 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能够 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 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考生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分析
1、不理: 不理解题目要求
2、不材(睬):脱离材料或不能从材料中提
取有效信息
3、不实:没有史实或不能准确运用史实
4、不做:时间不够或难度大,直接放弃。
(三)全国(Ⅰ)卷第41题解题策略
一个中心:以课本知识点为中心 二个出发点:从题目出发,从材料出发 三大步骤:3W
主导国家地位

• 日本:国际地位下降
2、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 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

•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 西欧:普遍衰落
3、美国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 洋国家,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 • 美国:战后成为头号强国 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胜利 格局 • 示例1: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高 的影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亚洲的国际格局。 的改 响 反法西斯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发 变
解答观点论述题的模型:1.亮观点: 多角度确定。2.说理由:必修+选 修+材料(整合,重组)。3.得结 论:辩证+史观+价值观(核心价值
—— —— ——


——
角度在某一方面。2.理由:①价值 观的弘扬。②.史观的渗透。③. 解答大杂烩类型的模型:1.亮观点:多角度确 长时段宽领域大视野。④.中国与 定。2.说理由①论述:必修+选修+材料 世界的关系。⑤.时序性,因果性 (整合,重组)②说明:多角度多层次全 和变迁性。⑥.分类的政经思文外。 方位③修改:开始部分或中间部分或结尾 ⑦.阶级斗争、革命史观以及现代 部分④分析:因果关系探究⑤特征:性质 +各方面+变化后+地位+趋势+影响。3.得 化史观并存!⑧.教材的通史性。 结论:辩证+史观+价值观(核心价值观、 ⑨.搜狐信息。3.归纳:条分缕析 普世价值、全球视野、现代化意识、文明 的因果。描述阐释的视野变迁。 的多样性、开放性、变革性和民主性、中 价值取向的探究论证!典型的试 国与世界)典型的试题是:世界近现代史 题是: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比较 说明生产力公式题(2015年) 的修改(2014年)

高考复习总结: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高考复习总结: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年份卷别试题内容试题设问2010 课标卷恩格斯“历史前提”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2011 课标卷欧洲崛起的方式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 课标卷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3 课标1卷东汉、唐朝地方行政区划的比较(在两幅图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课标2卷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之比较提取(图片)材料中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2014 课标1卷关于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目录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课标2卷关于世界近代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指出一中一条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2015 课标1卷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课标2卷1950--2008年我们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二、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1.了解试题类型,归类思路,有的放矢纵观近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提升小结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06 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关系探讨类(六)2017010(zxls_201701127113338)

06  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关系探讨类(六)2017010(zxls_201701127113338)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六、关系探讨类一、解题步骤及方法关系探讨型是文字材料题的一种变形,但又比文字材料更形象,可以通过数学公式、示意图以及历史词组之间箭头的指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更好地找到解题思路。

试题材料的呈现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公式关系探讨类,二是示意图关系探讨类,三词组关系探讨类。

二、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是公式关系探讨类试题。

解题思路如下:第一步:看公式找关系。

第二步: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转换关系确立观点。

第四步:史论结合分析观点得出结论。

【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

(劳动对象的扩展)。

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高中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

高中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

一、全国卷41题的基本特点
4,能力呈现:关照四大能力,但以前三大能力为 主,第四大能力为辅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
●“探讨和论证事物” 从能力考查角度,我们可以把全国卷41题分为三类试题:
●“信息提取的概括类试题”
●“分析异同的比较类试题” ●“说明因果的阐释类试题”
2015年
全国Ⅰ卷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 指出不同之处、概括发展、指出共 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通之处、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的价值概念体系和信念。体现家国情怀和国家意志以及关注热点、以史为鉴
如国家意志:政策理念的认同,近年的高考题特别强调国家文化政策制度民族的认同,如分封制的影响、 台湾的收复意义、季札出使的文化意义、新中国矿业政策与工资改革(不仅是41题)
一、全国卷41题的基本特点
3,试题特性:综合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中外关联”,多为相近时期同一主题的中外对比 • 132爱因斯坦热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 • 141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明朝中外对比 • 152孟子与苏格拉底——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 • 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外对比 • 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中外对比 • 171法国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中外对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分)

41题解题指导

41题解题指导

2014年课标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 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 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修改、补充+说明理由类试题作答基本思路:
审清题目总体要求,分析材料整体结构,结合所学知
识,提出修、补建议;
阐述修、补理由应包含修、补内容地位、作用;
关于修、补的结论性认识
文明成果,也忽略了这些地区地区对西方崛起产生的影响。
作评价、举史证:(略) 谈认识:材料中该观点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强调西方为中心,
这是不全面的,应该将西方的崛起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
分析,全面解读西方崛起的原因和进程才更合理。
例2:
亮观点:西方崛起是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而且西方崛起很大程
度上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身的因 素。 表态度:该观点看到了世界其他地方文明对西方崛起的积极影 响,但否定了欧洲自身的发展对西方崛起的决定性作用。 作评价、举史证:(略) 谈认识:材料中该观点过分强调(夸大了)世界其他地区文明 (外因)对欧洲崛起产生的影响,没有看到西方崛起过程中内
高考文综第41题解题策略及指导
作答论证、评价、评述、探讨观点类试题的基本思路: 亮观点:陈述材料中的观点。(有直接写,无要提炼)
表态度:你对材料观点的看法。(肯否定;部分肯否定相关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谈认识: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形成的原因、目的等进行小 结;你认为应该如何全面准确的认知材料中的观点;
例:亮观点: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工具,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工具 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论证: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 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推 动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内燃机的 发明和应用,引发了电灯、电话、汽车、飞机一系列新的发明和应用, 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 中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 应用于生产生活,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 息时代”。 认识:该公式形象、直观的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劳动工 具的革命性改进,能够产生乘法效应,进而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也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高考历史课标卷41题做题方法

高考历史课标卷41题做题方法

第三步 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
结合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 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政治上:清朝中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经济上:经济政策以农为本,统治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农业经 济的发展。
第四步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1)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 作答。
2017年高考全国卷I第41题以“民族主义”为主题,要 求比较法国大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中外关联 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7年全国卷Ⅲ第40题以“收复台湾”为主题,要求 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的历史背景和目的,简析郑成功收 复台湾促进了国家统一,中外关联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018年全国一卷 宋代乡约
图表类材料——数学学科素质[表头、类别、数据 之间关系(比较:差距或趋势)]
第二步:检索审题
着眼点1
基本信息判断:时代、国别、阶级、领域等
例题: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 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 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 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 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 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 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 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第二步:检索审题 着眼点2
重要信息搜索:标题、出处、关键词句
例: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方法

全国卷第41题解题方法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3.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行论证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维观点
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 段。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 且你的论据确凿。 再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考生持赞成、反对或 另立观点均可,但从作答情况统计看,选择赞成的占88.5%, 这从反面说明另立新论难度很大。
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英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勇抗战”。 理由: 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者, 3. 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 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的军队。 (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为 行论证 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战, (2)尽量不论证逆向思维观点或轻易否定材料中的顺向思 思路 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无数, 维观点 ( 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准确表述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点 1. 是什么?(观点或修改建议) 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2.( 为什么?(两个角度:原因及影响) 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 43. )“条分缕析”是增分的有效手段 3. 怎么样?(小结:上升到理论或史观的角度分析) 11 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 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 结论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对 先得“有招”,然后方能“无招胜有招” 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

全国卷第41题感悟与备考

全国卷第41题感悟与备考
对观点论证: 小结。
【探究主题一:图片信息比较题】
2013年全国文综卷一第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 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 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的“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不同二:北京城紫禁城(宫城)居中,处在皇城、内外城的层 层拱卫之中,四坛相围;诺林根城则以神庙、教堂、市政厅和 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场为中心。前者体现的是中国 古代的皇权专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后者则是西方的民主政治 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的体现。 不同三:北京城政治色彩浓厚,建筑以宫殿、官署为主,仅有 粮仓、灯市等极少的经济场所;诺林根城经济功能突出,表现 手工作坊和贸易点遍布全城,沿街都是居民点和工商业铺面。 前者体现的是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经济活动受到 很大限制;后者则体现的是重商主义,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市民 是城市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
题型说明:
(1)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5年全国 Ⅱ卷。 (2)历史探讨题: 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 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
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 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 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答题模板
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 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 分”。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 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 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模板:亮明观点:我认同(不认同)此观点,适当说明;

高考复习: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分析

高考复习: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分析

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年份卷别试题内容试题设问2010 课标卷恩格斯“历史前提”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2011 课标卷欧洲崛起的方式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 课标卷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3 课标1卷东汉、唐朝地方行政区划的比较(在两幅图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课标2卷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之比较提取(图片)材料中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2014 课标1卷关于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目录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课标2卷关于世界近代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指出一中一条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2015 课标1卷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课标2卷1950--2008年我们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二、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一)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1.了解试题类型,归类思路,有的放矢纵观近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1)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2)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提升小结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全国卷历史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概念阐释类(PDF版本)

全国卷历史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概念阐释类(PDF版本)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八、概念阐释类1.(2015·河北石家庄一模·41)41.(12分)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历史素养,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其内容的重要方法。

示例:西周分封制(1)背景:(宏观)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统治的需要;(微观)商代的松散的方国联盟已不能适应西周建立后的形势发展。

(2)主要内容:同姓王族是受封主体;诸侯在封地权力很大,并可进一步分封;但必须服从天子命令,履行各种义务。

(3)影响或评价:(积极)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周的统治,开拓了疆域,促进了民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秦汉之后作为维护皇权和国家统一的手段依然发挥了重大作用。

(消极)到了后期随着诸侯权力膨胀造成了诸侯争霸局面;在秦汉之后的个别时期,分封诸侯也造成了威胁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井田制是其经济基础;与宗法制、礼乐制互为表里。

请仿照示例,从下列历史概念中任选一个进行解释。

启蒙运动、美国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考点】启蒙运动;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解析】名词解释仿照示例分为四个要素: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联系,要从多个角度回答,如“宏观”“微观”“积极”“消极”等等。

启蒙运动:(1)背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资产阶级进一步反对封建统治、开始和传播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2)主要内容:从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3)影响或评价:从对自身和对其他国家两个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4)重要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人文主义的发展到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的先声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美国1787年宪法:(1)背景:从美国独立后的邦联政府松散、无权,成立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的必要性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2)主要内容:从三权分立的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制等方面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高考文综历史41题解题策略(教案)

开放性探究题(全国卷第41题)解题练习【开放性探究题】高考历史的开放探究性试题一般以图片、历史地图、文字等材料作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列出材料情境包含的多种观点,让我们选定(或提取)一种认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由于认同(或提取)的观点不同,因此答案具有非唯一性,没有正误之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答此类题型须要克服凭感觉和所学学问照本宣科浅层次作答的思维定式,要通读材料、把握概念,细读材料、确定答题方向;对认同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该题型可分两类:历史阐释题:信息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

历史探讨题:观点推断+论证评价。

如2010年观点论证;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第一类:历史探讨题:论证、评价、评述、探讨观点类【解题基本思路】(1)述:从图片、表格、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结论、观点等)即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2)评:亮明你的观点即对获得的观点看法,留意要客观、全面(3)论:用史实论证观点,留意要多角度(4)析:一般为分析错因或呼应观点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详细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须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特别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相识。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说明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起先,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猛烈变更。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有人称之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之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下面对这一题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反思其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命题规律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1年“西方崛起”题和2012年“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试题涉及了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话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011年“西方崛起"题,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效热点;2012年“冲击--反应”题引导考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体现中日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2015年“公式探讨”题是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聚焦的体现.这些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和学术热点,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全国卷高考41题

全国卷高考41题

(2)探讨类:常见的提问动词为“评”、“评 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 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如:2015年全国Ⅰ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 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此类题基本思路: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小结提升。 答题步骤一般是这样三段: 第一段: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我的 观点 “若何”(怎么样) 第二段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第三段:③提升小结 (总结) 方法与阐释类一样一样的
是探讨类型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 是哪一类型? 41、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 第二步回忆探讨题型思路与步骤; 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第三步:搜集史实,下笔作答 ; +
第一步:审查提问动词,分析本题 第三部分:高考练兵之高考真题再审视
下面是2014年湖南省的一份满分卷(原汁原味呈现)
建议: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删除,改为“国民党的 英勇抗战”。(4分) 理由:1.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国民党一直是前线的作战 者,共产党则开展游击战,国民党的军队要远远多于共产党 的军队。 2.在当时,国民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抗日战争的主力。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先后开展多次正面交 战,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损失惨重,死伤 无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3.历史教材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1960年新中国成立 11年,打败了反动统治者。教科书的编写受时代气息的影响, 出于与中央保持一致的需要,编成了此教科书(6分)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面对那些党派之争,用包容之心去 对待历史。历史无法改变,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 (2分)
第41题的破解与增分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六、关系探讨类关系探讨型是文字材料题的一种变形,但又比文字材料更形象,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图示以及箭头的指向和相互间的关系让我们更好地找到解题思路。

那么,对于这类的题型又如何解题呢?一、公式关系探讨1.(2015·新课标全国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本题是公式关系探讨类试题。

解题思路如下:第一步:看公式找关系。

第二步: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转换关系确立观点。

第四步:史论结合分析观点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

(劳动对象的扩展)。

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

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为流水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如流水线生产在汽车工业中的发明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生产效率,流水线生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表明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又促一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进而推动了煤矿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的发现、发电机、内燃机等科技发明,促进了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突破,为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了航空航天、计算机新兴行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

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发展。

二、图文关系探讨2.(2016·广东佛山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出,冷战结束后,相对简单的两关系已为多极、多文明的远为复杂的关系所取代。

下面示意图是其对未来部分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其中一组关系进行探讨。

(可以对其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并进行论证。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的考察点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下各国之间的关系,可以就材料中的一组关系进行探讨,对该种关系可以论证可以修正,如中国与西方文明之间、中国与俄罗斯之间、俄罗斯与西方之间、西方与日本之间等等,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

【答案】示例1: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并非冲突较轻,而是有较大冲突。

(2分)原苏联的解体,既是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与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有很大关系,俄罗斯对此心存不满;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遏制,北约东扩,吸收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引起俄罗斯不满;俄罗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此为武器,和西方展开斗争。

(8分)俄罗斯和西方国家虽同属世界重要力量,有合作的现实要求,但因为存在利益冲突,因此并非冲突较轻而是有较大冲突.(2分)示例2:中国与俄罗斯相互合作,推动双方经济发展与促进世界、地区和平。

(2分)中国与俄罗斯同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一些重大国际事务的解决;两国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共同推动地区和平和反对恐怖主义;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8分)作为世界上的两个重要大国,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两国的共同发展。

(2分)3.(2016·甘肃省2016年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一书中指出,各种内外因素对近代中国大变革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复杂的网络运动。

如下示意图9:请从现代化、革命化、边缘化、衰败化四种趋势中任选一种,根据示意图,结合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相关史实,对其内涵、原因、相关事件加以分析说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以现代化为例,结合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方面对现代化的内涵做出解释,结合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内部主动学习西方两个方面分析其原因,结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改革或革命分析其相关历史事件。

【答案】趋势内涵原因相关事件权重分现代化经济上的机器化大生产,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启蒙。

外部:资本主义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的传入;内部: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度和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1.对内涵把握准确、全面。

(4分)2.对原因的分析不偏离主题。

(4分)3.围绕核心列举事件。

(4分)4.根据考生所答要点的情况,分层次给分。

革命化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府与民众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暴力冲突。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统治的压迫。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边缘化中国成为半殖民地,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降低。

外国资本主义获取特权、丧权辱国的外交。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及不平等条约。

衰败化传统经济遭到破坏,自然经济解体;贫穷落后。

外国列强勒索赔款、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国内封建势力、官僚资本的压制。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民族工业短暂发展。

4.(2016·山西太原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展进程——摘编自杜岗《论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事力量需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图11内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图中一组或多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图中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解析】首先,陈述观点。

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去概括观点。

纵向即一组图片间的关系,横向即两组或三组图片间的关系。

如:随着国家间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近代世界政治格局也随发展变化。

其次,展开论证。

可以三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证。

如:英法美德等国实力对比变化,引发军备竞赛和殖民地争夺战;二战后美苏成为两大超级大国,导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形成“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

最后,正对所阐述的观点进行简要总结。

【答案】评分说明:论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一等(12-9分)①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图中各组要素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②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二等(8-5分)①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

②对图中各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

①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

②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①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②对图中各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

①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

②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三、词组关系探讨1.(2016•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末•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政治文明是围绕权力(利)而展开的,表现为“族权、政权、神权、王权、民权、集权、分权、人权”等。

请围绕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中任选3个或3个以上词组,简单画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图,并加以说明。

(要求:逻辑关系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第一小问关系图,解答此题可首先按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将政权的表现形式划分为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等阶段(形式),然后将题中的政治权力“族权、政权、神权、王权、民权、集权、分权、人权”分别归纳到各自的阶段(形式)中,如:贵族制——族权、神权;君主制——王权、集权;民主制——分权、人权,最后从每个政治阶段(形式)中选取若干相应的政治权力并按照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的逻辑顺序联接起来即可;第二小问说明,依据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从经济、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政治权力(利)变化的原因即可。

【答案】评分说明:本题采用分层次评分方式,分图示和说明两部分采分;没有图示,只做说明的不给分。

等级图示部分(6分)说明部分(6分)一等能够紧扣人类文明进程,且能够借助箭头符号和文字注释等方式完整清晰的表达出概念之间的正确逻辑关系,不少于3个词组。

(5~6分)能够对所做图示做文字解读说明,且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逻辑关系表达完整准确,史论结合。

(5~6分)二等能够按照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做图示,但所画图示未能完整清晰的表达逻辑关系,注释不够准确。

(2~4分)能够对所做图示做文字解读说明,但内容逻辑不清晰,表达不够完整通顺,未能史论结合或史实不准确。

(2~4分)三等未能画出图示或所画图示不完全正确。

(0~未做文字解读说明或所做说明内容1分)不完全正确。

(0~1分)答案示例:(1)图示:(2)说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下,以早期氏族血缘纽带所形成的族权政治,通过兼并战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权至上思想形成等因素推动,最终发展为专制王权,并在随后的两千多年里不断得到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