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浅论三峡库区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旅游农业
与性 的交叉性新 型农业 。我 国观光农 业现在 尚属起 步阶段 , 林。现知库区被列入 《 中国珍稀濒危植 牧 、副 、渔土地综 合利用的生态 结构 ,正逐渐成 为人们所关 种 ,三 级重点保护的 2 种 2 。 注的热点问题。
一
的保护种类有 4 9
如何 因地 制宜 ,合理开 发规划 观光农 业项 目,建立 农 、林 、 种 ,被 列入 国家一 级重 点保护 的 4种 ,二 级重 点保护 的 2 3
关键 词 : 三峡 库 区
具备 可持续发展特征 的生态农业和生 态旅游业是对 当前 有的立体型农业生产 资源 ,造成不 同的农 业区划 内形成 了各 我 国传统 农业和旅游业 的升级转变 。生态农业是通过农 业机 具特色的农事劳作 和作物栽培 。库区气候属于湿润亚 热带季 械化 、土 地规 模化 、技 术创新和技术集 约化的途径来提升 农 风气候 ,水热条件 充足 ,动 、植物资源 丰富 。农业 区划 中特 业生产力水平 、农产品的原生态水平和农 民的收入水平f ” 。它 色鲜明的农业 生产 和劳作方式 ,辅之 以本地鲜 明奇 丽的少数 可通过大农 业同其它产业 的有机结合 ,利 用传统农业 的技 术 民族人文资源 等 ,将使三峡库 区旅游 农业的发展更 具魅 力和 精华和现代科 学管理技 术 ,协调农业生产 与环境 、资源利 用 潜力 。 与保 护之 间 的关系 ,形 成 生态上 与 经济 上的 良性 循环 。 而 3丰富 的人文和 自然资源 .
“ 农游合一 ”为特征的旅游农业 ,是生态农业的重 要模式 。它 三峡历史悠 久 ,拥有众多 的人文古迹 。各少数 民族 在悠 与生态旅游相 仿 , “ 向自然 ,认识 自然 ,保护 自然 ”具有 久的历史长河 中蕴 育了备具特色 的传统文化和 民俗 风情 ,具 走
三峡人文历史
三峡人文历史三峡是中国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除了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外,三峡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三峡人文历史的重要方面,为您展示这个地区独特的魅力。
一、古代文明三峡地区在古代就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里曾是巴蜀文化的核心地带,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三峡地区,可以找到许多巴蜀文化的遗迹和代表性建筑。
例如,宜昌的东山大坝堆是距今约4000年的古建筑遗址,是当地史前文明的重要见证。
这些巨大的土坝用于防洪和水利灌溉,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另一个例子是宜昌的秭归长江文化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
这个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红陶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其他的古代物品。
这些遗迹证明了三峡地区曾经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中心。
二、三峡文化除了巴蜀文化,三峡地区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里的居民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三峡人民的生活凝聚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们依靠着长江的滋养,过着与江水相依相伴的生活。
船屋和渔楼就是这种特殊生活方式的象征。
这些独特的建筑和生活形态,成为了三峡地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此外,三峡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著名的巴东秧歌和秧歌舞就是其中之一。
巴东秧歌是一种源于宋代的传统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肢体语言和节奏感而闻名。
在这个地区,秧歌舞被视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文化项目。
三、历史名人三峡地区还孕育了许多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是诗仙李白。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为流传,深受后世文人的崇拜。
在他的诗中,三峡的美景是常常被描绘的对象。
他的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让人们深感三峡的壮丽与浪漫。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岳飞和巴蜀名将张炎。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在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忠诚。
三峡库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研究
1 -
壁堑
墨 望 三 堡 垦圭 墨塑 皇 、节庆;④有关 自然界和宇
5 民族文化 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存在 一定的 问 .
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 统手工艺技能。 l ”I 1 这个定义
有助于准确认识三峡库区土家族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峡库 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内容丰富,项 目众多,有 学者将其分 为五大类 :第一类, 口头传
2 1年 第 5 期 01
重 庆 三峡 掌院 学 报
N o52 1 . 01
第2 7卷 ( 15期) 3
J U N LO HO GQ NGT E O G SU I E ST O R A FC N I HR EG R E N V R I Y
、0 . . 3 ,1 No 1 5 27
三峡研 究
栏 目主持人 : 新才 滕
主持人语: 自20 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 织通 过 ( 03 ( 保护非物质 文化 遗产公 约》以来,世界各 国都
高度重视本 民族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研 究。所谓 “ 保护” ,是指确保 非物质 文化遗产生命 力的各种措
施 ,包括对 这种遗产各 个方面的确认 、立档 、研 究 、保存 、保护 、宣传 ,弘扬、传承 ( 特别是通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学术界普遍接 受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 0 3年 1 O月 l 7日通过的 《 保护非 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的定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 的各种 实
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具体地讲,其 内容包括五个 方面:① 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 的语言;②表演艺术 ,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
文化遗产知识:走进三峡——探究中国大坝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珍贵性
文化遗产知识:走进三峡——探究中国大坝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珍贵性走进三峡——探究中国大坝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珍贵性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其山地资源丰富,而水资源相对匮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一环。
大坝文化是这些水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三峡工程,它是中国大坝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方面,三峡工程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实践。
一、中国大坝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中国大坝文化是以大坝建设为载体的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在中国开发利用水利的历史长河中无可代替。
大坝不仅仅是水利设施,更是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懂得“顺水而下”的谋略,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水文化方面的长期积累和传承。
大坝不仅好看,也有极强的实用性。
它们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流、蓄水、发电、治理洪水、排除水患。
此外,大坝还能够创造绿色能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三峡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三峡工程是中国大坝文化的代表。
它是中国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由三个分别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重庆市、四川省乐山市的大坝和五级船闸组成。
其建设的背后是中国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克服了起伏崎岖、环境严峻、建筑大规模等多种困难和风险。
三峡工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
它能够稳定供应电力,缓解电力短缺问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除此之外,三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遗产。
它提供了历史和现代的交汇点,为中国人民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添彩,也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世界自然遗产的珍贵性世界上的自然遗产是指地球上的珍贵、稀有或独特自然现象、景观、生物或生态系统遗产等。
自然遗产是地球上非常宝贵的资源。
论三峡库区民间传统戏剧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文针对三峡库 区民间非物质文 化戏剧遗产保 护现 状 , 以及 如何保 护和开发好库 区戏剧 类非 物质文化 遗产 , 使它
在 促 进 库 区社 会 和 谐 、 族 文 化 自觉 及 价 值 认 同 中发 挥 巨大 作 用 进 行 了 专题 研 究 。 民
关键词 :三峡库区 ; 文化遗产 ; 传统戏剧
如 身 脚 腰 两类 , 材 多 为 帝 王 将 相 、 子 佳 人 、 题 才 忠孝 节 义 、 话 家装束 , 头 戴 丝 帕 、 穿 短 衣 、 缠 绑 带 、 挎 单 刀 神 等 。南 剧剧 目极 其 丰 富 , 目近 千 个 , 为 传 奇 和 历 剧 多 传说 等 , 有生 活 小 戏 , 《 也 如 张秀 英 叨 嫁 妆 》 《 氏劝 、何
置 。作为 中 国第 一 大河 的长 江 , 所 谓 中 国戏 曲 的第 场有 板鼓 、 正 小鼓 等 。 道 生命 线 ”。而 长 江三 峡 库 区 民间戏 剧 更 是 多个 2 .南 剧
一
族群 、 多种 文化交 汇 积 淀 而成 的库 区各 族人 民 智慧 的
结晶。
又名施 南 调 , 施 自治 州 的地 方 戏 剧 , 恩 因其 擅 于 演 唱连 台 大戏 , 称 “ 台戏 ” “ 大戏 ” 明末清 初 , 俗 高 、人 。 容 美 田 氏 土 司 引 进 楚 调 、 腔 、 曲 , 成 了 南剧 雏 秦 昆 形
2 1 年 5月 01
三 峡 大 学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a fC iaT reG re nv ri ( ma ie o r l hn h e og sU iest Hu nt s& S ca ce c s n o y i oilS in e )
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对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扩大三峡库区的民间传统体育的发展空间,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接轨,加强发展与奥运项目相近似的运动,并开拓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指在一个民族衍变的历史过程中,人们通过社会体育实践创造和保存的一切体育活动形式、体育精神和体育制度的发展水平、程度和质量的总合体[1]。
而“民族传统体育的本原价值就是健体强身”[2],各民族在世代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孕育了绚丽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
作为三峡库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它在意识层面、外显形态上均强烈地反映着历史、时代的特征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研究和探讨三峡库区的传统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体育项目,不论风格是否相同,技术与内涵有多少差别,其竞技娱乐活动是共同的,着重于人的身心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参与者与观赏者都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较直接的、令人愉悦的主体情感的抒发和宣泄 [3]。
从古至今,各民族人民都要在春节、祭祀、喜庆时举行各类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及竞技术活动。
如汉族的“春节”、苗族的“龙舟节”、“赶秋节”、藏族的“木榔节”、“跑马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水族的“瑞节”、壮族的“抛绣球”、侗族的“抢花炮”等等。
节日中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加了节日的欢乐隆重和庄严的气氛。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表达的是一种健康、强壮、豁达、平等、自由、善良、竞争、娱乐和爱。
而斑斓多彩的各民族体育节奏及运动方式同样是舞蹈与运动的生命,这种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具有极强的娱人和自娱性[1]。
2 三峡库区具有奇特地理结构和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优势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处于我国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地带,它包括湖北省的宜昌、秭归、巴东、兴山和重庆市管辖的巫山、巫溪、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江津共19个区县,基本上与长江三峡地区重合。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中国的三峡地区位于重庆市、湖北省和四川省交界处,是长江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之一、三峡地区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悠久的民俗文化,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三峡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古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巧峰碑林、白帝城、黄鹤楼等等。
三峡地区还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天堂,诗中有山水、诗中有江河,他们用他们的笔触和笔墨,将这片土地的美丽和历史传承了下来。
走进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独特魅力。
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如三峡木偶戏、铜鼓祭、茶艺表演等等。
三峡木偶戏是中国民间木偶戏的代表之一,它曾经在世界木偶戏界享有盛名。
铜鼓祭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敲击特制的铜鼓,以示安神和祈福。
茶艺表演是将茶的制作、品饮和表演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三峡地区独特的茶文化。
除了民俗文化,三峡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不仅解决了长江上游的洪水灾害问题,还创造了一片新的湖泊。
乘坐游轮,穿越三峡的峡谷,欣赏奇峰峭壁和碧水蓝天,绝对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此外,还有巫山、小三峡、宜昌东洲大峡谷等景点,都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的著名文学家李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的诗句,形容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之美。
而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更是通过三峡的背景,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和抗争。
三峡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旅游体验。
三峡地区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三峡地区的酒店、餐饮、交通等旅游配套设施也得到了全面升级。
游客可以住在豪华的酒店,品尝当地特色的美食,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享受一次愉快、舒适的旅行。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2005年04月13日14:58:03 风景名胜长江三峡,波涛滚滚,千古长流。
这壮丽的山川,曾经闪耀着大溪文化的异彩,诞生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王昭君。
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吴蜀相争的古战场。
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苏轼、陆游等诗坛文豪,在三峡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
灿烂的三峡民俗文化,包括生产民俗、民居民俗、信仰民俗、节日民俗等诸多内容。
本文谨对三峡地区的民居、畲田、头饰、船歌、信仰等方面进行初探。
•三峡古代民居长江三峡两岸居民,利用峡江多岩石树木之优势,依山筑室而居,层层叠叠,仿佛置入山水画卷之中。
尤其在那险峻的临江之畔,古代巴人依山傍水建成了一栋栋奇特的“吊脚楼”。
古代称之“干阑”。
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三峡地带,终年云遮雾绕,地势潮润。
古人为避瘴疠,毒蛇之害,人居楼上,古来有之,代代相承。
故《北史·蛮僚传》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唐代,杜甫于公元766年4月寓居奉节,对三峡民居有诗歌咏。
《夔州歌》歌云:“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桔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杜甫诗中“闾阎”,原意指乡里中的门。
这里是指夔州人民依山势之利,重叠建筑的房屋。
深秋季节,在枫树与桔树的红绿交映之下,那稠密的民居缭绕山势直上山顶,造成了“复道重楼锦绣悬”之美景。
我们从杜甫诗中,侧面了解到三峡古镇夔州人民,祖祖辈辈经过改天换地,把峡中一个荒凉小镇,建设成为人烟聚居的峡中乐园。
宋代文人欧阳修也在《夷陵县至喜堂记》中记载:“民之列处,灶廪偃井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畜豕。
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
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
”由于民俗深信,造成了三峡地区昔日茅房吊脚楼皆多。
明代之时,三峡民居十分壮观,故明代状元、著名文人杨升庵在《竹枝词》中高歌:“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
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
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
三峡库 区民族众多 ,除汉族外 ,还有土家族 、苗族 、蒙 古族、侗族、仡佬族 、回族 、满族等 3 0多个少 数民族 ,其 中又以土家族居多。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三峡库 区创造 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形成 了 自己 独特的传统 民俗 ( 包括节 日民俗 、丧葬民俗 、禁忌民俗等等 ) 。所谓民俗 “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 民族 中广大民众所创造 、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 、时代和 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 和演变,为民众的 日常生活服务。 】 ) ”【( l 1
下,库 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 出一种 自生 自灭的趋 势。由于库 区分属重庆 市与湖北省管辖 , 到 目前为止 ,尚未见到对整个库 区进行 系统 、全 面的非物质内的高校 ,应主动发挥 自己在 图书资料 、科学技术 、人 才聚集等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栏 目主持 人:东人达
主持人语: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长江三峡流域各族人 民创造与积淀 了内容丰 富多彩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 ,梁平、石柱 、宜 昌等地 已有 多项遗产入选国家级 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长期依 靠 口授和行 为传承 的文化遗产 具有 民间性、地域性 、传承性 、非物质 性与濒危 性等多种特点.三 峡库 区 自古以来就是 不同族群和 多种文化 的交汇之地,在 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 变迁加速的大背景
安慰生者。土家族跳丧体现 了人们 生死观念特别通
一
、
传统民俗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达 。 .体现了 “ 2 百事孝为先 ”。在 “ 哭丧”过程中,
后三峡时期库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村 的文化建设 , 丰富他们 的业余文化生活 , 加快 适应过程 , 促进 心理 融合, 找到原有 的归属感、 温暖感 , 融入 到本地的经济、 社
找到 自己的位置 , 尽快 地安稳下来, 会起 到 举 世瞩 目 的三峡工程 成败 的关键在移 民, 而移民的关键在于安 会发展 的事业 当中,
2 1 年资助 项目、 00 重庆 市教 委项 目阶段性成果 , 目编号 分别 项 随着 农村 经济 、 社会 等各 项事业 的快 速发展 , 民群众 对 农 精神 文化生活 的需求也 变得 前所 未有 的迫切。 但是 , 当前农村
文化建设 的脚步远 远跟不上农 民的需求 。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
2 1年0 月1 日, 0 5 8 国务 院通 过了 《 1 三峡 后续工作 规划》, 为 应 。 而那些没有返流 的移民, 虽然暂时留在 了迁移地 , 但是对全 生活方式 , 全新 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完全 适应 要 今后三峡工程 的运行管 理以及库 区经济、 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新的生产、 指明了方 向, 其中移民安稳致 富及促进 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 是 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 的过程 。 因此 , 在这种背景下, 加强库 区农 三峡后续工作的首要任务。
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阔 开 因无法适 应迁移地全 新的生活环境 , 择回到故 乡以及附近 的 相对较快 的农村地区的经验 看, 选 在更大的程度上能够自己决定 自己的发展模式, 现 象。 重庆 市对 “ 返流 ” 移民进行9 户跟踪 调查发 现,“ 0 受访户 了视野的农民, 对农村经济发展和 中有5户搬 迁到重庆市外地区, 0 O 有4户搬迁 到重庆市 内的其他 并 由此影响农村 的产品结构甚至产业结构 , 区县。 中搬迁 后不 到一年返乡的6 户, 其 4 搬迁后 13 ~ 年返 乡的1 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 2 户, 搬迁 后3 5 ~ 年返乡的共 1户, 年以上返乡5 在 9 户中, 0 5 户。 0 全 家返 乡的为8 户。 库 区移民返流现象的产生已经引发了一系列 加 强 库 区农村 文化 建设 是 建 设社 会主义核心 价值 2 ②
中国三峡考古文化
中国三峡考古文化课心得中学曾读过余秋雨先生写的《三峡》,文中所描绘的三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笔下,三峡,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山水风景,更含有极具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一个无从替代的意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儿时的我便对三峡充满了向往,被三峡的美与神秘所吸引!学习了《中国三峡考古文化》这门选修课程,让我对三峡有了更深的了解。
不仅开阔了自己的文化领域,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
下面来说一说自己学习了《中国三峡考古文化》这门课的感受。
三峡,顾名思义是由三个峡谷组成,由西至东分别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
三峡两岸不仅峰峦竞秀、雄伟险峻,而且在秀美的山色中还点缀着充满神奇色彩的栈道、悬棺、古遗址、古石刻、古桥、古民居……长江三峡地区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一条文化走廊。
三峡区域积淀着丰厚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地上、地下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众多的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同秀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三峡地区这些自然和人文遗产都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
学习了这门课程,让我对考古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考古就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
考古学主要是以地下出土的实物遗存为研究对象的。
不仅要研究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应当透过实物遗存,研究其中所蕴涵的与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组织结构有关的信息。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状况,解析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我了解到长江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对文化遗产、对文物的影响越来越大。
世界遗产地文化旅游的过度开发,各地纷至沓来的游客对考古地点、遗址、历史地点、文化地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遗迹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峡文化资料
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
位于长江中游的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三峡地区,人们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体现着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三峡文化的起源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和文化的交汇地带,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长江三峡的地区,人类的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如石器、陶器、青铜器等。
这些文化遗迹见证了三峡地区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峡文化的特点三峡文化以长江为主轴,以瞿塘峡、巫山峡、西陵峡为代表,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包括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构成了三峡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峡文化融合了峡谷地貌、水文环境等自然因素,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峡文化的传承三峡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当地人民的努力。
他们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相传的方式,将三峡文化传承下来。
同时,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也积极开展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努力保护和弘扬三峡文化。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三峡文化,从而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三峡文化的价值三峡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历史价值体现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发展变迁;艺术价值体现在三峡文化所蕴含的艺术精髓,如绘画、音乐、建筑等方面;科学价值则表现在通过对三峡文化的研究,可以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结语三峡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心灵的家园。
通过对三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惜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
希望三峡文化能够在后人的传承与弘扬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光芒。
三峡的文化传统有哪些
三峡的文化传统有哪些
三峡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三峡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是古代楚国的疆域,留下了许多楚文化的遗迹。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峡地区,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楚剧、楚歌,感受到古代楚国的风采。
其次,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的踏青、端午节的赛龙舟等,这些节日活动不仅是人们欢庆丰收的方式,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此外,三峡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剪纸、面塑、绣花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最后,三峡地区还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
这里有着众多的寺庙、道观,如白帝城、瞿塘峡的神龙洞等,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这些寺庙、道观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宗教的神秘与智慧,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探索与思考。
总的来说,三峡地区的文化传统非常丰富多彩,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让世人共同分享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2024年游三峡大坝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游三峡大坝心得体会今年暑假,我们全家坐动车去了武汉宜昌,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三峡大坝观光游玩。
那一天,我们坐车直奔三峡大坝景区,一路上的景色真是美极了!三峡大坝景区有坛子岭、185、偏岩子、截流纪念园四个景点。
景区内的大巴车首先把我们送到了坛子岭景区,据说是因为从远处看像一只倒扣着的坛子而得名,我们乘坐室外电梯直达坛子岭的顶端,那可是三峡大坝附近的最高点,这里可以俯视宏伟的三峡大坝,还有一本雕刻的大书,上面介绍着坛子岭和三峡大坝建筑的过程,我们运气很不错哦,正赶上了三峡大坝开闸泄洪,只见两股几十米长的水柱喷涌而出,在落水处形成了几十层楼高的水花,轰鸣声一公里外都能听到,场面颇为壮观。
游客们纷纷拿起相机合影,我们也拍了很多照片,记录下这壮观的场面。
下了坛子岭,我们又去了截流纪念园,它是为了纪念建造三峡大坝工程截流而建造的,我们坐着景区观光车游览了一番,我看到里面有很多建造三峡大坝时人们劳动的雕像,还有很多当时人们使用的工具,其中有一辆巨型的铲车矗立在那里,看上去有两层楼房那么高,铲车的轮胎比一个成年人的身高还要高出很多,巨大的铲子里面可以同时站下好几十人,观光车司机告诉我们这辆车是美国进口的,花了一百多万呢,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哦,我们国家为了建造三峡大坝可是花费了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建造好的三峡水利工程给人们的生活带了很多的好处,如:防洪、航运、发电、供水、泄洪、灌溉等等,真可谓一坝多用。
我爱长江三峡的美,更爱它对人们生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024年游三峡大坝心得体会(2)作为____年游览三峡大坝的游客,我对这次之旅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下面我将用____字详细描述我的心得体会。
____年的三峡大坝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次旅程中,我亲身体验了大坝的壮丽景色,感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带来的巨大成就。
首先,当我踏上三峡大坝时,我被壮丽的景色所震撼。
三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三峡学院院级项目 “ 三峡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 者简 介:陈兴贵 ( 99 ) , 17一 男 汉族 ,云南省会泽 县人 , 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 院 , 副教授 ,博士 ,研究 方向 :
红椿 、太和、长安 、 龙桥 、 云雾等 l 个民族乡。三 为代表的手工艺品;以哭嫁 、背婚 、哭丧 、坐丧 、 4 峡地 区的各族人 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创造了 跳丧 、打丧鼓 、唱丧鼓歌为特色的婚丧习俗 ;以傩 丰富的民族文化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这 戏舞 、巴渝舞 、茅谷斯舞 、摆手舞 、八宝铜铃舞 、
三峡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民族文资源开发的人员不仅要具备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能化优势努力培育发掘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够在市场运作方面得心应手还必须具备广博的历化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项目将自然生态资史社会文化知识同时更要具备相应的民族文源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生态资源化知识能够准确地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只有这为依托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构16万方数据三峡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建具有明显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民族旅游项目
民族文化 资源的开发提供智 力保 障;以民族文化为依托 ,开发 多种形式的 民族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 关键 词 :三峡地 区; 民族文化 ; 开发 ; 对策 中圈分类号 :C97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13 2 1 )0 - 02 0 0 3 3 2( 0 2 3 0 1 - 6
三峡地区在历史上有 巴、蜀 、 、 、 、蜜 、 化遭到了极大破坏 。然而 ,作为历史积淀产物的民 楚 秦 濮 苴 、 、 、镶、夷 、疆等多个 民族在此生息繁衍 , 族传统文化还是以多种形式存在于乡土社会里。 共 奴 土家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 现今有汉、土家 、回、侗 、苗 、畲、壮 、蒙古 、白 等 3 多个 民族在这里生活, 0 并形成了一定的民族聚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这些五彩斑斓 的文化体现了 居地 。湖北长阳、五峰和重庆石柱 、秀山、酉 阳、 土家族人 民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展示了土家族 黔江、彭水等土家族 、苗族 自治县是三峡地区主要 人 民无 限的创造力和智慧。今 日,这些传统文化 日 民族聚居 区。此外 ,宜昌市有 1 民族乡和 l 个 条回 益成为土家族地区社会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资
长江三峡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
长江三峡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长江三峡,风景秀美的地方。
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珍视这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长江三峡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
一、长江三峡的历史长江三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朝。
经过历代的治理,三峡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例如巫山大峡谷的巫娥神女文化、白帝城的古代军事文化和渔业文化等。
三峡地区还出现了许多文学名著,如《红楼梦》的描写就有涉及到长江三峡。
在长江三峡的历史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1941年夏天日军全力进攻中国时,长江三峡一带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
当时中国军民为了保卫祖国的疆土,浴血奋战,形成了磅礴的爱国抗战悲壮史诗。
二、长江三峡的风貌长江三峡是一处颇具诗意和画意的地方。
它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地壳运动与水流侵蚀形成了鬼斧神工的三峡地貌。
长江三峡分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皆以其自身的特色为世界闻名。
例如瞿塘峡,就以其千峰竞秀的景色而著称;而巫峡以她的红叶、花鸟和山色云海而诱惑人们;而西陵峡则以她的峡谷奇观、峡道壮丽和岩画而著名。
除了峡谷景色外,长江三峡的历史建筑也非常值得一提。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长江三峡,一定不能错过这里的文化历史景观,如宜昌巫山烈士陵园、重庆白公馆、重庆磁器口古镇等等。
这些景点都是长江三峡深厚的文化传承的体现。
三、长江三峡的文化传承长江三峡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难得的遗产。
这里有丰富的文学、历史、传说等文化内涵,还有造型独特、形制精美、烧制技巧精湛的哪吒壶、龙把壶、圆底壶等紫砂壶文化,都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4年,长江三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时,长江三峡之所以被认可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代表着建筑和文化景观的杰出价值及其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总之,长江三峡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其深厚的文化传承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成为人们欣赏和研究的宝库。
三峡文化概论的总结归纳
三峡文化概论的总结归纳在根据题目《三峡文化概论的总结归纳》进行写作时,需要全面概括三峡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并以简洁美观、流畅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
【引言】三峡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三峡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民俗特色,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三峡文化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
【三峡文化的自然特征】三峡地区地势险峻,有着壮观的峡谷、奇特的山峰和湍急的江水。
这种自然特征为三峡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峡文化中的许多传说和民间艺术创作都与这片壮美的自然景观息息相关。
【三峡文化的历史传承】三峡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文化人物。
如屈原、李白等,他们的诗意与情怀,渗透在古老的三峡文化中,成为了后世人们推崇和传颂的对象。
【三峡文化的艺术表达】三峡文化独具魅力的艺术表达方式是其独特之处。
三峡地区的民间艺术包括山歌、舞蹈、木刻、剪纸等,这些艺术形式以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展现了三峡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当地人们丰富的生活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三峡文化的民俗传统】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元,以独特的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闻名。
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重阳节的登高赏菊等,这些传统活动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文化和信仰,体现了三峡人民的血脉传承和民族精神。
【三峡文化的影响】三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三峡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文学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其次,三峡文化的自然特征和历史人文景观成为了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吸引了全球游客的关注和欣赏。
最后,三峡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结语】三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而闻名于世。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华夏之地,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气候有异,物产各殊。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地理条件、物产的不同而演变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特色及差异,于饮食、宗教、节庆、婚丧、歌舞、劳作等等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些极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历史的战争、迁徙、行商、游历等活动又使得它们相互之间交流融合、兼容并蓄。
三峡饮食文化作为根植于峡江地区的文化现象,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因峡江地区独有的地理、经济、社会条件,而显现出自己的地域特征。
具体而言,三峡地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地理环境《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风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这段文字,其实是说明了气候、物产、地理条件等因素对饮食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峡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貌以丘陵为主,尤以峡江两岸地区,山势陡峭,连绵不绝,虽不比成都平原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但仍然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再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但平均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适于亚热带植物生长。
因此,三峡地区农业自古就较为发达,在陈文华先生所著的《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在大溪文化考古中发现有13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这说明三峡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种植稻谷等农作物,而遗存有13处之多,也说明当时的农业文明,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峡地区群山环抱,水汽不散,秋冬尤为阴冷潮湿,久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或可使气血不畅,进而产生风湿等疾病。
因此,三峡地区的人民,多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料,嗜好饮酒,以兹促进血液循环。
加之峡江地区地势不平,夏日炎热,平日劳作,于体力和盐分损耗颇大,而辛辣的食物和白酒正可解乏,味重的食物可以补充身体盐分。
二、悠久的制盐历史在三峡地区多处,皆有渗涌不决的天然盐泉从地下冒出地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语学院2011级商务英语1班
学号:201103084104 姓名:林欣
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与民俗旅游发展研究
在人类历史我长河中,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瞬间的璀璨,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历史。
而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
而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作为一个三峡库区大学的大学生,了解三峡,了解三峡民族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三峡库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又以土家族居多。
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三峡库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包
括节日民俗、丧葬民俗、禁忌民俗等等)。
”[1] 了解了此信息之后,我们几个同
学就趁五一放假期间去到了恩施土司城领略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那里有纯木质的建筑,有索桥,有土家歌舞,有土家阿妹等等,身心都受到了土家的民俗的渗透,一天下来我们的感受也颇深。
由此可见,我们的名族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旅游资源,正因为这些资源推动着我们民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人们对此的消费就会增加,市场供需不断旺盛,大大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能带动地方旅游也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工艺品,餐饮,住宿等等。
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了,又会促进民俗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使我们的珍贵的名族文化能继续的流传下去,使我们的三峡库区名族传统文化能够有能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资源,又哪来民俗旅游,如果没有了民俗旅游,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将逐渐衰落知道失传。
所以要想保护三峡库区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的发展民俗旅游。
意识到民俗旅游的重要性,不断开发旅游资源,三峡库区历史文化悠久。
人文旅游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富的社会文化、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综合。
丰富历史文化与旅游资源包括古巴文明,古巴渝文化等,具有著名的旅游景点如白帝托孤、张飞庙、张飞擒严颜、八阵图等三国文化的遗迹遗址。
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分为近代文明与旅游资源和古代社会经济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不仅可以给旅游者一个好旅行体验,还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他们不仅对上有很高的要求,在精神消费上同样有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去外面见识世界,扩宽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学会去处理在校外遇到的突发状况。
在学校里面我们学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校门,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让我们去接触这个社会,去观看这个社会。
所以三峡旅游一定要关注学生这个消费群体,特别是在三峡库区的各大高校,加大宣传,推出针对学生的旅游项目。
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收入经济发展,也许还可以增加个高校的生源。
但是,目前在发展三峡库区的旅游时,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导致产生了很大的弊端:良好的民俗遗风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渗透改观。
同时旅游区大兴土木,乱建索道、宾馆、商业网点、休闲疗养别墅、人造景观遍地开花,造成自然风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
很多三峡库区的旅游景点被迫搬迁后,不能与周围环境达到协调一致,往往显得比较功利,只是为了赚钱而建。
还有就是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资源的集群状况较差,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得来不易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因此在三峡库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色中,各类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构成了驰名世界的旅游观光胜景。
将科学发展观推进三峡库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所以,旅游是三峡库区的优势,以文物促旅游,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移民安稳致富是后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我们作为大学生也有义务去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它们需要有人去关注,有人去了解,有人去学习,有人去传承。
有多少的传统文化,就是因为人们思想,还有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的冲击,它们正在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即使是小小的礼仪、话语、歌舞等等,都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巨大的财富,没有不能流传的文化,只有不想流传文化的人。
虽然有人会认为没有必要再去继承那个文化,觉得我们应该要与现代社会接轨,就应该不断接受新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但是我们要知道,文化是闲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我们连这样现成的都不能把握,还怎么去创造新的财富,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将我们的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它会是我们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很多人都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
我们要从何做起呢?难道不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要保存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衰落,经济才不会萎缩,我们才能对得起文明大国的称号,这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不会变成一句空话。
提高全民素质,加快人们的思想转变,让民俗文化深入人心,不断完善社保制度,让人们不会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花钱去旅游。
加强对三峡库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加大对三峡库区民俗旅游的宣传力度,合理的规划,合理的利用,以促进三峡库区经济法发展,提高三峡移民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保护民俗文化,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需要我们的民俗旅游,还需要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它的作用,来推动我们的社会发展。
文献参考:
[1] 袁瑛、彭易衡. 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
[2]“科学发展观”新华网 2008.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