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老医案之四:胃脘痛案(4月13日讲课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阶段学习冯老医案之四:胃脘痛案(4月13日讲课

内容)

金某,女32岁,2011.12.20 初诊

四诊资料:胃疼3-4年,饿时出现,食粥类可缓解,食凉则作,易疲劳,口中和,易腹泄1-3行,偶嗳气,苔白脉细。

方剂:茯苓饮加半夏

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陈皮30枳实10g 茯苓12g 苍术10g 生姜15g 七剂

胃脘痛方证:小建中汤方证、大建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泻心汤方证、三黄泻心汤方证、代赭石汤方证、茯苓饮方证等。

“饿时痛”——虚证;怕凉——寒证;口中和——无热;易腹泻——里虚寒;嗳气——胃气上逆,为虚:属太阴可能性大。

辨证为太阴病,茯苓饮证(嗳气,饿时疼痛)。

茯苓饮加半夏为胡老经验。陈皮量大,为胡老经验(茯苓饮由橘枳姜汤合理中汤变化而来,故量大),属太阴。

茯苓饮并无条文,来自《外台秘要》。茯苓饮方证:“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临床治疗胀满、打嗝明显,经常用于胀满不能食,嗳气之症。理中汤理气药少,胀满不明显。

疑问:

1.此诊学生根据六经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辨为太阴,对。太阴所涉及的方证有:建中汤类、理中汤类、茯苓饮、泽泻汤、苓桂剂等。此诊患者无合病太阳病(没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建中类,建中类可以排除;水饮不是很明显,也无上冲情况,排除泽泻汤、苓桂剂之类;虽然患者里虚寒明显,但是偶嗳气,是否用四逆(汤)类不能完全与方证对应;是的。四逆汤温中的,里虚寒重,救逆之用。无理气药、治疗胃虚之药。学生想到茯苓饮与旋复代赭汤,这两个方剂虽然都有嗳气,但茯苓饮嗳气为快、大便稀溏,相反旋复代赭汤噫气难除、大便虚秘,对。通过这点学生认为处与茯苓饮较妥。不知这样认识、排除方证对否?对。请老师点评。至于为什么加半夏,在94版经方传

真中已经有所论及,不管患者吐水与否,若有心胸满不能食皆可加入半夏。对。加半夏消痰水。(群讨论---吴上新、卫治、米传峰、谭湘伟、彭鸿杨)

2. “胃疼3-4年,饿时出现,食粥类可缓解”,我平时会考虑胃酸多,一般用左金丸加乌贼骨、瓦楞子、白芨,食凉则作,则把左金丸改为吴茱萸量大点,黄连量小点再合良附丸,再如果效果不好的话,我会在复诊时加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久病入络)请老师指点能这样用方吗?(陈建荣)

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这与时方派不同。左金丸寒热错杂,单纯太阴病用黄连不符。

二诊,2011.12.31

四诊资料:胃疼未作,口中和,经行,大便溏日二行,苔薄白,脉细。

方剂:茯苓饮加清半夏加当归

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陈皮30 枳实10g

茯苓12g 苍术10g 当归10g 生姜15g 七剂

加当归:一为经行血虚,二为病久血虚,故加温中活血药。

疑问

学生根据二诊所描述症状仍考虑病在太阴,欲与茯苓饮重用苍术,可否?

可以,但临床经验看,一般苍术、白术量大具有通便作用,故腹泻一般10g 左右即可。如有关节疼痛、小便不利有时可加量。

此诊患者月经至,未曾描写月经量、色、质,如何判断为血虚,而加用当归呢?是否脉细应考虑血虚?(群讨论-贾文学、吴上新、彭鸿杨)

综合考虑,经行伤血,有点偏重血虚,久病也会血虚,脉细说明为虚证。当归温中活血补血。

在使用当归时,有腹泻的会加重(有使用的依据),有腹泻但是又必须使用能用什么药代替,请老师讲解(赵璐)

白术少量止泻,大量通便。当归温,虚寒的大便秘、稀均可;有双向作用。关键是要八纲对应。

三诊,2012.01.07

四诊资料:胃疼未作,大便日一行,晚上易醒,必食东西方舒,不然则疼,口中和,苔白脉细。

方药:二诊方增茯苓为15g

还在太阴,原方。

疑问

1.此诊患者病仍在太阴,老师为什么不加强温中,而却重用茯苓?学生三思不得其解,烦请老师予以讲解。饥饿得食痛减,在这里又当何解?(群讨论--李霖、贾文学、米传峰)

茯苓饮治心胸间虚,停痰停饮,主要病机为里虚寒,故加茯苓治饮。中医讲素饼等粮食均补,有温中健胃作用,饿得食则痛减为虚寒,化饮也可能减轻。凉不明显,食可减,不用加大温。

患者易醒(此醒是因为胃中虚,空而醒的),且必食东西方可(更说明是胃中的事),故当以补虚为主啊,老师加茯苓只是安神不能缓解胃虚啊(茯苓补益之力弱,偏于安神利水),此易醒不食则痛学生认为可加白芨、海螵鞘、党参,老师说可否?(赵璐)

茯苓也有温的作用,补胃。白芨止血,可不用,海螵蛸酸,无补,不利水,可不用。

四诊,2012.02.18

四诊资料:腹泻乏力,大便日1-2行,泻前腹疼,纳可,口干,服养血饮上火,小便如常,苔白脉细。

方剂:黄连汤

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炙甘草6g 黄连5g 炮姜6g 桂枝10g 大枣4枚七剂

疑问

1.此诊患者出现上热下寒,学生辨证为厥阴;厥阴方证有柴桂姜、甘草.半夏.生姜泻心三方、黄连汤等,三泻心汤痞而不痛,唯黄连汤有腹痛;所以处以黄连汤。不知道这样认识可以吗?(群讨论-贾文学、米传峰、彭鸿杨)可以,三泻心汤均为上热下寒,黄连汤热饮在腹腔,邪正相争故腹痛。根据经验均可选。

2.黄连汤与六物黄芩汤药物组成类似、临床中值得细辨,组成仅黄芩、黄连一味之差,在六物黄芩汤的基础上出现腹痛、去黄芩加黄连便是黄连汤?如果说黄连是针对腹痛,那么三泻心汤皆有黄连,是否也有腹疼的出现?(群讨论--吴上新、彭鸿杨)

三泻心汤可有腹痛,差别不太大,根据经验选取吧。白芍治腹中痛,阳明厉害,此阳明不甚。

五诊,2012.5.25

四诊资料:腹泻已,近咳嗽,口中和,无鼻塞,早醒,苔白,脉细。

方剂: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炙甘草、枇杷叶。

处方:清半夏15g 厚朴10g 茯苓12g 苏子10g桔梗10g 杏仁10g炙甘草6g 枇杷叶10生姜15g 七剂

咳嗽属痰饮,一般半夏厚朴汤,属于太阳太阴合病,苏叶改为苏子,解表力量已经不明显了,主要治太阴咳嗽。

六诊,2012.03.27

四诊资料:咳嗽乏力,入睡易而醒早,不易汗出,苔白脉细。

方剂: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桂枝、生龙牡。

处方:茯苓15g 桂枝10g 五味子15g 干姜6g细辛6g 清半夏15g 杏仁10g 炙甘草6生龙牡各15 七剂

还是太阴寒饮,换方,进一步虚寒,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桂枝、生龙牡。

疑问

1.此诊患者腹泻已,却出现咳嗽;无鼻塞(以及恶寒发热、肢体疼痛)排除表、口中和排除里阳、同时也无半表半里支持证候,学生综合考虑为里阴(即:太阴、饮)。针对太阴咳嗽的方剂有苓甘五味姜辛类与半夏厚朴汤之类,学生认为半夏厚朴汤不但有痰饮而且有咽喉不适,而苓甘五味姜辛类痰液多稀薄。从老师处方用药组成看是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合桂枝甘草龙牡汤,这里加龙牡的意义是否是针对患者早醒;是如此是否可以认为易醒也有使用龙牡的机会?请老师谈谈。(群讨论--彭鸿杨、吴上新、李霖、米传峰、罗愚)

早醒有各种原因:痰饮、里热出汗……龙牡治有热、汗出者较好,阳明虚热。痰饮也可引起睡眠不好,故不加桂枝甘草龙骨牡蛎也可。

2. 五诊六诊二诊之间症状相差不大,都有“咳嗽醒早,口中和,苔白脉细”。为什么老师用了二个不同的方: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炙甘草、枇杷叶与苓桂五味姜辛夏杏汤加桂枝、生龙牡。临床应用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陈建荣)第二次疗效不好,可能是饮重,换方,后方饮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