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导语:下面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相关知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的题。
(计10分)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1,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2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3,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5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6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注】 1虎丘:苏州名胜 2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3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4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5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6两脚盘腿打坐。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③但少闲人( ) ④尝秋夜坐钓月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B.相与步于中庭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C.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2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小题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2分)小题5:承天寺的夜色和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2分)答案小题1:①想,思考②于是,就③只是④曾经(答对一个给0.5分) 小题2:B小题3:、(2分)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专题本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夏夜月光下的承天寺,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全文以记叙描写议论的方式呈现,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次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第三层次议论了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点出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在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虽然遭贬谪,但作者仍然能够以赏月、漫步等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同病相怜者的同情。
在描写月光和竹柏倒影的句子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者的认同。
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和张怀民这样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命运相同的人才能称得上“少闲人”。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形容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形容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通过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二、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甲]水调歌头苏轼在丙辰中秋大醉之后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并兼怀念已故的友人子由。
他用“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的开篇,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他不知道月亮在天上的宫阙,但希望今晚的月亮能够保佑他。
他又想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寒冷。
最后他起舞弄清影,感叹人间的美好,与月亮相比,也不遑多让。
接着,他转到朱阁、绮户,照着无眠的人。
他认为月亮没有恨,只是在离合中圆缺,这是古今常情。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一)【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于"字用法相同一项是( )(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答: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游沙湖》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游沙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①,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余)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④。
”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注】①相田:看田地的好坏。
②庞安常:宋代蕲水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
③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④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8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休.将白发唱黄鸡( )(4)而疑悟绝.人( )8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A.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B.学而.时习之C.人不知而.不愠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8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86.散文家梁衡曾经在文章中写道:“在他(苏轼)的一生中,无论得意与失意,他都不愁眉苦脸,他总能从困苦中找到乐趣。
”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说苏轼“从困苦中找到乐趣”的旷达在两段文字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83.想到于是,就不要超过84.B 85.(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4]馀甘:即橄榄。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划一处)(2分)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2分)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2. 顾:回头看但;只3.A4.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5.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后所著,全诗以描写月光景色为主,表达了自己对被贬后的自嘲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下面本店铺介绍的是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及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
①月色入户()
②但少闲人()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相与步于中庭()
7.翻译句子。
(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
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2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
6.答案:①门;②只是;③考虑,想到;④共同,一起
7.答案:①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满清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8.答案:被贬后无所事事的自嘲;观赏月色的闲情雅致;旷达乐观的胸襟。
以上就是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及答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店铺。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理解】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专题07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解析)
07 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②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③,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黄冈竹楼记》)注:①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②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
③氅:(chǎng)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以其价廉而工省(4)宜鼓琴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B.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C.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D.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4.《记承天寺夜游》和《黄冈竹楼记》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谪居之时写下的散文,他们的情感抒发有何异同之处?请结合文章简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初中语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习题及答案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3.这两段文字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参考答案1、①门②精巧,精妙2、①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草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②这种乐趣留给僧人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俗人说呢?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民皆动摇
第1页 共4页
②吾在是
③轼诣武卫营
④卒全其城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2页 共4页
B.“而”的用法不同。表修饰/表转折。 C.“为”的用法相同,都是“是”的意思。 D.“其”的用法不同。代词/表反问,难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在 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故断为: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 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 装句,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部分补充完整。 ①关键词:溅、怒:名词作状语。句意:(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关键词:迹:足迹。句意: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在被贬时于友人一同欣赏美景,既有对美 景的赞叹,又有被贬的悲凉。《游白水书付过》“顾影颓然”同样体现了作者游山玩水后除了喜悦,还 有一些愁闷苦楚。只要抓住这两个核心点,言之合理即可。 答案: (1)①大概 ②吃 ③回头看 ④动词,写 (2)C (3)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①(瀑布)像雪一样飞溅,像雷声一样怒吼,让人又喜又怕。 ②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5)赏景之乐和贬谪之悲。
部编八上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部编八上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一)【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9—12题。
(15分)甲:—郦道元《三峡》乙:①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②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陆游《入蜀记》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①沿溯阻绝溯:②或王命急宣或:③虽乘奔御风奔: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1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4分)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11.[甲] 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语句是“”第二段描写春秋冬三季的景色,结尾引用渔歌的用意是(4分)12.[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9.①逆流而上②有时③奔驰的快马④全,都(4分)10.①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②峰峦很高冲入高空,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1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渲染凄凉气氛,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和对他们表示同情。
(4分)12.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
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
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
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明朗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
”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考点汇总」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考点汇总」《记承天寺夜游》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考点汇总」《记承天寺夜游》与《记游松风亭》中考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11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8.用现代汉语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3分) 参考答案:7.(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8.(4分)(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旬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
)9.(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③遂至承天寺④如积水空明(2)概括写出本文“记”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3)翻译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章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一句?内容可用那四个字简括之?(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6)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实际不是这样,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参考答案:(1)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于是,就④清明澄澈(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张怀民;夜游承天寺(3)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竹影(5)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作者苏轼用了比喻的手法,传达了他的微妙的心境,是他对于人生的感慨之作。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 藻(zǎo)荇(xìng)2、释词:解衣:脱。
月色入户:门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
亦未寝:也。
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练习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 ,他才气纵横,文章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中结尾的“闲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这里包含着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
3.对“庭下如积水空明”的几种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A、天空中月光明亮,房屋月光如水。
B、庭院中洒满阳光,像地上积满了水。
C、庭院中洒满阳光,像空中的明月倒映在水中。
D、庭院中的月光像是积聚在那里的一潭透明的清水。
4.作者在“中庭”欣赏到的美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语句填空)5.作者把月光比作“如积水空明”,还有很多诗人喜欢把月光比作水,如“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月光如水澡吾体”(宋?杨万里)。
《记承天寺夜游》和《西湖游记》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和《西湖游记》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记承天寺夜游》和《西湖游记》比较阅读及答案参考文言文阅读(14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4分)①月色入户。
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念无与乐者。
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盖竹柏影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小题3:(甲)文中,“闲人”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小题4: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请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分)甲文写月的句子:乙文写月的句子:写法上不同点:参考答案:小题1:①户:门② 念:考虑③盖:承接连词,相当于“原来是”④寝:睡觉(共4分)小题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②怎么能讲给世俗的人听呢!(共4分)小题3:“闲人”是作者在谪贬之后的自居、自傲,也不乏牢骚之情。
饱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宦海沉浮的悲凉,同时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分,意思对即可)小题4:甲文写月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分),乙文写月句是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1分)。
写法上不同点: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乙文通过直接描写月下景物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顾影颓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浴于汤池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语文网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但;只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