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

合集下载

汉学本质论、自我汉学化及其反思

汉学本质论、自我汉学化及其反思

汉学本质论、自我汉学化及其反思◆南品希李松汉学泛指国外传教士、旅行家与学者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生产。

1998年鲍勃·霍奇(Bob Hodge)与雷金庆(Kam Louie)出版的《中国语言与文化政治学:解读龙的艺术》(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The Art of Reading Dragons)[1]一书提出了“汉学主义”一词,他们认为:“汉学展现了萨义德称之为‘东方主义’的许多典型特征。

但是,鉴于种种原因,更有益的做法是提出‘东方主义’的一个独特分支,我们将称之为‘汉学主义’。

”[2]当时“汉学主义”这一说法并没有引起学界多少关注,主要原因也许由于语言障碍的原因,即使有少数读者看到这一论述,其反应或许如严绍璗所言:“依我的学识经历,深知欧美有一批学者特别善于串通多种论说而以造作新论为自己的本业,一边耸动学界,造作自己的名声,故未予理睬。

”[3]直到2004年,以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著称的学者周宁发表《汉学或“汉学主义”》[4],他明确提出并强调关注“汉学主义”,至此“汉学主义”才真正进入了中国学术界的视野,并引发了延续至今的学术争论。

众多学者在反复思考“汉学主义”论述的真正内涵和价值的同时,也对跨文化交流和中国学术未来的道路等话题有所阐发。

梳理“汉学主义”相关研究成果的观点差异、考察这一学术焦点的发生与发展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通过辨别争论各方的立场、依据以及异同,可以形成某些思想共识,进而为一种新的理论贡献建设性的思路与观念。

本文依据的文献资源包括:以“汉学主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下载整理的四十多篇相关论文,顾明栋的专著《汉学主义———东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替代理论》、顾明栋与周宪主编的论文集《“汉学主义”论争集萃》,以及国外学界的学术论文。

在细致解读上述文献的基础上,笔者将现有的理论探讨分为如下三个方面:汉学本质论、自我汉学化及其如何评价汉学主义。

汉学研究1

汉学研究1

一、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德国汉学家傅海波对“汉学”下的定义:“汉学是运用语言学方法,从中文史料来研究中国、中国历史和文明”。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源,那么汉学就是流。

汉学是中外文化的混血儿,属于跨文化研究。

从传统汉学到中国学的转型。

传统的,注重纯文字的考证和翻译以及对人文科学的关怀;现代的,注重政治和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

“汉学”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汉学”的另一种意义:经学史上有汉学和宋学两个阶段,一般说来汉学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

二、汉学研究的意义汉学已经是外国人的研究成果,而汉学研究则是研究的研究。

汉学是国学的一面镜子,有借鉴意义。

任继愈先生说:“西方学者接受近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又由于他们置身局外,在庐山以外看庐山,有些问题国内学者司空见惯,习而不察,外国学者往往探骊得珠。

如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诸多领域,时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总的来说是开阔眼界。

汉语是世界的,汉语研究也是世界的。

就汉语研究来说,汉学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理论背景。

国内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全盘移植的。

理论探索一直是国内汉语研究的软肋。

蒋绍愚先生、王宁先生多次大声疾呼加强理论研究。

自己不动手去探究理论,遇到语言现象便到外国学者的理论中寻求解释。

规律的探究应该是很值得的鼓励的。

2、科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音韵学基本上只能区分音类,不能构拟古音。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地构拟了《广韵》音。

他的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和学说在全世界影响很大,现代国内外许多有成就的音韵学家,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先后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修订工作。

汉学名词解释

汉学名词解释

汉学名词解释汉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集中研究几千年来汉语及其历史语言和文化的综合性研究。

汉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既包括语言学和文化方面,也包括历史学、文学、哲学、历史地理、考古学等学科。

汉学的范围极其广泛,由汉语的历史、文法、语法和拼音、语义学,以及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历史,思想,礼仪,传统,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构成。

汉学主要关注汉语及其文化的历史发展、汉语的形成和变化、汉语的系统、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汉语的方言和特征以及汉语的语法和语义等。

汉学研究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特别是涉及到中国文化、哲学、传统、历史、宗教观念、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等。

汉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可以说它是通过研究中国民族和文化的语言和文字,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最有效方法。

此外,汉学也是一种以中国语言学,文学,文化,历史和思想为特色的学科,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发展历程,也揭示了西方和东方文化的差异。

除了研究汉语语言及其文化外,汉学还通过其他语言,如满族语、哈萨克语、汉语方言等,探讨中国文化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汉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基础,也是探索中华民族的“命脉”。

汉学的研究,不仅增进了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了解,而且也有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发展。

汉学的研究可以定义为:研究汉语的历史、语言、文化、社会、结构和功能以及汉语文化对其它文化的影响等问题。

汉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近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汉学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当今世界,汉学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重点和焦点。

汉学也是中国语言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丰富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且也对汉语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通过汉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的实践用途,提高汉语的教学水平和使用效率,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汉学的实践运用,可以通过鉴定古代古籍文献,以及研究中国古代及现代的文化遗产。

汉学名词解释

汉学名词解释

汉学名词解释
汉学[hàn xué]
1.汉代经学中注重训诂考据之学。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学者崇尚其风,形成与“宋学”相对
的“乾嘉学派”,也称“汉学”。

清代汉学治学严谨,对文
字训诂、古籍整理、辑佚辨伪、考据注释等,有较大的贡献。


存在泥古、繁琐及脱离实际等流弊。

又称“朴学”。

清赵翼《题
项任田青士居祠堂》诗:“近时风稍衰,汉学又哮吼。

” 胡蕴
玉《<中国文学史>序》:“ 乾嘉之世,文网日密,而奇才
异士,无以自见,争言汉学,析辩异同,以注疏为文章,以考
据为实学,琐碎割裂,莫知大体。

”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
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他比我年长,读书很多,对文字学、
汉学颇有研究。


2.外国人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记日本国人语》:“ 日本之讲汉学,
自伊藤仁斋始。

”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七:“东来教士及欧
洲本土学者,相携并进,至十九世纪,汉学(Sinology)於焉
确立。


3.指私塾。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故农民宁欢迎
私塾(他们叫‘汉学’),不欢迎学校(他们叫‘洋学’)。

”。

汉学研究报告

汉学研究报告

汉学研究报告汉学研究报告汉学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和社会制度等进行研究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学术传统,也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报告将就汉学的概念、历史、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读者对于汉学的认识有所提升。

一、汉学的概念汉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和社会制度等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以及中国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汉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历史和思想提供参考。

二、汉学的历史汉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而汉学正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展开研究的。

古代的汉学研究者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和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等多个领域。

三、汉学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学研究逐渐向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现代汉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方向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探索和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重建、中国古代哲学的传播和发展等多个方面。

同时,汉学的发展也得益于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他们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解读,为汉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汉学的影响汉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的学科,对于世界各国的文化和学术讨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学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的机会,增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此外,汉学还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持,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综上所述,汉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和社会制度等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学术传统,也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学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历史和思想提供了参考,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与影响一、传教士汉学的概述传教士汉学,又称为传教士汉语研究,是指西方传教士在16世纪至20世纪初,为了传播基督教信仰和文化,对汉语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学术活动。

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主要包括耶稣会士、东正教会士和其他基督教团体的学者。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西方汉学的发展,也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教士汉学的兴起与当时的欧洲宗教扩张和地理大发现密切相关。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各国纷纷对外扩张,传教士作为传教的使者,开始关注并学习汉语。

掌握汉语有助于传播基督教信仰,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传教士汉学应运而生,成为一种独特的跨文化交流现象。

传教士汉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从汉字文献中寻找信息,如《圣经》等基督教文献;二是通过对汉字文献的翻译和注释来研究汉语语法、词汇和修辞等方面的问题。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汉语研究的不足,为后来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传教士汉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传教士主要关注基督教文献的翻译和注释工作;中期,随着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他们开始关注汉语的语言学、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晚期,随着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出现,传教士汉学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转向采用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等现代汉语研究方法。

传教士汉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现象,既体现了西方基督教传教士的文化使命感,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于推动汉语研究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 定义和概念传教士汉学,是指由传教士在中国进行的汉学研究。

又称汉语学、中国学,是一门研究汉字、汉语及其文化背景的学科。

传教士汉学起源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当时欧洲的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试图将基督教传播到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传教士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投身于汉学研究。

跨学科性:传教士汉学不仅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等单一学科,还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汉学研究报告

汉学研究报告

汉学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汉学是对中国尤其是汉族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汉学研究是对汉学领域内各种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过程,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汉学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为加深对中国的理解和促进跨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研究目的本文档旨在探讨汉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对当代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并介绍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 汉学研究的重要性汉学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文化传承与发展汉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史书、艺术品等,我们能够重拾失去的历史记忆,感悟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现代文化的内涵。

3.2 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汉学研究为世界各国的学者提供了认识中国的窗口,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对外传播。

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汉学研究,外国学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以及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进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3.3 学术创新与理论建设汉学研究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现代学术的创新。

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可以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推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此外,汉学研究还对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比较文学、比较宗教学等。

4. 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汉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文献学研究文献学是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文献的真伪、版本及其演变等问题。

通过对史书、典籍、碑刻等文献的考证和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理解古代社会的制度、思想与文化。

4.2 历史学研究历史学是汉学研究的另一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

通过对古代史书的研究,可以绘制中国历史的脉络,探讨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从而对中国历史做出更准确的解读。

4.3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等。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国际汉学研究资料整理

第一讲:导论一、汉学的概念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不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涵盖中国的一切学问。

二、汉学的性质(如何看待汉学)1.汉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

2.汉学是一门在国际文化中涉及双边或多变文化关系的近代边缘性学术。

3.汉学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三、汉学的形态Sinology 传统汉学传统汉学以法国为中心Chinese Studies 现代汉学现代汉学兴显于美国传统汉学以文献研究和古典研究为中心,现代汉学则以实用为原则,主要兴趣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各层面。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

日本的学术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1.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

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

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2.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四、汉学学科发展简史旅游汉学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探险家等所写的游记、通信等,包含着重要的汉学资源。

传教士汉学耶稣会传教活动,开西学东渐之先河,也推动了中学西传专业汉学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旅游汉学在公元八九世纪至十六七八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写的“游记”在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汉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几何

汉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几何

汉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几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各种学科和研究领域蓬勃发展。

其中,汉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社会等方面的学科,在国际学术界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汉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早期,一些外国传教士、探险家、外交官等出于各种目的来到中国,他们开始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进行观察和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汉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专注于对中国的系统研究,汉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国际学术界,汉学的地位不容忽视。

首先,汉学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其独特的文明和发展经验对于全人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汉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国际学术界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点和演变。

汉学的研究成果也丰富了国际学术界的理论和方法。

在研究中国的过程中,汉学家们往往需要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这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例如,在历史学领域,汉学家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为全球历史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语言学领域,对汉语的研究也推动了语言类型学和语言接触等方面的理论发展。

汉学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汉学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能够相互交流、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还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创新。

汉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学开设了与汉学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培养了大批对中国有深入了解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国际交流、外交、贸易、文化传播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中外关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汉学的成果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产生了辐射和带动作用。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新的案例和思考方向;在社会学领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也为社会发展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实证依据。

汉学;宋学

汉学;宋学

汉学;宋学汉学和宋学是两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分别研究汉代和宋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汉学和宋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汉学,即针对中国历史上的汉代进行研究的学科。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学主要关注汉代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汉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汉学研究中,学者们可以通过研读史料、典籍和考古发掘等方式,了解汉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的传承演变等重要内容。

而宋学则侧重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宋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时期,主要包括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宋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宋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

在宋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通过研究史料、典籍、文学作品和宋代的艺术品等来还原历史真相,探究宋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思想观念的演变以及文化的传承发展等重要问题。

汉学和宋学的研究相辅相成,二者都涉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深入挖掘和研究。

汉学研究的重点是对汉代历史和文化的探究,以揭示汉代社会的演化与文化的传承;而宋学研究则更关注宋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以展现宋代社会的特色与变革。

同时,汉学和宋学还都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与历史学、文学研究、考古学等学科形成紧密联系。

总之,汉学和宋学是两门重要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关键时期。

通过对汉代和宋代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为研究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国外汉学家(名词解释)

国外汉学家(名词解释)

1. 汉学定义:汉学(Sinology)或中国学(Chinese Studies)是指外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的研究,受到西方学者所受教育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有宽窄两义。

广义上,它可以指“一切非本土的研究中国的学问”。

狭义上,则于以现代方法来考释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经典文献的学问。

汉学的本质是一门外国的学问。

2.卫匡国:意大利人。

卫匡国是中国明清交替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

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著作有《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论鞑靼之战》和《汉语语法》。

3.利玛窦: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

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利玛窦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是关于中国的宫廷政治、地理、外文、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出版时,受教会影响,内容做了删改,删除了其中关于批评中国的一些内容,是16c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其著作还有所译的《四书》,《交友论》《汉语拼音辞典》。

【法国汉学】1.雷慕沙(1788—1832),法国著名汉学家。

著作有关于中国语言方面的《汉语语法基础》、中国小说的翻译《玉娇梨》、关于佛学的《佛陀记》雷慕沙是一个把汉语研究引入西方语言学界的倡导者。

也是第一位在欧洲仅从书本了解中国而成功地掌握了有关中国深广知识的学者。

2..儒莲:19世纪法国汉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东方语言学教授。

是法兰西学院汉学讲座第一任教授雷慕沙的得意门生。

汉学与宋学的名词解释

汉学与宋学的名词解释

汉学与宋学的名词解释
汉学和宋学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它们分别侧重
于不同的时期和内容。

汉学是对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文化和历史的
研究。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帝国的建立。

汉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汉代的政治制度、社
会结构、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等方面。

汉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通过对汉代文献的解读和考证,以及对考古发现的分析,来
还原汉代社会的面貌和了解汉代人民的生活。

宋学是对中国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文化和历史的
研究。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
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

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宋
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等方面。

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宋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以及对宋代
遗址和遗物的考古发现,来还原宋代社会的面貌和了解宋代人民的
生活。

汉学和宋学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学科,它们通过对历
史文献和考古遗址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古代人民的思想、生活和价值观。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清代:汉学

清代:汉学

பைடு நூலகம்
朴学流派:
吴派:以惠栋为代表 徽派(皖派):以戴震为代表
清代汉学在中国古文献的考 订、校勘、辨伪和辑佚方面功劳 巨大,尤其是汉学从解经扩大到 史籍和诸子,从诠释经义扩大到 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 律、典章制度,对中国古典文献 做了一次大整理、大集成,因而 对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传承及向 前推进具有重大意义。
清代:朴学(汉学)
批评理学思潮代表人物: 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 ——清初四大家
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 者,一切不为。 ——《亭林文集》
朴学(汉学):
又称乾嘉学派。它继承了汉 代古文经学派治经的传统。以版 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 考证、辑佚等为主要内容。
清代汉学以汉儒经说为宗, 注重资料的收集、证据的罗列, 主张“无信不征”,从语言文字 训诂入手,从事审订文献、辨别 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 字、典章制度、考证地理沿革等 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崇 尚朴实无华的治学风格,故称 “朴学”。

国际汉学课件

国际汉学课件

国际汉学课件绪论(教学时数2学时)一、汉学的定义清代的“汉学”概念:“汉学”就是同“宋学”相对而言的,指继承汉代古文经学派的学风,重考证而轻议论的朴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代乾嘉学派之学。

不是“sinology”一词的意思。

支那学:“汉学”来源于法文sinologie,英文为“sinology”, 其词根都是“sino”,乃“支那”的音译,“支那”是古印度梵文对中国的称谓(即指“秦”,英语译为“china”)。

所以,英文用“sinology[saina_]”指汉学家或汉学,即支那学家或支那学的意思,但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给它加上了殖民色彩,所以现代中国人不大愿接受。

中国学:从语义上说,“中国学”的英文为“Chinese studies”,严格地讲当翻译成“中国研究”,当然,有时候也使用“sinology”。

从内容上看,“中国学”主要是指在美国兴起的对当前中国问题的研究。

因此,用“中国学”代替“汉学”似乎也不恰当。

华学:“华学”产生于俄罗斯,来源于“华夏”一词,它不仅包括了古典汉学,还与俄罗斯的侵华政策相关,包括了中国西北史地之学、蒙学和藏学。

东方学:“东方学”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是对东方包括印度、南亚、西亚、中亚、东亚和中国的文化和文明的研究,那么汉学就是东方学的一部分。

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萨义德的《东方学》所指东方学是一种狭义的“东方学”,主要指西方学者带着后殖民眼光对东方特别是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家的研究。

东洋学:“东洋学”在西方学者那里基本上等同于东方学,但是这个概念在日本学者那里却有所特指,日本、中国、印度尤其是中国是其中研究的主要对象。

狭义的汉学:古典汉学即狭义的汉学,即“sinology”所指的汉学,它是在法国诞生的一种专门对中国传统(古代)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宗教、艺术、风俗等的研究。

广义的汉学:现代汉学即广义的汉学,是指对中国有关的所有问题的研究,可称为“中国学”。

我的定义:汉学应当定义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从时间来说,既包括古代也包括近代和当代;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中国的哲学、历史、文学、宗教、艺术、风俗等等。

世界汉学与中国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世界汉学与中国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世界汉学与中国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汉学作为一门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世界各地对中国的兴趣与需求不断增加,汉学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世界汉学的历史发展、汉学家的贡献以及中国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以期为汉学研究和中国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世界汉学和中国学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1. 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的主题和背景,解释为什么世界汉学和中国学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2. 世界汉学的历史发展:介绍世界汉学研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突出不同时期的重要学者和研究成果。

探讨世界汉学在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世界汉学家的贡献:详细介绍一些世界知名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分析他们对中国学领域的影响和意义。

4. 中国学在国际上的影响:探讨中国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分析中国研究对世界的贡献和意义。

5. 结论部分:总结世界汉学和中国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对这一领域的建议和展望。

文章结构清晰,每一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篇完整的分析和讨论。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文章撰写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为了探讨世界汉学和中国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对世界汉学的历史发展、世界汉学家的贡献以及中国学在国际上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总结,旨在展现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价值,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学的发展和传播,为广大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正文2.1 世界汉学的历史发展世界汉学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兴趣与研究,汉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

汉学研究报告

汉学研究报告

汉学研究报告汉学研究报告汉学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语言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本报告将简要介绍汉学研究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一、汉学研究的历史汉学研究起源于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兴趣和热爱。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东方文明的引入,欧洲开始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最早的汉学研究是通过翻译中国的文献和经典著作来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了中国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二、汉学研究的内容汉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学研究:对汉语的语法、音韵和词汇等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古代和现代汉语。

2. 文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如《红楼梦》、《诗经》等。

3. 历史研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包括各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

4. 哲学研究: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如儒家、道家和佛教等。

5. 艺术研究:对中国传统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研究。

三、汉学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汉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目前,汉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比较研究:汉学研究逐渐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2. 跨学科研究:汉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如汉学和社会学的结合、汉学和人类学的结合等,形成了多领域交叉研究。

3. 区域研究:汉学研究不仅仅关注中国本土的文化和历史,还关注中国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和历史变迁。

4. 数字化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研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通过电子文档和数据库等方式进行研究和交流。

总结:汉学研究是一门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它对于推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汉学研究将继续吸引更多的学者投入其中,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交流和合作,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汉学名词解释

汉学名词解释

解释下列名词:1汉学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包括中国历史、政治、社会、文学、哲学、经济等等,甚至也包括对于海外华人的研究。

汉学,西文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

又称中国学。

2传教士汉学3使领馆汉学4京都学派5中国中心观6雷慕莎7费正清8藤田湖南10施舟人施舟人。

1934年出生于瑞典,祖籍荷兰。

施舟人通晓8种语言,是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

1979年施舟人来到中国专门从事文化研究,历时二十余年不辍。

2003年,施舟人在福州大学建立了福州大学世界文明研究中心。

他是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首家西方人文典籍图书馆“西观藏书楼”创办人9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法国著名的中国学家,沙畹的学生。

1883年12月15出生于巴黎,其父为法国著名考古学家加斯通·马斯佩罗,原籍布雷西亚,其母是米兰人,是父亲的续弦。

马伯乐在蒙田中学开始他的中等教育,后来转入他父亲曾经就读的路易大王中学。

16岁之前,马伯乐一直与父母住在巴黎,1899年,父亲被派往开罗,担任埃及文物局局长,为法国保住这个职位,马伯乐遂被托付给塞弗尔师范学校的女校长,成为一名寄宿生。

在这所学校里,马伯乐通过了中学会试,并于1902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由于马伯乐的父亲当年在巴黎师范学校求学时,曾与第二帝国当局发生龃龉,因此他也就没有到这所位于乌尔姆街的名校继续他的学业。

后来他在部队上服役一年后,随父亲前往埃及,在那里完成了论文《托勒密王朝时期埃及的财富》,并于1904年获得历史学和地理学高等文凭。

后来从埃及回到巴黎后,马伯乐开始学习法律,于1907年获学士学位,这对他以后研究中国法律史颇有裨益。

与此同时,他开始学习中文,两个原因促使他下定决心投身于汉学研究,一是法国远东学院为汉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二是他的同父异母哥哥乔治·马斯佩罗不久前以官员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到印度支那任职。

国学和汉学

国学和汉学

国学和汉学国学和汉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是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包括经典、古籍、史书、哲学、文学等方面;汉学指的是对中国汉族文化的研究,包括语言文字、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虽然国学和汉学有一定的重叠之处,但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研究方向。

国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国学的核心是对经典的研究和理解。

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国学家通过研读经典,深入探究其中的思想精华,探索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国学家还研究古籍、史书、哲学和文学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汉学则是对中国汉族文化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是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汉学家主要研究汉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旨在深入了解和传承汉族文化的瑰宝。

汉学家通过研究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揭示汉语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化内涵。

他们还通过对汉族历史的考证和研究,还原历史真相,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此外,汉学家还关注汉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如中国画、书法、音乐等,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艺术形式,传承和发扬汉族的传统文化。

国学和汉学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它们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国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而汉学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汉族文化的瑰宝,认识和弘扬汉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当代社会,国学和汉学的研究和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冲击和边缘化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国学和汉学的研究和传承,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国学和汉学的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英文名sinology,定义内涵: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的研究。

受西方学者所受的教育与文化背景影响,是国外的学者对中国“精神和物质文明认识”的一个“概括”。

其本质是外国的学问。

二、汉学分类1.以国别分类:美法英德2.以时间段分类:游记汉学《马可·波罗游记》,传教士汉学,专业汉学⑵传教士汉学:①[西班牙]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于1585年在罗马以西班牙文出版,内容涉及“中华帝国”的政治、历史、地理、宗教、文字、教育、科学、风俗、特产,以及作者的经历、见闻等,是第一部欧洲人撰写的、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的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是第一部严谨的汉学著作,它的问世在欧洲产生了极大影响。

②[意大利]卫匡国:1643年在中国浙江传教,他一生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宗教、哲学、文法等方面的著作,其中《中国先秦史》和《鞑靼战纪》是他的两部著名的历史著作,《中国先秦史》一直被认为是有关中国古代史的最佳汉学著作,《鞑靼战纪》被称为“十七世纪的中国现代史”,《中国新地图志》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地理著述,卫匡国因此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

三、汉学家:大体年代来到中国,汉学合租做,在汉学史上的地位③[意大利]利玛窦:《中国札记》,又称《利玛窦中国札记》,于1615年在德国出版,这本书从不同侧面对明末中国社会作了详尽而细致的介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重要的是,《札记》用大量篇幅对中国的传统哲学进行分析、评价。

同时,它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了解16世纪以后欧洲人对中国的影响。

在出版时受教会影响,删除了关于批评中国的内容,它是16世纪末西方汉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除此之外,16世纪末,利玛窦将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加注释,这是第一本《四书》的西文译本。

利玛窦的贡献还有a、在中国开创了融合儒家进行传教的方式,使基督教顺利进入中国;b、西方科技尤其是水利、地理知识传入中国。

4.《通信集》,又称《耶稣会士通信集》,成书于17、18世纪,是在中国和东印度的传教士之间的书信报告集,它主要内容包括当时西方传教士的情况,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方方面面,其在17.18C逐渐成书,其内容庞杂、技术全面、但是有诸多夸张和猎奇之说,不是一部严谨的著作,5.《中华帝国全志》:于18世纪在法国出版,由法国传教士主编,内容分为四卷,涉及政治、地理、宗教、道德、医药以及少数民族的情况。

是一本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也是18世纪西方传教士关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6.欧洲三大汉学著作:《通信集》、《中华帝国全志》、《中国丛刊》。

法国汉学专业汉学1、雷慕莎:法国人,著作:有中国语言《汉语语法基础》、小说《玉娇梨》、佛学《佛国记》。

主要贡献:在汉学,尤其是在汉语和中国佛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在汉学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引起后人极大的重视。

2、儒莲:法国著名汉学家,著作:把《孟子》翻译成拉丁文,在汉语方面,著有《新编汉语句法结构》,译有《大唐西域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汉文佛典翻译和研究上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还译有《赵氏孤儿》。

地位:法兰西学院教授,东方语言学院教授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是法国出色的汉学家,在翻译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对汉学的研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汉学史上无可争辩的大师。

英国汉学1、理雅各:19世纪英国著名汉学家,著作:系统译介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国经典》,从“五经”入手,在中国学者王韬的帮助下,是当时在西方关于中国传统经典最准确的英译本,在翻译过程中贯彻严谨的态度、旁征博引。

除此之外还译有《道德经》、《庄子》、《中国编年史》等。

评价:他的主要目的是向东方传播基督教义,同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是19世纪末英国最伟大的汉学家,是英国汉学开始探究中国哲学。

2、翟理思:英国著名汉学家,著作:《中国文学史》,该书较系统的介绍了中国从古代至清代的文学发展,对中国文学进行了历史性描述,也用西方概念对中国文学进行再构建,主要内容介绍了当时的《春秋》、《礼记》、《诗经》,并对《西游记》、《水浒传》作了大量描述,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地位:首次以文学的形式向英国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虽然全书中有诸多错误之处,但是是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的重要作品。

德国汉学1、卫礼贤:20世纪初德国汉学家,法兰克福大学汉学教授,创立了中国学社,对德国汉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成就是关于易经的翻译和研究,是20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为改变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做出了贡献,中国文化通过他的传播使欧洲人意识到他们需要东方哲学,所以说卫礼贤对东西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福兰阁:20世纪德国著名汉学家,著作有《中国通史》,以儒家的国家观念为主线,将几千年中国政治说成儒家发展的历史,将历史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评价:这本书有史学家的宏观观念,而且有一定理论深度,是德国汉学界公认的中国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重点。

美国汉学1、稗治文: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是美国汉学的开山鼻祖。

主要代表作《中国丛报》(《澳门月报》),1832—1851年出版20多年,主要以介绍中国文化、政治、法律、风俗等,是当时第一本向全世界发行的汉学期刊,是当时西方人研究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料,但是受到启蒙大叙事的影响。

除此之外,他还创立了上海文理协会。

(启蒙大叙事:批评中国的言论较多,鼓吹对中国的侵略,夺其治外法权,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到推动作用。

)2、卫三畏:美国第一个专业汉学家,长期生活在中国,接任《中国丛报》的主编,任耶鲁大学汉学教授。

著作有《中国总论》、《我们同中华帝国的关系》等,《中国总论》成书于1884年,是当时美国最早最权威的汉学著作,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是美国人认识中国的英文范本,有教科书性质,核心思想是中国人不仅需要西方的技术文明,也需要基督教义,主要参考《中国丛报》,对中国历史有真知灼见,但将中国作为野蛮落后的国家来描写,对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辅助作用。

3、哈佛燕京学社:20世纪美国汉学研究机构,由美国企业家捐赠、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燕京大学合办而成,1928年成立,在哈佛建立东亚语言系和图书馆,出版《哈佛亚洲学报》,一方面支持美国汉学研究,另一方面对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进行资助。

4、《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是当时美国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必读书,全书12篇共30万字,用大量史实回答了当时西方人比较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中国红军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人?政权怎样构建?毛泽东称这本书“是一本真实介绍我们情况的书”,这本书对毛泽东、周恩来做出了相对客观的报道,是当时美国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参考书,对改善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印象,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起到重要作用。

5、冲击—反应理论:是费正清建设的研究近代中国的基本框架,即中国文化有巨大的稳定性,即便有发展也是内部调整,是用西方人的价值观来研究中国,中国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才能摆脱困境,取得进步,这种模式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学术界形成的西方中心观,费正清的观点一直在美国汉学界有重要地位,直到60年代后期才引起人们的批判,费正清的“冲击—反应理论”模式对概括研究中国近代变革有一定意义,但他以西方中心观或中国不变论为理论模式,晚年费正清修正了他的理论,承认中国现代化主要依据的动力来自中国自身的变革。

1.《中国科技史》出自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之手,写作背景主要有以下三点:①天文大成,②在英国汉学界的权威,具有国际声望③西方自然科学领域已取得的成就。

2.其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众多领域,具体说来共有七卷,分卷论述了①中国的地理历史,东西方的科技交流史②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儒佛道三家的主要思想,以及道、墨两家对于自然科学的推动作用 数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介绍④物理学(如光学、水力、风力等),机械、土木、水力、建筑、航海等中国传统力学、光学⑤化学相关的自然科学,中国古代的炼丹术(道教、仙丹、长生不老),⑥以及农学和医学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医学方面有很高成就,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⑦关于中国科学、工艺与医药的意识形态之社会与经济背景的研究3.评价:①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②引起了科学技术史思维方式上的革命③推动了国际范围内对中国科技革命的研究④此书标志着英国汉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重视实际、服务于美国的亚太政策和全球战略,在内容上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研究内容,政府在汉学的研究当中起主导作用2.在学科设置上,汉学并入到美国的地区研究当中3.在学术上重视实证、轻视理论、注重对实际情况的探讨4.在影响方面,影响了美国的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沙畹的关于中国的历史和哲学研究2.伯希和的关于中国敦煌学和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3.马伯乐的关于中国的历史学的研究4.葛兰言将社会学的方法引入到汉学研究领域5.考狄的关于中国书目的研究,汉学的集大成。

19C下半叶的英国汉学领域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1.:有三大汉学家,分别是汉学的集大成者理雅各翻译有《四书》、《五经》,威妥玛,著有《文学和汉字》《中国文学史》《英华词典》等,德庇士,著有《中国概述》一书,除此之外还有阿拉巴德的关于中国法律的研究,著有《中国刑法研究》;2.:《中国总报》、《中国评论》《亚洲皇家文会北中国分会会刊》《教务杂志》3.1)、亚洲皇家文会北中国分会(上海),皇家亚洲文会(伦敦,1823年)1理论:反应—冲击理论:“冲击—回应”模式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

在费正清看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在长期以来成功地占据了意识形态上的正统地位,从而使中国社会保持极大的稳定。

当近代大量西方人来到中国沿海寻求贸易机会时,这个古老的中华帝国对外部世界表现出惊人的惰性,它闭关自守,排斥一切外来势力。

为此,费正清强调,西方的挑战对中国是一种刺激,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进步的机遇。

“冲击—回应”模式是一个以西方人价值观来认识东方的研究模式,它假设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近代社会,而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社会,其缺乏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经过西方的冲击,中国传统社会才有可能摆脱困境,获得发展。

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外向型”模式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界一直占有统治地位,成为一种“学术规范”。

直到60年代后期,中国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批判思潮,才有人公开对这一模式提出质疑。

费正清部分地纠正了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观点,承认自己的中国史观并非无懈可击,并在《中国新史》和再版的《美国与中国》中对自己以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承认中国的近代化主要是基于中国自身的内在生命和动力,西方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