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微生物分类与命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微生物的分类(1.0~1.5学时)

[内容提要]细菌的分类以种为基本单位,它的命名遵循“双名法“,用拉丁文。什么是细菌的分类鉴定参照的标准,长期以来主要是根据其表型,目前则多考虑其种系发生关系,从基因水平进行分类,主要采取测定DNA碱基(G+C)mol%值、核酸分子杂交及16S rRNA 寡核苷酸编目等方法,尤其以后者最为常用。分类的方法除用传统的双歧检索条目法外,目前普遍采用数值分类方法。《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及《伯吉氏细菌鉴定手册》建立了细菌分类的公认体系。“国际系统细菌学杂志”反映分类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表型特征建立了一套动物致病菌检测程序,商品化的快速鉴定系统已应用于常规细菌学鉴定。

细菌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广泛存在,而且不断进化和发展,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人类出于认识自然的需要,对包括细菌在内的各种生物进行了分类和命名,并已形成了既定的体系和公认的准则。将所有生物按其亲缘关系的亲疏和性状的相似程度,逐级归并划分为各种等阶的类群,建立起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以及有时在种下再分型(Type)的分类等阶。在中间型过多而上述等阶不够用时,可曾设各级亚类,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和亚型等。

对整个生物的划分,有五界和六界划分两种观点,前者是将整个生物划分成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而后者是将动物界中的原生动物另立一界,即原生生物界。

第一节细菌的分类地位

细菌归属原核生物(Procaryote)界。在原核生物中,细菌(Bacteria,又称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细菌(Archaea)是性质有别的两大类。古细菌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进化类别,其成员产甲烷、极端耐盐、高度嗜热,细胞壁组成与细菌不同。这些极端微生物被认为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早期产物,因此称之为古细菌。

细菌作为另一个系统进化类别的原核生物,它包括对动物和人具有致病作用的衣原体、立克次体、霉形体、螺旋体、放线菌等,此外还涉及蓝细菌、紫色光合细菌等(图7-1)。

细菌的分类单元有纲、目、科、属、种,但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单元是种,其次是属。科及其以上的划分在细菌学不太完善,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属的划分会有变动。

1. 属(genera ,单数genus ):是具有共同性状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它属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属之间的16S rRNA 序列有较大的差异,但尚未提出差异的量化标准。

2. 种(species ):是细菌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认为是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它与其它菌株群体有明显差异。种的概念比较抽象,根据表型特征,并不容易界定。专家建议,根据16S 核糖体RNA 序列的异同,可作为定种的依据。凡是16S rRNA 序列同源性大于97%的两株细菌,即可确定为同一种。

3. 菌株(strain ):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同一种细菌可有许多菌株,其主要性状应完全相同,其次要性状可稍有差异。菌株的名称没有一定的规定,通常用地名或动物名的缩写加编号作菌株名。

第二节 细菌的命名

细菌的命名依据“国际细菌命名法规”(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of Bacteria )的规定,学名用拉丁文,遵循“双名法”。所谓“双名法”就是每一种细菌的拉丁文名称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构成,属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均应小字,即使种名是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种名头一个字母也用小写。整个属名及种名在出版物中应排成斜体。细菌的中文译名与拉丁名正好相反,将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常见细菌命名中一些规则和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1. 出现在分类学文献中的细菌拉丁文学名,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往往还要加上首次定名人(加括号)、现名定名人和现名定名年份,这些均用正体排字。但在一般兽医学及医学微生图7-1 细菌的系统进化树(据Madigan )

(根据16S rRNA 寡核苷酸编目绘制)

蓝细菌(C yanobacteria )

革兰氏阳性细菌

(Gram-positive bacteria )

衣原体 (Chlamydiae ) 浮霉状菌及相关细菌 (Planctomyces and relatives ) 拟杆菌(Bacteroides )

黄杆菌(Flavobacteria )

螺旋体

(Spirochetes )

异常球菌及相关细菌

(Deinococci and relatives ) 绿非硫细菌

(Green nonsulfur bacteria )

栖热袍菌

(Thermotoga ) 产液菌/氢杆菌

(Aquifex/Hydrogenobacter )

紫色光合细菌

(Purple bacteria ) 绿硫细菌 (Green sulfur bacteria )

物学文献中,属名和种名之后的部分均予省略。例如大肠埃希菌的学名全名是:Escherichia coli (Migula)C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指的是Migula于1895年命名此菌为Bacillus coli,Castellani及Chalmers于1919年改为现名的。

2. 拉丁文学名应按拉丁文字母的发音规则读念,但由于受英语的影响,不少人是按英语的读法来读细菌拉丁文名,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常常遭遇。

3. 只确定属名、未确定种名的某一株细菌,其拉丁文学名可在属名之后加sp.(正体字);如果同属未定种名的若干菌株,则用spp.取代sp.,spp.为species复数的简写。

4. 如果是新种,在新种的拉丁文学名之后还要加上“sp. nov.”,nov是novel的缩写。

5. 亚种用subsp.(正体字)表示,这是subspecies的缩写,例如Pasteurella multocida subsp. septica,中译名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败血亚种。过去还用var.(variety)表示变种,现已废止,用亚种取代。

6. 少数拉丁文学名会因研究的进展等原因而改变,比如Clostridium welchii(魏氏梭菌)、Aeromonas punctata(斑点气单胞菌)等是曾用名,现今的国外文献已不再沿用,分别改为Clostridium 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和Aeromonas caviae(豚鼠气单胞菌)。

7. 细菌的拉丁文学名在翻译为中文时,由于译者不同,往往同物异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为此应尽可能采用公认的译名,一般教科书的名称均比较规范,此外可查阅《细菌名称》第二版(蔡妙英等编,科学出版社,1998)。

8. 译名应尽可能准确,例如Edwardsiella tarda,应译为迟缓爱德华菌,trarda有迟缓或迟钝之意,该菌有运动力,并不迟钝,但生长缓慢。

9. 按照国家出版局的规定,细菌名称中涉及外国人名译为汉语时,除极少数特别著名、沿用已久者外,均省略“氏”字,除非取词头字母发音。例如Brucella译为布氏杆菌属,Yersinia 译为耶尔森菌属;Pasteurella译为巴氏杆菌属,Listeria译为李氏杆菌属。

10. 按照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属以下(包括属)无统一语尾,属以上有,例如目的语尾是-ales,螺旋体目是Spirochaetales;科的尾是-aceae,肠杆菌科是Enterobacteriaceae,假单胞菌科是Pseudomonadaceae。

第三节细菌分类鉴定的标准

一、细菌的表型特征分类鉴定

长期以来,细菌分类鉴定的主要依据是其表型(phenotype)特征,即形态、染色、培养、细胞壁结构、生理生化、抗原性以及对噬菌体的敏感性等特征。这些表型特征对细菌的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