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秒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三年级时分秒单元小结

三年级时分秒单元小结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 时、分、秒的认识。
- 钟面的认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
时针最短最粗,分针比时针长一些,秒针最细最长。
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 时间单位的大小:时>分>秒。
1时 = 60分,1分=60秒。
例如,分针走一圈是60分,时针走一大格,所以1时 = 60分;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一小格,所以1分 = 60秒。
2. 时间的计算。
- 简单的时间计算:- 单位相同的时间计算,直接相加减。
例如,30分+20分 = 50分。
- 单位不同的时间计算,要先把单位换算成相同的,再进行计算。
比如计算2时30分+30分,先把2时30分换算成150分(因为2时 = 120分,120 + 30 = 150分),然后150分+30分 = 180分,再把180分换算成3时。
- 经过时间的计算:- 数格法:在钟面上数出时针和分针走过的格数来计算经过时间。
例如,从3时到3时30分,分针走了6个大格,也就是30分钟。
- 计算法:用结束时间减去开始时间。
如果是分减分不够减时,要向时借1当60分。
计算上午8时30分到上午10时经过的时间,10时 - 8时30分 = 1时30分。
二、学习重点。
1. 牢记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
- 必须熟练掌握1时 = 60分,1分 = 60秒。
在做时间计算时,这是基础。
如果换算关系记错,计算结果肯定是错误的。
2. 准确计算经过时间。
- 无论是数格法还是计算法,都要准确判断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在计算法中,要注意分不够减时的借位情况。
三、学习难点。
1. 时间单位的换算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 在复杂的时间计算问题中,如既有小时又有分钟的计算,需要准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例如,计算3时20分 - 1时45分,要把3时20分换算成2时80分,再进行计算。
2. 经过时间计算中的易错点。
- 容易混淆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而且在计算时,如果涉及到跨整时的情况,如从上午11时20分到下午1时10分,要先把下午1时10分换算成13时10分,再进行计算,这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认识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这三个专题的确定是源于教材,且基本覆盖了教材的全部要求,又不拘泥于教材,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认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培养时间观念。
对应课标
对应标准: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钟面上都有什么?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惯
专题问题设计
1、分针在钟面上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分?
2、分针从时刻12走到时刻1,经过几分?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包括电脑、投影等)
常规资源:教材、钟面模型
教学支撑环境:教室
其他:教师自制课件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
应用“报数”游戏导入,利用“5个5个地报数”与“钟面上每一大格包括5个小格”的相似之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认识时、分做好准备。
2、是否知道“时”和“分”这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
2、怎样认读几时几分?
3、时和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专题划分
专题一:认识“分”( 1课时)
专题二:认识几时几分(1 课时)
专题三:解决问题(1 课时)
专题一
第一单元时,分,秒:秒的认识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时,分,秒:秒的认识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识别并读出秒针在钟表上的位置,理解秒作为时间单位的概念。
2.学生能够掌握秒与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即1分钟=60秒。
3.学生能够运用秒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时活动,如数数、跑步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时间单位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秒作为时间单位的概念,掌握秒与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能够正确读出秒针在钟表上的位置,并进行简单的计时活动。
三、教学难点•准确理解秒与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秒的概念进行计时和比较。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钟表图片、秒针动态演示、秒与分换算关系的动画等。
•实物钟表,用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计时器或秒表,用于进行简单的计时活动。
五、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钟表,直观展示秒针的运动和秒与分的关系。
•操作体验法:通过动手操作实物钟表和计时器,让学生亲身体验秒的概念。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计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段学生熟悉的动画片片段,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段动画片播放了多长时间吗?”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单位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秒的认识。
2. 新课教学(1)秒的概念和秒针的运动•直观演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钟表图片,指出秒针的位置,并演示秒针的运动。
提问:“秒针是怎么移动的?它移动一圈代表多少时间?”•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观察实物钟表,尝试找出秒针并观察其运动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秒针移动的特点。
(2)秒与分的换算关系•动画演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秒与分换算关系的动画,解释1分钟=60秒的概念。
《时分秒》说课稿

《时分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时分秒》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整时和半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 1 分=60 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时间单位和时间计算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基础,他们对时间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秒”这样较小的时间单位还比较陌生,对时间的计算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 1 分=60 秒。
(2)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能正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秒的过程,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时间的宝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 1 分=60 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难点: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正确地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刻。
《时分秒》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解析

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们需要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一些最基本的数学概念,例如数的大小比较、算式的基本表示等等。
而《时分秒》就是这样一本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个单元,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该单元的教案解析。
一、教学目标基于课程目标,小学三年级的《时分秒》教学旨在:1.了解时分秒的比较,建立时间意识。
2.理解时分秒的基本换算。
3.学会用“时:分:秒”表示时间,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间。
4.练习熟练掌握时间的应用技能。
二、教学重点1.时分秒的比较问题2.时分秒的换算3.时间的表示方法4.时间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间2.时间的应用技能四、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教师可以用一些常见的日常生活问题来引入这个单元的学习,如“饭点快到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久以后到饭点?”等问题。
通过引入来让学生认识时间的重要性,懂得掌握时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讲解时分秒在学生对时间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可以详细讲解时分秒的概念,给学生展示时分秒看起来像什么,如长短不一的时针、分针、秒针,给学生产生视觉影响从而更加容易理解。
3.时分秒的比较教师可以通过时间比较所产生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时分秒。
例如,如果我们现在是上午9点钟,10点钟会是多久?如何计算出要过多久才能到10点钟?在这个过程中,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4.时分秒的换算在学生理解时间概念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了解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例如,1小时=60分钟=3600秒,用表格形式展示学生,并用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把换算学会。
5.时间的表示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用“时:分:秒”表示时间,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间。
可以先教给学生简单的时间,如10点30分,然后进一步让学生表示时间到半分钟、一分钟,甚至到秒钟的时间。
6.时间的应用在学生熟练掌握时间的概念、换算和表示方法后,教师可以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练习时间的应用技能。
时分秒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教学环节2:易错知识警示与总结
1对时间单位认识不准确
【例题1】填空: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
错误答案:分或时
正确答案:秒
错点警示: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秒,系红领巾时间很快而且短,而20分钟需要半节课长的时间,填20时更秒之间的进率
【例题2】判断:1分=10秒。()
错误答案:√
正确答案:×
错点警示:误把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当作10。
规避策略:时、分、秒每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60,不是10。
3误以为用时越短速度越快
【例题3】想一想:50米比赛跑步小红用了8秒,小兰用了9秒,她们俩谁跑得快?
8秒()9秒,()跑得快。
错误答案:<小兰
正确答案:<小红
错点警示:只注重比较数字的大小。
规避策略:用时间记录跑步成绩时,用时越短,成绩就越好。
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时间单位的关系。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学习重点
时间单位间的关系及简单的时间计算。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钟面、电子表。
教学环节1:重点单元知识归纳
知识点
具体内容
认识时间单位秒。
时间单位间的关系。
1.观察钟表找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即1分=60秒;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即1时=60分。
2.学生观察三针的变化讨论时间之间的关系。
3.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利用进率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年级时分秒单元总结

三年级时分秒单元总结一、单元概述在三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时、分、秒是时间计量单位的重要概念。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如何使用钟表来计量时间。
二、重点知识1. 时间单位:时、分、秒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时间的计算:如何将小时、分钟、秒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
3. 时间的表示:使用12小时制或24小时制来表示时间。
4. 时间的换算:如何将时间从一个单位换算到另一个单位(例如,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5. 钟表的认识:如何读取钟表上的时间。
三、关键技能1. 能够准确地将时间从一种单位转换为另一种单位。
2. 能够进行时间的基本加法和减法运算。
3. 能够正确读取钟表上的时间。
4. 能够理解并遵守与时间有关的基本规则和习惯,例如尊重他人的时间,准时完成任务等。
四、学习成果评估这一单元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他们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时、分、秒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来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
测试内容应该包括时间单位的理解、时间的计算和表示、时间的换算以及钟表的认识等。
4. 时间观念的养成: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遵守时间规则,是否能够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五、学习策略建议1. 记忆和理解:通过反复阅读和练习,加深对时、分、秒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 实践和应用:尝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例如设定闹钟、计算时间等。
3. 自我评估和调整:定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
一1时分秒的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时、分、秒”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3、简单的时间计算二、教材编写特点及重难点关于“时间”知识的的教学,人教版分为三个阶段编排。
第一阶段:在第一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在第二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它比较抽象,而且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块知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学生能更好的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教材选取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如主题图利用新年联欢晚会的倒计时情境和商场内钟表柜台的场景来引出“秒”;例[2]选择早上从家里出发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来学习计算用了多少时间;练习中估计穿衣、刷牙所需要的时间,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来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让学生调查50米跑所需要花的时间等。
教材通过这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来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正确的时间观念并不是通过纸上谈兵能得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它是在学生不断的应用、不断的体验中建立的。
教材正是从这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逐渐感受、形成时间观念。
如数一分钟有多长,一分钟能做哪些事,刷牙、整理书包等需要多少时间……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理解离不开活动,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时分秒 》教材解析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解析一、教材分析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中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中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1时=60分。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编排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主题图中新年联欢晚会的倒计时。
商场内钟表柜台的场景。
上学路上花费时间的计算。
学生的作息时间。
商场开门、关门时间。
火车晚点。
调查50米跑花的时间等。
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体验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刷牙、整理书包等需要多少时间。
和所有计量单位一样,除了重视单位的换算及相关计算以外,要更强调“观念”的建立。
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标解读第一学段中“常见的量”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已经会看整时和半时,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1时=60分。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
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四、具体内容(一)秒的认识1.主题图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
三年级上时分秒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时分秒知识梳理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时分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这部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和掌握好时分秒的概念、换算以及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数学成绩,还能更好地规划时间,合理安排生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
一、时分秒的认识1、秒的认识秒是比分还要小的时间单位。
在钟面上,秒针走得最快,走 1 小格是 1 秒,走 1 圈是 60 秒。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感受 1 秒的长短,比如眨一下眼睛大约就是 1 秒,拍一下手大约也是 1 秒。
2、分的认识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走 1 圈是 60 分。
1 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们也能做不少事情,比如可以读一篇短文、写几个汉字等。
3、时的认识时针走 1 大格是 1 时,走 1 圈是 12 时。
1 时的时间就比较长了,我们可以上一节课、看一场电影等。
二、时分秒之间的换算1、秒与分的换算因为 1 分= 60 秒,所以把秒换算成分时,用秒数除以 60;把分换算成秒时,用分数乘以 60。
例如:120 秒=()分,因为 120÷60 = 2,所以 120 秒= 2 分;3 分=()秒,因为 3×60 = 180,所以 3 分= 180 秒。
2、分与时的换算1 时= 60 分,把分换算成时,用分数除以 60;把时换算成分,用时数乘以 60。
比如:180 分=()时,180÷60 = 3,所以 180 分= 3 时;4 时=()分,4×60 = 240,所以 4 时= 240 分。
三、经过时间的计算1、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1)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在钟面上数出分针走了多少格,就知道经过了多少分。
(2)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2、举例说明例如:小明 8 时 30 分开始写作业,9 时 50 分写完,他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方法一:在钟面上数,从 8 时 30 分到 9 时 30 分经过了 1 时,从 9 时 30 分到 9 时 50 分又经过了 20 分,所以一共经过了 1 时 20 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单元分析

第二单元时分秒单元分析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接收。
所以,教材特别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时间,体验时间。
学情分析:
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它和生活密切关联,所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钟表。
时间已经知道了什么,从学生已有的时间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其次,一定要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认识、体验时间。
教学重点:能认识几时几分几秒,理解时与分、分与秒的关系,学会用5分钟5分钟的数的方法读、写时间。
教学难点:能认清快到几时和几时刚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3.简单的时间计算: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二、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对“时间”这个可以计量的量,掌握单位并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是认识时间概念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认识了时间单位“秒”之后,安排对分与秒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的系统;在认识单位后,安排对其计量工具的认识,包括钟面、电子表和秒表,了解其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
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是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而逐渐深入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时间的经验,设计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首先,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
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注重基本思路的展示和模型思想的建立教材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时分秒单元分析

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时分秒单元分析在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第一单元“时分秒”是一个重要的起始单元,它为学生后续学习时间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这一单元的内容看似简单,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却并非易事。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一单元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编排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秒的认识教材通过呈现各种钟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秒针,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以及 1 分= 60 秒。
2、时间的计算学生需要学习简单的时间计算,包括经过时间的计算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
3、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时间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时间单位。
例如,在认识秒的时候,通过呈现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场景,让学生感受秒的短暂;在计算经过时间时,通过展示小明上学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计算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 1 时= 60 分,1 分= 60 秒。
(2)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索时间计算方法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并计算经过的时间。
2、教学难点(1)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尤其是跨时、分、秒的计算。
(2)建立 1 秒、1 分的时间观念。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关于时间的感性经验,比如知道早上起床、上学、放学、晚上睡觉等大致的时间。
但是,他们对于时间单位的准确概念和精确计算还比较模糊,尤其是秒这个较小的时间单位,学生可能较难感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在这些基础上来认识“秒”,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具有如下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单元学习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单元学习难点: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四、课时安排:3课时.1、秒的认识…………1课时2、时间单位的换算…1课时3、时间的计算……1课时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4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学习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鱼计算起就铺垫作用.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三、单元学习重点: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四、单元学习难点: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五、课时安排:6课时.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三、学习措施1.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学习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四、课时安排:7课时.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2、千米的认识……………3课时3、吨的认识……2课时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万以内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二、学习目标: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三、学习重难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都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单元知识构成:1信息窗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的二次进位和二次退位,即一般加减计算.2信息窗2:被减数中间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和加法中的连续进位,即整数加减法中的重点和难点.3信息窗3:解决比多和比少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解决位数不同的计算问题.四、课时安排:9课时1、加法…………3课时2、减法…………4课时3、整理和复习…2课时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由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二、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三、学习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四、学习难点:“倍”的概念的建立.五、课时安排:4课时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分为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安排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在学习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安排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二个板块是笔算乘法.它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也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以前教的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这个难点.二、单元学习目标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单元学习措施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适当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四、课时安排:12课时.1、口算乘法…………2课时2、笔算乘法…………9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学习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二、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三、重点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四、课时安排:6课时.1、四边形…………1课时2、周长…………5课时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1、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进一步巩固了分数的意义,同时又为以后分数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具体学习内容安排如下表:2、分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最后安排了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二、单元学习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二发展性目标: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2.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三、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难点: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以及对“1”的理解.四、学习措施由于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本单元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学习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感性的材料.采用直观演示法,情景学习法,启发诱导法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也领悟到了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学习时,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或者创设一些更加适合儿童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五、课时安排:8课时.1、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2、分数的简单计算………2课时3、分数的简单应用………2课时。
三年级时分秒内容总结

三年级时分秒内容总结
在三年级时,学生们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
1. 数字和数学计算: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理解了零和负数的概念。
2. 数量和测量:学习了数字的大小比较,以及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测量单位。
3. 几何:学习了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例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4. 时间:学习了钟表读数,包括小时、分钟和秒钟。
掌握了每天的日常活动和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
5. 数据分析:学习了如何组织和处理数据,理解了频率表和柱状图的基本原理。
6. 问题解决: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培养了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此外,三年级还加强了对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学生开始独立阅读故事书和写作简单的故事和文章。
此外,他们还学习了一些科学知识,如植物的生命周期、天气现象和动物的分类等。
在语言和社交技能方面,他们也开始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进行合作和分享。
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时分秒》

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时分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无论是上学、吃饭、睡觉,还是玩耍,都离不开对时间的把握。
而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第一单元“时分秒”就是带领我们走进时间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时间,学会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秒”。
秒是时间里最短的单位,滴答一声,一秒钟就过去了。
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们争分夺秒,特别是短跑比赛,往往差距就在零点几秒之间。
我们可以通过时钟上最细最长的秒针来感受秒的流逝,秒针走一小格就是一秒,走一圈就是 60 秒。
60 秒就是一分钟,那一分钟有多长呢?小朋友们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心里默默数 60 下,感受这一分钟。
在这一分钟里,我们能做很多事情呢。
比如,可以快速地读一篇短文,可以系好红领巾,可以写几个简单的汉字。
那 60 分钟又组成了一个小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
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
一小时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完成一节课程的学习,可以看一集动画片,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
了解了时分秒的基本概念后,我们还要学会它们之间的换算。
1 时= 60 分,1 分= 60 秒。
这就像是一个时间的小密码,记住了它,我们就能在时间的世界里自由穿梭啦。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分秒来描述时间。
比如,早上 8 时我们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 12 时吃午饭,下午 4 时放学回家。
又比如,一集动画片大概 20 分钟,一场电影大约 2 小时。
为了更好地感受时分秒,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
比如,用秒表测量自己跳绳 60 秒能跳多少下,或者看看自己在 1 分钟内可以拍多少个皮球。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时间的长短。
学会了看时间,我们还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比如,每天要保证 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体茁壮成长;写作业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拖拖拉拉;玩耍的时候,也要注意时间,不能玩得忘了回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doc认识时间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的一个内容,让学生掌握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有12个大格;如何看整时和半时。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材安排,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时间”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读取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
教材对时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通过时间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2、学生会读几时几分,知道1小时=60分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及自身的尝试活动认识钟面;初步了解时针、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并能熟练认读这些时间。
3、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观念。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应用、抽象概括能力。
5、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积极主动、负责任的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
2、让同学们知道时间观念,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4、结合日常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建立时间观念,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通过教学所习得的方法,形成的技能,需在实践应用中逐步熟练。
时间的认识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时分秒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主题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能说出钟面面上的整时刚过或不到整时的时间,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可利用的资源。
先编排时、分的教学,然后教学秒。
把时和分结合起来教由于1小时的时间比较长,一节课的时间还不足1小时,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分”来体验“时”。
另外,认识钟面上的非整时时刻识。
本主题单元我打乱了原来的教学顺序,重新组合成专题,共分为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时分秒的认识。
通过观察钟面,时分秒针认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生活中经过的时间。
专题二:认识几时几分。
通过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
掌握时间的不同写法。
体三:时间的应用。
根据时间的长短,判断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2、知道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并能说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用1时、1分和1秒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根据钟面的时针分针运动,明确经历的时间,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树立在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意识,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和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时间观念。
对应课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时间,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会用时间单位表示生活中经历的时间。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时间意义,并能根据实际进行估计。
3、进一步体会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时间表示,并能进行交流。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如何确定时分秒?2、如何认识钟面上的时间?3、如何利用时分秒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专题划分(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专题一:认识时分秒( 2 课时)专题二:时间的计算( 2 课时)其中,专题 1 作为研究性学习专题一认识时分秒所需课时课内共用2教时,每周6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专题学习目标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
第一单元时分秒单元学情分析学习本...

第一单元时分秒单元学情分析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会搜集信息单元教材分析通过本课,将能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如下方面: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计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分、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并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
知道1=60分,知道时间换算,时间简单计算。
2、能正确看钟表所表示表示的时间,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
3、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上网收集信息能力第一课时课题:时、分、秒秒的认识课型:新课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间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
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法: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具:课件PPT、各种钟表。
学生自备小型钟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算:28+39= 68+26= 58+39= 35+16= 19+43=36+34= 63+27= 75+19= 32+39= 29+37=2、同学们,每年除夕之夜我们都和亲人坐在一起收看新年联欢晚会的直播节目。
你看,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板书:秒的认识。
二、新授课(一)认识秒,知道1分=60秒1、拿出手中的表看一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同位交流,指名汇报。
2、你想知道有关秒的什么知识?生1:一秒有多长?生2: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学生提问。
三年级数学上册1时分秒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时、分、秒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探索并发现1时=60分,1分=60秒,学会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之前已经初步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考虑到秒是很小的时间单位,日常生活中的计时很少需要精确到秒,因此这部分内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秒”的时间短暂,了解15秒内不同事件的完成程度,体会时间的宝贵。
然后再安排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把先前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后续学习之中,又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新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其主要知识点是:秒的认识;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
在教学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借助钟表模型等学具、教具,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已有认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突破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难点。
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建议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制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知识,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主题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能说出钟面面上的整时刚过或不到整时的时间,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可利用的资源。
先编排时、分的教学,然后教学秒。
把时和分结合起来教由于1小时的时间比较长,一节课的时间还不足1小时,在课堂上可以借助“分”来体验“时”。
另外,认识钟面上的非整时时刻识。
本主题单元我打乱了原来的教学顺序,重新组合成专题,共分为三个专题进行,专题一:时分秒的认识。
通过观察钟面,时分秒针认识,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生活中经过的时间。
专题二:认识几时几分。
通过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
掌握时间的不同写法。
体三:时间的应用。
根据时间的长短,判断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2、知道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并能说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1时、1分和1秒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2、根据钟面的时针分针运动,明确经历的时间,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树立在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意识,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和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时间观念。
对应课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时间,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会用时间单位表示生活中经历的时间。
2、结合现实情境感受时间意义,并能根据实际进行估计。
3、进一步体会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时间表示,并能进行交流。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如何确定时分秒?
2、如何认识钟面上的时间?
3、如何利用时分秒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专题划分(说明:除了说明主题单元将划分成几个专题以及每个专题所用的课时个专题或专题中的哪一个活动将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专题一:认识时分秒( 2 课时)
专题二:时间的计算( 2 课时)
其中,专题 1 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认识时分秒
所需课时课内共用
2教时,每周6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
2、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1秒、1分和1时的时间长短,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
3、在认识时分秒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专题问题设计1、时针分针秒针运动与小格大格有什么关系?
2、1小时与分有什么关系?
3、观察秒针怎样运动,同时分针又在怎样运动?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课件常规资源:教材教学支撑环境: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说明:为达到本专题的学习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应参与的学习活动。
如本专题由几个课时组成,则应分课设计。
请以活动1、活动2、活动3等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述每个课时包含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每个活动的主要步骤。
注意,在这些的本专题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活动一:复习
1、结合上课的时间,复习整时。
现在是几时?(上午9时)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2、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分,介绍时与分的关系。
出示情境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是什么时候去上学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活动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谈话:12到1这两个数字之间是1个大格。
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想一想:从数字12到数字几之间是2大格?从数字12到4是几大格?从12到7呢?
钟面上也有小格,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是一个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
数一数:请同学们拿自己的钟表数一数,数字12到数字1之间有几个小格?(5个)每个大格都有5个小格吗?2大格里有几小格12个大格一共有几个小格?
2、认识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从2走到3也是1小时,也就是说时针走1大格都是多少练习: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演示)
想一想:分针走2大格是几小格?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小格?从12走到7,走了几小格?
练习: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3、学生的独立操作,进一步感知1时=60分。
师:请同学们看钟面上的(课件:12时到1时)时针、分针是怎样运动的?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学生可能会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
时针走了1小时,分针走了60分钟。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我们发现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说明他们走动的时间是怎样的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还知道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于多少分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运动着的钟表,看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走几个大格?
学生交流
板书:1小时=60分
4、感知1分钟有多长。
你一分钟都做些什么?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是通过什么活动来体验1分钟能做什么?学生活动后汇报。
告诉学生1分钟还可以干别的事,可以让父母帮你看时间,做做看。
那么1小时能干些什么呢?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能干什么?
活动三:合作交流
1、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和多少个小格。
2、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
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3、课堂总结
评价要点
让学生自己谈体会,可以加深他们对时、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对
行自我反省与评价,促进学生及时改进。
专题二时间的计算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 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专题问题设计1、怎样在钟面上认识几时?
2、怎样认识几分?
3、怎样计算时间?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信息化资源:课件常规资源:教材教学支撑环境:教室
学习活动设计
复习: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1时=()分 1分=()秒
2、教师用实物中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
二、讲新课联系实际,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1、2时=()分
提问:2时是几个1时?
1时等于60分,2时有几个60分?2个60分相加是多少分?
小结:1时是60分,2时是2个60分,也就是60分加60分等于120分。
3. 完成教科书p62页的做一做,第一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时,一定要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学生分析后汇报结果,鼓励法。
4. 完成教科书p62页,做一做第二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评。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科书p63 第四题
2. 完成教科书p63 第五题
3、完成教科书p63 第六题。
拨表比赛,p64页第4题。
师:王国里正举行拨表比赛,按要求拨表,填出答汇报。
2. 智慧大比拼。
师:机器猫表要来考考你们,经过了多长时间,你会算吗?
出示钟面:7:15—7:50 2:55—3:25
3. 运动会比赛。
师:看,热闹的运动会,都有哪些项目?你想参加哪个?请算出你参加的比赛项目用多就可以参加比赛去了!
出示:运动会日程安排
50米跑:上午9:00—10:00
1分钟拍皮球:上午10:20—11:00
1分钟跳绳:上午11:05—11:45
跳远:下午2:30—3:25
3. 布置作业
2分=()秒 4时=()分
3时=()分 5分=()秒
体育课上跑400米,小强用了1分48秒,小利用了1分54秒,小利比小强多用了多少秒。
评价要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通过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和生活中珍惜时间,做好时间的小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