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基本图形及其位置关系26、三角形
2023年基础教育精品课(实验教学)传课目录(初中数学)

22
探索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三级主题
序号
传课节点名
23
多角度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4
探索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25
探索一般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6
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7
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8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9
7
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的实践
代数式
8
平方差公式几何意义的探索
9
完全平方公式几何意义的探索
函数
一次函数
10
利用信息化工具绘制正比例函数并探索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11
利用信息化工具绘制一次函数并探索一次函数的性质
12
探索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二次函数
13
利用信息化工具绘制二次函数并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
14
2023 年基础教育精品课(实验教学)传课目录(初中数学)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三级主题
序号
传课节点名
数与代数
数与式
有理数
1
借助数轴探索有理数中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2
探索乘方的意义和性质
3
借助数轴探索有理数加法的合理性
实数
4
构建无理数
5
借助数轴探索实数中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6
用计算器计算平方根和立方根
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圆
39
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
40
探索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41
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及其所对弧的关系
2024版《对顶角》PPT优质课件

《对顶角》PPT优质课件目录•对顶角基本概念与性质•直线交点与对顶角关系•三角形中的对顶角应用•多边形中的对顶角应用•空间图形中的对顶角拓展•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01对顶角基本概念与性质对顶角定义及图形表示定义两条直线相交,相对位置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图形表示通过相交直线和对应角的标记,清晰展示对顶角的位置关系。
对顶角性质探讨对顶角相等在任何情况下,对顶角的度数总是相等的。
对顶角与邻补角关系对顶角与相邻的补角之和等于180度。
相邻角与对顶角关系相邻角定义两条直线相交,相邻的两个角称为相邻角。
相邻角与对顶角关系相邻角与对顶角之间存在互补或互余的关系,具体取决于直线的夹角。
02直线交点与对顶角关系当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它们会形成四个角。
其中,相对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有一个公共的顶点和两条相交的直线。
直线交点产生对顶角现象交点处对顶角数量关系对顶角相等,即两个对顶角的度数相同。
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即它们的度数之和为180度。
若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则可以求出其相邻角的度数。
当两条直线垂直相交时,形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即90度。
在一些特定的图形中,如平行四边形等,对顶角也有特殊的关系和性质。
在解决一些复杂的几何问题时,可以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来简化问题或寻找解题思路。
特殊情况下的直线交点和对顶角03三角形中的对顶角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对顶角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对顶角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关系在三角形中,对顶角相等,因此可以通过计算一个角的度数,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其他两个角的度数。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条等边所对的两个底角相等。
底边两端点所对顶角的性质在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两端点所对的两个顶角也相等,并且这两个顶角的度数之和等于180度减去底角的度数。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有一个90度的直角,其余两个角之和为90度。
斜边两端点所对顶角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两端点所对的两个顶角互余,即它们的度数之和等于90度。
基本图形

6.3(1)基本图形上海市实验小学陆昌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写出各种基本图形的名称。
2. 熟练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的特征。
3.熟练掌握各种三角形及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4.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1、在量、画等操作活动中,感知“平面图形”,建立“平面图形”的表象。
2、在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养成科学严谨的学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概括、抽象等能力。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过程中,体验愉悦的学习氛围。
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感知“平面图形”,初步建立“平面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1、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掌握各种三角形及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尺、圆规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基本图形,你还记得这些基本图形的特征吗?今天我们来复习整理一下。
二、探究(一)平面图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哪几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如下:2.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如下:按边分:按角分:3、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并口述它们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4、说出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如下:【利用集合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抽象等能力。
】5、练习:(1)口述下面图形的特征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有一个是钝角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全相等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全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两组对边分别平行,长度分别相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2)写出下列图形的名称。
(3)从上面的语言中选出适合下面条件的图形:A、三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B、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C、两条边的长度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D、四条边的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正方形E、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熟练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二)轴对称图形1、讨论:上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的对称轴分别有几条?在图上把它们画出来。
(常考题)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三角形》检测(有答案解析)(4)

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 中,8AB AC ==厘米,6BC =厘米,点D 为AB 的中点.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为了使BPD CPQ △≌△,点Q 的运动速度应为( )A .1厘米/秒B .2厘米/秒C .3厘米/秒D .4厘米/秒 2.如图,AB 和CD 相交于点O ,A C ∠=∠,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B D ∠=∠B .1A D ∠=∠+∠C .2D ∠>∠ D .C D ∠=∠3.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过O 作射线OC ,100BOC ∠=︒,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点O 重合,边OM 与OB 重合,边ON 在直线AB 的下方.若三角板绕点O 按每秒10︒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第t 秒时,直线ON 恰好平分锐角AOC ∠,则t 的值为( )A .5B .4C .5或23D .4或22 4.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AD 是ABC ∆的高的是( )A .B .C .D .5.如图,CD AB ⊥,BE AC ⊥,垂足分别为点D ,点E ,BE 、CD 相交于点O ,12∠=∠,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A .2对B .3对C .4对D .5对6.如图,点C ,D 分别在线段OA ,OB 上,AD 与BC 相交于点E ,若OC OD =,A B ∠=∠,则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为( )A .5对B .4对C .3对D .2对 7.已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8,则它的另两边长分别可以是( )A .2,9B .17,29C .3,12D .4,4 8.如图,AB AC =,AD AE =,55A ︒∠=,35C ︒∠=,则DOE ∠的度数是( )A .105︒B .115︒C .125︒D .130︒9.工人师傅常用直角尺平分一个角,做法如下:如图所示,在∠AOB 的边OA ,OB 上分别取OM =ON ,移动直角尺,使直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 ,N 重合(即CM =CN ).此时过直角尺顶点C 的射线OC 即是∠AOB 的平分线.这种做法的道理是( )A .HLB .SASC .SSSD .ASA10.图中的小正方形边长都相等,若MNP MFQ ≌,则点Q 可能是图中的( )A .点DB .点C C .点BD .点A 11.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DE ,BC=EF ,AC=DF ; ②AB=DE ,∠B=∠E .BC=EF ;③∠B=∠E ,AC =DF ,∠C=∠F ; ④AB=DE ,AC=DF ,∠B=∠E .其中,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 )A .1组B .2组C .3组D .4组 12.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如图,能得出A O B AOB ∠∠='''的依据是( )A .S .S .SB .S .A .SC .A .S .AD .A .A .S二、填空题13.如图,90MON ∠=︒,点A ,B 分别在射线OM ,ON 上,BE 平分NBA ∠,BE 的反向延长线与BAO ∠的平分线交于点C ,则ACB ∠的度数是_______.14.如图,BD 是ABC 的中线,点E 、F 分别为BD 、CE 的中点,若AEF 的面积为23cm ,则ABC 的面积是______2cm .15.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按图③放置,使三角尺①的长直角边与三角尺②的某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图③中的∠1=______°.16.2016年2月6日凌晨,宝岛高雄发生6.7级地震,得知消息后,中国派出武警部队探测队,探测队探测出某建筑物下面有生命迹象,他们在生命迹象上方建筑物的一侧地面上的,A B 两处,用仪器探测生命迹象C ,已知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和60︒(如图),则C ∠的度数是_________.17.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5和7,则第三边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18.如图,ABC DEF △≌△,点B 、F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AC 、DF 交于点M ,30ACB ∠=︒,则AMF ∠的度数是______°.19.如图,已知∠A =47°,∠B =38°,∠C =25°,则∠BDC 的度数是______.20.如图,AB =12,CA ⊥AB 于A ,DB ⊥AB 于B ,且AC =4m ,P 点从B 向A 运动,每分钟走1m ,Q 点从B 向D 运动,每分钟走2m ,P 、Q 两点同时出发,运动_______分钟后△CAP 与△PQB 全等.三、解答题21.如图,点A 、F 、C 、D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BC EF AF CD ===.(1)求证:ABC DEF △≌△;(2)求证://AB DE .22.如图,在△ABC 中,∠BAC 的平分线AD 交BC 于点D ,过点D 作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连接EF .写出两个结论(∠BAD =∠CAD 和DE =DF 除外),并选择一个结论进行证明.(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23.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90BAC ∠=︒,别过B 、C 两点向过A 的直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E 、F .求证:EF BE CF =+.24.如图,CB 为ACE ∠的角平分线,F 是线段CB 上一点,,CA CF B E =∠=∠,延长EF 与线段AC 相交于点D .(1)求证:AB FE =;(2)若,//ED AC AB CE ⊥,求A ∠的度数.25.已知:AB BD ⊥,ED BD ⊥,AC CE =,BC DE =.(1)试猜想线段AC 与CE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至图2情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12AC C 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3)若将CD 沿CB 方向平移至图3情形,其余条件不变,结论12AC C E ⊥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26.沛沛沿一段笔直的人行道行走,边走边欣赏风景,在由C 走到D 的过程中,通过隔离带的空隙P ,刚好浏览完对面人行道宣传墙上的一条标语,具体信息如下:如图,AB//PM //CD ,相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AC ,BD 相交于P ,PD CD ⊥垂足为D .已知16CD =米.请根据上述信息求标语AB 的长度.【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求解.【详解】解:设△BPD ≌△CPQ 时运动时间为t ,点Q 的运动速度为v ,则由题意得: BP CP BD CQ =⎧⎨=⎩, 即3634t t vt =-⎧⎨=⎩, 解之得:14t v =⎧⎨=⎩, ∴点Q 的运动速度为4厘米/秒,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综合应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及方程的思想方法是解题关键.2.D解析:D【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对顶角相等逐一判断即可.【详解】∵∠1=∠2,∠A=∠C ,∠1=∠A+∠D ,∠2=∠B+∠C ,∴∠B=∠D ,∴选项A 、B 正确;∵∠2=∠A+∠D ,∴2D ∠>∠,∴选项C 正确;没有条件说明C D ∠=∠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对顶角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并运用两条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3.C解析:C【分析】分别讨论ON 的反向延长线恰好平分锐角AOC ∠和ON 在AOC ∠的内部;两种情况,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及角的和差关系即可得答案.【详解】∵100BOC ∠=︒,∴80AOC ∠=︒,①如图,当ON 的反向延长线恰好平分锐角AOC ∠时, ∴1402BON AOC ∠=∠=︒, 此时,三角板旋转的角度为904050︒-︒=︒,∴50105t =︒÷︒=;②如图,当ON 在AOC ∠的内部时,∴∠CON=12∠AOC=40°, ∴三角板旋转的角度为90°+100°+40°=230°,∴2301023t =︒÷︒=;∴t的值为:5或23.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及角的运算,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是解题关键.4.D解析:D【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定义进行判断.【详解】解:线段AD是△ABC的高,则过点A作对边BC的垂线,则垂线段AD为△ABC的高.选项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5.C解析:C【分析】共有四对.分别为ADO≌AEO,ADC≌AEB,ABO≌ACO,BOD≌COE.做题时要从已知条件开始结合图形利用全等的判定方法由易到难逐个寻找.【详解】解:∵CD⊥AB,BE⊥AC,∴∠ADO=∠AEO=90°,又∵∠1=∠2,AO=AO,∴ADO≌AEO;(AAS)∴OD=OE,AD=AE,∵∠DOB=∠EOC,∠ODB=∠OEC=90°,OD=OE,∴BOD≌COE;(ASA)∴BD=CE,OB=OC,∠B=∠C,∵AE=AD,∠DAC=∠CAB,∠ADC=∠AEB=90°∴ADC≌AEB;(ASA)∵AD=AE,BD=CE,∴AB=AC,∵OB=OC,AO=AO,∴ABO≌ACO.(SSS)所以共有四对全等三角形.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6.B解析:B【分析】由条件可证△AOD≌△BOC,可得OA=OB,则可证明△ACE≌△BDE,可得AE=BE,则可证明△AOE≌△BOE,可得∠COE=∠DOE,可证△COE≌△DOE,可求得答案.【详解】解:在△AOD和△BOC中OC=OD∠AOD=∠BOC∠=∠A B∴△AOD≌△BOC(SAS)∴OA=OB∵OC=OD,OA=OB,∴AC=BD,在△ACE和△BDE中∠A=∠B∠AEC=∠BEDAC=BD∴△ACE≌△BDE(AAS),∴AE=BE∴AE=BE,在△AOE和△BOE中OA=OB∠A=∠BAE=BE∴△AOE≌△BOE(SAS),∴∠COE=∠DOE,在△COE和△DOE中OC=OD∠COE=∠DOEOE=OE∴△COE ≌△DOE(SAS),故全等的三角形有4对.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即SSS 、SAS 、ASA 、AA 和HL .7.A解析:A【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判断即可;【详解】9211+=>8,927-=<8,故A 正确;172946+=>8,291712-=>8,故B 错误;12315+=>8,1239-=>8,故C 错误;448+=,故D 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准确分析判断是解题的关键.8.C解析:C【分析】先判定△ABE ≌△ACD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C=35︒,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答案.【详解】在△ABE 和△ACD 中,AB AC BAE CAD AE AD =⎧⎪∠=∠⎨⎪=⎩,∴△ABE ≌△ACD (SAS ),∴∠B=∠C ,∵∠C=35︒,∴∠B=35︒,∴∠OEC=∠B+∠A=355590︒+︒=︒,∴∠DOE=∠C+∠OEC=3590125︒+︒=︒,故选:C .【点睛】本题考察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关键.9.C解析:C【分析】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有三组边对应相等,由此证明△OMC ≌△ONC(SSS),即可得到结论.【详解】在△OMC 和△ONC 中,OM ON CM CN OC OC =⎧⎪=⎨⎪=⎩, ∴△OMC ≌△ONC(SSS),∴∠MOC=∠NOC ,∴射线OC 即是∠AOB 的平分线,故选:C.【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比较简单,注意利用了三边对应相等,熟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10.A解析:A【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观察图象可知△MNP ≌△MFD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1.C解析:C【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逐一判断即得答案.【详解】解:①若AB=DE ,BC=EF ,AC=DF ,则根据SSS 能使△ABC ≌△DEF ;②若AB=DE ,∠B=∠E ,BC=EF ,则根据SAS 能使△ABC ≌△DEF ;③若∠B=∠E ,AC =DF ,∠C=∠F ,则根据AAS 能使△ABC ≌△DEF ;④若AB=DE ,AC=DF ,∠B=∠E ,满足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使△ABC ≌△DEF ;综上,能使△ABC ≌△DEF 的条件共有3组.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属于基础题型,熟练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2.A解析:A【分析】利用SSS 可证得△OCD ≌△O′C′D′,那么∠A′O′B′=∠AOB .【详解】解:易得OC=O 'C',OD=O′D',CD=C′D',∴△OCD ≌△O′C′D′,∴∠A′O′B′=∠AOB ,所以利用的条件为SSS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边边边”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这个知识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13.【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求出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和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平分 解析:4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求出ABN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E ∠和BAC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ABN AOB BAO ∠=∠+∠, BE 平分NBA ∠,AC 平分BAO ∠,12ABE ABN ∴∠=∠,12BAC BAO ∠=∠,C ABE BAC ∴∠=∠-∠,1)2ABN BAO =∠-∠, ()1122AOB BAO BAO =∠+∠-∠, 12AOB =∠, 90MON ∠=︒,90AOB ∠=︒∴,190452C ∴∠=⨯︒=︒. 故答案为:45°.【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时注意: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4.1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解答即可【详解】∵F 是CE 的中点∴∵E 是BD 的中点∴∴∴△ABC 的面积=故答案为: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主要利用了三角形的中线解析:1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解答即可.【详解】∵ F 是CE 的中点,23AEF S cm ∆=∴ 226ACE AEF S S cm ∆∆== ,∵ E 是BD 的中点,∴ ADE ABE S S ∆∆= ,CDE BCE S S ∆∆= , ∴12ACE ABC S S ∆∆= , ∴△ABC 的面积=212cm .故答案为: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主要利用了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原理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15.10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详解】如图∵∠2=∠3=∴∠4=∠2+∠3=∴∠1=故答案为:105【点睛】此题考查三角板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观察图形掌握各角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析:105【分析】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详解】如图,∵∠2=30,∠3=45︒,∴∠4=∠2+∠3=75︒,︒-∠=︒,∴∠1=1804105故答案为:105..【点睛】此题考查三角板的角度计算,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观察图形掌握各角度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6.【分析】先由题意得CAB=30°∠ABD=60°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为30°和60°∴∠CAB=30°∠ABD=60°∵∠ABD=∠CAB+∠C∴∠C=6解析:30︒【分析】先由题意得CAB=30°,∠ABD=60°,再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为30°和60°,∴∠CAB=30°,∠ABD=60°,∵∠ABD=∠CAB+∠C,∴∠C=60°-30°=30°,故答案为:3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对顶角,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比较简单.17.2<a<12【分析】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知: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应该是大于已知两边的差而小于已知两边的和【详解】解: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知: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是:(7-5)<a<(解析:2<a<12.【分析】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知: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应该是大于已知两边的差而小于已知两边的和.【详解】解: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知:第三边a的取值范围是:(7-5)<a<(7+5),即2<a <12.【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18.6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FE=∠ACB=30°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得到答案【详解】解:∵△ABC≌△DEF∴∠DFE=∠ACB=30°∵∠AMF 是△MFC的一个外角∴∠AMF=∠解析:6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DFE=∠ACB=30°,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得到答案.【详解】解:∵△ABC≌△DEF,∴∠DFE=∠ACB=30°,∵∠AMF是△MFC的一个外角,∴∠AMF=∠DFE+∠ACB=60°,故答案为:6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9.110°【分析】连接AD并延长根据三角殂的外角性质分别表示出∠3和∠4因为∠BDC是∠3和∠4的和从而不难求得∠BDC的度数【详解】解:连接AD 并延长∵∠3=∠1+∠B∠4=∠2+∠C∴∠BDC=∠【分析】连接AD,并延长,根据三角殂的外角性质分别表示出∠3和∠4,因为∠BDC是∠3和∠4的和,从而不难求得∠BDC的度数.【详解】解:连接AD,并延长.∵∠3=∠1+∠B,∠4=∠2+∠C.∴∠BDC=∠3+∠4=(∠1+∠B)+(∠2+∠C)=∠B+∠BAC+∠C.∵∠A=47°,∠B=38°,∠C=25°.∴∠BDC=47°+38°+25°=110°,故答案为:110°.【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4【分析】设运动x分钟后△CAP与△PQB全等;则BP=xmBQ=2xm则AP=(12-x)m分两种情况:①若BP=AC则x=4此时AP=BQ△CAP≌△PBQ;②若BP=AP则12-x=x得出x=解析:4【分析】设运动x分钟后△CAP与△PQB全等;则BP=xm,BQ=2xm,则AP=(12-x)m,分两种情况:①若BP=AC,则x=4,此时AP=BQ,△CAP≌△PBQ;②若BP=AP,则12-x=x,得出x=6,BQ=12≠AC,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CA⊥AB于A,DB⊥AB于B,∴∠A=∠B=90°,设运动x分钟后△CAP与△PQB全等;则BP=xm,BQ=2xm,则AP=(12-x)m,分两种情况:①若BP=AC,则x=4,AP=12-4=8,BQ=8,AP=BQ,∴△CAP≌△PBQ;②若BP=AP,则12-x=x,解得:x=6,B Q=12≠AC,此时△CAP与△PQB不全等;综上所述:运动4分钟后△CAP与△PQB全等;故答案为:4.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解方程等知识;本题难度适中,需要进行分类讨论.三、解答题21.(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分析】(1)利用SSS 即可判断△ABC ≌△DEF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明.【详解】证明:(1)∵点A 、F 、C 、D 在一条直线上,AF CD =,∴AC DF =.在ACE △与BDF 中,,.AB DF BC EF AC DF =⎧⎪=⎨⎪=⎩∴ABC DEF △≌△,()SSS(2)∵△ABC ≌△DEF ,∴∠BCA =∠EFD ,∴A D ∠=∠,∴//AB DE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2.(1)∠ADE=∠ADF ;证明见解析;(2)AE=AF ;证明见解析.【分析】(1)∠ADE=∠ADF ,根据DE ⊥AB ,DF ⊥AC 及AD 为∠BAC 的角平分线,即可证得∠ADE=∠ADF ;(2)AE=AF ,根据(1)可知证明△AED ≌△AFD ,即可证得AE=AF .【详解】(1)结论1:∠ADE=∠ADF ,证明如下:∵DE ⊥AB ,DF ⊥AC ,∴∠AED=∠AFD=90︒,∵AD 为∠BAC 的角平分线,∴∠EAD=∠FAD ,∴∠ADE=∠ADF ;(2)结论2:AE=AF ,证明如下:由(1)可知:△AED ≌△AFD ,∴AE=AF .【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23.见解析【分析】证明△BEA ≌△AFC ,得到AE=CF ,BE=AF ,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证明:BE EA ⊥,CF AF ⊥,90BAC BEA AFC ∴∠=∠=∠=︒,90EAB CAF ∴∠+∠=︒,90EBA EAB ∠+∠=︒,CAF EBA ∴∠=∠,在ABE △和AFC △中,BEA AFC EBA CAF AB AC ∠=∠⎧⎪∠=∠⎨⎪=⎩,(AAS)BEA AFC ∴△≌△.AE CF ∴=,BE AF =.EF AF AE BE CF ∴=+=+..【点睛】此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熟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24.(1)证明见解析;(2)120︒.【分析】(1)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CB FCE ∠=∠,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即可得证;(2)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 FCE ∠=∠,从而可得E FCE B ACB ∠∠=∠=∠=,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30ACB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得.【详解】(1)CB 为ACE ∠的角平分线,ACB FCE ∴∠=∠, 在ABC 和FEC 中,B E ACB FCE CA CF ∠=∠⎧⎪∠=∠⎨⎪=⎩,()ABC FEC AAS ∴≅,AB FE ∴=;(2)//AB CE ,F E B C ∴∠=∠,E FCE B B AC ∠=∴∠=∠∠=,ED AC ⊥,即90CDE ∠=︒,90E FCE ACB ∠∠+∠∴+=︒,即390ACB ∠=︒,解得30ACB ∠=︒,30B ∴∠=︒,180120B A AC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是解题关键.25.(1)AC CE ⊥,见解析;(2)成立,理由见解析;(3)成立,理由见解析【分析】(1)先用HL 判断出Rt Rt ABC CDE ≌△△,得出A DCE ∠=∠,进而判断出90DCE ACB ∠+∠=︒,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3)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AC CE ⊥理由如下:∵AB BD ⊥,ED BD ⊥,∴90B D ∠=∠=︒在Rt ABC △和Rt CDE △中AC CE BC DE =⎧⎨=⎩∴()Rt Rt HL ABC CDE △△≌, ∴A DCE ∠=∠∵90B ∠=︒,∴90A ACB ∠+∠=︒,∴()18090ACE DCE ACB ∠=︒-∠+∠=︒,∴AC CE ⊥;(2)成立,理由如下:∵AB BD ⊥,ED BD ⊥,∴90B D ∠=∠=︒,在1Rt ABC 和2Rt C DE △中121AC C E BC DE =⎧⎨=⎩, ∴()12Rt Rt HL ABC C DE ≌△△,∵90B ∠=︒,∴190B A AC ∠+∠=︒,∴2190DC E AC B ∠+∠=︒,在12C FC 中,()122118090C FC DC E AC B ∠=︒-∠+∠=︒,∴12AC C E ⊥;(3)成立,理由如下:∵AB BD ⊥,ED BD ⊥,∴190ABC D ∠=∠=︒在1Rt ABC 和2Rt C DE △中121AC C E BC DE =⎧⎨=⎩, ∴()12Rt Rt HL ABC C DE ≌△△,∴2A C E D ∠=∠,∵190ABC ∠=︒,∴190B A AC ∠+∠=︒,在12C FC 中,()2112180=90C FC DC E AC B ∠=︒-∠+∠︒,∴12AC C E ⊥.【点睛】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出12Rt Rt ABC C DE ≌△△是解本题的关键.26.16米【分析】已知AB ∥CD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P=∠CDP ,再由垂直的定义可得∠CDO=90︒,可得PB ⊥AB ,根据相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可得PD=PB ,即可根据ASA 定理判定△ABP ≌△CDP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CD=AB=16米.【详解】∵AB ∥CD ,∴∠ABP=∠CDP ,∵PD ⊥CD ,∴∠CDP=90︒,∴∠ABP=90︒,即PB ⊥AB ,∵相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PD=PB ,在△ABP 与△CDP 中,PD PB APB CDP ⎪=⎨⎪∠=∠⎩, ∴△ABP ≌△CDP (ASA ), ∴CD=AB=16米.【点睛】本题考察平行线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综合运用各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三角形基本图形

三角形基本图形类型题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平面几何内容的基础。
运用全等三角形,可以用来说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等基本的几何问题,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学习运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线段、角的和差倍分关系、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运用到其他平面图形的研究中。
解决几何问题的一个基本方法是要在复杂的图形中找到基础的图形,在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中,主要是要找到一对基础的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这对基础的三角形实质上来说就是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通过翻折、旋转、平移的图形运动达到另一个三角形的位置,因此,分析一对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也就可以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基础图形。
类型1:轴对称型在这个基本图形中要注意基本的一些轴对称图形,例如等腰三角形,并且要注意图形的对称轴。
例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CB,AB=DC,AE=DF.1.BF与CE相等吗?说明理由;2.当E、F相向运动时,形成(2)(3)(4)(5)(6)图形,上述条件不变,BF和CE还相等吗?请说明理由.类型2:旋转对称型(中心对称型)在这个基本图形中要注意的是一些本身具有旋转对称或中心对称性质的图形,同时需要多关注的是旋转角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2:已知如图,AB=AD,AC=AE,∠1=∠2,猜想∠1与∠3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例3:已知如图,E、F在BD上,且AB=CD,BF=DE,AE=CF,说明AC与BD互相平分的理由.类型3:平移型在这个基本图形中,平行线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4:如图,如果AB=DE,BE=CF,要保证△ABF≌△DEC,需补充条件.(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条件即可)变式 已知如图,点B ,E ,C ,F 在同一直线上,AB ∥DE ,且AB =DE ,BE =CF .说明AF ∥DC 的理由.类型4:在很多的三角形全等问题中,往往混合了多种的图形运动,因此,往往会总和之前几种基本图形,例如旋转平移型。
27.相似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

如图:在⊿ABC中, ∠C=90°,BC=8, AC=6.点P从点B出发,沿着BC向点C以2cm/秒 的速度秱动;点Q从点C出发,沿着CA向点A以 1cm/秒的速度秱动。如果P、Q分别从B、C同时 出发,问:经过多少秒时以C、P、Q为顶点的三 角形恰好不⊿ABC相似?
A A
Q
B B C
Q
C
P
P
A xE Dy F
B
C
1、如图,已知抛物线不x轴交于A、B X=4 两点,不y轴交于C点,且A(2,0),C(0,3), y 对称轴x=4,(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抛物线上有一点P,满足 P 3 C ∠PBC=90°,求点P的坐标; 2 (3)在(2)的条件下,问在y轴上是 O A 6 x B Q 否存在点E,使得以A、O、E为顶点的 三角形不⊿PBC相似?若存在,求出点 E的坐标;若丌存在,请说明理由.
相似三角形中的基本图形
回顾不思考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两边的延长线)相交;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不其它两边(或
(2)两角对应相等;
(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4)三边对应成比例; (5)Rt△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 (6)Rt△中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三角形不 原三角形相似。
回顾不思考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 比,对应高的比,周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相似三角形基本图形的回顾: 给你一个锐角三角形ABC和一条直线 MN;你能用直线MN去截三角形ABC,使截 得的三角形不原三角形相似吗?
练习、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 AB=DC=AD=6,∠ABC=60°,点E,F分别在线 段AD、DC上(点E不点A、D丌重合),且∠BEF =120°,设AE=x,DF=y (1)求y不x的函数解析式 (2)当x为何值时,y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充分运用数形 结合,建立函 数模型求最值 问题。
第九讲 三角形及其全等(学生版)

第九讲三角形及其全等一、课程名称三角形及其全等二、课程说明(1)课程定位初三中等及以上学生(2)课程价值三角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之一,涉及的内容与考点较多,意在帮助学生条理化,系统化此部分内容。
(3)课程营销亮点对该知识点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总结,对考试动向与应试技巧进行了提炼与剖析,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4)适用对象将进入初三的学生(5)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尽量包含所涉及的基本概念,选择近几年中考考试题,有针对性三、教学目标(1)熟悉三角形的考点,考向(2))学会基本性质、概念的应用以及常规辅助线的作法四、课程类型新课与复习想结合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重点、难点(1)基本概念的理解(2)灵活应用七、教具PPT课件,纸质试题(历年高考真题、模拟题为主)八、教学过程对三角形的考查你知道吗?形成体系了吗?考点一、三角形(3~8分)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意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2、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需要稳定的东西一般都制成三角形的形状。
4、三角形的特性与表示三角形有下面三个特性:(1)三角形有三条线段(2)三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三角形是封闭图形(3)首尾顺次相接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
5、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按边的关系分类如下: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按角的关系分类如下: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特勒根定理

特勒根定理特勒根定理是一个强大的数学定理,它可以帮助科学家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化处理。
它也被称为“三角关系”,因为它关系到三维空间中三角形的关系。
该定理常用于几何和计算机图形学。
特勒根定理是18次世纪德国数学家威廉特勒根提出的定理。
它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特定的条件,那么它将保持相同的外观,不管它在三维空间中怎样移动。
”这就是所谓的“三角关系”,他们受到特勒根定理的指导。
为了理解特勒根定理,我们必须先了解它的三个基本概念:边长、夹角和面积。
边长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它们用三个数字来表示。
夹角是三角形的三条边形成的角,它们用三个数字来表示。
面积是三角形的内部空间,也用三个数字表示。
任何这三个数字都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三角形,包括它的形状和位置。
特勒根定理的精髓在于它关于三角形的边长、夹角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该定理指出,如果满足以下特定的三组条件,三角形就会保持完全一致的形状:- 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任意两条边夹角之和大于第三条边夹角;-积=边长*夹角*1/2这三组条件是特勒根定理中最重要的一点,只要它们满足,三角形就会保持完全一致的形状。
特勒根定理也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表达,但是它的具体内容没有改变。
特勒根定理是几何学和计算机图形学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特勒根定理的革新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使得三角形在几何学和计算机图形学中分析变得更加简单,而且它也可以应用于数学模型的建立,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物理现象。
特勒根定理可以应用于摩擦力、抛物线运动、抛体运动、重力等物理运动,它可以准确地反映物理系统中物体之间的关系。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精确计算出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提供准确的坐标和距离参考。
特勒根定理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视觉领域用途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用计算机分析实时三维空间中物体之间的关系,检测其位置、形状,从而实现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系统。
特勒根定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精准反映三维物理场中的物理状态,而且也可以帮助计算机系统更加准确地检测三维场景中的物体位置、形状等。
小学数学图形大全

小学数学图形大全基本图形主要就是分为线和角。
线又分为: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线的两头无线延伸射线:一个端点,向另一端无线延伸线段:两个端点,不能超出两个端点距离: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叫距离角可以分为:直角、钝角、锐角、平角、圆角对于角我们首先要了解角的表示方法,有边和顶点。
角的性质:角的大小是由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决定,与边的长短无关。
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小于180锐角:小于90平角: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是180圆角:是360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二、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分为圆、三角形、四边形圆:要了解原点、直径、半径的知识,是个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又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有其它三角形。
对于三角形需要了解顶角、底角、底、腰、高这几个概念。
同时清楚等腰、等边、直角三角形的关系和构成。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当然除了这三种三角形,还有其它不规则的一些三角形。
四方形又可以分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菱形还有其它四边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四边形的概念,是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对角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直角正方形:四条边相等,4个直角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些四边形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变换,在熟悉它们的概念以后,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
三、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分为:球、圆柱和圆锥、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学习立方体的时候要找到它们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内在联系。
这样便于后面计算公式的综合运用。
球:一个半圆绕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成的空间几何体叫做球体圆柱:用长方形的一边作轴,并旋转360度,所得的几何体,叫做圆柱圆锥:用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把它旋转360度,所得的几何体,叫做圆锥长方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全国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

人教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2.2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4.1 多姿多彩的图形4.2 直线、射线、线段4.3 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2 平行及其判定5.3 平行线的性质5.4 平移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 平面直角坐标系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第七章三角形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7.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7.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7.4 课题学习镶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8.1 二元一次方程组8.2 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举例第九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9.1 不等式9.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1 统计调查10.2 直方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八年级上册第11章全等三角形11.1 全等三角形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1.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12章轴对称12.1 轴对称12.2 作轴对称图形12.3 等腰三角形第13章实数13.1 平方根13.2 立六根13.3 实数第14章一次函数14.1 变量与函数14.2 一次函数14.3 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14.4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第15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5.1 整式的乘法15.2 乘法公式15.3 整式的除法15.4 因式分解八年级下册第16章分式16.1 分式16.2 分式的运算16.3 分式方程第17章反比例函数17.1 反比例函数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18章勾股定理18.1 勾股定理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第19章四边形19.1 平行四边形19.2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9.3 梯形19.4 课题学习重心第20章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代表20.2 数据的波动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九年级上册第21章二次根式21.1 二次根式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22.1 一元二次方程22.2 降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22.3 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23章旋转23.1 图形的旋转23.2 中心对称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第24章圆24.1 圆24.2 点、直线、圆和圆的位置关系24.3 正多边形和圆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第25章概率初步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25.2 用列举法求概率25.3 用频率估计概率25.4 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九年级下册第26章二次函数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26.2 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第27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27.2 相似三角形27.3 位似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28.1 锐角三角函数28.2 解直角三角形第29章投影与视图29.1 投影29.2 三视图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展开与折叠3.截一个几何体4.从不同方向看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数怎么不够用了2.数轴3.绝对值4.有理数的加法5.有理数的减法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7.水位的变化8.有理数的乘法9.有理数的除法10.有理数的乘方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2.计算器的使用第三章字母表示数1.字母能表示什么2.代数式3.代数式求值4.合并同类项5.去括号6.探索规律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1.线段、射线、直线2.比较线段的长短3.角的度量与表示4.角的比较5.平行6.垂直7.有趣的七巧板8.图案设计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1.你今年几岁了2.解方程3.日历中的方程4.我变胖了5.打折销售6.“希望工程”义演7.能追上小明吗8.教育储蓄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1.认识100万2.科学记数法3.扇形统计图4.月球上有水吗5.统计图的选择第七章可能性1.一定摸到红球吗2.转盘游戏3.谁转出的四位数大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整式的运算1.整式2.整式的加减3.同底数幂的乘法4.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5.同底数幂的除法6.整式的乘法7.平方差公式8.完全平方公式9.整式的除法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1.台球桌面上的角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3.平行线的特征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1.认识百万分之一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3.世界新生儿图第四章概率1.游戏公平吗2.摸到红球的概率3.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第五章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2.图形的全等3.图案设计4.全等三角形5.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6.作三角形7.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8.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1.小车下滑的时间2.变化中的三角形3.温度的变化4.速度的变化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1.轴对称现象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5.镜子改变了什么6.镶边与剪纸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1.探索勾股定理2.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3.蚂蚁怎样走最近第二章实数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2.平方根3.立方根4.公园有多宽5.用计算器开方6.实数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生活中的平移2.简单的平移作图3.生活中的旋转4.简单的旋转作图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6.简单的图案设计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平行四边形的判别3.菱形4.矩形、正方形5.梯形6.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7.平面图形的密铺8.中心对称图形第五章位置的确定1.确定位置2.平面直角坐标系3.变化的鱼第六章一次函数1.函数2.一次函数3.一次函数的图象4.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5.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谁的包裹多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3.鸡兔同笼4.增收节支5.里程碑上的数6.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第八章数据的代表1.平均数2.中位数与众数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不等关系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解集4.一元一次不等式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二章分解因式1.分解因式2.提公因式法3.运用公式法第三章分式1.分式2.分式的乘除法3.分式的加减法4.分式方程第四章相似图形1.线段的比2.黄金分割3.形状相同的图形4.相似多边形5.相似三角形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7.测量旗杆的高度8.相似多边形的性质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2.数据的收集3.频数与频率4.数据的波动第六章证明(一)1.你能肯定吗2.定义与命题3.为什么它们平行4.如果两条直线平行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6.关注三角形的外角九年级上册第一章证明(二)1.你能证明它们吗2.直角三角形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4.角平分线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花边有多宽2.配方法3.公式法4.分解因式法5.为什么是0.618第三章证明(三)1.平行四边形2.特殊平行四边形第四章视图与投影1.视图2.太阳光与影子3.灯光与影子第五章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六章频率与概率1.频率与概率2.投针实验3.生日相同的概率4.池塘里有多少条鱼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2.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4.船有触礁的危险吗第二章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2.结识抛物线3.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4.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5.用三种方式表示二次函数6.何时获得最大利润7.最大面积是多少8.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圆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2.圆的对称性3.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4.确定圆的条件5.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6.圆和圆的位置关系7.弧长及扇形的面积8.圆锥的侧面积第四章统计与概率1.50年的变化2.哪种方式更合算3.游戏公平吗浙教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1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1.1 从自然数到分数1.2 有理数1.3 数轴1.4 绝对值1.5 有理数大小比较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2.1 有理数的加法2.2 有理数的减法2.3 有理数的乘法2.4 有理数的除法2.5 有理数的乘方2.6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7 准确数和近似数2.8 计算器的使用第3章实数3.1 平方根3.2 实数3.3 立方根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开方3.5 实数的运算第4章代数式4.1 用字母表示数4.2 代数式4.3 代数式的值4.4 整式4.5 合并同类项4.6 整式的加减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5.1 一元一次方程5.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步骤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5.4 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第6章数据和图表6.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6.2 统计表6.3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形统计图6.4 扇形统计图第7章图形的初步知识7.1 几何图形7.2 线段射线和直线7.3 线段的长短比较7.4 角和角的度量7.5 角的大小比较7.6 余角和补角7.7 相交线7.8 平行线七年级下册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1.1 认识三角形1.2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1.3 三角形的高线1.4 全等三角形1.5 三角全等的条件1.6 作三角形第2章图形和变换2.1 轴对称图形2.2 轴对称变换2.3 平移变换2.4 旋转变换2.5 相似变换2.6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第3章事件的可能性3.1 认识事件的可能性3.2 可能性的大小3.3 可能性和概率第4章二元一次方程4.1 二元一次方程4.2 二元一次方程组4.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5章整式的乘除5.1 同底数幂的乘法5.2 单项式的乘法5.3 多项式的乘法5.4 乘法公式5.5 整式的化简5.6 同底数幂的除法5.7 整式的除法第6章因式分解6.1 因式分解6.2 提取公因式6.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6.4 因式分解的简单应用第7章分式7.1 分式7.2 分式的乘除7.3 分式的加减7.4 分式方程八年级上册第1章平行线1.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2 平行线的判定1.3 平行线的性质1.4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第2章特殊三角形2.1 等腰三角形2.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2.4 等边三角形2.5 直角三角形2.6 探索勾股定理2.7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第3章直棱柱3.1 认识直棱柱3.2 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3.3 三视图3.4 由三视图描述几何体第4章样本与数据的分析初步4.1 抽样4.2 平均数4.3中位数和众数4.4 方差和标准差4.5 统计量的选择和应用第5章一元一次不等式5.1 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5.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3 一元一次不等式5.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6章图形与坐标6.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6.2 平面直角坐标系6.3 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第7章一次函数7.1 常量和变量7.2 认识函数7.3 一次函数7.4 一次函数的图象7.5 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八年级下册第1章二次根式1.1 二次根式1.2 二次根式的性质1.3 二次根式的运算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3章频数及其分布3.1 频数与频率3.2 频数分布直方图3.3 频数分布折线图第4章命题与证明4.1 定义与命题4.2 证明4.3 反例与证明4.4 反证法第5章平行四边形5.1 多边形5.2 平行四边形5.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5.4 中心对称5.5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5.6 三角形的中位线5.7 逆命题和逆定理第6章特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6.1 矩形6.2 菱形6.3 正方形6.4 梯形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1.1反比例函数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二章二次函数2.1 二次函数2.2 二次函数的图象2.3 二次函数的性质2.4 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三章圆的基本性质3.1 圆3.2 圆的轴对称3.3 圆心角3.4 圆周角3.5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3.6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第四章相似三角形4.1 比例线段4.2 相似三角形4.3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4.4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4.5 相似多边形4.6 图形的位似九年级下册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1 锐角三角函数1.2 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1.3 解直角三角形第二章简单事件的概率2.1 简单事件的概率2.2 估计概率2.3 概率的简单应用第三章直线与圆、圆与圆的基本性质3.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3.2 三角形的内切圆3.3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第四章投影与三视图4.1 视角与盲区4.2 投影4.3 简单物体的三视图湘教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1.2 数轴,相反数与绝对值1.3有理数大小的比较1.4有理数的加法1.5 有理数的减法1.6有理数的乘法1.7有理数的除法1.8有理数的乘方1.9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10用计算器计算第二章代数式2.1用字母表示数2.2列代数式2.3代数式的值2.4一类代数式的加法第三章图形欣赏人与操作3.1图形欣赏3.2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3.3观察物体3.4图形操作3.5视图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模型与算法4.1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4.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4.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5.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5.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描述6.1 数据的收集6.2 统计图6.3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2.1 二元一次方程组2.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第三章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3.1 线段、直线、射线3.2 角3.3 平面直线的位置关系3.4 图形的平移3.5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3.6 垂线的性质与判定第四章多项式4.1 多项式4.2 多项式的加减4.3 多项式的乘法4.4 乘法公式第五章轴对称图形5.1 轴反射与轴对称图形5.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5.3 三角形5.4 三角形的内角和5.5 角平分线的性质5.6 等腰三角形5.7 等边三角形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6.1 加权平均数6.2 极差、方差6.3 两组数据的比较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实数1.1 平方根1.2 立方根1.3 实数1.4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二章一次函数2.1 函数和它的表示法2.2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3.3 建立一次函数模型第三章全等三角形3.1 旋转3.2 图案设计3.3 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3.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5 直角三角形3.6 勾股定理3.7 作三角形第四章频数与频率4.1 频数与频率4.2 数据的分布八年级下册第一章因式分解1.1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1.2 提公因式法1.3 公式法第二章分式2.1 分式和它的基本性质2.2 分式的乘除法2.3 整数指数幂2.4 分式的加减法2.5 分式方程第三章四边形3.1 平行四边形与中心对称图形3.2 菱形3.3 矩形3.4 正方形3.5 梯形3.6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第四章二次根式4.1 二次根式和它的化简4.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4.3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第五章概率的概念5.1 概率的概念5.2 概率的含义九年级上册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1.1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1.2 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1.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二章定义命题公理与证明2.1 定义2.2 命题2.3 公理与定理2.4 证明第三章相似形3.1 相似的图形3.2 比与比例3.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3.4 相似多边形及性质3.5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位似变换第四章解直角三角形4.1 正弦和余弦4.2 正切4.3 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第五章概率的计算5.1 用频率估计概率5.2 用列举法计算概率九年级下册第一章反比例函数1.1 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1.2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 实际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第二章二次函数2.1 建立二次函数模型2.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3 二次函数的应用第三章圆3.1 圆3.2 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3.3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4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3.5 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第四章统计估计4.1 总体与样本4.2 用样本估计总体华师大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1.1 与数学交朋友1.2 让我们来做数学第二章有理数2.1 正数和负数2.2 数轴2.3 相反数2.4 绝对值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2.6 有理数的加法2.7 有理数的减法2.8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2.9 有理数的乘法2.10 有理数的除法2.11 有理数的乘方2.12 科学记数法2.13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4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2.15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第三章整式的加减3.1 列代数式3.2 代数式的值3.3 整式3.4 整式的加减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4.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4.2 画立体图形4.3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4.4 平面图形4.5 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4.6 角4.7 相交线4.8 平行线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5.1 数据的收集5.2 数据的表示七年级下册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6.2 解一元一次方程6.3 实践与探索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7.1 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7.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7.3 实践与探索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 认识不等式8.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8.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九章多边形9.1 三角形9.2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9.3 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第十章轴对称10.1 生活中的轴对称10.2 轴对称的认识10.3 等腰三角形第十一章体验不确定现象11.1 可能还是确定11.2 机会的均等与不等11.3 在反复实验中观察不确定现象八年级上册第12章数的开方12.1 平方根与立方根12.2 实数与数轴第13章整式的乘除13.1 幂的运算13.2 整式的乘法13.3 乘法公式13.4 整式的除法13.5 因式分解第14章勾股定理14.1 勾股定理14.2 勾股定理的应用第15章平移与旋转15.1 平移15.2 旋转15.3 中心对称15.4 图形的全等第16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16.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6.2 矩形、菱形与正方形的性质16.3 梯形的性质八年级下册第17章分式17.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17.2 分式的运算17.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7.4 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第18章函数及其图像18.1 变量与函数18.2 函数的图象18.3 一次函数18.4 反比例函数18.5 实践与探索第19章全等三角形19.1 命题与定理19.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9.3 尺规作图19.4 逆命题与逆定理课题学习图形中的趣题第20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0.1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0.2 矩形的判定20.3 菱形的判定20.4 正方形的判定20.5 等腰梯形的判定第21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2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21.3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课题学习心率与年龄九年级上册第22章二次根式22.1 二次根式22.2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22.3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第23章一元二次方程23.1 一元二次方程23.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3.3 实践与探索第24章图形的相似24.1 相似的图形24.2 相似图形的性质24.3 相似三角形24.4 中位线24.5 画相似图形24.6 图形与坐标第25章解直角三角形25.1 测量25.2 锐角三角函数25.3 解直角三角形课题学习高度的测量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26.1 概率的预测26.2 模拟实验课题学习通讯录的设计九年级下册第27章二次函数27.1 二次函数27.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7.3 实践与探索第28章圆28.1 圆的认识28.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28.3 圆中的计算问题第29章几何的回顾29.1 几何问题的处理方法29.2 反证法阅读材料《几何原本》第30章样本与总体30.1 抽样调查的意义30.2 用样本估计总体30.3 借助调查作决策苏科版初中数学目录: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我们与数学同行1.1 生活数学1.2 活动思考第二章有理数2.1 比0小的数2.2 数轴2.3 绝对值与相反数2.4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5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2.6 有理数的乘方2.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3.1 字母表示数3.2 代数式3.3 代数式的值3.4 合并同类项3.5 去括号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 从问题到方程4.2 解一元一次方程4.3 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5.1 丰富的图形世界5.2 图形的变化5.3 展开与折叠5.4 从三个方向看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6.1 线段射线直线6.2 角6.3 余角补角对顶角6.4 平行6.5 垂直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 图形的平移7.4 认识三角形7.5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八章幂的运算8.1 同底数幂的乘法8.2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8.3 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 单项式乘单项式9.2 单项式乘多项式9.3 多项式乘多项式9.4 乘法公式9.5 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9.6 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10.1 二元一次方程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10.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 用方程组解决问题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11.1 全等图形11.2 全等三角形11.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12.1 普查与抽样调查12.2 统计图的选用12.3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第十三章感受概率13.1 确定与不确定13.2 可能性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图形1.1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2 轴对称的性质1.3 设计轴对称图案1.4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6 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数学活动剪纸第二章勾股定理与平方根2.1 勾股定理2.2 神秘的数组2.3 平方根2.4 立方根2.5 实数2.6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2.7 勾股定理的应用数学活动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第三章中心对称图形(一)3.1 图形的旋转3.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3.3 设计中心对称图案3.4 平行四边形3.5 矩形、菱形、正方形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数学活动镶嵌小结与思考第四章数量、位置的变化4.1 数量的变化4.2 位置的变化4.3 平面直角坐标系数学活动:确定藏宝地第五章一次函数5.1 函数5.2 一次函数5.3 一次函数的图象5.4 一次函数的应用5.5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数学活动温度计上的一次函数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6.1 平均数6.2 中位数与众数6.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全章复习与测试数学活动你是“普通”学生吗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7.1 生活中的不等式7.2 不等式的解集7.3 不等式的性质7.4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7.5 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7.6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7.7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方程、一次函数第八章分式8.1 分式8.2 分式的基本性质8.3 分式的加减8.4 分式的乘除8.5 分式方程第九章反比例函数9.1 反比例函数9.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9.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第十章图形的相似10.1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10.2 黄金分割10.3 相似图形10.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0.5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0.6 图形的位似10.7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第十一章图形的证明(一)11.1 你的判断对吗11.2 说理11.3 证明11.4 互逆命题第十二章认识概率12.1 等可能性12.2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一)12.3 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二)课题学习:游戏公平吗?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3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1.5 中位线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2.1 极差2.2 方差与标准差2.3 用计算器求标准差的方差第三章二次根式3.1 二次根式3.2 二次根式的乘除3.3 二次根式的加减。
初一数学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大全-经典练习-含答案

初一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归纳一、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3、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4、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5、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腰,另一边叫底,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6、三角形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7、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注:1)在实际运用中,只需检验最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则可说明能组成三角形2)在实际运用中,已经两边,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为: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3)所有通过周长相加减求三角形的边,求出两个答案的,注意检查每个答案能否组成三角形8、三角形的高: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高9、三角形的中线:连接△ABC的顶点A和它所对的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注:两个三角形周长之差为x,则存在两种可能:即可能是第一个△周长大,也有可能是第一个△周长小10、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画∠A的平分线AD,交∠A所对的边BC于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角平分线11、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二、与三角形有关的角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证明方法:利用平行线性质2、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5、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度6、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三、多边形及其内角和1、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2、N边形: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做N边形。
3、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4、外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5、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6、正多边形: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7、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8、多边形的外角和:360度注:有些题,利用外角和,能提升解题速度9、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成n-2个△注:探索题型中,一定要注意是否是从N边形顶点出发,不要盲目背诵答案10、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n边形共有对角线23)-n(n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基本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一:【课前预习】(一):【知识梳理】1.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联系: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也是直线的一部分.2.直线和线段的性质:(1)直线的性质:①经过两点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条直线相交,有交点.(2)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1)角的度量:把平角分成180份,每一份是1°的角,1°=6 0′,1′= 6 0″(2)角的分类:(3)相关的角及其性质:①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②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③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④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①∠1+∠2=90°⇔∠1、∠2互余;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十∠2=90○,∠1+∠3= 90○,则∠2 ∠3.⑤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 +∠B=180○⇔∠A、∠B互补;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C=180○,∠A+∠B=180°,则∠B ∠C.⑥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4)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4.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5.“三线八角”的认识: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八个角.正确认识这八个角要抓住:同位角即位置相同的角;内错角要抓住“内部,两旁”;同旁内角要抓住“内部、同旁”.6.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角相等,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2)过直线外一点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3)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一条直线上7.任意找一点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8.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9.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10.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这三个条件都是由角的数量关系(相等或互补)来确定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的,因此能否找到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关键是能否正确地找到或识别出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11.常见的几种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位角的角平分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内错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平行.(二):【课前练习】1.如果线段AB=5cm,BC= 3cm,那么A、C两点间的距离是()A.8 cm B、2㎝ C.4 cm D.不能确定2.计算:⑴132°19′42″+ 2 6°3 0′28″=_____⑵34.51°= 度分秒.⑶92 o3″-5 5°2 0′4 4″=_______;⑷33 °15′16″×5=_____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①线段AB和线段BA是同一条线段;②射角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③直线AB和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④射线AC在直线AB上;⑤线段AC在射线AB上.A.1个B.2个C.3个D.4个4.如图,直线a ∥b,则∠A CB=________5.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是____________二:【经典考题剖析】1.已知线段AB=20㎝,C为 AB中点,D为CB 上一点,E为DB的中点,且EB=3 ㎝,则CD= ________cm.解:4 点拨:由题意,BC=0.5AB=10cm,DB=2 EB=6cm,则CD=BC-DB=10-6=4(cm2.如图所示,AC为一条直线,O是AC上一点,∠AOB=120°OE、OF分别平分∠AOB和∠BOC,.(1)求∠EOF的大小;(2)当OB绕O旋转时,OE、OF仍为∠AOB和∠BOC平分线,问:OF、O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命题.3.将一长方形纸片,按图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A.60° B.75° C.90° D.95°4.如图,AB∥EF∥DC,EG∥BD,则图中与∠1相等的角共有()A.6个 B.5个 C.4个 D.2个5.如图,直线AD与AB、CD相交于 A、D两点,EC、BF与AB、CD交于点E、C、B、F,且∠l=∠2,∠B=∠C,求证:∠A=∠D.三:【课后训练】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是()A.1cm,2cm,3cm B.3cm,4cm,5cmC.5cm,7cm,13cm D.7cm,7cm,15cm2.过△ABC的顶点C作边AB的垂线,如果这条垂线将∠ACB分为50°和20°的两个角,那么∠A、∠ B中较大的角的度数是________.3.如图,AB⊥CD,AC⊥BC,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A.0个 B.l个 C.2个 D.3个4.如图所示,在△ABC中,∠A=50°,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求∠BOC的度数.5.已知:△ABC的两边AB=3cm,AC=8cm.(1)求第三边BC的取值范围;(2)若第三边BC长为偶数,求BC的长;(3)若第三边BC长为整数,求BC的长6.如图,已知∠AOC与∠B都是直角,∠BOC=59○.(1)求∠AOD的度数;(2)求∠AOB和∠DOC的度数;(3)∠A OB与∠DOC有何大小关系;(4)若不知道∠BOC的具体度数,其他条件不变,这种关系仍然成立吗?7.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 B、CD于点E、F,EG平分∠B EF,交CD于点G,∠1=50○求∠2的度数.8.如图,已知B D⊥AC,EF⊥AC,D、F为垂足,G是AB上一点,且∠l=∠2.求证:∠AGD=∠ABC.9.已知: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l=∠2.求证:∠AGD=∠ACB.10.根据补角和余角的定义可知:10○的补角是170○,余角为80○;15○的补角是165○,余角为75○;40○的补角是140○,余角为50○;52○的补角为128○,余角为38○……观察以上几组数据,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请用任意角α代替题中的10○,15○,4 0○,5 2○,来说明你的结论.26、三角形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1.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或其延长线)引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4) 三角形的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的线段。
2.三角形的边角关系(1)三角形边与边的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中角与角的关系: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o. 3.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按角分:⎧⎪⎧⎨⎨⎪⎩⎩直角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钝角三角形4.特殊三角形(1)直角三角形性质①角的关系:∠A+∠B=900;②边的关系:222a b c +=③边角关系:00901230C BC AB A ⎫∠=⎪⇒=⎬∠=⎪⎭;④09012C CE AB AE BE ⎫∠=⇒=⎬=⎭ ⑤2ch ab s ==;⑥2c R =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 (2)等腰三角形性质①角的关系:∠A=∠B ;②边的关系:AC=BC ;③AC BC AD BDCD ABACD BCD==⎫⎧⇒⎬⎨⊥∠=∠⎭⎩④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等边三角形性质①角的关系:∠A=∠B=∠C=600;②边的关系:AC=BC=AB ;③AB AC BD CDAD BC BAD CAD==⎫⎧⇒⎬⎨⊥∠=∠⎭⎩;④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4)三角形中位线:12AD BD DE BCAE BE DE BC⎧==⎫⎪⇒⎬⎨=⎭⎪⎩∥5.特殊三角形的判定[略,见《浙江中考》P106]6.两个重要定理:(1)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内心)(2)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外心)(二):【课前练习】1.以下列各组线段长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cm,2cm,4 cm B.8 crn,6cm,4cmC.12 cm,5 cm,6 cm D.2 cm,3 cm ,6 cm2.若线段AB=6,线段DC=2,线段AC= a,则()A.a =8 B.a =4 C.a =4或8 D.4<a<83.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 cm和10 cm,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A.15cm B.20cm C.25 cm D.20 cm或25 cm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1:1:2,则这个三角形的三边比为_______.5.如图,四边形ABCD中,AB=3,BC=6,AC=35,AD=2,∠D=90○,求CD的长和四边形 ABCD的面积.二:【经典考题剖析】1.三角形中,最多有一个锐角,至少有_____个锐角,最多有______个钝角(或直角),三角形外角中,最多有______个钝角,最多有______个锐角.2.两根木棒的长分别为7cm和10cm,要选择第三根棒,将它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那么第三根木棒长xcm的范围是__________3.已知D、E分别是ΔABC的边AB、BC的中点,F是BE的中点.若面ΔDEF的面积是10,则ΔADC的面积是多少?4.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则它的面积为_____.5.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 F是DE的中点,BF的延长线交AC于点H,则AH:HE等于()A.l:1 B.2:1 C.1:2 D.3:2三:【课后训练】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的一组是()A.1cm,2cm,3cm B.3cm,4cm,5cmC.5cm,7cm,13cm D.7cm,7cm,15cm2.过△ABC的顶点C作边AB的垂线,如果这条垂线将∠ACB分为50°和20°的两个角,那么∠A、∠ B 中较大的角的度数是________.3.如图,OE是∠AOB的平分线,CD∥OB交OA于C,交OE于D,∠ACD=50o,则∠CDE的度数是()A.175° B.130° C.140° D.155°4.如图,△ABC中,∠C=90○,点E在AC上,ED⊥AB,垂足为D,且ED平分△ABC的面积,则AD:AC等于()A.1:1 B.1: 2 C.1:2 D.1:45.在ΔABC中,AC=5,中线AD=4,则AB边的取值范围是()A.1<AB<9 B.3<AB<13C.5<AB<13 D.9<AB<136.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B∥ CD,CB⊥AB,△ABD是等边三角形,若AB=2,则CD=_______,BC=_________.7.如图所示,在△ABC中,∠A=50°,BO、CO分别平分∠ABC和∠ACB.求∠BOC的度数.8. 已知:△ABC的两边AB=3cm,AC=8cm.(1)求第三边BC的取值范围;(2)若第三边BC长为偶数,求BC的长;(3)若第三边BC长为整数,求BC的长9.已知△ABC,(1)如图1-1-27,若P点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1902A ︒+∠;(2)如图1-1-28,若P点是∠ABC和外角∠A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90A︒-∠;(3)如图1-1-29,若P点是外角∠CBF和∠BCE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则∠P=1902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