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

平行线与相交线复习内容:两直线的位置关系2.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3. 平行线的性质4. 用尺规作线段和角5. 回顾与思考教学重点:1. 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以及邻补角的概念,并掌握对顶角、领补角的性质2. 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能判断各类角,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3. 平行线的特征,即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线的性质的区别以及应用4. 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了解尺规作图的意义及尺规的功能教学难点:1. 余角、补角的概念与性质,对顶角的定义2. 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会灵活应用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条件来判定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并能解决一些问题3. 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灵活运用4. 掌握尺规的功能,会运用自己的语言书写“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作法【导学过程】【知识运用】1. 一个角的余角与这个角的补角的一半互为余角,求这个角。

解:设这个角为∠A ,则它的余角为()90 -∠A ,外角为()180 -∠A 由题意得:()()901218090 -∠+-∠=A A 解得∠=A 60 2. 如图所示,由下列条件∠=∠A AOD ,∠=∠ACB F ,∠+∠=BED B 180 ,可以判定那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判定的依据。

解: ∠=∠A AOD (已知)∴AB//DE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CB F (已知) ∴AC//DF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CB F (已知)∴AC//DF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ED B 180(已知)∴AB//DE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3. 如图所示,已知AB//CD ,∠=BAE 40 ,∠=ECD 62 ,EF 平分∠AEC ,求∠AEF 的度数。

解答:过E 作EG//AB AB//CD (已知)∴EG//CD (两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这两条直线 A DO B E C FD也互相平行)∴∠=∠=AEG BAE 40 ∠=∠=CEG ECD 60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EC AEG CEG 4062102EF 平分∠AEC (已知) ∴∠=∠=AEF AEC 1251 (角平分线定义) 4. 如图所示,已知CB AB ⊥,点E 在AB 上,且CE 平分∠BCD ,DE 平分∠ADC ,∠+∠=EDC DCE 90 ,求证:DA AB ⊥ 证明: DE 平分∠ADC (已知) ∴∠=∠ADC EDC 2(角平分线定义) CE 平分∠BCD (已知) ∴∠=∠BCD DCE 2(角平分线定义) ∴∠+∠=∠+∠=∠+∠ADC BCD EDC DCE EDC DCE 222() ∠+∠=EDC DCE 90(已知) ∴∠+∠=⨯=ADC BCD 290180 ∴AD//BC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又 CB AB ⊥(已知) ∴⊥DA AB5. 如图,已知,锐角∠AOB ,求作∠β,使得∠=-∠β1802 AOB BC ’ B ’β D ’ O ’ A ’解:∠C O D '''为所求作的∠β作法: 1. 作∠=∠A O B AOB '''2. 以O’B’为始边作∠=∠B O C AOB '''3. 反向延长射线O’A’到【复习小结】这节复习课你收获了什么?A DEB C C EA OB G F D。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问题4:观察下面每幅图中的直线a, b,它们分别平行吗?你能验证吗?三组直线看|匕§似乎不平行,其实它们分别都是平行的,这是由芋秒 總勺Q 义仅凭观察来判断直线的平行关系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进 '鏑卡们一起来 所以按照平行£才 乡本节课老师将和, 第二环节:联系实际,积极探索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由詩证据,2. 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会认由三线八角所成的同位角,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 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复杂图形分解为若干个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难为易的化归思 想方法和方程思想.教学重点:会认各种图形下的同位角,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学难点:判断两直线平行的说理过程教学方法:实践法教具准备:三根木条、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巧妙设疑,复习引入问题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相交和平行”,再 进一步针对相交和平行分别提出问题2、3o 问题2:如图,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分别有何关系?借助两条直线相交的基本图形复习“两线四角”的关系,为探索“三线八角” 的关系奠定基础。

问题3:什么叫两条直线平行?复习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活动内容:1.引入实际问题:如课本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

如果木条b 与墙 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 与墙壁边缘所夹角是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 与木条b 平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得到:木条a也与墙壁边缘垂直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

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实际问题中在判断两根木条平行时,借助了墙壁作为参照,你能将上述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试着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说明。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3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综合应用》教案_18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3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综合应用》教案_18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3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就已经直观认识了角、平行与垂直,对其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在学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同时,自然引入了“三线八角”,认识了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这些知识储备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并积累了一些直观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的识别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了推理说明的必要性;同时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合作交流,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而且初中生本身好胜、好强的特点,也为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平行线的性质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转化的方法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为此,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在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

通过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条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逆向猜想;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第三环节:巩固新知,灵活运用;第四环节:对比学习,加深理解;第五环节:联系拓广,综合应用;第六小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课 题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重、难点1. 2.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可根据学生实际增减内容 第一环节 走进生活 引入课题 活动内容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 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下列图片,学生快速回答:2.1—1 2.1—2 结论: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 2.定义分别为: 。

问题1:在2.1—1中,直线m 和n 的关系是 ;a 和b 是 ;a 和n 是 。

问题2:在2,1—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第二环节 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动手实践一m nab请先画一画:两条直线直线和,交于点O,再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观察2.1—4:∠1和∠2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顶角的定义。

问题2:剪子可以看成图2.1—4,那么剪子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 问题3: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问题4:如图2.1—6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动手实践二补角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 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 动手实践三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2.1—7抽象成图2.1—8,与交于点O ,∠∠900,∠1=∠2小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1—8中 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1 2 1 2 1 212A B CD 注意: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套教案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数学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2、会运用条件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3、能运用条件确定两平行或垂直直线的方程系数.二:教学重点、难点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的应用.三:教学设计(一)情景引入A :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当中平行为简单;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关系. ①先入为主的思想;在研究直线问题时首先考虑特殊情况:α=90°时,画图.这个情况很简单:当α=90°时只要x 1≠x 2,则两条直线平行.②一般情况:α≠90°时,则k 存在,∴y 1=kx +b 1 y 2=kx +b 2已知直线l 1,l 2的斜截式方程为:l 1:y =k 1x +b 1 l 2:y =k 2x +b 2,若l 1//l 2,则有α1=α2且b 1≠b 2,∴tan α=tan α [α1∈[0,180°),α2∈[0,180°)]∴k 1=k 2反之,是否成立?若k 1=k 2且b 1≠b 2则有tan α=tan α,∵0≤α1,α2<π,∴α1=α2且b 1≠b 2,∴l 1//l 2结论一:①特殊情况:若两条直线l 1,l 2斜率都不存在也不重合,则两直线l 1,l 2平行; ②有斜率的两条直线l 1//l 2 <=> k 1=k 2且b 1≠b 2∴判断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平行的程序:两条直线方程——两条直线斜率都不存在且不重合→平行.两条直线方程——化为斜截式方程→求两条直线斜率.若k 1=k 2且b 1≠b 2→平行若k 1≠k 2→相交或者若A 1B 2≠B 1A 2且B 1C 2≠B 2C 1或A 1B 2=A 2B 1且A 1C 2≠A 2C 1 则两条直线平行.例1:已知两条直线l 1:4x +2y -7=0,l 2:2x -y -5=0求证l 1∥l 212122∵l 1的斜率为,l 2的斜率为 ∴k 1=k 2∴l 1∥l 2 例2:求过点A (1,-4)且与直线2x +3y +5=0平行的直线的方程?解:已知直线的斜率为-,因为所求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因此它的斜率也是-. 根据点斜式,得到所求直线的方程是:y +4=-(x -1)即2x +3y +10=0 例3:如果直线ax +2y +2=0与3x -y -2=0平行,那么系数a =()A .3B .-6C .-D . 例4:求与直线3x +4y +1=0平行,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为的直线l 的方程? 法一:设直线方程为3x +4y +m =0,交x 轴于点(-,0)交y 轴于点(0,-),由题意可得(-)+(-)=即m =-4, ∴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4=0, 法二:设直线方程为+=1, ∴a +b =,-=-,可得a =,b =1, ∴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4=0B :平时我们已经理解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关系.①同样的先考虑特殊情况:若已知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x =x 1,则求其另一条与它垂直的直线方程.②一般情况:若已知两条直线l 1:y =k 1x +b 1,l 2:y =k 2 x +b 2,相互垂直则k 1与k 2有何关系? α+(π-β)= ∴α-β=- ∴β=α+ 21213232322332373m 4m 3m 4m 37a x b y 37a b 43342π2π2π3tan β=tan (α+)=-cot α ∴tan α·tan β=tan α·(-cot α)=-1∴最后我们得证:若两条直线垂直则k 1k 2=-1.③α=90°时=>β=0°(特殊情况)k 1=0,k 2不存在.或者k 1不存在,k 2=0.例4:已知直线l 1:ax -y +2a =0与l 2:(2a -1)x +ay +a =0互相垂直,求a 的值一、①当α=90°即a =0时,l 2:x =0 ∴l 1:y =0 ∴l 1⊥l 2②当α≠90°则k 1·k 2=a ·(-)=-1 ∴a =1 二、A 1A 2+B 1B 2=0 =>a (2a -1)-a =0 2a ²-2a =0 =>a =1或a =0例5:求与3x +4y +1=0平行,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为7/3的直线l 的方程.(一)设直线方程为3x +4y +m =0,交x 轴于点(-,0)交y 轴于点(0,-) ∴(-)+(-)= ∴m =-4∴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4=0(二)设直线方程为+=1 =>a +b =;-=-=>a =,b =1 ∴l :3x +4y -4=0例6:已知三角形两条高线为x +y =0和2x -3y +1=0且一个顶点C (1,2),求三角形AC ,BC 边所在直线的方程.∵AC ,BC 与两条高线垂直∴AC ,BC 的斜率为1和- ∴边AC ,BC 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 -2=1(x -1),y -2=-(x -1) 即x -y +1=0,3x +2y -7=0《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一、导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熟练识别同位角;2πaa )12(-3m 4m 3m 4m 37a xb y 37a b 433423232.使学生会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二、重点难点1.重点(1)识别同位角.(2)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2.难点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三、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操作---观察---探索如图:3根木条(或硬纸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问:1.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木条a、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与∠1的大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改变图中∠1的大小,按照上面的方式再试一试,当∠2与∠1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二、合作探究:活动一:利用平移三角尺的方法画平行线,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当∠1与∠2相等,直线a、b就;当∠1与∠2不相等时,直线a、b平行吗?活动二: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同位角”,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而成的8个角中,像∠1与∠2这样的一对角称为.请问图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同位角?4归纳:相等,两直线.活动三:例题讲解.例:如图,∠1=∠C,∠2=∠C,请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并说明理由.三、拓展提高:1.∠1与∠C、∠2与∠B、∠ 3与∠ C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截成的同位角?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35°,∠2=145°,问:直线a与b平行吗?四、达标检测:1.如图,∠1与∠B是直线和被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2与∠A直线和被直线所截构成的同位角.2.如图,∠1、∠2、∠3中,和是同位角.3.如图,如果∠B=∠1,根据,那么可得DE//BC;如果∠B=∠2,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那么可得// .4.如图,已知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如果∠BMN=∠DNF,∠1=∠2,那么MQ∥NP,为什么?AB CD EF13256《2.3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应用.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梳理旧知,引出新课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问题:反过来也成立吗?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是对的.反过来,如果两个角相等,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对吗?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二、动手操作,归纳性质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它还是对的吗?(板书)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P Q M N21F ED C B A7如果把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看作是基本事实(公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理证明平行线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例】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求证:∠1=∠2.证明:∵a ∥b ,∴∠1=∠3(__________________).∵∠3=∠2(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板书)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变式】下面我们来证明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请模仿范例写出证明.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求证:∠1+∠2=180º.证明:(略)(板书)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巩固新知,深化理解例1、如图,平行线AB ,CD 被直线AE 所截.(1)从∠1=110º.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2)从∠1=110º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从∠1=110º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例2、如图,已知AB ∥CD ,AE ∥CF ,∠A = 39°,∠C 是多少度?为什么?ab1 2 3 c ab 1 23c ED CB A12348方法一解:∵AB ∥CD , ∴ ∠C=∠1.∵ AE ∥CF ,∴ ∠A=∠1.∴ ∠C=∠A .∵∠A = 39º,∴∠C = 39º.方法二解:∵AB ∥CD ,∴ ∠C=∠2.∵ AE ∥CF ,∴ ∠A=∠2.∴ ∠C=∠A .∵∠A = 39º,∴∠C = 39º.练习1: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的推理填上适当的根据: (1)∵a ∥b ,∴∠1=∠3(___________________);(2)∵∠1=∠3,∴a ∥b (_________________).(3)∵a ∥b ,∴∠1=∠2(__________________);(4)∴a ∥b ,∴∠1+∠4=180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1=∠2,∴a ∥b (___________________);(6)∵∠1+∠4=180º,∴a ∥b (_______________).练习2:教材第51页 随堂练习四、盘点收获,布置作业1、(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研究平行线性质的过程吗?(3)性质2和性质3是通过简单推理得到的,在推理论证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作业G FED C B Aa b12 3 c 49《2.4用尺规作角》教案教学目的:1、经历尺规作角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和研究意识.2、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重点:能按作图语言来完成作图动作,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学难点:作图步骤和作图语言的叙述,及作角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问题的提出如图,要在长方形木板上截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它的一组对边在长方形木板的边缘上,另一组对边中的一条边为AB .(1)请过点C 画出与AB 平行的另一条边.(2)如果你只有一个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二 、新课内容一:(请按作图步骤和要求操作,别忘了留下作图痕迹)(一) 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1)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2)已知:∠10求作:∠AOB ,使∠AOB=∠(二)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倍数:(3)已知:∠1求作:∠MON ,使∠MON=2∠1∠COD ,使∠COD=3∠1(三)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和:(4) 已知:∠1、∠2、∠3求作:①∠AOB ,使∠AOB=∠1+∠2②∠POQ ,使∠POQ=∠1+∠2+∠3③∠MON ,使∠MON=2∠1+∠2(四)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差:已知:∠、∠、∠求作:①∠AOB ,使∠AOB=∠-∠②∠POQ ,使∠POQ=∠-∠-∠③求作一个角,使它等于2∠-∠(五) 综合练习:(通过以下练习,意味着你掌握了作角的真本领,多动一下脑筋,你一定会完成得很出色的)1、已知:线段AB 、 ∠、∠αα1αβγαβγαβαβγβγαβ13211求作:分别过点A 、点B 作∠CAB=∠、∠CBA=∠2、如图,点P 为∠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过点P 作直线EF//BC .3、已知:直线L 和L 外一点P ,求作:一条直线,使它经过点P ,并与已知直线L 平行.4、已知:△ABC ,求作:直线MN ,使MN 经过点A ,且MN//BC .5、如图,以点B 为顶点,射线BA 为一边,在∠ABC 外再作一个角,使其等于∠ABC .(六)小结(七)作业αβLA αβ。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教案新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2、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过程性目标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相交、平行(不相交)的概念,认识对顶角、余角、补角、难点:余角、补角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观察教材P38图片,结合小学知识回答: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__________和__________、二、探究归纳(一)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相关定义(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2)相交线:__________________平行线:__________________2、平行线的表示法:通常用“∥”表示平行、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记作__________,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作__________、【跟踪练习一】判断对错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2、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3、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或射线)不平行就相交、()(二)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1、当用剪子剪东西时,图中哪对角会同时变大或变小?你能说明理由吗?2、这样的两个角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图中这样的角有__________对、【总结】[对顶角]: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1与∠2有公共的__________,且它们的两边互为__________,则这两个角叫做______角、[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踪练习二】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有()A、1个B、2个C、3个D、4个2、判断:(1)顶点相对的角是对顶角、()(2)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3)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4)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三)余角、补角的概念下图中,∠1和∠2有什么数量关系?∠3和∠4有什么数量关系?图①图②1、互为余角:______________、∠1+∠2=______,或∠1=90-______,或∠2=90-______2、互为补角:______________、∠3+∠4=______,或∠3=180-______,或∠4=180-______3、余角、补角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1)定义中的“互为”一词如何理解?(2)互补、互余的两角一定有公共顶点或公共边吗?注意:“两角的和”是指两角的数量关系,与两角的位置无关、【跟踪练习三】1、判断正误:①任何一个角都有余角()②一个角的余角可能是锐角,也可能是钝角()③若∠1+∠2+∠3=180,则∠1,∠2,∠3互补、()2、填空:①若∠1=90-∠2,则∠1与∠2的关系为__________、②30的余角是__________,补角是__________、③若一个角的度数是x,则它的余角的度数和补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____、3、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4、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13还小10,求这个角的余角和补角、三、交流反思:1、数学知识:相交、平行;互为余、补角、2、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四、检测反馈:1、对顶角:________2、互余:两角和为________3、互补:两角和为________4、若∠1和∠2互余,∠3与∠2互余,∠1=40,则∠3等于()A、40B、130C、50D、1405、如图,三条直线AB,CD,EF交于一点,若∠1=30,∠2=70,求∠3的度数、五、布置作业:课本P40 T1~4六、板书设计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一、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三、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七、教学反思1、开放课堂激发潜能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有利于教师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3、巧设问题串打造高效课堂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有效的学习环境、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的设置,题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争取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多向开发,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4、注意事项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搜集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维也是百花齐放,教师应注意捕捉有效信息,从激励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问题,应大胆放手给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有条理表达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视野、。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全章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全章教案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对顶角、补角和余角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理解并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及性质,会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若把剪刀看成是两条相交的直线构成的,那么形成的角中小于平角的角有几个,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对顶角及其性质【类型一】对顶角的概念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解析:选项A中的两个角的顶点没有公共;选项B、D中的两个角的两边没有在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条直线上,只有选项C中的两个角符合对顶角的定义.故选C.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类型二】直接运用对顶角的性质求角度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1=40°,∠BOC=110°,求∠2的度数.解析:结合图形,由∠1和∠BOC求得∠BOF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2的度数.解:因为∠1=40°,∠BOC=110°(已知),所以∠BOF=∠BOC-∠1=110°-40°=70°.因为∠BOF =∠2(对顶角相等),所以∠2=70°(等量代换).方法总结:两条相交直线构成对顶角,这时应注意“对顶角相等”这一隐含的结论.在图形中正确找到对顶角,利用角的和差及对顶角的性质找到角的等量关系,然后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转化.探究点二:补角和余角【类型一】 利用补角和余角计算求值已知∠A 与∠B 互余,且∠A 的度数比∠B 度数的3倍还多30°,求∠B 的度数.解析:根据∠A 与∠B 互余,得出∠A +∠B =90°,再由∠A 的度数比∠B 度数的3倍还多30°,从而得到∠A =3∠B +30°,再把两个算式联立即可求出∠2的值.解:∵∠A 与∠B 互余,∴∠A +∠B =90°.又∵∠A 的度数比∠B 度数的3倍还多30°,∴设∠B =x ,∴∠A =3∠B +30°=3x +30°,∴3x +30°+x =90°,解得x =15°,故∠B的度数为15°.方法总结:此题把角的关系结合方程问题一起解决,即把相等关系的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利用方程来解决.【类型二】 补角、余角和角平分线的综合计算如图,已知∠AOB 在∠AOC 内部,∠BOC =90°,OM 、ON 分别是∠AOB ,∠AOC的平分线,∠AOB 与∠COM 互补,求∠BON 的度数.解析:根据补角的性质,可得∠AOB +∠COM =180°.根据角的和差,可得∠AOB +∠BOM =90°.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BOM =12∠AOB .根据解方程,可得∠AOB 的度数.根据角的和差,可得答案.解:∵∠AOB 与∠COM 互补,∴∠AOB +∠COM =180°,即∠AOB +∠BOM +∠COB=180°.∵∠COB =90°,∴∠AOB +∠BOM =90°.∵OM 是∠AOB 的平分线,∴∠BOM =12∠AOB ,即∠AOB +12∠AOB =90°,解得∠AOB =60°,∴∠AOC =∠BOC +∠AOB =90°+60°=150°.∵ON 平分∠AOC 得∠AON =12∠AOC =12×150°=75°.由角的和差,∴∠BON =∠AON -∠AOB =75°-60°=15°.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余角与补角及角平分线的相关知识,利用了补角的性质,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计算,解决问题一定要结合图形认真分析,做到数形结合.【类型三】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叠放在一起.(1)如图①,若CE是∠ACD的角平分线,那么CD是∠ECB的角平分线吗?并简述理由;(2)如图②,若∠ECD=α,CD在∠BCE的内部,请你猜想∠ACE与∠DCB是否相等?并简述理由;(3)在(2)的条件下,请问∠ECD与∠ACB的和是多少?并简述理由.解析:(1)首先根据直角三角板的特点得到∠ACD=90°,∠ECB=9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出∠ECD和∠DCB的度数即可;(2)∠ACE与∠DCB相等,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到答案;(3)根据角的和差关系进行等量代换即可.解:(1)CD是∠ECB的角平分线.理由如下:∵∠ACD=90°,CE是∠ACD的角平分线,∴∠ECD=45°.∵∠ECB=90°,∴∠DCB=90°-45°=45°,∴∠ECD=∠DCB,∴CD是∠ECB的角平分线;(2)∠ACE=∠DCB.理由如下:∵∠ACD=90°,∠BCE=90°,∠ECD=α,∴∠ACE =90°-α,∠DCB=90°-α,∴∠ACE=∠DCB;(3)∠ECD+∠ACB=180°.理由如下:∠ECD+∠ACB=∠ECD+∠ACE+∠ECB=∠ACD+∠ECB=90°+90°=180°.方法总结:此题主要查考了角的计算,关键是根据图形分清角之间的和差关系.三、板书设计1.对顶角相等;2.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本节课学习了对顶角及其性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画这些角,结合图形说出对顶角的特征.对顶角的识别是易错点,可以结合例题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纠错,不断进步第2课时垂线1.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概念及性质,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2.能够运用垂线的概念及性质进行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是教室的一幅图片,黑板相邻两边的夹角等于多少度?这样的两条边所在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垂线【类型一】运用垂线的概念求角度如图,直线BC与MN相交于点O,AO⊥BC,∠BOE=∠NOE,若∠EON=20°,求∠AOM和∠NOC的度数.解析:要求∠AOM的度数,可先求它的余角∠COM.由已知∠EON=20°,结合∠BOE=∠NOE,即可求得∠BON.再根据“对顶角相等”即可求得∠COM的度数;要求∠NOC的度数,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即可.解:∵∠BOE=∠NOE,∴∠BON=2∠EON=2×20°=40°,∴∠NOC=180°-∠BON =180°-40°=140°,∠MOC=∠BON=40°.∵AO⊥BC,∴∠AOC=90°,∴∠AOM=∠AOC-∠MOC=90°-40°=50°,∴∠NOC=140°,∠AOM=50°.方法总结:(1)由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以得出这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都等于90°;(2)在相交线中求角度,一般要利用垂直、对顶角相等、余角、补角等知识.【类型二】运用垂线的概念判定两直线垂直如图所示,已知OA⊥OC于点O,∠AOB=∠COD.试判断OB和O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由于OA⊥OC,根据垂直的定义,可知∠AOC=90°,即∠AOB+∠BOC=90°.又∠AOB=∠COD,则∠COD+∠BOC=90°,即∠BOD=90°.再根据垂直的定义,得出OB⊥OD.解:OB⊥OD.理由如下:因为OA⊥OC,所以∠AOC=90°,即∠AOB+∠BOC=90°.因为∠AOB=∠COD,所以∠COD+∠BOC=90°,所以∠BOD=90°,所以OB⊥OD.方法总结:由垂直这一条件可得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四个角为直角,反过来,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角为直角,可得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判断两条直线垂直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说明这两条直线的夹角等于90°.探究点二: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如图所示,修一条路将A ,B 两村庄与公路MN 连起来,怎样修才能使所修的公路最短?画出线路图,并说明理由.解析:连接AB ,过点B 作BC ⊥MN 即可.解:连接AB ,作BC ⊥MN ,C 是垂足,线段AB 和BC 就是符合题意的线路图.因为从A 到B ,线段AB 最短,从B 到MN ,垂线段BC 最短,所以AB +BC 最短.方法总结:与垂线段有关的作图,一般是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作图的依据是“垂线段最短”.探究点三: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AC ⊥BC ,AC =3,BC =4,AB =5.(1)试说出点A 到直线BC 的距离;点B 到直线AC 的距离;(2)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多少?解析:(1)点A 到直线BC 的距离就是线段AC 的长;点B 到直线AC 的距离就是线段BC 的长;(2)过点C 作CD ⊥AB ,垂足为D .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就是线段CD 的长,可利用面积求得.解:(1)点A 到直线BC 的距离是3;点B 到直线AC 的距离是4;(2)过点C 作CD ⊥AB ,垂足为D .S △ABC =12BC ·AC =12AB ·CD ,所以5CD =3×4,所以CD =125.所以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125. 方法总结: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过这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垂线段的长度才是这一点到直线的距离.三、板书设计1.垂线的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2.垂线的作法3.垂线的性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本节课学习了垂线的概念和垂线的性质,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要说明两条相交线的位置关系,一般都是垂直.垂线的两条性质中,不要遗漏条件“在同一平面内”,以保证定理的精确性.对于垂线的概念和性质,要让学生理解记忆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1.理解并掌握同位角的概念,能够判定同位角并确定其个数;2.能够运用同位角相等判定两直线平行;(重点,难点)3.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能够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以上的图片中都有直线平行,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同位角【类型一】判断同位角下列图形中,∠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解析:选项A、B、D中,∠1与∠2在截线的同侧,并且在被截线的同一方向,是同位角,即在图中可找到形如“F”的模型;选项C中,∠1与∠2没有公共直线,不是同位角.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两个角是否是同位角的有效方法——描图法:①把两个角在图中“描画”出来;②找到两个角的公共直线;③观察所描的角,判断所属“字母”类型是否为“F”型.【类型二】数同位角的个数如图,直线l1,l2被l3所截,则同位角共有()A.1对B.2对C.3对D.4对解析:图中同位角有:∠1和∠5,∠2和∠6,∠3和∠7,∠4和∠8共4对.故选D.方法总结:数同位角的个数时,应从各个方向逐一观察,避免重复或漏数.探究点二:利用同位角判定两直线平行如图,直线AB、CD分别与EF相交于点G、H,已知∠1=70°,∠2=70°,试说明:AB∥CD.解析:要说明AB∥CD,可转化为说明∠1与其同位角相等,这由∠2的对顶角容易证出.解:因为∠2=∠EHD(对顶角相等),又因为∠2=70°,所以∠EHD=70°.因为∠1=70°,所以∠EHD=∠1,所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熟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探究点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类型一】应用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进行判断有下列四种说法:(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根据平行公理、垂线的性质进行判断.(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正确;(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正确;(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正确;(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正确.正确的有4个.故答案为D.方法总结:平行线公理和垂线的性质两者比较相近,特别注意,对于平行公理中,必须是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直线上一点不能做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但垂线的性质中,无论点在平面内何处都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唯一垂线.【类型二】应用平行公理进行推论论证四条直线a,b,c,d互不重合,如果a∥b,b∥c,c∥d,那么直线a,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解析:由于a∥b,b∥c,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到a∥c,而c∥d,所以a∥d.故答案为a∥d.方法总结:平行公理的推论是证明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理论依据.【类型三】平行公理推论的实际应用将一张长方形的硬纸片ABCD对折后打开,折痕为EF,把长方形ABEF平摊在桌面上,另一面CDFE无论怎样改变位置,总有CD∥AB存在,为什么?解析: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出答案即可.解:∵CD∥EF,EF∥AB,∴CD∥AB.方法总结:利用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证明时,关键是找到与要证两条直线都平行的第三条直线进行说明.三、板书设计1.同位角的概念2.运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解决几何题时,重在分析,应结合图形熟识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本节课的易错点是学生对同位角的识别,对同位角个数的计算,应多加强练习,在不断纠错中提高第2课时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1.理解并掌握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能够识别内错角和同旁内角;2.能够运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观察下列图形:猜想其中任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想想如何证明你的猜想.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类型一】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与∠B是同旁内角B.∠3与∠1是同旁内角C.∠2与∠3是内错角D.∠1与∠2是同位角解析:根据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基本模型判断.A中∠A与∠B形成“U”型,是同旁内角;B中∠3与∠1形成“U”型,是同旁内角;C中∠2与∠3形成“Z”型,是内错角;D中∠1与∠2是邻补角,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方法总结:在复杂的图形中判别三类角时,应从角的两边入手,具有上述关系的角必有两边在同一直线上,此直线即为截线,而另外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边,它们所在的直线即为被截的线.同位角的边构成“F”型,内错角的边构成“Z”型,同旁内角的边构成“U”型.【类型二】一个角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不唯一的图形问题如图所示,直线DE与∠O的两边相交,则∠O的内错角是________,∠8的同旁内角是________.解析:直线DE与∠O的两边相交,则∠O的内错角是∠4和∠7,∠8的同旁内角是∠1和∠O.故答案为∠4和∠7,∠1和∠O.易错点拨:找某角的内错角、同旁内角时,应从各个方位观察,避免漏数.探究点二: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类型一】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所示,若∠ACE=∠BDF,那么CE∥DF吗?解析:要判定CE∥DF,需满足∠ECB=∠FDA,利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判定.解:CE∥DF.理由如下:因为∠ACE=∠BDF,又因为∠ACE+∠ECB=180°,∠BDF +∠FDA=180°,所以∠ECB=∠FDA(等角的补角相等),所以CE∥D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综合运用补角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将已知条件转换为内错角相等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充分运用转化思想.【类型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已知点E在AB上,且CE平分∠BCD,DE平分∠ADC,且∠DEC=90°,试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EDC+∠ECD+∠DEC=180°.再由∠DEC=90°得出∠EDC+∠ECD=90°.由CE平分∠BCD,DE平分∠ADC,可知∠ADC+∠BCD=2(∠EDC+∠ECD)=180°,由此可得出结论.解:AD∥BC.理由如下:∵∠EDC+∠ECD+∠DEC=180°,∠DEC=90°,∴∠EDC +∠ECD=90°.∵CE平分∠BCD,DE平分∠ADC,∴∠ADC+∠BCD=2(∠EDC+∠ECD)=180°,∴AD∥BC.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熟知“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类型三】灵活运用判定方法判定平行如图,有以下四个条件:①∠B+∠BCD=180°,②∠1=∠2,③∠3=∠4,④∠B=5.其中能判定AB∥CD的条件有()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求解,即可求得答案.①∵∠B+∠BCD=180°,∴AB∥CD;②∵∠1=∠2,∴AD∥BC;③∵∠3=∠4,∴AB∥CD;④∵∠B=∠5,∴AB∥CD.∴能得到AB∥CD的条件是①③④.故选C.方法总结:要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首先要将题目给出的角转化为这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再看这些角是否满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类型四】平行线的判定的应用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行驶,那么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为()A.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右拐120°B.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右拐60°C.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左拐120°D.第一次右拐60°,第二次左拐60°解析: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的路线与原路线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同,说明这前后路线应该是平行的.如图,如果第一次向右拐,那么第二次应左拐,两次拐的方向是相反且角度相等的,两次拐的角度是同位角,所以前后路线平行且行驶方向不变.故选D.方法总结: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将实际问题正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即画出示意图或列式表示等,然后再解决数学问题,最后回归实际.三、板书设计1.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2.利用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定两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是平行线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的有力工具,为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初中几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难点之一,更在整个初中教学的数学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具备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但学生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比较薄弱,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2.3平行线的性质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重点)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证明.(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窗户的内窗的两条竖直的边是平行的,在推动过程中,两条竖直的边与窗户外框形成的两个角∠1、∠2有什么数量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平行线的性质【类型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若∠1=∠2,∠3=70°,则∠4的度数是()A.35°B.70°C.90°D.110°解析:由∠1=∠2,可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断出a∥b,可得∠3=∠5.再根据邻补角互补可以计算出∠4的度数.∵∠1=∠2,∴a∥b,∴∠3=∠5.∵∠3=70°,∴∠5=70°,∴∠4=180°-70°=110°.故选D.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性质1,关键是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的数量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线的性质是由平行关系来寻找角的数量关系.【类型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A=∠D,如果∠B=20°,那么∠C为()A.40°B.20°C.60°D.70°解析:∵∠A=∠D,∴AB∥CD.∵AB∥CD,∠B=20°,∴∠C=∠B=20°.故选B.【类型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已知∠1=85°,∠2=95°,∠4=125°,则∠3的度数为()A.95°B.85°C.70°D.55°解析:根据“对顶角相等”得到∠5=∠1=85°,再由“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到a∥b,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得到结论.如图,∵∠5=∠1=85°,∴∠5+∠2=85°+95°=180°,∴a ∥b ,∴∠3+∠4=180°.∵∠4=125°,∴∠3=55°.故选D.【类型四】 平行线性质的实际应用一大门的栏杆如图所示,BA 垂直于地面AE 于A ,CD 平行于地面AE ,则∠ABC +∠BCD =________度.解析:过B 作BF ∥AE ,则CD ∥BF ∥AE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过B 作BF ∥AE ,则CD ∥BF ∥AE ,∴∠BCD +∠1=180°.又∵AB ⊥AE ,∴AB ⊥BF ,∴∠ABF =90°,∴∠ABC +∠BCD =90°+180°=270°.故答案为270.【类型五】 平行线性质与判定中的探究型问题如图,AB ∥CD ,E ,F 分别是AB ,CD 之间的两点,且∠BAF =2∠EAF ,∠CDF =2∠EDF .(1)判定∠BAE ,∠CDE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求出∠AFD 与∠AED 之间的数量关系.解析: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通常需过拐点作平行线.解:(1)∠AED =∠BAE +∠CDE .理由如下:过点E 作EG ∥AB .∵AB ∥CD ,∴AB ∥EG ∥CD ,∴∠AEG =∠BAE ,∠DEG =∠CDE .∵∠AED =∠AEG +∠DEG ,∴∠AED =∠BAE +∠CDE ;(2)同(1)可得∠AFD =∠BAF +∠CDF .∵∠BAF =2∠EAF ,∠CDF =2∠EDF ,∴∠BAE+∠CDE =32∠BAF +32∠CDF ,∴∠AED =32∠AFD . 方法总结:无论平行线中的何种问题,都可转化到基本模型中去解决,把复杂的问题分解到简单模型中,问题便迎刃而解.三、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性质是几何证明的基础,教学中注意基本的推理格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在课堂上,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学数学2.4用尺规作角1.理解并掌握尺规作图的相关概念及作法;(重点)2.能够运用尺规作角,并运用其解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怎样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二、合作探究探究点:用尺规作角【类型一】尺规作图的判断下列作图属于尺规作图的是()A.画线段MN=3cmB.用量角器画出∠AOB的平分线C.用三角尺作过点A垂直于直线l的直线D.已知∠α,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AOB,使∠AOB=2∠α解析:A.画线段MN=3cm,需要知道长度,而尺规作图中的直尺是没有长度的,错误;B.用量角器画出∠AOB的平分线,量角器不在尺规作图的工具里,错误;C.用三角尺作过点A垂直于直线l的直线,三角尺也不在作图工具里,错误;D.正确.故选D.方法总结:尺规作图的判断方法:看作图时所使用的作图工具是否为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如果作图工具是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那么就属于尺规作图,否则就不是尺规作图.【类型二】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如图,已知∠AOB和射线O′B′,用尺规作图法作∠A′O′B′=∠AOB(要求保留作图痕迹).解析:①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D,交OB于C;②以O′为圆心,以同样长(OC长)为半径作弧,交O′B′于C′;③以C′为圆心,CD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D′;④过D′作射线O′A′,∠A′O′B′为所求.解:如下图所示.【类型三】利用尺规作角的和或差已知∠AOB,用尺规作图法作∠A′O′B′,使∠A′O′B′=2∠AOB.解析:先作一个角等于∠AOB,再以这个角的一边为边在其外部作一个角等于∠AOB,那么图中最大的角就是所求的角.解:作法:①作∠DO′B′=∠AOB;②在∠DO′B′的外部作∠A′O′D=∠AOB,∠A′O′B′就是所求的角(如下图).三、板书设计1.尺规作图2.用尺规作角本节课学习了有关尺规作图的相关知识,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全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全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
第二章平行线和相交线
内容二:
议一议:
(1)用剪刀剪东西的时候,哪对角同时变大或变小?
(2)如果将剪刀简单的表示为右图,那么∠1和∠2有什么位置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能试着说明理由吗?
1
2
2
由此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的结论。

学生观察课件
的演示过程,获得直观的体会,在观察中总结出对顶角的特征,并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思考: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的度数
是多少度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小结:(1)余角、补角的概念。

(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

作业:课本P52 习题2.1:1、2、3。

板书
设计
2.1余角与补角
一、导入2、对顶角及其性质四、小结
二、探究新知三、巩固练习五、作业
1、余角、补角的概念1、
2、
课后
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
第二章平行线和相交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
第二章平行线和相交线。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之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和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掌握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2.教学难点:证明平行线的性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2.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

2.几何画板、直尺、三角板等教具。

3.练习题、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性质。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3.1平行线的性质教案新版北师大版.doc

平行线的性质(1)测量同位角Z1和Z5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系?图屮还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图中有儿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4)换另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平行线的性质: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通过测量、猜想、验证,让学生首先在动手探索的过程屮感知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图2-19, 一朿平行光线力〃与加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Z1=Z2, Z3=Z4.(1)Z1与Z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Z2与Z4呢?(2)反射光线臆与上F也平行吗?由Z1 = Z2, Z3=Z4,可以得到Z2=Z4;(2)由Z2=Z 4,可以得到〃C〃莎三、例题例2如图2-21, AB, CD,如果Z1二Z2,那么济'与力〃平行吗?说说你的理由.解:因为Z1二Z2,「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EF//CD. 又因为AB// CD…根据“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所以莎〃AB.例3 如图2-22,已知直线日〃力,直线c//d, Zl= 107°,求Z2, Z3的度「数.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Z2=Z1 =107° .因为c〃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所以Zl + Z3= 180°,所以Z3二180° - Zl= 180° - 107° = 73° .你能判断a//b吗?解:能.因为Z2=75°,所以Z3=180° - Z2=M5° ,因为Z3=180°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图形的性质和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对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几何画板、直尺、三角板等。

2.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实例等,以便于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际情境,如在黑板上画出两辆并排行驶的自行车,提问学生:“这两辆自行车为什么能够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相撞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直线平行。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含解析):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主要介绍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一章节是学生继小学阶段对直线的基本认识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直线性质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两条直线相交的概念及其性质2.两条直线平行的概念及其性质3.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4.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直线、射线、线段等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性质及其应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这些概念,逐步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概念,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并描述两条直线相交的现象,总结相交线的性质。

(2)让学生通过画图、讨论,探索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新北师大版七下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表格教案[1]

新北师大版七下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表格教案[1]

七年级下册数学学科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主备教师使用教师七年级数学学科下册第二单元学科数学主备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七年级数学学科下册第二单元学设计归纳总结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 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 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第二环节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动手画一画1:工具1: 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 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工具3: 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2.1—1 2.1—2记作l⊥m,垂足为点O.记作⊥,垂足为点O.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你有哪些方法?小组交流,相互点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画法。

动手画一画2:问题1:请画出直线m和点A,你有几种画法?问题2:过点A画直线m的垂线,你能画出多少条?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你的发现。

归纳结论:1.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点A可能在直线m上, 也可能在直线m外。

2.平面内,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动手画一画3:请画出直线l和l外一点P做PO⊥l,O是垂足,在直线l上取点A,B,C,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各中线段PO 的长度叫做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第三环节 学以致用, 步步为营 请动手画一画四如图: 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 向B 行驶, M 、N 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两所学校。

问题1: 汽车行驶时, 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

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 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 在图中标出来。

问题2:当汽车由A 向B 行驶时, 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 越来越小?问题3: 在哪一段对M 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 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第四环节 综合应用, 开阔视野2.1—4问题2:第五环节学有所思反馈巩固活动内容: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2.你学到了哪些方法?3.你还有哪些困惑?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基础题: 1. 书P43页习题 2.2 第1,2,3题提高题:2.请学有余力的同学采取合理的方式, 搜集整理与本节课有关的“好重点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2.1.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2.1.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课题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

重点会使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掌握垂线(段)的性质难点能够运用垂线的概念及性质进行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用具教学环节说明二次备课导入一、情境导入如图是教室的一幅图片,黑板相邻两边的夹角等于多少度?这样的两条边所在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讲授新课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垂线【类型一】运用垂线的概念求角度例1.如图,直线BC与MN相交于点O,AO⊥BC,∠BOE=∠NOE,若∠EON=20°,求∠A OM和∠NOC的度数.解:∵∠BOE=∠NOE,∴∠BON=2∠EON=2×20°=40°,∴∠NOC =180°-∠BON=180°-40°=140°,∠MOC=∠BON=40°.∵AO⊥BC,∴∠AOC=90°,∴∠AOM=∠AOC-∠MOC=90°-40°=50°,∴∠NOC=140°,∠AOM=50°.方法总结:(1)由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以得出这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都等于90°;(2)在相交线中求角度,一般要利用垂直、对顶角相等、余角、补角等知识.【类型二】运用垂线的概念判定两直线垂直例2.如图所示,已知OA⊥OC于点O,∠AOB=∠COD.试判断OB和O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OB⊥O D.理由如下:因为OA⊥OC,所以∠AOC=90°,即∠AOB+∠BOC=90°.因为∠AOB=∠COD,所以∠COD+∠BOC=90°,所以∠BOD=90°,所以OB⊥OD.方法总结:由垂直这一条件可得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四个角为直角,反过来,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角为直角,可得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判断两条直线垂直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说明这两条直线的夹角等于90°.探究点二: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例3.如图所示,修一条路将A,B两村庄与公路MN连起来,怎样修才能使所修的公路最短?画出线路图,并说明理由.解析:连接AB,过点B作BC⊥MN即可。

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平行和相交,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4、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重点: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

教学准备实物图片、ppt课件。

我的思考本节内容首先介绍平行线、相交线,在初中数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小学,学生已对平行、相交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在形象上知晓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探索平行、相交的概念,为即将要学习的“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等打基础。

本课又是继“角”及“角的大小比较”之后的内容,是进一步认识角,并认识两角之间的关系,并为寻找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从知识的准备上,学生已认识了角,有了这个基础,对于本课认识做好了铺垫;从难度上,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学会;从知识呈现体系,也是很恰当地;从应用上,学生经常找角的数量关系,应用价值很大.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双杠、铁轨、比萨斜塔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下面的分类提供依据,为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建立模型,探索新知互动探究一、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师生活动:1、请各组同学每人拿出两支笔,用它们代表两条直线,随意移动笔,观察笔与笔有几种位置关系?各种位置关系,分别叫做什么?(选取一个小组的代表上黑板上演示给大家看)(板书:①平行、②相交、③重合,并给出相交线的定义)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交线与平行线
2.3.1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推理论证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 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我们学了哪些判定平行的方法?
【情景导入】
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
【新知探究】
探究一、平行线性质
1、探索活动:完成教材52页探究
2、观察思考:教材52页思考
3、归纳性质:
同位角。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a∥b(已知)
同位角。

∴∠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b(已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

∴∠3=∠5()
∵a∥b(已知)。

∴∠3+∠6=180°()
探究二、证明性质:
1、性质1→性质2:如右图,∵a∥b(已知)
∴∠1=∠2()
又∵∠3=∠1(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2、性质1→性质3:如右图,∵a∥b(已知)
∴∠1=∠2()
又∵()。

∴。

探究三、例
探究四、比一比: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不同?
已知得到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困惑?
1.______叫两直线平行。

2.同位角______两直线平行,两直线_____同位角相等。

3.内错角_____两直线平行,两直线_____内错角相等。

4.同内角_____两直线平行,两直线_____同内角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1.教材20页练习1、2
2.如图:已知∠ADE=60·∠B=60·∠AED=40·
求证(1)DE∥BC (2) ∠C的度数
3
.
3.如图:已知∠1=∠2 求证∠BAD+∠D=180·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
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
“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