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匈奴西迁始末和西迁路线
北匈奴西迁
北匈奴西迁北匈奴是古代蒙古西族贵族部落,起源于东亚草原地区。
在汉朝时期,他们是当时对中国最具威胁的游牧部落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匈奴迁移到了更西部的地区。
这个迁移的过程被称为北匈奴西迁,它对于了解古代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北匈奴西迁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末,当时他们还居住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然而,在与汉朝的长期斗争中,他们逐渐失去了对东亚草原地区的控制。
这迫使他们向西方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据史书记载,北匈奴于公元前93年开始迁移到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区。
北匈奴西迁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北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的削弱。
此外,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和草原土地的荒凉也使他们无法维持原有的牧业生活方式。
因此,向西迁徙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以寻找更为肥沃而适合牧业的土地。
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3年,当时他们开始向西方的戈壁沙漠地区迁徙。
通过这个举措,他们希望能够找到更适合放牧的草原。
然而,他们并没有停滞在这个地区,而是继续向西南方向迁徙,最终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定居。
在新的居住地,北匈奴开始重新建立自己的势力。
他们的经济主要依靠畜牧业,牛、羊等牲畜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来源。
此外,他们还通过贸易与其他游牧部落和贸易商进行交流,使得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数十年后,北匈奴重新恢复了他们在草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北匈奴西迁不仅对北匈奴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时的中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与当地的居民接触和交流,北匈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逐渐融入到中亚的游牧文化中。
这对于了解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北匈奴西迁还对当时的地区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在新的定居地开启了一个新的统治时期,不仅对当地的游牧部落产生了影响力,也与不同的国家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据史书记载,北匈奴与帕提亚帝国、汉朝以及其他游牧部落之间保持了一定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交流。
西迁的历史历史上匈奴人去了哪里.doc
西迁的历史:历史上匈奴人去了哪里?(图)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在不断吸纳或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并在秦汉之际使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己。
但随后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使匈奴内部分化愈来愈复杂,便如“溢堤的洪水”影响着欧亚大草原的历史进程,而其西迁更是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影响了世界历史。
关于匈奴族西迁的历史,中国史书语焉不详,多为“向西方跑了”。
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1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
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
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
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
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
匈牙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
陕北民歌如信天游的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
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
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鲜卑族的迁徙及其分布
鲜卑族的迁徙及其分布鲜卑族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
中国古代游牧民族。
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
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
曾归附东汉。
匈奴西迁后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势力逐渐强盛。
◆鲜卑起源东夷鲜卑举族从山东半岛越海迁徙到了东北辽东一带。
在这里,他们遭遇了另一支源远流长并且顽强彪悍的民族—肃慎。
远来的东夷鲜卑无意也无力与肃慎发生更大的冲突,只能继续北迁。
高寒多林木的大兴安岭和水草盈盛的内蒙东部草原,最终成为先秦鲜卑的生息之地。
关于“鲜卑”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
《国语·晋语》说,周成王姬诵平息武庚的叛乱后,成王亲自来到歧阳(今陕西歧山县东北),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鲜卑也被邀请出席;然而在当时中原人心目中鲜卑和楚都是被排除在诸夏之外的蛮夷,所以不能上台参与会盟,只能替大会守护拜祭山川与神灵的火堆。
此篇以及其它先秦时期的相关记录,均证实“鲜卑”一词作为族名在匈奴突击东胡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注】:《国语》卷十四,《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
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
韦昭注: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望表,谓望祭山川,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
鲜卑,东夷国。
燎,庭燎也》。
三国时东吴史学家韦昭在注解《国语》该文时曾讲,鲜卑来自东夷国。
有学者赞同这个说法,并进一步阐述“鲜卑是上古东夷大支系邾娄---重黎---祝融的后代”,更有史学家推测鲜卑先世可能是古老文献《竹书纪年》所录九夷中的白夷,属于东夷北支系统;联系《史记鲁周公世家》提到武庚的叛乱正是在东夷地区,鲜卑得以参与诸侯大会极有可能是出于周成王安抚东夷诸国的怀柔策略。
那么鲜卑族源究竟何处?就如同不能贸然说大河之水来自哪一条支流一样,考证鲜卑的根源在没有人类学和语言学强力支持的前提下,同样不能得到精确的判断。
我们只好凭借现有书籍资料进行推测。
北匈奴西迁始末和西迁路线
xx匈奴xx始末xx路线匈奴帝国分裂成xx两部,其实有两次。
第一次很著名,就是公元前50年左右,处于蒙古草原南部的呼韩邪单于因为打不过兄长郅支单于,所以南顺汉朝,表示愿意为汉朝戍守边关。
这一举措,造成北部草原的郅支单于西迁到康里,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
此后,随着郅支单于被汉使都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和陈汤消灭,就是所谓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呼韩邪单于北归,匈奴再度统一,但是由于此时匈奴元气大伤,所以一直是向汉朝臣服,直到王莽时期再度与汉朝对峙。
第二次是在东汉时期,匈奴再度分裂,当时是因为天灾,北方草原大旱,生活困苦,所以蒲奴单于向开国不久的汉朝表示友好,派来和亲使者,并且要求经济援助。
而当时匈奴老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日逐王比因为没能被选举当上单于,心中愤恨,所以乘机派人混在队伍中来到洛阳,上表向东汉皇帝要求迁入塞内,效法祖父。
当时东汉开国正在困苦,北方边疆匈奴岁岁入侵,是个沉重的负担,所以就乘机答应了比的请求。
不久,比也自命为呼韩邪单于,正式内附入汉朝。
汉朝接纳了他,并且设立使匈奴中郎将,专门负责南匈奴事务,从此匈奴南北两部正式决裂为南北二匈奴。
南匈奴内附之后,北匈奴更加困苦,在北部丁零,东方鲜卑,还有南匈奴在南面防卫,所以只得一面袭扰边塞,一面连年要求以和亲的方式,希望能加大经济补助的同时,离间南匈奴与汉朝的关系。
在这种情形下,东汉打算彻底解决北匈奴的问题,当时首先是几条路线并行,第一是主力军北出讨伐,就是窦固等人率领鲜卑乌丸和南匈奴的骑兵,分四路向北进攻;第二是效法当年的张骞,在窦固等人北伐的同年,派班超再通西域,从而消灭龟兹于阗这两个向北匈奴提供资助的外库。
主力军北伐,可是北匈奴向北逃跑,战果不大;而班超虽然通了西域,可是经过2年的苦战,汉朝物资补给没有跟上,西域再度断绝。
虽然战果得而复失,但是这次远征的政治影响确实非常巨大的,从此北匈奴南逃人员不断,而常年臣服于匈奴的丁零西域鲜卑等诸多部落对北匈奴群起反噬之。
匈奴去了哪里?西迁与归化匈奴人的最终结局
匈奴去了哪里?西迁与归化匈奴人的最终结局匈奴帝国的兴衰:匈奴什么时期退出中国历史的?匈奴是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带(今内蒙古、山西一带),游牧于大漠南北。
匈奴的首领叫做单于,相当于中原的国王。
在单于之下,则有左、右二贤王,各率领一大部落。
匈奴族早在公元前七八世纪时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联盟了。
公元前3世纪时,匈奴进入铁器时代,军事实力得到相应加强。
于是不断骚扰秦、赵、燕等国的边境。
公元前265年,匈奴骑兵被赵将李牧击败,但不久又卷土重来。
直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嬴政派遣蒙恬出兵攻击匈奴,匈奴战败后“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但是到了秦朝末年,匈奴却又乘机向南发展,逐渐傍近秦朝的边塞。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开始主动攻击匈奴,在军事天才卫青和霍去病的持续打击下,匈奴元气大伤,逐渐衰弱下去。
并最终分裂为南、北匈奴。
北匈奴在西汉军队的持续压力下,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
北匈奴的迁移历时几个世纪,其过程已经很难考证,史料记载也是相当模糊。
大体上我们可以知道,北匈奴西迁途中经过康居、大宛、鄯善等西域诸国。
公元4世纪中叶,北匈奴灭掉了强大的突厥国度阿兰国,西方为之震动。
当时,在北匈奴人西面,居住着两个日耳曼人部落联盟:一个是第聂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东的东哥特人联盟,另一个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尔巴阡山之间的西哥特人联盟。
西哥特人联盟的西南方,就是统治欧洲大部的罗马帝国的领土。
阿兰国被匈奴灭亡后没多久,当哥特人还沉浸在对匈奴的巨大惶恐中时,匈奴铁骑已经兵临城下,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东哥特,东哥特军队被匈奴全歼,国王自杀,部众四散逃逸。
西哥特得知东哥特灭国后立刻在德涅斯特河布阵,意图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远处上游偷渡后夜袭敌营,重创西哥特军。
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邻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
历史趣闻北匈奴西迁 直到欧洲都留下了黄种人的征服足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匈奴西迁直到欧洲都留下了黄种人的征服足迹导语:中国古代朝代的疆域跟今天版图的概念大不一样,疆域按今天的话讲就是势力范围。
盛唐时期1600万平方公里,没错,也就三年。
汉朝极盛的时候14中国古代朝代的疆域跟今天版图的概念大不一样,疆域按今天的话讲就是势力范围。
盛唐时期1600万平方公里,没错,也就三年。
汉朝极盛的时候1400万平方公里,没错,也就汉武帝的时期是1400万。
新皇帝一继位就少了,他觉得我爸我爷爷要那么大地干什么,往回撤,不要了。
他有他的理由,先皇好大喜功连年战争,军队一下深入新疆那么老远,建一城堡,表示这个地归我,但归我的地种不了粮食,粮食还得中原年年往那儿运,还没运到就被路上的运粮人吃差不多了。
这事不划算,这地就不要了,撤回来。
当时基本是这种格局,疆域有大有小,实际上就是势力范围的消长。
不像今天说我这儿立界碑,这地永远是我的。
匈奴是游牧民族,就更谈不上有什么领土了。
昭君当国,汉匈40多年和睦相处。
直到东汉,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与汉人杂居,咱们不定谁就是匈奴人的后代,完全有可能。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除了明朝,辽金元清全是少数民族,所以北京这个地方自古胡汉杂居,胡人统治的时间可能比汉人还要长。
你说我是最正宗的华夏民族,不可能。
孔子说的都可能是闽南话,因为北京话是满语、蒙语跟北方方言的混合种,是胡音。
1928年国民政府定国语的时候,北京话以一票的优势战胜广州话,广州话差点成了国语,其实那才是古汉语。
南匈奴跟汉人融合后,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
东汉初,窦固、窦宪伯侄俩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
他们在中国史籍上的最后生活常识分享。
北方游牧民族与世界历次民族大迁徙
北方游牧民族与世界历次民族大迁徙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
(犹太民族的在亚非之间的迁徙,应该要早很多,但因为是圣经所记载,虽然可信度很大,这里依然不去算他。
) 公元前三世纪末,统一了漠北的匈奴打败了汉帝国,逐渐强盛起来了,并随即开始了扩张,匈奴头曼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祖孙三代,持续对居住在甘肃西部的月氏人用兵,最后在前170年左右,由老上单于最终完成了对月氏的征服,匈奴人的征服类似于后世的蒙古人,非常野蛮。
老上单于征服了月氏后,拿月氏王的头盖骨做了饮器,并开始大规模屠杀和驱逐月氏人,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于亚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
而这次月氏人的迁徙造成了中亚和东伊朗面貌的彻底改变。
这些月氏人离开甘肃,穿过北部戈壁向西逃亡。
其中小部分月氏人,中国古籍称之为小月氏,在天山南部地区的羌人或吐蕃人中间定居下来,使用羌或吐蕃人的语言。
其余的月氏部落,中国人称为大月氏,企图在中亚北部的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定居。
但很快被乌孙人赶走。
大月氏人继续西迁,据《汉书》记载,大月氏人在前160年,左右最终到达了锡尔河上游的大宛。
并定居下来。
大月氏人文明程度很高,他们和当地大多数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很早就采用了定居生活方式,因而他们的到来,为中亚带来了文明的萌芽。
但同时对当地的游牧民族产生了新的冲击。
在匈奴和大月氏的双重压力下,首先离开故土的是乌孙人。
乌孙人属于在北方游牧的伊朗种人,在匈奴和大月氏的驱赶下,他们一路西迁,大概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渡过伏尔加河,侵入俄罗斯草原,被西方史家称为阿兰人。
乌孙人(阿兰人)把“东方”(阿尔泰山)的花纹艺术风格传给了当时在俄罗斯草原的哥特人,并在我后面要提到的第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中,由哥特人传给了日耳曼人诸部落,所以在日耳曼人的哥特艺术中,可以找到很多的中亚游牧艺术风格。
大月氏人到达大宛后,他们已经来到了巴克特里亚(阿富汗)的希腊王国的边境上。
匈奴帝国分裂之因探因
匈奴帝国分裂之因探寻摘要:匈奴族兴起于前三世纪,后经冒顿单于等杰出领袖的改革,一度称霸北方草原。
但是作为典型的游牧奴隶制社会,其内部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再加上外部战争、环境等因素,匈奴帝国的盛景不长。
公元91年,北匈奴部众向西逃窜,匈奴族逐渐消失在历史浩瀚的烟海中之。
本文放弃老生常谈的“匈奴消亡之因”这个话题,在深入了解匈奴族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力在剖析出匈奴帝国内部分裂之因,一再揭示出中国古代一般游牧民族消亡的内因,个人观点,难免不足,编漏之处,敬请指正、谅解。
关键词:奴隶制、天灾、阶级矛盾、西迁一.匈奴族的发展状况(一)发源与兴盛匈奴族与公元前三世纪在我国北方大漠一带兴起(既古长城南北),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匈奴族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奴隶制社会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具有典型的过度社会的特征。
比如说:以游牧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发展模式;氏族公社的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公社实质上不再是亲族单位,而是建立在地域基础上的行政单位。
匈奴族的政权机构分为三部分,即单于庭、左贤王庭(辖东部)和右贤王庭(辖西部),三者在各自的辖区内组织军队,实行管理。
匈奴最早与中原王朝发生关系可追溯至商(据有关甲骨文记载,称其为“鬼方”)。
汉初,在冒顿单于的大力改革下,匈奴族日益强大,于公元前209年至174年间屡犯中原王朝北方边境,严重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安危。
由于汉初国力微弱,汉王朝只得被迫采取和亲、纳贡等政策,直至刘彻时期才对其大举用兵。
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就因征讨匈奴有功而名声大振。
匈奴帝国的鼎盛时期至此一去不复返。
(二)内部分裂概况第一次于公元前57年爆发,由于匈奴在对汉战争中的屡败,当时在匈奴族内部出现了“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匈奴内乱,使各个部落陷于绝境。
后来呼韩邪单于部南迁归附汉王朝,造成了北部草原部支单于西迁到康里,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
此后由于?支单于部被汉所灭,呼韩邪单于北归,匈奴一度统一,但其盛景已不再。
匈奴占据河西走廊,大月氏和乌孙是如何西迁称霸中亚的?
匈奴占据河西走廊,大月氏和乌孙是如何西迁称霸中亚的?6000字,一次说清大月氏和乌孙西迁,建议收藏再看。
公元前162年,右贤王罗姑比大破月氏,迫使月氏西迁到伊犁河流域,称为大月氏。
当月氏被迫离开河西走廊时,有一部分人留下,匈奴人将他们分为三部,称小月氏。
一部主动越祁连山,与西羌人杂居,称湟水月氏。
第二部在弱水上游龙首山南侧的小河卢水流域为奴,称卢水月氏。
第三部在居延泽南部牧羊,称居延月氏。
曾经赶走乌孙的月氏,囚禁冒顿单于的月氏,为何在右贤王面前显得战力不足?这和西域有关。
月氏人和西域诸国建立了紧密的商业联系,一部分月氏人甚至迁居到西域各地。
随着月氏人对西域的了解,他们发现很多地方的气候与地貌与河西走廊相近,都适合牧马。
尤其是伊犁河流域,可承载的人口和牛羊比河西走廊还大,更没有风沙侵扰。
随着匈奴屡次南下,一批批月氏牧民和商队离开故土,去了西域。
等到右贤王挥师大举南下,月氏内部也开始动摇,一部分战士心系西域的亲人。
图-大月氏和乌孙西迁月氏不敌匈奴,举族西迁,却并非二三十万人一起迁离,而是分散为小部落,陆续分道迁离。
月氏的迁移路线,进入塔里木盆地后,首先来到楼兰。
楼兰是吐火罗人,有1570户,14100人,控弦2912骑。
月氏能轻松击败楼兰,问题是楼兰此处承载不了众多人口。
月氏本部有十几万人,再加上其他迁徙的小部落,一共二三十万人,再加上数十万牛羊骏马,能在一夜之间就能把楼兰附近孔雀河沿岸的草场吃光。
图-楼兰故地罗布泊的盐湖进入塔里木盆地有南北两道,月氏人没有走南道,因为南边非必经之地,也缺少东西走向的河流,月氏走北道逆孔雀河而上。
在库鲁克塔格南麓与孔雀河之间,有一个山国(墨山国),古时库鲁克塔格又称墨山。
山国是塞人,控制库鲁克塔格南麓广大地方。
山国有450户,5000人,控弦1000骑。
山国人虽然有城邑,却更爱散居在绿洲上,没有人能准确统计山国的人口和兵力数量。
山国的都城营盘,在孔雀河以北5千米处,营盘呈圆形,用泥土、胡杨树枝等建成,内径约180米,高约7米,宽5米左右。
浅谈匈奴西迁与西欧民族大迁徙
文化艺术浅谈匈奴西迁与西欧民族大迁徙文/广喆摘要:匈奴与汉朝进行数次大战,特别是具有标志性的三次大战之后,发生严重内部纷争,之后分裂为南北匈奴。
南匈 奴于公元1世纪左右向汉朝称臣,彻底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在受到重创后逃向漠北,之后走上西迁的道路。
经过一个多 世纪的西迁,匈奴人不仅建立了强大一时的匈奴帝国,在此过程中还与阿兰人、哥特人交战,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在匈奴 西迁的压力下,西欧发生民族大迁徙。
本文结合史料,来浅谈匈奴西迁和世界民族史上这一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迁徙。
关键词:汉匈大战上帝之鞭民族大迁徙匈奴与汉朝进行数次大战,特别是具有标志性的三次大战之后,发生严重内部纷争,之后分裂为南北匈奴。
南匈奴于公元1世纪左右向汉朝称臣,彻底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在受到重创后逃向漠北,之后走上西迁的道路。
经过几个世纪的西迁,匈奴人不仅建立了强大一时的匈奴帝国,在此过程中还与阿兰人、哥特人交战,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在匈奴西迁的压力下,西欧发生民族大迁徙。
在这一趋势和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由此进入封建社会。
如同那个神奇的“蝴蝶效应”一样,汉朝击败匈奴,竟然会引发这样一部史诗,这恐怕是当年中国统治者始料未及的事情。
―、秦汉之交的中原与匈奴(一)战国时期的中原与匈奴提到匈奴这个少数民族,我们还是得从战国开始说起。
这个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和中原总是有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让人又爱又恨。
恨这个民族,是因为它经常来中原劫掠,搅得中原鸡犬不宁;而爱它,又是恰恰是因为它的威胁。
我们都知道,任何的威胁都有着两面性:一方面,这个民族让我们鸡犬不宁;另一方面,在这种鸡犬不宁中,中原的诸侯国们必然要进行变法,否则就得继续忍受这种无赖一般的敲诈。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正是这个北方强敌的威胁让部分诸侯国走向了强盛,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秦国和赵国。
由于匈奴的威胁,加之有统一中国的雄心,秦国进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为之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而另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匈奴史
本文由buyisen贡献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匈奴史匈奴史匈奴民族是一个悲剧性的民族,本身是中华的一部分,形成于公元前十世纪前后,消亡于公元五世纪左右,总共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匈奴统一草原在当时,匈奴居住在黄河西北的苦寒之地,南有燕,赵雄兵,东有强大的月氏,乌丸国,西北则是荒无人烟的西伯里亚平原.当时虽然战国七雄中的燕,赵,秦都不如匈奴强大,不过由于匈奴当时联合诸侯斩杀了西周最后一个君主幽王,所以同中原各国关系极为紧张,战国七雄中的北方诸国全部联合起来一起对抗匈奴,这样匈奴相比之下就弱了许多. 在秦国灭六国时,匈奴单于头曼趁乱攻击中原,占据了陕西河套一带.后来秦朝建立时,始皇帝派大将军蒙恬帅军大败匈奴,使得匈奴国力大衰.头曼之子冒顿以此为由射杀其父,成了单于.冒顿成了单于后先统一了漠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个民族统一了蒙古草原. 在冒顿统一草原后,匈奴已经非常强大了,此时楚,汉之争也已经结束.但那时汉朝文帝羸弱,不得不数次派公主和亲,直至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数次北击匈奴,一直追杀到了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德尔山),并在瀚海(今贝加尔湖)刻石记功. 西汉武帝时匈奴在西亚一带已经走向衰败了,到了后来匈奴分成了两支,一支与当时的汉朝继续争斗,一支以呼韩邪单于为首依附于当时的汉朝,并为其渐渐同化.西汉末年元帝时,昭君嫁到匈奴,汉匈整整和睦相处了六十年. 匈奴的西迁欧洲人都说匈奴的入侵将欧洲带入了黑暗时代,其实不然,可以说匈奴的入侵大大推动了欧洲历史进程的发展.在当时欧洲最凶蛮的民族日尔曼人,根本无法适应匈奴铁骑的作战方式,号称'强悍'的丛林民族,被匈奴打的落花流水,不得不从森林逃到了城市.而后匈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欧巴罗,摧拉枯朽般的结束了欧洲在罗马人的统治时代,使的欧洲正式象多元化封建时代过渡和发展.当时的欧洲国家划分格局,甚至延续到了今天也没有什么改变. 汉朝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小部分的南匈奴人依附了汉朝即呼韩邪部,而北匈奴则在此时开始西迁.匈奴的西迁断断续续的一直延续了整整三百年,在这三百年中,其对中原华夏亦影响不小,到至五胡十六国结束,匈奴在亚洲的历史也就基本结束了.此时亦开始了匈奴民族如史诗班的大西迁. 北匈奴西迁途中经过了康居,大宛,鄯善等等西域诸国,这些国家没有一个能逃过匈奴的征服和奴役,后来在匈奴继续西迁之时,这些国家给予了匈奴以沉重的打击.匈奴在里海一带停留了大约两百年后,继续西迁,他们当时把老弱留在了里海附近的草原. 公元三百七十五年前后,匈奴人来到了欧洲.在其老王巴兰姆巴尔的率领下,发动了第一次同东哥特人的战争.匈奴人就象飓风一样横扫了东歌特民族,当时的东歌特王看着这些无法战胜的敌人,引咎自杀了.这些日尔曼蛮子被匈奴人连根拔起,惊恐万状的逃出了森林,一直跑到了多瑙河沿岸.随后的西歌特人,法兰克人,萨克森人,勃艮第人……,没一个能逃过匈奴的铁蹄,匈奴的进攻把整个日尔曼部族给驱赶起来了. 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三百七十四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 同时也揭开了入侵欧洲的序幕.匈奴人不仅压迫着哥特人避入罗马帝国,甚至兵临罗马城下.此时,匈奴人不仅越过了多瑙河和莱茵河势力直达西欧,还在五世纪时在多瑙河畔建立了匈奴帝国——阿提拉王国,王国的建立正是标志着匈奴历史在西欧的璀璨开始.公元四百三十三年,阿提拉与他的兄弟布来达一同从他们的叔父罗阿斯手中继承了帝国的王位.四百三十六年,三十岁的阿提拉谋杀了他的兄弟,独自君临帝国.与他的前辈们相比,阿提拉更具雄心,更富于侵略性.在历史上,阿提拉是一个极为突显的角色. 当时的阿提拉王国是欧洲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帝国了,而罗马帝国已经在皇帝狄奥多西死时,分成了东,西罗马帝国.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向匈奴每年都要交大量的供赋,但阿提拉并不满足,在公元四百四十七年他发动了对巴尔干的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他们长趋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迫使东罗马狄奥多修斯二世皇帝乞降.在战争后匈奴帝国的势力达到鼎盛,其疆域大致东起里海,西至波罗的海和莱因河.东西罗马均被迫向其纳贡,以求免遭蹂躏. 最有趣的是阿提拉同西罗马帝国的战争,当时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妹妹霍诺莉娅同她的侍卫私通,结果被逮到了.当然侍卫被处死,而公主则被监禁起来,那时公主已经有了身孕.霍诺莉娅当时不知道怎么就冒出了一个念头,拖人捎了个戒指和一封信给了阿提拉,说'你要能把我救了,我就嫁给你'.罗马帝国的皇帝知道这个消息后吓坏了,派人买通了阿提拉身边的侍卫想要刺杀他.可阿提拉比他狡诈,老早就发现了刺客,并且给罗马帝国的皇帝写了封信,大概意思是说'你是贵族,我也是贵族,不过现在的你已经不配了,而我用自己的鲜血和功绩捍卫了自己荣誉.让我们分个高下吧!' 罗马帝国的皇帝哪里敢打啊,不得以再次屈辱地向匈奴人交纳大量的黄金.可阿提拉并不满意,写信要求罗马帝国割让包括高卢在内的一半土地给匈奴,作为他的嫁妆.当他越过莱茵河时,宣称这不过是以武力来寻求应得的权力.他要履行婚约,迎娶霍诺莉娅.在公元四百五十一年战争终于爆发了,阿提拉至少率领着五十万人一路挺进,扫清了莱茵河流域,直接杀到了中心都市高卢.凶猛的匈奴人严重威胁到了欧洲各族的安危,这使得日尔曼人,罗马人联合起来组成了大军抵抗阿提拉的进攻.连法兰克的国王也被说服,加入了联军的行列.在当时罗马最著名的将军阿埃丘斯的率领下,联军终于抵挡住了阿提拉的进攻. 不过阿提拉并没就此倒下,反而在后面的两年中连续攻下了沙隆和北意大利.本来阿提拉还应有更大的作为,可是这个时候,这位老兄却乐极生悲,一命呜呼了.阿提拉的死给各位好色+好酒的朋友们敲了记警钟,当时阿提拉娶了个漂亮的日尔曼少女.结果当天晚上,喝的醉醺醺的阿提拉竟然被自己涌出的鼻血给呛死了.日尔曼小姑娘被吓的在一角瑟瑟发抖,伟大的匈奴王却激动过分,就此升天了.在这里山水奉劝大家一句,以后见到美女,一定不要过分激动啊. 接着由于阿提拉并没有立下遗嘱,以至于自己的几个儿子因为权利纠纷,大打出手.公元四百五十四年,东哥特人和其他日尔曼部落起兵造反,阿提拉的儿子们无法对付这种局面,帝国迅即瓦解了.第 1 页。
匈奴是如何迁徙至欧洲的?为什么能将欧洲搅个天翻地覆
匈奴是如何迁徙至欧洲的?为什么能将欧洲搅个天翻地覆本文导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为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东汉和帝时,北匈奴被东汉和南匈奴联军击败,向西迁徙,最终迁到欧洲。
北匈奴西迁欧洲经过较长时间,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留居三个地区。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是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游牧地区,留居时间约为公元91—160年。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被东汉右校尉耿虁所破,向西遁逃,越过金微山即阿尔泰山到达乌孙地区。
匈奴人占据乌孙后,约在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继续西迁,其中一部分留在乌孙西北的匈奴人建立了悦班国。
对此,中国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北史•西域传》记载,悦班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
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
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赢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
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
”后在鲜卑的威逼下,向西北继续迁徙,进入中亚地区。
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是中亚的康居地区,留居时间约为公元160—260年。
康居是当时人口较多、势力较强的中亚国家,处于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平原是其疆域的中心地带。
汉代后期匈奴郅支单于已经率领一部分匈奴部落进入康居,曾一度控制过康居地区。
汉元帝时西域副校尉陈汤出兵诛杀郅支单于。
一百多年后,北匈奴又占据了康居。
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是阿兰或奄蔡地区,留居时间约为公元260—373年。
阿兰原名奄蔡,其名最早出现于《史记•大宛列传》:“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
控弦者十余万。
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后汉书•西域传》亦载:“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
土气温和,多桢松、白章。
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注引《魏略》也有明确记载:“转西北则乌孙、康居,本国无增损也。
……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
西与大秦(即罗马帝国)东南与康居接。
匈奴帝国史
匈奴在罗马被称为huni或huna, 他们最早大概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就生活到了欧亚大陆的东北大草原上,并在那时候就为远古的中国人所得知。
这群人是匈奴民族的直接祖先,并在日后分化成了亚欧平原上的两大种族,突厥和蒙古种族。
前9到8世纪,当时的周人称为“严狁”的胡人,被认为就是最早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匈奴人。
当时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内蒙鄂尔多斯,山西和河北的北部。
春秋时,被称为“北戎”的匈奴部落,开始对燕晋等边境国家形成了直接的威胁。
战国赵武灵王(大约在前320-295在位)为了对付北方胡人,,改他们的重车兵为灵活的骑兵(胡服骑射),并一举降服了山西大同地区和鄂尔多斯河套地区的胡人部落,从此这两个地区纳入中国版图,被中国人牢牢掌握至今。
战国时代,为了防御匈奴人,赵国及其邻近诸国包括秦,魏,燕的中国人开始沿其北部边境垒起最初的城墙,后来秦始皇统一和完成了城墙的建筑,成为了长城。
根据《史记》记载,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完成统一的差不多同一时代,匈奴似乎也成为了一支统一的、强大的民族,他们由一位名叫单于的首领统帅着,并产生了自己的文字,其文字中可以明显发现和后世的蒙古和突厥词根的被继承关系。
统一的匈奴疆域广大,单于住在鄂尔浑河上游的山区,以后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这儿,左贤王(原则上是单于的继承人)住在东面,可能在克鲁伦高地。
右贤王住在西面,在杭爱山区、今乌里雅苏台附近。
这个游牧民族,所有的人员在行进时,被组织得像一支军队,所以他们的每一个游牧民,都是军人,而他们的行进方向,始终习惯性地朝南,于是,和中国的冲突不可避免。
匈奴人非常凶悍,据史记记载,他们的战术往往是,当他们被追赶时,他们会引诱中国军队深入大戈壁滩或是草原荒凉之地,然后埋伏起来,以雷雨般的箭惩罚追赶者,直到中国军人被拖垮,被饥渴弄得精疲力竭,他们才一举而消灭之。
汉代中匈奴埋伏而遭屠杀的中国军人的数量惊人。
加上匈奴的骑兵的机动性以及他们的弓箭技术相当先进,匈奴军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劲敌。
匈奴简介
匈奴简介
匈奴是古代蒙古戈壁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部,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在十六国时期成立地方政权,如汉赵、北凉、胡夏等;北匈奴西迁康居。
自汉武帝元光六年(西元前129年)起匈奴开始受到汉朝军队的攻击,汉武帝元朔六年(西元前123年)匈奴将主力北撤漠北,至汉武帝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已完全退出漠南。
汉元帝竟宁元年(西元前33),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后,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双方依汉元帝永光元年(西元前 43)的约定以长城为界;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西元 46)匈奴人受到乌桓人的攻击北迁前的80年间,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匈奴人的最近后裔是蒙古族。
目前蒙古国仍有8%的男性(16万人)带有匈奴人的Y染色体。
[转载]匈奴的血缘、语言和出逃的路线
[转载]匈奴的⾎缘、语⾔和出逃的路线原⽂地址:匈奴的⾎缘、语⾔和出逃的路线作者:关中⼑客匈奴的⾎缘、语⾔和出逃的路线⾃《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问世,中原社会对北⽅民族才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传统史学中的“匈奴”是秦汉两代“北⽅诸族”的代词,⽽近世以西⽅学理为基础的历史─语⾔学者,普遍认为匈奴是突厥语民族的祖先。
事实上,匈奴民族的⾎缘和语⾔还都有待于进⼀步研究;⽽它与⼊侵欧洲和南亚的Hun ⼈的关系,更亟需辨证。
中国北⽅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语族并存的局⾯,是上古语⾔⽣态融合⽽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
以匈奴之庞⼤,其语⾔和⾎缘必然混杂;说它是⼀个多⾎缘多语⾔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
⽽要把两千年前的整个中国北⽅说成是单⼀的“匈奴语”或者“突厥原语”的世界,那就不仅违反了事实,⽽且违反了⼈类语种逐步减少的历史。
匈奴是从河套─阴⼭地区发育壮⼤起来的,两汉更替的时代,它分裂成南、北两部。
《后汉书》以“南匈奴”为正统,其实它是附庸东汉的⼀个⼩朝廷;河套⾄河西⾛廊的游牧部落仍归“北匈奴”控制。
⽽漠北(今之外蒙)则为种属混杂的⾼车、柔然、回纥等⽆数族落盘踞。
从匈奴将⽉⽒和乌孙等西戎民族逐出河西⾛廊,渐次深⼊西域之态势,可以窥见这些前追后赶民族,原本都是北⽅民族的同类,⽽今世西北汉、回、藏三⼤民族中,必然都有这些北狄或西戎的⾎缘。
司马迁记载的匈奴,不是最初称霸的匈奴部落,⽽是它⽴国后的⼴⼤属族,或不妨谓之“⼴义匈奴”,因此它不可能仅仅使⽤⼀种突厥语。
本⽂以为匈奴民族的语⾔更接近蒙古语和通古斯语,⽽它的统治部落,或⽈“狭义匈奴”的⾎缘和语⾔,可能含有更多通古斯系成分。
匈奴民族的内涵《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即说:“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淳维。
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转移。
”对于此中的族名,学界⾄今没有准确认识。
130423匈奴人究竟去了哪里
匈奴人究竟去了哪里转载:网络◆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
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
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
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
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
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
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说西逃贴切一些。
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
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
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
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
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
中国历史-北匈奴的西迁与南匈奴的演变
中国历史:北匈奴的西迁与南匈奴的演变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一首民歌,唱出了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的草原情怀。
匈奴是由“戎”“狄”等中国古代多个少数民族融合而来。
经过秦汉历史的演变,匈奴分为南北二部。
南北匈奴分别聚居在大漠南北地区。
后来北匈奴西迁到欧洲,南匈奴则归属汉朝。
公元91年北匈奴被汉朝在金微山击破后,即向西逃至乌孙国,后又迁往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康居”。
但每到一处,都会遭到驱逐,于是北匈奴加紧了西进的步伐。
公元1、2世纪的欧洲是东西罗马帝国的天下,诸如阿兰聊人、东西哥特人、法兰克人以及其他的部族都被视为蛮族。
而他们不会想到,已经熟知中国兵法的匈奴人将在他们的土地上摧枯拉朽般地结束罗马人的时代。
北匈奴在公元374年击灭了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聊国,震动西方。
许多阿兰人臣服于匈奴并追随匈奴西征,另一部分逃入高加索山中,还有一部分攻入东哥特国境。
不久,北匈奴连续攻克东西哥特国,致使一部分残余势力逃至多瑙河北面的森林,另一部分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
北匈奴的西迁直接导致了欧洲大陆的多数部族战争及其民族大迁移。
面对匈奴人的进攻,西方人大为震惊,古罗马帝国的皇帝们惶恐的听说,有一种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人,不知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骤雨般骤然来临,令人措手不及。
北匈奴在首领阿提拉时期建立了“匈奴王国”,势力范围西起莱茵河以东,东至中央亚细亚,包括俄罗斯大草原的斯拉夫人和芬人。
至此,北匈奴由奴隶游牧社会,正式跨入封建王朝,并且结束了罗马帝国在欧洲支手遮天的历史。
于是,欧洲大陆上形成了东罗马、西罗马、匈奴王国三国鼎立的局面。
“匈奴王国”的王庭大致设在今匈牙利境内,所以,如今多数匈牙利人称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
公元448年,阿提拉要求西罗马皇帝将其公主嫁给他,由于西方人不习惯这种和亲方式,阿提拉遭拒绝。
于是导致匈奴进攻法国和意大利。
造成了欧洲多数部族脱离欧洲大陆而移居不列颠群岛。
匈奴的西迁史(逃亡史)
匈奴的西迁史(逃亡史)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
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
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
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
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
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
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
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与其说是西迁,还不如西逃贴切一些。
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
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
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
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匈奴西迁始末和西迁路线匈奴帝国分裂成南北两部,其实有两次。
第一次很著名,就是公元前50年左右,处于蒙古草原南部的呼韩邪单于因为打不过兄长郅支单于,所以南顺汉朝,表示愿意为汉朝戍守边关。
这一举措,造成北部草原的郅支单于西迁到康里,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
此后,随着郅支单于被汉使都护西域骑都尉甘延寿和陈汤消灭,就是所谓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呼韩邪单于北归,匈奴再度统一,但是由于此时匈奴元气大伤,所以一直是向汉朝臣服,直到王莽时期再度与汉朝对峙。
第二次是在东汉时期,匈奴再度分裂,当时是因为天灾,北方草原大旱,生活困苦,所以蒲奴单于向开国不久的汉朝表示友好,派来和亲使者,并且要求经济援助。
而当时匈奴老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日逐王比因为没能被选举当上单于,心中愤恨,所以乘机派人混在队伍中来到洛阳,上表向东汉皇帝要求迁入塞内,效法祖父。
当时东汉开国正在困苦,北方边疆匈奴岁岁入侵,是个沉重的负担,所以就乘机答应了比的请求。
不久,比也自命为呼韩邪单于,正式内附入汉朝。
汉朝接纳了他,并且设立使匈奴中郎将,专门负责南匈奴事务,从此匈奴南北两部正式决裂为南北二匈奴。
南匈奴内附之后,北匈奴更加困苦,在北部丁零,东方鲜卑,还有南匈奴在南面防卫,所以只得一面袭扰边塞,一面连年要求以和亲的方式,希望能加大经济补助的同时,离间南匈奴与汉朝的关系。
在这种情形下,东汉打算彻底解决北匈奴的问题,当时首先是几条路线并行,第一是主力军北出讨伐,就是窦固等人率领鲜卑乌丸和南匈奴的骑兵,分四路向北进攻;第二是效法当年的张骞,在窦固等人北伐的同年,派班超再通西域,从而消灭龟兹于阗这两个向北匈奴提供资助的外库。
主力军北伐,可是北匈奴向北逃跑,战果不大;而班超虽然通了西域,可是经过2年的苦战,汉朝物资补给没有跟上,西域再度断绝。
虽然战果得而复失,但是这次远征的政治影响确实非常巨大的,从此北匈奴南逃人员不断,而常年臣服于匈奴的丁零西域鲜卑等诸多部落对北匈奴群起反噬之。
在这段时间,经常出现鲜卑丁零大破匈奴,俘虏十数万口的记载。
而北匈奴反击的记载,往往部队规模只有数千骑,到了这个地步,北匈奴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力量,都已经接近枯竭,灭亡指日可待。
具体对北匈奴的最后一顿组合拳,是汉朝的三次大军事行动。
首先是在公元89年,窦宪、耿秉与南匈奴的联军向北进行的大远征。
北匈奴单于向西远遁,汉军一直追击到杭爱山,当时叫做燕然山,在此刻石记录功绩,也就是著名的“燕然勒石”。
第二次是公元90年,汉军联合南匈奴出鸡鹿塞,北匈奴大败,单于受创孤身逃走。
最后是公元91年,在金微山(也就是阿尔泰山)一带,汉军再度大破北匈奴。
遭受惨重打击的北匈奴从此西迁进入康居,再也没有回到蒙古草原。
自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兴起开始计算,整整三百年的草原大帝国彻底土崩瓦解。
北匈奴被汉朝打败后,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出现在新疆一带。
按照《后汉书》中的记载,单于遁走乌孙一带。
并且在公元105年和106年,还派遣使节向汉朝和亲,并且自称国家贫困,所以没有彩礼。
汉朝没有同意,从此邦交彻底断绝。
公元107年,东汉撤销西域都护,从此北匈奴再度嚣张,公元119年,再度攻入甘肃西部,杀死汉将索班,在这种形势下,汉朝起用班勇为西域长史,打跑了匈奴伊蠡王,匈奴与汉朝较量的主战场转入了西域。
匈奴在西域的销声匿迹,是在公元151年,是与车师还有其他少数民族较量失败的结果。
关于留存在乌孙的匈奴余部,有这样的记载:“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
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
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
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
”(《北史》)以上史料不尽不详,并且跟《后汉书》中记载产生冲突,因为《后汉书》在公元134年,还留下了讨伐匈奴,获得了单于家眷的记载。
所以按照匈奴单于在西域最后的活动时间来计算,北匈奴西走康居并不是立即迁徙,而应当是在公元150年左右。
第二次西迁的具体原因不详,但从当时的周边势力环境推断,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鲜卑的崛起。
从公元141年开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领袖檀石槐的鲜卑大联盟号称“北拒丁零,东却扶余,西攻乌孙”,到了公元17X年时,已经“尽据匈奴故地”。
在灵帝年间,傲慢的檀石槐拒绝了汉朝的和亲,并且痛击了出塞讨伐鲜卑的汉军,从此汉朝边塞体系彻底瘫痪,鲜卑岁岁入侵并州和幽州。
在这种情势下,应当是生活在乌孙的北匈奴单于遭到了鲜卑威胁,所以率部再度西迁,流入康居,而残留在乌孙一带的匈奴诸部逐渐繁衍生息,再度壮大后建立了悦般,并且一直存在下去,直到被蠕蠕并吞。
自公元150年开始,北匈奴单于或者说是北匈奴西迁的主体,应当生存在康居一带,直到公元350年左右,开始向西方再度进攻。
在这方面,有《北史》留下的证据。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
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魏克姑臧,悉见虏。
文成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
自后无使朝献。
(《北史》)按照现代研究的人种地理方位,《北史》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将阿兰跟粟特混淆在了一起。
证据就是,将《北史》中的“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跟前朝史书对照,不难发现这一点:“其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国。
控弦者十余万人。
与康居同俗。
临大泽,无崖,盖北海云。
”(《汉书》)“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
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
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后汉书》)“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通俗。
西与大秦、东南与康居接。
其国多名貂,畜牧逐水草,临大泽,在康居西北”(《魏略》)所以很明显,无论是地理描述,还是渊源描述,《北史》中被杀王而占据其国的粟特,应当是生活在顿河流域的阿兰人才对。
那么我们看了,匈奴对阿兰的征服,到跟北魏通使的时候是公元445年,这个匈奴-粟特(阿兰)国已经累计三世,也就是数十年的功夫,再配合着往来的时间和道听途说的时间,推演中国史料上的匈奴入侵阿兰的时间,应当是在公元350年左右,完全跟西方史料中的匈任入侵阿兰,在时间上相差无几。
北匈奴这次再度向西迁徙,原因也是不详,但是配合着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公元350年左右,正好是蠕蠕向西入侵锡尔河流域上游的时候,匈奴自同一地区的康居向西迁徙,很可能就是迫于蒙古草原上蠕蠕不断向西涌动的强大兵锋。
至于公元350年到公元374年匈人征服阿兰的过程,在当时的罗马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思(330~390)写的《历史》一书中叙述的很清楚:阿兰人跟康居人习俗相同,他们属于伊朗语系的白种人,身躯高大,仪容俊美,虽然过游牧生活,却不象匈人那样居住在帐篷里,而是居住在四轮和六轮的大蓬车里,用牛挽拉,作战使用车战。
匈人出现在顿河流域东面后,向西对阿兰人的国家展开进攻,阿兰人以战车为主力,敌不过骑射突驰的匈人骑兵,于是大败,国王被杀,国家被征服。
一部分阿兰人逃散各地,但大部分阿兰人被接受为同盟,成为匈人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这样,经历了一万两千里的漫长跋涉,北匈奴人终于在公元374年,“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骤然来临”,抵达了欧洲的东境。
一些西方学者否认出现在欧洲的匈人跟匈奴人之间的连续关系,这些历史学家有,法国的克拉普特还有拉米萨,德国人李特以及英国人波利、汤普生。
但是因为他们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中国相关史料不了解的基础上,资料只来源于罗马方面的记载,所以禁不起推敲,已经遭到了驳斥。
其中的波利在对照中国史料和中亚史料之后,态度进行了180度大转弯,从原来的坚决反对和认为是“无根据的幻想”,转变为强烈的支持,在他后面的一些著作,譬如《后期罗马帝国史》中就表达了这个观点。
匈人跟匈奴人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历史渊源,文化和文字。
前面都是匈人和匈奴人历史渊源的总结,接下来是关于一些相关文字的资料。
匈人的文字,跟中亚的突厥语大不相同,而且大量继承了匈奴人和汉人的词汇。
譬如匈奴称呼父亲为“阿爸”,匈人称呼父亲为“APA”;匈奴语称儿子为歌给,匈人称呼儿子为GYEREK;作为从汉语的外来引入词,匈奴称呼自己的伯叔,为“霸给”;而有记载的匈人更加直截了当,就是BACSI(完全就是伯叔的音);对狗犬这个词,匈奴中国的记载是狗楚,而匈人是KUTYA。
以上这些词,都是跟相应的突厥语迥然不同的,而且例证也不只是以上这些词,是我觉得这几个就足够说明问题,所以其他就懒得再一一列举了。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种族的名字。
现在的匈牙利HUNGARY,其中-GARY,意是“地”,匈牙利,其实就是匈人之地的意思。
在汉学典籍中匈奴这个名字是最多用的,看似与匈人差了一个对音。
但实际上,自上古以来,匈奴先后以不少名字出现在我国的记载之中,首先就是混夷混戎(《诗经》)、槐国(《左传》)、荤粥(《史记》、《风俗通义》)、胡(匈奴单于遗汉书中的自称)。
匈奴这个名字,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代,此后所有的史书才正式将之定名为匈奴。
我们知道像夷啊奴啊这种东西,其实都是一种鄙视词,抛弃这个后缀,再按照我国古代清音被吞掉的习惯恢复这个词,剩下的只有一个对音,就是HUNS。
类似的还有《隋书》中的记载:匈奴别种,弗林附近有昏国。
弗林其实就是古代对东罗马的称呼,按照《隋书》记载是从公元4世纪到当代来看,弗林附近这个匈奴别种的昏国,应当是HUNS无疑。
可能有人说了,奴不见得是就是鄙夷词,所以匈奴不见得就是匈对音。
成,那咱们继续往下看:首先从单于遗汉书中的自称来看,匈奴是自称为胡,换句话说是自称为HUNS的。
同时,由于汉朝和匈奴的文化交流,所以汉朝对匈奴的称呼,就是“匈奴”这个音逐渐又反过来影响了这个游牧民族自己,这个游牧民族称呼自身变成了匈和匈奴两个词。
在这方面有出土的匈奴自己印章为证,不赘述。
那么我们可以反过头查找一下,跟匈奴类似的音,在国外典籍中的出现:希腊史称呼匈人为HUNNER;印度记录为HUNA;阿美尼亚记录为HUNIK;罗马记录为HUNNI和CHUNNI……诸如此类,不再赘述。
最后是蒙古草原残留下来的匈奴与其他民族交融的资料,去除进入我国并州发展壮大,后开辟五胡十六国的南匈奴屠各部刘渊之外,匈奴并未全部迁徙,以下是残留的几支。
首先,北匈奴向西逃走的路上,有一部分匈奴没有跟走,而是在呼衍王的率领下,停留在了蒲类海(现在的新疆巴里申湖)一带放牧。
以后呼衍王以蒲类海为根据地,袭扰天山西域一带的城邦小国长达一百多年,号称是“专制西域”,后又被车师和东汉敦煌太守击败,呼衍王也被杀死,在檀石槐组建鲜卑大联盟,统一蒙古草原时彻底销声匿迹。
还有就是在蒙古草原的西部,仍然残留着匈奴余种。
《魏书》里有在公元402年柔然可汗在土拉河西北与当地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大战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