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用版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正所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体验的环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世界”融入到“生活世界”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从生活导入,感受数学的存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入手,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他们就会自觉探索,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学生们听到这个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接下来我让各小组动手操作,并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发现了什么?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从而得出:像这样每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这样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起来就更加亲切,印象深刻了。
二、创设课堂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讲授不应是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与一开始的意义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
生活中的数学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论文生活中的数学论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
下面是关于生活中的数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生活中的数学论文1最近,我们学习了圆柱、圆锥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式。
我认真学习了课内知识,并做了一些课外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综合学习和练习情况,我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此方面的考好主要有一线六个方面:一是卷。
就是把一个长方形形状的纸卷成圆柱的形状,然后算圆柱的最大体积。
例如:一个长12,56米、宽9。
42米的长方形,卷成一个圆柱,重叠部分忽略不计,求圆柱的最大体积。
这种题目有两种可能,以长为圆形或以宽为圆形。
因此,要把这两种可能都算出来,然后比较。
这种题目要注意的是:必须看清楚是用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卷成圆形。
二是转。
就是把一个长方形的纸,延一条边旋转3600,求所得形状的体积或面积。
举个例子:一个长方形长8厘米,宽5厘米,以长为轴旋转一周,算得到的形状的体积。
一个长方形的纸,旋转一周得到的形状是圆柱体,然后利用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就能得到答案。
这种题目要注意是用什么形状的纸旋转的。
三是削。
就是一种形状的物体,按一定规则消除一些部分,计算剩下形状的体积或表面积,这种题目要注意的是:要把所有的可能全部计算出来,不能偷懒只计算一种。
四是铸。
就是把一种形状的物体融化成液体,然后重新浇铸成另一个形状的物体。
这种题目要抓住形状虽然变化,但体积不会这一关键点来考虑。
五是增。
就是在一种形状上再继续增加一种形状。
这种题目路要注意增加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六是切。
就是吧把一种形状切成几段,然后告诉你增加了什么,增加了多少,让你计算原理的,这种题目要看清楚是怎么切的,切了以后有什么变化,面积如何增加,等等。
以上是我对近期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思考,大家说数学是不是很神秘而又充满趣味呢?生活中的数学论文2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小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教学策略;教学质量一、引言小学数学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出发,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1.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2.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于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3. 教学评价单一: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导致学生全面发展受阻。
4. 家校沟通不足:部分教师与家长沟通不畅,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小学数学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完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多元化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4. 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1)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论文五篇
例谈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引言:数学教育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并能借助于这些素养,来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它问题,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收集并提供一些源于实际的学科知识素材,创设一定的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索出解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识别收集整理寻找表达反思和评价。
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分解或整合训练,是较为有效的训练方式。
布朗斯福特和斯特恩的五步问题解决过程包括: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而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问题解决过程包括六个步骤:问题的确认、问题的定义、问题解决策略的形成、问题的表征、资源的分配以及监控和评估。
笔者认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具体表达为这几步:数学问题的识别,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解决方法和策略的寻找,解决过程的正确表达,解决问题的反思和评价。
1.数学问题的识别所谓的数学问题识别是指学生能透过具体情景,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数学问题。
只有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是什么数学问题,才有可能去着手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同时,我们还要对数学问题进行必要的识别,识别出各类问题的特征,为后续解决问题作好最初地准备。
【例1】实验小学500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小红手中的座位票21排38号,是最后一个座位,请你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三年级)学生看见题目后,不应该是简单的猜测,而是应该意识到座位是否够,与电影院拥有的座位数有关,只要能求出“电影院的座位一共有多少个”,“够不够”的问题就解决了。
从题目来看,、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善于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论文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实进行数学教学_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实进行数学教学通用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数学教学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数学课堂回归到生活本位上,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由书本中“学数学”,向生活中“体验数学”和“做数学”转变。
充分有效地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实进行数学教学。
一、寻找和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本身是抽象的,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事实为主要背景,结合生活实际教数学。
例如,有的学生到“元、角、分的认识”时,他们的表现比较出色。
原来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学生经常自己买东西,家长平时也爱带领孩子去购物,这样,他们与钱打交道的次数相对来说比较多,在他们看来,这部分知识来源于他们的亲身体验,课堂上学的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日常生活积累带到课堂中来,真正从真实生活的体验构建起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从而获得了课堂数学学习的成功。
因此,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可以任意书写,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
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问题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发生密切联系,让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数学。
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愿望。
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与社会实践,使他们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的数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时时刻刻都在身边。
这样,就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体验、探索,学习数学从身边事物开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就要为生活服务。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论文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论文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论文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选取恰当的生活情境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一、发现生活素材,凸显现实性“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低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把丰富的现实原型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来,丰富学生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空间观念。
教学时,我联系生活实际,用学生的眼光摄取生活中有趣的“空间与图形”素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来补充、重组教材内容,组织学习,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有趣,进而引发学习欲望。
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我收集了许多漂亮图片:小动物的、花卉的、生活中的物品、建筑物造型、数字卡片、几何图形、京剧脸谱等,在观察这些图形特点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接着通过“对折”的动手实验,学生轻松地知道了什么是对称、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欣赏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并且还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图案等。
再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先请学生和三角板交朋友--握手,感知角是尖尖的,接着出示校园、教室、学生活动等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角,感知角就在我们身边。
之后我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的物品,让学生发现角,并让他们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见过的角,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教学时我把课本知识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灵活处理教材,增强趣味性教材是范本,只有灵活地运用教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体验活动、多媒体演示,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小论文(整理7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小论文(整理7篇)篇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论文1.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利用身边感兴趣的事物理解数学知识,并能最终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一改传统教学方式死板沉闷的特点,新鲜有趣,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主动感受,发挥想象力,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接受新知识,激发学习动力。
1.2提高学习效率。
生活化教学就是做到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用学生通俗易懂、容易理解的方式,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现象将课本知识呈现出来,并最终回归与实践,将抽象的问题归于具体,将复杂的问题归于简洁,不再是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枯燥讲解,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忆,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知识的掌握,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生活化教学。
2.3课后巩固。
课后的巩固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除了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例如我们之前讨论的“认识人民币”这一节,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后,让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商店里买一些学习用具。
在询问过多少钱之后自己付款,有家长监督,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人民币。
当学生能够做到准确无误地拿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时,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也就深深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成功交易之后,学生会因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买东西的.任务而高兴不已,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对自己的生活是有帮助的,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动力十足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论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_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用版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正所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体验的环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世界”融入到“生活世界”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从生活导入,感受数学的存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入手,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他们就会自觉探索,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学生们听到这个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接下来我让各小组动手操作,并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发现了什么?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从而得出:像这样每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这样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起来就更加亲切,印象深刻了。
二、创设课堂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讲授不应是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与一开始的意义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和好奇心。
小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全文5篇)
小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全文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论文提纲)小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选题目的: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作为数学的源泉,数学更是离不开生活的。
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论证中心: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我们应该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
引论: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将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因而毫无疑问的应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单纯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往往会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困难,会脱离现实的客观存在,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价值,使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
联系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
本论:一、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如银行的存储利息的计算都要用到生活知识的计算。
学生应该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生活。
二、生活知识融入数学,更好地学习1、展示生活,了解数学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让数学知识走进小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
2、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为了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有目的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精选1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精选15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1唤醒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经验,使其以已成长经验为基础进行数学知识建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数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放在首要位置。
童玩理念是指教学过程中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将小学生个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以“玩”的心态带动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小学生的年纪十分幼小,对童话故事、谜语游戏的兴趣要远高于学习。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教师在讲解关于“计量单位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先要选好要学的单位,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体积单位等,与之对应的是厘米、千克、毫升,教师要依次进行讲解,就拿千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小朋友称体重”的游戏,假设这里是体检室,要大家进行体检,那么同学们的体重的计量单位就是千克,某学生40千克,某学生39千克,这就是千克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是通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得来的。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自主参与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这样不仅令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而且会对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更加崇拜。
教师在“商场购物”一课中设计了有趣的数学活动,活动目的为了提高学生对人民币面值“元、角、分”的认识,上课时将班级假设为“某某商场”,学生5个人分为一组,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记账员、收纳员、以及评判员等角色,然后将某些“商品”进行标价售卖,游戏开始后模拟商场购物进行货币交易,此过程中要模拟生活中真实购物的场景,不仅问价还要讨价还价,交易时注意钱的换算,贴近生活的情境会加深对数学应用的认识,让学生生活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小学数学论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用版
小学数学论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用版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正所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体验的环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世界”融入到“生活世界”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从生活导入,感受数学的存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入手,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他们就会自觉探索,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学生们听到这个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接下来我让各小组动手操作,并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发现了什么?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从而得出:像这样每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这样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起来就更加亲切,印象深刻了。
二、创设课堂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讲授不应是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与一开始的意义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和好奇心。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精选12篇)小学数学教学的论文篇1一、直观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初入学的学生识字量不大,直观教学和游戏的加入可以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
根据小学生都喜欢图画的特点,教师可根据电子课件以动漫的形式和学生乐于助人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组成几或分解成几和几,这样就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把他们无组织又散乱的思维集中起来,这样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又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二、举一反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学习知识是积累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倡多元化,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鱼缸里有2条红金鱼,6条黄金鱼,黄金鱼是红金鱼的几倍?”要求学生改变题里的问题,使它变成另一道应用题,再解答出来。
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和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算法时,就有了设置多种问题和计算方法的思路。
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自如,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既回顾了旧知识,又找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内容之一。
培养小学生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时间问题的能力,要从学生的思维入手。
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的表达方式、方法,反应快慢都体现思维的敏捷程度。
因此,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练说,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果园里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棵,杏树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几棵?”全班比赛看谁能很快列出算式并说出理由?同桌之间互相商量,让他们在争辩中取长补短,加强合作的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要想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小学数学知识,就要求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心研究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孩子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生活中实例与小学数学结合论文
让生活中的实例与小学数学结合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在这方面,我有几点粗浅体会。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教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安排的”生活中的数”、”生活中的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好的可利用资料,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内容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
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活用教材,把书上静止的场景变为真实的活动。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时,教材中呈现的是一幅静止的画面,不利于学生和老师操作,因此,在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的现实情境。
课堂上,当我出示了6种可爱的玩具,学生的眼睛都亮起来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通用7篇)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通用7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篇1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探讨的课题。
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不仅要考虑到能力的一般要求,而且还要深入研究数学科学、数学活动和数学思维的特点,寻求数学活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直观思维直观思维是指为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判断力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常试和判断。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有意无意地运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应给予鼓励。
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和现象,通过比较、概括,反映出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直观性的特征,就能获得正确表象。
数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是具体实物、图形、模型、学具。
数和形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只有先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观察、操作,进行比较、分析,在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获得数的知识。
例如1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先要数小木棒:1根小木棒、2根小木棒、3根小木棒......10根小木棒,然后数课文实物图:1只熊猫、2只小鹿、3只蝴蝶......10只小气球,通过数具体事物,在获得感性材料基础上,才能建立1、2、3 (10)的概念。
在这样数形结合的教学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的能力。
如角的认识,既要观察有锐角、直角的物体,也要观察有钝角的物体;要出示大小不同的角的图形,也要出示位置不同的各种角的图形;既要出示静态中的角,也要演示动态中的角。
教学论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
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
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
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
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
小学生数学知识实际问题论文
小学生数学知识实际问题论文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联系实际生活解决数学知识,还要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生活知识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让数学走进生活,从而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知识;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要教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使自身数学水平和能力得到提高。
一、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自己的个性爱好,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可渴望获得尊重、信任和关怀。
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一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的“相遇”问题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今天有谁是步行来到学校的?有没有正好在校门口遇到咱们班的同学?”让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实际生活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然后教师继续发问:“你步行每分钟大约走多少米?在我们数学里每分钟走道称作什么;那么你用了多少分钟,在数学里这又是什么;你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米?这又是什么?”学生一一作答,这样就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个与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引出新知识点的切入点,促进由旧向新的转移,自然地导入新课,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此类问题的愿望,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索中。
二、参与家庭生活实践,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其中就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如果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父母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仅能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还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获得到大幅度提升。
激发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小学教学论文)
钟响炎摘要:同其他学科一样,小学数学同样是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
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自然得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数学与生活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它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一门学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他们会在为实际中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沾沾自喜,由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设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使学生智力、能力得到协调的发展。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人们的吃、穿、住、行都与数学有关.例如通过人们吃的糕点可认识到丰富的几何图形;在商场买衣买鞋时经常会遇到打折的问题;住房转让和新房购买时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论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是为了应用。
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
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
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
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
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
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论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用版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正所谓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体验的环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世界”融入到“生活世界”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从生活导入,感受数学的存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入手,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有趣的数学问题,这样,他们就会自觉探索,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例如,在学习“平均分”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学生们听到这个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接下来我让各小组动手操作,并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发现了什么?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得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从而得出:像这样每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这样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起来就更加亲切,印象深刻了。
二、创设课堂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讲授不应是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与一开始的意义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和好奇心。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
例如,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挂图、多媒体等来学习“圆的认识”这节课时,可以出示四幅挂图,上面分别画
着一辆自行车。
它们的车轮分别是颜色鲜艳的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我又画了四只可爱的小熊,让它们骑自行车,请学生猜一猜:哪只小熊骑得最快?接着多媒体中四只小熊开始比赛了,我们一起看到了骑圆形车轮的小熊最快,而且没有摔倒。
其他的小熊都摔倒了,根本没办法骑,学生一目了然了,得出: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比起来,更容易理解,记忆也更加深刻,甚至会终生难忘。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感受和体验生活数学。
例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一课时,我就端出两杯冒着热气的牛奶,送给两位学生,一个说牛奶太浓稠了,另一个说牛奶太淡了。
“是哪里出了问题?”我问道。
有的学生说:“没有按比例冲。
”我接着问:“要以怎样的比例调呢?”有的学生说淡了加奶粉,浓了加水,有的学生说按说明书1:8的比例配制,这时我拿出一罐奶粉,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都想上来亲自配制一杯牛奶,在这时我又提出问题:“有一杯250克的水,应加多少奶粉才合适?”学生踊跃地回答,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不断高涨。
实践表明: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大大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亲近数学。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直觉思维的学习特点。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一课时,首先我用学生非常熟悉爱玩的魔方来引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吸引过来,踊跃地猜测今天老师要讲什么?引出学习内容———“正方体”。
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去探索、观察、发现得出正方体的特点:6个面、12条棱,6个面都是大小相同的正方形。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动手操作,用小棒搭建自己的“魔方”比一比哪组学生搭建的最多,对“魔方”知识了解最多?每个人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探索生活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疑难问题,自己不明白,
他们就会说出来,我就给他们这个“说”的机会,鼓励他们去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进而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
例如,学习“比例”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今天我和妈妈去超市买袜子,可我不知道买多长的?妈妈告诉我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了,我试了这个方法真的很好!那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孩子学习头和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这就是比例。
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探索未知,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总之,引导学生走入具有“生活味”的课堂,去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素材,感受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能力,体现“生活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