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重点总结—香山教育版资料讲解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讲义
山香教育教育教学理论提纲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朱熹(教育由神、天、上帝创造)2.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3.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二)受教育者(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三、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负向功能(消极)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标志: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特征:1.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学校萌芽;夏已有学校的设置“序”“校”;商已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西周的教育;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基本学科: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私学是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学术自由。
两汉时期的教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设立太学(最高教育机构);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开设四馆;九品中正制选士。
教育学1--4(香山教育)重点总结
教育学----------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有四类,神话起源说内有朱熹。
生物起源说内有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此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说内有美国孟禄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内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所持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媒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教育手段等。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的分类有三。
按照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按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原始社会的教育融于各种活动和生产中,具有非独立性,原始的,全民的,无阶级性。
古代的教育发展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发展和封建社会教育发展。
其中奴隶社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增多,内容丰富。
但二者都脱离生产劳动并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中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计即奴隶社会期间。
西周建立官学体系,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
两汉时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此体现了教育社会性的历史性,施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
魏晋南北朝选士制度为九品中正制。
山香教育版的复习资料整理
的全民化; 1. 教育的个体功能体现在哪几方面?( 1) 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心理素质得以呈现。
( 2) 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 3)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2. 简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 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法则的原则。
( 2) 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与教学的原则、方法。
( 3) 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
3. 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永恒性( 2) 历史性( 3) 相对独立性4. 教育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 萌芽阶段( 2) 独立形态阶段(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 4) 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5. 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 终身发展。
( 2) 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十几年来提出的 一种新的教育概念,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 3) 教育的化。
教育化是本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 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容的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 4) 教育的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与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6. 简述身心发展的规律(1) 顺序性(2) 阶段性(3) 不平衡性(4) 互补性(5) 个别差异性7.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2)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3)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
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教育的起源说(单选、判断)名称代表人物核心观点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学说(朱熹)教育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否定社会性心理起源说(美)孟禄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否定目的性,否定社会属性,也不科学劳动起源说马克思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6.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最新版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
2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其不同历史形态、特征(3)继承性:前后相继(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5)独立性:独立于政治经济(6)生产性:(7)民族性:国与国之间的,地域之间的不同(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与负向(消极)功能(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它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意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山香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与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二教育的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3四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19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4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三教育与科学技术四教育与文化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教育制度第四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第四节课程结构第五节课程管理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第七节课程评价第八节课程资源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六节教学模式第七节教学评价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第二节德育内容第三节德育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第五节德育模式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第三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概述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与要求第四节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认知与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和知觉第二节记忆第三节表象与想象第四节言语与思维第五节注意第三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意志与教育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第二节能力第三节人格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四章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迁移第四节知识的学习第五节技能的形成第六节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七节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五章教学心理第一节教学设计第二节课堂管理第六章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学生心理辅导第三节教师职业心理第六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特点及价值蕴含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概述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范畴及规范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第三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第七部分教育教学技能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第一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技能第二节教案的设计技能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第一节课堂导入第二节课堂提问第三节课堂对话第四节教学反馈和强化技能第五节结课技能第三章教学语言表达第一节教学口语表达第二节教态语言表达。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4、教育起源……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教育版教育学带注释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2)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3)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4)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
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教育的起源说(单选、判断)名称 代表人物 核心观点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学说(朱熹) 教育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 (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否定社会性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起源于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否定目的性,否定社会属性,也不科学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 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6.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最新山香教育教学理论提纲讲义及重点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即“德育”。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性(7)生产性(8)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积极)与负向(消极)功能(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三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者天的意志。
(二)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认为教育是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他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他的提出标志在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和动物之间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意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36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终结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教育起源★(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香山教育知识点总结
香山教育知识点总结一、教育目标香山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设定了全面素质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
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下,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课程体系香山教育注重课程的全面发展。
学校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和艺术等科目。
此外,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注重STEM教育,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
通过STEM教育,学校希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香山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校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研究式学习等。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育评价香山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
学校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角度发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
五、教育环境香山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校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注重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沟通。
此外,学校还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情商和社交能力,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香山教育,作为一所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完善的教育目标、多样的课程体系、灵活的教学方法、多元的评价方式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不断探索出一条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道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信在香山教育的培育下,学生们一定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山香——1.教育学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学术自由。
(私学兴起、百家争鸣)……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三教并重。
科举制(隋)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4、教育起源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山香教育整理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于《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可以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是零散的,也可以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是系统的。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3.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是指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与学校中所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4.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5.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和社会的矛盾。
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首先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其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最后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6.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永恒性②历史性③继承性④长期性⑤相对独立性⑥生产性⑦民族性7.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8.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两个条件: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了解自身在实践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使命。
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供的客观要求,并能够引导,促进和规范个体的发展。
9.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10.教育媒介是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从内容上说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重点总结—香山教育版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得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的人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卢梭);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巴格莱、涂尔干)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及其管理规制。
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壬寅学制,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并未正式公布和实施。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日本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中长期规划》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一、加强学强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三、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五、终生教育体系的建构。
教师与学生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教师的职业特点:1学者和学习者 2知识传授者 3示范者 4管理者 5朋友 6研究者。
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教师威信:教师威信实质上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反映,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的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教师威信主要包括:权利威信;信服威信树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仪表、风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知己与朋友。
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 热爱学生;(核心)3 团结协作;4 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素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 语言表达能力;2 教育教学能力;3 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1 高尚的师德;2 愉悦的情感;3 良好的人际关系;4 健康的人格。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2、提高自主反思意识;3 进行教育研究;4、丰富专业知识。
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4、学生是责权主体。
(把学生看做责权主体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师生关系中两种对立观点: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2、儿童中心论(卢梭、杜威)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4、发扬教育民主;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6、提高法制意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叫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类型: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活动课程论(杜威),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随意性、狭隘性特点。
要素课程论(巴格莱)结构课程论(布鲁纳)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目标的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体系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组成。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三、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
【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一、目标模式(美国:泰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提出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1泰勒原理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即1、确定课程目标;2 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安排;3 根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 根据目标评价内容。
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缺乏可操作性):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作为教学的目标;尊重鼓励发展学生个性;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一、目标评价模式(美国泰勒)二、CIPP评价模式(美斯塔弗尔比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决策分享”的民主课程理念;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与办学宗旨;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1、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实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 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 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 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 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 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2 上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板书有序。
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4 课外辅导;5 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性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践活动法、实习作业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情境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