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_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新媒体的出现为事件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泛和快速的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的挑战和影响国际关系的新问题。
本文将讨论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并探讨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具有快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在过去,媒体的传播需要经过编辑审核和印刷发行,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对较慢。
而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信息,这使得事件的传播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渠道获取事件的最新信息。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事件可以迅速引起全球关注,且舆论影响力更大。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过去,国际传播的障碍主要来自语言、文化、政治和技术等方面。
而在新媒体时代,这些障碍得到了极大地减轻。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实时交流和传播信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这种即时的跨国传播方式,使得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全球关注并且得到国际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新媒体也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信息真实性问题。
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但不同发布者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不尽相同。
这就需要公众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在国际传播中容易出现文化、价值观和立场的冲突。
同一事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解读,甚至引发国际纠纷。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容易引发信息过载的问题,人们可能会因为信息泛滥而无法理清头绪,甚至产生焦虑和恐慌情绪。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
它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干预。
在新媒体的传播下,一些国际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全球焦点,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干预。
论_风险社会_危机的跨文化传播.kdh
国际新闻界2006.3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在其《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并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
在此基础上,斯科特・拉什等学者分别从不同的侧面阐述风险社会理论并一致认为:在未来几十年内,我们将面临深层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1]贝克宣告全球已经进入一个“世界风险社会”。
两大根本转变,即不受人类干预“自然界”的终结和听天由命“传统”的终结,促成了“风险社会”的来临。
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前工业社会的“外部风险”转变为“人造风险”。
风险是个人和群体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与认知,表征了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潜在状态、社会张力乃至危机水平。
“风险”不同于“危机”,但在一定的条件下,风险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危机。
风险具有全球化、隐形性和知识依赖性的特征。
风险是“人造的混合物”,“包括和结合了政治学、伦理学、数学、大众媒体、技术、文化定义和认识;并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理解世界风险社会的文化和政治能力,你不能把这些方面与现实分离开来。
”[2]传媒成为我们理解信息社会中潜在风险与现实危机的一个重要维度,风险社会学是我们理解危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理论视角。
“风险社会”危机跨文化传播的必然性科技与生态、食物与健康、宗教与文明乃至信息传播本身等,都牵动了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的风险,都已经或可能成为现代社会危机的来源。
风险的全球化导致危机传播的全球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风险差异性的社会建构,研究危机的跨文化传播因而显得尤为[收稿日期]2006-02-24[作者简介]秦志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郭小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4级博士生。
[文章编号]1002-5685(2006)03-0016-04论“风险社会”危机的跨文化传播□秦志希郭小平[摘要]世界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风险并非自然的风险,乃是“人造风险”。
风险具有全球性、知识依赖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对危机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第一部分引言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以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的特征为研究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基于这一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部分相关的概念界定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本选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项目研究的需要,对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以作为开展本次研究的基础,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
2.1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
这一概念,是特别针对过去由那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占传播主导地位的一个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与传统环境明显区别开来。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改造下,也向着互动媒体的方向努力迈进,所有的媒体都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上运行、汇聚、展现和传播。
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革命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
本文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时,基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仅仅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生态环境。
2.2 危机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危机进行一个界定。
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危机一般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称,突发事件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恐怖行为及群体性骚乱、重大政治、经济事件以及公众人物丑闻等。
学术界一般多采用美国学者罗森塔尔(UrielRosenthal)对危机的定义:“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政府危机公关管理文献综述
目录一、前言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一)、国外研究状况 (1)(二)、国内研究现状 (2)三、相关概念界定 (2)(一)、公共危机 (2)(二)、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3)(三)、政府危机公关 (3)第一、平时政府危机管理 (4)(1)国外平时危机管理体制 (4)(2)我国平时危机管理体制 (4)第二、平战转换(战争动员)体制 (4)(1)国外平战转换体制 (4)(2)我国平战转换体制 (5)(四)、与时俱进的政府危机公关 (5)第一、政府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关系 (5)第二、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不足 (5)第三、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改进 (6)五、结语 (6)六、参考文献 (7)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一、前言政府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
政府的一切行为在符合宪法和法律的原则和精神下,对其规定的所有适用对象产生效力,并以国家武装力量为后盾强制执行。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到恐怖袭击等人祸,政府这一国家机器在运转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危机,政府能否正确处理公共危机,不仅关系到自身形象的建立,还关系到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直接决定了政府以后日常工作的开展、政策的制定、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甚至关系到国际影响力。
因此政府对公共危机公关的正确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外研究状况危机公关理论是政府公共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的诸多的危机事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因此如何应对社会和政治领域发生的危机事件成为当时政府部门和普通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
到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更是一个突发性公共事件爆发频繁的时期,政府如何借助危机公关与公众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处理好危机成为当代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也成为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界所一直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传播与应对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传播与应对研究公共危机是当某个事件或情况对公众利益、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产生重大威胁时出现的集体行动。
在现代社会中,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和普及使得公共危机传播和应对变得更加复杂且迅速。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的传播过程以及应对策略。
一、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传播的特点1. 信息爆炸: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量庞大,各种观点和言论都可以快速传播。
这为公共危机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混乱和误导。
2. 实时性: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得公共危机的信息能够瞬间传达给大众,公众可以迅速获取到事件的最新进展。
然而,这也意味着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能无法得到及时保证。
3. 互动性:新媒体平台是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公众可以积极参与和互动。
在公共危机传播中,公众的声音和观点也能够得到快速传播,这对于舆情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传播的影响1. 舆论导向:新媒体平台上的观点和言论多样化,可能导致公共危机的舆论导向受到左右。
不同的利益方和群体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来塑造公众看法,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舆论倾向。
2. 扩大传播范围: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速度和广度比传统媒体更快更广,公共危机的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中。
这可能导致危机的范围扩大,进而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3. 推动应对策略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的传播方式和路径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这也要求应对策略需要针对新媒体平台的特点进行创新和调整。
应对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来主动传播信息、回应公众关切,提高危机管理的效能。
三、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的应对策略1.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通过监测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流和舆情,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更早地察觉到潜在危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有助于减轻危机的影响和扩大。
2.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新媒体环境下,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公共危机的解决至关重要。
应对部门需要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提供准确、清晰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的误导和担忧。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沟通研究的文献综述
公共危机中的信息沟通研究的文献综述目前,各国对危机管理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纷纷建立了各自的危机管理系统。
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是从公共卫生危机开始,然后扩展到其他领域。
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
依据我国危机管理的当前研究状况,可以将其分三个层面上的研究宏观层面,政府的危机管理是从非典事件开始的,非典事件使学者开始研究公共卫生危机背后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
这个角度的研究侧重于危机产生的共性特点、危机的分类、危机管理的阶段等,主要探讨政府面对各种公共危机时的一般性决策方式,政府作为社会稳定的强大支柱所应该提升的执政能力和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及机构方面的建设,以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我国危机信息沟通管理的研究自非典后逐渐增多,从其研究内容看,体现出多视角跨学科研究的特征:第一,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的研究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该书比较系统的反应了美国“9·11”事件后全球危机形态的变迁,并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了转型期我国危机形态的根源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了现代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提供了非常规决策治理的整体战略设计和制度安排。
薛澜等认为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汇聚。
信息的匾乏是危机情境的主要特征。
梁万年在《SARS对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启示》提出了防范危机发生和危机管理的沟通策略。
唐钧在《构建全面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以公共危机信息流程管理为基础,以危机信息的通讯为途径,以危机信息管理机制为平台,实现构建全面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汤敏轩的《危机管理体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一文从政府组织整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拉兹洛认知系统的信息流程的复杂改造,构建了政府危机管理体制中的信息流程模型。
通对环境系统、感知系统、规范系统和政府组织的内外部执行系统的分析说明了沟通机制失灵的原因并对模型的可行性及预期效用进行了说明。
第六章跨文化传播
第六章跨文化传播
文化休克心理演变过程 情绪高涨
情绪变化
情绪低落 蜜月期 沮丧期 调整期
适应期
❖ 文化休克与重返原文化休克
跨文化中的行走者
Pearl Buck, 1932. 中文名:赛珍珠
第六章跨文化传播
❖ 1、认识误区 在跨文化传播中,人们因缺乏对异文化的敏感而 下意识地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从而形成传播障 碍。 例:加拿大男子弗雷德日本求职经历 英国与印度间的文化冲突
❖ 德国:特别准时。访问德国人家庭时,应带上没有包装的鲜花,并 递给女主人。在介绍时,先问候女士,并等待,如果女士先伸出手 后,才能与她握手。
❖ 意大利:意大利商人对式样是很关心的。访问前要预约,要对意大 利的官僚主义有准备和耐心。
❖ 英国:在正式的晚餐上经常干杯。如果主人敬你一杯,一定要回敬。 业务款待中午宴比晚宴多。
❖ Dragon是西方神话中带翼的动物。基督 教的诞生,使Dragon的命运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成为Satanas的代名词,被 视为恶魔的象征。在Mesopotamia神话 中,龙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祸 害人,被神消灭的命运。”
❖ lóng和dragon不是一个概念,两者不能 互译,现在将他们等同了,让外国人把 中国的象征符号“龙”当成像巨型蜥蜴 那样的会喷火的凶暴怪兽,自然引起对 中国不小的误读。
第六章跨文化传播
LOGO
第六章跨文化传播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美国人类学家 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人 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 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 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CULTURE SHOCK: A Fish Out Of Water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突发公共事件在国际传播方面具有了新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具有实时性和广泛性。
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可以迅速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
无论是自然灾害、恐怖袭击还是公共健康事件,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时获取到最新的情况。
这种实时性使得国际社会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情况。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使用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事件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拍摄并上传相关视频、照片或文字,用以记录和分享事件的发生过程。
这种广泛性使得突发公共事件的消息能够通过多个渠道传播出去,而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报道。
这对于国际传播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声音和视角可以被听到和看到,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多元和全面的传播格局。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了一大难题。
由于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虚假信息、谣言和不实报道频频出现。
这使得国际社会往往难以准确把握事件的真相和本质。
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时,必须警惕并及时辟谣,以维护信息的可信性和社会的稳定。
国际社会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和回应也可能存在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关注点和解读。
而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使得这种差异更加鲜明和明显。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和观点可以在国际社交媒体上自由流动,不同声音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文化差异变得尤为重要。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也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
传统媒体通常由一些主流的国际传媒机构主导,他们对于事件的报道和解读在国际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化解危机、疏导社会舆论等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应急响应、信息发布、危机应对和后续评估。
在应急响应阶段,要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置,做好应急措施,同时及时发布信息,提醒公众防范和注意安全。
在信息发布阶段,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采取多种形式传播信息,如新闻发布会、微博微信等。
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疑虑,消除谣言和不实信息的影响。
在危机应对阶段,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组织抢险救援、疏导社会舆论等。
在后续评估阶段,要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危机应对机制,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水平。
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
舆情应对是指面对突发事件所引发的舆论波动,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公众的情绪和意见,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渠道回应和疏导。
共情传播是指与公众建立情感联系,通过与公众共情,共同面对危机,提高公众对危机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在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点:1. 及时了解和分析舆情。
要借助网络和社交媒体等工具,及时了解公众在事件中的情绪和观点,分析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2. 回应公众关切和解答疑虑。
要迅速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虑,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解答。
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网络直播等方式,向公众传递信息,解读事态发展,回答公众问题,消除公众的恐慌和焦虑。
3. 建立共情连接。
要通过与公众建立情感共鸣、共同面对危机的方式,增强公众对危机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可以通过及时发布感人故事、勇敢干部的事迹等方式,引起公众的共情和认同,提高公众对危机管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4. 疏导舆论和防止谣言。
要及时疏导社会舆论,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突发公共事件,防止舆论失控和谣言的传播。
可以通过发布权威信息、辟谣,对不实信息进行辟谣和澄清等方式,稳定舆论和公众情绪。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危机公关
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国际危机公关国际危机公关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传播的迅猛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环境等领域面临的危机也日益增多。
这些危机不仅对国家和企业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国际关系造成深远影响。
因此,国际危机公关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国际危机公关的概念及意义国际危机公关是指国家或企业在面对国际危机时,通过有效的公关手段和策略来应对危机并维护声誉的一种传播活动。
它主要通过舆论引导、信息披露、危机应对和声誉修复等手段来影响和引导公众对危机的认知和理解。
国际危机公关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国家和企业在危机中保持对外形象和声誉的稳定,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危机态势的研究和分析,为国家和企业提供参考,帮助他们预测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做好预案并及时应对。
二、国际危机公关策略国际危机公关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应对不同的危机情境。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国际危机公关策略:1. 及时回应与信息披露:在危机发生后,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并主动披露相关信息,以增加透明度,避免谣言的传播。
2. 建立危机管理团队:组建专门的危机管理团队,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并确保团队成员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和执行应对方案。
3. 积极与媒体沟通:与媒体保持积极的沟通与合作,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引导公众对危机的认知。
4. 打造良好的关系网络:建立广泛的关系网络,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公众等,以获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5. 引导公众舆论:通过正面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来影响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和态度,使其对国家或企业保持支持和信任。
三、国际危机公关的案例分析1. BP公司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2010年,BP公司在墨西哥湾发生了严重的漏油事故,给当地生态环境和渔业造成了巨大影响。
BP公司采取了多种公关策略,包括承认错误、赔偿受损方、招聘专家,重塑形象等,最终成功控制了危机并修复了声誉。
媒介 跨文化传播的桥还是沟省略第6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综述_单波
际
洪浚浩教授提出,文化产品输出作为一种跨文 学
化交流必须要注意三个重要方面:建立必要的和运 术
作的交流渠道,拥有可接受的交流内容,以及最大限 动
度地确保交流的效果。
态
5
社科经纬
3 我们与他者:想象的异邦
在日常交流中“,我”会依据自己的群体成员身 份而行动,把人们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即我们与 他者。但随之而来,会产生一系列消极的问题,如群 体间偏见、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政治冲突和暴力等。 如何拥有达致我们与他者的自由、和谐沟通的路径? 学者们纷纷展现了自己的智慧。
但现在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老师从事科研,似乎 人文精神支撑。
就没法投入教学,反之亦然。他作为院长,现在也在
此次会议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誉及国内众
考虑把科研和教学作一定程度的隔离,考虑采用一 多媒体的关注,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富有前瞻性
种适当的方法,让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用太多地考 和建设性,显示出了高水平的学术品质。对于整个人
黄旦教授的研究表明,“耳目喉舌”杂糅的复杂 文化观念与现代媒介的文化功能还有相当的距离, 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显然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香港城市大学李金铨教授同样强调了跨文化传 播研究中文化的关联性,他将传播学相关理论沿着 文化的脉络重新梳理,其论说的重点在于:一方面, 我们应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霸权是深深植根于那 些看不见而又想当然的假设之中,这在西方媒体和 传播研究领域清晰可见;另一方面,我们作为文化意 义上的中国人,应该避免跨文化研究中的狭隘主义, 进而迈向国际主义的方向。如何走出这一思想困局? 姜飞副研究员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视角,他的论文通 过对文化、文明和传播之间关系的探讨,提出将“文 明”(civilization)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起点。
公共关系学经典书籍
公共关系学经典书籍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为组织提供有效的沟通和传播策略,提升品牌形象和信誉度。
本文将介绍十本经典的公共关系学书籍,涵盖了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实践经验。
1.《公共关系原理》作者:埃德华德·伯纳兹该书是公共关系学的经典之作,介绍了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书中详细说明了公共关系的定义、目标、策略和实践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教材。
2.《公共关系战略》作者:保罗·霍尔丹该书介绍了公共关系战略的设计和实施方法,重点讲述了如何制定目标、选择受众、确定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适合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从业者和学生阅读。
3.《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作者:詹姆斯·格里格斯该书介绍了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的概念和方法,涵盖了公共关系战略、传播计划、媒体管理、舆情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适合公共关系从业者和传媒学生阅读。
作者:丹尼尔·约翰斯顿该书介绍了公共关系与营销传播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重点讲述了品牌形象的塑造、产品宣传和销售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适合从事营销传播和品牌管理工作的从业者和学生阅读。
5.《公共关系与社会责任》作者:约翰·菲佛该书介绍了公共关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和互动,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实践。
该书适合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和公共事务工作的从业者和学生阅读。
6.《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作者:托马斯·帕尔默该书介绍了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的关系和方法,重点讲述了危机预警、危机处理和危机后续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该书适合从事危机管理和公共关系工作的从业者和学生阅读。
7.《公共关系与政治传播》作者:丹尼斯·肯尼迪该书介绍了公共关系与政治传播的关系和互动,探讨了政治营销和政治宣传的实践策略。
该书适合从事政治传播和公共事务工作的从业者和学生阅读。
作者:尤金·巴德该书介绍了公共关系与国际传播的关系和互动,重点讲述了跨文化传播、国际媒体和国际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危机传播之研究综述
近年来危机传播之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危机事件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可能迅速传播至全球范围,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危机传播作为研究危机事件中信息传播规律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危机传播的研究进行综述,梳理出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危机传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内涵进行阐述,明确危机传播研究的范围和边界。
接着,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梳理近年来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危机信息传播机制、危机沟通策略、危机媒体表现、危机受众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文还将对危机传播研究的不足和展望进行讨论,以期推动危机传播研究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近年来危机传播研究的综述,本文旨在加深我们对危机传播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危机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危机传播研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危机传播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重点和方法论。
早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和沟通。
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媒体和官方渠道迅速、准确地传递信息,以减少恐慌和误解。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信息传播的渠道、速度和准确性,并尝试建立危机传播的理论框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危机传播中的受众心理和行为反应。
他们发现,受众在危机中的信息需求、心理反应和行为决策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更加注重受众的个体差异、心理需求以及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危机传播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危机预警、危机管理和危机后恢复等领域。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危机事件的预防、应对和恢复过程中的信息传播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危机传播策略来减轻危机对组织、社会和个人的负面影响。
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行政管理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一、前言本毕业论文题目是《公共危机下政府的公共关系》。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并不断激化,公共危机多发时期。
特别是2008年后几次大的公共危机给中国民众和社会带来的更广泛和深入的影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也随之进入了高潮。
从目前我国学者对公共危机应对理论研究的情况看,研究的重点是以政府危机管理为核心而展开,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活动都十分丰富。
但是专门对公共危机中政府公共关系的研究比较缺乏,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滞后的。
加强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何科学应对并及时、有效地运用政府公共危机处理公共危机,构建一个反应快速、运行高效、统一协调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这对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题(一)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共关系的内涵及其特征罗森塔尔在《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认为,“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构架所产生的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相关事件。
王晓成在《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提到,“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
关于政府公共关系的定义《大英百科全书》中对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旨在传递有关个人、公司、政府机构或其它组织的信息,以改善公众对他们的态度的一种政策和活动。
”格伦·布鲁姆等三位公关专家认为:“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
这个概念式的定义把公共关系实践中的许多活动和目标定位于管理功能。
”关于政府公共关系概念的内容相当广泛,众学者对此的定义大相径庭。
在上述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政府公共关系”指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发挥传播沟通、监测、决策等职能,与社会组织和民众建立良好双向沟通关系,以维护政府良好形象,体现政府管理思想的一种传播活动。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公共危机事件的公关分析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公共危机事件的公关分析新媒体时代下,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和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因此对于公关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新媒体给予了公众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和表达意见的平台,这使得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更加复杂和敏感。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下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对公关工作的影响,并提出对应的公关策略。
新媒体时代下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是速度快、传播广和舆论影响大。
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盛行,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一条微博转发,一段视频传播,就能在瞬间引发全民关注,对企业形象和品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这就要求公关工作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及时掌握舆论动向,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危机。
新媒体时代下公众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加追求个性化和互动化。
传统的公关策略主要依靠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来传达信息和影响舆论。
而现在,公众更加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并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舆论议题中。
这就要求公关工作不仅要注重传统媒体的渠道和力量,更要注重社交媒体的运营和引导,在新媒体平台上主动与公众互动,传递信息,解释立场,树立形象。
新媒体时代下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更加需要透明和真诚。
新媒体赋予公众更多的表达权和监督权,任何企业在面对危机事件时都必须坦诚面对,并展现出诚信和责任的态度。
对于危机事件的原因、处理过程、处理结果等,企业必须进行公开透明的沟通,与公众建立起诚信和互信的关系。
否则,一旦公众感到信息被隐瞒或操纵,将进一步加剧危机的恶化。
针对新媒体时代下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公关工作需要相应地调整策略。
要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
企业需要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危机公关团队,制定完善的危机预案和处理流程,做到有备无患。
要加强新媒体运营和营销能力,提高公关工作的互动性和个性化。
通过运营企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积极主动地与公众互动,传递公司信息,回应热点问题,引导舆论方向。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政府公共关系》形考任务答案
作业一题目1 政府公共关系的主体是选择一项:a.政府部门和公务员b.实现沟通和互动c.社会公众d.实现形象管理正确答案是:政府部门和公务员题目2 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是选择一项:a.实现良好的沟通b.塑造良好形象和获得公众支持c.内求团结、外求发展d.改善政府决策正确答案是:塑造良好形象和获得公众支持题目3 政府公共关系的客体是选择一项:a.社会公众b.媒体c.政府部门d.公务员正确答案是:社会公众题目4 政府常态公关的核心价值是选择一项:a.实现良好沟通b.提升科学决策c.提高公众参与d.塑造形象正确答案是:塑造形象题目5政府危机公关的核心价值是选择一项:a.修复形象b.执行政策c.制定政策d.塑造形象正确答案是:修复形象题目6政府公关的主体具有的特征是选择一项:a.特殊性b.单一性c.多元化d.竞争性正确答案是:特殊性题目7 政府公关的客体具有的特征是选择一项:a.多元化b.协调性c.复杂性d.单一性正确答案是:复杂性题目8政府公关面临的环境具有的特征是选择一项:a.单一性b.复杂性c.系统性d.强制性正确答案是:系统性题目9 政府公关的目标具有的特征是选择一项:a.公益性b.复杂性c.单一性d.单一性正确答案是:公益性题目10 政府公关的手段具有的特征是选择一项:a.复杂性b.多元化c.优越性d.强制性正确答案是:优越性题目11 政府公关运用的资源具有的特征是选择一项:a.开放性b.多样化c.公共性d.私人化正确答案是:公共性题目12 政府公关的定位特征是选择一项:a.强制性b.私人化c.服务性d.公共性正确答案是:服务性题目13 政府公共关系的战略具有的特征是选择一项:a.阶段性b.可变性c.稳定性d.波动性正确答案是:稳定性题目14 政府公共关系主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选择一项:a.与时俱进b.灵活应对c.稳中求进d.实事求是正确答案是:实事求是题目15 政府公关活动采用的主要资源是选择一项:a.公共资源b.公关公司c.公关顾问d.公关策划团队正确答案是:公共资源题目16 政府公关新手段的首要选择是选择一项:a.纸质媒介的运用b.单向沟通渠道c.网络化和信息化d.电视媒介的运用正确答案是:网络化和信息化题目17对政府形象的塑造和维护是所有政府公关活动选择一项:a.根本前提b.充要条件c.必要手段d.根本目的正确答案是:根本目的题目18 政府内部公共关系机构的职能是选择一项:a.对内和对外职能b.社会保障c.提供法律援助d.公共服务正确答案是:对内和对外职能题目19以下哪种属于我国的政府内部公关机构选择一项:a.卫生部门b.教育部门c.综合部门d.公安部门正确答案是:综合部门题目20 政府内部公关机构的权威性应该来源于选择一项:a.专业性b.公正性c.公开性d.前瞻性正确答案是:专业性题目21 政府公共关系因为手段的柔性化和效果的长期化,所以它是边缘性的政府行为选择一项:对错正确的答案是“错”。
跨文化危机公关: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DOCS
DOCS SMART CREATE
跨文化危机公关: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 对策略
01
跨文化危机公关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跨文化危机公关的定义与特点
跨文化危机公关是指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障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等
问题时,采取的一系列危机公关策略和技巧
跨文化危机公关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实践探索
研究方向:跨文化危机公关的未来研究方向
• 跨文化沟通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跨文化沟通理论,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 跨文化危机公关实践研究:企业实践探索跨文化危机公关策略和技巧,提高危机 应对能力 • 跨文化危机公关政策研究:研究国际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的跨文化危机公关实践
案例分析:该企业采取的一系列跨文化危机公关策略和技巧
• 危机应对:迅速采取行动,承认错误,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 沟通技巧: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政府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 • 品牌形象:通过危机公关,挽回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
案例背景:某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遭遇危机事件
法律法规学习: 学习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法律 法规,确保合
规经营
01
• 法律咨询:寻求专业法律意 见,确保合规经营 • 法律培训:定期进行法律培 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
道德规范学习: 学习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道德 规范,提高道
德水平
02
• 道德教育: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 • 道德实践:践行道德规范, 提高企业的道德水平
跨文化危机公关研究: 跨文化危机公关研究不 断深入,为企业提供理
论支持
• 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跨文化危机 公关的理论,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 • 实践探索:企业实践探索跨文化 危机公关策略和技巧,提高危机应 对能力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会议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会议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促进不同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国际会议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会议这一话题进行论述,探讨其意义、重要性以及主要内容。
一、国际会议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变得日益紧密。
国际会议作为重要的交流平台,为不同国家的代表提供了一个共同研讨问题、分享经验、加深合作的机会。
通过国际会议,人们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而增进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促进跨文化合作的进展。
二、国际会议的重要性1. 促进经济发展国际会议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也为各国的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会议期间的商贸洽谈、合作研究以及技术创新,为不同国家的企业家和专家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这些合作助推了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
2. 加强人文交流国际会议为各国代表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人文知识和文化传统的机会。
通过互相交流,人们能够了解其他国家的艺术、音乐、文学和体育等方面的特色,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这将有助于构建一个丰富多元、和谐共生的世界。
3. 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会议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共同研究、交流科学技术成果的平台。
通过会议期间的报告、讨论和展览,科学家们可以向其他领域的专家、研究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从中获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创新灵感。
这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国际会议的主要内容国际会议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主题演讲和讨论国际会议往往邀请各国的专家、学者以及重要人士做主题演讲,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经验和观点。
这些演讲不仅让与会者了解到最新的科研进展,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讨论平台,促进不同国家和领域的交流。
2. 分组研讨和工作坊国际会议通常会将参会者按照专业领域或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研讨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综述单 波 罗新星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公共危机 国际学术会议中图分类号|G 206作者信息|单 波,男,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430023。
罗新星,博士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博士生,430023。
跨文化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和公共危机紧密相连。
从主体关系上讲,公共危机(publiccrisis )是指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之间从事传播活动的一种障碍,它使人产生焦虑与不确定性,从而使文化间的交流失去平衡,表现为权力关系的博弈,影响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此时,跨文化传播就失去了和谐的前提条件,自身也陷入危机之中。
另一方面,公共危机也呈现出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砥砺着人们的跨文化传播思想,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在动力。
2007年11月1~2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旨在探讨当公共危机来临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沟通,如何认知公共危机突显的文化矛盾,如何寻找和应对公共危机的可能途径,如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介介入人类的危机管理,通过对此类全球性问题的讨论,把跨文化传播研究置于矛盾和冲突的语境中,发现更多的理论途径与创新动力。
这次会议在跨文化传播与公共危机的关系、公共危机中的跨文化传播障碍、跨文化传播的内在危机、公共危机问题报道的跨文化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产生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当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跨文化传播能对它产生怎样的影响?当人们建构跨文化共识的时候,又埋下了怎样的危机?对于这个老问题,本次会议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
香港中文大学的陈韬文认为,在处理涉及全球性风险的事件时,国家传播系统在面对国内外压力时,必须顺应全球环境的传播要求,而其中来自外部的压力比内部的压力更为关键,中国在“非典”疫症期间出现的传播同步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虽然这种现象是暂时的并且局限在疫症问题内,并未使传播系统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但将会成为中国传播界日后争取更开放的传播政策时的重要符号资源。
香港中文大学的李少南也通过S ARS 危机在香港的发展过程得出结论:跨文化传播对公共危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分别是扩散危机、引入国际力量、调解分歧、团结内部及监控危机。
当本土危机出现时,假若危机处理者对跨文化传播不能作出适时的使用及回应,危机将会持续,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危害。
上海大学的戴元光、赵士林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危机的透明与及时的报道也往往有助于危机得到更快的解决,而且许021学术动态多危机本身也具有了“全球化”的特点,必须通过共同行动才能消除危机。
当危机尤其是自然灾害或者流行疾病发生时,即使从人道主义出发,也应该努力让国际社会了解实际情况并且争取国际组织、其他国家以及各种民间力量的支持以减轻灾害的实际危害,实现受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坦普尔大学的传播学者约翰・伦特(John Lent)从卡通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危机传播产品的角度进行了论证,他认为,以动画、漫画书、连环画、社论漫画等为主要形式的卡通,一直被运用到世界各地的风险控制当中,并被用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作者在各大洲对数百名动画作者的全面访问,他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危险及潜在危险威胁到大众的时候,动画这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跨越语言障碍的跨文化产品确实可以被用来提高社会道德意识水平。
作为一种手段,人们往往创造符号化的东西来克服公共危机,但是,当人们过分依赖这种符号化的东西时,又可能陷入新的危机。
法国学者瓦勒莉(Valérie Caray ol)的研究成果就可以说明这种悖论。
从她提供的分析来看,企业为了克服潜在的危机,转向社会或环境认证,对外改善企业的公众形象,提高声誉,对内加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但是,当人们过分相信这种认证时,又会使认证本身工具化,企业文化所应具有的价值理性离人们越来越远,从而遭遇更大的危机。
其实,何止是企业认证呢?一切商业的、文化的、社会的认证与标识,都无不具有工具性,无不在确定认同与归属的同时,又埋下了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讲,瓦勒莉所提出的问题,即“认证是否是一种沟通工具”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它可以进一步引伸出跨文化传播与公共危机的多重关系。
虽然跨文化传播已成为影响公共危机的重要因素,但跨文化公共危机传播的实践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导致这种结果发生的原因就进入了学者们研究的视野,他们指出,权力支配现象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公共危机传播的最大障碍。
罗以澄教授通过对“黑砖窑”事件的分析,指出信息流通障碍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在发挥社会作用时面临着来自公共权力的阻碍;作为信息提供者的媒体本身,反而面临着显见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弱势。
话语方式的一致性构成了传播的障碍,而话语方式的不同也可能导致障碍的出现。
在对艾滋病报道进行分析之后可以看到,无论是媒体主导的“他说”,还是传媒聚光灯下艾滋病患者的“我说”,两种叙事方式都有可能会在道德判断及新闻价值的内驱力下步入不同的话语倾斜地带,使原本良好的报道初衷在公众解读新闻时被扭曲。
文化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理论前提,也是跨文化传播所要追求和维护的目标价值。
但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文化传播行为,会使文化的同一性取代多样性,显示出全球化文化的不归路。
武汉大学的王志杰教授则重申了多元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跨文化传播中许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对其他文化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与认识不足,以及将本文化身份与他文化过于对立而造成的,突发事件亦不例外。
北京大学的谢新洲则从网络文化传播出发,指出了网络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霸权、信息垄断以及“西方文明中心论”等潜在的威胁,而在这种多元竞争的格局下,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就成为当务之急。
他还关注到了首次被列入到“十七大”报告中的“信息化”,认为这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更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并预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必将迎来新一轮的高潮。
武汉大学的石义彬等学者关注到了覆盖全球的交通、传播和通讯网络将不同空间的地方或社区连接起来,人口的全球流动正在加速,一个由旅客、移民、难民、流亡者、外籍劳工等流动人口组成的“跨国社会空间”正在形成。
121学术动态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公共危机化解提供相关的事实支撑和理论见解,而如何将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此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学者们关注的话题,他们从媒介化社会互动、媒介表达等方面作了充分的论述,甚至将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发展传播研究结合起来考虑这一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的郑保卫认为,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提供信息和开展公共讨论的平台与渠道,能够使公民、政府与媒体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及时的、建设性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修正,并且使这些过程和环节本身也日趋走向透明与公开,最终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建设,而这种作用在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中尤为明显和有效。
媒介表达也是实现有效地跨文化危机传播的关键,武汉大学的强月新、张明新在框架分析的理论基础上,以量化内容分析的方法来探讨自S ARS 暴发以来公共健康议题在我国大陆的能见度很高的环境下,主流媒体对艾滋病这一公共健康议题的媒体建构特点与规律,指出对“价值框架”、“主题框架”和“社会框架”的忽略和排斥,应该引起新闻从业者和媒体管理者的特别关注。
因为在“医学社会性”的基础上,公共健康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卫生的问题,还涉及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的问题。
与以上学者关注的媒体的主体功能不同的是,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在实现有效传播的过程中,政府的作为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力丹认为,公共危机的传播问题需要一个基本的政策前提,即政务信息的公开。
通过对“非典”案例的分析,他指出尊重人民的知情权,不应视为一种被动的态势,而是要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公众的判断力。
通过公开信息,引起公众的高度警觉和积极配合。
通过比较来认识不同文化的异同,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一些学者在此次会议上通过对同一危机事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等的异同进行或质化或量化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和研究路径。
复旦大学的黄旦等学者就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和欧美国家的公开发布和披露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指出在我国目前食品安全传播的基本范式是:发生问题———媒体曝光———公众恐慌———相关部门介入———查处、检验、定性———相关责任人受处罚,其最大特征就是以媒体为先锋。
与之相比,在欧美国家,则是以食品安全机构日常检查为主,主动将有关的食品安全信息告之于众,评估机构对事件本身以及结果作出评估,媒体一般是处于信息通道的末端,即向公众告知某一食品的安全问题以及处理意见,媒体、政府、评估者各有职责,互为制约。
在这样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中,媒体是一个最佳的信息传播载体。
因此,黄旦等学者得出结论:我国的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由于追逐经济利益或是缺乏职业精神,的确存在许多问题。
然而,问题的根本却在于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体系不够健全。
因此,在食品安全报道上,目光盯住媒体自身、强调媒体报道的自律固然重要,但如果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报道之后出现的种种问题,还需要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系统,大众传媒无需也没有必要充当先锋。
此外,法国波尔多大学的于格・欧梯也(Hugues H otier )、法国加莱大学的梅勒里(Christian Mesnil )、武汉大学的王瀚东和纪莉4位学者分别在英国、法国、比利时和中国选择了两家报纸,对这些报纸2007年1月到7月间关于污染问题的报道进行了量化研究,他们的研究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在全球性的危机问题面前,各个国家是否会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报道和宣传上的差异。
(责任编辑:杨 丹)221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