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年高一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第一章.doc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解析式及映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解析式及映函数的解析式及映射知识点一: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0)和(0,1),则此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A.f(x)=-x B.f(x)=x-1 C.f(x)=x+1 D.f(x)=-x+12.设函数f(x)=2x+3,g(x+2)=f(x),则g(x)的表达式是A.2x+1 B.2x-1 C.2x-3 D.2x+7 3.(2022年湖南宜章一中期中)如果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f(x)的图象经过点M(1,5),N(-1,-3),那么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2x,0≤x1,??4.函数f(x)=?2,1≤x2,??3,x≥22的值域是________.知识点二:映射的概念5.(2022年山东师大附中学分认定考试)下列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中,构成映射的是6.(2022年湖南宜章一中期中)已知集合A到B的映射f:x→y=3x+2,那么集合A中元素2在集合B中对应的元素是A.3 B.8 C.5 D.9 7.若f:A→B能构成映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A中的任一元素在B中必须有象且唯一;②B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在A中有相同的原象;③A中的多个元素可以在B中有相同的象;④B中的元素可以在A中无原象;⑤象的集合就是集合B.A.1个B.2个C.3个D.4个8.设集合A={x|0≤x≤6},B={y|0≤y≤2},从A到B的对应法则f不是映射的是11A.f:x→y=x B.f:x→y=x 2311C.f:x→y=x D.f:x→y=x46能力点一:求函数的解析式9.一个面积为100 cm2的等腰梯形,上底长为x cm,下底长为上底长的3倍,则把它的高y表示成x的函数为A.y=50x(x>0) B.y=100x(x>0)C.y=__(x>0) D.y=(x>0) __10.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中国取得了51金、21银、28铜的骄人成绩.下表为北京奥运会官方票务网站公布的几种球类比赛的门票价格,某球迷赛前准备用12 000元预定15张下表中球类比赛的门票:比赛项目男篮足球乒乓球票价(元/场) 1 000 800 500 若在准备资金允许的范围内和总票数不变的前提下,这个球迷想预定上表中三种球类门票,其中足球门票数与乒乓球门票数相同,且足球门票的费用不超过男篮门票的费用,则可以预订男篮门票数为A.2 B.3 C.4 D.511.若f(x)是一次函数,f[f(x)]=4x-1且f(0)<0,则f(x)=__________.12.如图,有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铁皮,将其四个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的小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无盖的盒子,写出体积V以x为自变量的解析式.13.(2022年湖北黄冈中学期中)已知二次函数f(x)满足条件f(0)=1及f(x+1)-f(x)=2x,求函数f(x)的解析式.能力点二:抽象函数的解析式1-x1-x214.已知f()=,则f(x)的解析式为1+x1+x2x2x2__A. 2 B.-2 C.2 D.-1+x1+x1+x1+x2115.已知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且当x∈(0,+∞)时,有f(x)=,x则当x∈(-∞,-2)时,f(x)的解析式为1111A.-B.-C. D.-__-2x+2x+216.(2022年辽宁实验中学期中)已知f(x-1)=x+2x,则f(x)=________.17.设f(x)是R上的函数,且满足f(0)=1,并且对任意实数x、y,有f(x-y)=f(x)-y(2x-y+1),求f(x)的表达式.能力点三:映射的判断与应用18.在映射f:A→B中,A=B={(x,y)|x,y∈R},且f:(x,y)→(x-y,x+y),则与A中的元素(-1,2)对应的B中的元素为A.(-3,1) B.(1,3) C.(-1,-3) D.(3,1) 19.设f:x→x2(x∈Z)是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如果B={1,2},则A∩B一定是A.B.粱{1} C.{1} D.{1,-1}x+yx-y20.已知(x,y)在映射f:A→B下的象是(,),则(3,1)的原象是22A.(4,1) B.(4,2) C.(3,2) D.(5,2)21.设集合M={(x,y)|x,y∈R},建立集合M到R的映射f:M→R,且f(x,y)=|x+y|,则2的原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下所对应的点满足的关系是A.x+y=2 B.x+y=-2 C.|x+y|=2 D.无法确定22.已知集合A={1,2,3},集合B={4,5,6},映射f:A→B,且满足1的象是4,则这样的映射有A.2个B.4个C.8个D.9个23.如图,已知底角为45°的等腰梯形ABCD,底边BC长为7 cm,腰长为22 cm,当一条垂直于底边BC(垂足为F)的直线l从左至右移动(与梯形ABCD 有公共点)时,直线l把梯形分成两部分,令BF=x,试写出左边部分的面积y与x的函数解析式.答案与解析基础巩固1.D 设f(x)=kx+b,把点(1,0)和(0,1)代入可得k=-1,b=1,故f(x)=-x+1. 2.B ∵g(x+2)=2x+3=2(x+2)-1,∴g(x)=2x-1.3.f(x)=x2+4x 设二次函数f(x)=ax2+bx,把M(1,5),N(-1,-3)代入可求得a=1,b=4.4.[0,2]∪{3} 当0≤x<1时,0≤2x2<2,结合f(x)的解析式得f(x)∈[0,2]∪{3}.5.D6.B 把x=2代入得y=8.7.C 由映射的定义可知①③④正确.18.A 由f:x→y=x,集合A中的元素6对应3{y|0≤y≤2},故选项A不是映射.2能力提升x+3x509.C 由・y=100,得2xy=100,∴y=(x>0).2x10.D 设足球门票数与乒乓球门票数都预定n(n∈N*)张,则男篮门票数为(15-2n)张,得??800n+500n+1 000?15-2n?≤12 000,? ?800n≤1 000?15-2n?,?25解得4≤n≤5. 714由n∈N*,可得n=5,15-2n=5.2??k=4,1211.2x-设f(x)=kx+b(k≠0),则f[f(x)]=kx+kb+b=4x-1,所以?3??kb+b=-1.1又f(0)=b<0,解得k=2,b=-.312.解:盒子的底是正方形,边长为a-2x,盒子的高为x,所以盒子的体积为V=x(aa-2x)2(0<x<).213.解:设f(x)=ax2+bx+1,则f(x+1)-f(x)=a(x+1)2+b(x+1)-ax2-bx=2ax+a+b,而f(x+1)-f(x)=2x,所以2ax+a+b=2x.所以2a=2,a+b=0,则a=1,b=-1.又由f(0)=1,得c=1.所以f(x)=x2-x+1.1-x1-t14.C 令=t,则x=,1+x1+t1-t21-??1+t2tf(t)==. 1-t21+t21+??1+t15.D 设x<-2,则-x-2>0,而图象关于x=-1对称,得f(x)=f(-x-2)=1所以f(x)=-.x+216.x2+4x+3(x≥-1) 令x-1=t,则x=t+1(t≥-1),得x=(t+1)2,代入原式得f(t)=(t+1)2+2(t+1)=t2+4t+3(t≥-1),故f(x)=x2+4x+3(x≥-1).17.解:因为对于x,y∈R有f(x-y)=f(x)-y(2x-y+1),令x=0得f(-y)=f(0)-y(-y+1),所以f(-y)=y2-y+1. 所以f(y)=y2+y+1(y∈R).所以f(x)=x2+x+1(x∈R).18.A x=-1,y=2,则x-y=-3,x+y=1,所以(-1,2)对应(-3,1).19.B 由映射的概念可知A={1}或{-1}或{1,-1},故A∩B=?或{1}.y=3,?x+220.B 由?x-y?2=1,1,-x-2解得x=4,y=2.故(3,1)的原象是(4,2).21.C 求2的原象满足的关系,说明2是象,故f(x,y)=|x +y|=2,选C. 拓展探究22.D 2和3的象可以分别为4和4;4和5;4和6;5和4;5和5;5和6;6和4;6和5;6和6,共9种.所以对应9个映射.23.解:过点A,D分别作AG⊥BC,DH⊥BC,垂足分别是G,H,因为ABCD是等腰梯形,底角为45°,AB=22 cm,所以BG =AG=DH=HC=2 cm. 又BC=7 cm,所以AD=GH=3 cm.1(1)当点F在BG上,即x∈(0,2]时,y=x2;2(2)当点F在GH上,即x∈(2,5]时,y=2+(x-2)・2=2x-2;(3)当点F在HC上,即x∈(5,7]时,y=S10.所以函数解析式为五边形ABFED=S梯形ABCD1-SRt△CEF=-(x-7)2+2??y=?2x-2,x∈?2,5],1?-??x-7?+10,x∈?5,7].212x,x∈?0,2],2。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专题一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2看吧对闭眼打转问题的探讨公元1896年,挪威生理学家古德贝尔对闭眼打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收集了大量事例后分析说:这一切都是由于人自身两条腿在作怪!长年累月养成的习惯,使每个人一只脚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只脚伸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了这个人走出一个半径为y 的大圈子!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x 与y 之间的函数关系:假定某个两脚踏线间相隔为d.很明显,当人在打圈子时,两只脚实际上走出了两个半径相差为d 的同心圆.设该人平均步长为l.那么,一方面这个人外脚比内脚多走路程2π(y+2d )-2π(y -2d)=2πd;另一方面,这段路程又等于这个人走一圈的步数与步差的乘积,即2πd=l y 22 ·x,化简得y=xdl2.对一般的人,d=0.1米,l=0.7米,代入得(单位:米)y=x14.0.这就是所求的迷路人打圈子的半径公式.今设迷路人两脚差为0.1毫米,仅此微小的差异,就足以使他在大约三公里的范围内 绕圈子!上述公式中变量x,y 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上称为反比例函数关系.所谓反比例函数,就是形如y=xk(k 为常数)这样的函数.它的图像是两条弯曲的曲线,数学上称为等边双曲线,在工业、国防、科技等领域都很有用场. 3年高考平台2006高考题一、选择题1.(2006全国高考卷1,理2文3)已知函数y=e x 的图象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y=x 对称,则( )A.f(2x)=e 2x (x ∈R )B.f(2x)=ln2·lnx(x >0)C.f(2x)=2e x (x ∈R )D.f(2x)=lnx+ln2(x >0) 答案:D解析:∵y=e x 与y=f(x)的图象关于y=x 对称, ∴y=e x 与y=f(x)互为反函数. ∴f(x)=lnx(x >0).故f(2x)=ln(2x)=lnx+ln2(x >0).2.(2006全国高考卷Ⅱ,理6)函数y=lnx+1(x >0)的反函数为( ) A.y=e x+1(x ∈R ) B.y=e x-1(x ∈R ) C.y=e x+1(x >1) D.y=e x-1(x >1) 答案:B解析:y=lnx+1(x >0),y ∈R . ∴y-1=lnx. ∴e y-1=x.∴y=e x-1,x ∈R . ∴选B.3.(2006全国高考卷Ⅱ,理8)函数y=f(x)的图象与函数g(x)=log 2x(x >0)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则f(x)的表达式为( )A.f(x)=x 2log 1(x >0)B.f(x)=)(log 12x -(x <0)C.f(x)=-log 2x(x >0)D.f(x)=-log 2(-x)(x <0) 答案:D解析:设y=f(x)上任一点(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x,-y)在g(x)=log 2x 上, ∴-y=log 2(-x). ∴y=-log 2(-x).∴f(x)=-log 2(-x)(x <0). ∴选D.4.(2006北京高考,理5)已知f(x)=⎩⎨⎧≥<+1x x,log 1,x 4a,1)x -(3a a 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 的取值范围是( )A.(0,1)B.(0,31) C.[71,31) D.[71,1) 答案:C解析:当x <1时,f 1(x)=(3a-1)x+4a 为减函数,需3a-1=0, ∴a <31. ① 当x≥1时,f 2(x)=log a x 为减函数,需0<a <1. ②又函数在(-∞,+∞)上为减函数,则需[f 1(x)]min ≥[f 2(x)]max ,即f 1(1)≥f 2(1), 代入解得a≥71. ③ ①②③取交集, ∴71≤a <31. 5.(2006辽宁高考,理2文3)设f(x)是R 上的任意函数,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x)f(-x)是奇函数 B.f(x)|f(-x)|是奇函数 C.f(x)-f(x)是偶函数 D.f(x)+f(-x)是偶函数 答案:D解析:据奇偶函数性质,易判定 f(x)·f(-x)是偶函数,f(x)-f(-x)是奇函数. f(x)·|f(-x)|的奇偶取决于f(x)的性质. 只有f(x)+f(-x)是偶函数正确.6.(2006福建高考,文12)已知f(x)是周期为2的奇函数,当0<x <1时,f(x)=lgx.设a=f(56),b=f(23),c=f(25),则( )A.a <b <cB.b <a <cC.c <b <aD.c <a <b 答案:A解析:∵f(x)为周期是2的奇函数且0<x <1时,f(x)=lgx,则a=f(56)=f(56-2)=-f(54)=-lg 54, b=f(23)=f(23-2)=-f(21)=-lg 21,c=f(25)=f(25-2)=f(21)=lg 21.∴c >b >a.7.(2006湖北高考,理4文7)设f(x)=lgx x -+22,则f(2x )+f(x2)的定义域为( ) A.(-4,0)∪(0,4) B.(-4,-1)∪(1,4)C.(-2,-1)∪(1,2)D.(-4,-2)∪(2,4) 答案:B 解析:∵xx-+22>0, ∴-2<x <2.∴⎪⎪⎩⎪⎪⎨⎧<<<< 2.22-2,22-xx解得x ∈(-4,-1)∪(1,4).8.(2006湖南高考,理1)函数y=2log 2-x 的定义域是( )A.(3,+∞)B.[3,+∞)C.(4,+∞)D.[4,+∞) 答案:D解析:y=2log 21-x 的定义域是⎩⎨⎧>≥0,x 0,2-x log 2解这个不等式得x≥4. 9.(2006广东高考,1)函数f(x)=xx -132+1g(3x+1)的定义域是( )A.(-31,+∞) B.(-31,1) C.(-31,31) D.(-∞,-31) 答案:B解析:x 应满足⎩⎨⎧>+>013x 0x -1⇒⎪⎩⎪⎨⎧-><31x 1x ⇒-31<x <1.10.(2006广东高考,3)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 )A.y=-x 3,x ∈RB.y=sinx,x ∈RC.y=x,x ∈RD.y=(21)x,x ∈R 答案:A解析:B.y=sinx,x ∈R ,是奇函数,但不单调. C.y=x,x ∈R 是奇函数,增函数. D.y=(21)x,x ∈R 是减函数,但无奇偶性. 11.(2006重庆高考,理9)如图所示,单位圆中的长为x,f(x)表示与弦AB 所围成的弓形面积的2倍,则函数y=f(x)的图象是( )答案:D解析:特殊值法,当弓形所对圆心角为2π、23π时,易验证D 正确.12.(2006重庆高考,文6)设函数y=f(x)的反函数为y=f -1(x),且y=f(2x-1)的图象过点(21,1),则y=f -1(x)的图象必过点( ) A.(21,1) B.(1,21) C.(1,0) D.(0,1) 答案:C解析:由y=f(2x-1)过(21,1)点可知f(0)=1, ∴y=f -1(x)过(1,0)点.13.(2006山东高考,理2文3)函数y=1+a x (0<a <1)的反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答案:A解析:∵0<a<1,∴y=1+a x单调递减.故其反函数在相应区间上单调递减.∴排除C、D.又∵a x>0,∴y=1+a x>1,即反函数定义域为(1,+∞).∴选A.14.(2006山东高考,理6文5)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f(x+2)=-f(x),则f(6)的值为( )A.-1B.0C.1D.2答案:B解析:∵f(x+2)=-f(x),∴f(6)=f(4+2)=-f(4)=f(2)=-f(0).又f(x)为R上的奇函数,∴f(0)=0.∴f(6)=0.15.(2006江西高考,理12)某地一年内的气温Q(t)(单位:℃)与时间t(月份)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已知该年的平均气温为10℃.令C(t)表示时间段[0,t]的平均气温,C(t)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下列图象表示,则正确的应该是( )答案:A解析:选取特殊点用排除法. t=12时,C(t)=10,从而排除D. t 在12附近时Q(t)<10.从而在此之前C(t)>10,从而排除B.t 在6附近时Q(t)>10,从而C(t)应为增函数,从而排除C.故选A.16.(2006安徽高考,理5)函数y=⎩⎨⎧<≥0 x ,x -0,x 2x,2的反函数是( )A.y=⎪⎩⎪⎨⎧<≥0x ,x -0x ,2xB.y=⎩⎨⎧<≥0x ,x -0 x 2x,C.y=⎪⎩⎪⎨⎧<≥0x ,x --0x ,2xD.y=⎩⎨⎧<≥0x ,x --0 x 2x,答案:C解析:当x≥0时y=2x,x=2y ,则其反函数即为y=2x .又当x≥0时,2x≥0,y=2x 的值域即为[0,+∞).∴反函数在x≥0时为y=2x(x≥0). 当x <0时y=-x 2,则∵x 2∈[0,+∞),则-x 2∈(-∞,0),即y=-x 2的值域为(-∞,0),即反函数的定义域为(-∞,0).又y=-x 2,则-y=x 2,则x=±y -.又x <0, ∴x=-y -,即反函数在x <0时为y=-x -.∴原函数的反函数为y=⎪⎩⎪⎨⎧<≥0.x ,x --0,x ,2x17.(2006陕西高考,理10)已知函数f(x)=ax 2+2ax+4(0<a <3),若x 1<x 2,x 1+x 2=1-a ,则( ) A.f(x 1)<f(x 2) B.f(x 1)=f(x 2)C.f(x 1)>f(x 2)D.f(x 1)与f(x 2)的大小不能确定 答案:A解析:由f(x)=ax 2+2ax+4(0<a <3),得f(x)为二次函数且对称轴为x 0=-1,∵x 1+x 2=1-a, ∴221x x +=21a -,即x 1、x 2中点的横坐标为21a-.又∵0<a <3, ∴21a->-1. 又∵x 1<x 2,如上图,∴x 1离对称轴的距离小于x 2离对称轴的距离. ∴f(x 1)<f(x 2). 二、填空题18.(2006北京高考,文11)已知函数f(x)=a x -4a+3的反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2),那么a 的值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解析:由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关系可知原函数必过点(2,-1),代入f(x)=a x -4a+3,得-1=a 2-4a+3, ∴a=2.19.(2006安徽高考,理15文15)函数f(x)对于任意实数x 满足条件f(x+2)=)(1x f ,若f(1)=-5,则f [f(5)]=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1 解析:∵f(x+2)=)(1x f , ∴f(x+2+2)=)2(1+x f =f(x),即f(x+4)=f(x).故f(x)是以4为周期的函数.又f(1)=-5,∴f(1+4)=f(1)=-5,即f(5)=-5.∴f [f(5)]=f(-5).又f(-5)=f(-5+4)=f(-1)且f(-1)=f(-1+2)=)1(1f =-51, ∴f(-5)=-51, 即f [f(5)]=-51. 三、解答题20.(2006重庆高考,理21)已知定义域为R 的函数f(x)满足f(f(x)-x 2+x)=f(x)-x 2+x. (1)若f(2)=3,求f(1);又若f(0)=a,求f(a).(2)设有且仅有一个实数x 0,使得f(x 0)=x 0,求函数f(x)的解析表达式. 解:(1)因为对任意x ∈R ,有f(f(x)-x 2+x)=f(x)-x 2+x, 所以f(f(2)-22+2)=f(2)-22+2.又由f(2)=3,得f(3-22+2)=3-22+2,即f(1)=1. 若f(0)=a,则f(a-02+0)=a-02+0,即f(a)=a.(2)因为对任意x ∈R ,有f(f(x)-x 2+x)=f(x)-x 2+x, 又因为有且只有一个实数x 0,使得f(x 0)=x 0, 所以对任意x ∈R ,有f(x)-x 2+x=x 0, 在上式中令x=x 0,有f(x 0)-x 02+x 0=x 0.又因为f(x 0)=x 0, 所以x 0-x 02=0, 故x 0=0或x 0=1.若x 0=0,则f(x)-x 2+x=0, 即f(x)=x 2-x.但方程x 2-x=x 有两个不同实根,与题设条件矛盾,故x 0≠0. 若x 0=1,则有f(x)-x 2+x=1,即f(x)=x 2-x+1. 易验证该函数满足题设条件,综上,所求函数为f(x)=x 2-x+1(x ∈R ).2005高考题一、选择题1.(2005春季北京高考,文2)为了得到函数y=2x-3-1的图像,只需把函数y=2x 的图像上所有的点( )A.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B.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C.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D.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 答案:A解:由y=2x,得到y=2x-3-1.需用x-3换x,用y+1换y,即⎩⎨⎧=+= 1.-y y'3,x x'∴按平移向量(3,-1)平移,即向右平移3个单位,向下平移1个单位. 2.(2005春季上海高考,理13文13)若函数f(x)=121+x,则该函数在(-∞,+∞)上是( ) A.单调递减无最小值 B.单调递减有最小值 C.单调递增无最大值 D.单调递增有最大值 答案:A解:令u(x)=2x +1,则f(u)=u 1.因为u(x)在(-∞,+∞)上单调递增且u(x)>1,而f(u)=u1在(1,+∞)上单调递减,故f(x)=121+x在(-∞,+∞)上单调递减,且无限趋于0,故无最小值. 3.(2005天津高考,文10)设f(x)是定义在R 上以6为周期的函数,f(x)在(0,3)内单调递减,且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3对称,则下面正确的结论是( ) A.f(1.5)<f(3.5)<f(6.5) B.f(3.5)<f(1.5)<f(6.5) C.f(6.5)<f(3.5)<f(1.5) D.f(3.5)<f(6.5)<f(1.5) 答案:B解:∵f(x)是以6为周期的函数, ∴f(x)=f(x+6).∴f(6.5)=f(0.5+6)=f(0.5). 又f(x)的图象关于x=3对称, ∴f(x)=f(6-x).∴f(3.5)=f(6-3.5)=f(2.5). 又f(x)在(0,3)上单减, ∴f(2.5)<f(1.5)<f(0.5).∴f(3.5)<f(1.5)<f(6.5).4.(2005浙江高考,理3)设f(x)=⎪⎩⎪⎨⎧>+≤1,|x |,x 111,|x | -2,|1-x |2则f [f(21)]等于( )A.21 B.134 C.-59 D.4124答案:B解:∵f(21)=|21-1|-2=-23, ∴f [f(21)]=f(-23)=2)23(11-+=134.5.(2005湖南高考,文10)某公司在甲、乙两地销售一种品牌车,利润(单位:万元)分别为L 1=5.06x-0.15x 2和L 2=2x,其中x 为销售量(单位:辆).若该公司在这两地共销售15辆车,则能获得的最大利润为( )A.45.606B.45.6C.45.56D.45.51 答案:B解:依题意可设甲销售x 辆,则乙销售(15-x)辆,∴总利润S=5.06x-0.15x 2+2(15-x)=-0.15x 2+3.06x+30(x≥0). ∴当x=10.2时,S max =45.6(万元).6.(2005广东高考,9)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f(x)和y=g(x)的图像关于直线y=x 对称,现将y=g(x)的图像沿x 轴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沿y 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所得的图像是由两条线段组成的折线(如图所示),则函数f(x)的表达式为()A.f(x)=⎪⎩⎪⎨⎧≤<+≤≤+2x 02,20x 1- 2,2x xB.f(x)=⎪⎩⎪⎨⎧≤<-≤≤-2x 02,20x 1- 2,2x xC.f(x)=⎪⎩⎪⎨⎧≤<+≤≤-4x 21,20x 1 2,2x xD.f(x)=⎪⎩⎪⎨⎧≤<-≤≤-4x 23,22x 1 6,2x x答案:A解:由题图知g(x)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上平移1个单位后,函数解析式为y=⎪⎩⎪⎨⎧≤<+≤≤+ 1.x 01,2x 0,x 2- 1,x 21再把该函数图象向下平移1个单位,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后得到g(x), ∴g(x)=⎪⎩⎪⎨⎧≤<≤≤ 3.x 2 2),-2(x 2,x 0 2),-(x 21再求g(x)的反函数,得到f(x)=⎪⎩⎪⎨⎧≤<+≤≤+ 2.x 0 2,2x 0,x 1- 2,2x故选A.二、填空题7.(2005全国高考卷Ⅲ,理16文16)已知在△ABC 中,∠ACB=90°,BC=3,AC=4,P 是AB 上的点,则点P 到AC 、BC 的距离乘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解:如图所示,设P 到AC 、BC 的距离分别为x 、y(0≤x≤3,0≤y≤4).∵BC x =AB AP ,BA BPAC y =,∴AB ABAB BP AP y x =+=+43=1,即43y x +=1. ∴xy=12·3x ·4y ≤12·(243y x +)2=3. 当且仅当3x =4y,即⎪⎩⎪⎨⎧==2y ,23x 时取“=”. ∴当x=23,y=2时,xy 的最大值是3. 8.(2005江苏高考,16)若3a =0.618,a ∈[k,k+1),k ∈Z ,则k=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解:∵3-1=31,30=1,∴31<0.618<1,即3-1<3a <30. ∴-1<a <0.又a ∈[k,k+1),k ∈Z .∴k=-1.9.(2005湖北高考,文13)函数f(x)=32--x x lg x -4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2,3)∪(3,4) 解:原函数定义域等价于解不等式组⎪⎩⎪⎨⎧>≠≥0,x -40,3-x 0,2-x解得2≤x <3或3<x <4.10.(2005湖南高考,理14文14)设函数f(x)的图像关于点(1,2)对称,且存在反函数f -1(x),f(4)=0,则f -1(4)=_________________.答案:-2解:∵f(x)关于点(1,2)对称,且f(4)=0,∴(4,0)−−−−→−对称关于)2,1((-2,4).又∵f(x)存在f -1(x),从而f -1(4)=-2.三、解答题11.(2005全国高考卷Ⅰ,文19)已知二次函数f(x)的二次项系数为a,且不等式f(x)>-2x 的解集为(1,3),(1)若方程f(x)+6a=0有两个相等的根,求f(x)的解析式;(2)若f(x)的最大值为正数,求a 的取值范围.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考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f(x)+2x >0的解集为(1,3),∴f(x)+2x=a(x-1)(x-3),且a <0.因而f(x)=a(x-1)(x-3)-2x=ax 2-(2+4a)x+3a. ①由方程f(x)+6a=0,得ax 2-(2+4a)x+9a=0. ②∵方程②有两个相等的根,∴Δ=[-(2+4a)]2-4a·9a=0,即5a 2-4a-1=0.解得a=1或a=-51. 由于a <0,舍去a=1.将a=-51代入①,得f(x)的解析式f(x)=-51x 2-56x-53. (2)由f(x)=ax 2-2(1+2a)x+3a =a(x-a a 21+)2-aa a 142++及a <0,可得f(x)的最大值为-aa a 142++. 由⎪⎩⎪⎨⎧<>++-,0,0142a a a a 解得a <-2-3或-2+3<a <0.故当f(x)的最大值为正数时,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2-3)∪(-2+3,0).12.(2005春季上海高考,理21)对定义域分别是D f 、D g 的函数y=f(x)、y=g(x),规定:函数h(x)=⎪⎩⎪⎨⎧∈∉∉∈∈∈∙.D x D x g(x),,D x D x f(x),,D x D x g(x),f(x)g f g f g f 且当且当且当(1)若函数f(x)=11-x ,g(x)=x 2,写出函数h(x)的解析式; (2)求问题(1)中函数h(x)的值域;(3)若g(x)=f(x+α),其中α是常数,且α∈[0,π],请设计一个定义域为R 的函数y=f(x),及一个α的值,使得h(x)=cos4x,并予以证明.答案:(1)解:h(x)=⎪⎩⎪⎨⎧=+∞⋃∞∈1. x 1,),(1,,1)(- x ,1-x x 2(2)解:当x≠1时,h(x)=12-x x =x-1+11-x +2, 若x >1,则h(x)≥4,其中等号当x=2时成立.若x <1,则h(x)≤0,其中等号当x=0时成立.∴函数h(x)的值域是(-∞,0]∪{1}∪[4,+∞).(3)解法一:令f(x)=sin2x+cos2x,α=4π, 则g(x)=f(x+α)=sin2(x+4π)+cos2(x+4π)=cos2x-sin2x, 于是h(x)=f(x)·f(x+α)=(sin2x+cos2x)(cos2x -sin2x)=cos4x.解法二:令f(x)=1+2sin2x,α=2π,则g(x)=f(x+α)=1+2sin2(x+2π)=1-2sin2x. 于是h(x)=f(x)·f(x+α)=(1+2sin2x)(1-2sin2x)=1-2sin 22x=cos4x.2004高考题一、选择题1.(2004全国高考卷Ⅳ,理12)设函数f(x)(x ∈R )为奇函数,f(1)=21,f(x+2)=f(x)+f(2),则f(5)等于( )A.0B.1C.25 D.5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性质,对抽象函数性质的理解与运用.由f(x+2)=f(x)+f(2),令x=-1,得f(1)=f(-1)+f(2).∵f(1)=21,f(-1)=-f(1), ∴f(2)=1. ∴f(5)=f(3+2)=f(3)+f(2)=f(1+2)+f(2)=f(1)+2f(2)=21+2=25. 2.(2004北京春季高考,理5文7)函数f(x)=x 2-2ax-3在区间[1,2]上存在反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a ∈(-∞,1]B.a ∈[2,+∞)C.a ∈[1,2]D.a ∈(-∞,1]∪[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反函数的概念,以及充要条件等基础知识.由反函数的定义知二次函数在R 上不存在反函数,但在其任意给定的单调区间上都有反函数.这里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x=a,若在区间[1,2]上存在反函数,则充分必要条件是a≤1或a≥2.3.(2004江苏高考,11)设k >1,f(x)=k(x-1)(x ∈R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函数y=f(x)的图像与x 轴交于A 点,它的反函数y=f -1(x)的图像与y 轴交于B 点,并且这两个函数的图像交于P 点.已知四边形OAPB 的面积是3,则k 等于( )A.3B.23C.34D.56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互为反函数的图象之间的关系,以及直线方程等基础知识.求四边形OAPB 的面积,关键要抓住互为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性,实际上S 四边形OAPB =2S △POA ,而求△POA 的面积,只涉及OA 的长度以及P 点的纵坐标,知|OA|=1,因此求P 点的纵坐标是解题的突破口.由⎩⎨⎧==1),-k(x y x,y 得P 点的纵坐标为1-k k . ∵k >1,∴S 四边形OAPB =1×1-k k . 解方程1-k k =3,得k=23. 4.(2004浙江高考,理12文12)若f(x)和g(x)都是定义在实数集R 上的函数,且方程x-f [g(x)]=0有实数解,则g [f(x)]不可能是( )A.x 2+x-51 B.x 2+x+51 C.x 2-51 D.x 2+51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次方程解的讨论,以及特殊化思想.不妨设f(x)=x,则f [g(x)]=g [f(x)]=g(x),显然x 2+x+51=x,即x 2+51=0时,该方程无解. 5.(2004湖南高考,理16)设函数f(x)=⎩⎨⎧>≤++0, x2,0,x c,bx x 2若f(-4)=f(0),f(-2)=-2,则关于x 的方程f(x)=x 解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答案:C解:由f(-4)=f(0),得b=4.再由f(-2)=-2,得c=2.∴x >0时,显然x=2是方程f(x)=x 的解;x≤0时,方程f(x)=x 即为x 2+4x+2=x,解得x=-1或x=-2. 综上,方程f(x)=x 解的个数为3.二、填空题6.(2004北京高考,理13文13)在函数f(x)=ax 2+bx+c 中,若a 、b 、c 成等比数列且f(0)=-4,则f(x)有最______________值(填“大”或“小”),且该值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大 -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次函数的性质,以及等比数列的概念等基础知识.∵a 、b 、c 成等比数列,∴b 2=ac.又f(0)=-4,∴c=-4.∴a <0.故f(x)有最大值,最大值是ab ac 442-=c-4c =-3. 7.(2004浙江高考,理13文13)已知f(x)=⎩⎨⎧<≥0,x 1,-0,x 1,则不等式x+(x+2)·f(x+2)≤5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3] 解析:考查分段函数的对应关系及不等式的解法.原不等式可化为下面两个不等式组⎩⎨⎧≤∙++≥+512)(x x 0,2x 或⎩⎨⎧≤∙++<+5,(-1)2)(x x 0,2x 解得-2≤x≤23或x≤-2,即x≤23. 8.(2004春季安徽高考,理15)函数y=x -x(x≥0)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1 解析:考查二次函数的最值、换元法等基础知识与技能. 令x =t,则y=-t 2+t,当t=21, 即x=41时,y 有最大值41.三、解答题9.(2004北京高考,理18)函数f(x)是定义在[0,1]上的增函数,满足f(x)=2f(2x )且f(1)=1,在每个区间(i 21,121-i ](i=1,2,…)上,y=f(x)的图像都是斜率为同一常数k 的直线的一部分. (1)求f(0)及f(21)、f(41)的值,并归纳出f(i 21)(i=1,2,…)的表达式; (2)设直线x=i 21、x=121-i 、x 轴及y=f(x)的图像围成的梯形的面积为a i (i=1,2,…),记S(k)=∞→n lim (a 1+a 2+……+a n ),求S(k)的表达式,并写出其定义域和最小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函数、数列等基本知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由f(0)=2f(0),得f(0)=0.由f(1)=2f(21)及f(1)=1, 得f(21)=21f(1)= 21. 同理,f(41)=21f(21)=41. 归纳得f(i 21)=i 21(i=1,2,…). (2)当i 21<x≤121-i 时, f(x)=121-i +k(x-121-i ), a i =21[121-i +121-i +k(i 21-121-i )](121-i -i 21)=(1-4k )1221-i (i=1,2,…). ∴{a n }是首项为21(1-4k ),公比为41的等比数列. ∴S(k)=∞→n lim (a 1+a 2+…+a n )=411)41(21--k =32(1-4k ). S(k)的定义域为0<k≤1,当k=1时取得最小值21. 10.(2004上海高考,理20)已知二次函数y=f 1(x)的图像以原点为顶点且过点(1,1),反比例函数y=f 2(x)的图像与直线y=x 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8,f(x)=f 1(x)+f 2(x).(1)求函数f(x)的表达式;(2)证明:当a >3时,关于x 的方程f(x)=f(a)有三个实数解.解:(1)由已知,设f 1(x)=ax 2,由f 1(1)=1,得a=1.∴f 1(x)=x 2.设f 2(x)=xk (k >0),它的图象与直线y=x 的交点分别为A (k ,k ),B(-k ,-k ). 由|AB|=8,得k=8.∴f 2(x)=x8. 故f(x)=x 2+x 8. (2)证法一:由f(x)=f(a),得x 2+x 8=a 2+a8,即x 8=-x 2+a 2+a8. 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f 2(x)=x 8和f 3(x)=-x 2+a 2+a8的大致图象,其中f 2(x)的图象是以坐标轴为渐近线,且位于第一、三象限的双曲线,f 3(x)的图象是以(0,a 2+a 8)为顶点,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因此,f 2(x)与f 3(x)的图象在第三象限有一个交点,即f(x)=f(a)有一个负数解.又∵f 2(2)=4,f 3(2)=-4+a 2+a8, 当a >3时,f 3(2)-f 2(2)=a 2+a 8-8>0, ∴当a >3时,在第一象限f 3(x)的图象上存在一点(2,f 3(2))在f 2(x )图象的上方. ∴f 2(x)与f 3(x)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有两个交点,即f(x)=f(a)有两个正数解.因此,方程f(x)=f(a)有三个实数解.证法二:由f(x)=f(a),得x 2+x 8=a 2+a 8, 即(x-a)(x+a-ax 8)=0,得方程的一个解x 1=a. 方程x+a-ax8=0化为ax 2+a 2x-8=0, 由a >3,Δ=a 4+32a >0,得x 2=a a a a 23242+--,x 3=aa a a 23242++-. ∵x 2<0,x 3>0,∴x 1≠x 2,且x 2≠x 3.若x 1=x 3,即a=aa a a 23242++-. 则3a 2=a a 324+,a 4=4a,得a=0或a=34,这与a >3矛盾,∴x 1≠x 3.故原方程有三个实数解.题源探究1.(2005浙江高考,11)函数y=2+x x (x ∈R 且x≠-2)的反函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y=xx -12(x ∈R 且x≠1) 解:由y=2+x x ,得x=yy -12,且y=2222+-+x x =1-22+x ≠1. 故反函数为y=xx -12(x ∈R 且x≠1). 原题:(《数学》第一册上第103页复习参考题二B 组第5题)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f(x)=432+-x x . 探源:本质上都是考查分子、分母都是一次的分式函数的反函数问题,注意反函数的定义域就是使得分式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2.(2005湖南高考2)函数f(x)=x 21-的定义域是( )A.(-∞,0]B.[0,+∞)C.(-∞,0)D.(0,+∞)答案:A解:依题可知x 应满足1-2x ≥0,即2x ≤1=20.∴x≤0.∴定义域为(-∞,0].原题:(《数学》第一册上第102页复习参考题二A 组第13题)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2)f(x)=x)21(1-.探源:本题与课本习题基本一致,主要考查了根式及指数函数的单调性问题.3.(2005辽宁高考,5)函数y=ln(x+12+x )的反函数是( ) A.y=2x x e e -+ B.y=-2xx e e -+ C.y=2x x e e -- D.y=-2xx e e -- 答案:C解:∵y=ln(x+12+x ),∴x+12+x =e y ,x 2+1=e y -x, 12+x =e 2y -2x·e y +x 2.x=2212y y y y e e ee --=-互换x 、y 得y=2xx e e --. 原题:(《数学》第一册上第103页复习参考题二B 组第5题)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2)y=x+12+x .探源:两者形式上虽有一定的差别,但主要都是考查了求反函数问题.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形,增加了对指对数关系的考查.4.(2004全国Ⅱ,4)函数y=1-x +x(x≥1)的反函数是( )A.y=x 2-2x+2(x <1)B.y=x 2-2x+2(x≥1)C.y=x 2-2x(x <1)D.y=x 2-2x(x≥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求反函数的基本技能.求反函数要注意原函数定义域对反函数的定义域的影响.由y=1-x +1,解关于x 的方程得x=(y-1)2+1.又∵x≥1,∴y=1-x +1≥1. 故反函数为f -1(x)=(x-1)2+1,x≥1.原题:(《数学》第一册上第64页习题2.4第1题)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8)y=42-x (x≥2). 探源:涉及带根号的求反函数问题,本题是课本习题的变形题,在求解中,注意反函数的定义域即是原函数的值域.。
高一数学第一章知识点
⾼⼀数学第⼀章知识点进⼊到⾼⼀阶段,⼤家的学习压⼒都是呈直线上升的,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编⾼⼀频道为⼤家整理了《新⼈教版⾼⼀数学必修⼀第⼀章知识点》希望⼤家能谨记呦!!⾼⼀数学第⼀章知识点⼀.知识归纳: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起就成为⼀个集合(集).其中每⼀个对象叫元素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者必居其⼀)、互异性(若a?A,b?A,则a≠b)和⽆序性({a,b}与{b,a}表⽰同⼀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2)集合的表⽰⽅法:常⽤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限集,空集。
4)常⽤数集:N,Z,Q,R,N2.⼦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集:若对x∈A都有x∈B,则AB(或AB);2)真⼦集:AB且存在x0∈B但x0A;记为AB(或,且)3)交集:A∩B={x|x∈A且x∈B}4)并集:A∪B={x|x∈A或x∈B}5)补集:CUA={x|xA但x∈U}注意:①?A,若A≠?,则?A;②若,,则;③若且,则A=B(等集)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与、?的区别;(2)与的区别;(3)与的区别。
4.有关⼦集的⼏个等价关系①A∩B=AAB;②A∪B=BAB;③ABCuACuB;④A∩CuB=空集CuAB;⑤CuA∪B=IA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①A∩A=A,A∩?=?,A∩B=B∩A;②A∪A=A,A∪?=A,A∪B=B∪A;③Cu(A∪B)=CuA∩CuB,Cu(A∩B)=CuA∪CuB;6.有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集,2n-1个⾮空⼦集,2n-2个⾮空真⼦集。
高一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第一章
高一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第一章(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第一章A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1)列举法:{a,b,c……}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4)Venn图: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③如果A⊆B, B⊆C ,那么A⊆C④如果A⊆B 同时B⊆A 那么A=B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即A B={x|x∈A,且x∈B}.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 B(读作‘A并B’),即A B ={x|x∈A,或x∈B}).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ACS,即C S A=},|{AxSx x∉∈且韦恩图示A B图1A B图2SA性 质A A=A A Φ=Φ A B=B A A B ⊆A A B ⊆BA A=A A Φ=A A B=B A A B ⊇A A B ⊇B(C u A) (C u B)= C u (A B) (C u A) (C u B)= C u (A B) A (C u A)=U A (C u A)= Φ.例题: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3.若集合M={y|y=x 2-2x+1,x ∈R},N={x|x ≥0},则M 与N 的关系是 .4.设集合A=}{12x x <<,B=}{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5.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人教版高一数学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一、重点:1.简单的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充要条件(其实每章的主要内容就在本章的小结与复习,而重点就是小结与复习中的第二大点“学习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中的第一小点学习要求中前面写了“掌握”或者是“初步掌握”的内容,对于那里写“了解”的内容只要知道就可以了,写了“理解”的内容算是比较重点的)二、主要内容1.1集合1.第四页 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
例如{1,2,3,4,5}(用的是大括号)2.第五页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例如上面那个集合的元素就是1、2、3、4、53.补充 集合的特征:(1)确定性,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这一点在第五页有解释;(2)互异性,集合中每个元素都是不一样的,不会存在{1,1,2,3,4}这样的集合(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的排列换一下顺序还是同一个集合,如{1,2,3}和{3,2,1,}是相同的4.第四页 记一下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的符号N ;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的符号5.第五页 集合的元素的一些表示方法:A a ∈表示元素a 属于集合A ;a A ∉表示元素a 不属于集合A6.第六页 了解一下什么叫有限集、无限集7.第六页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符号∅1.2子集、全集、补集1.第八页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集合A 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包含集合A ,记作A ⊆B 或B ⊇A (和大于、小于号一样,开口开向大的那一边),如{1,2,3}和{1,2},前面那个集合包含了后面那个集合的所有元素,所以前面那个集合更大,所以{1,2}⊆{1,2,3}或{1,2,3}⊇{1,2}注意:区分∈(属于)和⊆(包含于)2.上面所说的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也就是较小的集合是较大的集合的子集。
3.第八页 真子集:如果A ⊆B ,并且A ≠B ,则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函数的概念》教材梳理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函数的概念》教材梳理XXX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函数1.函数的定义传统的函数定义是指,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x被称为自变量。
近代的函数定义则是指,设A和B都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得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其中x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为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的集合{f(x)|x∈A}为函数的值域。
2.函数的三要素1)定义域定义域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有时可以省略。
如果未加特殊说明,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所有实数x的集合。
在实际问题中,还必须考虑自变量x所代表的具体量的允许值范围。
例如,函数y=x+3,由于没有指出它的定义域,则我们认为它的定义域是x≥-3且x≠的实数。
又如,一矩形的宽为x m,长是宽的2倍,其面积为y=2x^2,此函数的定义域为x>0而不是全体实数。
2)对应法则对应法则f是核心,它是对自变量x进行“操作”的“程序”或者“方法”,是连结x与y的纽带。
按照这一“程序”,从定义域集合A中任取一个x,可得到值域{y|y=f(x)且x∈A}中唯一y与之对应。
一般地,函数f(x)中,“f”可以用具体的文字来描述,如f(x)=x^2,f表示为“求平方”;f(x)=2x+1,f表示为“乘2加1”。
但有时,由于函数f(x)没有解析式,我们就无法用文字写出它的对应法则。
同一“f”,可以“操作”于不同形式的变量,如f(x)是对x进行操作,而f(x^2)是对x^2进行“操作”,f(3)是对3进行“操作”。
由此可知,对应法则f可以用具体的文字、图象或列表来表达。
3)值域值域是函数值的集合{f(x)|x∈A},它是对应法则f作用于定义域A中所有元素所得到的函数值的集合。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一: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本节主要包括函数的模型、函数的应用等知识点。
主要是理解函数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灵活利用函数解答实际应用题。
1、常见的函数模型有一次函数模型、二次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对数函数模型、分段函数模型等。
2、用函数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是:(1)阅读并且理解题意.(关键是数据、字母的实际意义);(2)设量建模;(3)求解函数模型;(4)简要回答实际问题。
常见考法:本节知识在段考和高考中考查的形式多样,频率较高,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都有。
多考查分段函数和较复杂的函数的最值等问题,属于拔高题,难度较大。
误区提醒:1、求解应用性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函数本身的定义域,还要结合实际问题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解应用性问题时,首先要弄清题意,分清条件和结论,抓住关键词和量,理顺数量关系,然后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典型例题】例1:(1)某种储蓄的月利率是0.36%,今存入本金100元,求本金与利息的和(即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计算5个月后的本息和(不计复利).(2)按复利计算利息的一种储蓄,本金为a元,每期利率为r,设本利和为y,存期为x,写出本利和y随存期x变化的函数式.如果存入本金1000元,每期利率2.25%,试计算5期后的本利和是多少?解:(1)利息=本金×月利率×月数.y=100+100×0.36%·x=100+0.36x,当x=5时,y=101.8,∴5个月后的本息和为101.8元.例2:某民营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A产品的利润与投资成正比,其关系如图1,B产品的利润与投资的算术平方根成正比,其关系如图2(注:利润与投资单位是万元)(1)分别将A,B两种产品的利润表示为投资的函数,并写出它们的函数关系式。
(2)该企业已筹集到10万元资金,并全部投入A,B两种产品的生产,问:怎样分配这10万元投资,才能是企业获得利润,其利润约为多少万元。
最新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1 第一章 函数概念2 (1)函数的概念3 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4 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5 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6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7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8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9 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10 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11 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12 做[,),(,),(,],(,)a a b b +∞+∞-∞-∞.13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14 a b <,(前者可以不成立,为空集;而后者必须成立). 15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6 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17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18 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19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20 ⑤tan y x =中,()π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22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23 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24 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25 [()]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26 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27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28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29 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30 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31 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32 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33 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34 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35 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36 2()()()0a y x b y x c y ++=37则在()0a y ≠时,由于,x y 为实数,故必须有2()4()()0b y a y c y ∆=-⋅≥,从而确定函数的值38 域或最值.39 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40 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41 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42 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43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44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45(5)函数的表示方法4647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48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49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50(6)映射的概念51①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52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53做集合A到B的映射,记作:f A B→.54②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如果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a Ab B55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56(6)函数的单调性57①定义及判定方法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58 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59 ③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 =,令()u g x =,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增,则[()]y f g x =60 为增;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减,61则[()]y f g x =为减;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减.62 (7)打“√”函数()(0)af xx a x=+>的图象与性质63()f x 分别在(,]a -∞-、[,)a +∞上为增函数,64 分别在[,0)a -、(0,]a 上为减函数. 65 (8)最大(小)值定义66 ①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67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68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大值,记作max ()f x M =.69②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70 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小值,记作71 max ()f x m =.72 (9)函数的奇偶性73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74函数的性 质定义图象判定方法函数的奇偶性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奇.函数...(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偶函..数.. (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y 轴对称)②若函数()f x 为奇函数,且在0x =处有定义,则(0)0f =.75 ③奇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76 反.77 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78 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 79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80 〖2.1〗指数函数81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82 (1)根式的概念83 ①如果,,,1n x a a R x R n =∈∈>,且n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当n 是奇数时,a 的n 次84 n a n 是偶数时,正数a 的正的n n a 负的n 次方根用符85号0的n 次方根是0;负数a 没有n 次方根.86 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当n 为奇数时,a 为任意实数;87 当n 为偶数时,0a ≥.88 ③根式的性质:n a =;当n 为奇数时,a =;当n 为偶数时,89 (0)|| (0) a a a a a ≥⎧==⎨-<⎩. 90(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91 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0,,,m na a m n N +=>∈且1)n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92 0.93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1()0,,,mm n n aa m n N a -+==>∈且1)n >.0的负分数94 指数幂没有意义. 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 95 (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96 ①(0,,)r s r s a a a a r s R +⋅=>∈ ②()(0,,)r s rs a a a r s R =>∈ 97③()(0,0,)r r r ab a b a b r R =>>∈ 98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99 (4)指数函数100101 〖2.2〗对数函数102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103 (1)对数的定义104 ①若(0,1)x a N a a =>≠且,则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a x N =,其中a 叫做底数,N105叫做真数. 106 ②负数和零没有对数.107 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log (0,1,0)x a x N a N a a N =⇔=>≠>. 108 (2)几个重要的对数恒等式109 log 10a =,log 1a a =,log b a a b =.110 (3)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111 常用对数:lg N ,即10log N ;自然对数:ln N ,即log e N (其中 2.71828e =…). 112(4)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1,0,0a a M N >≠>>,那么113①加法:log log log ()a a a M N MN += ②减法:log log log a a a MM N N-= 114③数乘:log log ()n a a n M M n R =∈ ④log a N a N =115⑤log log (0,)b n a a nM M b n R b =≠∈ ⑥换底公式:log log (0,1)log b a bN N b b a =>≠且 116【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117 (5)对数函数118(6)反函数的概念119 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A ,值域为C ,从式子()y f x =中解出x ,得式子()x y ϕ=.如果120 对于y 在C 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x y ϕ=,x 在A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121 子()x y ϕ=表示x 是y 的函数,函数()x y ϕ=叫做函数()y f x =的反函数,记作1()x f y -=,习惯122 上改写成1()y f x -=. 123 (7)反函数的求法124 ①确定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②从原函数式()y f x =中反解出1()x f y -=; 125③将1()x f y -=改写成1()y f x -=,并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 126 (8)反函数的性质127 ①原函数()y f x =与反函数1()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128②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1()y f x -=的值域、定义域. 129③若(,)P a b 在原函数()y f x =的图象上,则'(,)P b a 在反函数1()y f x -=的图象上. 130 ④一般地,函数()y f x =要有反函数则它必须为单调函数. 131 〖2.3〗幂函数 132 (1)幂函数的定义133一般地,函数y xα134=叫做幂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α是常数.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3)幂函数的性质①图象分布:幂函数图象分布在第一、二、三象限,第四象限无图象.幂函数是偶函数时,图象157 分布在第一、二象限(图象关于y 轴对称);是奇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图象关于原点158 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时,图象只分布在第一象限.159 ②过定点: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1,1).160③单调性:如果0α>,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0,)+∞上为增函数.如果0α<,则幂函161 数的图象在(0,)+∞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 轴与y 轴.162④奇偶性:当α为奇数时,幂函数为奇函数,当α为偶数时,幂函数为偶函数.当qpα=(其中163 ,p q 互质,p 和q Z ∈),若p 为奇数q 为奇数时,则q py x =是奇函数,若p 为奇数q 为偶数时,则164 qpy x =是偶函数,若p 为偶数q 为奇数时,则q py x =是非奇非偶函数.165 ⑤图象特征:幂函数,(0,)y x x α=∈+∞,当1α>时,若0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下方,若1x >,166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上方,当1α<时,若0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上方,若1x >,其图象在直167 线y x =下方.168 〖补充知识〗二次函数 169 (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170 ①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②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③两根式:171 12()()()(0)f x a x x x x a =--≠(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172 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173 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 174 ③若已知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 x 更方便. 175 (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176①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2bx a=-顶点坐标是177 24(,)24b ac b a a--. 178②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2b a -∞-上递减,在[,)2b a -+∞上递增,当2bx a=-时,179 2min 4()4ac b f x a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函数在(,]2b a -∞-上递增,在[,)2ba -+∞上递减,180当2bx a=-时,2max 4()4ac b f x a -=.181③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当240b ac ∆=->时,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182 ********(,0),(,0),||||||M x M x M M x x a =-=. 183(4)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根的分布184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涉及,但185 尚不够系统和完整,且解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186 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系统地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187 设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实根为12,x x ,且12x x ≤.令2()f x ax bx c =++,从188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向:a ②对称轴位置:2bx a=- ③判别式:∆ ④端点函189 数值符号. 190 ①k <x 1≤x 2 ⇔191192 ②x 1≤x 2<k ⇔193194 ③x 1<k <x 2 ⇔ af (k )<0195196 ④k 1<x 1≤x 2<k 2 ⇔ 197198199 ⑤有且仅有一个根x 1(或x 2)满足k 1<x 1(或x 2)<k 2 ⇔f (k 1)f (k 2)<0,并同时考虑200 f (k 1)=0或f (k 2)=0这两种情况是否也符合201202203⑥k 1<x 1<k 2≤p 1<x 2<p 2 ⇔ 204 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205 (5)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在闭区间[,]p q 上的最值206 设()f x 在区间[,]p q 上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令01()2x p q =+.207 (Ⅰ)当0a >时(开口向上) 208 ①若2b p a -<,则()m f p = ②若2b p q a ≤-≤,则()2b m f a=- ③若2b q a ->,则()m f q = 209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①若02b x a -≤,则()M f q =b ()f p 218 219 220 221 2222230x 0x225226 (Ⅱ)当0a <时(开口向下) 227 ①若2b p a -<,则()M f p = ②若2b p q a ≤-≤,则()2b M f a=- ③若2bq a ->,则()M f q = 228229 230 231 232 233 234235 236 237 ①若02b x a -≤,则()m f q = ②02b xa->,则()m f p =.238 239 240 241 242 243244ff fx246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247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248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249 ))((D x x f y ∈=的零点。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集合有关概念1. 集合的含义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 元素的确定性,(2) 元素的互异性,(3) 元素的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υ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1)列举法:{a,b,c……}R| x-3∈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2} ,{x| x-3>2}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4)Venn图:4、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A⊆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B,且A⊆②真子集:如果AC⊆C ,那么A⊆B, B⊆③如果AB⊆④如果A A 那么A=B⊆同时B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υ三、集合的运算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即A B={x|x A,且x B}.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 B(读作…A并B‟),即A B ={x|x A,或x B}).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即CSA=韦恩图示性质A A=AA Φ=ΦA B=B AA B AA B BA A=AA Φ=AA B=B AA B AA B B(CuA) (CuB)= Cu (A B)(CuA) (CuB)= Cu(A B)A (CuA)=UA (CuA)= Φ.例题: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A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B著名的艺术家C一切很大的书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2.集合{a,b,c }的真子集共有个3.若集合M={y|y=x2-2x+1,x R},N={x|x≥0},则M与N的关系是 .4.设集合A= ,B= ,若A B,则的取值范围是5.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人。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非空真子集.(8)交集、并集、补集【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交集A B{|,x x A∈且}x B∈(1)A A A=(2)A∅=∅(3)A B A⊆A B B⊆BA并集A B{|,x x A∈或}x B∈(1)A A A=(2)A A∅=(3)A B A⊇A B B⊇BA补集U A {|,}x x U x A∈∉且1()UA A=∅2()UA A U=【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解集||(0)x a a<>{|}x a x a-<<||(0)x a a>>|x x a<-或}x a>||,||(0) ax b c ax b c c+<+>>把ax b+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 a<,||(0)x a a>>型不等式来求解(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判别式24b ac ∆=-∆>0∆=0∆<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的图象O一元二次方程20(0) ax bx c a++=>的根21,242b b acxa-±-=(其中12)x x<122bx xa==-无实根20(0) ax bx c a++>>的解集1{|x x x<或2}x x>{|x}2bxa≠-R ()()()U U UA B A B=()()()U U UA B A B=〖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a b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2x k k Z ππ≠+∈.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2()()()0a y x b y x c y ++=,则在()0a y ≠时,由于,x y 为实数,故必须有2()4()()0b y a y c y ∆=-⋅≥,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6)映射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映射,记作:f A B →.②给定一个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且,a A b B ∈∈.如果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 叫做元素a 的象,元素a 叫做元素b 的原象.yxo〖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函数的单调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 质定义图象判定方法 函数的 单调性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当x .1.< x ..2.时,都有f(x ...1.)<f(x .....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x 1x 2y=f(X)xy f(x )1f(x )2o(1)利用定义(2)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3)利用函数图象(在某个区间图象上升为增) (4)利用复合函数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当x .1.< x ..2.时,都有f(x ...1.)>f(x .....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y=f(X)yxox x 2f(x )f(x )211(1)利用定义(2)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3)利用函数图象(在某个区间图象下降为减) (4)利用复合函数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③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 =,令()u g x =,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增,()u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减;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减.(2)打“√”函数()(0)af x x a x=+>的图象与性质()f x 分别在(,]a -∞-、,)a +∞上为增函数,分别在[,0)a 、]a 上为减函数.(3)最大(小)值定义 ①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2)存在0x I ∈,使得0()f x M=.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大值,记作max ()f x M=.②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小值,记作max ()f x m =.【1.3.2】奇偶性(4)函数的奇偶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 质定义图象判定方法 函数的 奇偶性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奇函..数..(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偶函数....(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②若函数()f x 为奇函数,且在0x =处有定义,则(0)0f =.③奇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②化解函数解析式; 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 ④画出函数的图象. 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 ①平移变换0,0,|()()h h h h y f x y f x h ><=−−−−−−−→=+左移个单位右移|个单位0,0,|()()k k k k y f x y f x k ><=−−−−−−−→=+上移个单位下移|个单位②伸缩变换01,1,()()y f x y f x ωωω<<>=−−−−→=伸缩01,1,()()A A y f x y Af x <<>=−−−−→=缩伸③对称变换()()x y f x y f x =−−−→=-轴()()y y f x y f x =−−−→=-轴 ()()y f x y f x =−−−→=--原点1()()y x y f x y f x -==−−−−→=直线 ()(||)y y y y f x y f x =−−−−−−−−−−−−−−−→=去掉轴左边图象保留轴右边图象,并作其关于轴对称图象()|()|x x y f x y f x =−−−−−−−−−→=保留轴上方图象将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 (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
最新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点: 1、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 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 , x A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 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3、集合的三要素中的互异性是个考点,经常跟函数、不等式联系 起来作为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考查。
如: 已知A={1,2a,a+b},B={4,2a-3,3},且A=B,求a,b的值。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的: (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 、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难点攻破
1、实例体会三种表示方法的的优点与缺点。
2、分段函数的画法,实例讲解。如
3、解析式的列出引导学生学会找等量关系,根据等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数在某区间上的的单调性. 教学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及奇偶性及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主要知识点: 1、 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格式。 2、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就称 函数为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3、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就称 函数为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知识点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元素: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用小写拉丁字母 ,,,c b a 表示,元素三大性质:互异性,确定性,无序性.2集合: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集,用大写拉丁字母 ,,,C B A 表示.3集合相等:两个集合B A ,的元素一样,记作B A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①属于:A a ;②不属于:A a .5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 N N 或*;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6集合的表示方法:①列举法: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②描述法:把集合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x P 的元素x 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 P A x 的方法;③图示法(Ve nn 图):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的方法.7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对于两个集合B A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就称集合A 为集合A 的子集,记作,读作A 包含于B ;真子集:如果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就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读作A 真包含于B .8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 表示,空集的性质,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9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B x A x x B A 或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补集},|{A x U x x A C U且(U 为全集,全集是含有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运算性质:B A B B A ;B A A B A ;A A ; A ;U C U C A A C C U U U U ,,)(,)()()(),()()(B A C B C A C B A C B C A C UU U U U U .10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般地,“若p ,则q ”为真命题,p 可以推出q ,记作q p ,称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p 是q 的条件的四种类型:若q q p , p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p p q , q ,则p 是q 的必要充分不条件;若q p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若p q ,q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1全称量词及全称量词命题:短语“所有的”,“任意一个”在逻辑中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 表示,含有全称量词的命题成为全称量词命题.12存在量词及存在量词命题:短语“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在逻辑中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 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成为存在量词命题.13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全称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存在量词命题;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是全称量词命题.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不等式1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①对称性a b b a ;②传递性,a b b c a c ;③可加性a b a c b c ;④可乘性,0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⑤同向可加性,a b c d a c b d ;⑥同向可乘性0,0a b c d ac bd ;⑦可乘方性 0,1nna b a b n n ;⑧可开方性 0,1nna b ab n n.⑨可倒数性bab a 11.2重要不等式:若R b a ,,则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3基本不等式:若0a ,0b ,则2a b ab,即2abab,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4不等式链:若0a ,0b ,则baabbab a112222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一正二定三相等.5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6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判别式24b ac0 0 0 二次函数2y a x b x c0a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2a xb x 0c0a的根有两个相异实数根1,22b x a12x x 有两个相等实数根122bx x a没有实数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20a x b x c 0a 12x xx x x 或2bx xaR2a xb x c0a12x x x x第三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B A ,是非空的实数集,如果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 与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A x x f 叫做函数的值域,值域是集合B 的子集.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求函数定义域的原则:(1)若 f x 为整式,则其定义域是R ;(2)若 f x 为分式,则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集合;(3)若 f x 是二次根式(偶次根式),则其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0的实数集合;(4)若 0f x x ,则其定义域是 0x x ;(5)若 0,1xf x aaa ,则其定义域是R ;(6)若 lo g 0,1af x x aa ,则其定义域是 0xx;(7)若x x f t a n )( ,则其定义域是},2|{Z k k x x;求函数值域的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单调性法等;求函数的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凑法,方程组法等;3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用函数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用图象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列出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4分段函数:在定义域内,对于自变量x 的不同取值区间,有不同对应关系的函数.6函数的单调性:(1)单调递增:设任意D x x 21,(I D ,I 是 f x 的定义域),当12x x 时,有12()()f x f x .特别的,当函数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增时,该函数称为增函数;(2)单调递减:设任意D x x 21,(I D ,I 是 f x 的定义域),当12x x 时,有12()()f x f x.特别的,当函数在它的定义域上单调递增时,该函数称为减函数.7单调区间:如果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那么就说函数在这一区间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就叫做函数的单调区间,单调区间分为单调增区间和单调减区间.8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同增异减.9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地,设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I x ,都有))(()(M x f M x f ;I x 0使得M x f )(0,那么称M 是函数的最大(小)值.10函数的奇偶性:偶函数:一般地,设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I ,如果I x ,都有I x ,且)()(x f x f ,那么函数叫做偶函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偶函数)(x f y 满足|)(|)()(x f x f x f ;奇函数:一般地,设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I ,如果I x ,都有I x ,且)()(x f x f ,那么函数叫做奇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若奇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中有零,则其函数图象必过原点,即(0)0f .11幂函数:一般地,函数 x y 叫做幂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 是常数.12幂函数 f x x 的性质:①所有的幂函数在 0, 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 1,1;②如果0 ,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区间 0, 上是增函数;③如果0 ,则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 0, 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 从右边趋向于原点时,图象在y 轴右方无限地逼近y 轴,当x 趋向于 时,图象在x 轴上方无限地逼近x 轴;④在直线1 x 的右侧,幂函数图象“指大图高”;⑤幂函数图象不出现于第四象限.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n 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指数幂运算性质(1)若nx a ,则 n na n xa n为奇数为偶数;(2)n n a n a n a为奇数为偶数;(3)()nna a ;(4)*(0,,,1)mnmn a a am n N n 且;(5)*1(0,,1)m nnmaam n N n a,且;(6)0的正分数指数幂为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7) 0,,r s r s a a a a r s R ;(8) ()0,,r s r s a a a r s R ;(9) ()0,0,,r r r ab a b a b r s R .2、对数、对数运算性质(1) lo g 0,1x a a N x N a a ;(2) lo g 100,1aa a ;(3) lo g 10,1aaa a ;(4); lo g 0,1a NaNaa ;(5) lo g 0,1maam a a ;(6) lo g ()lo g lo g 0,1,0,0aaaM N MN aa ;(7) lo g lo g lo g 0,1,0,0aaaM MN aa N;(8) lo glo g 0,1,0naaMn M aa ;(9)换底公式 lo g lo g 0,1,0,0,1lo g c a c b b aa b c c a;(10)l o g l o g 0,1,,*mna a n bb aa n m Nm;(11) 1lo g lo g 0,1,0,naa MM aa M n R n;(12) lo g lo g lo g 10,1,0,1,0,1a b c b c a a a b b c c .3、指数函数)1,0( a a a y x且及其性质:①定义域为 , ;②值域为 0, ;③过定点 0,1;④单调性:当1a 时,函数 f x 在R 上是增函数;当01a 时,函数 f x 在R 上是减函数;⑤在y 轴右侧,指数函数的图象“底大图高”.4、对数函数)1,0(lo ga ax y a且及其性质:①定义域为 0, ;②值域为 , ;③过定点 1,0;④单调性:当1a 时,函数f x 在 0, 上是增函数;当01a 时,函数 f x 在 0, 上是减函数;⑤在直线1 x 的右侧,对数函数的图象“底大图低”.5指数函数xa y 与对数函数)1,0(lo g a a x y a且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图象关于直线x y 对称.6不同函数增长的差异:线性函数模型)0( k b kx y 的增长特点是直线上升,其增长速度不变;指数函数模型)1( a a y x的增长特点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呈“指数爆炸”状态;对数函数模型)1(lo g a x y a的增长特点是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速度越来越慢,即增长速度平缓;幂函数模型)0( n x y n的增长速度介于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之间.7函数的零点:在函数)(x f y 的定义域内,使得0)( x f 的实数x 叫做函数的零点.8零点存在性定理:如果函数 f x 在区间 ,a b 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且有0f a f b ,那么函数y f x在区间 ,a b 内至少有一个零点,即存在 ,c a b ,使得0f c ,这个c 也就是方程 0f x 的根.9二分法:对于区间],[b a 上图象连续不断且 0f a f b 的函数)(x f y,通过不断把它的零点所在区间一分为二,使得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10给定精确度 ,用二分法求函数)(x f y 零点0x 近似值的步骤:⑴确定零点0x 的初始区间 ,a b ,验证 0f a f b ;⑵求区间 ,a b 的中点c ;⑶计算)(c f ,并进一步确定零点所在的区间;①若0)( c f ,则c 就是函数的零点;②若0)()( c f a f (此时),(0c a x ),则令c b ;③若0)()( b f c f (此时),(0b c x ),则令c a ;⑷判断是否达到精确度 :若a b ,则得到零点的近似值a (或b );否则重复上面的⑵至⑷.第五章三角函数1任意角的分类:按终边的旋转方向分: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2象限角:角 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 为第几象限角.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90360180,k k k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180360270,k k k ;第四象限角的集合为360270360360,k k k 角 的终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就称这个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终边在x 轴非负半轴的角的集合},2|{Z k k ;终边在x 轴非正半轴的角的集合},2|{Z k k ;终边在y 轴非负半轴的角的集合},22|{Z k k;终边在y 轴非正半轴的角的集合},22|{Z k k;终边在x 轴的角的集合},|{Z k k ;终边在y 轴的角的集合},2|{Z k k;终边在坐标轴的角的集合},2|{Z kk;2终边相同的角:与角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 360,k k .3弧度制: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4角度与弧度互化公式:2360 ,1180 ,180157.3.5扇形公式:半径为r 的圆的圆心角 所对弧的长为l ,则角 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lr .若扇形的圆心角为 为弧度制,半径为r ,弧长为l ,周长为C ,面积为S ,则l r ,2Cr l ,21122S l rr.6三角函数的概念:设 是一个任意大小的角, 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 的坐标是 ,x y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 220r r xy,则si n y r,c os x r, t a n 0y xx.7三角函数的符号: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8记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15 30 45 60759012013515018027036012643125 232 43 65232 sin 426212223426123222101c os4262322214260212223101t a n 321332不存在3133不存在9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221si n c os 1 , 2222si n 1c os ,c os 1si n ;si n 2t a n c ossi n sinta n c os ,c os t a n.10诱导公式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1si n 2si n k , c os 2c os k , t a n 2t a n k k .2si n si n, c os c os , t a n t a n . 3si n si n , c os c os , t a n t a n . 4si n si n, c os c os , t a n t a n .5si n c os 2,c os si n 2 . 6si n c os 2 ,c os si n 2.11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si n yxc os yxt a n yx图象定义域RR,2x xk k值域1,11,1 R函数性质12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1) c os c os c os si n si n ;(2) c os c os c os si n si n ;(3) si n si n c os c os si n ;(4) si n si n c os c os si n ;(5) t a n t a n t a n 1t a n t a n( t a n t a n t a n 1t a n t a n );(6) t a n t a n t a n 1t a n t a n( t a n t a n t a n 1t a n t a n ).13二倍角公式:(1)si n 22si n c os ;(2)2222c os 2c os si n 2c os 112si n ;(2c os 21c os 2 ,21c os 2si n 2);(3)22t a n t a n 21t a n ;14半角公式:(1)2c os 12sin ;(2)2c os12c os;(3)c os 1c os12t a n;(4)c os 1sin sin c os 12t a n15辅助角公式:的终边上在角点其中 ),(,t a n ),sin (c ossin 22b a ab xb axb xa.最值当22x kk时,m a x1y ;当22x kk时,m i n 1y .当 2x k k 时,m a x1y ;当2x kk时,m i n 1y .既无最大值也无最小值周期性22奇偶性奇函数偶函数奇函数单调性在2,222k kk上是增函数;在32,222k kk上是减函数.在2,2k k k上是增函数;在2,2k k k上是减函数.在,22k kk上是增函数.对称性对称中心 ,0k k 对称轴2x k k对称中心 ,02k k对称轴x k k 对称中心 ,02k k无对称轴16函数b x A y )sin ( 的图象与性质:图象变换:(1)先平移后伸缩:函数si n 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si n yx 的图象;再将函数 si n 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1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si n y x 的图象;再将函数 si n 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si n y x 的图象.(2)先伸缩后平移:函数si n 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横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1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si n y x 的图象;再将函数si n 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右)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si n y x 的图象;再将函数 si n y x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缩短)到原来的 倍(横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si n y x 的图象.五点法画图函数 si n 0,0y x 的性质:①定义域为R ;②值域为],[A A ;③单调性:根据函数x y sin 的单调区间求函数的单调区间;④奇偶性:当Z k k , 时,函数 si n y x 是奇函数;当Z k k ,2时,函数si n yx 是偶函数;⑤周期:2T ;⑥对称性:根据函数x y sin 的对称性研究函数的对称性1217函数B x A y )sin ( 的应用①振幅:A ;②周期:2 ;③频率:12f;④相位:x ;⑤初相: .⑥最值:函数B x A y )sin ( ,当1x x 时,取得最小值为m i n y ;当2x x 时,取得最大值为m a xy,则 m a xm i n 12y y, m a xm i n 12y y,21122x x x x.。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_第一章_知识点与习题讲解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_第一章_知识点与习题讲解一、实数的分布1.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是可以用两个整数的比表示的数,包括整数、分数和循环小数。
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
2.实数的分布实数是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的。
实数可以表示在数轴上,有理数处于数轴上的有序点上,而无理数则处于数轴上的间断点上。
二、数列1.数列的定义数列由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所组成,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数列的项,其中第n个数称为第n项,用an表示。
2.数列的性质-数列可以是有限的或无限的;-数列可以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或其他类型的数列;-数列的前n项和是指数列的前n项的和,用Sn表示。
三、逻辑与命题1.命题的定义命题是陈述一个明确的陈述句,可以判断真假的句子。
2.逻辑的基本运算-否定:命题p的否定是“非p”,用¬p表示;-合取:命题p和命题q的合取是“p并且q”,用p∧q表示;-析取:命题p和命题q的析取是“p或者q”,用p∨q表示;-排列:命题p和命题q的排列是“若p,则q”,用p→q表示。
四、命题间的逻辑关系1.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若命题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若命题p→q成立,则q是p的必要条件。
2.等价命题等价命题是指两个命题具有相同的真值,可以通过推理得到。
-等价式:若命题p等价于命题q,则称p和q是等价命题,并用p↔q 表示;-基本等价式:德摩根定律、蕴含等价式等。
练习题1.将下列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1,1.5,√2,0.25,π答案:有理数:-1,1.5,0.25;无理数:√2,π2.判断以下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并求出它的公差:-3,6,9,12,15-1,4,9,16-4,1,-2,-5,-8答案:-是等差数列,公差为3;-不是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公差为-33.判断以下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如果数是2的整数倍,那么它一定是偶数;-闰年是指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如果a=b,那么a+c=b+c。
高一数学必修1复习各章知识点总结(人教)集合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集合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 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 ,b ,c }和{a ,c ,b }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 ={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 A b A ∈∉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或 N + ;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 ,b ,c ……},元素有限个(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如:{x ∈R| x -3>2},{x | x -3>2}(3)语言描述法,如: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组成的集合 (4)Venn 图: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为Φ。
如:{x |x 2= -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B A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 ,记作A ⊆/B 或B ⊇/A 2.“相等”关系:A=B实例:设A={x |x 2-1=0},B={-1,1},“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 ⊆A②真子集:如果A ⊆B ,且A ≠ B 那就说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或者说,如果A ⊆B ,且存在元素x B ∈,且x A ∉ ③如果A ⊆B ,B ⊆C ,那么A ⊆C ④如果A ⊆B 同时 B ⊆A 那么A=B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020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超全)
2020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超全)高中数学知识点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集合的概念是指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
3) 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M,或者a∉M,两者必居其一。
4) 集合的表示法包括自然语言法、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5) 集合的分类包括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6) 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如下:名称记号意义子集 A⊆B A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真子集 A⊂B A⊆B,且B中至少有一元素不属于A集合相等 A=B A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B,B中的任一元素都属于A7) 已知集合A有n(n≥1)个元素,则它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2n-1个非空子集和0个非空真子集。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8) 交集、并集、补集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如下:名称记号意义交集A∩B {x|x∈A,且x∈B}并集 A∪B {x|x∈A,或x∈B}补集 A' {x|x∈U,且x∉A}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x|0)的解集为{-a<x<a}。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对于形如 $ax+b$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将其看成一个整体,化成 $|ax+b|a(a>0)$ 型的不等式来求解。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于形如 $ax^2+bx+c$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首先计算其判别式 $\Delta=b^2-4ac$,然后根据二次函数$y=ax^2+bx+c(a>0)$ 的图像,分类讨论 $\Delta$ 的大小关系。
当 $\Delta>0$ 时,解集为 $\{x|xx_2\}$;当 $\Delta=0$ 时,解集为 $\{x|x=x_1\}$;当 $\Delta<0$ 时,无实数解。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与习题讲解
必修 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基础知识点整理第 1 讲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知识要点:1.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set ),其元素具有三个特征,即确定性、互异性、 无序性.2.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列举法,即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 括起来,基本形式为{a 1,a 2,a 3,,a n },适用于有限集或元素间存在规律的无限集. 描述法,即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基本形式为{x A |P (x )},既要关注代表元素 x ,也要把 握其属性P (x ) ,适用于无限集.3. 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 A ,B ,C ,表示集合. 要记住一些常见数集的表示,如自然数集N , 正整数集N *或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R .4.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属于(belong to )与不属于(not belong to ),分别用符号 、 表示,例如3N ,-2N . ¤例题精讲:【例 1】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方程x (x 2 -2x -3)=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大于 2且小于 7的整数. 解:(1)用描述法表示为:{x R |x (x 2 -2x -3)=0}; 用列举法表示为{0,-1,3}.(2)用描述法表示为:{x Z |2 x 7}; 用列举法表示为{3,4,5,6}.【例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已知 A ={x |x =3k + 2,k Z }, B ={x | x = 6m -1,m Z },则有:17 A ; - 5 A ; 17 B . 解:由3k +2=17,解得k =5Z ,所以17A ;7 由3k +2=-5,解得k =7Z ,所以-5A ; 3 由6m -1=17,解得m =3Z ,所以17B . 【例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P 6 练习题2, P 13 A 组题4) (1)一次函数y = x + 3与y = -2x + 6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2)二次函数 y =x 2 - 4的函数值组成的集合;(3)反比例函数 y = 2 的自变量的值组成的集合. x2){y |y =x 2 -4}={y | y -4}. 2(3){x |y = 2}={x |x 0}.x点评:以上代表元素,分别是点、函数值、自变量. 在解题中不能把点的坐标混淆为{1,4} , 也注意对比(2)与(3)中的两个集合,自变量的范围和函数值的范围,有着本质上不同, 分析时一定要细心.*【例4】已知集合A = {a | x +a =1有唯一实数解},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A . 解:化方程 x +a =1为:x 2 - x - (a + 2) = 0 .应分以下三种情况:x 2 - 2 ⑴方程有等根且不是2:由 △=0,得a = - 9 ,此时的解为x = 1 ,合.42 ⑵方程有一解为 2 ,而另一解不是- 2 :将 x = 2 代入得 a =- 2 ,此时另一解 x =1-2, 合.}={(1,4)}.解:(1){(x , y )|y =x +3y = -2x + 6⑶方程有一解为- 2 ,而另一解不是 2 :将x=- 2 代入得a= 2 ,此时另一解为x=2+1,合.综上可知,A={-9,- 2, 2}.点评: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研究出根的情况,从而列举法表示. 注意分式方程易造成增根的现象.第 2 讲§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知识要点: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 ,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说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其中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记作A B(或B A),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2.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A B),且集合B 是集合A的子集(B A),即集合A 与集合B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3.如果集合A B,但存在元素x B,且x A,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记作A B(或B A).4.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作空集(empty set),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5.性质:A A;若A B,B C,则A C;若A I B= A,则A B;若A U B= A,则B A.¤例题精讲:【例1】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菱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x R|x2+2=0};0 {0};{0};N {0}.解:(1),;(2)=,∈,,.【例2】设集合A = {x | x = n ,n Z}, B = {x | x = n + 1 ,n Z},则下列图形能表示A与B关系的 A B B A A B A B是().A .B .C. D .解:简单列举两个集合的一些元素,A = {, - 3-1,-1,0,1,1,3,},B ={,-3,-1,1,3,},易知B A,故答案选A.另解:由B ={x | x = 2n +1 , n Z},易知B A,故答案选A.【例3】若集合M =x|x2+x-6=0,N=x|ax-1=0,且N M,求实数a的值. 解:由x2+x-6=0x=2或-3,因此,M = 2, -3.(i)若a=0时,得N=,此时,N M;(ii)若a0 时,得N = {}. 若N M,满足= 2或= -3,解得a= 或a= - .a aa 23 故所求实数a的值为0或1或-1.23 点评:在考察“ A B”这一关系时,不要忘记“ ” ,因为A=时存在A B. 从而需要分情况讨论. 题中讨论的主线是依据待定的元素进行.【例4】已知集合A={a,a+b,a+2b},B={a,ax,ax2}. 若A=B,求实数x的值.解:若a+ax2-2ax=0, 所以a(x-1)2=0,即a=0 或x=1.a +2b =ax2 当a=0 时,集合B中的元素均为0 ,故舍去;当x=1 时,集合B2中的元素均相同,故舍去.若a +b =ax 2ax2-ax-a=0.a +2b =ax因为a≠0,所以2x2-x-1=0, 即(x-1)(2x+1)=0. 又x≠1,所以只有x =-1.经检验,此时A=B成立. 综上所述x=-1.2 点评:抓住集合相等的定义,分情况进行讨论. 融入方程组思想,结合元素的互异性确定集合.第 3 讲§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一)¤知识要点:集合的基本运算有三种,即交、并、补,学习时先理解概念,并掌握符号等,再结合解题的训练,而达到掌握的层次. 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三种基本运算如下.并集交集补集概念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set )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对于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记号A U B (读作“A并B”)A I B (读作“A交B”)ðU A (读作“A的补集”)符号A U B={x|x A,或x B}A I B ={x|x A,且x B}ðA ={x|x U,且x A}图形表示U A¤例题精讲:【例1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B,如右图所示:BA I B={x|3x5},A A BC (A U B)={x| x-1,或x9}-1 3 5 9 x4【例2】设A ={x Z | | x | 6}, B =1, 2,3, C =3,4,5,6,求: (1)A I(B I C ); (2)A Ið(B U C ).解:Q A =-6,-5,-4,-3,-2,-1,0,1,2,3,4,5,6.(1)又Q B I C =3,∴ A I ( B I C ) = 3; (2)又Q B U C =1,2,3,4,5,6,∴ A I C (B U C )=-6,-5,-4,-3,-2,-1,0.例3】已知集合A = {x | - 2 x 4} , B = {x | x m } ,且A I B =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由A I B = A ,可得A B . 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 与集合 B ,如右图所示: B A由图形可知, m 4. 4-2m x 4 m x点评:研究不等式所表示的集合问题,常常由集合之 间的关系,得到各端点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是否含端点的问题.【例4】已知全集U ={x |x 10,且x N *},A ={2,4,5,8},B ={1,3,5,8},求C (A U B ),C (A I B ), (C U A )I (C U B ), (C U A ) U (C U B ) ,并比较它们的关系. 解:由A U B ={1,2,3,4,5,8},则C U (A U B )={6,7,9}. 由A I B ={5,8},则C U (A I B )={1,2,3,4,6,7,9} 由C U A ={1,3,6,7,9},C U B ={2,4,6,7,9}, 则(C U A )I (C U B )={6,7,9}, (C U A )U(C U B )={1,2,3,4,6,7,9}. 由计算结果可以知道,(C U A )U(C U B ) =C U (A I B ),(C U A )I(C U B ) =C U (A U B ). 另解:作出 Venn 图,如右图所示,由图形可以直接观察出来结果. 点评:可用 Venn 图研究(CA )U(CB ) =C (A I B ) 与(C A )I(C B ) =C (A U B ) ,在理解的 基础记住此结论,有助于今后迅速解决一些集合问题.¤知识要点:Venn 图理解和掌握各区域的集合运算表示,解决一类可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运算. 通过图 形,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集合性质: C U (A I B ) = (C U A ) U (C U B ) , C U (A U B ) = (C U A ) I (C U B ) .2. 集合元素个数公式:n (A U B ) =n (A )+n (B )-n (A I B ).3. 在研究集合问题时,常常用到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也常由新的定义考查 创新思维.¤例题精讲:【例 1】设集合A =-4,2a -1,a 2,B =9,a -5,1-a,若A I B =9,求实数a 的值. 解:由于A =-4,2a -1,a 2,B =9,a -5,1-a ,且A I B =9 ,则有:当2a -1=9时, 解得a =5,此时A ={-4, 9, 25},B ={9, 0, -4},不合题意,故舍去; 当 a 2=9 时,解得 a =3或-3 .a =3时, A ={-4,5,9}, B ={9,-2,-2},不合题意,故舍去; a =-3,A ={-4, -7, 9},B ={9, -8, 4} ,合题意. 所以, a =-3.【例2】设集合A ={x |(x -3)(x -a )=0,a R },B ={x |(x -4)(x -1)=0},求A U B , A I B .(教 材 P 14 B 组题 2 ) 解:B ={1,4}.当a =3时,A ={3},则A U B ={1,3,4},A I B =; 当a = 1时, A = {1,3} ,则A U B = {1,3,4}, A I B ={1}; 当a = 4时, A = {3, 4} ,则A U B = {1,3,4}, A I B ={4}; 当a 3且a 1且a 4时,A ={3,a },则A U B ={1,3,4,a },A I B =. 点评:集合 A 含有参数 a ,需要对参数 a 进行分情况讨论. 罗列参数 a 的各种情况时, 需依据集合的性质和影响运算结果的可能而进行分析,不多不少是分类的原则.【例3】设集合A ={x|x2+4x=0},B ={x|x2+2(a+1)x+a2-1=0,a R},若A I B=B,求实数a的值.解:先化简集合A={-4,0}. 由A I B=B,则B A,可知集合B可为,或为{0},或{-4},或{-4,0}.(i)若B=,则=4(a+1)2-4(a2-1)0,解得a<-1;(ii)若0 B,代入得a2-1=0a=1或a=-1,当a =1 时,B=A,符合题意;当a = -1时,B={0} A,也符合题意.(iii)若-4B,代入得a2-8a + 7 = 0 a=7或a=1,当a =1时,已经讨论,符合题意;当a=7时,B={-12,-4},不符合题意.综上可得,a=1或a≤-1.点评:此题考查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集合间的关系的应用. 通过深刻理解集合表示法的转换,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可以把相关问题化归为解方程的问题,这是数学中的化归思想,是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解该题时,特别容易出现的错误是遗漏了A=B和B=的情形,从而造成错误.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例4】对集合A与B,若定义A-B={x|x A,且x B},当集合A={x|x8,x N*},集合B = {x | x(x - 2)(x - 5)(x - 6) = 0}时,有A - B = . (由教材P12 补集定义“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为C U A={x| x U,且x A}”而拓展)解:根据题意可知,A={1,2,3,4,5,6,7,8},B={0,2,5,6} 由定义A-B={x| x A,且x B},则A-B={1,3,4,7,8}.点评:运用新定义解题是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训练,关键是理解定义的实质性内涵,这里新定义的含义是从A中排除B的元素. 如果再给定全集U,则A-B也相当于A I (C U B).¤知识要点:1.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 = f(x),x 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f (x) | x A}叫值域(range).2.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则:{x|a≤x≤b}=[a,b] 叫闭区间;{x|a<x<b}=(a,b) 叫开区间;6{x |a ≤x <b }=[a ,b ) , {x |a <x ≤b }=(a ,b ],都叫半开半闭区间. 符号:“∞”读“无穷大”;“-∞”读“负无穷大”;“+∞”读“正无穷大”. 则{x | x a } = (a , +) , {x | x a }=[a ,+),{x | x b }=(-,b ),{x |x b }=(-,b ],R =(-,+).3. 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当且仅当函数定义域、对应法则分 别相同时,函数才是同一函数.¤例题精讲:(2)由,解得 x 3且 x 9,3x -1-2所以原函数定义域为[3,9)U(9,+).【例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1) y = 3x + 25- 4x解:(1)要使函数有意义,则5-4x 0,解得x 5. 所以原函数的定义域是{x | x 5}.3x + 2 1 12 x + 8 1 3(4 x - 5) + 23 3 23 3 3 3 y = = = =- + - +0=- ,所以值域为{y | y - }.5- 4x 4 5-4x 4 5- 4x 4 5- 4x444(2) y = -x 2+ x + 2 = -(x - 1)2+ 9. 所以原函数的定义域是 R ,值域是(-,9]. 24 4【例3】已知函数 f (1-x )=x . 求:(1) f (2)的值; (2) f (x )的表达式1 + x解:( 1)由1-x =2,解得x =-1,所以 f (2)=-1.1 + x3 32)设1+x =t ,解得x =1+t ,所以 f (t )=1+t ,即 f (x )=1+x. 点评:此题解法中突出了换元法的思想. 这类问题的函数式没有直接给出,称为抽象函 数的研究,常常需要结合换元法、特值代入、方程思想等.2【例 4】已知函数 f (x )=x ,x R .1 + x 21)求 f (x )+ f (1)的值;(2)计算:x(2)原式= f (1)+(f (2)+ f (12))+(f (3)+ f (13))+(f (4)+ f (14))=12+3=72 点评:对规律的发现,能使我们实施巧算. 正确探索出前一问的结论,是解答后一问的 关键.¤知识要点:简明,给自变量可求函数值);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优点:直观形象, 反应变化趋势);列表法(列出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优点:不需计算就可看 出函数值).例 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 1 ) y =x +12-1;(2) x -3 y = 3 x -1-2.解:( 1)由 x +2 -10,解得x -1且x -3, 所以原函数定义域为(-,-3)U(-3,-1)U(-1,+).解:( 1)由 f (x )+ f (1)=x 2x 2x2 1 + x 21 + x 21+x2+= 1 + x 1 + x 1 + x=1.2) y = - x + x + 2.f (1)+ f (2)+ f (3)+ f (4)+2.分段函数的表示法与意义(一个函数,不同范围的x,对应法则不同).3.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 :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mapping).记作“ f : A→ B”.判别一个对应是否映射的关键:A中任意,B中唯一;对应法则f. ¤例题精讲:【例1】如图,有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铁皮,将其四个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的小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无盖的盒子,写出体积V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式是______________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 .解:盒子的高为x,长、宽为a-2x,所以体积为V=x(a-2 x)2. 又由a-2 x0 ,解得x a.2所以,体积V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式是V =x(a-2x)2,定义域为{x|0x a}.【例2】已知f(x)= x+2x+2 x(-,1),求f [f(0)]的值.x3+ x-3x(1,+)解:∵ 0(-,1),∴ f(0)= 3 2.又∵ 3 2 >1 ,∴ f(32)=(3 2)3+(3 2)-3=2+1=5,即f[f(0)]= 5.【例3】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y=|x-2|; (教材P26 练习题3)(2) y =| x-1|+|2x+4|.解:( 1)由绝对值的概念,有y =| x - 2 |= x - 2, x2.2 -x, x 2 所以,函数y=| x - 2 |的图象如右图所示.3x+3, x 1(2)y =|x-1|+|2x+4|=x+5, -2x 1,-3 x- 3, x -2所以,函数y=|x -1|+|2x+4|的图象如右图所示.点评:含有绝对值的函数式,可以采用分零点讨论去绝对值的方法,将函数式化为分段函数,然后根据定义域的分段情况,选择相应的解析式作出函数图象.【例4】函数f(x)=[x]的函数值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例如[-3.5]=-4,[2.1]=2,当x(-2.5,3]时,写出f(x)的解析式,并作出函数的图象.-3, -2.5 x -2-2, -2 x -1-1, -1x0 解:f(x)=0, 0x 11, 1x 2函数图象如右:2, 2 x 33, x = 3点评:解题关键是理解符号m的概念,抓住分段函数的对应函数式.8域 I 内的某个区间 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x 1 , x 2 ,当 x 1<x 2 时, 都有 f (x 1)<f (x 2),那么就说 f (x )在区间 D 上是增函数(increasing function ). 仿照增函数的定义可定义减函数.2. 如果函数 f (x )在某个区间 D 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就 说 f (x )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 D 叫 f(x )的单调区间. 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是从左向右是上升的(如右图 1),减函数的图象 从左向右是下降的(如右图 2). 由此,可以直观观察函数图象上升与下降的变化趋势,得 到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3. 判断单调性的步骤:设x 1 、x 2 ∈给定区间,且 x 1<x 2;→计算 f (x 1 )-f (x 2 ) →判断符 号→下结论.¤例题精讲:【例1】试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函数 f (x )= 2x 在区间(0,1)上的单调性.x - 1解:任取x 1, x 2 ∈(0,1),且x 1 x 2 . 则 f (x 1)- f (x 2)= 2x 1 - 2x 2 = 2(x 2-x 1) .x - 1 x -1 (x -1)(x -1) 由于0x x 1,x -10,x -10,x -x0,故 f (x )-f (x )0,即 f (x ) f (x ).所以,函数 f (x )= 2 x 在(0,1)上是减函数.x -1【例2】求二次函数 f (x )=ax 2+bx +c (a 0)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 解:设任意x ,x R ,且x x . 则f (x )- f (x )=(ax 2+bx +c )-(ax 2+bx +c )=a (x 2-x 2)+b (x -x ) =(x -x )[a (x +x )+b ]. 若 a 0 ,当x x -时,有x -x 0 , x +x - ,即a (x +x )+b 0 ,从而122 a12 12a12f (x 1)-f (x 2)0,即 f (x 1)f (x 2 ) ,所以 f (x )在(-,- b]上单调递增. 同理可得 f (x )在[- b ,+) 2a 2a上单调递减.【例 3】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y =|x -1|+|2x +4|;(2)y =-x 2 +2|x |+3.3x +3, x1解:(1)y =|x -1|+|2x +4|=x +5, -2x 1,其图象如右. -3 x - 3, x -2由图可知,函数在[-2,+)上是增函数,在(-,-2]上是减函数.(2)y =-x2+2|x|+3=-x +2x +3, x 0,其图象如右.- x - 2x + 3, x 0由图可知,函数在(-,-1]、[0,1]上是增函数,在[-1,0]、[1,+) 上是减函数. 点评:函数式中含有绝对值,可以采用分零点讨论去绝对值的方法,将函数式化为分段函数. 第 2 小题也可以由偶函数的对称性,先作 y 轴右侧的图象,并把 y 轴右侧的图象对折 到左侧,得到 f (| x |) 的图象. 由图象研究单调性,关键在于正确作出函数图象.1.定义最大值:设函数y = f (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对于任意的x∈I,都有f (x) ≤M;存在x0∈I,使得f(x0) = M. 那么,称M是函数y = f (x)的最大值(Maximum Value). 仿照最大值定义,可以给出最小值(Minimum Value)的定义.2.配方法: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 (a0) 的最大(小)值,先配方成y=a(x+ b )2+4ac-b后,当a0时,函数取最小值为4ac-b;当a0时,函数取最大值2a4a4a4ac - b24a3.单调法:一些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容易观察出来,或者可以先证明出函数的单调性,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4.图象法:先作出其函数图象后,然后观察图象得到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题精讲:【例1】求函数y= 6的最大值.x+x+1解:配方为y= 6,由(x+1)2+33,得068.y=1)2 +3 (x+2)+4 4 0(x+1)2 +38(x+24 24 所以函数的最大值为8.【例2】某商人如果将进货单价为8 元的商品按每件10 元售出时,每天可售出100 件. 现在他采用提高售出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件提价1元,其销售量就要减少10 件,问他将售出价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所赚得的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解:设他将售出价定为x元,则提高了(x-10)元,减少了10g(x-10)件,所赚得的利润为y = (x -8)g[100-10g(x -10)].即y=-10x2+280x-1600=-10(x-14)2+360. 当x=14时,y =360. 所以,他将售出价定为14元时,才能使每天所赚得的利润最大, 最大利润为360 元. 【例3】求函数y = 2x + x - 1的最小值.解:此函数的定义域为1, +) ,且函数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所以当x =1时,y min =2+ 1-1 = 2 ,函数的最小值为2.点评:形如y = ax + b cx+d的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可以用单调性法研究,也可以用换元法研究.【另解】令x-1=t,则t0 ,x=t2+1 ,所以y=2t2+t+2=2(t+1)2+15,在t0时是增函数,当t =0时,y =2,故48函数的最小值为2.【例4】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53(1)y=3-2x-x , x[-2,2]; (2)y=|x+1|-|x-2|. 解:( 1)二次函数y =3-2x-x2的对称轴为x =-b,即x=-1.2a画出函数的图象,由图可知,当x=-1时,y max=4;当x = 23时,y min10所以函数y =3-2x -x 2, x [-5,3]的最大值为 4,最小值为- 9 . 3(x 2)(2) y =|x +1|-|x -2|=2x -1 (-1 x 2).-3 ( x -1)作出函数的图象,由图可知, y [-3,3]. 所以函数的最大值为 3, 最小值为-3. 点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常根据闭区间与对称轴的关系,结合图 象进行分析. 含绝对值的函数,常分零点讨论去绝对值,转化为分段函数进行研究. 分段函 数的图象注意分段作出.¤知识要点:1. 定义:一般地,对于函数 f (x )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 f (- x ) = f (x ) ,那么函数 f (x )叫偶函数(even function ). 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 x ,都有 f (-x ) =-f (x ) ),那么 函数 f (x )叫奇函数(odd function ).2. 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中心对称,偶函 数图象关于 y 轴轴对称.3. 判别方法:先考察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用比较法、计算和差、比商法等判 别 f (-x )与 f (x )的关系.¤例题精讲:【例 1】判别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 f (x )=x 3-1; (2) f (x )=|x -1|+|x +1|;(3) f (x )=x 2-x 3.x 解:( 1)原函数定义域为{x | x 0} ,对于定义域的每一个 x ,都有 f (-x )=(-x )3- 1=-(x 3- 1)=-f (x ), 所以为奇函数.- xx(2)原函数定义域为 R ,对于定义域的每一个 x ,都有 f (-x )=|-x -1|+|-x +1|=|x -1|+|x +1|= f (x ) ,所以为偶函数. (3) 由于 f (-x )=x 2+x 3f (x ),所以原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例2】已知 f (x )是奇函数,g (x )是偶函数,且 f (x )-g (x )=1 ,求 f (x )、g (x ).x +1 解:∵ f (x )是奇函数,g (x )是偶函数,∴ f (-x )=-f (x ),g (-x )=g (x ).两式相减,解得 f (x )= x ;两式相加,解得 g (x )= 1x 2 - 1 x 2 - 1则f ( x ) -g ( x ) =1x +1 f (-x )-g (-x ) = 1-x +1即f (x )-g (x )=x1+1-f (x )-g (x )=1 -x +1。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经典例题+巩固练习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1)列举法:{a,b,c……}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4)Venn图: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③如果A⊆B, B⊆C ,那么A⊆C④如果A⊆B 同时B⊆A 那么A=B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运算类型交集并集补集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交B’),即A B={x|x∈A,且x∈B}.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 B(读作‘A并B’),即A B ={x|x∈A,或x∈B}).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ACS,即C S A=},|{AxSx x∉∈且韦恩图示A B图1A B图2SA性 质A A=A A Φ=Φ A B=B A A B ⊆A A B ⊆BA A=A A Φ=A A B=B A A B ⊇A A B ⊇B(C u A) (C u B)= C u (A B) (C u A) (C u B)= C u (A B) A (C u A)=U A (C u A)= Φ.例题: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3.若集合M={y|y=x 2-2x+1,x ∈R},N={x|x ≥0},则M 与N 的关系是 .4.设集合A=}{12x x <<,B=}{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5.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一、集合的概念1、集合: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集。
⚫例如:1~10之间的所有偶数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2、集合的表示: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3、集合的特征:①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②确定性: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也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一个元素在或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的。
③无序性: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顺序是不定的,可以随意变换。
*两个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
4、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集合的描述方法:①列举法: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
②描述法:一般地,设A是一个集合,我们把集合A中所有具有共同特征P(x)的元素x所组成的集合表述为{x∈A|P(x)}。
⚫例如:⚫复习巩固:1、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就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2、集合之间关系的表示:韦恩图(Venn图),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
3、集合的相等:一般地,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中的元素,那么,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也就是说,若A⊆B,且B⊆A,则A=B。
4、真子集: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x∉A,就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5、空集:一般地,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第一章一、集合(jihe)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x-3>2}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 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A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③如果AB, BC ,那么AC④如果AB 同时BA 那么A=B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
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A = A,A∪φ= A ,A∪B = B∪A.4、全集与补集(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记作:CSA 即CSA ={x xS且xA}(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
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⑴CU(C UA)=A ⑵(C UA)∩A=Φ ⑶(CUA)∪A=U二、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定义域补充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2.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再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见课本21页相关例2)值域补充(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 ∈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即记为C={ P(x,y) | y= f(x) , x∈A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 画法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3)作用: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
提高解题的速度。
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5.什么叫做映射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记作“f:A B”给定一个集合A到B的映射,如果a∈A,b∈B.且元素a和元素b 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说明: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①集合A、B及对应法则f是确定的;②对应法则有“方向性”,即强调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它与从B到A的对应关系一般是不同的;③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Ⅰ)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Ⅱ)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Ⅲ)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
6.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1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3 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4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注意啊: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
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
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补充一:分段函数(参见课本P24-25)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
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不要把它误认为是几个函数;(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补充二:复合函数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例如: y=2sinX y=2cos(X2+1)7.函数单调性(1).增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注意:○1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2 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2) 图象的特点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3).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 定义法:○1 任取x1,x2∈D,且x1(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_(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如下:函数单调性u=g(x) 增增减减y=f(u) 增减增减y=f[g(x)] 增减减增注意:1、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 2、还记得我们在选修里学习简单易行的导数法判定单调性吗?8.函数的奇偶性(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注意:○1 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函数可能没有奇偶性,也可能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 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1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 确定f(-x)与f(x)的关系;○3 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 或f(-x)+f(x) = 0,则f(x)是奇函数.注意啊: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有时判定f(-x)=±f(x)比较困难,可考虑根据是否有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9、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等,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10.函数(小)值(定义见课本p36页)○1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小)值○2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小)值○3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小)值: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值f(b);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