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相关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追求。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的主张。
2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提高学生解读史料和运用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图片或视频片段,如传统的封建礼教、旧思想对人们的束缚等,引发学生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思考,从而引出新文化运动这一主题。
42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421 政治方面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指出民主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422 经济方面讲述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政治上有更多的权利。
423 思想文化方面剖析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根深蒂固,以及西方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入,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4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31 代表人物介绍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432 主要阵地讲解《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宣传新思想的主要阵地。
44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441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解释民主的内涵,以及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
442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
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新文化运动》属于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的内容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西学东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的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向封建传统进攻,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向西方学习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
2、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该运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情景设置、问题引导等,使学生通过对教材、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振兴中华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说学情高中学生相对初中生来说,思想活跃,理性思维有所提升,但他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通过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说课人:黄冈市大赵家高中姚文芳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姚文芳,来自于黄冈市大赵家高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人民版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二课。
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
教材分析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
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本节课通过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思维方式上,他们还较习惯于接受传统的观点和结论,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启发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新文化运动。
4.课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判断。
5.互动环节:学生进行辩论,阐述对新文化运动的不同看法。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第9课新文化运动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我是05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大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9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2、教学内容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新青年》的创办是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世纪的曙光才得以出现。
3、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4、教学重、难点根据对以上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依据是只有通过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以及它的精神实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新世纪的曙光”?,依据是这个问题太抽象,又直接涉及到了学生对新世纪的曙光意义的理解,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逐步分析,学生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喜欢怀疑和讨论,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有了一定的自学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近代化运动中很多抽象的概念较难把握。
因此这就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的去顺应学生的这些特点。
三(9)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这是我为高二理科班设计的一节课,所以把内容设计得简单一些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新文化运动发生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的1915年。
在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2、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该运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之前所学的历史知识,创设情境并贯穿始终,启发学生深入思索新文化运动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4、教学重点分析: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理科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但认知水平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
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材料学习法、讲授法、思辨学习法及合作学习法等,根据相关情境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教学方法对于本节内容而言,我认为以情景式教学较好,对于高二理科生而言,更易于激发学生兴趣和便于掌握知识。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说课,我们将围绕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是一次以反对封建文化、倡导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一运动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许多封建残余,民众的思想观念亟待更新。
同时,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他们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文章、演讲等方式,积极宣传新文化运动的理念。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则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强调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鲁迅则以其犀利的笔锋,批判封建礼教,揭露社会的黑暗面。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主”和“科学”。
民主思想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反对封建专制;科学思想则主张理性思考,反对迷信和盲从。
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新文学、新艺术等,力图在各个领域实现文化的更新。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次,新文化运动激发了民众的思想解放,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也对中国的文化、教育、文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我们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如在某些方面过于激进,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等。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了条件。
消极方面: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 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结论: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是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象征 ,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 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
追踪探究 新闻点击:
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
追踪探究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
一、新青年新觉醒-----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新潮流新曙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 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 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 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 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 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 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 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 试,故允为担任。”1916年 12月22日,蔡元培抱着整顿、 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迎 难而上,赴京就任北大校长 的职务。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我完 了!
新青年说《新青年》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 “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 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 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 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 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 出了封建的堡垒”。
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评价
资产阶级要求 实行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上高中学历史老师,非常高兴能在此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不足之处,敬请评委批评指正。
首先是说课环节,根据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人文素质。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地位与作用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总结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我会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将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让学生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力图通过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有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是本课的难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多,需要学生对历史史实有准确的识记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新文化运动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较多,需要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资料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首先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接着,详细阐述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学、倡导白话文等。
然后,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并分析了他们的思想主张。
最后,总结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强调了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新文化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整合和运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观点可能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民主与科学的含义,认识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和旧文学的批判。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分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材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学生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②结合本节内容,理解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为大家说《新文化运动》一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这一单元的开篇之作。
新文化运动上承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下接五四爱国运动,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打破了长久以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首次动摇了霸占中国思想文化舞台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权威,中国人逐渐找到了独立的人格,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二)课标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向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相关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史料与教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片面性的看法,要以此为借鉴,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依据: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只有透彻理解内容,才能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依据: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包含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知识,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变革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教材从背景、兴起、内容、影响等方面对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理解新文化运动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新文化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其背景、深层次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史料解读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体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2)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初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各种社会现象,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思想,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以及他们所倡导的、科学、民族主义等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思想和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消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史料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史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3.史料分析:教师提供一系列新文化运动期间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史料,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事实。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本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情况、前后期的不同内容;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培养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创设历史情景,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提供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学会提取信息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师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救国方案,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呵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期间“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2.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材处理1、将教材内容分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兴起概况、主要内容、影响局限四部分,以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2、适当补充一些历史原文资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增加知识容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史料的能力。
二、学生情况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普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由于在初中学过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大多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他们会记得陈独秀、《新青年》、北京大学等,但是对这场运动缺乏整体的认识,特别是对运动中各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宜浅不宜深得原则处理这节课。
三、教法学法1、教法。
情景教学法。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倡导了民主、科学、新道德和新文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新文化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涵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学等。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包括对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变革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不懈探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说课人:黄冈市大赵家高中姚文芳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姚文芳,来自于黄冈市大赵家高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人民版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二课。
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
教材分析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
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法分析确定了教学目标,设定了教学重难点,下面就是看要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说课人:黄冈市大赵家高中姚文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姚文芳,来自于黄冈市大赵家高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它是人民版必修三第三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二课。
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
教材分析
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
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法分析
确定了教学目标,设定了教学重难点,下面就是看要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教法
,
学案导学法--- 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 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史料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
自主学习--- 完善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 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对教学过程进行如下的处理:
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播放胡适作词的歌曲《兰花草》,并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教师以简明的语言设问: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呢?由此导入到对背景的探究中。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突出课文主题,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氛围,做好铺垫。
通过设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
新课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围绕三个步骤:了解,理解,见解来进行。
一、背景
在这个子目中,采取了史料教学、教师指导归纳法来完成。
首先,向学生展示这一时期的三则材料,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寻找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
在这几个原因当中,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尊孔复古逆流,通过教师的引导设问:为什么辛亥革命后,还会出现这些闹剧呢?它的实质是什么?让学生明白尊孔复古是个幌子,是为行专制制造舆论。
}
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归纳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
二、概况
学生完成新文化运动基本概况表,重点向学生介绍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以此感知蔡
元培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
三、内容和评价
关于处理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把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巴金的小说《家》联系在一起,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作为小说中封建家庭代表人物高老太爷的发言人,另一组作为新一代民主青年高觉慧的发言人。
让两组学生分别站在这两个人物的角度去看待当时高家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和评价。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觉新与梅的爱情因为八字不合而遭到父母的反对和拒绝,两组发言人分别说明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由此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让学生理解“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内涵,陈独秀为什么要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什么把科学置于和民主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理性是民主政治的基石。
…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琴想去觉慧的学校读书,那么高老太爷和觉慧对这件事情又有怎样的分歧呢?通过两组间的辩论导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对这一个内容的理解,重点放在一个问题上: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采取由难化简的设问方式提出三个小问题:(1)儒家学说有怎样的社会地位?(2)儒家学说的核心强调的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又是什么?以此让学生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高老太爷让他的孙子们学习《孝经》。
下面是从《孝经》中截取的一句话。
让高老太爷代表组朗读这段文字。
但是觉慧是很不愿意学习这些的。
请觉慧组回答?为什么不愿意学习这些呢?这对这一问题,预设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学生回答因为介绍的旧思想。
引导设问:介绍的什么旧思想?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吗?那么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怎样宣传才能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呢?
方案二:学生回答因为很难理解。
引导设问:如果你作为没有读过书的大众,当别人向你宣传新思想时,在语言上应该怎样做你更容易理解呢?
由此导入: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通过展示胡适和陈独秀的两段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对文学的改造内容。
之后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白话文贴近大众,那我们现在问什么还要学习文言文?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
》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重在落实,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将学习的任务交给
学生自主讨论完成。
根据三个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归纳演绎的能力,又能较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从而更好地体现和落实新课改精神。
】
4、评价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使高家发生巨大变化:觉新的变化体现了民众的觉醒,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体现了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觉民人生道路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通过这些转变来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性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并为下一节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铺垫。
另外,通过两则材料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通过两组学生的自主探究,身临其境去感受新文化运动前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在讨论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四、知识拓展
1、为了让学生在课后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有进一步了解,特别向学生推荐了几个书目和影片。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培养情操的同时,还能能著作中去感受当时的社会变迁。
】$
2、为了让学生将前面学习的内容关联起来,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完成表格: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所学的任何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中才能被真正理解与掌握,体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
五、板书设计
经济
背景政治
思想
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科学
#
提倡新道德
评价进步
局限
通过展示板书,使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景为主线。
在教学中,采取由难化简的方式使问题针对所
有学生。
在不断的创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中,师生间进行共同的分析和总结。
以实现教学相长。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给课堂带来不可预料性,那么如何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达到显著的课堂效果?如何使学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这都是我以后需要努力钻研、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