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尿的形成过程,知道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各器官的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及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2. 利用动画演示尿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理解。
3. 设计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泌尿系统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
2. 制作尿的形成过程动画演示。
3.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4. 分组讨论的问题及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泌尿系统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关注泌尿系统的组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各器官的作用。
3. 课堂讲解利用动画演示尿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肾单位的结构及功能。
4. 实践活动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尿的形成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人体生理健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泌尿系统健康。
7. 板书设计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肾: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泌尿系统组成及功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3. 考察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如能正确描述尿的形成过程。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对保持泌尿系统健康的生活习惯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1. 绘制泌尿系统图,并标注各器官名称及功能。
2. 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持泌尿系统健康的小短文。
3.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泌尿科,实地了解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理解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肾脏的结构、分析相关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人每天排尿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人每天要排尿?尿液是怎么形成和排出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二)讲授新课1、泌尿系统的组成利用多媒体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向学生介绍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重点讲解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2、肾脏的结构(1)展示肾脏的外形图片,让学生观察肾脏的形状、颜色和位置。
(2)展示肾脏的纵剖结构图片,结合模型,向学生介绍肾脏的内部结构,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
重点讲解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详细介绍肾单位的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利用动画演示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
3、尿液的形成过程(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通过动画演示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展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的动画,讲解肾小管重吸收了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形成尿液。
课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课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课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2、描述人体尿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尿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肾的结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肾的功能与保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更加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关于感动中国人物捐肾救母的视频,设疑导入。
师:视频中田世国捐肾救母的孝心令人感动,我们知道尿毒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危急人类性命,大家知道尿毒症如何根治吗?生:可以通过肾移植进行治疗。
师:对,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肾移植可以彻底治疗尿毒症呢?肾在尿液形成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呢?我看大家都摇头说不太清楚,那么我们这节课就详细地学习肾单位及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新课讲授1、认识肾单位的基本结构:挂图展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泌尿系统的组成,提出问题:(1)图中展示的是什么器官?(肾脏)(2)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形成尿液)教师出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指出肾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叫做肾单位。
并引导学生根据示意图,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肾单位由及部分组成?(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2)各部分有何特点,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
(肾小球为血管球,肾小囊套在肾小球外,肾小管细长曲折,周围缠绕毛细血管,和肾小囊构成“小漏斗”型。
)教师归纳总结,并根据学生描述绘制肾单位的基本结构(板书)。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尿液的成分变化。
难点:理解尿液成分变化的原因,以及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选择性。
2.重点:尿液排出的过程及机制,包括膀胱、尿道等相关器官的作用。
难点:理解尿液排出过程中,膀胱、尿道等器官的协同作用及调控机制。
作业要求:
1.作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2.绘制图解时,注意使用规范的生物学术语,保持图解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3.完成练习册习题时,认真思考,遇到问题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家庭小实验和小论文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体现自己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合作意识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2.教学环节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喝水后多久会变成尿液,引发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兴趣。
(2)新课内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巩固环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4)拓展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如调查尿液成分与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合实例,解释尿液排出的过程及机制,如膀胱的储存功能、尿道的排出功能等。
4.强调尿液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各个器官的协同作用及调控机制。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液成分与健康状况的关系:分析尿液成分与人体健康状况的关联,如尿液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可能表示肾脏疾病,这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举例解释:
-对于教学重点中的尿液形成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过滤和重吸收的过程,加深印象。
-排尿的意义:解释排尿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包括排除代谢废物、调节体液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等。
2.教学难点
-肾小球过滤作用的细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只有特定大小和类型的物质能被过滤,如蛋白质和血细胞为何不被过滤。
-肾小管重吸收的选择性:重吸收过程中,如何区分和选择性地吸收有用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是学生的理解难点。
-泌尿系统的协同工作可以通过流程图或漫画形式展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整个排尿过程。
-对于尿液成分与健康状况的关系,可以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正常尿液与异常尿液(可使用模拟液体)的差异,从而理解尿液分析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尿液的成分和排尿的重要性?”比如,大家是否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喝水,喝进去的水是如何变成尿液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尿的形成和排出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肾小球过滤作用和肾小管重吸收作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1. 泌尿系统的组成。
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教学难点: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机制。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机制。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展示图片:展示泌尿系统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组成。
3. 展示动画:播放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机制。
第二章:肾脏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肾脏的结构。
2. 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教学难点:1. 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肾脏的结构。
2.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作用。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向学生介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 展示图片:展示肾脏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结构。
3. 展示动画:播放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
第三章:尿液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掌握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教学重点:1. 尿液的形成过程。
2. 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尿液的形成过程。
2.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作用。
《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一、学习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肾单位的结构2、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重点)3、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4、认同肾脏的结构与它承担的功能是相适应的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肾脏的结构,尿的形成以及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二)探究新知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第72-73页,自主完成以下问题:(1)泌尿系统主要有哪些器官组成?(2)注意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的颜色,想象一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是怎样的?血液怎样进出肾脏?(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肾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2、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1)位置:对照图片指出位置,每个肾包括大约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2)外形:对照图片描述肾脏外形像,颜色是。
(3)结构:微观结构,肾单位由、和组成。
3、尿的形成和排出【自主学习2】仔细教材第74页的资料分析,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2)血浆和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3)在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评价点拨简单手绘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边绘图边分析,总结:(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过滤血液,形成原尿(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有用物质,形成尿液(3)血浆、原尿、尿液中都含有水、无机盐、尿素“动画展示”进一步巩固尿的形成过程,深化理解。
通过课件展示观察肾单位血液循环示意图:[结论]血液在肾单位的流动方向: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毛细血管→肾静脉易错点:肾脏中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的是出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肾小球中流动的都是动脉血。
穿插练习,加强巩固。
4、排尿的意义解释排尿的意义及保护肾的方法(三)课堂小结(四)巩固练习1、血浆、原尿、尿液中都含有的物质是()。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尿液的形成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排尿的意义,了解排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 尿液的形成过程3. 排尿的意义4. 排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排尿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尿液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尿液的形成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4. 进行实物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尿液是从哪里来的吗?尿液有什么作用?”2. 讲授新课1. 讲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2. 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3. 讲解排尿的意义及其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3.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4. 实物操作1. 学生动手操作模型,加深对肾脏结构的理解2. 学生观察尿液样本,了解尿液的成分5. 总结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3. 布置作业:绘制肾脏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的思维导图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肾脏结构、尿液形成过程和排尿意义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实物操作:检查学生在操作模型时的准确性和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学生提交的思维导图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医学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肾脏疾病和健康饮食。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尿液样本,进一步了解尿液检测的知识。
3. 开展健康宣传活动,让学生向家人和朋友宣传排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定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的基础上,对人体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探究。
其中尿的形成过程有利提高对学生读图解图的能力,因此,本节是知识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肾脏是尿液形成的结构基础,尿液是排泄的主要途径。
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习者是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好问好动,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优于理性思维,自控能力较差,自主探究能力还不够强。
这些特征对教学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者已学习了血液循环的知识,为学习尿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同时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有关尿液形成的常识,但非常肤浅,且遇到的问题似乎更多,如其具体过程如何,血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毒症为何要换肾等。
教师利用这些学生想知道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矛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学法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教师评价和归纳相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
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
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田世国的事迹感动了世人,他成为了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1一、教材内容分析《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标要求学生能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交流讨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液形成的过程五、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六、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线,以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为载体,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单位的结构,再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和排出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定位《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第1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泌尿系统通过尿液的形式排出多种代谢废物,但是如何形成尿液,形成尿液的器官是什么,是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
肾脏的教学将结合哺乳动物的肾脏进行,通过观察进而学习肾脏的结构。
尿液的形成,可结合肾单位模型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概述肾脏的结构。
2.能力目标观察哺乳动物的肾脏,了解肾脏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维持泌尿系统的健康。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肾脏的结构。
尿液形成过程。
难点:1.肾脏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二、教学用具准备课件,教案,视频三、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之前进行过哺乳动物的心脏等器官的观察,对基本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有了了解。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肾脏的功能。
肾单位及产生尿液的过程,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结合模型、图片等进行教学。
还可鼓励学生在学习完肾单位知识之后,自行设计和制作模型,巩固知识(二)教法学法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教师评价和归纳相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产生的排泄废物。
知道尿液是人体肾脏产生的一种液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章第二节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二)新课讲授1.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2.尿液形成的过程(1)、泌尿系统的组成[看书]: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60页,看“人体泌尿系统”图,说说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它们的功能分别是什么?[归纳]:1.肾——形成尿液泌尿输尿管:输送尿液系统膀胱: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2. 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两侧,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61)3.活动,观察肾脏:观看肾脏外形与纵剖图,了解肾脏结构(2)、肾单位1.形成尿液的器官——肾肾门:肾脏一侧的一个凹陷,是肾动脉、肾静脉出入肾脏以及输尿管与肾脏连接的部位。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案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案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肾脏的结构2、尿液形成的过程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入1、播放视频: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田世国获奖时的片段,其震撼人心之处在于捐肾救母。
2、提出问题:(1)肾有什么样的作用?(2)大家知道尿是怎么产生的吗?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并为之感动和震撼。
学生回答:形成尿。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实现由已知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
肾1、展示肾的位置:图片让学生观察。
2、组织学生实验并提出问题:(1)描述肾的形态特征。
(2)肾的形态结构分为哪几部分?(进行巡视,强调安全)(3)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和髓质部分颜色深?(引入下面的内容,学习肾脏的组织结构)。
3、展示肾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1)、说出肾单位的结构组成。
(2)、它们的结构及分布是怎样的?(学生看书)(3)、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观察图片:说出肾脏的位置。
小组实验:⑴观察羊肾(每组一个新鲜的羊肾),进行观察,描述肾的形态。
⑵学生解剖、观察。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观察的结果,达成共识。
学生分析讨论:(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交流汇报:学生分析讨论:(小组内达成共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
计教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教案
常州市翠竹中学李红霞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
由此可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尿的形成过程。
二、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这一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这些废物进行分类,自然导出“排泄”与“排遗”的概念及区别。
由一句话:人体的“排遗”过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统中已详细了解,本课来了解人体的排泄过程切入课题。
以提问:人体排泄的废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来完成,泌尿系统有哪些组成进入“泌尿系统组成”的教学:
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同时观察老师提供的泌尿系统模型,能比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结构的功能。
再小组合作学习81页讨论题,对泌尿系统进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
提问: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肾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开始“尿的形成过程”教学: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教材中有“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难点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设计[看:说“发现”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相关文字,结合观察图片,仔细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习观察方法。
学生将明确:1、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2、没有过滤的血经过肾单位后变化为尿
和已过滤的血。
3、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接着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
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肾单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设计[问:说“疑问”的话]这一环节,学生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小组学生回答。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互问互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观看“尿的形成”动态课件,丰富学生的感观。
然后通过[想:说“理解”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合前面的学习结果、进行语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过程。
接着插入资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
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接下来的“帮我释疑”环节,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剖析,实现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更准确把握。
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更大的学习兴趣。
肾单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样排出体外呢
进入“尿液的排出”教学:
再次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很准确描述“尿液排出途径”,阅读教材83页,概述尿液排出过程,人体排出尿液对自身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
如:“尿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看:说“发现”的话] 、[问:说“疑问”的话]、 [想:说“理解”的话]等环节的设计,体现观察→质疑→探究→释疑的完整探究过程,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有梯度,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能够完成的任务,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每幅图片都两次呈现,每次呈现的学习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通过“泌尿系统组成”模型直观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等图片观察、“资料分析”中数据资料分析,“帮我释疑”中生活问题剖析,让学生对“尿的形成、排出废物”由关注到理解,到对全过程准确把握。
学生通过学习,养成科学的
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3、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前面学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容,开始学习,到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
这都是引导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也使学生更好地确立“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关联,共同协作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观念。
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特别是“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巧设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欲望,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