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近体诗用韵特征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7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7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ul.2012
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近体诗用韵特征考
陈大为
(中原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摘 要:唐五代湖北地区诗人所作近体诗基本依其时功令而押,但亦有不合官韵规定的出韵、借韵现象,这些通押现象不仅可以反映唐五代通语在韵类方面的某些特征,某些特殊韵例更是流露出唐五代湖北方音的相关信息。
关键词:唐五代;湖北;近体诗;出韵;借韵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177-02
本文所指的“湖北”是指唐代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西道、黔中道今属湖北省的地区。其中今湖北省西北部属唐山南东道,东北部属淮南道,西南部属黔中道,东南部属江 南西道。根据我们的统计,今存诗作于世的唐五代湖北籍诗人共52位,其中有近体诗存世的共32位,所作近体诗975首,共计975个韵段。①
唐人作近体诗须守功令,一般以《广韵》[1]独用同用例为押韵标准。葛毅卿通过研究唐代试帖诗的押韵情况,证明“唐时场屋诗中同用、独用的韵和《广韵》所规定的相同,应认为是唐时的官韵” [2]。通过对唐五代湖北诗人所作近体诗韵字的系联,我们归纳出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用韵28部。其中阴声韵13部:歌(戈)、麻、鱼、虞(模)、尤(侯幽)、豪、肴、萧(宵)、齐、佳(皆)、灰(咍)、支(脂之)、微;阳声韵15部:东、钟、庚(耕清)、青、蒸(登)、江、阳(唐)、真(谆)、文、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除因以咸摄字入韵的韵段较少,权且将其归入一部外,其余各部均与《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一致,可见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创作,确以唐时官韵为押韵标准。
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虽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用韵恪守功令谨严,但诗人在用韵时仍会出现与《广韵》独用同用的规定相违背的情况。有时违例韵字出现在首句,我们视之为借韵;有时违例韵字出现在偶句,我们则视之为出韵。
出韵乃诗家大忌,应尽可能避免。近体诗中如果出现了这种混押他韵的出韵现象,很可能说明在实际语音中,所出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陈大为(1981-),男,安徽霍邱人,文学博士,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①本文的工作文本为《全唐诗》(彭定求[清],中华书局,1960)与《全唐诗补编》(陈尚君,中华书局,1992)。之韵与本韵之间读音已无区别,作诗之人误以自己的口语代替了韵书规定的押韵标准。借韵实际上是首句出韵。近体诗首句本可不入韵,以邻韵相叶自然也不算违背功令,但也并非任何韵都可随意借之,所借之韵与本韵在实际语音中应当相同或相近。刘晓南先生在研究宋代闽音时指出“近体诗的借韵有实际语音为依据,其语音价值与出韵相侔”[3],可见借韵在语音史研究中亦有重要价值。因此,研究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出韵与借韵现象,不仅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用韵特征,而且有助于我们探究唐五代通语或湖北方音在韵类方面的某些信息。
唐五代湖北近体诗出韵现象共见19例,借韵现象共见31例,以下以十六摄为序进行讨论,摄际通押置于摄内通押之后。我们以王力《汉语语音史》[4]“隋——中唐音系”、“晚唐——五代音系”作为唐代通语的参照系,以此确定唐五代湖北近体诗的出韵和借韵现象所反映的语音情况究竟是属于通语性质,还是属于湖北方音的性质。
一通 摄
本摄共出现11次通韵现象:以东衬钟②1次(张继)、以钟衬东5次(皮日休3、崔道融1、崔橹1)、以冬衬东1次(皮日休)、东冬混叶1次(孟浩然)、东钟混叶3次(皮日休1、孟浩然1、崔道融1)。
《广韵》规定冬钟同用,我们从唐五代湖北近体诗中看不出这种趋势。冬韵字出现两例(冬、农),均押入东韵:皮日休《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叶“冬冬空红笼公东”③,首
②这是采用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中的称述法。“以东衬钟”即指首句借东韵,其余各韵字皆属钟韵,下同。其他凡不以“衬”字称述者,皆属出韵。
③韵目皆为《广韵》韵目,以小字列出,附于相应韵字后。若某韵字下未注韵目,则表示其与后字韵目相同。如此例“空”、“红”、“笼”、“公”四字俱属东韵,故于“公”字下标注韵目“东”一并示之。以下所举韵例皆与此同。
句借冬韵;孟浩然《田家元日》叶“东东农冬童豐东”,“农”字出韵。东冬钟三韵的多次互叶,证明在实际语音中,三韵已经混而不分。
唐时北方通语,东冬钟三韵似乎已经相混。王力将东与冬钟相混的时间定于晚唐五代,认为中唐之前,二者仍有分别。但从湖北诗人的用韵情况看,盛唐诗人孟浩然与张继的近体诗中已经出现东冬钟混用的现象,这或许说明湖北方音东冬钟三韵的合流要早于通语。
二止 摄
本摄共出现10次通韵现象:以支衬微1例(崔道融)、以之衬微5例(皮日休3、崔道融1、崔珏1)、以微衬支之2例(皮日休1、段成式1)、以微衬脂之1例(崔道融)、脂微混叶1例(皮日休)。
从作者的情况看,以上通韵现象均出现于晚唐诗人的作品中。从韵字的情况看,混入微韵的支脂之韵字(枝、支、饥、脂、时、丝、旗、饴、之)既有牙喉音字,又有齿音字;混入支脂之韵的微韵字(衣、闱、飞)既有开口,又有合口。可见这种混押应当是普遍的、成系统的混押,而不仅仅是个别字的合流。王力将支脂之微合流的起始时间定为晚唐,这与湖北诗人的押韵情况相符。唐五代湖北近体诗止摄四韵的混押现象应当是对晚唐五代通语语音的反映。
三遇摄
本摄出现3例通韵现象:皮日休《题包山》叶“图模虚如鱼”,以模衬鱼;皮日休《陈先辈故居》叶“馀居鱼书鱼殊
虞
”,“殊”字出韵;段成式《送穆郎中赴阙》叶“居鱼蹰虞书鱼
”,“蹰”字出韵。鱼虞模三韵的合流是晚唐五代通语的现象,皮、段二人诗中的这三例通韵正是这种语音变化在诗文用韵中的反映。
四臻摄
本摄出现3次通韵情况:皮日休《奉和鲁望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叶“春谆雲闻分裙文”,以谆衬文;皮日休《赤门堰白莲花》叶“巾真门村魂根痕尊魂”,以真衬魂痕;朱放《杨子津送人》叶“津人真斤欣”,“斤”字出韵。
朱放诗出现真欣混押的情况,表明盛唐末期,真欣应当同音。这是通语现象,在杜甫、刘禹锡等人的诗中也有表现[5],王力《汉语语音史》“隋一中唐音系”亦是真欣合部。
皮日休诗谆文互叶的现象应当是对晚唐五代通语语音的反映,而真与魂痕混押则可能是湖北方音的表现。①因为据王力《汉语语音史》的分析,晚唐五代通语真文合部,与魂痕对立,至宋代尚未完全合流。而湖北方音可能先行一步,先于通语实现了臻摄诸韵的合流。
①由于真与魂痕相押仅此一例,且又为借韵现象,借韵有可能是音近相借,因此本例也有音近相押的可能性。
五山摄
本摄共出现5例通韵现象:崔珏《哭李商隐•一》叶“山山
叹干寒坛寒”,首句借山韵;崔道融《溪居即事》叶“船仙湾关删”,首句借仙韵;皮日休《五贶诗•太湖砚》叶“间山然仙莲研先篇仙”,首句借山韵;张继《明德宫》叶“闲山寒寒山山”,“寒”字出韵;段成式《哭李群玉》叶“年先喧元泉仙”,“喧”字出韵。
山摄的通韵现象较为复杂,除桓韵外,摄内各韵均有混叶关系。其中盛唐诗人张继诗中出现的寒山混押,表明至少在盛唐时,湖北方音中寒山二韵已经混同,这要早于通语的发展进程。②而晚唐出现的四例通韵,则似乎表明在晚唐湖北方音中,山摄诸韵已经趋于合流,元韵也已并入其中。
六梗摄
本摄出现4例通韵现象,均为以清衬青:皮日休《鲁望以轮钩相示缅怀高致因作三篇•三》叶“轻清溟腥经醒青”;段成式《醉中吟》叶“声清醒青青”;崔道融《钓鱼》叶“名清
青星青”;崔道融《羯鼓》叶“声清听铃青”。庚青合流是晚唐五代的通语现象,此4例通韵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映。
七咸摄
本摄出现2例通韵现象:咸衔凡混押1次(皮日休)、咸衔严凡混押1次(皮日休),皆为出韵。所混韵字:杴严、严严、帆凡。
王力《汉语语音史》指出,晚唐五代凡韵唇音字并入咸衔,严韵并入盐添。从本摄出韵的韵字情况看,凡韵字的归属与通语相同,而严韵字的押韵表现则可能反映了晚唐湖北方音的实际情况。
八假摄与蟹摄(麻佳通韵)
唐五代湖北近体诗麻佳通韵8次:以佳衬麻3次(皮日休2、段成式1)、麻佳混押5次(皮日休4、孟浩然1),所混韵字:涯、娃。略举3例如下:皮日休《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石窗》叶“涯佳纱霞家麻”;段成式《不赴光风亭夜饮赠周繇》叶“娃佳花牙麻”,皆首句借佳韵;孟浩然《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叶“华麻涯佳斜嘉麻”,“涯”字出韵。
麻韵与佳韵的“涯”、“娃”等字相叶,当是唐五代通语语音的表现。周祖谟在《唐五代的北方语音》一文中指出“麻部,包括麻韵字,佳韵的‘涯’、‘钗’、‘崖’、‘洒’、‘罢’、‘画’等字,夬韵的‘话’字,梗韵的‘打’字”[6]。可见,“涯”、“娃”等字在实际口语中已经与麻韵字相混,因此在诗歌创作中出现了麻佳通韵的现象。从诗人情况看,唐五代湖北诗韵中最早出现这一混押现象的是孟浩然。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的起始时间至少定在初盛唐之交。
(下转190页)
②据王力《汉语语音史》的分析,唐代通语寒桓、删山对立,二者的合流时间在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