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结构主义叙事学

四、结构主义叙事学
经典叙事学,也称结构主义叙事学,西方对于叙事结构的研究有源远流长 的历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堪称叙事学的鼻祖。但在基于结构主义方法的 叙事学诞生之前,对叙事结构的研究一直从属于文学批评或文学批评学,没有 自己独立的地位。
1922年,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其论著《逻辑哲学论》中, 提出了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他指出,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状态”之间 有认确为定 其的具绿结有构普关遍系、。永红茶结恒构的主特义点把。乌龙复茶杂的宇宙白万茶象及其系统黄归茶纳为基本黑的茶结构,
瑞士语言学家斐迪南·德·索绪尔首先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语言。 在其之前的语言研究者认为,语言要素是单独、静止存在的单位,忽 视了语言内部之间相互制约依赖的关系。他在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 中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符号 之间的组合关系形成了语言的意义。由此产生的结构主义思潮影响到 多个学科:
至于对本书的定位,热奈特本人称它是一篇研究方法论的著作。
《叙事话语》是个有意模棱两 可的标题:既是关于叙事的话 语,又是叙事话语,组成叙事 的话语,对叙述话语的研究。
文章的绪论对《追忆》作出了两点说
明,对我们进行文学批评也有启发意义: (一)普鲁斯特的《追忆》并不是一蹴而 就的,它的典型文本于1954年由克拉拉— 费雷出版社确定下来,而先前的各个版本 主要散见于《悠游卒岁月》《让·桑特 依》,自1962年起存放于国立图书馆手稿 收藏部的80余本笔记中等,所以本篇将主 要涉及最后写成的作品,也会考虑到先前 的文本。
“也许斯万盯在尚未占有、甚至尚未拥抱过、最后一次见面的奥黛特脸上的目 光,是人们在动身之日希望把即将永远离开的风景带走的那种目光。”
结构主义叙事学

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叙事结构功能探究
弗拉基米尔•普洛普(1895—1970, V•I•Propp)俄国民俗学家,虽不 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一员,但他 的《童话形态学》(1928年版, 又译《故事形态学》或《民间故 事形态学》等)一书被视作20年 代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著作。 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产生极其巨大 的影响。所以也被认为是结构主 义叙事学的先驱。
“31种功能”、“七种角色” 和“四条原则”
《民间故事形态学》 20年代俄国文论中最 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通过对100个俄国民间 故事的研究发现 各种故事尽管细节交 错纵横,情节纷繁各 异,人物众多,但各 自“功能”和基本故 事结构部保持不变。 并据此提出了“功能” 概念。
功能:指根据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而规定的人物 行为,是民间故事中的最基本单位。 例如:“英雄听到一个禁令”“英雄与反角直接交战”。 通过对俄国100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归纳出了故事的31种功 能,并得出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1.功能在童话中是稳定的不变的因素,功能构成童话的基 本要素;2.民间故事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3.功能的次序 总是一致的。 在不同的故事中,同一功能单位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同一角色也可以由具有不同属性的人物扮演。同样一个角 色,之所以在不同的故事中会由不同的人物来扮演,是因 为地方习俗、宗教、仪式、文化背景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与功能单位结合最密切的因素是“人物”。普罗普归纳出31种 功能的七个行动范围和与之相对应的七种角色,即:反角、 施主、帮助者、公主(被寻找的人)和他的父亲、发送人、 英雄(主人公)、假英雄(甲主人公)。
在不同的故事中,同一功能单位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同一角色也可以由具有不同属性的人物扮演,其功能和行动 范围固定不变 例如:1.沙皇以苍鹰赏赐主角,主角驾苍鹰飞向另一国度。 2.老人以骏马赠送主角,主角骑马至另一国家。3.巫师赠给 伊凡一艘帆船,伊凡乘船渡至另一国家。 普洛普认为,以上三个情节中人物身份虽有改变,但其基本 作用或功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它们在整体故事中承担的 职能是一致的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分析

二、结构主义文论
1、发展历程: a、出场:1962年,列维-斯特劳斯在《野蛮人的心灵》一书最后 一章对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一书的猛烈抨击,标志了结构主义的 登场。 b、结构主义理论明星: 法兰西学院社会学教研室的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 1908—2009 ),(人种学、人类学) 认识论史教授 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 —1984(历史哲学) 法兰西学院符号学教授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 (符号学与文艺理论); 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拉康、 德里达…… (结构主义前四子:列、福、阿、拉;后四子:巴、 格雷马斯、托多罗夫、勃瑞蒙。)
普罗普的童话研究
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起着稳定、恒常的成分的 作用,不管它们是由谁和怎样具体体现的,它们 构成一个故事的基本成分; 童话故事所使用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 功能的顺序永远是相同的。 就其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故事都属于一个种 类。 31种功能; 七个人物角色:反角,施主(供养人),帮 手,公主(一个被寻求的人),派遣人,英雄, 假英雄。
整个过程,由学生运动开始,继而演变成整个社会的危机,最后甚 至导致政治危机.而其发生的重要背景原因,则是工业化国家在二 战结束经历二十多年政经发展黄金岁月之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2.前期工作: 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
语言与言语,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 能指与所指,语言的横向组合与纵 向组合。 系统中的每个符号之有意义仅仅由 于它与其它符号的区别。Cat的意义 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它不是 cap,cad,bat.只要一个能指保持它与 所有其他能指的区别,那么它如何 变化都,你可以用很多不同的音调 发这个音,只要保持这一区别就行。 索绪尔说,在语言系统中只有区别: 意义并非神秘地内在于符号,它只 是功能性的,是这一符号与其它符 号区别的结果。
结构主义叙事学

D、从结构上看个“功能”(详见后附)分布在七个行动范围内, 每种范围又有相应的人物角色(七种“角色”):
反面人物(恶魔、巨人、龙、巫婆等) 为主人公(英雄)提供某种东西的人(捐献者、供养人) 帮助者(助手) 公主(或被追求,寻找的人)及其父亲 派遣主人外出历险者(送信人、派遣者) 主人公(英雄、寻找人或受害人) 假主人公(假英雄)
它不同于“投射”之处在于:“阅读”不仅承认作品特殊 性,而且承认作品的自主性,“阅读”并不否定“反映” 观念,但它更尊重作品的独立,认为作品的意义不能外求 于作者身世、时代背景等。
它不同于“评论”之处在于:“阅读”把对个别作品的关 注同对作品诗学的较全面认识结合起来了。不仅把作品看 作自主系统,更关注文本作为一个系统所处的地位,以及 这一系统与更大系统的关系。从而避免了单纯死扣文本的 解释和原子化的阅读。
普氏一直从事民间故事——童话的研究。他对当时流行的“主题分 类法”不满意。他发现“龙劫走国王的女儿”和“巫婆骗走了父亲 的心爱之物”,实际上在功能上是一回事,他研究了一百多个俄国 民间故事,发现在民间故事或童话中常常把“同一行动分配给各种 不同人物”。于是他这种“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意义而规定的 人物的行为”称作“功能”。各种故事(童话)尽管细节交错纵横, 情节纷繁各异,人物众多,但“功能”的数目却是极少的。
二是通过评论过程详细解释文本,它始终在作品内部进行,强调文本 的独立性,但又成为一种死扣文本的,原子化的解读释义。这种方法 重视作品的完整性,独立性,主张通过分析找出其特殊性,但往往割 裂它同其它文本及文化符号系统的联系。他把这种方法称为“评论”。 形式主义批评特别是“新批评”往往采用这类方法。
托氏主张的则是一种坚持系统化原则的“诗学”的“阅读” 方法。
《影》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

《影》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于2018年上映。
本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和自我认同的故事。
为了对《影》的叙事结构和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可以采用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方法。
结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的故事结构。
结构主义认为文本中的意义是通过符号系统来传达的。
在《影》中,剧情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冲突的引出和发展、高潮的达到和解决、以及结局的呈现。
故事的冲突始于吴天明被擒获,而他的替身影子杨云被派去代替他。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逐渐了解到影子杨云的意图是保护吴天明,并与敌人的首领进行面对面的决斗。
叙事学可以通过分析角色和情节的发展来更深入地探讨《影》的主题。
在这部电影中,各个角色扮演了特定的符号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观点。
吴天明作为国王,代表了权力和威望。
而影子杨云则代表了忠诚和勇气,他为了保护吴天明不惜冒险,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情节的发展也是《影》中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事的高潮达到了吴天明与敌人的决斗。
这个情节显示了影子杨云的忠诚和无畏,同时也展示了他们之间的身份和认同危机。
最终,吴天明顺利击败了敌人,解决了冲突,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真正身份。
《影》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故事结构和主题。
通过结构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故事是通过符号系统传达意义的,并且可以将剧情分为冲突的引出和发展、高潮的达到和解决以及结局的呈现三个部分。
叙事学分析还揭示了角色和情节的发展如何展示了主题,包括权力、认同和忠诚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影》这部电影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
《影》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

《影》的结构主义叙事学阐释《影》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是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故事集体”中的一部作品。
本文将从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角度对《影》进行阐释。
我们来分析《影》的结构。
整个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的背景介绍,主要描述了一个贫穷的中农家庭;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描述了主人公王胡同与他的影子的故事;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结局,揭示了王胡同与他的影子的关系。
作者通过这种三段式的结构设计,使得故事的发展逻辑清晰,每个部分都有着明确的功能和作用。
背景部分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家庭的描绘,展示了农村的贫困和困境,为后续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背景。
发展部分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描述了王胡同与他的影子的互动过程,展示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冲突和矛盾。
结局部分则揭示了主人公最终的命运,通过对主人公与他的影子的关系的表达,向读者传达了一种鲁迅一贯的悲观主义思想。
接下来,我们从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影》。
主义是一种文学哲学思想,强调作品中的主题、象征和隐喻等内容的解读。
在《影》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王胡同与影子的关系的叙述,传达了一种人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影子在作品中被赋予了象征的意义。
影子代表了主人公内心中的另一个自我,也代表了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在王胡同与影子的对话中,影子不断责备王胡同懦弱和退缩,引导他去反抗社会的不公。
这种象征的意义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度和哲理。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呈现了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王胡同是一个典型的中农,他并没有特别的能力或优势,他只是被社会所压迫和剥削。
通过对王胡同和其他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示了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不公平现象。
这种阶级意识与阶级斗争的主题一脉相承,与鲁迅的思想观念紧密相关。
我们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影》进行阐释。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学科,关注故事的流畅度和情节的吸引力。
在《影》中,鲁迅通过一种“间接叙述”的手法来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发展。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书目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书目一、结构主义及相关思潮(形式主义、符号学)的经典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 (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79※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法)托多罗夫编,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三联书店1989野性的思维(1962) (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结构人类学(1958)(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结构人类学(文选)(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陆晓禾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符号学美学 (1964) (法)罗兰·巴特董学文、王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结构语义学方法研究(1966)(法)格雷马斯,三联书店2000※人论(1944) (德)恩斯特·卡西尔,上海译文出版社下列文论选本中也收有部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原典文献: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陆梅林等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二十世纪文学评论,戴维·洛奇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993当代文学批评主潮,冯黎明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最新西方文论选,王逢振等编,漓江出版社1991二、叙事学经典文献及总结、综述性著作※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叙事美学王泰来等编译重庆出版社1990※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热奈特论文集(法)热拉尔·热奈特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叙事虚构作品(以)里蒙—凯南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荷)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初版,2002新版《后现代历史叙事学》(英)马克·柯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作为修辞的叙事》詹姆斯·费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新叙事学》戴卫·赫尔曼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三、结构主义思潮评析、研究20世纪法国思潮(法)约瑟夫·祁雅理商务印书馆1989结构主义(1970)(瑞)让·皮亚杰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1984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比)J.M.布洛克曼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6※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语言的牢房(1972)(美)詹姆逊结构主义诗学(1975)(美)乔纳森·卡勒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文学结构主义(1974)(美)罗伯特·史柯尔斯刘豫译三联书店1988又译作“结构主义与文学”孙秋秋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徐崇温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结构诗学》(俄)鲍·安·乌斯宾斯基彭甄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英)约翰·斯特罗克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四、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概述※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特雷·伊格尔顿伍晓明译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或译“文学原理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文学理论(美)乔纳森·卡勒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0世纪的文学批评(法)让—伊夫·塔迪埃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0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三联书店198620世纪法国小说诗学史忠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欧美文学术语辞典艾布拉姆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罗吉·福勒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王先霈、王又平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五、叙事学应用:※批评的解剖(加)诺思诺普·弗莱百花文艺出版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85) (美)杰姆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法)保罗·利科尔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时间和叙述(法)保罗·利科尔三联书店比较诗学(美)厄尔迈纳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通俗文化、传媒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美)伯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六、西方小说美学著作※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吕同六华夏出版社199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崔道怡等编,工人出版社1987小说美学(美)万·梅特尔·阿米斯,傅志强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小说的艺术(美)亨利·詹姆斯,见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小说技巧珀·卢伯克;※小说面面观爱·摩·福斯特;小说结构,爱缪尔※现代小说美学(美)利昂·塞米利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现代小说写作技巧(英)乔纳森·雷班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现代小说(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外国文艺》1981/3短篇小说写作指南(美)狄克森、司麦斯合编朱纯深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小说写作技巧20讲(美)盖利肖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浪漫小说ABC 现代·SNP创作中心2002※小说修辞学(美)W·布斯周宪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小说的艺术(捷)米兰·昆德拉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苏)米哈伊尔·巴赫金三联书店1988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美)约瑟夫·弗兰克等秦林芳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当代叙事学(美)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北京大学1990语言学与小说(英)罗杰·福勒重庆出版社1991《小说的艺术》戴维·洛奇作家出版社1998《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巴·略萨(Planeta,S.A.)著,赵德明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英)弗兰克·克默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法)贝尔纳·瓦特莱著,陈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新小说新电影》(法)克洛德·托马塞著,李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诗学——文学形式通论》(法)达维德·方丹著,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互文性研究》(法)蒂费纳·萨摩瓦约著,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七、中国小说史、小说理论及中国叙事学中国小说史略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91中国小说美学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小说艺术论稿马振方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小说学引论李洁非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高行健花城出版社1981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南帆上海三联书店1987小说美学吴功正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小说叙事艺术刘世剑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小說敘事學》徐岱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叙事学导论罗钢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叙事学胡亚敏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傅修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叙述学董小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苦恼的叙述者赵毅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赵毅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叙事学,杨义,杨义文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捷〕米列娜著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小说叙述学与文体学研究,申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人与故事,高小康,东方出版社1995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许子东,三联书店1999叙事的建构——叙事写作教程,高波,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文学的维度,南帆,三联书店1998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乐黛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周英雄北京大学1990台湾中国文学史论文选,王大鹏选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台湾香港论著选集,宁宗一、鲁德才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小说艺术形式分析――叙事学研究》王阳《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傅修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中的叙事》高小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李显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卡通叙事学》杨鹏,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小说修辞研究》李建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叙事美学》耿占春,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时间·历史·叙事》李纪祥,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丁乃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塞壬的歌声》格非,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叙事研究》格非《小说门》曹文轩,作家出版社《虚构之刀》马原,上海文艺出版社《小说讲稿》王安忆《小说稗类》张大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鲁迅小说叙事研究》赵卓,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叙述的力量:鲁迅小说叙事研究》谭君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谭君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书信体小说》张鹤《當代中文小說中的第二人稱敍述》谢腾,香港中文大学学位论文。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分析讲解

助手—→主体←—对手
三种叙事结构模式:
契约性结构:契约的建立、终止、禁令和违
背禁令。
表演性结构:考验、斗争、历险、完成某项
任务。
分离性结构:往返、离别。
3、“符号矩阵”
x ←——→反x
↖↗
↙↘
非x
非反x
(x与非x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
文学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故事进 程中,又加入新元素,从而有了非x和非反 x,以上方面都得以展开,故事才能完成。
普罗普的童话研究
人物的功能在故事中起着稳定、恒常的成分的 作用,不管它们是由谁和怎样具体体现的,它们 构成一个故事的基本成分;
童话故事所使用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 功能的顺序永远是相同的。 就其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故事都属于一个种
类。 31种功能; 七个人物角色:反角,施主(供养人),帮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一、什么是结构? 皮亚杰《结构主义》
整体性、转换功能、自我调节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任一成分的变化引起其它成分的变化; 任一结构都是同类结构系列的成员; 可预测任一成分的变化如何影响整体; 结构内的事实可在结构内部获得解释。
一般看法:
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可以直接观 察
深层结构——事物的内在 联系,通过一定的认知模式才能了 解
库塞、弗洛姆 本雅明 阿尔都塞、马舍(契)雷 特里·伊格尔顿 哈贝马斯
瓦尔特·本雅明
一、生平及著述 1892年生于德国柏林一犹太古董商家庭; 曾先后在弗莱堡大学、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和伯尔尼大
学读书,1919年在伯尔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曾在柏林和巴黎担任记者和翻译家工作; 1934-1935年,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工作; 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兴趣,阅读卢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简介一什么是结构主义?什么是叙事学?20世纪是一个思想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里,人类的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里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变幻的各种文艺理论和思潮也如繁星般璀璨了20世纪的文学天空。
这些此起彼伏、不断翻新的文学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和叙事学,是文学理论的星空中颇受关注、十分耀眼的明星。
结构主义,说到底是一种方法论。
正如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方法。
它对社会事实进行试验,把它们转移到实验室。
在这里,它首先注意的是关系,试图以模型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
”叙事学,则是运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对叙事作品、叙述、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进行研究的科学。
下面,我们将对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理论进行一个简明扼要的疏理和阐释。
一、结构主义1、结构主义有什么了不起?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结构主义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东东。
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结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
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
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
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
有人认为,从6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的人”取代了“存在主义的人”。
那么,是谁制造了结构主义这么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剑呢?2、谁制造了结构主义?没有一种思潮可以在一夜间形成并名震天下,结构主义也不例外。
尽管结构主义思潮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60年代,但它并不是在60年代才形成,也不是诞生于法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岁月。
当时西方有一部份学者对现代文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倾向感到不满,他们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如文化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规律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1922)中所表达的见解: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这是一种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
出生于瑞士的斐迪南·德·索绪尔是将结构主义思想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始作俑者,他在长期的语言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与19世纪在语言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比较语言学的观点相对立的新观点。
比较语言学把一些语言事实当作孤立静止的单位对待,只注意了它们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忽视了语言是一个系统的整体。
索绪尔则把具体的语言行为(“言语”)和人们在学习语言中所掌握的深层体系(“语言”)区别开来,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符号系统。
产生意义的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的组合关系。
语言学是研究符号组合规律的学问。
索绪尔使用的词虽然是“系统”而不是“结构”,但意思是一样的。
他把语言的特点看作是意义和声音之间的关系网络,纯粹的相互关系的结构,并把这种关系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这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原则。
索绪尔的理论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来以《普通语言学》的书名出版,对结构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索绪尔也因此被人们敬称为“结构主义之父”。
1945年法国人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
他把社会文化现象视为一种深层结构体系来表现,把个别的习俗、故事看作是“语言”的元素。
他对于原始人的逻辑、图腾制度和神话所做的研究就是为了建立一种“具体逻辑”。
他不靠社会功能来说明个别习俗或故事,而是把它们看作一种“语言”的元素,看作一种概念体系,因为人们正是通过这个体系来组织世界。
他随后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义的高度重视,于是,到了60年代,许多重要学科都与结构主义发生了关系。
一个如火如荼的结构主义时代到来了。
结构主义为什么能在60年代的法国流行起来并如日中天呢?其原因大概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说:“结构主义最好被看作既是我概述的社会和语言危机的表现,也是对那种危机的反应。
它从历史逃到语言--这是一种讽刺行为,因为正如巴尔特所看到的,没有什么行动在历史上能更有意义。
”战后的法国和其他曾经将版图延伸到国土之外其他土地上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因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法国的学者们已不能自由地出入曾经是他们殖民地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实地考察,重实地调查、轻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已不再适合他们,结构主义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
这大概也是结构主义的大师们看上去都是“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学教授”的原因。
另外,战后法国经济飞速恢复与发展,以“他人是我的地狱”为宗旨的存在主义哲学同现实格格不入,人们对“个人”、“存在”、“自我意识”等等这些存在主义的概念失去了早先的热情和兴趣,结构主义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存在主义的否定的思潮而兴起。
结构主义认为:“我”、主体,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这样一个中心,根本不存在。
于是,在存在主义的退潮声中,以后起之秀身份出现的结构主义思潮紧锣密鼓地登台亮相了。
3、结构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学说,而是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里共同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目的就是试图使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达到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
结构主义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对整体性的强调。
结构主义认为,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它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
正如霍克斯所说:“在任何情境里、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
”再如索绪尔认为,“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而且其中每项要素的价值都只能是因为有其他各项要素同时存在的结果。
”因此,对语言学的研究就应当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出发,而不应当离开特定的符号系统去研究孤立的词。
列维-斯特劳斯也认为,社会生活是由经济、技术、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各方面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复杂整体,其中某一方面除非与其它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便不能得到理解。
所以,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
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
结构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共时性的强调。
强调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索绪尔对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有意义的贡献。
索绪尔指出:“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毫无共同之处:一个是同时要素间的关系,一个是一个要素在时间上代替另一个要素,是一种事件。
”索绪尔认为,既然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同时并存的,因此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是共时性的。
至于一种语言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内部诸成分的序列。
于是索绪尔提出一种与共时性的语言系统相适应的共时性研究方法,即对系统内同时存在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们同整个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
在索绪尔的语言学中,共时性和整体观和系统性是相一致的,因此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是整体观和系统观的必然延伸。
4、走近两位结构主义大师(1)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出生于瑞士的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1857-1913)一生最重要的阶段是他在1906年到1911年他去世前的几年间他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的课程,建立起与传统语言学理论完全不同的语言学体系。
在此之前他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这一事业作铺垫:他年轻时曾经在日内瓦大学和来比锡大学读书,并从事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于1878年完成了《论印欧系语音元音的原始系统》的著名论文,引起轰动。
此后,他又在柏林大学和来比锡大学继续深造,1881年到巴黎的高等研究学院教授梵语,并兼任巴黎语言学学会秘书,建立起法兰西语言学派。
他还来不及将他的讲稿编写成书就与世长辞。
后来,他的学生们根据他的一部份手稿、材料和同学们的笔记,编辑整理成了《普通语言学教程》,于1916年出版,从此,他的语言学理论便以极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被扩散到全世界,并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研究中。
其影响正如美国学者戴维·罗比所说:“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是使语言学改变发展方向的最重要因素,它的强大影响使现代语言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超越了纯粹文学语言问题而产生出有关整个文学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性质和组织的新理论。
”由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引伸出来的一些普遍性的结构原则,在日后成为结构主义思潮的一些重要方法论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些普遍性的语言学原则包含有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这就是索绪尔对结构主义的最主要贡献。
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引发出结构主义重分析结构的方法。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而言语是第二性的。
语言是社会性的,是一种抽象记忆的产物,语言优于言语,言语的意义源于语言;语言不是如词典式的集合,而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种规则的躯干,它是各种因素间关系的系统。
而言语是个别性的,是创造的产物,是种受经验控制的线性形式,是一个特定制造的事件。
正是因为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划分,才产生了结构主义的一个无处不在的法则:“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
”它也表明了结构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语言--即系统--是一种自主的、内在化的、自我满足的体系,它不与外界的实体的事物发生关系。
其二,索绪尔对能指和所指的区分引发了结构主义对“意义”的追求。
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要求相比,结构主义者更感兴趣的是事实背后的意义,而不是事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