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的第一本书说课定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的课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

这篇散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叙

写人物的生活轨迹、揭示人生的意义。《我的第一本书》作为第三课,在本单元中承前

启后。

这篇散文,是著名诗人牛汉写的,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生生活在21世纪,没有切身体验,因此与文章契合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文章诗意盎然,诗味醇厚,别具风格,因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认知能力与阅读能力,从而认识生活的底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产生目标期望效应,有利于学习

动机的产生和延续,有利于学习行为的展开和推进。依据“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知识

与技能目标确定为:把握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并能品评含义丰富的语句。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整体感知文章,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定为:感

悟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底蕴。

这些教学目标立足于三个维度,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引导。即便学生

的认知能力和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其个体也可以分层次实现这些目标。

课堂教学要实现既定目标,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从教学目标出发,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品评重点语句,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针对

今天的学生对二十世纪初的生活和人文不熟悉的情况,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感悟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底蕴。

如果把教学目标比喻为彼岸,那么教法和学法就是渡到彼岸的航船。

古语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新课标”也明确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因此,

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诵读法,课前预习读,课堂上也要读。同时采用复述法,也就是在诵

读的基础上,由几个学生按人物情节复述课文,这实际上是诵读的延伸。

在诵读和复述的基础上,我还要突出讨论互动法,来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学生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我还要采用情景展示这一教学手段,制作电教画面,适时出示,适当说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直

观理解文本。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要做到学的最优化,学习方法必须是开放的、多样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新

课标”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学生百家争鸣,自主

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释疑解惑,教师只点拨、不干预。

本课文本相对浅显,因此完成教学过程用一课时。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步骤是:

(一)导入新课,引人入胜

导入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设计导语时,要着眼于引人入胜。我在导语中大致点明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注重强化文采,同时设置了悬念。导语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在于创造完全的人格。”一本书,就是一片蔚蓝的大海,涌动着知识的浪花;一本书,就是一座火热的熔炉,冶炼出品德的纯钢;一本书,就是一抹湛蓝的天空,飘洒下情感的甘霖。历史发展到现在,社会前进到今天,有谁没

有读过书呢?不过,盘点一番,印在心头不可磨灭的,还是读过的那第一本书。诗人牛

汉所读过的第一本书,体现着艰辛,蕴含着情谊,充盈着乐趣,渗透着哲理。这究竟是

怎样的一本书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文章中去领略和品味吧。

(二)检查预习,奠定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

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从课前预习开始的。我布置了两项预习:一是了解作者。按照“新课标”“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的要求,由学生自己去认识作者,这样有助于对文本背景及内容的理解。

二是掌握重点字词。“新课标”要求“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布置这项预习,既为课堂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又实现了“把握

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的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通前彻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主要是

学生自己诵读与复述,也就是与文本对话,从而了解课文所写的情节、人物和环境,为

进一步探究创造前提。这个环节需要提出的问题是:

1.文章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2.文章所写的几个人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通过所写的事件体现了怎样的情和理?

4.文章展示了怎样的的社会背景?

前三个问题较为简单,而且不要求面面俱到,由学生作答,教师稍加提示和补充。

第4题学生回答可能有偏差,比如答为“人间真情”。教师要发问“乔元贞为什么失学”,指明情是苦中生,乐是苦中作。

(四) 合作探究,集思广益

囿于各自的生活阅历与阅读水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合作互

补,才能集思广益。我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问题教学法,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合作讨论问题、深入探究问题。合作探究的过程由自问自答、我问你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四个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在顺序上互相交叉,在难易上形成梯度,分别涵盖

不同的问题。为了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发言机会,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1.自问自答。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作出答案。

2.我问你答。本人提出问题,别人作出答案。

这两个环节,由学生互动。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①作者为什么说“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

②“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③父亲问明书只有下半部分的原委后,为什么“深深叹着气”?(学生可能只答他

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这时教师要引导答出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④“弄不成”为什么免打“我”手板?(学生可能只答看在父亲的面子上,要引导

答出乡邻之间友好淳厚的情义。)

这四题是为了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底蕴。

⑤怎样理解“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

的快乐和梦幻”?

⑥怎样理解“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这两题可以强化“品评含义丰富语句”的能力。

3.生问师答。我所面对的学生认知水平相对比较低,问题毕竟不是他们能完全解

决的,这就要由教师来指点乃至解答。例如:

作者在结尾补叙乔元贞的“出息”,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这个题体现课文的一个重要思想内涵----知识改变命运。学生可能进一步发问:乔

元贞只能有这样的出息,只是因为没有知识吗?教师就要从时代和社会的角度来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