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方向论文框架
语言学论文题目
语言学论文题目第一部分:引言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它探讨了语言的起源、结构、演化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学的研究不仅仅包括了对于各种语言的描述与分析,还包括了对于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和语言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本论文将深入探讨语言学的相关话题,以期对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一定的贡献。
第二部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思维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探讨了语言与人类思维之间的关系。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而另一些语言学家则认为,语言反过来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本论文将详细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语言如何塑造了人类思维。
第三部分:语言演化与社会变迁语言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语言学家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语言进行研究,了解语言的演化规律和变异现象。
本论文将对语言演化与社会变迁进行梳理,并将重点讨论语言变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语言的演化和社会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语言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四部分:语言习得与语言教育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儿童时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逐渐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
语言习得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语言的认知、语音、语法和语用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教育则是指人们通过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来习得一门语言。
在本论文中,我们将对语言习得和语言教育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语言习得和语言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五部分: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它们互相影响和塑造着彼此。
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和社会习俗,而文化则通过语言的传承和交流方式得以传递和演化。
本论文将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语言如何影响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通过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发展。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目录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目录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目录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第一章:语言学概述2.1 语言学的定义和发展2.2 语言学的分支领域2.3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语言的结构3.1 语音学3.1.1 音素与音位3.1.2 音素的分类3.2 语法学3.2.1 词类和句法关系3.2.2 句子结构3.3 语义学3.3.1 词义和句义3.3.2 语义关系第三章:语言的习得4.1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区别4.2 第一语言习得4.2.1 儿童语言习得的理论模型4.2.2 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4.3 第二语言习得4.3.1 成人语言习得的特点4.3.2 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第四章:语言的变体5.1 方言学5.1.1 方言的定义和分类5.1.2 方言的地理分布5.2 社会语言学5.2.1 社会变体的定义和分类5.2.2 社会变体的社会意义5.3 语言变迁与语言变异5.3.1 语言变迁的原因5.3.2 语言变异的类型第五章:语言与文化6.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6.1.1 语言反映文化6.1.2 语言塑造文化6.2 跨文化交际6.2.1 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6.2.2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策略结论7.1 对研究目的的回顾7.2 研究结果的总结7.3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参考文献致谢以上是一份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的目录,通过对语言学的概述、语言的结构、语言的习得、语言的变体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探讨,可以对语言学这一学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实证研究等,以期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研究结果。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样本的限制、数据收集的难度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相关领域,如语言与认知、语言与心理等,以丰富语言学的研究内容。
最后,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人,包括导师、同学和家人。
语言学常用论文格式(APA.format)
This handout gives some basic examples of APA style for references in a research paper. There are many more types of resources than we have room for in this handout. For more examples and complete information, use the following resources from the APA: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 th ed.). (2001). 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opies are available at the Reference and Reserve desks at Chambers Library..(2001,September 8).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Retrieved September 24, 2001, from /References in the text of your paper (See pages 120121 and 207214 in the manual for complete details)APA style requires that you cite the author and publication year of a reference in the text of your paper. One or both of these elements may be in parentheses. Direct quotations also require the page number. The full citation will follow in the reference list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Here are a few examples from the manual.· Wasserstein, Zappula, Rosen, Gerstman, and Rock (1994) found…· In a recent study of reaction times (Walker, 2000)…· She stated, “The ‘placebo effect’…disappeared when behaviors were studied in thismanner” (Miele, 1993, p. 276).Reference list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See pages 215281, 299 in the manual)The heading on the page of sources should be “References.” Include the page number on the top, righthand side of the page (your title page should be page 1). APA suggests your identify each page with the first two or three words from the title just to the left of the page number, although some professors may prefer you to use another identifier such as your name. Always check with your instructor for his or her preference. References should be in a hanging indent format, meaning that the first line of each reference is set flush left and subsequent lines are indented. Doublespace the entire list (this will not be done on this handout). Alphabetize the list by first author’s last name. If there is no author given, start with the first significant word in the title. In titles, capitalize only the first word of the title and subtitle, and proper names.Book Citation Basic Format: Author, A. A.(Publication Year). Title.Place of publication: Publisher.Examples from the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ultiple authorsBeck, C. A. J., & Sales, B. D. (2001). Family mediation: Facts, myths, and futureprospects.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5 th Edition· Edited bookGibbs, J. T., & Huang, L. N. (Eds.). (1991).Children of colo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with minority yout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rticle or chapter in an edited bookMassaro, D. (1992). Broadening the domain of the fuzzy logical model of perception. InH.L. Pick Jr., P. van den Broek, & D. C. Knill (Eds.), Cognition: Conceptual andmethodological issues (pp. 5184).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Association.· Entry in an encyclopediaBergmann, P. G. (1993). Relativity. In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Vol. 26, pp.501508).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Book, no author or editor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0 th ed.). (1993). Springfield, MA: Merriam Webster.· Book, group author (government agency) as publisher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1991).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age and sex in statistical local areas, New South Wales, June 1990 (No. 3209.1). Canberra,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Author.Periodical Article Citation Basic Format: Author, A. A., Author, B. B., & Author, C. C. (Publication Year). Article title. Periodical Title, volume, pages.Examples from the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Journal article, one author, paginated by volumeMellers, B. A. (2000). Choice and the relative pleasure of consequenc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6, 910924.· Journal article, journal paginated by issue, two authorsKlimoski, R., & Palmer, S. (1993). The ADA and the hiring process in organizations.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45(2), 1036.· Journal article, three to six authors (list each author name individually) Saywitz, K. J., Mannarino, A. P., Berliner, L., & Cohen, J. A. (2000). Treatment for sexually abus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0401049.· Journal article, more than six authors (list up to six authors, then “et al.”?) Wolchik, S. A., West, S. G., Sandler, I. N., Tein, J., Coatsworth, D., Lengua, L., et al.(2000). An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theorybased mother and motherchildprograms for children of divor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8,843856.· Magazine article (for date, give month for monthly publications, month and day for weeklies)Kandel, E. R., & Squire, L. R. (2000, November 10). Neuroscience: Breaking down scientific barriers to the study of brain and mind. Science, 290, 11131120.· Newspaper article, no authorNew drug appears to sharply cut risk of death from heart failure. (1993, July 15). The Washington Post, p. A12.· Newspaper article, discontinuous pagesSchwartz, J. (1993, September 30). Obesity affects economic, social status. The Washington Post, pp. A1, A4.Other Forms· ERIC Document (Give ERIC document number in parentheses at the end or the entry) Mead, J. V. (1992).Looking at old photographs: Investigating the teacher tales that novice teachers bring with them (Report No. NCRTLRR924). East Lansing, MI: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eacher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Service No. ED 346082)· For other forms, for example technical reports, papers presented at meetings, translated works, volumes in a series, citations of works discussed in a secondary source, andothers, see the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nternet Site Basic Format: (See pages 231 and 268281 in the manual)A reference to an Internet source should include at least a document title or description, a date (either the date of publication or update or the date of retrieval), and an Internet address, or URL. Whenever possible, it should also include the author. Whenever possible, readers should be directed to specific documents rather than home pages. When a publication date is not available, use n.d. (no date).If a URL is too long for a single line, break it after a slash or before a period.· Multipage document created by a private organization, no dateGreater New Milford (Ct) Area Healthy Community 2000, Task Force on Teen and Adolescent Issues. (n.d.). Who has time for a family meal? You do!Retrieved October5, 2000 from · Chapter or section in an Internet documentBenton Foundation. (1998, July 7). Barriers to closing the gap. In Losing ground bit by bit: Lowincome commun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hap. 2). Retrieved August 18,2001 from /Library/LowIncome/two.html· Standalone document, no author identified, no dateGVU’s 8 th WWW user survey. (n.d.). Retrieved August 8, 2000, from/gvu/user_surveys/survey199710/· U.S. government report on government agency Web site, no publication date givenUnited States Sentencing Commission. (n.d.).1997 sourcebook of federal sentencing statistics. Retrieved December 8, 1999, from /annrpt/1997/sbtoc97.htm· Internet article based on a print sourceVandenBos, G., Knapp, S., & Doe, J. (2001). Role of reference elements in the selection of resources by psychology undergraduates [Electronic version]. Journal ofBibliographic Research, 5,117123.If the format is an exact duplicate of the print version, use the same basic journal reference format, with the addition of [Electronic version] after the article title. If you believe it may differ from the print version, add the retrieval date and URL: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1, from /articles.html· Article in an Internetonly journalFredrickson, B. L. (2000, March 7). Cultivating positive emotions to optimize health and wellbeing. Prevention & Treatment, 3, Article 0001a. Retrieved November 20, 2000,from /prevention/volume3/pre0030001a.html · Article from an aggregated database (An item or accession number may be added (in parentheses at the end of the retrieval statement) but is not required.)Borman, W. C., Hanson, M. A., Oppler, S. H., Pulakos, E. D., & White. L. A. (1993).Role of early supervisory experience in supervisor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 78, 443449. Retrieved October 23, 2000 from PsycARTICLESdatabase.Web Citations in TextFollow the author/date format as for written sources (see pages 120121 and 207214 in the Publication Manual). For electronic sources that do not provide page numbers, use the paragraph number, if available, preceded by the ¶ symbol or the abbreviation “para.” If neither page nor paragraph numbers are visible, cite the heading and the number of the paragraph following it to direct the reader to the location of the material.(Myers, 2000, ¶ 5)(Beutler, 2000, Conclusion section, para. 1)Additional Sources for Citation and Style HelpLipson, C. (2006).Cite right: a quick guide to citation styles. Chicago: U of Chicago Press. Troyka, L. & Hesse, D. (2005).Simon & Schuster handbook for writer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APA Title PageYour title page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In the upper right header, it should have the page header and page number. The page header is usually the first two or three words of the title. Put about 5 spaces or .25inch between your page header and your page number.· On the top left below the header, it should have the “Running head” or abbreviated title, which should not exceed 50 characters, including spaces and punctuation. The running head is typed in ALL UPPERCASE.· Beginning in the upper half of the page, it should have the title of your paper, centered. On the next line, it should have your name (the author). If the paper was a joint project, all contributors should be listed here. The next line has your university affiliation. All lines should be doublespaced.See pages 296298 in the manual for complete details.*Simon & Schuster Handbook for Writers (7 th ed) recommends the following in place of your university affiliation: where you would have typed your university affiliation, type your course title and section. On the following line, type the professor’s name. On the last line, type the date. It also does not mention using the running head on the title page. See pages 643658 for formatting instructions and examples. Always check with your instructor for his or her preferences.Example from Simon & Schuster Handbook for Writers (not to scale), Example from the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ot to scale)Biological Clocks 1Biological Clocks:The Body’s Internal TimepiecesCarlos Velez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115, Section P1Professor Robert SchmittNovember 17,2003Individual Differences 1 Running hea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BIMODAL PROCESSES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Bimodal Processing and Text RecallBruce R. Dunn and Kate I. RushUniversity of West Florida杭州印刷厂/。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认知语篇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认知语篇分析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引言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而文化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人类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认知语篇分析作为文化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可以深入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认知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认知语篇分析是以认知学为基础,探讨语篇结构、语义和认知过程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旨在揭示人们在语篇中如何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解释语义信息。
在文化语言学的视角下,认知语篇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意义的差异。
三、认知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1. 广告语言分析广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其语言使用和信息传递方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挖掘广告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和隐喻,揭示广告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观和观念。
2. 新闻报道分析新闻报道作为一种日常的信息传递方式,其语言使用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通过认知语篇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的语义信息,揭示其中的文化隐喻和价值观。
3. 语言教学与学习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篇结构和理解方式的差异对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认知语篇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结构和意义,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四、认知语篇分析的研究案例1. 高、低语境文化下的广告隐喻分析通过对高、低语境文化下广告隐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广告隐喻使用差异,进一步理解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和价值观。
2. 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研究新闻报道中的社会角色刻画可以揭示不同文化中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差异,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
语言学论文的提纲模板
语言学论文的提纲语言学论文的提纲模板第一章引论 18-351.1 文献综述 18-291.2 主要研究内容与选题意义 29-311.2.1 主要研究内容 29-301.2.2 选题意义 30-311.3 语料选择与处理 31-331.4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33-341.5 论文结构 34-35第二章英汉名词短语以及关系化的界定 35-432.1 英汉名词短语的界定和分类 35-372.2 关系化与关系从句的界定 37-392.3 本文对关系化和关系从句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39-41 2.4 小结 41-43第三章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策略异同 43-693.1 类型学家们提出的不同关系化策略 43-463.2 英语关系化策略 46-523.2.1 英语关系从句的基本类型 46-483.2.2 关系代词策略 48-493.2.3 空位策略 49-503.2.4 代词保留策略(复指代词策略) 50-523.3 汉语的关系化策略 52-673.3.1 汉语关系从句的基本类型 52-533.3.2 空位策略 53-563.3.3 代词保留策略 56-673.4 小结 67-69第四章英汉关系从句句法生成的异同 69-814.1 英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 69-734.1.1 文献梳理 69-714.1.2 英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移位与提升 71-734.2 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 73-794.2.1 文献梳理 73-774.2.2 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提升-残余移位 77-794.3 小结 79-81第五章英汉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特征分析 81-1335.1 有定名词短语与无定名词短语 81-845.2 英语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84-925.2.1 Martin Eden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关系化特征 84-895.2.2 Tess ofthe D’urbervilles中的有定/无定名词短语关系化特征 89-925.3 英语限定性关系从句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特征 92-965.3.1 Martin Eden中限定性关系从句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 92-945.3.2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限定性关系从句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 94-965.4 英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特征 96-1015.4.1 Martin Eden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位置 96-995.4.2 Tess ofthe D'urbervilles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位置99-1015.5 汉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特征 101-1065.5.1 《骆驼祥子》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的关系化特征 102-1045.5.2 《边城》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的关系化特征 104-1065.6 汉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 106-1095.6.1 《骆驼祥子》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 106-1085.6.2 《边城》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 108-1095.7 汉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09-1225.7.1 《骆驼祥子》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110-1125.7.2 《边城》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12-1225.8 汉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22-1325.8.1 《骆驼祥子》中数量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23-1255.8.2 《边城》中数量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25-1265.8.3 《师傅越来越幽默》和《烦恼人生》中数量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26-1325.9 小结 132-133第六章英汉关系从句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异同 133-1816.1 文献梳理 134-1386.2 英语中存在的争论焦点 138-1506.2.1 专有名词或代词后的关系从句是否具有限定性 138-1426.2.2 中心语为有定名词或无定名词的限定性关系从句是否有语义上的差别 142-1476.2.3 关系从句限定与非限定性的.区别在句法与语义上是否匹配147-1506.3 汉语关系从句争论的焦点 150-1676.3.1 中心语为专有名词或代词的关系从句是否具有限定性150-1616.3.2 指示代词与关系从句的前后位置与汉语关系从句功能差异的关系 161-1666.3.3 关系从句限定与非限定性的区别在句法与语义上是否匹配166-1676.4 汉语关系从句的功能和等级序列 167-1766.4.1 汉语关系从句的基本功能 167-1716.4.2 汉语关系从句功能的连续统 171-1736.4.3 汉语多重关系从句的排列顺序 173-1766.5 汉语关系从句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176-1796.6 小结 179-181第七章英汉关系从句的翻译对比 181-2347.1 通过翻译探讨英汉关系从句差异的理据 181-1827.2 源语文本与翻译文本中关系从句的对应情况 182-1857.3 汉译英语关系从句的对应与不对应 185-2007.3.1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关系从句汉译的对应与非对应185-1917.3.2 Martin Eden中关系从句汉译的对应与非对应 191-2007.4 英译汉语关系从句的对应与非对应 200-2117.4.1 《骆驼祥子》和《边城》中关系从句英译的对应 200-2017.4.2 《骆驼祥子》和《边城》中关系从句英译的非对应 201-2117.5 从英汉关系从句的互译来看汉语关系从句的两个争论焦点211-2247.5.1 通过翻译文本验证中心语为专有名词或代词的关系从句是否具有限定性 212-2157.5.2 从翻译文本验证指示代词与关系从句的前后位置与汉语关系从句功能差异的关系 215-2247.6 英汉关系从句的翻译策略 224-2327.6.1 英语关系从句的汉译策略 224-2317.6.2 汉语关系从句的英译 231-2327.7 小结 232-234第八章结论 234-2398.1 结论 234-2378.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2378.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237-239参考文献 239-248。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
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的研究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其“多范式”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工具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启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框架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学者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最早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将框架作为语义分析的一种工具,创立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探讨人们如何建构语言事实的问题,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多个新视角。
一、“框架”:一个跨学科概念一般而言,框架理论的依据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
在社会学领域,20世纪40-50年代有学者提出,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往往与个人、社会或者环境等潜在因素相关。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框架理论迎来大发展:1972年贝特森(Bateson)在研究动物之间的互动模式时首次将框架与信息传播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互动过程的本质是运用符号进行诠释与传播的活动,框架在其中起到提示传播内容的作用,并告知人们诠释符号的种种规则。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书中系统论述人们如何运用框架建构社会事实的过程,使人们对框架的作用机制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可谓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
戈夫曼认为,个人并非依据某些随机因素来理解世界,而是依赖某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模式——“基本框架”(primaryframeworks),这种框架常被描述成为人类分类信息提供帮助的、较为稳定的、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分类系统。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模板
Abstract: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sociolinguistic factor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multilingual societies. By examining various sociolinguistic variables such as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contact, and identity,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how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is thesis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iverse linguistic contexts.Chapter 1: Introduction1.1 Background1.2 Research Problem1.3 Objectives1.4 Methodology1.5 Structure of the Thesis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2.1 Theoretical Framework2.1.1 Sociolinguistics2.1.2 Language Acquisition2.2 Language Policy in Multilingual Societies2.3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Shift2.4 Language Identit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2.5 SummaryChapter 3: Methodology3.1 Research Design3.2 Data Collection3.2.1 Qualitative Data3.2.2 Quantitative Data3.3 Data Analysis3.4 Ethical ConsiderationsChapter 4: 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4.1 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Planning4.2 Language Policy in Multilingual Societies4.3 The Impact of Language Polic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4.4 Case Studies4.4.1 Case Study 1: Canada4.4.2 Case Study 2: India4.5 DiscussionChapter 5: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Shift5.1 Language Contact5.2 Language Shift5.3 The Impact of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Shift on Language Acquisition5.4 Case Studies5.4.1 Case Study 1: Hong Kong5.4.2 Case Study 2: Brazil5.5 DiscussionChapter 6: Language Identit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6.1 Language Identity6.2 The Role of Language Identity in Language Acquisition6.3 Case Studies6.3.1 Case Study 1: Scotland6.3.2 Case Study 2: Catalonia6.4 DiscussionChapter 7: Conclusion7.1 Summary of Findings7.2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Policy and Language Education7.3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7.4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tionersReferences:[Include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all the sources cited in the thesis, formatted according to the chosen citation style (e.g., APA, MLA, Chicago).]Appendices:[Include any addi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surveys, interview transcripts, or research instruments used in the study.]Acknowledgments:[Express gratitude to individuals or organizations that have supported the research or provided assistanc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study.]Abstract: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sociolinguistic factors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multilingual societies. By examining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contact, and language identity,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se factors impact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thesis contributes to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by highlighting the complexities involved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diverse linguistic contexts.Note: The above template provides a general structure for an English linguistics graduate thesis. The actual content and word count will vary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topic,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depth of analysis.。
语言学毕业论文
语言学毕业论文语言学毕业论文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涉及到语言的结构、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多个方面。
语言学毕业论文是语言学专业学生在毕业阶段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深入研究。
本文将探讨语言学毕业论文的主题选择、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以及一些写作技巧。
主题选择是语言学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方向和前期学习的知识来确定主题。
例如,可以选择研究某一语言的语音特点、语义变化、语用规则等。
此外,也可以选择比较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或者探讨语言与文化、社会的关系。
无论选择何种主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创新性。
在确定了主题之后,接下来就是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语言学研究可以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或者结合两者进行综合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方式来获取研究数据,然后进行归纳和分析。
定量研究则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等手段来收集大量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可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从而使论文更具学术价值。
论文结构是语言学毕业论文的框架,一般包括引言、文献综述、方法论、实证分析、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文献综述部分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显示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
方法论部分详细描述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的过程,包括样本选择、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
实证分析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来验证研究假设。
讨论部分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和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写作技巧是撰写语言学毕业论文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保持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重复和冗长的叙述。
其次,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确性,避免使用模糊和不准确的表达方式。
此外,要注重文献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格式,确保论文的学术规范性。
语言学论文规范论文格式
语言学论文规范论文格式1、封面封面是学位论文的外表面,对论文起装潢和保护作用,并提供相关的信息。
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使用不同封面。
学校代码:xxxxx学号或申请号:全日制研究生填写学号,在职申请学位人员填写申请号。
密级:非涉密(公开)论文不需标注密级,涉密论文须标注论文的密级(内部、秘密、或机密),同时还应注明相应的保密年限。
培养院系:填写所属院(系)的全名。
导师姓名:填写导师的姓名、职称(教授、研究员等)完成时间:填写论文成文打印日期。
格式:例2010年6月2、英文封面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部分内容直接下载,提交时学位论文作者须亲笔签名。
4、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部分内容直接下载,提交时学位论文作者须亲笔签名。
5、摘要应概括地反映出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包括研究工作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
摘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硕士学位论文建议1000 字以内,博士学位论文建议2000 字以内。
部分学生用外文撰写学位论文时,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应不少于5000 汉字,硕士应不少于3000 汉字。
摘要中不可出现图片、图表、表格或其他插图材料。
6、AbstractAbstract 内容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应注意外文大小写、正斜体书写符合有关要求。
7、目录目录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
8、图和附表清单图表较多时使用。
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
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9、符号说明如果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专门计量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编写成注释说明汇集表。
若上述符号使用数量不多,可以不设此部分,但必须在论文中出现时加以说明。
10、正文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每一章一级标题应另起页,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言(第1章) :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
语言学类论文格式要求
语言学类论文格式要求
一般来说,语言学类论文的格式要求如下:
1.封面:包括论文题目、学校和学院名称、作者姓名、导师姓名等信息。
2.摘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
主要结果和结论,字数一般在200-300字之间。
3.关键词:列举3-5个关键词,用于描述论文的主题和内容。
4.引言:介绍论文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相关研究现状,阐明研究的目
的和意义,引出研究问题。
5.文献综述:综述已有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评述其优劣之处,为
论文的研究做理论、方法和理念上的铺垫。
6.方法:详细描述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数据收
集和分析的具体过程以及研究工具的使用。
7.结果:系统地呈现研究结果,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同时对结果进行客观、清晰、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8.讨论:对研究结果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解释,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阐述论文的创新之处,并讨论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局限性。
9.结论:总结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简明扼要地回答研究问题,并
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11.附录(可选):附上一些详细的数据、图表、问卷调查等,以便
读者进一步了解研究过程和结果。
总体而言,论文格式要求清晰、规范、明确,尽量使用简明、客观、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避免冗长和模糊的文字。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注重逻辑性、连贯性和条理性,确保论文内容的有机衔接和连贯性。
此外,还需要注意遵守学校的学术规范和论文撰写手册的要求。
语言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语言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语言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导语:写好论文提纲能够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
接下来小编整理了语言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希望大家喜欢!语言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一中文摘要 4-6Abstract 6-7第1章绪论 11-191.1 新闻发言人 11-121.2 新闻发言人的发展历程 12-131.2.1 新闻发言人的产生和发展 12-131.2.2 新闻发言人及新闻发言人制度面临的挑战 131.3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与基本素质 13-151.3.1 主要职责 13-141.3.2 基本素质 14-151.4 新闻发言人相关研究回顾 15-171.4.1 从语言策略方面 15-171.4.2 从语体风格方面 171.4.3 从修辞特征方面 171.5 本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17-19第2章新闻发言人语言的倾向性 19-332.1 语音 19-222.1.1 语气、语调 20-212.1.2 话语停顿 21-222.2 词汇 22-272.2.1 口语词与书面语词的结合使用 23-252.2.2 数量词的使用 25-262.2.3 俗语的使用 26-272.3 句式 27-322.3.1 长短句结合使用 282.3.2 问句的使用 28-302.3.3 固定句式 30-322.4 体态语 32-33第3章新闻发言人语言策略分析 33-44 3.1 会话含义分析 33-423.1.1 合作原则与合作准则 33-353.1.2 回避与告知策略 35-373.1.3 语用含糊 37-423.2 言语交际意图 42-44第4章新闻发言人语言风格的形成 44-52 4.1 新闻发言人个人素养的影响 44-464.2 文化语境的制约 46-474.3 新闻发言人的话语角色 47-524.3.1 新闻发言人的话语角色冲突 48-50 4.3.2 新闻发言人的话语角色转换 50-52第5章新闻发言人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52-55 5.1 新闻发言人语言的创新性 525.2 新闻发言人语言的发展新动向 52-55结语 55-56参考文献 56-60作者简介 60-61后记 61语言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二摘要 4-5Abstract 5目录 6-8Contents 8-10引言 10-14(一) 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10-13(二)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4一、《现汉》(6)中新增词语简介 14-22(一) 《现汉》(6)新增词语的音节及词性分布情况 14-181. 单音节新增词语 142. 双音节新增词语 14-153. 三音节新增词语 15-164. 四音节新增词语 16-175. 五音节新增词语 176. 六音节新增词语 177. 七音节以上新增词语 17-18(二) 《现汉》(6)新增词语所涉及的语义领域 18-221. 经济类新增词语 182. 法律类新增词语 18-193. 艺术类新增词语 194. 教体类新增词语 195. 交通类新增词语 196. 房屋建筑类新增词语 19-207. 环境保护类新增词语 208. 社会生活类新增词语 209. 社会群体类新增词语 20-2110. 社会保障新增词语 21-22二、《现汉》(6)新增词语的来源与生成途径 22-27(一) 《现汉》(6)新增词语的来源 22-241. 源于方言的新增词语 22-232. 源于外语的新增词语 23-24(二) 《现汉》(6)新增词语的构成方式 24-271. 《现汉》(6)增收的缩略词 242. 《现汉》(6)增收的字母词 24-253. 传统构词法构成的其他词语 25-27三、《现汉》(6)新增词语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27-36(一) 语言与社会共变 27-301. 新的现实现象出现及人类认识深化为新词新语 27-282. 音节数、词性、语义领域反映的语言与社会共变关系 28-30(二) 汉语与外语的接触 30-31(三) 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 31-361. 《现汉》(6)反映的方言与普通话的互动关系 322. 《现汉》(6)反映的部分方言的方言活力 32-36四、《现汉》(6)反映的规范意识 36-42(一) 《现汉》(6)动态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36-38(二) 《现汉》(6)科学的语言使用规范观 38-39(三) 《现汉》(6)关于异形词的处理 39-40(四) 《现汉》(6)反映的词、语意识 40-42结语 42-43参考文献 43-46致谢 46-47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7-48。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语言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本课程使用的主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编写的《语言学纲要》,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课程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涉及多种语言现象和语言事实,要学好的确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里给大家谈谈如何学习《语言学概论》课程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学习《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的意义第一,语言学的重要性主要是由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语言,说它平常它是真平常,说它不平常它是真不平常。
说它平常,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语言,使用语言,语言之于我们,就像水和空气,平常而又平常。
说它不平常,是因为关于语言,我们还有许多弄不明白的地方,语言的起源,语言的发生,语言的习得,语言的运用,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还有许多许多亟待我们探索回答的问题。
其实,语言与我们的生活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里的生活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还包括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等。
比如汉语方言分歧,大的方言都有七种,各方言差别很大,因此我国一直在推广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而普通话的规范如何制定,如何推广,如何制定相关的语言政策等等,这些都需要对语言进行充分的研究,需要语言学的知识。
第二,学习语言学概论也同我们所选择的专业的特点有关。
我们虽然在专科阶段学习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那只是围绕某一种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的,理论上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就像我们学习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如果我们不学习系统的文艺理论,我们就感觉这些课程犹如散沙似的,分析作品、任务很难深入,而文艺理论则为我们学习具体的文学提供了较高、较系统的理论支持。
语言学概论也是如此,它将使我们的语言理论知识系统化,使我们的语言理论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语言学的毕业论文
语言学的毕业论文语言学的毕业论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探究语言的结构、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语言的演化和变化。
作为一门学科,语言学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的社会和文化影响、语言的认知和心理过程等等。
在这篇毕业论文中,我将探讨语言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并应用它们来分析一个具体的语言现象。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的语言学概念。
语言学家将语言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语音、音系、词汇、句法和语义等。
语音学研究语音的产生和感知,音系学研究语音的系统和规律,词汇学研究词汇的构成和意义,句法学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语义学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这些层次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和理论。
其中之一是结构主义,它强调语言的结构和规律。
结构主义认为语言的各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和约束。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生成语法,它研究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的结构是通过一系列的转换规则生成的,这些规则可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是如何被构建和解释的。
接下来,我将应用这些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一个具体的语言现象——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出现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是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的研究对于理解语言的演化和变化、社会和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语言变体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方法和工具。
其中之一是社会语言学调查,它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语言使用者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分析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语言差异和变化。
另一个方法是语料库研究,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语言样本来揭示语言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这些方法和工具提供了一种系统和科学的方式来研究语言变体。
通过对语言变体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化。
语言是人类的重要交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表达。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汇编)
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汇编)第一篇: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的研究的论文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新的方法。
以皮亚杰的体验哲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及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强调语言意义源自于人类涉身体验客观世界,是人类认知的产物,受到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所以语言的研究和学习应以意义为核心。
在认知语言学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注意到认知语言学在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中的指导和应用价值,Langacker(2008)指出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结构及其本质进行了全面、客观、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基于此,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探讨语言意义的概念性,百科性和涉身体验性,并从识解的角度探讨词语及语法的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与学习的启示。
一、语言意义的内涵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语言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因此语言意义的构建受到个体认知,社会和文化认知发展的制约。
也就是说,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
词义的确立是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方式和角度。
最重要的是,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涉身经验,特别是建立在空间经验基础上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通过感知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程序获得的对事物经验给以连贯和结构的循环出现的动态模式,是人类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的基础。
二、语言意义的概念性与百科性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都具有框架性(Fillmore,1982),既是概念性的,又是百科性的。
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所指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词,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庞杂的网络结构概念。
比如,mother的原型意义:afemaleparent,及通过隐喻,借代,意象图式结构的投射等往不同方向拓展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概念thecause,source,or origin of some-thing。
论文写作 语言学方向
研究方法
2 、提问 由调查人员提出问题,要求受 访人回答,从中获取信息,采集资料。 提问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 提问方式也可以是间接的。
研究方法
3、测验。测验的作用在于给受试人以某种刺激, 使其立即作出言语反应,以观察受试人的语言能 力,了解其语言体系的特定规则。测验的方式很 多,语言教学中常用的一些练习形式如看图说话, 变换句型,填补空缺,翻译句子等都可以试用。
选题要点
5. 观点要明确、正确 不好的选题: 1)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优劣对比 修改: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差异——从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差异看两 民族的文化差异 2)副迁移对外语学习的作用 修改:如何克服外语学习中的副迁移——中国学生外语学习中的句法副迁 移及其对策 6. 避免纯理论研究 不好的选题: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对比 修改:1)对合作原则的准则的藐视与幽默——马克?吐温幽默语言的合作 原则分析 2)关联与广告语言——关联与广告语言中的隐喻
研究方法
三、确定调查对象
对有关言语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一一进行一番调 查又是不可能的。采用抽样调查是一个好办法。 抽样调查: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从研究对象的总 体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研究的样本 ( 又叫抽样总 体)。通过抽样本中的个案,并以此部分单位的指标 数值去推断相关总体的指标数值。 这种方法既能避免无法全面调查的困难,又能节省 人力物力,达到认识总体的目的。而且可以依据概 率论的原理,求得抽样误差及其相应的概率保证度, 即抽样误差在一定范围内所对应的概率 (probability)。
研究方法
2、参与观察法(rapid and anonymous obserVation)这种方法是由拉博夫在调查前 述纽约市三家百货公司(r)的社会分层时首先使 用的,也是一种隐蔽观察的方法,调查人员不暴 露自己的身份。与上述观察法不同的地方在于: 调查人采用巧妙的诱导技巧,能不露真相地让被 观察者说出所需了解的语言变异形式,迅速地搜 集到有用的言语资料。
英语语言学作文框架模板
英语语言学作文框架模板英文回答:Introduction。
Introduce the topic of English linguistics.State the purpose of the essay and outline the main points to be discussed.Body Paragraph 1: History of English Linguistics。
Discus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inguistics as a field of study.Describe the contributions of key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Trace the evolution of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in English linguistics.Body Paragraph 2: Phonology。
Define phonology and discuss its key concepts.Describe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phonological analysis, including phonemes, syllables, and prosody.Explain how phonological rules operate in English.Body Paragraph 3: Morphology。
Define morphology and discuss its key concepts.Describ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orphemes and how they combine to form words.Explain the processes of inflection and derivation in English.Body Paragraph 4: Syntax。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怎么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怎么写作为英语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对我们四年学习成果的总结,更是展示我们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机会。
那么,如何写好一篇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呢?本文将从选题、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一个好的选题能够激发我们的研究兴趣,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和数据,同时也要符合实际可行性。
在选题时,我们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发,选择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发现其中的不足和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展开研究。
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论文写作的核心。
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目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进行权衡和选择。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确保能够得出准确和可信的结论。
三、论文结构论文结构是论文写作的框架。
一个清晰、有条理的结构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论文的内容。
一般来说,论文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结果讨论和结论等部分。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每个部分的逻辑关系和衔接,确保整篇论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是论文写作的关键。
一个好的写作技巧能够使我们的论文更加生动、精彩。
首先,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
其次,我们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篇章的连贯性,使论文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等,使论文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五、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撰写论文时,我们要及时、准确地引用和注释参考文献,避免抄袭和剽窃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参考文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选择一些有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文献作为参考。
六、结语写好一篇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
语言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语言学毕业论文提纲范文拟定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它能帮助我们的顺利进展。
以下是为大家搜集的语言学提纲,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空间词语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借助认知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现代汉语空间词语中的七组空间维度词语进展了语义分析。
这七组空间维度词语是:“大、小”,“长、短”,“宽、窄”,“高、低”,“厚、簿”,“粗、细”,“深、浅”。
文章主要分两局部分别对上述空间维度词语在始原域中的实指义和目的域中的隐喻义分别进展了分析。
通过对其实指义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空间维度词语是一个既互相联络又互相区别的统一整体,它们既有大致一样的共同的说明和表达的对象,又各有侧重,各有不同。
通过对空间维度词语在目的域中隐喻义的分析,我们看到空间维度词语除了表示空间维度概念以外,还可以表示时间、声音、年龄、颜色、气味、智力、地位、学问、感情、品质、力量等抽象概念。
特定的维度词语对特定的抽象概念的说明与其在始原域中的实指意义亲密相关。
通过本文的写作,我们认认到,从认知角度可以对很多语言现象作出合理的说明和解释。
同时,我们认为从认知角度进展语言间的比照研究也是可行的。
引言9-651 空间维度词语的实指义10-361.1 “大、小”10-141.1.0 释义101.1.1 “大、小”与物体的维度突显10-111.1.2 “大、小”所说明的事物的典型形状11-121.1.3 “大、小”与其它空间维度词语义对立项数的不同121.1.4 “大、小”与物体的维度突显数量12-141.2 “长、短”14-171.2.0 释义141.2.1 对“长、短”释义的三点说明14-151.2.2 “长、短”概念与维度突显151.2.3 维度突显的分类151.2.4 间隔表达方式15-161.2.5 “长、短”与维度突显的数量16-171.3 “高、低(矮)”17-211.3.0 释义171.3.1 “高”的两个含义171.3.2 “低”、“矮”的区别17-181.3.3 “高、低”维度的方向181.3.4 影响“高、低”使用的心理变量18-211.3.5 “高、低”维度词语在始原域内部的投射211.4 “宽、窄”21-251.4.0 释义21-221.4.1 “宽、窄”维度的方向性22-231.4.2 维度之间的优势关系对“宽、窄”维度不决定作用23-251.5 “厚、薄”25-261.5.0 释义251.5.1 与“高、低”相比突显度较小251.5.2 “厚、薄”对方向的忽略,对形状的要求25-261.5.3 “厚、薄”对[+固态]性的要求261.6 “粗、细”26-331.6.0 释义26-271.6.1 “粗、细”维度的常态和异态271.6.2 “粗、细”维度对“长、短”维度的依存关系27-281.6.3 “粗、细”和“长、短”的组配规律28-301.6.4 “粗、细”维度与“长、短”维度的别离30-311.6.5 “粗、细”维度对“大、小”维度和数量维度的蕴含31-331.7 “深、浅”33-361.7.0 释义331.7.1 “深、浅”维度与“高、低”维度的关系331.7.2 “深、浅”的方向性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