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迷信第一学历是民族的悲哀(原创)

合集下载

学历歧视的看法

学历歧视的看法

学历歧视的看法咱中国人啊,向来重视教育,觉得学历高就了不起。

可这学历歧视,真的对吗?你想想看,就因为一张纸,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多不公平呀!那些高学历的人难道就一定比低学历的人厉害?未必吧!我认识一个大哥,他初中毕业就出来闯荡社会了。

人家没读过什么大学,可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头脑灵活得很呢!要是光看学历,那岂不是要小瞧了他?这就好比说,你不能因为一只鸟的羽毛颜色不鲜艳,就说它不会飞呀!再看看那些高学历的人,也不是个个都有真本事。

有的就是死读书,读成书呆子了,到了社会上啥都不会干。

而有些低学历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说不定比那些高学历的还强呢!咱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不能仅仅因为学历就给人下了定论。

这就好像你不能因为一个苹果长得不好看,就说它不甜呀!说真的,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学历歧视的情况。

找工作的时候,有些单位一看学历不够,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

这多打击人呀!难道一个人的能力就只体现在学历上吗?那那些有能力却没机会展示的人怎么办?他们就活该被埋没吗?还有啊,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人会因为学历而对别人另眼相看。

觉得学历低的人就没文化、没素质,这多可笑呀!人的素质和品德跟学历有啥关系?难道高学历的人就个个都是好人?低学历的人就都是坏人?这根本说不通嘛!学历只是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

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尊重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

就像一棵大树,有高有矮,但它们都在努力生长,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不要让学历歧视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错过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展现自己的光芒。

总之,学历歧视要不得!我们要摒弃这种错误的观念,用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莫以第一学历论人才作文

莫以第一学历论人才作文

莫以第一学历论人才作文“唯学历论”盛行的时代,整个社会往往进步缓慢、缺乏活力。

今天的中国,以“双创”为代表的时代精神正蓬勃发展,这样的时代必然呼唤真正的人才,“唯学历论”终将被时代抛弃,“唯能力论”必将成为时代主流。

每年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遭遇学历歧视的相关话题,都会不时见诸报端。

据报载,河南省新郑市曾于2013年出台规定,第一学历为国家统招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才,才有资格申请公租房。

两年来,“人才”二字将很多人拒之门外。

“第一学历”歧视堪称痼疾。

过去很多年,“唯学历论”的人才观、社会不当的用人观,直接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压力层层传导至教育系统,具化为家长、学生对名校的追逐。

高考志愿填报期间,有家长不惜花高价从机构购买服务,根源正在于此。

对“第一学历”的要求存在多年,从高校教师录用到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招聘,逐渐流播全社会。

“第一学历”歧视的本质是“唯学历论”,其谬误在于以一场考试的成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其危害在于以一纸文凭破坏人才自由竞争的环境。

无论是在逻辑还是事实层面,“唯学历论”都经不起推敲。

从概率上讲,即便名校生、高学历者素质和潜力更出色,未来成长为优秀人才的可能性更大,但这种建立在“概率”“可能性”基础之上的笼统判断,只是一种刻板印象,不能作为衡量每一个鲜活个体的硬性标尺。

一些用人单位并非不明白“唯学历论”的问题所在,其之所以仍将学历奉为圭臬,在于思维、行动上的惰性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裹挟——“省时省力易操作”“要求高显得单位牛气”。

还有人认为,当下除了学历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等容易量化的指标,很难找出更加科学严谨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方法。

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个不愿花时间通过创新方式方法选拔优秀人才的用人单位,其格局、视野是值得怀疑的,其前途是值得忧虑的。

对于一个社会、国家来说,从历史上看,无论古今中外,凡是社会进步、朝气蓬勃的时代,“不拘一格降人才”就会成为主流人才观,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而“唯学历论”盛行的时代,整个社会往往进步缓慢、缺乏活力。

有多少求职者栽倒在“第一学历”

有多少求职者栽倒在“第一学历”

有多少求职者栽倒在“第一学历”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21年第10期“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曾是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的明文规定,尽管随着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这种明目张胆的学历歧视已经不多见,但直接筛掉非名校毕业求职者简历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而且,如今的学历歧视链条不仅仅限于最高学历,有时甚至延伸至第一学历。

即便求职者最高学历为名校硕博,可如果本科只是毕业于普通高校,也可能受到歧视。

学历歧视有违就业公平宗旨,可为何却依旧屡禁不止?这首先源自一些用人单位从“提高招聘效率”层面的考虑。

在招聘阶段无法对求职者进行深入考察的情形下,有些单位为图省事,干脆“一刀切”,把学历作为刚性篩选标准之一。

而且,长久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的唯学历论,也加大了用人单位的学历崇拜,迷信高学历、名校生,盲目将学历与能力划等号。

此外,全民学历水平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学历贬值”和部分高校办学缺乏特色,在人才培养及毕业生把关上“放水”,也是重要诱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与研究生扩招,如今本科学历含金量的确大大降低了。

“3 000元招不到农民工,但大学生却能招一大把”的说法虽有戏谑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尴尬。

在高学历求职者供大于求的条件下,用人单位自然有底气用学历进行筛选。

还有一些普通高校办学时“贪大求全”,丢掉了自身特色,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专业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提供了“合理性”。

要破除就业中的学历歧视,还得对症下药。

一方面,要从法律层面为反对学历歧视提供有力支撑。

劳动法已有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同时,要畅通学历歧视受害者的维权渠道,正如有学者所言:“在这个过程中,举证责任应该是倒置的:劳动者只需要证明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用人单位则必须证明自己并没有歧视存在。

驳唯学历至上论800字

驳唯学历至上论800字

驳唯学历至上论800字前段时间,一则“北大博导学历遭学生嫌弃”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事例中的博导因本科毕业于一所地方院校,而被一名自称达到保研标准的大四学生嫌弃,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

这名学生的观点一时遭到了众人的攻击,批评他竟因为教授的第一学历而质疑其能力,可谓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其实,这次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关于第一学历重要性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

尽管教育部曾做出澄清,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从未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中使用过,并且多次发布规定,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毕业生招聘,严禁发布含有985或211大学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但第一学历歧视这种现象在相亲婚恋、职场晋升,尤其是在社会招聘领域都是客观存在的。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实验结果显示,硕士学历毕业生中,第一学历为非211工程院校本科的比第一学历为211工程大学本科的,在初次就业中会收到显著更低的简历回复,大约低41%。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人们长期对学历的刻板印象有着很大的关系,总是以为“学历越高,能力越高”。

不可否认第一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阶段性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缩影,但并不具有永久的代表意义。

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非名校毕业生,显然是一种忽略个人变化发展的狭隘观念,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和技艺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下定论的。

历史上那些伟大成就的创造者也并非都是名校毕业,数学家华罗庚曾就读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爱因斯坦也只是一所技术类师范院校——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学生。

因此,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通过个人后天努力达成,普通本科毕业逆袭成北大博导也恰好是个人水平的最好证明。

与此同时,社会上对“第一学历”的迷信也源于当下高等教育参差不齐、严进宽出的现状。

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学术不端行为被查处,再到河南春霖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郭萍在《写真地理》发表的“熟鸡蛋返生”论文,社会心态对被打碎滤镜的学术领域大跌眼镜。

因此,学生对教师能力的质疑暗含着权威性的逐渐沦陷,也与大学教育的扩招以及以上种种“学术造假”的乱象密不可分。

第一学历的重要性作文800字

第一学历的重要性作文800字

第一学历的重要性作文800字最近,一位很要好的同事垂头丧气地跟我说,当初没有让小孩上“本三”真是后悔死了啊!事情是这样的,两年前,他孩子的高考分数达“本二”分数线下限,如果上“本二”院校基本没有希望,面对窘境,当时许多同事劝他让小孩选择本三就读,但是由于他对“本三”院校的歧视不愿采纳同事们的好意。

任凭我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也没能使他茅塞顿开。

最终小孩上了“公办”大专,今年小孩“专转本”又没能如愿。

更是后悔不已。

这位同事后悔的缘由是,现在流行的“第一学历”说法,让他茅塞大开。

不过茅塞开得迟钝了些,所以,现在每每谈论此事只能使他徒增伤心。

目前,确有一种说法叫“第一学历”而且是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所谓“第一学历”就是指国家“统招”就读的最高学历,比如说,高校统招你读的是本科这就是你的第一学历,若读的是大专这也是你的“第一学历”,往下,中专、中技,以此类推。

如果你是大专毕业,纵然你是一个刻苦钻研之人,以致于你后来成为其它门类的本科生或硕士、博士甚至是“海归”硕士、博士。

但这“第一学历”的烙印将永远在你身上磨灭不掉的。

所以,现在这“第一学历”“低”往往就成了这些人们心中的一块“心病”了。

当然在中国,这“第一学历”对于大权在握的头面人物和所谓成功人士来说是可以被忽略的。

因为他们没有学历也并无大碍,因为人家早已是成功人士了,即使想要什么文凭也会通过权力或关系迅速成为一种硕士、博士之类。

但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得完全靠自己的本事和知识来获得。

所以,这“第一学历”和高学历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是疲于奔命和倾家荡产也是值得为之一拼的,因为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学历尤其是“第一学历”真是太太太重要了!说到此,仅举两个事例来说明“第一学历”的厉害。

还早些时候,听中央电台报道一则消息说,陕西省有一个硕士研究生到一家著名企业应聘,初试时顺利通过面试,不料在复试时却遭遇淘汰,原因是,这位硕士的“第一学历”是大专,理由是,怀疑这位硕士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

学历歧视的现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学历歧视的现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学历歧视的现象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学历歧视是指因为一个人的学历水平低,而在职场或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对待或歧视的现象。

学历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过度依赖学历评价也可能导致学历歧视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学历歧视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许多优秀人才因为学历水平低而无法获得应有的机会,被迫从事低水平、低收入的工作。

这些人才可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但因为没有“合格”的学历,无法进入更具挑战和高薪的岗位。

这种浪费了人才资源,也制约了社会发展的潜力。

其次,学历歧视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

在许多企事业单位和招聘机构中,对学历的要求往往过高,更注重纸面上的标签而非个人能力和潜力。

这使得那些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或者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人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和生活挑战。

不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分配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扩大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

此外,学历歧视还产生了“一纸之隔”的观念,缺乏对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正视。

有些人只因为拥有高学历就被视为高手,而不考虑其实际能力。

这导致了一种盲目追求学历的风气,使得社会价值观扭曲,人们更注重的是“文凭”而非能力。

这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充分发挥,限制了创新和进步的可能性。

针对学历歧视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首先,社会应更加重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力,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

其次,应该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更多人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打破学历壁垒。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总之,学历歧视是一种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只有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改变人们对学历的迷信观念,建立起更加公正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消除学历歧视,推动社会向更加公平、和谐的方向发展。

只有真正实现人才的公平竞争与合理培养,才能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学历崇拜是一种文化变态

学历崇拜是一种文化变态

学历崇拜是一种文化变态作者:汪仲元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2010年第08期对于花钱买学历者来说,金钱与智力都是成本,同样付出了成本,就应该得到些什么,不管是真是假,最关键的一点是,花钱得来的东西能否为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

在唯学历化的今天,这一张纸代表的是一张过目即可的通行证而不是一枚需要检测的门禁卡。

唐骏“造假门”爆发,在当事人渐趋沉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千千万万同样沉默的身影。

笔者身边也有一些知名院校的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他们的学历都是靠自己寒窗苦读,十年辛劳得来,属于货真价实的那种。

聊到现在普遍的学历造假现象,作为“真货”的他们每每深恶痛绝——知名大学的名头越来越让人怀疑,自己辛苦得来的文凭在人们眼中真实性一再下降,而这一切,都缘起假学历造成的不信任感。

同样,朋友中也有一些“非常规”学历获得者,共同点就是都付出了相当多的金钱。

当然,其中一部分是老老实实上课,规规矩矩拼时间得来的学历。

但还有一部分,很不幸的,恰是那千万沉默者中的一员。

在他们眼中,这根本不是个问题,金钱与智力都是成本,同样付出了成本,就应该得到些什么,不管是真是假,最关键的一点是,花钱得来的东西能否为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对权力和金钱的崇拜由来已久。

除此之外,对文化的崇拜在近年来发展出一个学历崇拜,可谓变态的文化崇拜。

学历崇拜不等于文化崇拜,但现今的文化崇拜也只能委身于学历崇拜。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历对中国人的意义不亚于食物对非洲难民的意义。

无数人在不同的路上向着高学历奋勇迈进。

笔者的一个朋友日前聊天时谈到,自己正在攻读MBA,虽然现在MBA到了和当年的“总经理”一样泛滥成灾的地步,但自己还是需要一个这样的文凭。

在他看来,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学历和文凭就是“高层次的人”介绍自己的名片,不管你的学历是怎么来的,但如果你没有相应的名校学历作为铺垫,你永远无法更上一层楼。

中国的一些高端领域,都是被某几个学校所包围,拥有这些学校的学历,也意味着你有了官场和商场上晋级的机会,或者说你半只脚已经跨入权利庙宇的殿堂之中。

第一学历成了终身烙印

第一学历成了终身烙印

现象:第一学历成了“拦路虎”6 月 2 日,南昌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单位) 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在报名资格审查现场南昌市第二中学,杨倩(化名) 拿着一大堆证书,焦急地站在上千人的队伍里,她准备报考南昌某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师岗位。

可好不容易进了场,对方一看她的第一学历为“中专”,最高学历为某师范大学脱产成人教育本科,在资格初审时就将她刷了下来。

杨倩不甘心,又挤到专家咨询台前咨询:自己教龄7 年,也是经过全国成人高考的选拔,并且脱产学习了2 年,为何得不到一个初试的机会?南昌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的回答很干脆:没有报考资格!遭遇第一学历之痛的不只是杨倩。

今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毕业的王凯,应聘省内某高校大学教师,该校的回答是:“我们要求第一学历为‘211 工程’高校的学生,你第一学历就读的江西财经大学暂时不属于,因此没有资格面试。

”因为第一学历不符合招聘单位的要求,杨倩和王凯都没能获得考试资格。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因为学历门槛而被拒之门外的人不在少数。

在这些人看来,第一学历的门槛给他们带来不可言说之痛,就业的道路因此更加艰辛。

求职者:第一学历成了终身烙印?记者在南昌市教育局发布的招聘公告中看到了“招聘范围”:中学教师面向全省招聘国家计划内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第一学历) 的毕业生(含在职人员);小学教师面向全省招聘全日制普通院校专科(第一学历) 及以上毕业生(含在职人员)。

杨倩纳闷了,她说自己1996 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市师范,成了国家包分配的中专生。

那时候中专“吃香”,只有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才能考上。

现在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大中专学生的分配体制,用人单位和个人进行双向选择,比起中专,更多人愿意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这样看来,我们中专生就不优秀了?”工作后的杨倩不甘落后,经过7 年的刻苦努力,她陆续获得自学考试的大学专科学历,又参加了成人高考,在某师范大学本科脱产进修班取得了本科文凭,本打算参加教育局统一招聘考试,找到更高的起点和平台。

莫让“第一学历”困住年轻人

莫让“第一学历”困住年轻人

风流一代·青春12莫让“第一学历”困住年轻人在求职季,“困在第一学历里的年轻人”“普通大学出身就要比985差吗”“普通大学和985大学的区别”等话题冲上热搜,引发激烈讨论。

不少应届毕业生吐槽: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第一学历”歧视。

随着大批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让用人单位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为筛选求职者,学历评判便成了最直接的选人方式,而在很多HR 心目中,“第一学历”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底层素养,蕴藏着对未来岗位的胜任能力,“双非”毕业生在高考中分数较低,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与名校存在一定差距。

“第一学历”的隐形门槛,连位于象牙塔之巅的博士也撞得头破血流。

一些企业明确不招录“本科双非”学校毕业的学生,此举令不少学子慨叹:“第一学历是我的疮疤”“人生一步错、步步错”。

细究下去,所谓的“第一学历”,能且仅能证明一个人在某一阶段的表现,“第一学历”这种说法并无制度可依。

教育部曾公开回应,国家教育政策文件及管理过程中从未使用过“第一学历”概念。

说到底,“第一学历”不过是人才市场上的一种认知偏见和误区,以此否定后续努力,实则是“唯学历论”作祟,不仅违背就业公平,损害求职者权益,也容易导致资源错配,不利于释放人才活力。

更有甚者,这将使就业压力向后传导,加剧基础教育和高考竞争的白热化,与国家现行的“双减”政策相悖。

悦思酷评■文/孔德淇更何况,学历和能力不能画等号,“第一学历”歧视是用学历将人才粗暴地划分为三六九等,忽视了求职者的个体差异和主观能动性。

客观来说,“第一学历”稍显逊色并不是“耻辱柱”,反而可能转化为“军功章”。

学历起点较低却能收获名校研究生文凭的毕业生,往往要比本科便出身名校的学生付出更多努力,方能在更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种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品质,比学历更具说服力。

揆诸现实,用人单位可以自设招聘门槛,并不意味着招聘行为不受行政法规约束。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本单位实习期限等作为限制性条件”。

关于歧视第一学历的作文

关于歧视第一学历的作文

关于歧视第一学历的作文多数人都不会喜欢“第一学历”这个概念,这意味着人们无法走出18岁了:18岁考上的大学,注定将成为镌刻一生的烙印,如果不太理想的话,可能永远无法补救了。

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了457万,创下了历史新高。

如果“第一学历”是注定的话,那么恐怕会让很多人的努力变成徒劳。

无论付出了多少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学校,那个不太显赫的“出身”,依然犹如一根尾巴长久地在身后挂着,并作为一个“缺陷”,在人生的关键节点被不断地拿捏。

要严谨证明“第一学历”的价值几乎是不可能的。

作为涉及几亿人的议题,这个庞大的数据体量,一定能提供充足的反例去证明“第一学历高也不过如此”。

只不过,社会已经约定俗称地形成了一个标签化的价值判断,即看重“第一学历”。

这种价值判断是偷懒的,但也是高效的,至少在处理个人简历的时候很方便,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省下一大把筛选的时间。

但这种高效也一定是粗放的,它把多元化的价值判断简化成单项的高考成绩,把长线人生的持续努力压缩成一场考试的胜败机缘。

人生的天花板来得过早,也过于绝对,这一定会加剧高考压力,固化“一考定终身”的认知——这本该是被多元化教育改革目标所转变的,并制造一种社会紧张,所有人为了高考心力交瘁、谨小慎微。

当然,“第一学历”不失为一种评价标准,只不过当它过于重要的时候,也应该反思人才的选拔和评价机制。

考研复试的时候如此看重“第一学历”,那么学术兴趣摆在什么位置?工作面试的时候反复问“第一学历”,那么工作能力又如何判断?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一定会造成某种程度的资源错配,一个在大学里最努力的人,却因为18岁所决定的“出身”而错过机会。

“第一学历”被歧视,即便是高考成功者,也难说不会被这种固化认知所牢笼并伤害。

他可以成功第一次,那又如何保证子女后代继续成功呢?他只能返回这个单调的成长路径,再经历一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程。

解决“第一学历”被歧视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考崇拜根深蒂固地扎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

迷信学历成亚洲“社会病”

迷信学历成亚洲“社会病”
的行 业 , 历 也 往 往被 人 为设 成 一 道 坎 。韩 国演 技 派 演 员 李 学 泰 兰 就 曾透 露 , 因 为 是商 业 高 中学 历 而 遭 到 过 电影 公 司 拒 她
-社lE J S纬 Hl 会 EG HW 经 U N
迷 信 学历 成 亚 洲 “ 会 瞒 " 社
文 / 燕 陶短 房 段聪 聪 温
“ 名” ——在解析 中国人重视 学历 的现象 时 , 外
绝 。 朝鲜 日报》 《 评论说 , 韩国是一个如果没有像样的学历 。 就
他 的学历水平不太好后 , 就会在不 知觉 间改变看法 。 但是 , 以 明片取人 , 根据毕业学校来判断一个人 的能力 , 乃至人格 , 将
亚 洲 国家 从 古 至 今 都 重视 “ 名 ” 功
中国人对学历的重视 近来 在世界媒体上 引起不少议论 。 英 国广播公 司 日前评论说 , 华人有崇 尚“ 功名 ” 的心态 , 因此 比古代 的功名一样 , 一张重要 的“ 是 入场券 ” 而且社会对 高 ,
学历 人 士 的 确 另 眼相 看 。 《 尔 街 日报 》 日的评 论 称 , 中 华 近 在

据猎头公 司的调查 ,0 4年以前入选标准普尔 50种股票指 20 0 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就读 的院校 中, 哈佛排在第一 。
个笑话 ,曾在上世纪 9 0年代初担任首相的宫泽喜一毕业
于东京大学 , 最喜欢 问别人毕业 于哪一所大学 , 另一位前首 相竹下登毕业于早稻 田大学 , 就很被 他看不起 , 他甚至带着 揶 揄的口气问 :你进早稻 田大学时考试 了吗?” “ 没有上过 大
位, 只要 接 受 过 相关 培 训 , 成 了实 习 就可 以 了 。 国很 多政 完 德 客 、 员也 是 高 中毕 业 生 。 议 而如 果 能 力不 够 , 学历 再 高 也 常 常

关于学历歧视的作文高中生

关于学历歧视的作文高中生

关于学历歧视的作文现实很残酷,有些事听到很难受,现在要做的是抛开愤懑与抱怨,做更好的自己。

我今天想说说学历歧视,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很多歧视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大家不愿明说而已。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知道了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有些事情不是因为我们的回避就不存在了,有些事情不是因为我们的不喜欢就消失了,有些事情不是发个文件或通知就被取消了,有些事情不是制定个法律就能够完全杜绝了。

这些我们认为不平等、不公平和不喜欢的事情会以或明或暗或变形或隐蔽的形式存在着,它可能会长期在那里。

上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命运,这是现在很多人都认可的事实,但人和人上的学差别很大。

从学历层次上,可以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等;从学校的层次上,又可以分为985、211、普通本科、普通专科;就是在985大学的范围内,也是有分层的,北大和清华在其中傲视群雄。

不同学校毕业的学生差别大吗?我没有去过顶尖大学,不好做太多评判,不过知乎上有很多类似的评论,可以上去搜搜。

知乎上有篇文章我印象深刻,说一个普通高校的学生考上985高校的研究生。

这个学生在以前的学校算是比较优秀的,可到了985高校,跟他的室友在很多方面差了一大截,无论是知识面、科研能力,还是在学习的勤奋程度上,都有些自惭形秽。

当然,这仅仅一个人的观点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名牌高校学生的总体素质之高、学习勤奋程度较好,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在名牌高校里也有学生混日子的,但比例相对较低。

一个人能考上名牌的高校,至少说明在学习能力、勤奋程度、智力水平等素质方面是比较高的,这些素质如果用在工作上应该说也差不了。

当然,名校里面也有毕业之后工作做得不怎么样的,甚至也有生活很落魄的,但这种比例相对较低。

有人说,马云、马化腾毕业的学校也都不是名校,他们可都是中国商界的顶级大佬啊。

他们上学的时代,大学的录取比例非常低,学校也很少,能够考上大学都已经很难了。

不同时代大学生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人说,现在的某些大学生水平就跟二十年年前的高中生差不多,甚至还不如,这话有些夸张,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问题。

别拿学历当门坎

别拿学历当门坎
提倡学习,有文化,不是以有文凭为标志。且不说高校扩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随处可见"文凭贬值,并 不是文化贬值.真正有文化的人仍然是稀缺的人才,各地各行各业招聘人才的信息从未间断,求贤若渴的企事 业单位,始终都是虚位以待,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图有虚表地以为可以持证上岗,好像高校毕业生就是高人一 等' 殊不知,任何地方都是缺才,不缺人。毕业证学位证不是通行证,过去中专生就算国家干部,如今博士生也 要自己找工作。是人多了还是证多了?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并没有感觉到就业竞争的压力小。相反,父母那 代人,每家每户都是子女很多,即便是上山下乡,返城的知青,也有许多出人头地的精英。人口多时也有不少人 提干升迁,发财致富。控制人口的国策实施将近半个世纪,按说每家一个孩子的生存空间环境极大改善。怎么 还会出现就业难呢?农民进城务工,干城里人不爱干的活。城里人既不爱务农,也不想务工,企业普遍不景气, 个体民营又不吸引城里人的眼球,年轻人的目光都是高大上。渴望收入高,又体面的工作,就业范围岂能不愈 来愈窄?千军万马拥挤在国考之路上,跻身体制内吃皇粮才有面子。公务员的含金量愈来愈高,不仅收入稳 定,还有权有利,光鲜亮丽的岗位是亿万人向往的目标方向。无论学什么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大家首选是 当官,而不是科研与实业.这种人才的流动导向就是亘古不变的学而优则仕。
卷首{之I语
别拿学历,名不副实的学士硕士,甚至是博士,未必赶上战士。高分低能的现象早已 普遍,有学历无能力,有文凭没水平,司空见惯。就像当年的唯家庭出身和个人成份论,所谓出身好的,人品未 必好。成份差的,未必就是罪该万死。戴帽子,画框子,打棍子,揪辫子,人为分类,阶层等级,圈子文化,山头团 伙,恶习难改。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与能力,看当没当官?当多大的官?挣没挣钱?挣多少钱?极端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 成为人们的新三观。很少有人研究学问,学术与技术都不是热门的事。由老及小,家庭薰陶,环境影响,父母期 待,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谁在乎学什么?关键是要有安身立命的金饭碗。千方百计让孩子成为人上人, 万般皆下晶,唯有做官高。科研单位,技术机构,有文凭有学历有职称的人,挖空心思要求进步,积极向上。宁 可荒废专业,放弃职漱,也要当一官半职追求级别,看中的是绩效奖金的系数 管理别人,就是最大的幸福。

第一学历出身的自我反思与总结

第一学历出身的自我反思与总结

第一学历出身的自我反思与总结作为第一学历出身的个体,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一些优势,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反思。

在这2500字的篇幅里,我将探讨我作为第一学历出身者的经验、观点和反思。

首先,作为第一学历出身者,我明白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通过获得良好的教育,我拥有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使得我能够自信地面对各种知识和挑战,并且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

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还包括培养品德和价值观。

作为第一学历出身者,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不仅在专业领域有卓越表现,而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然而,作为第一学历出身者,我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反思。

首先,我必须承认有时候我会过分依赖我的学历,自以为拥有一纸文凭就能一帆风顺。

这种自满和懈怠的心态会使我忽视学习的重要性和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

此外,一些社会经验和实践技能在课堂中并未得到充分培养,这使得我在社交、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相对欠缺经验。

作为第一学历出身者,我意识到只有学历并不能保证我在职场和社会上的成功,我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

除此之外,作为第一学历出身者,我也反思了教育体制对于个体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个体兴趣和创造力的发展。

这导致一些第一学历出身者在工作中缺乏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教育体制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

最后,作为第一学历出身者,我也反思了社会对于学历的过分崇拜和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在社会上,人们普遍认为学历高的人更有能力和价值,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如经验、能力、品德等的重要性。

这种评价体系容易产生浮躁心态和过分攀比的社会氛围。

因此,我认为评价体系应更加公正和平衡,确保能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力和才华。

此外,社会应该给予不同学历的个体更多机会去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总的来说,作为第一学历出身者,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和优势所在。

第一学历是什么

第一学历是什么

第一学历是什么
第一学历是指一个人在教育体系中所获得的第一个学位、学历或学历证书。

在中国,大多数人的第一学历通常是指他们在高等教育机构所取得的学位,例如本科学士学位。

当然,也有一些人的第一学历可能是指他们在职业教育或技术学校获得的证书。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历在社会
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第一学历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个体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它通常决定着一个人在职场中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求职时将自己的第一学历作为重要的资格和竞争力之一来展示的原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学历往往是他们在成人后接受
的最高学历。

毕业后,他们可以选择进入职场就业,或继续深造,攻读更高级别的学位。

在中国,本科学士学位被视为大多数人的第一学历,他们通过高考考试进入大学,学习并完成课程要求,然后获得学位证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学历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的
职业和职业发展。

虽然学历在求职和晋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他因素如工作经验、个人技能、人际关系等也对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只有拥有更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在职场中更好地发展。

总之,第一学历是一个人在教育体系中所获得的第一个
学位、学历或学历证书。

它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
用,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只有通过终身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职场中取得更好的发展。

教育家呼吁:培养师资不能迷信学历

教育家呼吁:培养师资不能迷信学历

龙源期刊网
教育家呼吁:培养师资不能迷信学历
作者:李雪林
来源:《成才之路》2009年第08期
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改变教师有学历缺能力、有文凭缺水平的问题,提高师资的专业化水平。

当前教师队伍中迷恋学历的现状让老教育工作者担忧,90岁高龄的教育家吕型伟说,在
他所从事教育的那个年代,补文化、补学历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如今已与当年大不一样,教师不能再盲目追求高学历,当前教师的主要问题已变成“有学历缺能力,有文凭缺水平”。

培养师资要讲学历,但是不能迷信学历,如今有些中学教师是教育管理系毕业的研究生,虽然学历很高,但是对于教学缺乏专业基础,导致教学中有许多泡沫现象。

目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教育质量与学生负担的矛盾问题,解决这对矛盾的主要出路在于提高教师素质。

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对教师水平提出不小的考验。

在课堂上,老师能一语中的,学生就很清楚,否则讲来讲去绕圈子,学生当然一头雾水。

课堂教学以智育为核心,融合德育、美育,这样的课程才能立体化、多功能化。

令人欣喜的是,当前上海着力推进的名校长名师工程中,于漪已经在带教的十几名教师中发现了热爱教育、倾心教学的好苗子。

她说,今后必须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语文教师应该中文系毕业,数学教师应该数学系毕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吕型伟表示,在现代教育史上,上海是出大教育家的地方,蔡元培、陈鹤琴、黄炎培、俞庆棠等都在上海办过学,全国教育界都关注上海,上海应当有所创新,应该出更多的名校长、名教师。

(来源:《文汇报》)。

关于第一学历歧视的法理思考

关于第一学历歧视的法理思考

关于第一学历歧视的法理思考[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各种就业歧视也花样翻新,成为阻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第一学历歧视就是在当前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歧视现象,它的实质是出身歧视,严重损害了平等就业。

因此,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同时加强立法建设和司法救济,消除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势在必行。

[关键词]第一学历就业歧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就业歧视行为也随之凸显出来,成为阻碍就业市场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地看待。

国际劳工组织在作为其章程组成部分的《费城宣言》中主张:全人类不分种族、信仰或性别,都有权在自由、尊严和经济有保障及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谋求其物质福利及精神发展。

并且该组织在1985年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和建议书》中给“歧视”下了一个定义,认为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做出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都是取消或有损于在就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主要有性别、地域、外貌、学历、经验、院校和疾病歧视等。

近几年,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歧视现象,那就是“第一学历歧视”。

一、第一学历歧视的涵义及表现所谓第一学历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研究生的过程中,除了对研究生的学历进行审查外,还对毕业生在研究生教育之前的大学学历情况进行审查,分出三六九等,以区别对待。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学历层次区分。

如规定第一学历必须是本科,专科或者是专升本的则不予录用。

2.第一学历类别区分。

如规定第一学历必须是全日制本科,其他类别,如函授、自考、电大等则不予录用。

有的用人单位规定第一学历必须是重点大学毕业,等等。

3.第一学历专业区分。

如规定第一学历的专业和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必须一致,否则不予录用。

第一学历的提案

第一学历的提案

第一学历的提案《关于第一学历的那些事儿》嘿,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第一学历”这个词吗?反正我是知道啦,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纠结的东西呢!就拿我表哥来说吧,他学习特别努力,好不容易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可是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人家单位居然特别看重第一学历,这可把他给愁坏了!他就不停地跟我抱怨:“我后面那么努力,考了好多有用的证书,参加了好多实践活动,难道就因为第一学历不够好,就把我给否定了?这公平吗?”我当时就在想,这到底是为啥呀?再看看我们班的学霸小李,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大家都觉得他将来肯定能考上好大学,有个光明的前途。

有一次聊天,他忧心忡忡地说:“我压力可大了,万一高考没发挥好,第一学历不好,以后可怎么办呀?” 我就很惊讶,难道第一学历就这么重要,能决定人的一生?咱们想想啊,这第一学历就像一道门槛,把好多有能力、有梦想的人挡在了门外。

这多像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起跑慢了一点,就算后面跑得再快,也不一定能赢。

这难道不可气吗?还有我邻居的姐姐,她大学毕业后想考研,考到了一所特别好的学校。

可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有人揪着她的第一学历不放。

她委屈地说:“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去提升自己,为什么就看不到我的进步呢?”我就特别不理解,第一学历真的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能力吗?如果一个人在大学里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难道就因为第一学历不好,就应该被忽视吗?这就好比说,因为一颗种子刚开始长在不太肥沃的土地里,就认定它永远开不出美丽的花,这合理吗?我觉得呀,不能光凭第一学历来判断一个人。

每个人都有进步的机会,都有可能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变得更优秀。

就像爬山一样,有的人一开始爬得快,有的人慢一点,但只要一直在努力往上爬,都能看到美丽的风景,不是吗?我们不能因为第一学历就给别人贴上标签,否定他们的努力和潜力。

大家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才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你们说,对不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信第一学历是民族的悲哀
中国人似乎有着根深蒂固的学历情结。

老早以前,人们把大学生称作“天之骄子”,言辞之中有几多的羡艳和崇敬。

后来高校扩招,大学生一茬接一茬,数量空前地庞大起来。

“天之骄子”不再有人提,用人单位却表现出对学历的高追求。

专科的不要,只要本科;后来一般本科也不要,专挑重点高校毕业生。

至于对那些原始学历不高,后经努力取得第二学历的人士,用人单位则是嗤之以鼻的。

而有一些学历不高,却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有较高工作能力的人,用人单位则是不屑一顾。

在他们看来,有学历便是有水平,高学历则代表高水平。

没学历当然是没水平了,管你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呢,没有那张烫了金加了钢印的本本你没就啥也不是!
我压根儿也没有诋毁名牌大学毕业学生的意思。

看重第一学历,这本是无可厚非,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他的知识水平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许多名校出来的人才在各科技领域叱咤风云,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以他们的学识为祖国为人类作着杰出的贡献。

对于这些行业的精英,我由衷地表示着敬佩。

他们是国家的支柱,是民族的精神。

高学历的人是人才,这倒不算假话,问题是,是不是惟有高学历的人才是人才?在科技、金融、教育、政治等广泛的领域里,不还有大批的低学历的人士正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发图强,做出了骄人业绩吗?在许许多多的普通工作岗位上,不正有不计其数的低学历的人士在辛苦努力,成为行业的顶梁柱吗?他们中的许多人所完成的工作并不比高学历者差。

他们算不算人才?
然而掌管着人才选用大权的各行业的领导者们却并不在乎这些。

惟文凭是举,惟学历定论,由重视学历而发展为迷信学历。

明明是一个低端岗位,却也高调选用高学历人才,明明是只须经验型技工的单位也叫喊着招聘高学历人才。

小学教师要聘研究生,工厂车间要用大学生,甚至上演公开招聘大学生去挑大粪的的闹剧来。

大声地炒作,热热闹闹地展示着人才的高消费。

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重视人才,细细地分析他们的心理,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他们看来,选用低学历者显得本单位没能力,降低了身份。

而能够把高学历人才招致门下,随心所欲地驾驭,方显示自己身份高贵。

高文凭的金字招牌提升了自己的品位,扩大的单位的影响力。

看!咱用的都是211高校毕业生!看!咱用的都是本科起点研究生!你攀我比,争相炫耀,让我们好似回到了遥远的晋代,看到石崇和王恺在斗富。

迷信第一学历,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迷信第一学历,加剧了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

既然第一学历成了一个人的终身印记,那么唯有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方能在将来就业之时优先于人。

于是千万学子争挤独木桥,一朝胜利亲朋欢喜,更多考生泪湿枕巾。

有人批判高考,有人诅咒高考,却不知这第一学历至上的思想才是罪魁祸首!唉,遥望中国高考,一道独特而又悲凉的风景线。

迷信第一学历,形成了全民族的浮躁心态。

整个社会只求虚表不讲实际。

挤过高考独木桥,躺在高校里就一个字:混。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谈谈恋爱,搞搞同居,傍傍大款。

反正手里有高学历,毕业后可以趾高气扬轻轻松松地就职于理想的岗位,任你经验过人,技术熟练,一边凉快去吧,手中一纸烫金文凭便可抵你十年奋斗。

低学历者被无形之墙挡在门外,无论你后天学识如何进步,无论你业绩如何突出,全是空谈。

就业歧视你,设岗歧视你,评优歧视你,职称歧视你。

高学历者无须太努力,文凭就是水平,学历就是能力!直须当年一努力,便可终身乐逍遥。

迷信第一学历,助长了文凭的虚浮泛滥。

既然文凭吃香,那么想要文凭的人就越来越多,卖文凭的人自然吃香起来。

都想给自己镀镀金,只要手里有钱,任是什么名校的文凭也能换来。

理所当然地,歌星舞星影视名星纷纷走进名校之门,富商们也纷纷高学历了。

文凭这么好卖,好多人就眼红,卖不了真的我还卖不了假的吗?于是街头最多的广告就是代办学历,据说生意火爆,有人因此一夜暴富。

迷信第一学历,扼杀了低学历者的进取之心和向上的精神。

任是如何努力拼搏,归根到底你没学历!好比当年的成分论一般,富农就是富农,地主就是地主,再怎么劳动你也成不了贫下中农。

迷信第一学历,就是否定后天学习!它从根本上否定低学历者的奋斗成果,否定人的后天努力,其后果是整个民族不学习不奋斗不进取。

试想,一个不学习的民族,不奋斗的民族,不进取的民族,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呀!
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须要有大批民众沉下心来,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人类的聪明才智不单单只体现在那几张高考试卷上。

只要勇于学习,锐意进取,那么在人的一生中随时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去点亮民族前进的灯炬。

社会必须承认这种终身学习的品质,鼓励这种终身奋斗的精神,而不是唯第一学历为标准。

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只有这样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