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与细菌性输血反应处置流程建立与实施

合集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一、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上报输血科及院感科5.怀疑溶血、细菌污染等严重输血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往输血科、检验科6.按有关流程对输血器进行封存二、溶血性输血反应处置流程1.怀疑病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1)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每小时尿量、尿色及血压,腰背疼痛,黄疸,出血等情况。

按特别护理要求记录出入水量及病情。

热水袋热敷肾区时,防止烫伤,并要交班。

(3)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病人《临床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合试验记录及病史各项内容;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的血型(复查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及交叉配血试验。

ABO血型、RhD血型),(4)采集病人血样,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同时采集病人血样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5)重新给病人抽血鉴定血型。

(6)保存输血袋中残留血。

2.护士及时通知---床位(值班)医师---上级医师。

---输血科值班人员、患者新采集血样送达输血科。

---科护士长---大科护士长---护理部。

3.输血科确认溶血性输血反应后及时通知---输血科主任---医务部分管同志和部长---分管院长。

---护士长---大科护士长---护理部---床位(值班)医师及上级医师---科主任---医务部分担同志和部长---分担院长。

4.医务部分担同志或部长或分担院长组织相干科室医护职员查找原因组织进行抢救,做好具体记实。

三、细菌性输血反应处置流程1.怀疑病人细菌性输血不良反应,(1)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输血袋不离开病人或家属视线;(3)每半小时一次共2次,抽取病人血液(用抗生素前)做细菌学检测。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措施I目的为加强临床输血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责任感,提高输血风险的防范意识,保证工作质量。

II范围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出现了新的症状和体征,而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输血反应。

III标准和措施一、溶血性输血反应(一)定义:由于免疫或非免疫原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称为溶血性输血反应。

(二)发病机制:抗原抗体复合物触发、由免疫介导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活化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即神经内分泌、补体和血液凝固系统,导致三个危险后果: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l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分类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

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为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为血管外溶血。

溶血性输血反应以ABo血型不合最多见,且反应严重。

ABo血型不合主要是血管内溶血,抗体为IgM类,可导致即发性输血反应,为临床上最危险的输血反应。

Rh血型不合主要是血管外溶血,抗体为IgG类抗体,导致迟发性输血反应。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一般较轻。

(四)临床表现1.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性反应多见,多由于输入ABO血型不配合的红细胞所致,非免疫性反应少见,由输注低渗液体、冰冻或过热破坏红细胞等引起。

严重程度和发病时间、输入血量有关。

轻者类似发热反应,恢复顺利;严重者迅速死亡。

多在输血过程初期,输入数10毫升后发病。

表现为寒战、发热、烦躁、胸痛、背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全身出血及血红蛋白尿、少尿或无尿等。

起病症状也可以轻微,只感到不适或腰痛;典型的起病症状是突然感到恐惧不安、头胀、全身麻木、胸部压迫感、胸痛和背痛。

全身出血表现为皮肤瘀点、穿刺处出血和手术伤口渗血。

在全身麻醉下,多数症状表现不出来。

黄疸于反应后1天出现,数日内消退。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
输血传染性疾病的管理措施和上报制度
一、发生严重的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不良)反应时,如果怀疑血液质量问题,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七条处置:由医政科、用血科室(医患双方)、输血科、溶中心血站血库工作人员一起封存与输血相关的物品并妥善保存,进一步验证受血者是否确因输注供血者血液成分而传染疾病,并按照相关规定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血站在接到输血科送来的输血反应报告单及血袋后,应立即进行相应的调查;
三、必要时,血站应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协助调查;
四、血站调查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输血科,输血科再将其反馈到临床和医务部,医师接到该评估结果后应进行相应处理并记录。

五、发生输血传染性疾病后,按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执行。

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供血者输由中心血站按有关政策处理。

输血传染性疾病处理流程:
输血传染性疾病处理流程:
疑似确认患者输血传染疾病HBSAG/HIV/HCV等中心血站作细输血前传性当时实实献血员情况病检测结果验记录患者在输血后是否有其他感染机会目前的传染病检测结果其他受血者目前情况当时实验原始记录合性血管理制度与流程2013年5月制定的的没下合型输血紧急情况下生命的重要措施,符合(临床输血技术都在不能采用同型输血(如合性的血只能“应急存血少)或自身输血时,可采用配不立变成“规配合型输血方案可在《输血治。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制定本规范及流程。

第一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二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8、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9、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10、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第三条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第四条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引言输血是临床救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救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2.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及分类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根据病因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

免疫性反应主要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非免疫性反应主要包括感染、循环超负荷、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

3.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3.1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小组各级医疗机构应成立输血不良反应应急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应急小组成员应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输血科工作人员、药剂师等。

3.2制定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1)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评估和报告流程;(2)制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初步处理措施;(3)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措施;(4)制定输血不良反应的后续处理措施;(5)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3.3培训与演练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培训,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评估、处理和预防方法。

同时,定期组织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能力。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4.1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与评估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立即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1)患者的生命体征;(2)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和体征;(3)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输血史。

4.2输血不良反应的初步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保留输血器和输血管道;(2)通知医生,报告输血不良反应;(3)给予患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等支持治疗;(4)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4.3输血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对于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如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1)立即通知输血科、ICU等相关科室;(2)给予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激素等药物治疗;(3)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安全;(4)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治疗。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

9%生理盐水.(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

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重者表现寒颤、高热、呼吸急促,循环障碍、创面渗血,继发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以至血压降低等休克表现。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报告处理制度与流程篇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为进一步加强临床规范、科学、合理用血的管理,提高输血工作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妥善及时处理输血反应,特制定天全县人民医院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旦发生输血反应应及时按以下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处置。

一、应急处置措施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进行及时处置,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报告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7、如遇严重的输血反应,输血科应及时查找原因,指导临床对输血反应的处理。

如怀疑输血感染,应向供血的中心血站报告,并配合调查处理。

二、应急处理流程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必要时报告中心血站。

篇二:输血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输血反应登记和报告制度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了解情况,督促临床科室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号、输入量、反映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3、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重复交叉配血和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测;4、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5、输血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6、严重的输血反应,在处理(必要时应及时)一周内由科领导上报医务科。

附件: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输血反应临床症状】1. 发热反应: 输血后15min ~1h 出现寒战,继则高热,可能是一般致热原或白细胞引起的同种免疫反应,也应除外细菌污染血或溶血所致。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给受血者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受血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及时采取应急预案、紧急救治和复苏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应急预案以及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

一、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输血不良反应可以分为4类:急性溶血性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和细菌感染反应。

1. 急性溶血性反应:是由输血患者自身抗体与供血的红细胞发生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严重时可导致溶血性黄疸、急性肾衰竭等症状。

2. 过敏反应:是由于输血患者对输血过程中的异物(如蛋白质、抗原等)产生过敏反应,出现过敏现象,轻者可出现皮疹、荨麻疹等症状,重者还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等危险情况。

3. 发热反应:是指输血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体温明显升高,可能是由供血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所致。

4. 细菌感染反应:是由于输血患者在输血过程中被感染了致病菌而引起的感染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病等严重疾病。

二、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是针对突发情况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措施来救治受血者。

1. 紧急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受血者的病情变化,监测其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以及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相关指标。

2. 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切断输血管道,以防止进一步的不良反应发生。

3. 采取适当措施: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如补液、输注抗过敏药物、使用解热药物等,以控制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4. 导尿排尿:输血不良反应可能会导致尿液成分的异常,因此应及时对受血者进行导尿排尿,以释放体内的毒素和废物。

5. 后续处理:在应急救治之后,还需要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病因分析、病情观察和相关检查,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三、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紧急救治与复苏措施是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迅速而有效地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以挽救受血者的生命。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一、背景和目的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

这些反应可能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及时处理和应对输血反应,制定本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二、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剩余血袋及输血器。

2.紧急处理:立即通知医生,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紧急处理。

如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可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可给予退热药物等。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措施。

4.保留血袋:将剩余血袋及输血器保留,以便进行相关检验和调查。

5.抽取血样:如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抽取患者血样,并与血袋内的血样一起送检。

6.输血科协助:联系输血科进行相关检验和调查,查找输血反应的原因。

7.报告上级: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输血反应情况,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关处理。

8.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输血反应的情况,告知相关处理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9.改进措施: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时调整和改进输血治疗的相关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处理流程1.立即停止输血:发现输血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剩余血袋及输血器。

2.紧急处理: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紧急处理,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等。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措施。

4.抽取血样:如怀疑溶血反应,立即抽取患者血样,并与血袋内的血样一起送检。

5.输血科协助:联系输血科进行相关检验和调查,查找输血反应的原因。

6.报告上级: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输血反应情况,并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关处理。

7.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输血反应的情况,告知相关处理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8.改进措施: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时调整和改进输血治疗的相关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

发生输血反应时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考试,大收集整理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程序】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1、血液临床输注过程中应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生、护士负责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并及时完整填写临床输血反应回报单,且记录包括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献血员姓名、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并报输血科保存。

2、输血过程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临床医生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检查、治疗、抢救,并通知输血科及医务科,查找原因,认真如实填写临床输血反应回报单与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处理记录表。

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1、输血科接到临床输血科室反映有输血不良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协同临床医生作好相关处理与记录,提出输血指导意见,收回和保存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并报告科主任,同时向省血液中心报告。

2、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及时反馈给临床输血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输血反应的应急办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办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反应的应急办法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及流程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松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轻者畏寒,体温增高,个别可因高热、抽搐以至昏迷。

症状持续1-2小时后逐渐缓解。

2、据症状轻重处理。

(1)轻症:口服阿司匹林或物理降温。

(2)重症:吸氧、药物降温、抗过敏等治疗。

(三)溶血反应:1、症状:轻者难与发热反应鉴别,头疼、头胀、心前区窘迫、腰疼、腹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轻度黄疸,或显示输血疗效不佳。

发生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发生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发生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措施,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的血液成分。

然而,在输血过程中,有时会发生输血反应,这是一种不良的生理或免疫反应。

为了及时应对输血反应,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预案及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介绍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以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1. 背景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患者对输注的血液成分产生的异常反应。

输血反应可分为两类: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溶血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通常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输注血液的成分产生不良反应导致的。

而溶血性输血反应则是由于输注的血液成分与患者体内的抗体发生不相容反应而引起的。

输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仅表现为轻微不适,而有的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生命威胁。

因此,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及时应对输血反应的能力,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2. 应急预案2.1. 建立应急预案的目的•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兆和症状;•确保医务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统一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流程,减少因个体操作不一致而导致的风险。

2.2. 应急预案的制定2.2.1. 确定应急预案的编写人员和审批人员应急预案的编写人员应包括:血液科主任、输血科医生、临床护士等相关专业人员。

应急预案的审批人员应为医院的质控科主任或医院管理层。

2.2.2. 评估和识别输血反应的风险针对不同的患者群体和输血情况,评估和识别输血反应的风险,以确定应急预案的实施程度和相应的处理流程。

2.2.3. 制定应急处理流程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流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进行输血前的患者评估,包括过敏史、免疫系统状况等;•输血操作的标准程序,包括输血前的核对、输血速度的控制等;•不同类型输血反应的症状和处理方法;•应急处理所需的设备和药物清单;•应急处理的人员职责和配备。

2.2.4. 培训和演练对参与输血操作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并定期组织模拟演练,以提高应对输血反应的能力和应急处理的效率。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输血反应应急预案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难免会突发一些事故,为了避免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应急预案要怎么编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输血反应应急预案1一、目的:积极处理输血反应,将输血反应造成的伤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二、使用范围: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及大剂量输血后的并发症。

三、处置原则:立即停止输血,维护输液通道,积极救治,保留血袋。

四、处置程序: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并保留未输完的血袋,以备检查。

2、报告医师及护士长。

3、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并给予氧气吸入。

4、若是一般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通知输血科,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执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6、怀疑溶血反应或细菌污染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标本一同送输血科。

7、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记录。

五、常见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个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过敏反应:1、症状:症状轻者表现皮肤红斑、荨麻疹、发热、关节痛,重者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喉痉挛、哮喘,更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2、治疗:(1)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0.9%生理盐水。

(2)吸氧:鼻管、面罩、必要时请麻醉师配合气管插管正压给氧。

(3)抗过敏:地塞米x10MG或氢化考地松100MG+5%GS静点,严重者使用0.1%肾上腺素0.1-0.3ML静注。

(4)异丙嗪25MG肌注。

(5)10%葡萄糖酸钙10ML肌注。

(6)对多次输血有过敏反应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输注。

(二)发热反应:1、症状:多在输血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

输血反应与处理指南

输血反应与处理指南

输血反应与处理指南引言: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措施,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有时候输血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输血反应的分类以及常见的处理指南。

一、输血反应的分类及症状输血反应根据其发生的时间和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急性溶血反应- 症状:寒战、发热、背痛、头痛、恶心、呕吐、尿液颜色变暗、黄疸等。

- 处理指南: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循环稳定。

监测生命体征,给予输液支持,根据需要进行肾上腺素、呼气末二氧化碳等辅助治疗。

2. 迟缓溶血反应- 症状:发热、黄疸、贫血。

病情较急性溶血反应较为轻微。

- 处理指南:暂停输血,检查患者溶血指标,保护肾功能,给予输液支持,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3. 过敏反应- 症状:出现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过敏症状。

- 处理指南:减慢或停止输血速度,同时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等,必要时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4. 发热反应- 症状: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至38℃以上。

- 处理指南:停止输血,进行细菌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酌情给予抗生素治疗。

5. 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症状:输液过快导致心血管负荷过重,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水肿等。

- 处理指南:减慢或停止输血速度,辅助治疗如使用利尿剂,监测患者肺部和心功能。

二、输血反应的处理指南针对不同类型的输血反应,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1. 急性溶血反应- 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循环稳定。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 给予输液支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输液量和种类。

- 根据需要进行肾上腺素、呼气末二氧化碳等辅助治疗。

2. 迟缓溶血反应- 暂停输血,检查患者溶血指标,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胆红素等。

- 保护肾功能,避免肾损害,对于严重贫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输注红细胞生成素。

- 给予输液支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输液量和种类。

- 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性与细菌性输血反应处置流程建立与实施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1版)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临床科室发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及时向输血科(血库)报告,并做好观察和记录。

《医院等级评审标准--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 年版)》4.19.5.4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注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或输注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发生率可达1%-10%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24小时内的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免疫性与非免疫性两种,免疫性:溶血反应;发热性非溶血反应;过敏性休克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非免疫性:细菌污染与感染性休克、循环超负荷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空气栓塞及输大量库存血导致枸橼酸钠中毒等慢性输血反应(又称:迟发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后数日、数周或数月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可分为传播性和非传播性两种
传播性:输血传播性肝炎、AIDS、梅毒、疟疾等疾病
非传播性: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输血后铁超负荷等
1.组织机构
1.1成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分管院长任组长,医务处(科)分管处(科)长与输血科(血库)负责人分别任副组长,相关临床科室负责经治医生任组员
1.2制定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相关制度与流程
1.3定期组织相关临床科室医生进行溶血性输血反应紧急处置培
2.汇报与告知义务
2.1经治医师发现患者因输血疑是导致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实施治疗,同时应汇报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
2.2经治医师有义务告知患者近亲属或相关陪同人员
3.溶血性输血反应
3.1临床特点
ABO血型不合主要导致急性溶血即使输注5~10ml异型血也可以引起严重溶血Rh 血型不合可导致急性溶血或迟发性溶血急性溶血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增快、低血压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头痛、烦躁焦虑、腰背疼痛、少尿、血红蛋白尿、DIC等
3.2临床治疗主要步骤
3.2.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
3.2.2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1)应记录尿量
(2)根据尿量与尿色大量补液,输注生理盐水20~30 ml/kg
(3)碱化尿液,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125~250ml静滴,可根据血pH值进行剂量
增减。

(4)在保持血容量及血压稳定前提下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咪(速尿)1~2 mg/kg,维持尿量100ml/h
(5)倘若经上述处理仍然少尿或无尿者,可行血液透析等。

3.2.3抑制体内抗原抗体反应,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

可选用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并根据血红蛋白尿颜色适时进行剂量增减
3.2.4抗休克,保持血容量和血压稳定。

可选用多巴胺20~40mg,倘若需要可用多巴酚丁胺
3.2.5预防及纠正DIC。

监测凝血状态,适时使用低分子肝素
3.2.6由于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溶血等应激状态极易导致病人胃肠道黏膜出血,可适时使用保护胃肠道黏膜药物
3.2.7根据病人血红蛋白情况,可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

(1)倘若ABO溶血,应选用O型洗涤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输注
(2)输注血浆制剂,应给予输注AB型血浆、AB型冷沉淀
(3)倘若RhD溶血,可选用RhD阴性ABO血型与病人同型悬浮红细胞输注
3.2.8严重病例应尽早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3.2.9其它:四肢厥冷时要保暖,发热时行物理降温(应用冰袋,切忌用酒精擦浴)等
3.3实验室检查主要步骤
3.3.1将输血器械及剩余血液、新鲜的尿样及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1份抗凝,1份不抗凝)送输血科(血库)和检验科
3.3.2立即采集病人血液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呈粉红色,并行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3.3.3核对进行血型鉴定与血液交叉匹配试验的血标本,病人的血标本与血袋上的标签信息是否一致
3.3.3.1对病人输血前后的血标本、献血者留样血标本与血袋残余血再次进行红细胞ABO和RhD血型鉴定,观察有无血型错误或不相符合
3.3.3.2再次对献血者与病人输血前后血标本进行血液交叉匹配试验,包括盐水介质、酶介质和抗人球蛋白介质;倘若发现病人血清中有某种不相合的抗体,应测定其效价及鉴定抗体特异性;输血后5-10天再抽取病人血清测定抗体效价
3.3.4取输血后病人血标本中红细胞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倘若阳性可以表明存在血型不合输血的可能性,也可作为随访指标
3.3.5检测反应后第1次尿液(尿呈浓茶或酱油色可能是初次见到的体征),行尿血红蛋白测定,并检测尿常规
3.3.6检测病人血清间接胆红素、血浆结合珠蛋白、高铁血红白蛋白、尿含铁血黄素。

外周血常规可发生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多、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

严密监测肾功能、血气分析及血红蛋白尿及间接胆红素情况
4.细菌污染反应
由于血制品污染可导致的高热甚至感染性休克等细菌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最常见细菌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 少数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等
4.1 临床特点
(1)一般在输注开始后迅速出现症状,也可延迟至数小时后发生
(2)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在输注少量血液制剂后立即发生寒战、高热、头胀、面色潮红、皮肤粘膜充血、烦燥不安、大汗、呼吸困难、干咳、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严重可发生休克、DIC和急性肾衰而死亡。

亦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
(3)一般情况以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休克时皮肤潮红干燥(4)在全麻下作手术的病人可能只有血压下降或创面渗血的表现,而无寒战与发热等
4.2临床治疗主要步骤
4.2.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
4.3.2对疑诊或确诊病例,应尽早足量使用抗感染治疗。

早期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应用几种抗生素,对肾脏有毒性药物应慎用;待血培养结果出来后,再选用对该细菌敏感的抗生素
4.3.3抗休克、防治弥散性血管内溶血和肾功能衰竭
4.3实验室检查主要步骤
4.3.1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1)立即抽取病人血样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将输血器械、剩余血液与输血时所用补液均行涂片染色检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倘若血袋中血浆混浊伴有膜状物、絮状物,出现气泡、溶血现象、红细胞变紫红色和有凝块时,提示可能有细菌污染
4.3.2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可增多等
4.4疑血液质量导致细菌污染,应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七条: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疗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5.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置领导小组
(1)应根据医院制定溶血性与细菌污染输血反应紧急处置相关制度与流程实施原因调查分析与详细记录,予以永久保存以备查
(2)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再培训与教育,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