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PPT演示课件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遗忘内容与创伤事件的关系;进行心理 评估,观察患者情感反应及解离症状;排除器质性病变导致 的记忆障碍。
治疗与预防
治疗
心理治疗为主,如认知行为疗法、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等,帮助患者处理创伤记忆 和情感问题;药物治疗可辅助缓解症状,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预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对于经历创伤事件的人群提 供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减少危险因素。
02
分离性遗忘
定义及特点
定义
分离性遗忘,又称为心因性遗忘或阶段性遗忘,是指患者对于某段特定时间内 的重要个人信息无法回忆,而这段记忆丧失通常与强烈的心理应激或创伤事件 相关。
特点
遗忘内容具有选择性,通常围绕创伤事件;患者对于遗忘的经历无法通过正常 回忆途径获取;症状可由心理暗示或治疗诱发。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分类
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分离性遗 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木僵、 出神与附体障碍、分离性运动障 碍、分离性抽搐等。
发病原因及机制
心理社会因素
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 ,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生物学因素
包括遗传、生理和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异常 ,如脑部结构或功能异常。
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在心理社会 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通过易感素 质的病理心理机制而导致的。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需排除癫痫等器质性疾病,并结合心理评估进行诊 断。
治疗与预防
要点一
治疗
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等 ,以及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需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分离性障碍 ppt课件
鉴别 诈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
分离性抽搐与癫癎大发作的鉴别
发作诱因 先兆 发作形式
拇指 言语
分离性抽搐
癫癎大发作
多在精神刺激之后
可无明显诱因
可以有,但内容形式多 内容形式固定 变化
翻滚、四肢乱舞、表情 症状刻板,强直期、
痛苦、保持呼吸
临床表现
常见表现形式
特殊的表现形式 集体性癔症 :发生于集体中。通过自我暗 示和相互暗示,短期内爆发性流行 赔偿性神经症 :纠纷中受伤害者显示、保 留或夸大症状 职业性神经症 :与职业活动相关的运动协 调障碍 癔症性精神病 :精神刺激后突然起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病学 第三节 发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第四节 临床表现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六节 病程和预后 第七节 治疗与预防
精神心理因素 ✓ 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 “世界上不 存在没有精神诱因的癔症”
社会文化因素 ✓ 影响发病形式、临床症状 ✓ 特殊的分离性障碍表现形式只出现于某些特 定 的种族和社会文化背景下
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原始的应激现象 兴奋性反应 抑制性反应 退化反应
有目的的反应
诊断和鉴别诊断
ICD-10关于分离性障碍的诊断标准
有以下各种障碍之一的证据: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木僵;出神与附体障碍;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其他分离性障碍
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躯体障碍的证据 有社会心理因素,表现在时间上与应激性事件、问题或
紊乱的关系有明确联系
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分离(转换)性障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病学 第三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四节 临床表现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六节 病程和预后 第七节 治疗与预防
06神经症性和分离性障碍2014文字汇编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符合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2. 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符合: (1)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无固定内容的恐惧,或提 心吊胆。 (2)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3. 患者社会功能受损,因难以忍受又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 4.上述临床症状至少已6个月 5. 排除躯体疾病、兴奋药物过量、镇静催眠药物或抗焦虑 药物的戒断反应、其他精神障碍伴发的焦虑
促神经代谢药
心理治疗
最佳方法?:
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
明知过分或不合理,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发作时伴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带着畏惧忍受
影响正常活动 性别:女多于男 病程:迁延,有慢性化趋势
分类
场所恐惧症 agoraphobia
继发于抑郁障碍的惊恐障碍
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 泛化而且持续的焦虑 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 精神性焦虑:
自由浮动性焦虑(free-floating anxiety)
预期焦虑(apprehensive expectation)
警觉性增高:
躯体性焦虑:
运动性不安与肌肉紧张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其他症状
社交恐惧症 social phobia
单一恐惧症 simple phobia/特定恐惧症 specific ~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不要求)
遗传因素:广场恐惧等
素质因素
生理因素:神经系统觉醒水平增高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占以后是
心理社会因素:条件反射(精神刺激)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主讲人:耿昆地点:放松治疗室时间:2012-5-24 18:00 一、概述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
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情感爆发、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精神症状,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具有发作性,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躯体症状(包括分离性运动障碍和分离性觉障碍),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
二、流行病学分离性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中国12个地区,1982年)。
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以前者占14%,20~30岁者占49%,30~40岁者占37%,40岁以上者初发者少见。
男性女性之比约为8:1(长沙,1989年)。
我国部分地区有儿童、青少年集体发作的情况。
三、发病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一)发病危险因素1、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分离性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不一致。
(2)素质和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表演型人格的人易患分离性障碍。
所谓表演型人格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分离性障碍的倾向,脑干上段特别是间脑器质性损害与分离性障碍有某种因果关系。
2、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与分离性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
其中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分离性障碍。
(二)发病机制分离性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包括(1)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等运动性兴奋状态(2)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3)退行性反应,如行为幼稚等另外一种是有目的的反应分离性障碍常首发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际,而且病情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这种义务。
分离性障碍ppt课件
3、分离性木僵(dissociative stupor) 常在精神创伤之后或被创伤体验所触发,患者出现 精神活动的全面抑制,表现为在相当长时间维持固 定的姿势,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的 运动,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检查找不到躯体疾病的 证据,一般数十分钟即可自行醒转.
4、出神与附体(trance and possession disorders) 表现为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 的完全意识,对过程有全部或部分遗忘.在某些病例, 患者的举动就像是已被另一种人格,精灵神或力量多 代替,此时患者的注意和意识仅局限于或集中在密切 接触的环境的一,二个侧面,常有局限且重复的一系 列运动,姿势,发音.此处包含的出神状态是指不由自 主,非人所愿的.处于出神状态的人,如是某神或 已死去的某人在说话,则称为附体状态.出神和附体 是不随意的,非己所欲的病理过程.
4、富于幻想
在情感的基础上,想象丰富、鲜明、 生动,由于高度情感的影响,往往分不 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可有幻想性说谎 的现象。
(三)社会文化因素
现代文化程度越高,以兴奋为主要表现者 就少见,而以躯体症状表现者较多. 文化程度低的人,生活环境封闭的人更容 易发病.
(四)发病机制 Janet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意识状态的 改变是癔症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随 着患者意识的分离,正常的认知功能受 损,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强, 患者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此 时,当个体受到急性应激时,就会表现 出类似动物在遇到危险时所做出的各种 本能反应。包括兴奋性反应,如狂奔、 乱叫、情感爆发等精神兴奋状态;抑制 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失明、 失聪等;退化反应,如童样痴呆、幼稚 行为等。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也称癔症 ,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 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 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而引起的一组疾病。 疾病共同特征是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 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第六章:转换障碍和分离障碍
大多数被诊断为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已 经被诊断出至少三种其他精神障碍。 其他障碍中有一些是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继 发症或结果。例如以135宁分离性身份障碍 患者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其中97%患有重性 抑郁;90%患有某种焦虑障碍,绝大多数 是创伤后应激障碍;65%存在滥用药物的 行为;38%有饮食障碍。 此外,大多数分离性身份障碍也被诊断出 患有某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的区别?)
13
其他研究发现,一些被麻醉的外科手 术病人在手术后接受催眠可以回想起 手术进行时播放的某些音乐片段。
同样,仿佛有一个“隐藏的观察者” 在病人麻醉后完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 记录了手术中发生的事情(2001)。
14
对大多数人而言,意识的活跃模式和 接受模式将我们的经历自然地交织在 一起,我们不会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分 别。分离性障碍患者可能在整合这两 种模式上长期存在问题(2001)。即 患者意识中的不同方面不能正常地交 流,而是互相脱离,独立运作。
23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通常报告有显著 的遗忘或记忆空白。患者称自己对其他人 格控制的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没有印象, 或存在单向遗忘的情况,即一个人格能够 意识到另一个人格的行为,但是另一个人 格则对前一人格的行为完全没有意识。 他们报告的遗忘很难验证是否属实,但是 认知心理学家进行的某些研究暗示信息和 记忆大多会在不同人格间传递。
9
20世纪,科学家对分离体验的兴趣时高时 低。19世纪法国美国的神经学家和心理学 家如詹尼特、沙科、弗洛伊德、荣格和詹 姆斯对分离症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詹尼 特把分离视为想法和意识分离、但又通过 梦和催眠相互接触的过程。他研究的个案 是一位名叫艾琳的女性,她不记得母亲已 经去世。但是在梦中她真实地经历了和她 母亲去世有关的事件。
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该理论来自于《表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第三版)【美】苏珊*诺伦-雷克西玛简介: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曾经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是最奇妙的分离性障碍之一。
症状:两张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人格或身份存在于同一个体中;这些人格可能有不同的说话方式,不同的性别和年龄,甚至不同的生理反应。
这些完全不同的人格称为“替身”。
这些替身有多种功能和形式。
儿童替身:不随该个体的生理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可能是最常见的一种替身。
他可能是在受伤害时产生,成为受害者,而该个体的真实的人格则隐藏起来,受到到心里遗忘的保护。
同样,替身也可以是保护真实人格免受伤害的哥哥姐姐。
迫害者替身:通过自残行为使其他人格痛苦或惩罚其他人格。
迫害者替身会做出危险举动,然后“回去”让真实人格承受痛苦。
迫害者可能以为他可以伤害其他人格而不会伤害到自己。
保护者替身:为其他人格提供建议或完成真实人格没有能力完成的任务。
帮助者有时会控制人格之间的转换,或作为被动的旁观者来报告其他所有人格的想法和意图。
患者称自己对其他人格控制的那时间发生的事没有印象,或存在单向遗忘的情况,即一个人格能够意识到另一个人格的行为,但另一个人格则对当前一人格的行为完全没有意识。
但是一些认知学家进行某些研究显示暗示信息和记忆大多会在不同人格间传递即使个体认为某些人格会出现遗忘也是如此(Allen & lacono,2001)。
其他研究则支持不同的人格之间存在以往壁垒的说法(Dorahy,2001)。
分离性遗忘患者会突然离家出走,前往新的地方,成为另外一个人,完全遗忘以前的身份。
他在新环境里行为十分正常,并且对过去一无所知也不会让他感到异样。
他们可能突然地返回以前的家,变成以前的自己,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完全不记得自己在漫游期间发生过什么。
分离性障碍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和鉴别诊断
转换性痉挛发作与癫癎大发作的 鉴别
转换性痉挛发作 癫癎大发作
意
识
大便失禁
小便失禁 眼球运动 眼 睑 咬 伤
多清楚、可有朦 胧 无 偶有 躲避检查者 掰开时阻抗大 较少咬伤自己, 可咬伤他人
丧失
可有
常有 固定朝向 松弛 可咬伤自己的舌、 唇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表现
其他分离性障碍
情感爆发 癔症性假性痴呆 Ganser综合征 童样痴呆 癔症性精神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
转换性障碍
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常见类型如下:
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动作减少、增多和异
常运动 肌肉瘫痪、肌肉震颤、痉挛发作、起立不 能、步行不能、缄默症、失音症 感觉障碍:躯体感觉缺失、过敏或异常, 或特殊感觉障碍 感觉缺失、感觉过敏、感觉异常、视觉 障碍、听觉障碍
与诈病的鉴别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诊断和鉴别诊断
转换性痉挛发作与癫癎大发作的鉴别
转换性痉挛发作 癫癎大发作
发作诱因 先 兆 发作形式
多在精神刺激之后 可以有,但内容形式多 变化 翻滚、四肢乱舞、表情 痛苦、保持呼吸
可无明显诱因 内容形式固定
拇
言
指
语
症状刻板,强直期、 阵挛期次序分明, 呼吸停止 发作握拳时常在其余四 常在其余四指之内 指之外 可以讲话 绝无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病学 第三节 发病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第四节 临床表现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六节 病程和预后 第七节 治疗与预防
分离(转换)性障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原始身份(primary
identity)与交替身份
(alternate identity) 不同身份人格不同 儿童期虐待: 83% 性虐待 75% 躯体虐待 50% 亲眼目睹亲人暴力致死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患病率
北美:1% 1980:79例 1986:6000例 起病 青春期 ~ <40岁 慢性,反复发作 患者自己缺乏意识 常与抑郁症、物质滥用、边缘性人格障碍共病
生后突然吵闹、肢体抽搐、需要丈夫抱着走路 ,大叫、哭笑无常,接触交谈欠合作,对答不 切题,存在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被监视感, 情绪不稳定,情感反应欠协调,表情及动作矫 饰色彩较浓郁,智能可,意志要求存在,自知 力缺乏。
诊断考虑方向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
治疗
喹硫平
劳拉西泮 心理治疗 入院第二天,患者表现基本如常,对刚入院时 表现声称当时自觉被下药了,自己要配合演出 “被下药”之后的感觉。之后在病室表现平稳 ,妄想缓解,偶有在自己目的不能达到时表现 情绪不稳定。
出神与附体障碍
治疗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排除器质性原因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
在同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 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 和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 每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 到另一方的存在 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 然,如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 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 或疏泄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完全意识 不由自主的,非本人所愿的 不为患者所在文化或宗教所接受 给患者造成明显的痛苦或功能损害
分离性障碍
Page 9
诊断要点
பைடு நூலகம்
• (a)分离性遗忘的特征(F44.0); • (b)超出日常范围的有目的的旅行(必须由具备本地知 识的人就漫游和旅游作出鉴别); • (c)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如进食、洗漱等),并能与 陌生人进行简单的社会交往(如买票或加油、问路、点 菜)。
Page 10
鉴别诊断
• 与颞叶癫痫发作后漫游的鉴别一般较容易,鉴别可根据 癫痫史,不存在应激性事件或问题,癫痫患者的旅行较少 目的性、活动更为片断。 与分离性遗忘一样,本 病与蓄意模仿漫游的鉴别可能十分困难。
Page 7
• 最困难的是与蓄意模仿遗忘(诈病)相鉴别。此时需对病前人格和动 机进行反复详尽的评定。蓄意模仿遗忘常与一些明显问题有关,如: 金钱、战场死亡危险、可能服刑或死刑判决等。 • 不含:酒精或其它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遗忘障碍(F10-F19,第四位 数码相同,均为.6) • 遗忘NOS(R41.3) • 顺行性遗忘(R41.1) • 非酒精性器质性遗忘综合征(F04) • 癫痫发作后遗忘(G40一) • 逆行性遗忘(R41.2)
Page 11
F44.2分离性木僵
患者的行为符合木僵的标准,但检查和询问找不到躯体原 因的证据。此外,如同其它分离性障碍一样,有证据支持 心理原因的存在,近期或是有应激性事件,或是有突出的 人际或社会问题。 木僵诊断的依据是自发运动以及对声、光、触等外界刺激的 反应消失或极度减少,患者在长时间里几乎一动不动地坐 着或躺着。完全或几乎没有言语及自发的有目的运动。虽 可存在一定程度的意识紊乱,但肌张力、姿势、呼吸、有 时睁眼、协调的眼部运动均表明患者既非处于熟睡之中, 也不是无意识状态。
Page 18
F44.4分离性运动障碍
变态心理学-分离性障碍PPT课件
2019/11/26
.
5
二、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通常发生在个体经历重 大创伤事件之后
分离性遗忘会伴随着其他很 多症状,主要是抑郁,头痛, 性功能失调(通常性欲减退 等)。
2019/11/26
.
6
二、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通常发生在个体经历重 大创伤事件之后
分离性遗忘会伴随着其他很 多症状,主要是抑郁,头痛, 性功能失调(通常性欲减退 等)。
分离性障碍
2019/11/26
.
1
课程设置
01 人格解体障碍 02 分离性遗忘
03 分离性漫游
04 分离性身份障碍
05 分离性障碍的病因
06 分离性障碍的治疗
2019/11/26
.
2
一、人格解体障碍
概述: 人格解体障碍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6岁,迁延
不愈,而且对治疗有很强的阻抗。有研究者报道, 此障碍倾向于在十几岁或二十几岁发病,随后发展 较快你,而恢复却比较慢,容易形成慢性病程。
•对于分离性障碍,心理动力学治疗是最常用 的方法。此外,催眠术在DID的诊断和治疗中 均起了很大作用。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对于DID病人和 某些分离障碍的病人的治疗均需要一个长期 的过程。
2019/11/26
.
16
致各位
2019/11/26
.
17
• 1、分离性遗忘更多是逆行性的 • 2、器质性遗忘更多是顺行性的 • 3、分离性遗忘患者通常不关心自己的症状 • 4、分离性遗忘所忘掉的事情仅仅是被掩蔽
了,可在催眠状态下回忆起
2019/11/26
.
10
三、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遗忘和分离性漫游一般 不会在青春期前出现,更常见的是 发生在成年期,50岁以后出现和 发病也很少见
第六章:转换障碍和分离障碍
局限性遗忘(localized amnesia) 选择性遗忘(selective amnesia) 普遍性遗忘(generalized amnesia) 延续性遗忘(continuous amnesia) 系统性遗忘(systematized amnesia)
在DID中,平均的身份数目接近于15 DID女性患者是男性的9倍 发病年龄几乎都在儿童期 大部分同时表现有其他的心理障碍
3.病因
社会心理因素: 儿童期创伤性经历 幻想与逃避
心理动力学的解释 压抑,保护自身不受痛苦回忆的影响
4、治疗
对于DID的治疗建立在PTSD 的治疗方法上 心理动力学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创伤后解离体验
当这位妇女在佛罗里达 的一个公园里被找到时, 她憔悴、语无伦次,已 濒临死亡。她患有严重 的遗忘症,她忘掉了她 的名字,她的过去,但 是她尚有能力读和写。 什么样的创伤可能导致 遗忘?
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在觉醒状态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 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 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患病率
统计差异非常大,1%-30% 我国无单独统计
癔症:3.55‰(1986)
女性多于男性
诊断分类
CCMD-3 癔症 [解离(转换)障碍] DSM-IV 转换及分离障碍
癔症性精神障碍(CCMD-3) 癔症性躯体障碍(CCMD-3)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运动障碍 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附 癔症性抽搐发作 体体验) 癔症性感觉障碍 癔症性漫游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DSM-IV中为分(解)离性障碍 —DSM-IV中为转换性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咋回事
分离(转换)性障碍咋回事作者:赵向辉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18年第06期半年多前,多家媒体报道了一件事:新加坡歌手、后来走红香港的丽莎(原名黄焕婵)现身,为即将举行的演唱会做宣传。
镜头中的她精神饱满、开朗健谈,但谁会想到,这位在20世纪70年代红遍东南亚地区的歌手退出歌坛后,曾在20世纪90年代因做生意失败而“昏睡”了多年,近两年才慢慢“醒”来,准备再战歌坛。
根据丽莎的经历和表现,精神科医生分析,她可能患上了一种叫作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精神疾病。
分离(转换)性障碍,曾被称为癔症、歇斯底里症,是一种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
分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事情的记忆,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愉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
这种心理疾病多见于青春期的女性,一般起病突然,会多次发作。
一、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分离(转换)性障碍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7种:运动功能障碍。
如癔症性瘫痪、不自主地运动、语言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如癔症性失明、耳聋、躯体感觉异常或缺失。
3.意识状态的改变。
如多重人格、心因性遗忘、心因性神游等。
4.假性痴呆。
如甘塞尔综合征。
5.内脏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如癔症性呕吐、呢逆,血管运动功能障碍,癔症球,等等。
6.多症状性癔症。
指的是同时兼有多系统多方面的躯体化症状的神经症。
7.流行性癔症。
癔症性患者会影响周围的人,多发生在常在一起生活的群体中。
例如,起初有一人癔症发作,周围目睹者精神受到感应,相继发生类似症状。
分离障碍的临床表现为意识、情感障碍。
意识障碍以意识狭窄、朦胧为多见,意识范围缩小,有的呈梦样状态或酩酊状态。
意识出现障碍时,各种防御、反射始终存在,并与强烈的情感体验有关,有哭笑、打滚、捶胸、顿足、狂喊、乱叫等情感暴发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离性障碍
Dissociative Disorders
一、概述
历史
⏹癔症(hysteria)
hyster- 子宫
子宫在体内移动阻塞了呼吸通道
⏹巫术和癔症
集体癔症(mass hysteria)
⏹S. Freud (1895)
Anna O
历史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二版(DSM-II)(1952)
放弃使用“癔症”
特点
⏹分离[转换]障碍的共同特点是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记忆、身份意识、即刻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
⏹假定它在起源上是心因性的,与创伤性事件、不可解决和难以忍受的问题及紊乱的关系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
因而,一般有可能对个体应付难以忍受的问题的方式作出解释与假设。
⏹分离性障碍患者常对旁人看来十分明显的问题或困难表现出惊人的否认,他们将所能承认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分离性症状。
案例
警察发现一位穿着体面的妇女,大约三十出头,当时正漫无目的地走在州际高速公路上,于是警察便把她带到了医院。
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
她讲话有条不紊,但是语速比较慢,显然受过创伤,不过还不算是精神病患者。
她呆在病房里,很少说话,只是在他人哄骗下才吃点东西。
当问及他是谁时,她会注视着天空,或者耸耸肩,一副绝望的样子。
于是大家给了她一个临时的名字——珍妮·迪。
四个月以后,医生们仍然没有能够让她记起自己是谁,于是她被转移到了慢性病患者的病房。
案例
珍妮每天都会被带到心理医生的办公室,但她很少对医生的询问
做出回应。
而且心理医生也无法对她进行催眠,因为她不愿意闭上眼睛,也不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过程上。
最后心理医生尝试了进行性放松。
珍妮对这种方式反映很好。
在每次放松之后,心理学家都会拿起办公室的电话机假装给朋友或亲戚打电话。
然后他会把电话机给珍妮,建议她打个电话,但她总是说自己不记得任何人的电话号码。
案例
最后有一天,在珍妮做完深度放松后,心理学家又一次把电话机给她,让她随便拨一个号码。
她这样做了,而且过了一会,她不断地拨同一个区号和号码,只是她不等电话铃响就挂了。
但是心理学家把它记下了下来,他从珍妮手中拿过电话,自己拨了这个号码并且把电话交还给珍妮。
电话那头竟然是她母亲,远在400英里以外的底特律,珍妮和母亲交谈了起来。
案例
事实上,珍妮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程师。
她原来住在波士顿,不过正打算要搬家,就在搬家工人来帮助她把家里的东西搬到新的住处那天,她就漫无目的地出走了。
第二天珍妮的家人过来把她接了回去。
(改变自Lyon,1985)
二、各类型的症状表现
一、分离性遗忘
Dissociative Amnesia
主要特点是记忆丧失,通常为重要的近期事件;
⏹分离性遗忘几乎总是顺行的;
⏹遗忘通常为部分性和选择性(围绕创伤性事件);
⏹遗忘并为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分离性遗忘
⏹时间感、方向感以及学习新的信息的能力完好;
⏹遗忘的程度和完全性每天有所不同,但总有一个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始终不能忆及;
⏹遗忘的事件只是被隔离在意识之外;
⏹可能是分离性漫游的一部分。
分离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的模式:
⏹部分性遗忘
⏹选择性遗忘
⏹广泛性遗忘
⏹延续性遗忘
⏹系统性遗忘
分离性遗忘
⏹部分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可能不涉及定向障碍或身份识别障碍;
⏹广泛性遗忘、延续性遗忘和系统性遗忘则存在定向和身份识别障碍
情节记忆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分离性遗忘
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自行缓解
⏹提供安全环境
⏹催眠:催眠性的时间退行
⏹如果回忆起的内容是创伤性的,需要心理治疗
二、分离性漫游
⏹分离性遗忘
⏹突然地、无法预料地离家或离开工作单位出行
⏹漫游的长度和复杂性差异相当大
⏹个人身份混乱或拥有一个新的身份
⏹保持基本的自我照顾
⏹容易在心理创伤之后出现
分离性漫游
治疗
⏹催眠
催眠性时间退行—重新定向
心理治疗—人际关系以及内心问题
三、出神与附体障碍
⏹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
⏹不由自主的,非本人所愿的
⏹不为患者做在文化或宗教所接受
⏹给患者造成明显的痛苦或功能损害
出神
⏹短暂的、明显的意识状态改变,或惯常的个人身份感丧失但并没有被
另一个身份所取代
即刻的对周围的觉察狭窄,或通常缩小或选择性地集中在某些环境刺激上;
刻板行为或运动,感觉上不受自己控制;
出神
附体障碍
⏹意识状态改变,以及惯常的个人身份被一个新的身份取代(受到灵魂、神等影响)
刻板行为或动作,感觉上被附体身份所控制;
完全的或部分的遗忘
附体障碍
出神与附体障碍
⏹跨文化研究发现:
意识水平改变;遗忘;鬼神的刻板行为;不超过1小时;结束后疲倦;出神间期行为正常;25岁以前起病;低社会阶层;教育程度低;既往见过出神
出神与附体障碍
治疗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排除器质性原因
四、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同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
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和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
⏹每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
⏹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如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疏泄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原始身份(primary identity)与交替身份(alternate identity)
⏹不同身份人格不同
⏹儿童期虐待:
83% 性虐待
75% 躯体虐待
50% 亲眼目睹亲人暴力致死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患病率
北美:1%
1980:79例1986:6000例
⏹起病
青春期~ <40岁
⏹慢性,反复发作
⏹患者自己缺乏意识
⏹常与抑郁症、物质滥用、边缘性人格障碍共病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治疗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影响患者的症状和共病
三、理论与治疗:精神动力学
⏹防御焦虑
⏹治疗:
⏹建立信任,控制分离性症状
⏹恢复创伤记忆,并为此感到悲痛
⏹重建创伤记忆,不再有分离来对它进行隔离
理论和治疗:行为主义
⏹习得分离:行为强化或社会强化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人们用来引起同情和逃脱其特定行为责任的一种策略。
⏹治疗:非强化
案例:
山坡杀人狂(hillside strangler)
鉴定过程:
“我已经和肯谈了许多,但是我认为肯可能还有一个部分没有和我交
谈。
我希望和哪个部分进行交谈。
我希望那个部分来和我交谈…… 当你在的时候,请举起左手告诉我你在。
那个部分,请你过来,这样我就能够和你交谈了…… 那个部分,请你过来,举起肯的手告诉我你在这儿…… 那个部分,你愿意和我交谈,说” 我在这吗?”
鉴定过程:
P:你和肯一样吗?或者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B:我不是他。
P:你不是他,那你是谁?你有名字吗?
B:我不是肯。
P:你不是他?好的。
那你是谁?跟我说说你是自己。
你有我可以称呼的名字吗?
B:史蒂夫。
你可以叫我史蒂夫。
理论和治疗:认知理论
⏹分离性症状是基本的记忆障碍
状态依赖记忆:如果人们处在与事件发生时相同的心境状态,那他们就更容易回忆起这件事。
⏹治疗:改善记忆提取
理论和治疗:神经科学
⏹DID是未诊断出的癫痫的副产品?
⏹应激改变海马的功能,无法整合记忆要素
⏹5-HT异常
⏹治疗: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