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0那 树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2《树之歌》教学课件PPT优秀公开课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这些树漂亮吗?你喜欢这些树吗?你知道不同的树之间的区别吗?今天我们走进课文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初读儿歌,圈出树木名称这首儿歌介绍了哪些树木呢?用笔把它们的名字圈一圈,再借助拼音读一读。
第一课时这首儿歌介绍了11种树木。
杨树 榕树 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yángshùróng shùwú tóng shùfēng shùsōng shùbǎi shùmù miánhuà shùyín xìngshuǐ shānjīn guì这些树名里藏着许多生字,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梧桐枫松柏桦杉桂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形声字?都是左右结构这就是形声字。
都是木字旁右边的字提示了它们的读音wú tóng fēng sōng b ǎi huà shān guì橡树榆树槐树石榴树桃树柳树山楂树积累带有木字旁的形声字。
柿子树请你仔细读儿歌,标出每种树木的特点。
再读儿歌,标出树木特点杨树高,榕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 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满院香。
你都标出来了吗?让我们再齐读一遍儿歌,注意突出树木特点。
朗读指导知道了每种树木的特点,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游戏:根据树的特点,推测树木名称。
整首儿歌基调轻快活泼,读来朗朗上口。
我们来逐句欣赏一下吧。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男生齐读你会写“壮”吗?左窄右宽举起你的小手,跟着老师来写一写“壮”。
点提上下呼应,提收笔在横中线在横中线上起笔稍短翘舌音、后鼻音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你认识“掌”吗?掌zh ǎng怎样记住这个字?常我会组词:巴掌掌心掌纹掌声鼓掌手掌读一读。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七上《散文诗两首》-(一二)
《诗两首》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1.dǎo()告 2.罗摩yǎn()那3.wàng()弃 4.pāo()下二、填空。
1.《金色花》的作者是________(国家)诗人________,他曾在1913年获________奖。
2.《纸船》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3.当你沐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纸船——寄母亲》中直接抒发对母亲的爱的一节。
三、阅读理解。
(一)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nì()笑,却一声儿不响。
1.根据拼音写出填空中的汉字,并辨析这两个词的作用。
2.“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和“孩子,你在哪里呀?”这两个疑问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3.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二)对岸泰戈尔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鸣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满长着野草的岛上哀叫。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
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在林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语文人教版(部编)九年级上册《行香子(树绕村庄)》课件公开课(1)
拓展延伸
一到春天诗人就要出来踏青,走出门去, 他就看到春光, 比如说“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 比如说“好雨知时节,__________”,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__”, 一路春光看过,总能有无限的收获。
同学们还学过哪些与春有关、写花、 鸟、水、桥的诗句呢?
竞诗
君不见_黄__河_之__水_天__上_来___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_黄_河__入_海__流______。 王之涣《登鹳雀楼》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白毛浮_绿_水__,红掌拨_清_波___。 骆宾王《咏鹅》
__山_重__水_复__疑_无__路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诗词诵读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 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 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 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 啼,燕儿舞,蝶儿忙。
探究品析
用“我喜爱……,因为……”来 品析《行香子》用词之妙,感悟 诗词画面之美。
示例:我喜爱“有桃花红”三句,因
桥
枯藤老树昏鸦,___小_桥__流_水__人_家___,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驿外__断__桥___边,寂寞开无主。 陆游《卜算子·咏梅》
鸡声茅店月,__人__迹_板__桥_霜_____。 温庭筠《商山早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__人_何__处_教__吹_箫___?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志南《绝句》 人闲_桂__花__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_杏_花___。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_桃_花___始盛开。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选自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
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提到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这些对学生而言,充满吸引力,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小说的作者阿城则更具传奇色彩,他的文章文笔洗练,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经了解,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
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大部分学生预习时,疑惑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小说多样性的特色认识。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读品味法、语言揣摩法【课前自学】1.通读全文,疏通生字词。
2.画出文章描写“首领”和“鹰"“牛”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仿照旁批,选择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马帮汉子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渡过怒江的?(2)马帮渡江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特点?(3)马帮溜索渡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根溜索长天挽,几座青峰好梦盘。
天堑高飞惊险过,横空飘荡一弹丸。
"溜索是一种原始渡河工具。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阿城一起体验溜索的感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2.齐读学习目标过渡:香港书评家、作家梁文道曾说:“阿城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谈生命》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谈生命》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谈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诵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领会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获取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培养自觉探究意识,激发创新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领会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
2. 理解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把握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四、教学手段、方法:1、多媒体教学课件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强大感官冲击作用;2、尝试运用因特尔未来教育理念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或用多媒体投影出)生命二字.学生:谈谈看到这两个字的感想2、导言: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并且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两万多天,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
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如此短暂的人生旅途,我们该如何完成我们的人生使命呢?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呢?让我们听听中国文坛女作家冰心是怎样诠释生命的。
基本问题:一、生命是什么二、生命的本质和规律三、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基本问题:一、生命是什么二、生命的本质和规律三、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二)整体感知1、初步阅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也可随录音一起读(多媒体图片展示:创设情境,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直观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有助于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方法指导:听读要求:抓重点段、关键句、重点词;总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
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1. 课程概述
本教案为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的教学设计,旨在提供高质量的公开课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的各个单元内容;
- 帮助学生提升语文听、说、读、写能力;
-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研究兴趣。
3. 教学内容
本教案将涵盖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的所有单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 课文阅读与理解
- 作文与写作技巧
- 古诗词鉴赏
- 议论文写作
- 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
4. 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主动研究,包括但不限于:
- 翻转课堂:学生预课文内容,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解读;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各种语文活动和任务;
-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和课后测试等多个方面来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
6. 教学资源
为增加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
- 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教材
-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
- 课外阅读材料和辅助教材
7. 教学安排
本教学设计将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有序进行。
以上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语文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的概述和教学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具体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步骤可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和详细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为读者收录的都是传统名篇。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国附属小国,已无独存的希望。
然而,安陵国君臣不甘束手就擒,展开了一次可歌可泣的外交抗争,暂时阻止了秦王吞并安陵的野心。
这一课以对话为主,唐雎和秦王围绕“易地”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生动形象的塑造了唐雎这位正义凛然,不卑不亢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唐雎为国家严正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从呈现形式上看,有着戏剧一样的对白和矛盾冲突,有着小说一样情节和人物形象。
而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等文学手法的运用,强化了人物的塑造和场景的再现。
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两年多的学习,初三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朗读表演能力等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以前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枯燥的翻译,呆板的分析最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所以,我准备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表演为辅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等细节的剖析,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3.赏析外交辞令委婉含蓄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探讨,看看唐雎作为一个小国的使者,他凭借什么力量战胜了强大的秦国,而不辱使命的。
二、课本剧表演抽三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唐雎、安陵君,进行课本剧表演三、理清脉络,把握情节请概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秦王想以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拒绝。
发展: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高潮:秦王与唐雎争论“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唐雎挺剑而起。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8篇)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
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
(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1)一词多义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2)古今异义走:古—跑,今—行走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四)小结作业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依据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掌握重要文言词句,读通文章大意,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谋篇布局抓诀窍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谋篇布局抓诀窍(教学设计)谋篇布局抓诀窍训练目标1.了解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2.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
训练过程导入建筑一座高楼,首先要设计图纸;做一篇文章,首先要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就是在审题立意、选材之后,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谋划。
它是文章的身段和骨架,需要精心包装,需要认真构思和设计,这样才能使文章思路严谨、文思畅达。
如果下笔前不进行布局谋篇,仓促下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如同将领指挥作战不事先排兵布阵,打的是糊涂仗,十有八九会一败涂地。
磨刀不误砍柴工,欲出佳作,布局先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中谋篇布局的两种方法。
方法点拨台D1总分布局层次总分式结构通常是指开头点题,开门见山,中间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叙述,具体的描写事物,结尾总结升华,提升文章内涵。
总分式的特点是易于掌握,适用范围广,结构清晰,点题明确,能够让老师迅速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
开头:直接点题,文字不宜长,但要吸引眼球。
可华美绚丽,可深刻凝练。
主体:叙事,占据了文章的主要篇幅,叙述两到三件事,突现人物或表现主题。
其中包含过渡段,可将议论抒情的句子、点题的句子,或是特别优美的句子单独成段,吸引老师的注意。
结尾:感悟升华,点明中心主旨,再次点题,用议论抒情的句子做一个亮眼的结尾。
典例赏析播种老师不止一遍地说过: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句话在我耳边旋转着,徘徊着,始终不肯离去,而我也舍不得让它离去。
因为播种的这颗种子就是命运。
(开篇点题)我热爱文科。
像语文,英语这类科目,成绩一般都不会考的很差,但分数总是被数学拉下来,老师也苦恼了,这数学难吗?我觉得不难,原因在哪里?明白了,是自身太粗心,可问题是我还不是一般的粗心。
这时老师对我说,你可以播种你的信念。
期中测试的数学成绩出来了,96分,老师说还是不理想,我低头不语,可心中却不是滋味,到底怎样才能达到你的目标?回到家,父母说比上次高了一点,但还需要努力。
九年级语文下《那树》教案
《那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价值及其不幸命运。
2.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3.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故事。
三、教学难点:
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故事。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学生准备笔、纸以及工具书,如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VCD碟,欣赏歌曲《好大一棵树》,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3.检查预习:通过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纠正字音和解释词语。
4.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5.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那树的价值及其不幸命
运,以及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6.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
为以及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8.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第10课《往事依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1
第10课《往事依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2. 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影响和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2. 教学难点:(1)领悟“往事”对作者成长的意义。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选材精当、语言优美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都有许多难忘的往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看看她的童年往事有哪些,这些往事又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作者简介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她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
她的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等。
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三、字词教学1. 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徜徉(cháng yáng) 浩渺(miǎo) 雕镂(lòu) 险峻(jùn)水泊(pō) 狼狈(bèi) 慷慨(kǎi) 逃窜(cuàn)镌刻(juān) 婵娟(chán) 眼花缭乱(liáo)2. 解释词语: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
记忆犹新:过去的事,印象还非常清楚,如刚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鸦雀无声:意思是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身历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
也作“身临其境"。
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乐在其中:指所做的事情很有乐趣。
多形容自得其乐。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毕淑敏所写的一篇散文,收录在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这篇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精神世界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人生和社会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但对于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尚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本课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思考自己的精神追求。
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散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本文独特的思考角度和富有哲理的论述,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可以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学会如何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美的存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精神世界。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引用和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不知所措"、“林林总总”等,以及作者通过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并掌握散文的表达技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思考自己的精神追求;如何将课文中的哲理思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掌握散文的表达技巧。
2. 讨论法:针对课文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自己的精神追求。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12诗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一语立骨,以泪切入,层层深入,推进课堂。
从自然环境得出军旅凄苦之泪,从人事环境得出强敌难却之泪,从直接、间接抒情得出思念家乡之泪,从归与不归的矛盾中得出精忠报国之泪,以此,直抵范仲淹思想深处。
【设计流程】学生需求分析:词中暗用典故,内容充实,理解的难度较大,且流露出复杂的情绪,感情深沉,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去体悟,很多学生对此词的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比如说在《渔家傲秋思》中学生就会粗浅地认为只有思归之情,而不能深入感知作者深切的优惠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爱国之情。
教学内容分析:此课文内涵丰富而深刻,阅读经典作品,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学习此课要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并且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想象、一字定调法感受边塞之景的悲怆凄凉、紧张肃杀的特点。
2.通过资料助读,深挖作者流泪的原因,感知仁爱忠义的范仲淹形象。
3.运用历史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两宋时期,民族矛盾空前加剧,前有辽、西夏虎视眈眈,后有金、蒙古踏破山河,边疆烽火连绵不绝。
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若你生在此时,你想有合作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多男孩子有着驰骋疆场,奋勇杀敌。
面对此一现状,志士文人或驻守边疆,或建言献策,或吟咏高歌,他们留下许多动人篇章。
后人将御边西夏之作命名为御夏词,取抵御西夏之意。
过渡语:(师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我们来看看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此时在做什么?读注释。
《树之歌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树之歌》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树之歌》介绍了十种常见树木的名称及其特点,拓展了学生对树木的相关知识,又使学生懂得了爱护树木的道理。
本课的学习内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但是因为涉及到一些不常见的树木等新鲜事物,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自主识字阅读。
【教学目标】1.认识“桦、耐、守、疆、银、杉、化、桂”8个生字,会写“棉、杉、化、桂”4个生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看图,认识5种树,初步了解树木的特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读文、看图,认识5种树,初步了解树木的特点。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读文、看图,认识5种树,初步了解树木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听写生字:杨、壮、桐、枫、松、柏。
2.检查读词:泡桐、白桦、云杉、翠柏、桂花、枫叶、松子、白果。
3.鼓励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前一部分,谁能背下来?4.导入新课:下面我们继续来认识不一样的树木,谁来读读后两句话?设计意图: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字词和检查背诵,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学习后两句话,随文识字,初步了解树木特点。
2.探究方法(1)自读后两句话,把字音读准确。
(2)找出后两句话中要求会认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3)小组内交流后两句话中写到的树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组代表汇报成果,教师引导、总结,指导背诵。
3.探究活动(1)指名读文:找一找,这部分写了哪些树木?(木棉、桦树、银杏、水杉、金桂)(2)指导认读“桦、杉、桂”:怎么记住这几个字?预设:桦:形声字,右边“华”表音,强调读音是第四声。
杉:换一换,“形、彩”换左边部件。
桂:加一加,“一木两土”。
(3)出示: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①导入:树木的种类繁多,除了形状和颜色不同,还有什么也截然不同?预设:生活习性(木棉喜暖、桦树耐寒);生长的地方(木棉南方、桦树北方)。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一、导语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曾以近3亿的人民币在近现代书画拍卖场中成交,创拍卖纪录新高!请同学们想想其作品高超艺术体现在哪里?同学们可能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万山红遍,看到雄奇的山峰,错落的红林,明亮的飞瀑,涓涓的小溪,参差的山村,白墙与黑瓦。
惊心动魄的视觉冲击,令人震撼的美丽。
但此画究竟为什么有如此高超的艺术魅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样的美的?就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山水画的意境》,体悟作者的绘画感受。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明确文中以诗歌意境为例来论述的作用。
3.领悟山水画创作对写作的启示,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诠释题目疑难【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发展,隋唐始独立,脱离了人物画。
四、让我们自读课文,思考什么是“意境"并解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4段)2.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5-8段)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意境和意匠二者要紧密结合;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
(9-10段)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段: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5.请结合原文语句,以及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如何快速有效地理清文章的思路。
善于抓住语段中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随着对意境的认识,逐步理清行文思路。
理清文章的思路,是我们阐述文章论证思路的首要条件。
五、跳读课文,思考:文章在论述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举例论述。
例1.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数学活动:树高和塔高的测量》公开课
M
又∵BD=BN+ND=AE+FC, ∴x≈11.8.∴MN≈11.8(m).
A 小明 B
E F N C 小红 D
因此,旗杆MN的高度约为11.8 m.
课堂小结
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布置作业
1、课本P84第8、9题。 2、如图,为了测量铁塔的高度,离铁塔底部160米的C处,用测角 仪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度,已知测角仪的高CD为1.5米,铁塔的高度 AB为 米(用含根号的式子表示)
提问 如何使用测角仪呢? 答 将仪器拿到眼前,使视 线沿着量角器直径刚好到达 树的最高点(如图).
提问 如何测出物体的高度呢?
1 读出仰角α的度数.
测出人到树的底部的 距离L. 3 根据三角函数可计算 出树的高度h.
h L
实际应用:如图,为了测量旗杆的高度BC,在离旗杆10米的 A处,用高1.50米的测角仪DA测得旗杆顶端C的仰角为52°, 求旗杆BC的高.(精确到0.1米)(sin52°≈ 0.99 tan52° ≈1.28)
解
在Rt△CDE中, ∵CE=DE×tan a =AB×tan a =10×tan 52° ≈12.80 ∴ BC=BE+CE =DA+CE ≈ 12.80+1.50 =14.3(米)
C
D
A
52
E
答:旗杆的高度约为14.3米.
B
利用测角仪测量塔高
• 阅读课本“活动2”.
思考
• 1 “活动1”与“活动2”的测量方法有何不同? • 2 “活动2”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方可计算塔高?
A
E B C
D
新课导入
• 想一想
量角器
棉线
螺母
测角仪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查阅有关陈与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
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北宋末、南宋初年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
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3.诗词吟诵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4.诗词大意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二、赏析探究1.赏析词句“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用“忆”字开篇,直截了当展开往事。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那树从容说课《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
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
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
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树的生命历程;感知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
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
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
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
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
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
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
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
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
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
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
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2.体味作者的情感。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
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品味、辨析。
“绿着生”。
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
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树遭杀戮。
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揣摩语句,体味人们对老树的态度,理解课文的主旨;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联系实际,关注“绿色”,总结升华;延伸拓展。
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一、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
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
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
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二、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成果展示:主题富于时代性。
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
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
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
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
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
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
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
如果造化有知。
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情节富有奇幻色彩。
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物犹如此。
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
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三、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发言、示例:童年,是绿色的。
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
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后来,为了拓宽马路。
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
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不知何时兴起了“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
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
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
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四、课堂小结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
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