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专项训练之重点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之词语表达效果
练一练:
1.“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 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中“过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 么?
不能删掉。 “过度”表程度,意 思是“超过限度”,说明人类放牧 等活动超过限度,会增加沙尘暴的 强度和频次。如果删掉,则说明人 类放牧等活动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 和频次,这样与事实不符,过于绝 对化。“过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嗜好”是“爱好” 的意思,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植物能 够吸收金属元素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常见词语的表达效果
1.表猜测估计(大约、左右、可能、估计、也许 ……)
2.表程度(很、非常、最、更、比较、相当、充 分……)
3.表比较(几乎、相当于……) 4.表数量、范围(大部分、基本、几乎、许多、 主要、极个别、之一……) 5.表消息来源(据、根据……) 6.表时间(当时、至今、常常……) 以上词语都能起到修饰、限制作用
答题格式:1. 解释词语的 意思; 2.“xx”一词体现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科学性/生动性。
例题: “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
2 厘米、直径约1 / 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 成的”一句中“约”字有什么作用?
“约”字表猜测估计,数目不确 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 性、科学性。
练一练:
常见题型一:
题目:“……”中“XX”一词能否删掉?
答题格式:1.不能删掉。 2.①解释词; ②解释句子;③删掉后句子变成“……”; ④这样与事实不符,过于绝对化; ⑤ “XX”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性、科学性。
例题: “船的高度是10米左右”(“左右” 一词可否删去?)
词语的作用答题技巧
词语的作用答题技巧
以下是 8 条关于词语的作用答题技巧:
1. 哎呀呀,你得先搞清楚词语在句子里的具体位置呀!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放的位置不同,那作用可就大不一样啦!比如“他高兴地跳起来”,“高兴”这个词不就突出了他的情绪嘛。
2. 嘿,别忘了看看词语是不是有啥特殊含义呀!有时候就像隐藏的宝藏,得挖一挖呢!像“太阳”有时可不只是指天上那个哟,说不定代表着希望呢,是不是很神奇?
3. 哇塞,词语的感情色彩那可重要啦!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得好好琢磨。
像“夸赞”就是让人开心的,“诋毁”可就不好啦,这能让我们准确理解作者的态度呀!比如“他狠狠地批评了我”,“狠狠地”就让人感觉很严肃呢。
4. 呀,看看词语能不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啥东西呀!像“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弯弯的”就让月亮的形状一下就清楚了。
5. 哟呵,注意一下那些重复出现的词语呀,那说不定是重点呢!就像老师总强调的知识点一样。
比如文章里一直说“勇敢”,那勇敢肯定很重要呀。
6. 嘿呀,想想词语能不能帮助表达观点呀!有时候一个词就能点明主旨呢。
比如说“必须努力”,这就表明作者觉得努力很重要呀。
7. 哇哦,词语组成的短语也得研究研究呀!就好像一个团队,它们一起发挥更大作用。
像“兴高采烈地玩耍”,整个短语让那种快乐氛围更浓啦。
8. 哎呀,千万别小瞧那些普通的词语呀,往往有大魔力呢!就像“我”“你”“他”,虽然常见,但是少了它们可不行呢。
总之,词语的作用可多啦,咱得好好去发现和体会呀!。
说明文加点词的作用(范本)
说明文加点词的作用说明文加点词的作用篇一:说明文专项训练之重点词语的作用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
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当时…1、起限制作用 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b、分析词能否去掉(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
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原意)不符。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分析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分析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解的内容是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分析,一般这类题表现形式为“文中某个词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这类题通过总结是有一定解题模式的,好,我们通过例题讲解。
二.讲课内容:
例题“我国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分析:(提问)我国是不是到处都有石拱桥呢?不是,那么如果去掉了是不是就表示到处都有了呢,意思就不准确了,所以“几乎”不能删掉。
从此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关于说明文中词语作用分析的解题套路:首先,我们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然后联系文章内容分析,最后加一句此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会发现就三部:
1.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
2.联系文章分析作用
3.最后加上一句,此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现在我们来一起解析2011年石景山模拟卷II中的第19题,此题要我们结合链接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在题目中加“也许”一词,此题实际也是在考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模式解答这道题。
首先,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总结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提问然后把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后发现:除了第
二段写生病不是好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段作者都在告诉大家,生病有时候是好事。
由此可以看到作者的观点是:生病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但是有时候确是好事。
题目中“也许”一词正好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所以把文章题目中的“也许”去掉就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也不符合说明文的准确性。
(公布正确答案)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说明文中词语作用分析题的解题思路,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三部:词语本意,带入原文,准确性,以后遇到这样的题才不会丢分。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一、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欧阳家百(2021.03.07)二是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五是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二、所谓“文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
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四、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指:指词语在修辞、结构、和突出中心方面的作用。
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
五、方法总结1、整体感知是前提,局部揣摩是重点,“前后联系”是要点。
2、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3、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描写,抓住中心句、中心段落来理解。
5、代词的指代义,须紧扣上下文,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
六、答题模式: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格式: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格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这些词与上文是——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阅读训练之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阅读训练之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7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中考中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容易被考查的重点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常考题型】1.阐述词语的含义;2.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更换或删除;3.从某一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题策略】一、词语的理解中考阅读中对词语含义的考查一般为理解文中或句中的含义。
这里的“文中”或“句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说明文阅读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阅读练习(一)①常见的金属总是给人一种坚硬无比的感觉。
其实,在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下,金属也可以产生疲劳,而且,一旦产生疲劳就会因不能得到恢复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2002年5月25日,华航波音747-200型客机,由台北中正机场飞往香港途中,坠毁在澎湖外海,机上225名旅客及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科学家经过考察和分析后判定,飞机失事主要是制作飞机的金属材料产生疲劳断裂而致。
金属疲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单就桥梁而言,仅在1938~1942年的4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因金属疲劳而损坏的便有40座。
金属疲劳的现象同样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如行走中的自行车前叉折断、炒菜时铝铲折断、挖地时铁锨断裂。
18.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单就桥梁而言”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答:如果删去“单就桥梁而言”,就无法与前面的“普遍的现象”相呼应;同时使后面的“损坏”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二)③淡化废水既高盐度,又高咸度,并且其中富含重金属,对水下生物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这些环境问题在海水淡化应用最广泛的地区——中东地区就显得更为突出了。
因为该地区拥有世界50%的海水的淡化能力,每天能生产1000多万立方米的淡水。
由此可以肯定淡化废水的排放量也是惊人的。
仅海湾地区,每秒钟可以生产115立方米的淡水,并每秒制造1000立方米的浓缩海水。
如此发展下去,海水会越来越浓,海洋会越来越稠了。
18.结合第③段划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海湾地区”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2分)答:如果删去“仅海湾地区”就缺少了“生产淡水”“制造浓缩海水”的对象;也就无法与前面的中东地区“淡化废水的排放量也是惊人的”相呼应。
(三)⑥动物既能节约能量,又能有效地利用能量,生命在漫长的进化中,把自己的生存形式雕琢得如此精妙,不能不令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动物的这种本领,使人类既好奇又佩服。
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恩赐,都来源于同样的集合。
也许我们能从它们身上,明白更多自然的奥妙,那将会在医学和畜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说明了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说明了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如:(1)于是,许多航空爱好者绞尽脑汁进行扑翼飞行的研究。
运用答题方式①:答:不能删掉。
用了“绞尽脑汁”这个词,生动地说明了航空爱好者进行扑翼飞行的研究时想尽了各种办法,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如:(2)人们终于采用固定机翼的方式,于190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有动力的载人飞机。
运用答题方式①:答:不能删掉。
用了“终于”这个词,准确地说明了人们采用固定机翼的方式是经过很多努力、尝试后才成功的,用了“第一架”这个词,准确告诉了我们人类1903年发明的动力载人飞机是历史性地突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如:(3)据估计,我国陆地上空的水汽年累积量约在20万亿吨以上。
运用答题方式②:答:不能,删掉“据估计”和“约”这两个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我国陆地上空的水汽积累量一定是在20万亿吨以上的,显得太绝对化,用上这个两个词才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如:(4)白云猪手是广州历史名菜之一,广州几乎每个酒楼都设有这菜式。
运用答题方式②:答:不能删掉。
删掉“几乎”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每个酒楼都设有这样的菜式,显得太绝对化。
用了“几乎”一词,准确说明了大多数酒楼是设有这菜式的,但不是所有,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一、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的词语;二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三是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四是在文章结构上起独特作用的词语。
二、知识梳理〔一〕命题角度1、词语的本义、引申义2、词语的指代义3、词语的语境义4、词语的联想义〔二〕核心方法:联系上下文以《童年的朋友》为例:〔一〕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例】语段中“可爱的动物〞和“一根不断的线〞分别指代什么〔二〕依据具体语境,把握作者感情,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例】“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松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通过比照分析,结合平常对某个词语的认知和掌握,结合前后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体会词语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的特别含义。
【例】“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中的“睁〞能否改为“瞪〞为什么练习一童年的朋友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辉,在笑容里,快乐地露出巩固的白雪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旧显得年轻,明朗。
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给弄坏了。
它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
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愉快的、温暖的光辉。
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松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好像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接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宝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以及作用
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以及作用《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小朋友们,你们在阅读说明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些特别的词语呀?这些加点词可有着神奇的作用呢!比如说“大约”这个词,在“这座山大约有 500 米高”这句话里,“大约”就告诉我们这个高度不是特别精确,只是一个估计。
它让我们知道了信息可能不是百分百准确,但是也能有个大概的了解。
再比如“几乎”,“这片森林里几乎看不到垃圾”,“几乎”说明不是完全没有垃圾,只是非常少,少到好像没有似的。
还有“可能”,“明天可能会下雨”,“可能”就表示不确定,也许会下,也许不会下。
这些加点词让说明文变得更加准确、严谨,也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就像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去公园玩,有人说“公园里的花差不多都开了”,这里的“差不多”就和说明文里的加点词一样,让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花全开了,但开的很多。
小朋友们,以后读说明文的时候,可要多留意这些加点词哟!《说明文加点词的作用》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说明文里那些加点的词。
在说明文中,加点词的作用可大啦!比如说“据统计”,当我们看到“据统计,这个城市每年的降雨量在 800 毫米左右”,“据统计”这三个字就让我们知道这个数字不是随便说的,是有根据的,是经过认真调查和计算得出来的。
“一般来说”也很常见,像“一般来说,猫在晚上的视力比白天好”,这就表示这是通常的情况,但也可能会有例外。
还有“主要”这个词,“这种植物的用途主要是观赏”,说明还有其他不太重要的用途。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有一次老师说“通常情况下,认真学习的同学考试成绩都不错”,这里的“通常情况下”就和说明文里的加点词一样,不是绝对的,但是能给我们一个大概的情况。
小朋友们,明白了加点词的作用,咱们就能更好地读懂说明文啦!《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说明文里的加点词可有意思啦!比如说“约”字,“这条河约 50 米宽”,一个“约”字就让我们明白,这不是准确的 50 米,可能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
说明文题型加点词作用
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作用(1) 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 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 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 一词有 何表达效果答:“好像”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 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 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词表示猜测,并 毛的原因可能(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 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 不确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周密。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 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体现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周密。
分析加点词能否去掉说说划线词语“可能'台"的表达作用 答.“(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 一词能否删掉,为 什么不能删掉,大多表示大,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 活水的情况。
如果去掉,就表示所 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不 符。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或 词性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 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严密,(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句答: 部分是这 卜样性。
“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
阅读训练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阅读训练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7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中考中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容易被考查的重点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常考题型】1.阐述词语的含义;2.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更换或删除;3.从某一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题策略】一、词语的理解中考阅读中对词语含义的考查一般为理解文中或句中的含义。
这里的“文中”或“句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中考语文备考之说明文阅读之词语句子赏析+顺序结构分析(附例题及解析)
一、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说明文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或是关键信息点,或是某一重要说明对象的简洁概括(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或是承前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
如何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呢?在熟知词语本身固有意义(即字典义)的基础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技巧:(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1.重要的句子有以下几种情况(1)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可以用“提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内在含义。
(2)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对于内涵较丰富的句子,应该依照“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语境,整体解析。
(3)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
这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统领全文,有的阐明要旨,有的设疑激趣,有的总结全文,有的前后照应,有的承上启下。
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既要注意它在段中和篇中的位置,还要认真深入地分析它和文章中心或结构的关系。
2.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生动形象性主要有五种题型(1)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模式与技巧: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答题模式:不可以,“××”词表……,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了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说明文词语表达作用
说明文词语表达作用考点分析: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题型一:一个词能否去掉判断+解释(注意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推测等)+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去掉的后果+套话(准确、科学、权威等)典型例题:1、“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中“通常”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
“通常”是指正常情况下,说明松鼠在树枝分叉的地方搭窝具有普遍性,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太绝对,与实际不符。
用这个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约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中“据专家介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
“据专家介绍”表明对人体生物电池电极的有关介绍是出自专家之口,增强说明的权威性、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具说服力,去掉后,就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强化训练(中考作业本)1、P、89(3)画线句子中“比较”、“通常”两词能否去掉,请作简要说明。
2、 P、91(2)选文弟(2)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P、91(3)第二段中加点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P、96(4)“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中“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4、 P、93(1)全文用了很多表示猜测的词语,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试说说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5、P、99(2)第(5)段中加点词“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6、 P、100(4)文段(7)加点词语“暂时”能否去掉?请说明理由。
7、 P、103(3)文章弟(4)段中加点的词语“据统计”能否去掉,为什么?8、“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中为什么强调“据考证”?(“据考证”表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这一事实是经过大家考证的,是确凿的,增强说明的权威性、科学性。
)题型二:分析一个词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解释(同上)+(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套话(准确、生动、科学、权威)典型例题: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词语含义与作用(现代文阅读题型训练)
现代文阅读题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学目标:•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一、所谓“重点词语”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容:•(一)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二)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三)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四)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五)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六)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七)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二、所谓“文中”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树立整体阅读观念;•(二)是指具体词语的“上下文”。
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五种:•(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5)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网络新词四、理解在文中的作用指:•指词语在:•①修辞、•②结构、•③突出中心、•④写作方法•等方面的作用考点例析:•(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
•例1:•好望角(连俊超)•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
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
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②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
河上无风。
芦苇丛簇挺立。
•③“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
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
说明文专项训练之重点词语的作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
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1、起限制作用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b、分析词能否去掉(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不能删掉,“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原意)不符.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句中“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说明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说明文阅读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或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旨趣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承接、照应等逻辑关系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修辞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8.特殊修饰、限制词。
二、修饰限定性的词语例举(一)表估计或推测:也许、可能、大概大约左右好像(二)限制时间:目前近二十年迄今(三)限制程度:很、非常比较几乎(看语境)(四)限制范围:之一单单根据不完全统计主要(看语境)(五)表依据:根据科学家推算长期研究实践证明(六)表频率:指一般情况下,并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常常经常(七)表强调:(根据语境判断,不要死记)只要竟只有甚至几乎仅仅表数量:多余三、方法技巧四抓四联系(一)四抓1.抓关键词。
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
2.抓修辞手法3.抓表达方式(描写)4.抓表现手法(二)四联系1.联系上下文:注意句于在文中的位置,主要指那些在文中起总领下文,收束上文、承上启下的句子。
2.联系作者情感、主题:抓住中心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联系3.联系语境:根据语境揣摩句子含义,在具体的言环境中,往往可以找到理解句子的潜在信息4.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结合社会背景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最与文章内容和作者写作目的有密切联系四、答题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五、解题步骤(一)释词:分析这个词语含义。
如果是副词,表明这个词语表(估计、推测、限制…)。
1.该词(句)的表层义(本义)这个词(句)表层义是(原指)…2.该词(句)的深层义(语境义。
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感情色彩、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等。
)(1)比喻义(2)引申义(3)象征义(4)色彩义(爱憎分明,褒贬明显)(5)言外之意这个词(句)深层义是(这里指)…(二)析句:分析这个词语的表达角度及在句子中的作用(表达效果)。
专题03 说明文词语的作用(课件)四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专项
CONTENT
说明方法复习 词语能不能删
作业训练
说明方法
常见说明方法(口诀):
打作作,摹(磨)列列,举下分引(几下分人) 打(比方) 、作(比较)、作(诠释)、 摹(状貌)、列(数字)、列(图表)、 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引(资料)、
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2.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井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 百三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列数字)、( ) 作比较 3.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 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 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举例子)、( 列数字) 4.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就是 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列数字 )
9.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 ……( 打比方 ) 10.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 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列数字 ) 11.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 江的68倍。( 作比较 )、( 举例子 ) 12.中国的茶叶种类有很多,比如绿茶、红茶、青茶(乌 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药茶、花茶等。 ( 分类别)
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去掉后变成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 大,与实际不符合, “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 性、严谨性。
例题3:海啸太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 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大多” 一词能否去掉?
不能删。“大多”表频率,指大部分,指海啸大 右键图片——设置图片格式——进行图片替换 标题数字等都可以通过点击和重新输入进行更改,菜单开
词语
词语的特点
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
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
1、起限制作用
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
(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
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b、分析词能否去掉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
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原意)不符。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句中“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3)森林翼龙的翼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
这一新翼龙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翼龙。
划线词“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
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翼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翼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翼龙发现的可能性。
如果去掉,就与原意不符,体现不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
“据说”一词能否删掉
“据说”,表揣测,是一种不太肯定的说法,说明这种“炒豆芽”有可能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当然也可能没有,删去后,就变成“一定有功效”,这样说就太绝对了,缺乏一定的科学考证。
所以这样表示大概的词,反而体现了说话的严谨性。
C、两词可否互换,并说明理由。
(1)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
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说说理由。
答案:不能。
“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
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和事实不相符。
用“相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技巧点击:这类题的解题要先作出判断,然后从词义来分析两个词的区别,最后分析互换后的表达效果
(2)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如果将“亟待”一词可以改成“需要”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
原文用“亟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
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
原词表达准确、严密。
(3)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由于近代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吨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5~30吨氧气。
划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改成消除意思就变为能够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与原意不符,所以不能替换。
2、起修饰作用
(1)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请说说“分外”一词的表达效果。
《巍巍中山陵》
“分外”是“非常、很”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说明由于钟山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钟山就更显得雄伟高大。
技巧点击:这类题先解词,然后再说明这类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在句子中的效果。
(2)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
请说说“尤其”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尤其”是特别、更进一步的意思,在此起强调的作用,表示在有雾的天气里,一些剧烈的运动对人们的身体危害更大。
(3)“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
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
因为“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和严密性.
3、词语顺序能否调换
1:对禽流感,人类所知还有限
①禽流感是随着家禽饲养业的发展而广泛传播的禽类传染病。
尽管历来的禽流感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但是最近在亚洲爆发的禽流感却仍令人高度关注。
目前,人们对禽流感的发生、发展和遏制方法的认识仍待继续深化。
文章第①段中的“发生”、“发展”、“遏制”三个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答: 不能,因为疫情是先“发生”,再“发展”,最后得到“遏制”,这样排序符合人们认识规律和疫情自身进展的规律(或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的词语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3分)()• A.一般在热带地区,地层与1000米深处的海水
•温差可以达25度。
• B.单从数量上来讲,温差能是最大的。
• C.但却已经从原理上说明利用海洋温差发电
•是完全可能的。
• D.同时它几乎不会产生污染物和温室气体。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去掉后,语义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 A. 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在生产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
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之一。
• B. 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千克二氧化碳。
• C. 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 D.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碳和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