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数学三角函数

合集下载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三角函数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下面为大家带来一份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一、基本三角函数1、正弦函数(sin):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正弦是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即 sinA = a / c (其中 A 为锐角,a 为 A 的对边,c 为斜边)。

2、余弦函数(cos):一个锐角的余弦是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即 cosA = b / c (其中 b 为 A 的邻边)。

3、正切函数(tan):一个锐角的正切是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即 tanA = a / b 。

二、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1、平方关系:sin²A + cos²A = 1 。

2、商数关系:tanA = sinA / cosA 。

三、诱导公式1、终边相同的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sin(2kπ + A) = sinA ,cos(2kπ + A) = cosA ,tan(2kπ + A) = tanA (k ∈ Z)。

2、关于 x 轴对称:sin(A) = sinA ,cos(A) = cosA ,tan(A) =tanA 。

3、关于 y 轴对称:sin(π A) = sinA ,cos(π A) = cosA ,tan(π A) = tanA 。

4、关于原点对称:sin(π + A) = sinA ,cos(π + A) = cosA ,tan(π + A) = tanA 。

5、 90°相关:sin(π/2 A) = cosA ,cos(π/2 A) = sinA 。

四、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1、两角和的正弦:sin(A + B) = sinAcosB + cosAsinB 。

2、两角差的正弦:sin(A B) = sinAcosB cosAsinB 。

3、两角和的余弦:cos(A + B) = cosAcosB sinAsinB 。

4、两角差的余弦:cos(A B) = cosAcosB + sinAsinB 。

完整三角函数公式表

完整三角函数公式表

完整三角函数公式表三角函数公式表是数学中常用的一个工具,用于计算三角函数的数值。

它包含了各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帮助我们在解决三角函数相关问题时,快速找到所需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以下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函数公式表,包含了常见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和余割函数的公式:1. 正弦函数(sin):- 定义:在单位圆上,从原点到圆上一点与x轴的正角对应的y坐标。

- 基本关系:sin θ = y/r,其中θ是角度,y是对应的y坐标,r是单位圆的半径(常为1)。

- 周期性:sin (θ + 2π) = sin θ。

- 奇偶性:sin (-θ) = -sin θ。

2. 余弦函数(cos):- 定义:在单位圆上,从原点到圆上一点与x轴的正角对应的x坐标。

- 基本关系:cos θ = x/r,其中θ是角度,x是对应的x坐标,r是单位圆的半径(常为1)。

- 周期性:cos (θ + 2π) = cos θ。

- 奇偶性:cos (-θ) = cos θ。

3. 正切函数(tan):- 定义:tan θ = sin θ / cos θ。

- 周期性:tan (θ + π) = tanθ。

- 奇偶性:tan (-θ) = -tan θ。

4. 余切函数(cot):- 定义:cot θ = 1 / tan θ = cos θ / sin θ。

- 周期性:cot (θ + π) = cot θ。

- 奇偶性:cot (-θ) = -cot θ。

5. 正割函数(sec):- 定义:sec θ = 1 / cos θ。

- 周期性:sec (θ + 2π) = sec θ。

- 奇偶性:sec (-θ) = sec θ。

6. 余割函数(csc):- 定义:csc θ = 1 / sin θ。

- 周期性:csc (θ + 2π) = csc θ。

- 奇偶性:csc (-θ) = -csc θ。

此外,三角函数还有一些重要的性质:1. 三角函数的范围:sin、cos、csc、sec的值在[-1, 1]之间,tan、cot的值在整个实数范围内。

初三数学三角函数(含答案)

初三数学三角函数(含答案)

初中数学三角函数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 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

a 2b 2c 24、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 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tan A cot B cot A tan Bcot-1 ~3~6、 正弦、余弦的增减性:当0°w < 90°时,sin 随 的增大而增大,cos 随 的增大而减小7、 正切、余切的增减性:当0° < <90°时,tan 随 的增大而增大,cot 随 的增大而减小。

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一所有未知的 边和角。

依据:①边的关系: a 2b 2c 2;②角的关系:A+B=90 °;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2、应用举例:(1)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 俯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2)坡面的铅直高度 h 和水平宽度I 的比叫做坡度(坡比)。

用字母i 表示,即i y 。

坡度一 般写成1: m 的形式,如i 1:5等。

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作 (叫做坡角),那么h + i tan 。

l3、 从某点的指北方向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

如图 3, OA 、OB 、OC 、OD 的方向角分别是:45°、135°、225°。

4、 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 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

如图4,OA 、OB 、OC 、OD 的方向角分别是:北偏东30° (东北方向), 南 偏东45° (东南方向),南偏西60° (西南方向), 北偏西60° (西北方向)。

铅垂线*视线 ‘ 仰角水平线俯角1*视线初三数学三角函数综合试题一、填空题: 1、在 Rt △ ABC 中/C = 90°, a = 2, b = 3,则 cosA =_, sinB =_ , tanB = ___ 2、直角三角形 3、已知tan ABC 的面积为24cm 2,直角边AB 为6cm , / A 是锐角,则sinA = =—, 是锐角,贝U sin 12 + ) + cos 2(40 ° 4、 cos 2(50° — _______ ? 5、 如图1,机器人从A 点,沿着西南方向,行了个4,:2单位,至U 达 60°的方向上,贝U 原来 )—tan(30)tan(60 ° + 到原点O 在它的南偏东 保留根号).A 的坐标为B 点后观察 _ (结果 NMNC 0(2)10cm 周长为36cm 则一底角的正切值为_、3的山坡走了 50米,则他离地面 米高。

初中三角函数常用公式大全

初中三角函数常用公式大全

初中三角函数常用公式大全一、基本关系式:1. 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有a/sinA=b/sinB=c/sinC=2R,其中a,b,c分别为三角形ABC的三边,A,B,C为对应的角,R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2. 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有c²=a²+b²-2abcosC。

3. 正弦公式: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有sinA/a=sinB/b=sinC/c。

4. 余弦公式:在任意三角形ABC中,有cosA=(b²+c²-a²)/2bc,cosB=(c²+a²-b²)/2ac,cosC=(a²+b²-c²)/2ab。

二、常用比值关系:1. 任意角的正弦公式:在直角三角形中,sinθ=对边/斜边。

2. 任意角的余弦公式:在直角三角形中,cosθ=邻边/斜边。

3. 任意角的正切公式:在直角三角形中,tanθ=对边/邻边。

4. 任意角的余切公式:在直角三角形中,cotθ=邻边/对边。

5. 任意角的正割公式:在直角三角形中,secθ=斜边/邻边。

6. 任意角的余割公式:在直角三角形中,cscθ=斜边/对边。

三、特殊角的值:1. π/6的正弦和余弦值:sin(π/6)=1/2,cos(π/6)=√3/22. π/4的正弦和余弦值:sin(π/4)=cos(π/4)=√2/23. π/3的正弦和余弦值:sin(π/3)=√3/2,cos(π/3)=1/24. π/2的正弦和余弦值:sin(π/2)=1,cos(π/2)=0。

四、和差化积公式:1. sin(A±B)=sinAcosB±cosAsinB。

2. cos(A±B)=cosAcosB∓sinAsinB。

3. tan(A±B)=(tanA±tanB)/(1∓tanAtanB)。

(完整版)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公式表

(完整版)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公式表

(完整版)三角函数公式表1. 正弦函数 (sin):定义:正弦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公式:sin(θ) = 对边 / 斜边范围:1 ≤ sin(θ) ≤ 1特殊值:sin(0°) = 0, sin(30°) = 1/2, sin(45°) = √2/2, sin(60°) = √3/2, sin(90°) = 12. 余弦函数 (cos):定义:余弦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公式:cos(θ) = 邻边 / 斜边范围:1 ≤ cos(θ) ≤ 1特殊值:cos(0°) = 1, cos(30°) = √3/2, cos(45°) = √2/2, cos(60°) = 1/2, cos(90°) = 03. 正切函数 (tan):定义:正切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公式:tan(θ) = 对边 / 邻边范围:tan(θ) 可以取任意实数值特殊值:tan(0°) = 0, tan(30°) = 1/√3, tan(45°) = 1, tan(60°)= √3, tan(90°) 不存在(无穷大)4. 余切函数 (cot):定义:余切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邻边与对边的比值。

公式:cot(θ) = 邻边 / 对边范围:cot(θ) 可以取任意实数值特殊值:cot(0°) 不存在(无穷大), cot(30°) = √3, cot(45°) = 1, cot(60°) = 1/√3, cot(90°) = 05. 正割函数 (sec):定义:正割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邻边的比值。

公式:sec(θ)= 1 / cos(θ)范围:sec(θ) 可以取任意实数值特殊值:sec(0°) = 1, sec(30°) = 2, sec(45°) = √2, sec(60°) = 2/√3, sec(90°) 不存在(无穷大)6. 余割函数 (csc):定义:余割函数是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与对边的比值。

初中三角函数值表

初中三角函数值表
• 解题思路:结合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
• 练习方法:多做图像题,提高解题能力
03
初中三角函数的比较与转换
初中三角函数的大小比较
三角函数的大小比较
三角函数的值域
• 利用图像比较大小
• 正弦函数的值域:[-1,1]
• 利用性质比较大小
• 余弦函数的值域:[-1,1]
• 正切函数的值域:R
初中三角函数的相互转换
三角函数的转换公式
• sinA = cos(π/2 - A)
• cosA = sin(π/2 - A)函数的转换方法
• 利用转换公式进行转换
• 利用图像进行转换
初中三角函数与代数、几何的结合
三角函数与代数的结合
三角函数与几何的结合
• 利用代数方法求解三角函数
• 余弦函数的性质:偶函数,周期为2π,值域为[-1,1]
• sinπ/2 = 1,cosπ/2 = 0,tanπ/2 = ∞
• 正切函数的性质:奇函数,周期为π,值域为R
• sinπ = 0,cosπ = -1,tanπ = 0
初中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三角函数的图像
• 正弦函数的图像:周期为2π的波浪线

• 填空题的解题方法
•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 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公式求解
• 检查答案的合理性,避免错误
初中三角函数的解答题解题技巧与思路
解答题的解题技巧
解答题的解题思路
• 剖析题目,找到解题思路
• 分析题目,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 巧妙运用公式,简化计算
• 逐步求解,避免跳跃式思维
• 注意答案的准确性,避免错误
• sin2A = 2sinA cosA

初中数学必背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必背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必背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初中数学必背的知识点,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同学们总结归纳过吗?如果没有快来小编这里瞧瞧。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必背三角函数公式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必背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常用三角函数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半角公式sin(A/2)=√((1-cosA)/2) sin(A/2)=-√((1-cosA)/2)cos(A/2)=√((1+cosA)/2) 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拓展阅读:三角函数导数公式大全(sinx)' = cosx(cosx)' = - sinx(tanx)'=1/(cosx)^2=(secx)^2=1+(tanx)^2 -(cotx)'=1/(sinx)^2=(cscx)^2=1+(cotx)^2 (secx)'=tanx·secx(cscx)'=-cotx·cscx(arcsinx)'=1/(1-x^2)^1/2(arccosx)'=-1/(1-x^2)^1/2(arctanx)'=1/(1+x^2)(arccotx)'=-1/(1+x^2)(arcsecx)'=1/(|x|(x^2-1)^1/2)(arccscx)'=-1/(|x|(x^2-1)^1/2)(sinhx)'=coshx(coshx)'=sinhx(tanhx)'=1/(coshx)^2=(sechx)^2(coth)'=-1/(sinhx)^2=-(cschx)^2(sechx)'=-tanhx·sechx(cschx)'=-cothx·cschx。

(完整)初中常用三角函数公式

(完整)初中常用三角函数公式

(完整)初中常用三角函数公式初中常用三角函数公式
三角函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在初中阶段的数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
1. 正弦函数公式:
- 正弦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角度A,正弦函数的值等于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可以表示为sin(A) = 对边/斜边。

2. 余弦函数公式:
- 余弦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角度A,余弦函数的值等于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可以表示为cos(A) = 邻边/斜边。

3. 正切函数公式:
- 正切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角度A,正切函数的值等于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可以表示为tan(A) = 对边/邻边。

4. 余切函数公式:
- 余切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角度A,余切函数的值等于邻边与对边的比值,可以表示为cot(A) = 邻边/对边。

5. 正割函数公式:
- 正割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角度A,正割函数的值等于斜边与邻边的比值,可以表示为sec(A) = 斜边/邻边。

6. 余割函数公式:
- 余割函数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一个锐角角度A,余割函数的值等于斜边与对边的比值,可以表示为csc(A) = 斜边/对边。

这些公式是初中数学中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它们可以用来解决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各种问题。

熟练掌握这些公式并灵活运用,有助于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理解几何概念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对于三角函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古希腊三角术的奠基人是公元前2世纪的喜帕恰斯。 他按照古巴比伦人的做法,将圆周分为360等份(即圆周的弧度为360度,与现代的弧度制不 同)。对于给定的弧度,他给出了对应的弦的长度数值,这个记法和现代的正弦函数是等价的。 喜帕恰斯实际上给出了最早的三角函数数值表。然而古希腊的三角学基本是球面三角学。这与 古希腊人研究的主体是天文学有关。梅涅劳斯在他的著作《球面学》中使用了正弦来描述球面 的梅涅劳斯定理。古希腊三角学与其天文学的应用在埃及的托勒密时代达到了高峰,托勒密在 《数学汇编》(Syntaxis Mathematica)中计算了36度角和72度角的正弦值,还给出了计算 和角公式和半角公式的方法。托勒密还给出了所有0到180度的所有整数和半整数弧度对应的 正弦值。
正弦函数 sin a/c 余弦函数 cos b/c 正切函数 tan a/b 余切函数 cot b/a 正割函数 sec c/b 余割函数 csc c/a
∠A的对边比斜边 ∠A的邻边比斜边 ∠A的对边比邻边 ∠A的邻边比对边 ∠A的斜边比邻边 ∠A的斜边比对边
特殊的三角函数值
``````
正弦函数图像
余弦函数图像
正切函数的图像
五点法画图
在Rt△ABC中,∠C为直角,若sinA=3 ,则cosB=___53_____
5
B

sinA=BBCA
=3 5
cosB=BBC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A
C
△ABC中,∠C=90°,斜边上的中线CD=6,sinA=1,则 3 S△ABC=______
古希腊文化传播到古印度后,古印度人对三角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公元5世纪末的数学家 阿耶波多提出用弧对应的弦长的一半来对应半弧的正弦,这个做法被后来的古印度数学家使用, 和现代的正弦定义一致了。阿耶波多的计算中也使用了余弦和正割。他在计算弦长时使用了不 同的单位,重新计算了0到90度中间隔三又四分之三度(3.75°)的三角函数值表。然而古印度 的数学与当时的中国一样,停留在计算方面,缺乏系统的定义和演绎的证明。阿拉伯人也采用 了古印度人的正弦定义,但他们的三角学是直接继承于古希腊。阿拉伯天文学家引入了正切和 余切、正割和余割的概念,并计算了间隔10分(10′)的正弦和正切数值表。到了公元14世纪, 阿拉伯人将三角计算重新以算术方式代数化(古希腊人采用的是建立在几何上的推导方式)的 努力为后来三角学从天文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了有更广泛应用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