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

合集下载

礼俗文化与文化旅游的若干问题探析——以长江三峡为例

礼俗文化与文化旅游的若干问题探析——以长江三峡为例
。如 三 峡地 区 土家 人 相 袭 至今 的跳 丧 , 当地 人 发 展 。而一 个 民族 的传 统 文 化 大 量 地 体 现 在 礼 俗 之 文 化 ” 叫跳 中, 礼俗 文化 旅游 是 人 文 旅游 的重 要 组 成 部分 。三 峡 管 这种 为亡 人办 理 丧 事活 动 所 表演 的风俗 歌 舞 , 撒 , 也 鼓 地 区有 着 许 多 历 代 相 传 的神 话 、 仰 、 说 、 信 传 民谣 、 仪 “ 叶尔 嗬 ” 它直 接继 承 了古代 巴人 葬仪 , 留有 “ 的楚俗痕迹。樊 绰《 蛮书》 卷十记有 : 土家先 式等 礼俗 文 化 资 源 , 旅 游 竞 争 激 烈 的今 天 , 三 峡 盆而歌” 在 对
“ 鼙 其 其 礼俗 文化 资 源 的合 理 利 用 、 三 峡旅 游 的可 持 续 发展 民巴人 , 初 丧 , 鼓 以 为道 哀 , 歌 必 号 , 众 必 跳 。 对 此乃 盘瓠 、 白虎 之 勇 也 。 巴人 以 白虎作 为 氏族 图腾 , ” 具 有 重要 意义 。
以虔 诚 的心情 祈祷 白虎神 的保 佑 ,跳 丧 ” 动作 极 力 “ 的

相互 英 、 5国游客访华动机综合调查 的资料表 明: 德 第一 巴文化和楚文化 的发源地 。巴山楚地依水相连 , 经过 千 百 年 的历 史 演 变 , 各 自后 裔 的文 化 习 在 位 是 了解 人 民 生 活 , 二 位 是 了 解 历 史 文 化 , 三 位 渗 透 , 第 第 这 是游览风光和品尝佳肴 。这项调查表 明人 们 的旅 俗 中都 能看 到对 方 的遗 风 遗 俗 , 种 既非 纯粹 的 巴文 J 化, 亦非 纯粹 的楚 文化 的 “ 三 种文 化 ” 称 为 “ 第 被 巴楚 游需 求正 逐 步 由单 一 的观 光 旅 游 向文 化 性 旅 游 方 向

三峡人文历史

三峡人文历史

三峡人文历史三峡是中国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跨越重庆市和湖北省,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除了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外,三峡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三峡人文历史的重要方面,为您展示这个地区独特的魅力。

一、古代文明三峡地区在古代就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里曾是巴蜀文化的核心地带,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三峡地区,可以找到许多巴蜀文化的遗迹和代表性建筑。

例如,宜昌的东山大坝堆是距今约4000年的古建筑遗址,是当地史前文明的重要见证。

这些巨大的土坝用于防洪和水利灌溉,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另一个例子是宜昌的秭归长江文化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

这个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红陶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其他的古代物品。

这些遗迹证明了三峡地区曾经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中心。

二、三峡文化除了巴蜀文化,三峡地区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这里的居民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三峡人民的生活凝聚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他们依靠着长江的滋养,过着与江水相依相伴的生活。

船屋和渔楼就是这种特殊生活方式的象征。

这些独特的建筑和生活形态,成为了三峡地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此外,三峡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著名的巴东秧歌和秧歌舞就是其中之一。

巴东秧歌是一种源于宋代的传统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肢体语言和节奏感而闻名。

在这个地区,秧歌舞被视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文化项目。

三、历史名人三峡地区还孕育了许多历史上的名人,他们在不同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是诗仙李白。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为流传,深受后世文人的崇拜。

在他的诗中,三峡的美景是常常被描绘的对象。

他的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让人们深感三峡的壮丽与浪漫。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岳飞和巴蜀名将张炎。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在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忠诚。

关于三峡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三峡的故事和传说

三峡是中国长江上的一片风景名胜区,包括瞿塘峡、西陵峡和巫峡。

在这片区域,有许多关于三峡的故事和传说流传至今,营造了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一、开峡传说:传说洪水泛滥,长江大水冲击力极强,三峡一带形成了一道壁峡,没有人能够通过。

后来,神仙告诉众人,只有向虎山射箭,把山顶的大虎射死,才能安然通行。

一个名叫瞿塘的年轻人乐观地走上山,射杀了大虎,成功开辟了三峡通道。

二、巫山神女:巫山是三峡中的一个山峰,在中国的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传说巫山是巫山神女的居所,她乘着云朵在峡谷中飞行,维护着附近居民的平安和幸福。

巫山一词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女巫的代名词。

三、伍子胥治水:伍子胥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名将,他曾经在长江上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泛滥。

传说在他的带领下,三峡的山脉可以变成水银,使得洪水无法透过。

四、白帝城传说: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的瞿塘峡,是中国古代文化遗址之一。

据传说,白帝城是夏朝的传说人物太白(又称太白山神)所居住的地方。

他据说是黄帝的朋友,以智慧和魅力闻名。

白帝城也因此成为游客参观的热点景点之一。

以上是关于三峡的一些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三峡的文化内涵,也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探索和欣赏。

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特征研究

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特征研究

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特征研究三峡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主题特征吸引了广大的民间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

三峡民间艺术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本文将从三峡民间艺术的主题特征着手进行研究,探讨其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一、三峡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三峡地区素有“巴蜀艺术”的美誉,这里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的特征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巴蜀文化,其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巴蜀文化以崇尚自然、崇尚民间生活、崇尚劳动而著称,这种特征在三峡民间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由于三峡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为三峡民间艺术的主题特征提供了独特的表现空间。

1. 自然景观类三峡地区山水秀丽,自然景观优美壮观,这为三峡民间艺术的表现主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峡民间艺术中常常出现的自然景观包括长江、峡谷、山水、云雾等,这些景观在艺术作品中以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三峡民间艺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当地独特的地理风貌,也体现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2. 民俗风情类三峡地区的民俗风情同样是三峡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主题。

三峡地区的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乐器、舞蹈、服饰、饮食等等,都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素材。

三峡民间艺术通过对民俗风情的表现,将当地的乡土文化生活以鲜活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

3. 历史人文类三峡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为三峡民间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人文素材。

在三峡民间艺术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历史故事、传统文化人物的描绘和再现,这些作品既是对历史的再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再现,三峡民间艺术作品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彩,而且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着深刻的传统意义。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 争色婿 皤 人生 扎 使 盎 罄 扎馊
帽 跳 盎
簿 } 绕 丁
载 歌载 等 的苗 族 婚 扎 ( 戢) 对
伊 新 兰教婚 礼
塔 信 仰
霉 都祟 牟 巨石祟


自 然集 薛 、 先祟 蛆 先崇 拜 、 祖 崇商 歪 信 仰伊 斯 兰枯 拜 挤 玛文 f L
《撤 水 胡 》‘ 、 秦
音乐f 馏于、 打 啤 音 乐 f 笙 曲_ 、 民 破 ”托 儿 芦 闻
J u a f o g igC l g fEd c t n o r l n q n ol eo u ai n o Ch e o
V0 _ No6 l9 l . No e e , 2 0 v mb r 0 6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刘 又 星
( 庆 三峡 学 院 民族 学 系 , 庆 万 州 4 4 0 ) 重 重 0 00
长江三峡 。是 中国第一 大河 流—— 长 江上最 神
奇 、 壮观 的一 段 峡谷 。 峡 蓄水 以后 , 江 三峡 泛 最 三 长
融 闻 艺 术
‘抻 盘唾 的传 说 》

‘ 骷》 惜
音 乐 f号子 田醺
山 歌 , 如 《太 阳 出 来 咯 儿》 I 戏 曲 f 山 灯戏 、 蜒 阳 戏 T 芑 ( 庆 张 ・ 帛 重 卜 舅 , 、 粱 平 竹 市 ]
朝 阳文化旅 游 , 自然体 验 、 闲度假 、 文娱 乐 于 集 休 人

身 。 以其独 特 的 民族个 性 、 它 神秘 的 民情 风俗 、 真
实的历史 再现 、 古朴 的审美感 受 , 吸引着 成 千上万 的
国 内外游 客 。来 华美 国游客 中主要 目标 是欣 赏名胜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doc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doc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摘要]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首先把握其内涵,本文着重从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探究了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三峡文化;内涵;探究三峡文化,是以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即三峡地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

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

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神奇的山水文化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的万里长江跌落四川盆地后即呈巨龙腾飞之势,一泻千里,切开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各擅其美,瞿塘峡以雄伟险峻闻名,巫峡以秀丽幽深著称,西陵峡则以险奇峻美取胜。

三峡不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山水文化,而且有饱含科学价值的山水文化,如西陵峡陡山沱岩层,是世界上震旦纪、奥陶纪岩层最典型的剖面之一。

奉节的天坑和地缝、世界上最大的岩溶竖井云阳“龙缸”、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二、悠长的史前文化三峡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三峡地区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巫山大庙龙骨坡的“巫山人”,时代距今约万年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的距今约200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是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揭示了在时间、区域、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无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古代文化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即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生存劳作的重要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三峡地区是古代巴人生活的主要地区,公元前8世纪左右,今川东和重庆一带出现了巴国。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始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文化遗产知识:游长江三峡——了解时代变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知识:游长江三峡——了解时代变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遗产知识:游长江三峡——了解时代变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大江南北,千山万水,验明中华文化千年变迁的,非长江三峡莫属。

长江三峡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峡谷,三个支流汇聚于此,构成了中国及世界上最轰动的风景之一。

风景绝佳,也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秦汉以来,窄渡之战,张飞切鲸,曹操过江援警,到今天的三峡大坝,长江三峡历史文化众多,而每一段历史,以及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都代表着一种时代的变迁。

随着时代发展变迁,长江三峡的历史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秦汉时期的窄渡之战,三峡为军事要塞,不仅教育了曹操、关羽、张飞等历史名将,更影响其后的千古。

曹操发动了以南郡为中心的扩张战役,为后来的统一铺平道路。

随后,在唐宋时期,三峡成为了中南贸易的重要通道,恢弘的朝贡礼仪和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着当地文化的蓬勃发展。

再到明清时期,沉浸在深层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人民的文化娱乐丰富多彩,民俗风情也得以继续发展。

但也因此,在不断地变迁中,三峡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不同的危机和挑战。

比如,在成为交通和工业中心时,三峡的环境也逐渐变得崎岖难行,沿江居民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

所以,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至关重要。

一方面,文化遗产是整个人类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思想、生活、创造以及艺术和文学表现的重要窗口,是长江三峡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节点,是长江三峡旅游的重要资源。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失、破坏与毁损成为文化遗产特有的难题。

长江三峡地区一些惠及全球人类的文化遗产形象鲜明,而且数量相当壮观,但同时受到了松散管理、恶意破坏、意外自然灾难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这些文化遗产不得及时得到有效保护,将失去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因此,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机构和政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长江三峡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化的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比如,沉香小舟银质文物的花费和修补,朝阳洞造物的保护以及神秘的“问天神树”的文化保育等都需要得到妥善管理和执法。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长江三峡以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史的文人墨客,歌咏三峡的诗篇也就连绵不绝,清人有“西陵风俗由来厚”的说法,从文化角度来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长的文化沉积带,是民族文化的富产地带。

历代游历三峡的诗人们,不仅留连于这里的山山水水,更喜欢这里的民俗风情。

从他们留下的华章美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巴山楚水的雄伟壮丽,也可以领略到巴风楚韵的古朴纯正。

节日民俗文化是三峡文化中绚丽多姿、情韵生动的美丽小花,历代文人爱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来赞美三峡,而现在我们从三峡旅游欣赏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节日民俗文化。

在风土民情古朴淳厚的三峡地区,我们的先辈们在此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丰富多彩的风尚习俗,历史上三峡也是是楚文化与巴文化交融发展的区域,因此我们在探讨三峡民俗文化的时候,不得不提及的就是这引人入胜的巴风楚韵了。

三峡地区古朴忠烈的民风一直是历代被世人广为传颂的话题,先不提及在早期三峡民风的案例,单从三峡水库工程百万大移民中,广大移民群众由原先的“家园难舍,故土难移”的无奈情怀逐渐转换为“舍小家,顾大家,一心一意为国家”的举动,由固守其土而为举家搬迁,勇敢走出三峡,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安家立业,这实际上是千百年来三峡民众忠烈,劲勇的人文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再现,也是古老“质直好义”品格的发扬光大。

其次,三峡地区神秘的巫文化,也是三峡民俗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巫文化起源于大溪文化时代,再经过多个世纪的传承和发展,由原先的野蛮,愚昧的迷信,逐步向文明的靠拢。

并且巫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神秘的祭祀鬼神信仰,一直也是三峡地区一个显著的特征。

再者,巴楚两地的岁时习俗也是三峡民俗文化的一个部分,岁时习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如春节,楚人长幼穿戴整齐,按次序拜贺;端午节,挂菖蒲,戴艾叶;重阳节登高饮酒等,都是三峡民俗文化的瑰宝。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

三峡民俗文化和旅游中国的三峡地区位于重庆市、湖北省和四川省交界处,是长江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之一、三峡地区既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悠久的民俗文化,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三峡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古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巧峰碑林、白帝城、黄鹤楼等等。

三峡地区还是古代文人墨客的天堂,诗中有山水、诗中有江河,他们用他们的笔触和笔墨,将这片土地的美丽和历史传承了下来。

走进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独特魅力。

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如三峡木偶戏、铜鼓祭、茶艺表演等等。

三峡木偶戏是中国民间木偶戏的代表之一,它曾经在世界木偶戏界享有盛名。

铜鼓祭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敲击特制的铜鼓,以示安神和祈福。

茶艺表演是将茶的制作、品饮和表演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三峡地区独特的茶文化。

除了民俗文化,三峡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长江三峡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不仅解决了长江上游的洪水灾害问题,还创造了一片新的湖泊。

乘坐游轮,穿越三峡的峡谷,欣赏奇峰峭壁和碧水蓝天,绝对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此外,还有巫山、小三峡、宜昌东洲大峡谷等景点,都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的著名文学家李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的诗句,形容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和自然之美。

而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更是通过三峡的背景,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和抗争。

三峡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旅游体验。

三峡地区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三峡地区的酒店、餐饮、交通等旅游配套设施也得到了全面升级。

游客可以住在豪华的酒店,品尝当地特色的美食,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享受一次愉快、舒适的旅行。

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

三峡库区土家族传统民俗的价值探讨
关键词:三峡库 区;土家族;传统 民俗;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 1 . 文献标识码 :A 92 2 文章编号:1 0- 15( 00 4 0 3- 4 0 98 2 1 )0 - 02 0 3
三峡库 区民族众多 ,除汉族外 ,还有土家族 、苗族 、蒙 古族、侗族、仡佬族 、回族 、满族等 3 0多个少 数民族 ,其 中又以土家族居多。世世代代的土家族人在三峡库 区创造 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形成 了 自己 独特的传统 民俗 ( 包括节 日民俗 、丧葬民俗 、禁忌民俗等等 ) 。所谓民俗 “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 民族 中广大民众所创造 、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 、时代和 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 和演变,为民众的 日常生活服务。 】 ) ”【( l 1
下,库 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 出一种 自生 自灭的趋 势。由于库 区分属重庆 市与湖北省管辖 , 到 目前为止 ,尚未见到对整个库 区进行 系统 、全 面的非物质内的高校 ,应主动发挥 自己在 图书资料 、科学技术 、人 才聚集等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栏 目主持 人:东人达
主持人语: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长江三峡流域各族人 民创造与积淀 了内容丰 富多彩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 ,梁平、石柱 、宜 昌等地 已有 多项遗产入选国家级 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长期依 靠 口授和行 为传承 的文化遗产 具有 民间性、地域性 、传承性 、非物质 性与濒危 性等多种特点.三 峡库 区 自古以来就是 不同族群和 多种文化 的交汇之地,在 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 变迁加速的大背景
安慰生者。土家族跳丧体现 了人们 生死观念特别通


传统民俗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达 。 .体现了 “ 2 百事孝为先 ”。在 “ 哭丧”过程中,

三峡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传承与传统的创新和变革

三峡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传承与传统的创新和变革

三峡文化和民俗习惯的传承与传统的创新和变革中国江南地带的长江三峡风光秀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古往今来,三峡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丰富的民俗习惯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峡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传承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和创新。

三峡的民俗习惯与文化三峡地区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主要是指包括巫术、祭祀、婚俗、节日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在三峡地区,儒释道的传统信仰文化和巫术信仰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独有的文化景观。

比如,“三月三”是三峡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当地民众会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到江边观赏龙舟竞渡和舞龙舞狮等各种表演。

同时,三峡地区还有诸如“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社交和文化交流场所。

三峡地区的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以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最为丰富。

三峡当地有着丰富的艺术珍品,包括唢呐、花鼓戏、腰鼓、秧歌、巫术、民间医术等。

这些艺术珍品和传统文化财富继承至今,象征着三峡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

三峡文化与民俗习惯的传承在传承项传统文化方面,三峡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维护历史文化遗产,鼓励人们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缓解历史文化遗产所面对的危机。

其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三峡地区也成立了很多的文化机构,包括博物馆、艺术机构、研究中心等,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人文历史。

此外,近年来,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学校的历史、语文等科目中,教师们注重文化与历史的贯通性,注重学生们对历史文化理解的深入。

三峡文化与民俗习惯的变革和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三峡地区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使文化传统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三峡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如婚庆、旅游、文化产业等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元素,使得三峡地区的原有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呈现,逐渐走向了一个更加多元化与较为繁荣的文化形态。

略论三峡民俗文化与三峡旅游开发

略论三峡民俗文化与三峡旅游开发

情可以使人怀念家乡 , 起到恋乡爱国的潜意识 的陶冶作用。
其次 , 民俗文化 完整 、 中地 反映环境 特点 , 集 具有鲜 明的 地域性和强烈 的旅游吸引 力。 长江三峡的居 民群体 , 在长期生
的婚嫁丧 葬习俗 、 传统节庆 、 民间传说 以及 民间杂艺 等。例 如 三峡人逢 年过 节都爱 “ 玩龙灯”、 舞狮子”。 “ “ 狮舞”是三峡 人 的绝技 ,舞狮者借用了劳动 中善于攀登悬崖 峭壁和泅水仰 泳 的功能。 滚地舞 时 , 狮可 四脚朝天却 不见 舞狮人 , 滚成狮球 ,

民俗 文化 与 旅 游

个民族 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性 的创造成果 ,是在 民
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中, 一定的社会群体应付各种环境 , 满足各 种需求而不断积 累起来 的一种社会 创造 物 ,是没有个人所有 权的群体文化积淀 。它具有鲜 明的民族性 、 历史传承性 、 地域
变异性 、 社会阶层变异性等多重特性 , 它是一种生生不息 的文 化现象 , 其载体是不 同民族 、 不同地域的人类 自身 。世界上每

游客在求新求 奇求异 的心 理驱动下 ,在旅游 中追求更多 的文 化性 、 参与性 与娱乐性 。民俗旅游 具有 民族 性 、 文化性 、 群众 性、 参与性和娱乐性 的特点 , 因而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 。
二 、 峡民俗 文化 包含丰富旅游资源 三 三峡 民俗 文化旅游资源的范围十分广泛 ,其 外延几乎 包 括三峡 先民生 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 面, 并通过心理的 、 言 语

的和行 为的方 式表现出来 。根据三峡 民俗 文化 旅游 资源的存
在形 态和表现 形式 , 大致可分 为两大类 :
1 三峡 物质 民俗文化类旅游 资源。这类旅游 资源主要 包 、

浅谈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谈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举措. 一是发展三 民俗文化旅游。 之 峡
关键词 : 峡 三 民俗 文化旅 游 开发


三峡 民俗 文化 旅游 资源 的特点
地, 巴山楚地依水相连 , 自古交往密切 , 双方文化 不断交融 。 经
l 、 多样性和丰富性
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 在各自后裔的文化习俗中都能看到对
在各 自的墓葬群中 , 能发现代表对方特征的随 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 包括三峡地区( 本文指 方的遗风遗俗 ; 双方在图腾方面产生了交融 , 楚人崇凤 , 尚虎 , 巴人 挖掘 重庆到宜 昌这一 广大 水域 ) 的岁时习俗 、 婚俗 、 丧葬 、 民居 、 生 葬品; 凤 架鼓展示出二者 的交融 ; 道 、 、 佛、 儒 俗等各种 产、 饮食、 服饰、 节庆、 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 。这是三峡民俗文 出的虎座鸟( )
巴人心态与习俗 : 吊脚楼与潮湿气候相关 ; 奇特的山石崇拜 , 方面的需要 。 以虎为图腾的祖先崇拜 , 都突出了三峡文化的特征。
2三峡民俗文化资源突出了三峡旅游的特色 、
世界各地的峡谷景观很多 , 为何 三峡能在全 国甚至世 但
S三峡民俗文化具有交融性 、

原因很简单 , 三峡除拥有自然 三峡地 区的重庆和 宜 昌分 别是巴文化 和楚文化 的发源 界旅游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维普资讯
浅谈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郑


要: 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和魅力, 具备开发 民俗文化旅游的 巨大潜力, 但在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的今天, 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三峡 为顺应“ 文化旅游热” 这一形势, 提高 三 峡旅游的档次, 增加 兰 . 峡旅游的吸引力, 其重要

走进长江三峡领略巴楚文化研学活动

走进长江三峡领略巴楚文化研学活动
走进长江三峡领略 巴楚文化研学活动
汇报人:xxx
1 研学目标 3 研学内容 5 研学旅行中 7 研学旅行后
-
2 长江三峡
4
研学旅游前
6 【研学过程】
研学目标
研学目标
1
价值体认:通过了解长江历史文化离体验大国重器的磅礴气势开阔了 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2
3
问题解决:通过了解长江三峡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历史素养
创意物化:通过绘画三峡大坝工程绘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对 水利科学的知识及研究兴趣提高了同学们的名族自豪感
4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 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奇峰陡 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 峡、西陵峡
研学内容
研学内容
探究长江三峡历史文化,全面了解长 江三峡的历史、地理和民俗风情,同
时领略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研学内容
鉴赏三峡工程,了解中国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和现 状,同时感受长江三峡的 宏伟壮观
-
参观三峡航运,亲身体验到巴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 长江三峡的壮丽风光,通过实践和互动项目增强团 队协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
【研学过程】
【研学总结,拓展问题】 游览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游览分享
研学旅行后
研学旅行后
【研学评价,反思问题】 根据学生在团体协作里的表现进行评价 ,包括学生的个人表现能力
研学旅行后
-
数量(单位:个)
苹果
23
草莓
11
-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观看
XXXXXXXXX
研学旅行中
研学旅行中
【研学导入,提出问题] 你对长江三峡的历史文化了解多少? 对三峡大坝水利工程了解多少?

三峡文化资料

三峡文化资料

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髓。

位于长江中游的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三峡地区,人们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体现着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三峡文化的起源三峡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和文化的交汇地带,其文化渊源可以追溯至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长江三峡的地区,人类的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如石器、陶器、青铜器等。

这些文化遗迹见证了三峡地区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峡文化的特点三峡文化以长江为主轴,以瞿塘峡、巫山峡、西陵峡为代表,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包括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构成了三峡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峡文化融合了峡谷地貌、水文环境等自然因素,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三峡文化的传承三峡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当地人民的努力。

他们通过口口相传、世代相传的方式,将三峡文化传承下来。

同时,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也积极开展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努力保护和弘扬三峡文化。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三峡文化,从而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三峡文化的价值三峡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其历史价值体现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发展变迁;艺术价值体现在三峡文化所蕴含的艺术精髓,如绘画、音乐、建筑等方面;科学价值则表现在通过对三峡文化的研究,可以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结语三峡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心灵的家园。

通过对三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珍惜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

希望三峡文化能够在后人的传承与弘扬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光芒。

三峡的文化传统有哪些

三峡的文化传统有哪些

三峡的文化传统有哪些
三峡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三峡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是古代楚国的疆域,留下了许多楚文化的遗迹。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峡地区,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楚剧、楚歌,感受到古代楚国的风采。

其次,三峡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的踏青、端午节的赛龙舟等,这些节日活动不仅是人们欢庆丰收的方式,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此外,三峡地区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剪纸、面塑、绣花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最后,三峡地区还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

这里有着众多的寺庙、道观,如白帝城、瞿塘峡的神龙洞等,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这些寺庙、道观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宗教的神秘与智慧,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探索与思考。

总的来说,三峡地区的文化传统非常丰富多彩,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让世人共同分享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峡的民俗风情考察

三峡的民俗风情考察

三峡的民俗风情考察
引言
三峡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本文
将对三峡的民俗风情进行考察,介绍其特色和魅力。

三峡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三峡地处中国长江中游,地理环境得天独厚。

这里有壮美的峡谷、清澈的江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同时,三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便是文化繁荣的地方。

三峡的传统节日
三峡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

其中
包括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俗和庆祝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并举办舞狮表演和
龙舟竞赛等活动。

三峡的民间艺术
三峡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包括山歌、舞蹈、木偶戏
等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氛围,展示了三峡人
民的生活和情感。

三峡的特色民风民俗
三峡地区的人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

例如,他们
喜欢种植茶叶、捕鱼和制作竹编工艺品等。

此外,三峡人民还保留
着一些古老的传统俗,如祭祀祖先、拜年和结婚俗等。

结论
三峡的民俗风情独特而丰富,展示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考察三峡的民俗风情,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民和他
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保护和传承三峡的民俗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峡民俗文化第五章建筑

三峡民俗文化第五章建筑
三峡民俗文化第五章建筑
目录
• 建筑风格与特色 • 建筑材料与结构 • 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 • 公共建筑与宗教场所 • 建筑保护与传承发展 • 总结:三峡地区独特民俗文化魅力
01 建筑风格与特色
传统建筑风格
坡屋顶与青瓦
木雕与石作装饰
三峡地区传统建筑多采用坡屋顶形式, 覆盖青瓦,以利于排水和遮阳。
室内装饰以木雕、石雕、彩绘等 为主要手法,注重细节刻画和寓
意表达。
室外装饰则通过门楼、窗棂、屋 脊等建筑构件,展现精湛的木雕
和石雕技艺。
装饰图案多采用吉祥图案和民间 传说,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家具陈设与空间氛围营造
家具陈设方面,注重实用性与装饰性 的结合,以传统手工艺为主,材质多 为木质。
同时,家具陈设和空间氛围的营造也 体现了主人的审美品位和文化素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抬梁式结构
抬梁式结构是三峡地区传统建筑的另一种主要结构形式。这种结构以梁为承重构件,通过 梁将屋面的荷载传递到柱子上。抬梁式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但用料较多、 施工难度较大。
混合式结构
混合式结构是穿斗式结构和抬梁式结构的结合体,既具有穿斗式结构的优点,又具有抬梁 式结构的优点。混合式结构在三峡地区传统建筑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大型建筑中更为普 遍。
民间工匠技艺种类
三峡地区拥有丰富的民间工匠技艺,如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石雕、 木雕、竹编等。
传承现状与挑战
当前,一些民间工匠技艺面临着传承断代、技艺失传等风险,需 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传承人与传承机制
建立健全民间工匠技艺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机制,鼓励年轻人学习 和传承传统技艺。
创新发展策略在三峡地区推广实践

《三峡》教案:三峡旅游与文化传承

《三峡》教案:三峡旅游与文化传承

《三峡》教案:三峡旅游与文化传承三峡,作为中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有“大好川山连巫峡,长江激荡过三峡”之称。

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的三峡区域是一个壮观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

三峡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市场价值,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三峡的旅游消费不仅仅是单纯的游览,还包含了文化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旅游与传承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三峡旅游的历史与现状三峡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书面记载,明清时期便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目的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三峡旅游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从1980年代初期开始,三峡旅游设施日趋完善,且形式多样:旅行社组织的观光游、自驾游、骑自行车游、乘游船游等。

游客可以沿着长江,尽情欣赏三峡美景,领略当地的民族文化。

三峡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乃至全球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传承在三峡旅游中的应用三峡旅游不仅仅是单纯的游览,还包含了文化传承。

设计好三峡旅游文化传承,可以让旅游更加具有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1.四川、湖北两省的流行文化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渝地区的民歌、民乐、民间艺术等流行文化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流水的河水、巍峨的山脉、热情好客的地方人民,自然美景与民俗文化的交融,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神秘而又悠久的旅游目的地。

在三峡旅游当中,可以通过演出、展览等方式,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展现给旅游者,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习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2.三峡大坝的现代文化三峡大坝是中国的一个世纪工程,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建筑成就,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清洁能源的象征。

在三峡旅游当中,可以通过观赏三峡大坝的建筑风格、清洁能源的创新技术,让旅游者更好地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

三、如何平衡旅游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三峡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旅游和文化传承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1.“量身定制”旅游计划,根据不同的游客进行分类推广在旅游计划的设计上,要让不同的游客群体享受到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

长江三峡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

长江三峡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

长江三峡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长江三峡,风景秀美的地方。

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珍视这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长江三峡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

一、长江三峡的历史长江三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朝。

经过历代的治理,三峡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例如巫山大峡谷的巫娥神女文化、白帝城的古代军事文化和渔业文化等。

三峡地区还出现了许多文学名著,如《红楼梦》的描写就有涉及到长江三峡。

在长江三峡的历史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1941年夏天日军全力进攻中国时,长江三峡一带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

当时中国军民为了保卫祖国的疆土,浴血奋战,形成了磅礴的爱国抗战悲壮史诗。

二、长江三峡的风貌长江三峡是一处颇具诗意和画意的地方。

它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地壳运动与水流侵蚀形成了鬼斧神工的三峡地貌。

长江三峡分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皆以其自身的特色为世界闻名。

例如瞿塘峡,就以其千峰竞秀的景色而著称;而巫峡以她的红叶、花鸟和山色云海而诱惑人们;而西陵峡则以她的峡谷奇观、峡道壮丽和岩画而著名。

除了峡谷景色外,长江三峡的历史建筑也非常值得一提。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长江三峡,一定不能错过这里的文化历史景观,如宜昌巫山烈士陵园、重庆白公馆、重庆磁器口古镇等等。

这些景点都是长江三峡深厚的文化传承的体现。

三、长江三峡的文化传承长江三峡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难得的遗产。

这里有丰富的文学、历史、传说等文化内涵,还有造型独特、形制精美、烧制技巧精湛的哪吒壶、龙把壶、圆底壶等紫砂壶文化,都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4年,长江三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时,长江三峡之所以被认可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代表着建筑和文化景观的杰出价值及其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总之,长江三峡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其深厚的文化传承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成为人们欣赏和研究的宝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三峡民俗文化探索2005年04月13日14:58:03 风景名胜长江三峡,波涛滚滚,千古长流。

这壮丽的山川,曾经闪耀着大溪文化的异彩,诞生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王昭君。

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吴蜀相争的古战场。

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苏轼、陆游等诗坛文豪,在三峡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

灿烂的三峡民俗文化,包括生产民俗、民居民俗、信仰民俗、节日民俗等诸多内容。

本文谨对三峡地区的民居、畲田、头饰、船歌、信仰等方面进行初探。

•三峡古代民居长江三峡两岸居民,利用峡江多岩石树木之优势,依山筑室而居,层层叠叠,仿佛置入山水画卷之中。

尤其在那险峻的临江之畔,古代巴人依山傍水建成了一栋栋奇特的“吊脚楼”。

古代称之“干阑”。

据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三峡地带,终年云遮雾绕,地势潮润。

古人为避瘴疠,毒蛇之害,人居楼上,古来有之,代代相承。

故《北史·蛮僚传》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唐代,杜甫于公元766年4月寓居奉节,对三峡民居有诗歌咏。

《夔州歌》歌云:“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桔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杜甫诗中“闾阎”,原意指乡里中的门。

这里是指夔州人民依山势之利,重叠建筑的房屋。

深秋季节,在枫树与桔树的红绿交映之下,那稠密的民居缭绕山势直上山顶,造成了“复道重楼锦绣悬”之美景。

我们从杜甫诗中,侧面了解到三峡古镇夔州人民,祖祖辈辈经过改天换地,把峡中一个荒凉小镇,建设成为人烟聚居的峡中乐园。

宋代文人欧阳修也在《夷陵县至喜堂记》中记载:“民之列处,灶廪偃井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畜豕。

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

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

”由于民俗深信,造成了三峡地区昔日茅房吊脚楼皆多。

明代之时,三峡民居十分壮观,故明代状元、著名文人杨升庵在《竹枝词》中高歌:“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

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

”杨升庵为我们勾画出夔州民居之壮观,家家楼阁层层梯,顺山势而筑。

冬雪纷纷,落在吊脚楼瓦上,沾不到地面,由此可见,明代夔州吊脚楼房之多。

在清代,三峡深处民居仍四处可见。

清代文人顾彩《峡内人家》诗云:“岩屋幽事颇无穷,葛粉为粮腹内充。

虎不伤人堪作友,猿能解语代呼童。

”顾彩为后人描绘出一副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极乐世界画卷。

今日,你或乘坐江轮游览长江三峡,仍可看见峡江深处那一栋栋奇特的吊脚楼。

•三峡古代畲田风三峡绵亘四百里,两岸高山峻岭,重峦叠嶂,高峡与深谷落差很大,形成奇特的台地和沟壑。

由于长江三峡两岸的特殊地理环境,唐宋时代三峡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古人称之畲田,也称“刀耕火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忠州写下《东楼》一诗,诗云:“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

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畲田。

”白居易并在诗中自注云:“忠州刺史以下,悉以畲田粟给禄食。

”畲,即焚去田地的草木作肥料耕种。

三峡巍峨,林海茫茫。

古代巴人在畲田之时,先要用古老的龟甲占卜,按卦像裂纹以定吉凶。

故刘禹锡诗云:“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巴人先钻龟甲板,再用火灼,看龟甲板上显示出下雨的卦像,就集合上山放火焚烧早先砍倒在地的树木。

于是,畲田就出现“红焰远成霞,轻烟飞入郭”的壮观场面。

刘禹锡接着诗云:“下种暖灰中,乘阳坼牙孽。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伺雨下种,种子在暖灰中迅速发芽生长。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阴。

”巴人下种之后,闲时拱手唱竹枝,无需操心锄草之事。

刘禹锡的夔州为官之时,还写下名垂诗坛的《竹枝词》。

其中一首歌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好一幅三峡民间生活的彩色画卷;巫山高峡,山峦叠幛,桃李花繁。

白云深入,炊烟袅袅。

女子们头戴银钏金钗,轻盈负水在山间花丛云雾之中;男子汉头顶短笠忙着闯入莽林,挥舞长刀进行刀耕火种。

降至宋代,三峡还沿袭刀耕火种,故宋代文人范成大在《劳畲耕并序》中也写到当时三峡烧畲田的风俗:“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

春初斫山,众林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侯,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则苗盛倍收。

”范成大并诗云:“峡农生甚艰,斫畲大山巅。

赤植无土膏,三刀财一田。

颇具穴居智,占雨先僚原。

雨来亟下种,不尔生不蕃。

麦穗黄剪剪,豆苗绿芊芊。

”重庆巴蜀史专家邓少琴先生曾在《巴蜀史迹探索》一书中指出:“夔州、通州(今达川)一带,乃古代巴族重要聚居地区。

公元前611年,秦人巴人从楚师灭庸,巴人实分有庸国鱼邑之地,改名鱼腹,其地即今奉节。

唐大历中载杜甫曾居夔州,《遗闷》诗有云:‘瓦卜传神话,畲田费火耕。

’王洙注云:‘巫俗击瓦,观其文理分晰,定吉凶,谓之瓦卜。

’这与荆襄民俗大致相同的。

《太平寰宇记》卷137记道州风俗:‘巴之风俗,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即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

’即一般高坡山地,都从事刀耕火种,重神春祈秋报,脱离不了神汉迷信,与当时所处环境是相适应的。

”六十年代末,我曾落户在巫峡大庙平坝。

这里四周高山环列,水田极少,水稻有少量种植。

主要农作物是土豆、包谷、红苕、豌豆等。

由于地广肥少,下底肥一般是草皮和草木灰之类。

草皮,即农家将坡上野草收集回家,倒人猪羊圈里,让污水粪便浸蚀成黑色肥料。

草木灰,则是众多农家一齐,将田埂、山坡上的杂草荆棘收集到空地上焚烧,一堆一堆,满山遍野,青烟袅袅。

焚烧后,用稀泥封成土包,等待下种之前作为底肥。

下种之后,一般很少管理,任作物自然生长,这些都明显带有唐代刀耕火种之遗风。

•三峡古代妇女头饰古代三峡,峰高峡窄,林海茫茫,交通闭塞。

三峡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其乐无穷。

古代三峡妇女,天生爱美。

妇女头饰,代代相承,故引得历代众多诗人竞相歌咏。

诗圣杜甫写下著名的《负薪行》诗篇。

诗中歌云:“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

”唐代之时,三峡一带风俗,男子在家内当家,女子则外出务工,颇有母系氏族之遗风。

诗中还赞美道:“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可见,三峡古代妇女,她们到老年暮岁时,还像昔日姑娘时代一样打扮,双鬟垂颈,银白色的头上还插着美丽的野花和山叶。

三峡老年妇女这种特殊头饰,降至南宋时代也未改变。

故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夔州竹枝歌》歌云:“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郎三髻丫。

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三峡妇女,终年参加农事劳动。

采桑过后,又忙着上山采茶,一年四季不息。

繁忙的农活,也挡不住她们的爱美之心,年青的姑娘们梳起美丽的“三髻丫”、白女老妇仍然头簪鲜艳的红花。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于公元1170年夏秋,从山阴赶赴三峡,路经新滩,他在《入蜀记》一书中记叙:“游江渎北庙,庙正临龙门,其下石罅中,有温泉浅而不涸,一村赖之。

妇人汲水,皆背负一全木盎,长二尺,下有三足,至泉旁,以杓挹水,及八分即倒坐旁石,束盎背上而去。

大抵峡中负物,率着背,又多妇人,不独水也。

有妇人负酒卖,亦如负水状。

呼卖之,长跪以献。

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尺,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三峡地区男女头饰,是有历史渊源的。

正如史学家邓少琴在《巴蜀史迹探索》一文中指出:“冬笋坝(重庆巴县)出土的巴族铜剑、铜矛,于其心手纹上,绘一头上具有双结的人像。

此剑出自巴地,而巴亦有‘头虎子’之称。

‘头’是应与此为同一形象,而为男子之头饰。

其妇女,则为《史记》所称之‘冒絮’,昔人又释为巴蜀头巾。

”三峡地带,为巴人曾生息繁衍之地方。

所以,南宋时陆游在《入蜀记》一书中也描述云:“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

村人来卖茶菜者甚众。

其中有妇人,皆以青斑布帕首,然颇白皙,语音亦颇正。

”可见,三峡西陵峡中,妇女用青斑布帕首,又是三峡妇女一种特殊头饰。

降至清代,三峡老年妇女还要在头上簪花。

清代文人王士祯《西陵竹枝词》歌云:“金钗系接髻丫标,叉系年年聚此乡。

江上夕阳归去晚,白蘋花老卖鲟鳇。

”三峡妇女髻鬟、簪花及帕首之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当地老年妇女,一般是用白长毛巾帕首。

一是遮避高峡风寒;二是表示自己正婚正养儿育女。

年青女子,头饰亦现代打扮了。

银钗由头绳和塑料发夹所替代。

然而,山中的野花艳丽繁多。

年青姑娘至今亦有簪花习俗。

摘一杂鲜艳的山花,插入黑发之中,更显青春之美丽。

•三峡古今船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转录了一首古老的三峡船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首《渔者歌》,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一首三峡船歌。

三峡属巴楚最险恶的江域,这里礁石林立,峡窄峰高,激流如万马奔腾。

由于地势的险峻,船歌更加高亢嘹亮,更加铿锵有力。

三峡船歌表现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搏斗的英雄气概。

其中,川江号子是最优秀的船歌表现形式。

川江号子,鼎盛时期在南宋,降至明清两代大有发展。

古人历来将奉节至湖北宜昌江段,通称三峡,也称峡江。

三峡在地理位置上棋跨川鄂,融汇了巴楚文化。

所以,古代三峡船歌,对历代文人影响极大。

据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蜀之三峡,最号峻急,四五月尤险,故行者歌之。

”诗仙李白放歌:“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大诗人白居易高歌:“巴东船航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诗圣杜甫一生十分关心贫民疾苦,他曾寓居三峡奉节,一首《最能行》,热情歌颂了三峡船歌。

诗云:“瞿塘漫天虎须怒,归卅长年行最能。

”诗中“归卅”,即今日湖北秭归县。

“长年”,即指三峡船工。

明代著名文人杨升庵《竹枝词》歌云:“上峡舟航风浪多,送郎行去为郎歌。

白盐红锦多多载,危石高滩稳稳过。

”杨升庵这首诗歌,可算三峡典型的船歌。

它勾画出一位贤惠妻子送郎远航的真挚祝福。

明代进士、工部织染局使孙蒉《下瞿塘》一诗,描述了三峡风浪之险恶,以及三峡船工拉滩之艰辛和熟练之历中。

其歌云:人鮓瓮头翻白波,怒流触石为漩涡。

长年敲板助船客,破浪一掷如飞梭。

争牵百丈上崖谷,两旁捷走如猿猱。

清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张船山之弟张问安,一首出名的《桡歌行》,描述了三峡船工惊心动魄的搏击场面。

逆水行舟之时:“上滩牵船纷聚蚁,万声噪杀鸟嗓水。

”舟船闯过险滩、进入三峡宽谷平水,又是一番天地:“夷陵江下江茫茫,一声欸乃江中央。

吴娘十五竹枝曲,解唱巫山空断肠”。

三峡行舟,一路歌声不绝:“上峡歌起丰都旁,下峡声彻穷荆湘。

”峡江长流,船歌千古。

今日三峡船歌,更加高亢,更加舒畅亲切。

你听,峡江岩石上,一位秀美女子高歌:“半边落雨半边晴,斑鸠爱的刺芭林。

鱼儿爱的三峡水,情妹爱的拉船人。

”峡江中流,一叶扁舟。

船头上站立一位健壮慓悍的男儿接着回唱:“大河涨水小河浑,半边清来半边浑。

中间流成鸳鸯水,浪打沙冲永不分。

”三峡古今船歌,是三峡人民长期与大自然搏击的生活写照,也是巴蜀文化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白虎图腾据重庆史学家董其祥《巴史新考》一书云:“巴人以龙蛇为图腾的一支居住于汉水流域叫“伏羲族”,以白虎为图腾的一支居住在夔巫地区叫做‘廪君族’,是组成巴族的两大部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