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三)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
计划:国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各个 环节个方面都确定了管理。
计划 无政府
2、作用: 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
3、弊端:排斥市场经济,统得死,积极性低,
效益低,严重浪费。
(二)农业集体化(1929年—1932年) 1、原因:粮食缺乏对工业化和人民生活造成威胁。 2、目的:力图将小农经济 改造成社会主义大农业 。 2、内容:开展集体化运动 ;消灭富农阶级 。 3、弊端:产生长期消极后果。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想一想: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 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 减少了26%。
B “模式”分别是指 A.进行十月革命和斯大林模式 B.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C.进行十月革命和赫鲁晓夫模式
D.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戈尔巴乔夫模式
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 设
预习检测
1、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哪几点 工业化(1926年);农业集体化(1927-1932 五年计划(1928年起);肃反运动(1934
2、“工业化”的方针和重点分别是?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3、肃反运动的导火线是?
基洛夫事件 4、苏联模式的特点是? 过度集中(计划管理)、过度集权(个人专断)
一、经济
(一)工业化(1926年)(重 . 大 ) 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虎视眈。眈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
3、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
4、成就:欧洲 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落
后的农业国变成 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为维护
苏联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苏联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试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
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以来,苏联经历了若干次重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这些探索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径,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使这个前落后农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大国之一。
从第一次五年计划到第五次五年计划,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大规模发展了重工业和军工产业。
苏联的工业体系包括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众多领域,为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国防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注重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利益。
苏联通过建立合作农庄和国营农场,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随着化肥、农药和机械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苏联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实现了自给自足。
此外,苏联还致力于农村教育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中期,苏联遇到了一系列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如资源短缺、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
这些问题部分是由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经济失衡。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苏联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苏联的改革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效率。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引领下的“改革时期”。
这一时期所提出的《雪崩效应》和《新思维》的概念引发了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然而,这一改革并没有完全成功,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经济的混乱。
苏联的改革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也影响了社会和文化方面。
1980年代末期,苏联的福利制度开始出现崩溃,导致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的不稳定。
这使得人们开始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质疑,并追求更多的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
同时,苏联的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形式涌现出来,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化的多元性。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集体农庄
(万个)
20
机器拖拉机 站(个)
2502
拖拉机 占总播种面 (万台) 积量(%)
14.8
80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政府也从多方面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 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相关事实: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 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 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喂米 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 这样的道理。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余粮收集队拿着武器收粮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部门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分配 实物配给制
1933年~1937年,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 业产量比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使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2、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项目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体系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建设、社会改革和政治体系三个方面来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体系。
一、经济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经济建设为核心,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目标。
在20世纪初,苏联经济几乎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人口。
然而,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首先,苏联实行了国家计划经济的模式,通过国家计划来指导和调控经济发展。
国家制定了五年计划,明确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通过集中配置资源和指导生产,实现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其次,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集体农庄。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集体化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供应,为工业化提供原材料和市场。
然而,苏联的经济建设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由于计划经济的缺陷,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市场机制不发达,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此外,农业集体化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农民对于集体化的抵制和不满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下降。
二、社会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了对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在这一方面,苏联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
首先,苏联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通过国家的投资和政策支持,苏联建立了全民教育体系,提供了免费的教育机会。
这使得苏联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其次,苏联实行了医疗保健的普及。
苏联建立了全民医疗保健体系,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服务,保障了人民的健康权益。
这一政策使得苏联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的寿命也得到了显著延长。
然而,苏联的社会改革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和资源短缺,社会福利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此外,由于政治体制的限制,言论自由和民主权利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政治体系苏联的政治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经济建设: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时代)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实现的,包含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其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而中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1、联共(布)十四大:1925年,制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发展生产力)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1)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2)俄国经济落后,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1)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2)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
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1)社会制度不同。
(2)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
(3)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2、联共(布)十五大:1927年,制订农业集体化的决议。
(变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1)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地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类似与新中国时期的土地改革)(2)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因此1927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标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铸造红色强国的新征程导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化进程之一。
本文将带您回顾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全面展示其在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举措与成功。
正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始于十月革命后的1917年。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斯大林等一代革命领袖积极推动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改变贫穷和落后的沙皇俄国面貌。
以下将从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和文化繁荣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一、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的壮举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以铁路、重工业和原材料开发为核心,实现了短短几十年内的经济飞跃。
通过“五年计划”和后续的“十年计划”,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国家经济发展方针得以迅速实施。
苏联工业生产稳步增长,钢铁、电力、煤炭等重要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化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科技创新——迈向前沿的力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科技创新被视为发展的关键。
在航天、核能、军事装备等领域,苏联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的成功发射,让苏联首次领先美国。
后来,苏联又成功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并在航天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科技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三、教育改革——普及知识与人才培养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致力于普及教育与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文盲率,建设了大量的学校和科研机构。
通过普及教育,许多贫困农民和工人得以接受教育,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同时,苏联直接投资于科学研究,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文化繁荣——重塑人民精神面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注重文化发展与人民精神面貌的提升。
通过鼓励文学、艺术、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创作,苏联文化迎来了黄金时代。
众多作家、诗人、音乐家、艺术家涌现出来,为苏联文化增添了光彩。
这些作品以宣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为中心,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和平共处政策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和平共处政策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军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与和平共处政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联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一场宏伟的建设之旅,同时也提出了和平共处的政策,旨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友好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在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苏联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将主要的生产资料转移到了公有制部门,并开始了计划经济建设。
通过集中调控资源和生产,苏联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例如,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苏联还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农业方面,苏联实行了集体化运动,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矛盾,但苏联通过大规模的农业投资和技术创新,逐渐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同时,苏联通过普及教育、提供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措施,提高了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计划经济的管理难度较大,常常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等问题。
同时,苏联也受到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围堵和压力,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封锁、冷战态势等。
这些因素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发展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苏联提出和平共处的政策。
和平共处政策强调国与国之间应该通过和平、公正、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和矛盾。
苏联积极主张通过政治解决国际争端,并支持争取民族自决权的解放运动。
苏联提出的和平共处政策并不仅仅是口号或政治宣传,而是具体行动的体现。
苏联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合作。
同时,苏联与各个国家开展友好合作,建立了一系列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
这种和平共处政策为世界带来了一片和谐的氛围,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
总而言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和平共处政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苏联作为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备受世人瞩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包括经济计划、工业化政策、农业发展、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取了经济计划的重要手段。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实施了五年计划,旨在通过集中力量进行快速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一计划以农村的富农“恶霸”为敌人,实行土地国有化和集体农庄化,进一步巩固了农业集体化的基础。
同时,工业方面的计划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包括重工业、军工、煤炭和钢铁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苏联的工业化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苏联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计划,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进一步发展了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大规模的投资和技术支持使得苏联工业在短期内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此外,苏联的工业化政策还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也面临了一定的挑战。
农业部门的集体化政策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农民反抗、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也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工业生产。
此外,工业化进程还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加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这些挑战对于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也对其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工业化进程中,人民的付出不可忽视。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数以百万计的人民被动员参与到工业建设和农业集体化中。
他们为实现国家的目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承受了工作和生活上的重压。
这种人民的奉献精神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工业化进程是一段充满辉煌与挑战的历史。
通过经济计划、工业化政策、农业发展和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努力,苏联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集体化运动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集体化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集体化运动是20世纪初至中期苏联历史中的关键时期,对苏联经济和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苏联通过大规模的国家计划和政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实施集体化运动,以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稳定农业生产。
起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国有化和集中管理来消除私有制。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国家逐渐控制了关键的工业部门、铁路和银行等重要资源。
这些举措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助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然而,在1920年代初期,苏联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战争和外部干涉导致了国家经济的衰退,农业生产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联领导人决定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
集体化运动的核心目标是将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通过集体劳动和合作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通过这种方式,苏联试图实现对农业生产的更好控制,并为国家提供更稳定的粮食供应。
然而,集体化运动的实施过程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反对。
一些富农和农民对集体化抱有怀疑和抵制的态度,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土地和财产。
同时,一些地方的党组织也存在不稳定和无序的问题,造成了实施集体化的障碍。
集体化运动在其初期阶段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失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府的改革措施,苏联逐渐取得了一些成功。
集体农庄在不断增加,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得以扩大。
政府还采取了措施,为集体农庄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集体化运动虽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反对,但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苏联通过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但这一时期为苏联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集体化运动也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尝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总而言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集体化运动是苏联历史中的重要时期,对苏联的经济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二十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人在革命的指引下夺取了权力,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在苏联短短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过数次大规模的动荡,但是苏联成功地走过了漫长而磨难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胜利的典范。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人民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坚持经济协作的国家统一体制20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在苏联宣布实行五年计划,将苏联经济发展为工业化社会。
五年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工业设备和资金,斯大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集中一切资源,实行计划经济,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整体调控。
苏联的成功政策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坚持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特征。
苏联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集体的力量,打造了集体农庄和集体工业。
集体经济将个人的力量和智慧发挥到极致,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国家对人民的高度关注苏联领导人爱民如子,关怀百姓,每个劳动者都享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和福利。
苏联建设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免费医疗、教育、住房和文化活动等。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苏联人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苏联政府对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意识非常强烈,力求从精神上改造人民,提升国家文明建设的质量。
在苏联,基于集体主义的想法,诞生了伟大的作品和思想,如列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伟大的作家,诸如香港影响力巨大的,也诞生了在中国久负盛名的郭沫若、朱光亚等众多作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就。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工业化取得重大突破苏联通过五年计划,成功打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基础。
苏联的煤、钢、化工、军工等工业部门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
此前完全没有大规模工业的苏联,短短20年内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工业国之一。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以总结如下:1.经济计划和集体化:苏联实行的经济计划和集体化政策,通过国家对经济的集中控制和农业集体化,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农业生产下降、资源分配不合理、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教训是,过度的集中计划和集体化可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和充分尊重个体的经济权利。
2.政治体制和人权: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党的领导和单一执政的集权模式导致了政治权力过于集中,限制了公民的个人自由和言论权利。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主参与,确保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3.科学技术和创新:苏联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太空探索、核能技术和军事领域。
然而,由于政治控制和缺乏市场竞争,苏联在科技创新、科研自由和产业升级方面有所滞后,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科研自由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苏联时期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导致了政治运动、大规模迫害和思想控制等问题。
这严重削弱了社会的多样性、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训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建立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自由,避免过度强调阶级对立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5.国际关系和冷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意识形态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形成了对立,并导致了冷战格局。
这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和平造成了长期的紧张局势。
教训是,国际社会应该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寻求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和谐与共存,维护世界和平与合作。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科技的创新和开放的国际合作,为社会发展提供充分的自由、个体权利和多元性。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影响20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大陆蓬勃发展。
而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标志着一个完全新的政治实验的开始。
苏联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经历了无数的试错、探索和改革后,苏联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后,社会主义取得了最初的胜利。
在列宁领导下,苏联开始实行社会主义。
“战斗力第一、生产力第一”被作为苏联建设的指导方针。
1928年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为苏联发展奠定了基础。
计划的目标是在五年时间内增加重工业和农业生产,完成采矿和运输等工程建设,使苏联的生产力大幅提升。
其结果是,苏联经济在短短十年内从一个农业国家迅速转变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这个转变也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
而在斯大林时代(1927-1953年),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即根据政府规定的生产任务,由国家领导人制定总体宏观经济计划以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全局的发展。
这种制度非常成功地推动了苏联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1941年的大祖国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但同时,这种制度也导致了问题出现,如供应不足、生产效率低下、工作条件恶劣,等等。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评价。
苏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一些村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得以改善。
医疗保健和教育的普及也拯救了无数人免于生活在贫困和无知中。
苏联对于军事技术的投入也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军队之一。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苏联内部存在的问题。
苏联建设对世界的影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的成功以及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其最早的影响体现在苏联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
苏联共产党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灵魂,领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立和发展,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其他国家。
而苏联在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否认的。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33张PPT).ppt
二、苏联的成立【列宁】
1.时间: 1922年底 2.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俄国名称演变
1547年
1917年 1922年 1991年
沙俄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24年1月22日列宁逝世,斯大林继任列宁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三、苏联的工业化【斯大林】
1、背景
结合材料归纳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
材料: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 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 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 不给它为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 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必须把布尔什维 克扼杀在摇篮里”。
帝国主义国家与国内的武装叛乱 相勾结发动反苏维埃斗争……
英国首相 丘吉尔
帝国主义国家的阴谋得逞了吗?
苏联是怎么摆脱各种危机,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自主学习
1、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人物、内容①②③④、影响 2、苏联成立的时间 3、苏联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及其成就 4、苏联为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的行业? 5、什么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6、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的时间、对农民有何影响? 7、苏联颁布新宪法的时间?有何意义? 8、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
① 发展经济时要比例协调; ②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③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三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经历了两年的准备、四年 的全盘集体化、四年的巩固大致经历的十年时间。 准备期:1928年12月以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准备期 特别是党内展开了批判布哈林—李可夫右倾集团运 动。 全盘集体化时期:1929—1932年 全盘集体化时期 巩固时期: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把分 巩固时期 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 史任务已经完成。”
五、列宁逝世前后的党内斗争
(一)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 (二)反对新反对派的斗争 (三)反对托—季联盟的斗争
第五节、 斯大林模式” 第五节、“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一、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次转折发生在斯大林时 期。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政大权,大 约从1927年12月党的15大开始,他开始放弃新经济 政策又走上了直接过渡的道路,其具体做法是搞 “三化”: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农业全盘集 体化,三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通过“三化”,斯大 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二)“七月事件”后的政治形势 七月事件”
7月17日,资产阶级公开使用暴力对付上 街示威游行的50万士兵工人,造成50多人死 亡,打伤600多人的流血事件,表明革命的和 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复存 在,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列宁及时调整了斗争策略,并制订了武 装起义的计划。
(三)十月武装起义
三、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一)1920年秋苏俄政治经济危机 年秋苏俄政治经济危机
1、对农民的超经济的强制使大部分农民失去了 经营土地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2、工业生产陷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3、1921年2月28日,发生了彼得格勒门户的咯 朗施塔德兵变。
苏联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与意义
苏联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与意义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现代化方面做出了许多显著的贡献,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在苏联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涵盖了经济领域,也延伸到了社会文化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苏联对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贡献苏联作为一个具有广袤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国家,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苏联领导人根据国内的资源和市场需求,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计划,通过加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现代化,并实现了迅速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苏联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打破了传统工业国家的垄断,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苏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电气工业、化工工业和军工产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
苏联在农业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值得关注的。
苏联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引导了全国农民参与集体化和农村集市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苏联的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创新了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后来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帮助。
二、苏联对社会文化现代化的贡献苏联的社会文化现代化也是其得以成为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迅速发展。
苏联的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领域得到了全面、深入的发展,它们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参照对象和借鉴样本。
苏联提供了全面的公共服务,建设了全国通讯、邮政和铁路网,为人民提供了便利。
社会主义医疗保健体系和教育体系也相当发达,大大提升了人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苏联的科技发展也是其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苏联在各种科学技术领域成为了世界领先者,尤其是在太空技术、核能技术、物理学、数学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苏联的科技发展不仅仅服务于建设和军备,也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苏联对人类进步的深远影响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现代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出了科学合理、适应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体系,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俄国现代化进程
社会文化:推行学校教育,改变社会习俗,兴办报纸,创 立科学院。
农奴制改革
• 背景: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虽有一 些机器大工业和自由劳动力)、农奴制发生深刻 危机(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不断起义、革命民 主主义者的宣传)。
• 内容:
• 性质: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主义 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俄国与战争
战争引起改革,战争引起革命
战争引起改革
• 俄土战争——彼得一世改革——欧洲强国 • 克里木战争——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工业化 • 日俄战争——君主立宪制确立
战争引起革命
• 日俄战争——1905年革命
• 一战——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俄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四次社会转型,这是俄国现代 化进程中的显著特征。
第一次是17世纪末彼得一世的改革。这次转型
使俄国实现了“脱亚入欧”。改革前的俄国是一个封建落 后的内陆国家,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荷兰 和英国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末,彼得一世 亲政后实现大刀阔斧改革,通过改革俄国跻身于欧洲强 国之列。
第二次是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这次社
工业革命发展,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于 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0世纪初俄国发展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1904年日俄战争失败,加速1905年革命爆发,后尼古拉二世确立 君主立宪制。
6,1914—1918年: 一战 参加一战加剧危机,导致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十月革命建立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
义制度的国家。 物质文明: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经济的方式: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
课件1: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
三、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高中历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空坐标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网络
主干整合
一、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 立社会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 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 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 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 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 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 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 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 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 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 生产力的手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 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 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 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 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 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解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解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历史充满了辉煌与曲折。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苏联逐渐实施社会主义改革,通过国有化、土地改革以及五年计划等手段,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本文将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解体进行探讨。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始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初期阶段,苏联面临着内外多重困难,如持续战争、经济困局以及民众对社会主义的适应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通过国有化来消灭私有制,实行土地改革来实现农业集体化,推行计划经济来保障国家建设的需要。
这些措施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峰期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达到了高峰阶段。
斯大林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改革,如五年计划和大规模工业化。
五年计划的推行使得苏联工业化迅猛发展,国家的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农业集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也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苏联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集权和农业领域的困难是最为突出的。
集权导致了个体创新和创造的丧失,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受到抑制。
在农业方面,农民对集体农庄的不满和私有制的渴望使得苏联农业生产一直面临困扰。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这也加剧了城乡差距和不满情绪。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分析苏联的解体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苏联解体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经济上的问题。
苏联面临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和资源浪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一些重要经验和教训。
一、经济发展与计划经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方式,通过国家计划来调控经济发展。
这种方式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然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在后期逐渐显现,也成为苏联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农业集体化与农业问题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这一举措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然而,农业集体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农民对土地的不满、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
这些问题在后期对苏联的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育与科技创新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
他们实施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同时,苏联也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科技研发,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对全球科技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
他们通过宣传和教育,使人们坚定地信仰社会主义,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
同时,苏联也注重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推动了苏联文化的繁荣。
这些举措使苏联社会保持了较高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然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教训。
首先,苏联在经济建设中过于依赖计划经济,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动力不足。
其次,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民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苏联在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
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与成就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建设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但它最终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成就,其中包括:农业集体化、工业化、文化与教育的改革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第一线角色。
农业集体化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一个宏大而艰难的计划,它旨在通过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和创办集体农庄来加强农民的力量。
实施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包括强制征收农产品、农民的反抗以及饥荒等问题。
然而,这一计划最终还是在高昂的代价下实现了。
农业集体化的成功使苏联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集体化还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例如,通过设置农村小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为类似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工业化苏联的工业化在许多方面都奠定了国家的基础。
它为苏联提供了工业和科技方面所需的一切,从而使国家的军事实力得以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实现了几个重要的工业目标,包括钢铁产量、工业总产值和电力产量的快速增长。
苏联通过工业化使自己的经济变得更加多样化,以减少对其他国家经济的依赖。
这不仅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实力,而且还增加了对外贸易的潜力。
文化与教育的改革苏联一直致力于通过改革文化和教育来推进国家的社会主义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以不同方式促进文化艺术的创新,例如,通过创作新的文学和展示不同类型的音乐、戏剧和舞蹈等等。
政府还大力推广广播和电影,以便通过这些媒介向公众传达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
在教育方面,苏联政府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
政府认为,教育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的。
因此,它实施了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教育系统。
该系统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宣传创造了条件,并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苏联不仅在国内取得了许多成就,而且在国际事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联在国际上的一些行动,例如帮助共和国解放战争、对德国的战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等等,都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现代第一部分现代世界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一专题八、必修二专题七)【考纲定位】1、俄国十月革命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和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特点、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背景(1)客观条件①垄断资本软弱俄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到_________________阶段,具有极强的________________色彩,对西欧资本也表现出极强的_________________。
②社会矛盾尖锐国内: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尖锐国外:_________________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2)主观条件①1903年俄国_________________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诞生。
②布尔什维克政党的建立,标志_________________的诞生。
(3)导火线1914年,俄国参加_________________大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2、过程(1)二月革命爆发:1917年______月______日(俄历2月23日),首都_________________人民发动革命。
结果:推翻_________________统治。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革命。
影响:形成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_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2)《四月提纲》发表:1917年________月,_________________提出内容:它全面分析了俄国革命的特点、前途等重大问题。
①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手中。
②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③新建的国家应是_________________,而议会制共和国。
(3)七月事件概况: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影响:表明革命的_________________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4)十月决议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_________________的决议,并成立了公开领导起义的机构——_________________。
(5)十月革命①推翻旧政权:1917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_武装起义开始;1917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发表,宣告_________________已被推翻;晚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被攻克。
②建立新政权;1917年______月______日晚上,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府,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的诞生。
3、历史意义(1)性质: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2)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重要前提。
(3)冲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阵线,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
(4)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时代。
(5)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实践指导力量。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和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_____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_____年苏俄开始了长达三年国内战争;②___________匮乏,特别是粮食严重缺乏。
(2)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______________。
②工业方面: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__________的管理政策。
③产品分配方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___________。
④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____________,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3)特点;国家依靠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手段来管理经济,消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带有“共产主义”色彩(4)影响:①积极方面: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_________非常措施。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②消极方面:■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损害了农民利益,如强行征粮,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____________超越了____________,并不是向____________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1)原因:①______________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③重新思考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2)标志:1921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大会通过了废止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的决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______________过渡。
(3)内容:①农业上:以固定的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②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_________________。
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___________。
④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___________的工资制。
(4)特点: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______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5)意义:①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___________打下坚实基础。
②巩固了_____________,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情下,找到的一条向____________过渡的正确途径,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借鉴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3、斯大林模式⑴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①基本原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国家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②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③实施及成就:■经过1928~1932年、1933~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____________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④问题: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持续发展。
⑵农业集体化①原因:■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的发展需要。
②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③实施:____________年起苏联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主要方式是建立集体农庄,实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到1937年实现。
④评价:■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⑶斯大林模式①形成: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绝对支配地位,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②主要表现:A经济上:■生产资料所有制:由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即实行单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运行机制;它排斥_______调节,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产业结构:将优先发展_________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了首位。
B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个人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缺乏有效地群众监督机制,民主法制极不健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
C思想文化:■个人崇拜盛行;■行政干预学术,思想言论自由遭到压制。
③成因:A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国内经济文化水平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B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C受俄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D斯大林个人因素的作用。
④评价:A积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发展、工业化实现以及政权巩固起到过积极作用,也为后来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打下基础;■从现代化进程看: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得国家得以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二战”后出现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深刻影响,其某些做法也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B消极作用:违背了列宁时期的有益探索,对苏联社会主义定位错误,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最终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具体表现:■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牺牲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遭到压制,效益低下;■忽视民主法制建设,阶级斗争扩大化,压制思想文化发展,影响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其弊端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⑷启示:①经济建设要注意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②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③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④关注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背景(1)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_____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3)赫鲁晓夫上台后,尝试医治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