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散文下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c2e99751e79b89680226c7.png)
一、诸子散文《吕氏春秋》★吕不韦,战国秦相国.秦王政立,尊为相国,号仲父饮鸩而死,年约近六十。
编撰时间及成书过程:大约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
当时诸侯各国养士之风盛行,四大公子(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的门客盛极一时,吕不韦作为秦国的国相,自然也不示弱,就召集门客三千人,号令他们将自己的见解和学说都写下来,以论述天下之理,共二十多万言,号曰《吕氏春秋》。
悬于咸阳城门,称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吕氏春秋》,乃是吕不韦依托秦国势力从文化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其中也许还有吕不韦为秦的统一天下而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体例:《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主要思想:《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主要代表作。
以道家、儒家和阴阳家为主,但都经过加工和改造,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因此,《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寓言特色:a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b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政论散文名家李斯★李斯:秦代政治家、散文家,楚国上蔡人《谏逐客书》的艺术特点:1.理气充足,辞采华美,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2.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仇)”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3.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趋向于骈偶化,被后人称为“骈体初祖”;4.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三、刻石铭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6.秦汉散文
![6.秦汉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8cca2f453610661ed9f4b5.png)
《史记》 史记》
◆
《史记》的艺术成就: 史记》的艺术成就: 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
☆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 口语基础上加工提炼的书面语;人物语言富于 个性化; 个性化;叙的画面和深邃的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 ☆
☆
《史记》 史记》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一)、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史传散文 1、班固:《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 汉书》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描写西汉盛世人物及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 重视规矩绳墨, 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2、赵晔:《吴越春秋》(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赵晔: 吴越春秋》 历史演义小说雏形) 3、《越绝书》 、 越绝书》
采用多种方法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方法:反复渲染;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结合人物出身、 教养、经历;互见法; 教养、经历;互见法;多维透视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 史记》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 略互见,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而在他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 传中写即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某些事迹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 在一篇传记中详写,在其他传记中略写即详略互见。此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 方法既避免了行文的重复,突出人物主要性格,有表现 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秦汉散文
三、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 (二)、政论文: )、政论文: 政论文 王充《论衡》 王符《潜夫论》 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与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三)、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碑文:蔡邕: 郭有道碑》 陈太丘碑》 碑文:蔡邕:《郭有道碑》、《陈太丘碑》 游记:马第伯: 封禅仪记》 最早的游记) 游记:马第伯:《封禅仪记》(最早的游记)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0199bb856a561252d36f7d.png)
3、贾谊与朝廷作家
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最有文学色彩,政论而 兼史论的散文。名为论,但没有发表过多的议论, 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而是通过对于历史事 实的回顾,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 画卷。 文章使用了铺张描写和对照手法,先对秦国自孝 公以来逐渐强大的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开始出 现的显赫声势作了铺张描写和大力渲染。
二、东汉时期的散文
东(汉一中)叶王以充后的,《政论局衡动》荡与,东外汉戚前宦期官的交论替说专文权, 政治更加腐败黑暗。在文人当中蓄积了很多忧虑 和(不二满),王歌符功、颂仲德长的统作等品东少汉了后,期揭的露论和说抨文击时弊 的作品多起来了。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几部有名的 政论王文符的的专《著潜,夫分论析》抨击社仲会昌现统实的。《昌言》
《的论一贵篇3、粟奏贾疏疏谊。》与文是朝章继廷的贾作中谊家心《是论阐积述贮重疏农》贵后粟写、给强文本帝 抑末的贾主谊张的。《文治章安通策过》古和今《对过比秦,论说》明“务民于 农桑,薄赋敛,广蓄积”的重要性。
《论贵晁粟错疏的》《语论言贵简粟洁疏明》快,于浑厚之中见犀利, 分析现实问题透彻深刻,说话直率,如说:“夫 寒晁之错于是衣个,法不家待,轻其暖文;带饥法之家于色食彩,。不景待帝甘时旨为;御饥使 寒大至夫身,,对不法顾令廉多耻所。更人改情,一又日建不议再削食减则诸饥侯,王终封岁地。 不不制久衣,则吴寒楚。七夫国腹以饥“不诛得晁食错,”肤、寒“不清得君衣侧,”虽为慈名 母举不兵能叛保乱其。子景,帝君听安信能了以袁有盎其谗民言哉,?腰明斩主了知晁其错然。 也《,汉故书务·艺民文于志农》桑说,晁薄错赋有敛文,3广1篇畜,积今,存以比实较仓完廪, 备整水的旱有,8篇故,民以可《得论而贵有粟也。疏》”为这代种表话。讲得非常实 在。
秦汉政论散文和汉代杂文
![秦汉政论散文和汉代杂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8c5b8e71fe910ef12df8f4.png)
王符的《潜夫论》:
成书于东汉中期,也是一部愤世嫉俗之作,对 当时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 切中时弊。 在议论政治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 的笔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仲长统的《昌言》。 王充、王符和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书信散文
• 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 • 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 书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 多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 多;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 已经含有较多的抒情成分 ;汉代,它们或 偏重抒情,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 重议理,其中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 与议理完满结合。
游记散文
• 马第伯,是东汉光武帝时人,他所写的 《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 记。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 (公元56年)封禅泰山,马第伯为先行官, 他在《封禅仪记》中详细记叙了封禅时的 种种准备工作。
logo
本次课题结束,谢谢
晁文立论精辟,说理透彻,逻辑严密,风格质 朴,但文采气势上稍逊于贾文。
《淮南子》
《盐铁论》
桓宽
王充
《论衡》
《潜夫论》
王符
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西汉初政论散文取得很高成就,特点:
• (1)适合当时政治需要,目的在于巩固当 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围绕“秦所以亡, 汉所以兴”的中心话题; • (2)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 作者有着强烈的时代感,文章感情充沛。 • (3)受战国学术风气的影响,重视修 饰渲染,有纵横家遗风。 • 总之,西汉政论散文继承先秦散文优 良传统,研究现实政治问题,文风纵横驰 骋,意气风发,颇有战国纵横家气息。
《论积贮疏》
• 论述主旨:发展农业,储存粮食,对治国安民具有 重大意义。 • 论述角度: 1、从对现实的分析,证明“积贮”的紧迫性。 2、从对现实规律的阐述,证明不“积贮”的危害性 。 3、从对具体措施的设想,证明“积贮”的可行性。 艺术特色:注重铺陈说理,行文流畅而有气势。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4f76ca71fe910ef12df875.png)
刘安
(明·张路 《淮南 王求仙 图卷》 局部)
❖《淮南子》21篇,十几万字。原 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 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认 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处 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 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 墨、申(不害)、韩之说,是汉初黄 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说此书: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 静,出入经道。”
❖ 后二十余年(前221),秦一统天下,秦 王政为始皇帝,以斯为卿、丞相,力主 废分封、立郡县,焚《诗》《书》、同 文书,明法定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出巡会稽,少子胡亥、李斯、赵 高等从,行至沙丘病卒。赵高说斯伪作 遗诏立胡亥,是为秦二世。二世信用赵 高,诛戮公子大臣,荒淫无道。斯贪恋 禄位,阿谀取容,然卒为赵高所陷,以 谋逆罪下狱,诬服。二年(前208),腰 斩斯于咸阳,夷三族,年约七十左右。
❖其中《陈政事疏》、《过秦论》 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 宏文”(《汉文学史纲要》)。
《陈政事疏》:
❖ 贾谊的政治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 《陈政事疏》中。
❖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汉书·贾 谊传》说:文帝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音见) 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 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
❖《吕氏春秋》的出现,标志 着先秦诸子文化的结束和秦 朝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吕氏春秋》的艺术特点:
1.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 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 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 理颇为生动,堪称优秀的文学 散文。
2.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 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 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 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 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2b387f763231126fdb1159.png)
5、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人物 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在一篇传记中 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 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 某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记》的风格特征
1、司马迁不是一般的描述历史进程和和人物的生平 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地思 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 然规律。
醇厚典雅的特点。
《史记》的叙事艺术
1、《史记》有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 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 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 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2、《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 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 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社会 生活的整体面貌
3、这两篇作品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 角色的设定包括多方面的意义:主方代表 对历史的超越,客方因循守旧。
《鲁灵光殿赋》
1、东汉大赋中与京都题材相关且较具特色的 作品还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这是 一篇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
2、《鲁灵光殿赋》从总体上看明显分为两个 板块,前一板块铺陈宫殿的本质特征,后 一板块叙述宫殿的功能效应,是二元分立 的格局。
2、《二京赋》中的理性精神 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的 非常完美,不但超过了司 马相如和杨雄,也超过了 班固。
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
鼎,都卢寻撞。冲狭燕濯,胸突铦锋。跳 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华岳峨峨, 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 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 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 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 若飘飘,后遂霏霏。
2、就汉代而论,影响深远,规模宏大,成就 突出,可为代表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 张衡的《二京赋》。两赋作一前一后,一 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秦及汉代散文
![秦及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658f6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a.png)
第四节 政论散文
❖ 政论散文旳发展过程
❖ 1 、西汉初年
❖
因为政治上旳迫切需要,政论文得到发
展,一般都写得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
文采,代表作家、作品有:
❖ (1)贾谊 《过秦论》、《论积贮书》和 《陈政事疏》;
❖ (2) 晁 错《论贵粟疏》
❖ 2 、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 是西汉帝国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旳时期,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及汉代散文
❖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秦世不文,颇 有杂赋。”
❖ 秦代文学萧条旳原因:
❖ (1)统治时间短暂 ❖ (2)秦文化一直比较落后 ❖ (3)秦统一后推行极端严酷旳思想统治,建
立文化专制制度
❖ (4)秦皇暴虐,民生困苦,所以文化几乎空 白
第一节 吕氏春秋
❖ 一、成书 ❖ 其成书约于公元前239年前后,集论而为
最大欲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悚之以害, 按照人物旳心理接受规律,逐层推动,劝谏 秦王。
❖ 2、从论证措施来看,利用了对比手法。经过 正反对比、正反并论,利害对举,说理透彻 有力。
❖ 3、从论据看,“据事类义,援古征今” (《文心雕龙·事类》),有理有据。
❖ 二、铺陈排比旳利用有向汉赋过渡旳趋势。
❖ (2)仲长统 《昌 言》
第三节 汉代散文概述
❖ 一、 汉代散文旳分类 ❖ 大致分为史传散文、政论散文、记事散文
和抒情说理散文。 ❖ 二 、记事散文旳代表作家、作品 ❖ 刘向旳《说苑》、《新序》和《列女传》
❖ 三 、抒情说理散文旳代表作家、作品 ❖ 1、司马迁❖ 4、班昭《为兄上书》 ❖ 5 、徐淑《答夫秦嘉书》
八览、六论、十二记。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 成,《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8c5d7aa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6.png)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原文] (节选)曲礼上第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鹿。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檀弓上第三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檀弓下第四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
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
子手弓而可。
”手弓。
“子射诸!”射之,瑟一人,张弓。
又及,谓之,又毙二人。
每毙一人,掩其目。
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
”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礼运第九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礼器第十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忠信,礼之本也。
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
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汉代论说散文、《史记》、《汉书》、汉赋、汉代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汉代论说散文、《史记》、《汉书》、汉赋、汉代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e96dbe5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63.png)
中国古代⽂学史——秦汉(汉代论说散⽂、《史记》、《汉书》、汉赋、汉代诗歌)⽬录2021年末,西安疫情,全市隔离在家。
利⽤这个机会,捡起来⾃⼰的⽂学修养吧,再⽴⼀个flag!为了督促⾃⼰,准备更新发布时间。
但⼀年前的笔记不允许更新时间,因此只能重新发布了。
其实⽬前已经看到两晋南北朝⽂学了,但苦于没有时间,⼀直没有整理。
倒不是没有⼀点点空闲,⽽是空闲时间都在摸鱼。
或许艰难的⼈⽣逆旅中,更需要⽂学⾷粮的⽀撑。
⽴⼀个flag,我要在闲暇时间开始整理秦汉部分了。
秦汉⽂学总论所谓秦汉⽂学,其实主要是两汉⽂学。
秦朝历时短暂,且⼜实⾏了严酷的⽂化专制朝历时短暂,且⼜实⾏了严酷的⽂化专制(法家排斥⽂学),导致了⽂学的枯萎,没有多少创作成就,导致了⽂学的枯萎,没有多少创作成就可⾔。
秦代⽂学吕不韦招集门客所著的《吕⽒春秋吕⽒春秋》成书成书于秦灭六国之前,仍属战国散⽂的范畴。
于秦灭六国之前,仍属战国散⽂的范畴。
李斯作有《论督责》和《狱中上书》。
秦始皇到四处巡视,每到⼀处⽴碑刻⽯,故李斯还有为秦朝歌功颂德的碑刻⽂章。
注:李斯最有名的著作《谏逐客书》是战国时期写的,不属于秦代⽂学。
谏逐客书⾂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于晋。
此五⼦者,不产于秦,⽽穆公⽤之,并国⼆⼗,遂霸西戎。
孝公⽤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今治强。
惠王⽤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之⽟,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dadcb6f524ccbff12184d6.png)
元年(前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 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全書一百篇,有 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該書在體例上 沿襲了《史記》,但也有所創新,如《藝文志》、 《地理志》和《百官公卿表》等。 班固所崇奉的是正統的儒家思想,所以他缺 乏司馬遷的那種對歷史的深刻見識和大膽的批判 精神。 2、文學成就 內容上,西漢士人的奇特官場命運、家族興 衰的歷史。悲劇人物形象的塑造。 藝術上,重視規矩繩墨,行文謹嚴有法。在 敘述中暗含褒貶;注意強調帶有起始性質的事件。
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 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 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 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 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 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 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士勇。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 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 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 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
逸事置於篇末。 重點是悲劇人物形象的塑造。
蘇武傳(節選)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艸實而食 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持操,節旄盡落。積五、 六年,單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網紡繳,檠 弓弩,於靬王愛之,給其衣食。三歲餘,王病, 賜武馬畜、服匿、穹廬。王死後,人眾徙去。其 冬,丁令盜武牛羊,武復窮厄。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 降,不敢求武。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蘇武 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 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 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為奉車, 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032c3617b52acfc788ebc906.png)
东方朔(前154-前93),汉武帝时的宫廷文人。。 “彼一时,此一时„„ 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 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抒情散文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 谈笑取乐。 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 在汉武帝时官位很低,做过郎,他感到怀才不遇, 一、西汉的抒情散文 后?”“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 故写了这篇《答客难》。 (一)东方朔的《答客难》 得掌故(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安敢 文章采用赋体形式,假设一个客向作者问难,说 望侍郎乎!”。 他博文辩志,但地位这么低,不能与苏秦张仪相 比,以此嘲笑他。作者辩解: 这实际上表达了有志难申的压抑感,暴露了统治 者随意地抑扬人才,造成了贤愚不分的这种现实。 写法上奇特,用反话的形式,好像不是发牢骚, 实际上则是充满了牢骚不平之气。在文学史上具 有开拓的作用,后来很多作家都曾这样写过。
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以司马相如的《喻巴蜀 檄》、《难蜀父老》和桓宽的《盐铁论》为代表。
(二)西汉中后期的散文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 论说散文仍以奏疏为主要形式,但慷慨激昂的热 走,流汗相属,惟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 情,大胆议论的态度,雄恣辩丽的风格,都明显 多对偶工整的句子,说明这种文章风格在西汉中 《喻巴蜀檄》 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朝通西南夷,开发四川云南。因此大量地 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 特色,继而在六朝发展成骈文。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之文,文中充满天人感应、 在当地征发民夫,引起了蜀地老百姓的不满。于 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 阴阳灾异的内容;风格一变为引经据典,典雅醇 是派司马相如出使,前去安慰百姓。 符之封,析圭而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 正。这种文章并无多少文学价值,却代表了当时 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 论说文的主流。 位甚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 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以司马相如的《喻巴蜀 (《喻巴蜀檄》) 檄》、《难蜀父老》和桓宽的《盐铁论》为代表。
秦汉时期散文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散文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427c5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67.png)
秦汉时期散文发展历程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散文经历了从初期形成到逐渐完善的过程。
在秦汉时期的初期,散文以记载历史、纪实事实为主要特点。
当时的散文多数以记叙和描写为主,主题内容以描述政治事件、战争经验、行政条例和人物传记等为主。
这种形式的散文有着鲜明的实用性,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政治事件。
其中以《史记》和《汉书》等为代表的史书成为当时散文的重要体裁。
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逐渐开放,秦汉时期的散文开始注重个人感悟和思想表达。
从内容上来讲,这个阶段的散文主题更多涉及人生哲理、情感和态度等方面。
比如《庄子》中的语言诙谐,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哲学思想;《论衡》则探讨了很多深刻的问题,如宇宙起源、人性善恶等。
这种个人感悟的散文形式对后世的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汉时期的散文并不完美,它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文风较为单一,缺乏丰富的表现形式。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较为紧张,对于文字表达的约束也较为严格,限制了文风的发展。
此外,这个时期的散文在表达空间和文字形式上也存在一些限制,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和拘束。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从初期的纪实记载逐渐转变为以个人感悟和思想表达为重点的形式。
这
个时期的散文虽然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但它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4d923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7b.png)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秦汉之初的政论散文
![秦汉之初的政论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16e66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2b.png)
秦汉之初的政论散文先来简单概括一下秦汉时代文学的几个阶段。
秦朝时间本来就短,又有焚书坑儒的文化灾难,因此文风不兴。
唯一可说的就是李斯的散文,继承先秦诸子散文,后继西汉政论文,有承上启下之功,写作水平也很高。
汉代可说的就很多了,汉初还带有百家争论的余波影响,不少作家致力于写政论散文,其中突出的有贾谊和晁错,名篇有《过秦论》。
到了武帝时期,记史散文出现了巨著《史记》,其纪传体的写法既开创了一类史书体例,又开创了纪传散文的历史。
后面还有班固的汉书,也是重要的历史散文。
诗歌方面汉初有一些尚未脱离楚辞影响的骚体赋,不过成就和影响都不大。
到了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武帝在文学上倡导辞赋,在身边提拔专门的词臣,从而将汉赋推至兴盛,司马相如等人就是此类。
不过一般认为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是汉乐府,武帝时期扩大了官方收集民间音乐的机构,经过整理以后流传至今,称为汉乐府、乐府诗。
乐府诗影响了东汉一些文人创作者的活动,有一些五言诗存诗,汇编为所谓的《古诗十九首》,不过作者名都没有保留下来。
|李斯与其《谏逐客书》当时韩国派郑国以兴修水利的方式虚耗秦国国力,事败以后,秦王听信贵族大臣的建议,下逐客令,驱逐一切在秦国的外国客卿。
李斯当时在秦国当门客,也位列被逐名单当中,于是上书劝谏秦王。
秦王阅读之后急撤逐客令,将已经上路的李斯追回,授予重任。
这篇《谏逐客书》为谏秦王逐客令而写,针对秦宗室大臣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是一篇驳论性质的政论散文。
文章风格上承先秦散文,论述上有荀子散文周密严谨的风格,铺叙舒张上又有纵横家的气势,对于汉初晁错贾谊等人的政论散文影响颇大。
文章首先表明主题,然后列举秦先世四代君王的发展史,为客卿摆功。
然后从秦王本人的兴趣出发,秦王既然喜欢从六国收集珍宝,却在人才问题上倒行逆施,这怎能完成“跨海内,制诸侯”的丰功伟业呢。
最后以逐客令的危害警视秦王,认为这是资敌之举,无异于给敌国提供粮食和武器。
文章在立论上的有点主要在于抓准立场,李斯没有从个人的角度来埋怨,句句从秦王的好恶理想出发,句句立足于从秦国的国运来说服秦王,列举秦国先王之史来讲客卿之功,这种无私是政论所需要的。
秦汉散文()
![秦汉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52c54a3169a4517723a36a.png)
第一章秦漢散文第一节秦及西汉散文一、秦文1、《吕氏春秋》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魏之有信陵君,楚之有春申君,赵之有平原君,齐之有孟尝君),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
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史记·不韦列传》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纵横之术,刑名之说,一无及焉。
其持论颇为不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七)2、李斯(略)二、西汉前期散文1、贾谊(《过秦论》)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
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
(《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2、《淮南子》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依顺也)百姓,流名誉。
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
(《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
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
然其大较,归之于道。
(高诱《淮南子序》)《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
(高似孙《子略》卷四)《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
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刘熙载《艺概·文概》)三、西汉后期散文董仲舒学本公羊,而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则其于礼也深矣。
至观其论大道,深奥宏博,又知于诸经之义,无所不贯。
(刘熙载《艺概·文概》)刘向文足继董仲舒。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814f9f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2.png)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中国古代秦汉文学是指秦代和两汉文学,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上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一、秦汉散文一、所谓“汉代散文”是指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大体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一、《吕氏春秋》简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被视为杂家着作。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都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如《贵公》。
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它在阐述某个道理和思想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公元前247年入秦。
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拜为长史、客卿。
秦统一,李斯为丞相,设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
李斯遭赵高诬陷腰斩于咸阳之市。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以写了《谏逐客书》。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1、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较独特。
2、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3、限于刻石体制,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这篇《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
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胪述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秦汉文学_秦汉散文
![秦汉文学_秦汉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c2b9269f7ec4afe05a1df10.png)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 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 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 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 侯之术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日:“晋 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 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 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 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 得之矣。 —— 世上所传奇闻怪事很多,但听到 的任何传闻,都应该认真地考察一下, 看它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 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 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 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 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 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 也。
3、语言极富有文采,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词 语也极其丰富。
如:连用“拔”、“平”、“收”、 “取”、“包”、“制”、“据”、 “割”等动词来写秦惠王开拓疆土之功。 许多句子既整齐又注意变化,读起来 很有韵致。 结合《谏逐客书》说说其艺术特点
李斯《谏逐客书》原文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 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 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 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 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缺点:一是务求多闻广载, 至于疏浅;二是思想未能统
一到儒家经典上来。
秦 汉
这一批评得到班固的
文 认同,他也批评司马迁“分
学 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
[]
散 有抵牾”,“是非颇缪于圣
文
人。”(《汉书·司马迁传》)
同时,班固是奉诏修史,直接受到
第
皇家意志的制限。其《典引篇·序》说,
二
永平十七年(74),汉明帝下诏班固: “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编
令史,即令其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
撰成《世祖本纪》一篇。不久,擢升班
秦
固为郎,典校秘书,诏令他继续修史。 从明帝永平中受诏著史,到章帝建初中,
汉
班“八表”和《天文志》,由 班固的妹妹班昭和学者马续补作而成。
学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说,班
昭博学高才,“兄固,著《汉书》,其
[]
散
《世本》,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 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后,七国并
文
争,秦兼诸侯,有《战国策》。汉兴,
伐秦定天下,有《楚汉春秋》。
故司马迁据《左氏》、《国
第
语》,采《世本》、《战国策》,
二
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
编
天汉。……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 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
秦
以勤矣。(《汉书·司马迁传》)
编
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
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污行无节,但
秦
有浮华之词,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遗
汉
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 封禅事,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
文
为班固规定了著史的思想原则。
[]
学
而班固十分认同,“常伏刻诵圣论,
散
昭明好恶,不遗微细;缘事断谊,动有 规矩。虽仲尼之因史见意,亦无以加。
文 书》最知名。
[]
第一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
第 (略说)
二
[史料来源]
编 班固云:
秦
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 矣。至孔氏撰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
汉
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
文
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 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
学
以为之传,又撰异同为《国语》。又有
秦
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
汉
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
文 学
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 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
[]
散
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
文
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 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后汉书·班彪列传》)
班彪指出《史记》有两
第 二 编
编 或分国别记事(如《国语》、《战
秦 汉
国策》);或以记言为主,或以记 事为主。总是显得单调疏散,事件 之间、人物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配
文 合、融会贯通。
学
司马迁在前人基础上,开创了
[]
散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
文
体例写通史的范例。五种体例相互
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第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 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
形成对核心的补充。
[《史记》的文学成就]
第
作为史传文学,《史记》在写法上
二
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同时有新
编
的开拓。择其要者:其一是全新的体例
(通史,组构);其二纪实中融入情感
秦
和评价(“太史公曰”;《左传》也偶
汉
有”君子曰”,但未成体例)。具体说:
文 (一)纪传体与叙事方式的变化
学 (二)精巧的剪裁和安排(互见法)
文
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
[]
学
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次撰续,
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至建武
散
中,司徒掾班彪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
文
踵前史……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
作后传六十五篇。”
[关于班固著《汉书》的两个问题]
第
(1)班固继承乃父著史,被告入狱。
二
其弟班超上书申辩,汉明帝因而阅读了 班固的草稿,非常赞许,召班固为兰台
汉
此外,司马迁还游历各地,收
文 学
获许多未见载籍的资料。司马迁遍 览经史,亲自调查,网罗一切可以 获取的史料,考核编排,写成了这
[]
散
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文
一家之言”的规模宏大的《史记》。 (注意:思想和方法)
[《史记》体例——纪传体通史]
第
《史记》之前的史书,或以编
二 年记述(如《春秋》、《左传》),
第 第一章
二 编
秦汉散文(下)
秦 汉 文 学
[]
散 文
第 讲授提纲:
二 (本章略说)
编 第一节 司马迁及其《史记》
秦 汉
第二节 班固及其《汉书》
文 第三节 东汉其他史传散文
学
[]
散 文
[两汉史传散文概况]
第
《史记》《汉书》而外,还有
二 荀悦撰《汉纪》,刘珍等撰《东观
编
汉记》等。
(三国西晋之际,有“七家《后汉书》”,
文
臣固被学最旧,受恩浸深,诚思毕力竭
情,昊天罔极。”(《全后汉文》卷二十六)
家学和皇权政治的影响,造成了
第
《汉书》与《史记》的较大不同。在思 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
秦 汉
即:吳武陵太守謝承撰《後漢書》,晉散騎常 侍薛瑩撰《後漢記》,晉祕書監司馬彪撰《續 漢書》,晉少府卿華嶠撰《後漢書》,晉祠部
文
郎謝沈撰《後漢書》,晉江州從事張瑩撰《後 漢南記》,晉祕書監袁山松撰《後漢書》。以
学
及南朝宋太子詹事范曄撰《後漢書》)
散
此外还有杂史类史书,以赵晔 《吴越春秋》、袁康(?)《越绝
散
(三)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四)在特定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文 (五)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
(六)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第二节 班固及其《汉书》
第 (略说)
二
[关于《史记》的续书]
编
唐人刘知几《史通》卷十二《古今
秦 汉
正史》云:“《史记》所书,年止汉武。 太初已后,阙而不录。其后刘向、向子 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
[]
散 文
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 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又说: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
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
继昭成之。”)
第
(2)班彪说《史记》得失: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
二
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
编
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
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
二
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
编
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
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
秦 团。
汉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
文
的核心部分,它们以本纪为中心,
[]
学
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犹如
“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
散
运行无穷”(《史记·太史公自序》);
文
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