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血液++(2)

合集下载

生理题目第三章-血液

生理题目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浆 2. 血清 3.血浆晶体渗透压4等渗溶液 5.红细胞比容 6.血沉7.红细胞渗透脆性 8.生理性止血9.血液凝固 10.凝血因子11.纤维蛋白溶解 12.血型13.凝集原 14.红细胞叠连15.红细胞凝集二,填空题1.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

2.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的正常值是———。

中性粒细胞占——%,嗜酸性粒细胞占——%,嗜碱性粒细胞占——%,淋巴细胞占——%、单核细胞占——%。

3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和———。

4·正常人的红细胞比容,男性为———,女性为———。

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和———,成熟因子主要是———和———。

6·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可导致———贫血。

7.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女性为———,男性为———。

血红蛋白含量女性为———,男性为———。

8·血型是依据———凝集原的类型而定的,临床上最重要的是。

———血型系统。

9.红细胞膜含A凝集原者,其血型可能为———型或———型。

10·输血原则是———。

ABO血型系统的输受关系是———、———和———。

1 l·把红细胞放在1.9%的尿素溶液中红细胞会———。

12·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主要有———和———。

13-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衰老的红细胞主要被———吞噬破坏。

14.白细胞中主要通过吞噬病原菌发挥作用的是———和———,能释放组胺的是———,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的是———。

15·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包括———、———、———、———、———和———。

16·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为———,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为———。

17·正常成人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

60kg体重的人的血量约为———L。

18.一次失血量在———ml以下,而不超过全身血量的———%时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19·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成正比。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生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

⼀、⾎量与⾎液的组成 正常⼈的⾎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体重有60~80ml。

⼀次失⾎不超过全⾎量10%对⽣命活动⽆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液成分:液体成分——⾎浆50%~60% 有形成分——⾎细胞40%~50% 记忆⽅法: 可以认为全⾎中⾎浆与⾎细胞各占⼀半左右的容积,⾎浆稍多于⾎细胞,记成⾎浆50%+,⾎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中的容积百分⽐称为红细胞⽐容,近似等于⾎细胞⽐容)。

⾄于男性红细胞⽐容略于⼥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成的作⽤。

⼆、⾎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

将营养物质运⾄全⾝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浆中的凝⾎因⼦、抗凝物质、⾎⼩板等在机体凝⾎、⽌⾎和抗凝⾎过程中有重要作⽤,是⼀种防御功能。

三、⾎浆的理化特征 1.⽐重:⾎浆⽐重1.025~1.030,与⾎浆蛋⽩浓度成正⽐。

2.粘滞性:⾎浆粘滞性为1.6~2.4,与⾎浆蛋⽩含量成正⽐。

3.⾎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通过半透膜的⼀种吸⽔⼒量,其⼤⼩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的多少,⽽与溶质的分⼦量、半径等特性⽆关。

由于⾎浆中晶体溶质数⽬远远⼤于胶体数⽬,所以⾎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质分⼦构成,其中,⾎浆⽩蛋⽩分⼦量较⼩,数⽬较多(⽩蛋⽩>球蛋⽩>纤维蛋⽩原),决定⾎浆胶体渗透压的⼤⼩。

(2)渗透压的作⽤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管内外⽔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由通过细胞膜(见第⼆章),⽽可以⾃由通过有孔的⽑细⾎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份的转移;蛋⽩质等⼤分⼦胶体物质不能通过⽑细⾎管,决定⾎管内外两侧⽔的平衡。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第三章 血 液 参考答案

第三章 血 液 参考答案

第三章 血 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11.C 19.A 2. D 3. D 4. B 5. B 14.D 6. C 15.B 7. D 8. B 9. B 17.A 10. C 18.A12.C13.D16.D20. 21. B B 29. C 38. D22. D23. A 32. D 41. C24. B 33. B 42. B25. C 34. D 43. C 53. B26. D 35. B 44. B 54. C27. B 36. C 45. A28. C 37. D 46. D30. 31. D C 39. 40. B B47. 48. 49. 50. D D B C 57.B 二、简答题51. 52. D A55. 56. A A1.血液的基本功能有:①运输功能: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所产生的代 谢产物都 需通过血液运输,以满足细胞代谢活动的需要。

②调节功能:机体内分泌细胞分 泌的生 物活性物质,如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活动。

血细胞亦 可合成 、分泌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血液可吸收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参与体温调节。

③ 防御功 能: 白细胞和血浆中的抗体、 补体等物质, 可对抗或吞噬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 血小 板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在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防止小血 管破裂 时发生大量出血。

血液的生理功能与其成分有密切的关系, 如运输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红细胞、血浆 蛋白、 水分等; 血液的调节功能主要借助于血液中含有的激素及血细胞自身合成、 分泌 的激素、细胞因子等;血液的防御功能主要通过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血 小板、 凝血因子等实现。

2.血浆渗透压由大分子血浆蛋白组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 子物质组 成的晶体渗透压两部分构成, 正常值约为 300mmol/L 300mOsm/kgH2O, ( 相当于 770kPa ),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占 99%以上。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五).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1、红细胞流变性 定义: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 流动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即被动 地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少血液的阻 力。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细胞的流变性。 红细胞的流变性是影响血液流动的重要因素,也 是影响体内红细胞寿命和微循环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 2、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 运动时流变性依据强度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和 训练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别。
四.血小板与运动 四.血小板与运动
1、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下来 的小块细胞质。血小板在止血、凝血及纤溶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2、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主要表现有黏着, 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这些特性与血小板的止 血凝血功能密切相关。 3、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以及一般不参加体育 活动的健康大学生,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 数量、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强循环 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4、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度运动下发生,增 加的幅度与负荷强度呈高度正相关。
(四).酸碱度
1、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平均值为7.4.人 体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最大PH值变化范围为6.9~7.8. 2、血浆PH值经常维持相对恒定是由于他是个缓冲 溶液。 3、血液中含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物质,称为缓 冲对,统称缓冲体系。 4、缓冲体系中每一个缓冲对是由一种弱酸与该种弱 酸的盐组成的。 5、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 义。如果PH值的正常范围,就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 而引起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兴奋性及各种生理机能的 絮乱,甚至会出现酸或碱中毒现象。
三.血液的功能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运输 (三).调节

《生理学基础》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基础》第三章 血液

缓冲血液 酸碱度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可塑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 ,使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增大, 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会减弱。
1.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 中,通过比它直径 小的毛细血管和血 窦间隙时,发生卷 曲变形,通过之后 又恢复原状,这种 特性称为可塑变形 性。
等渗溶液是指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常用的等渗溶液: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 液。
(二)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血液是一种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液体组织。
其生理功能: 1.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 2.具有缓冲功能 3.血液中的水分有较高的比热,有利 于运送热量,参与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 4.免疫和防御功能


水:90~92%
溶质:
血浆蛋白
白蛋白(A) 球蛋白(G) 纤维蛋白原(F)
血 液
8~10%
无机盐(电解质)
2. 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
渗透脆性表示。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 反之若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称渗透脆性。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小分子物质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血小板聚集
生理性止血
第三步:血液凝固,形成坚实止血拴: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的
纤维蛋白加入到松软止血栓内,形成牢固止血栓,达到有效的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过程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2 3 4 5




血 细 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难点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简称血沉。血沉 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沉降的距离。 正常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血沉为0~20mm/h。红细胞沉降 率越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 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 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 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 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 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出血时间:临床上用细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 然流出,然后测定从出血到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 作用:判断生理性止血功能。 正常成人出血时间1-3分钟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1.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

2.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α1-、α2、β1-、γ1-球蛋白。

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其中白蛋白为40~48g/L,球蛋白为15~30 g/L。

3. 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出;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1.分为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

红细胞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3.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 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大血管中血液的血细胞比容略高于微血管。

二、血量1.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2.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3.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

4.血量=红细胞总容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量/(1-血细胞比容)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1.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2.血浆的比重为1.250~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二)血液的粘度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2.全血粘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水、酒精、血浆的粘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称为牛顿液体。

第三章血液教案

第三章血液教案

《生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新课内容
二.再与临床病例结合,提出血液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
三.图示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性质,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四.结合临床病理,讲解血细胞的特性。

例如贫血等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复习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2、何为血浆渗透压?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3、重点复习检测
1)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2)红细胞生理特性(例如渗透脆性)
3)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4、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
生理性止血:什么是止血时间?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生理学基础》。

5 第三章 血液

5  第三章 血液

1.黏附
2.聚集
3、释放:血凝因子 4、收缩:可使形成的血凝块回缩 5、吸附:血浆中的多种凝血因子,在发生 黏附时,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利 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
四、免疫防御
免疫系统包括三个方面: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耐受。 (一)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 • 先天性、第一道防线,分两部分: 外部防御-皮肤黏膜 内在防御-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特点:早期对入侵的病原体迅速作出免疫反应、无特异性、不产生 免疫记忆、不可克隆扩增。 • 非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 后天性、第二道防线,有T细胞和B细胞。 • 逐渐发展、有记忆、可克隆扩增。
二、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一)血液的组成
白细胞
血细胞
(占45%)
红细胞 血小板
水(91%~92%)
血浆
(占55%)
晶体物质 溶质 血浆蛋白
(二)血量
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男性5-6升,女性4.5、肾、肺以及静脉丛内。
失血量:成人一次
<10%无明显临床症状;
3、嗜碱性粒细胞: 抗凝血。
参与过敏反应
变形运动和趋化性,吞噬、免疫。 •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白细胞吞噬和消化细菌示意图
三、血小板Platelet
由骨髓巨核细胞脱落的碎片。 形态:呈双凸的圆盘状,体积小,无 核,有伪足。激活后形态不规则。 数量: 正常值:(100-300)×109 / L 当数量 < 50×109 / L时, CaP脆性增 高,易形成出血点。 功能: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修复内皮细胞。
RBC破坏

第三章 血液的流动(2)

第三章 血液的流动(2)
η η
dγ dt
dγ dt
牛顿流体
非牛顿流体
返回
3.2.2 连续性方程 人体内血流速度分布
连续性方程
Sv = 常 量
返回
人体血流速度分布
30cm/s 速度
900cm2 5cm/s 速度 面积
3cm2 主动脉
1mm/s 毛细血管
18cm2 腔静脉
返回
3.2.3 伯努利方程
黏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 对于理想流体
Q h 因为 p2 ≈ 0, v2 ≈ 0,且 1 ≈ h2 1 2 所以 w = p + ρv 1 1 1 2
返回
右心室做功(肺循环: 右心室做功(肺循环:右心室
1 1 w = p + ρv 2 2 1 1 6 2
左心房) 左心房)
所以整个心脏做功
w= w + w 1 2 7 = p + ρv 2 1 1 6
2 2 pA = pB = p0 vA = 0 hA = h 1 2 ρgh = ρvB + w 2
返回
B •
vB = 2g(h −
w ) ρg
将w = 24.5m H2O带入上式 带入上式
vB = 2×9.8×(25.0− 24.5)m⋅s
−1
= 3.13m⋅ s
V = Qt
−1
每小时从出水口排出的水量为
8 L η = v 2 R
返回
πR4 Q= ( p − p2 ) 1 8 L η
泊肃叶定律可写为
∆ P Q= R f
其中
8 L η R = f 4 πR
称为流阻 称为流阻
流阻的大小反映了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 所受阻力的大小. 所受阻力的大小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液》PPT课件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血液》PPT课件
生理学基础(第4版)第三章 血液电子 课件 中职 高教版
9/25/2023
Li Hongyu, Dept. of Physiology, WCUMS
第 三 章 血 液
2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 血量和血液的理化特性
凝血时间:血液自流出至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间. 正常值:2-8分.
(一按 )国凝际血命因名子法 编 号 的 凝 血 因 子
•────────────────────────────
• 编凝血号因子同特义点名 :
编号
同义名
•──────────────────────────── • 因①子除Ⅰ因纤子维Ⅲ蛋外白,都原 在血浆中; 因 子 Ⅷ • 抗 血 友 病 因 子 ( A H F ) ,
• •
因因②子子除ⅡⅢ因凝组子血织Ⅳ酶凝外原血,都致 活是素蛋白质;



•抗血友病球蛋白 • 血 浆 凝 血 致 活 素 成 分 (PTC)
• •
因因③子子因ⅣⅤ子C前Ⅷa 2加缺+速乏素时, 加将速•发球生蛋 血白•,友因因病子子 。ⅩⅪ •
⑵造血原料: 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
了解 哟!
(3)成熟因子
了解
●VitB12、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哟!
(4)红细胞的破坏:
在肝脾被破坏,脾性贫血.
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肾性贫血
二、白细胞
掌握
啊!
(一) 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

《生理学03》教案: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03》教案: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03教案.doc第三章血液简介: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 ...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

ABO血型的分型原则。

熟悉:全血与血浆的概念,血浆蛋白的分类及其生理作用。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交叉配血的概念及对输血的指导意义。

凝血的主要步骤。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凝血因子与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Rh血型系统。

内容概述一、体液的概念体内的水分及溶于其中的各种物质二、体液的分布体液(占体重60%)。

包括细胞内液:为体重的40%;细胞外液:血浆,为体重的5%;组织液为体重的15%三、血液的生理功能(一)运输功能(二)调节体温(三)防御和保护功能教案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水和各种溶于其中的化学物质。

(二)红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男性 40%~50%女性 37%~48%(三)血浆的化学成分:水占91%~92%;溶质占8%~9%。

1.血浆蛋白(60~80g/L)包括白蛋白40~50g/L、球蛋白20~30g/L、纤维蛋白2~4g/L,白/球=1.5~2.5:1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即非蛋白氮(NPN)-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

3.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机酸等。

4.无机盐Na+ 、K+、Ca2+、Mg2+、Fe2+、Cl+、I-、HCO3-、HPO42-、SO42-5.呼吸气体和微量物质(四)全血、血浆、血清的概念1.全血=血浆+血细胞2.血浆=全血-血细胞3.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不含纤维蛋白原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鲜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掌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凝血过程, 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系统 。
2.熟悉生理性止血过程。 3.了解白细胞的分类及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 理功能;凝血因子;影响凝血的因素 重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 源性凝血系统。 难点:血液凝固;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过程。
二、白细胞(WBC) 1、数量与分类
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 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 物形成→松软血栓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释放血小 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在Ca2+作
用 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血管收缩 5-HT、TXA2 血小板激活
凝血系统激活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 活性的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 过敏反应。
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 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4.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 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第一聚集时相:可逆,能迅速解聚。 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后不再 解聚。 致聚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 (1)ADP: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 物质,尤其是血小板释放的内源性ADP ①聚集时相与ADP的剂量有关。 ②耗能,须Ca2+、纤维蛋白原参与。
(2)血栓烷A2(TXA2,PGI2可抑制TXA2) 聚集血小板,缩血管
数量:正常成人(4-10)×109∕L 生理情况波动范围大
分类
嗜酸性粒细胞 0.5%~5% 有粒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0-1%
中性粒细胞 50%-70%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3%-8%
淋巴细胞 20%-40%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与消化
嗜碱性粒细胞 0~1% 参与变态反应
(3)胶原 强致聚剂,只引起不可逆聚集
(4)凝血酶 ①致聚与其剂量呈依赖关系; ②促进血小板颗粒内的纤维蛋白 原释放。
血小板质膜磷脂 磷脂酶A2 花生四烯酸
环加氧酶
血栓烷合成酶
PGG2、PGH2
血栓烷A2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
cAMP↓、Ca2+↑、ADP↑
3.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
体、α-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 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
白细胞变异
生理特性: 变形、游走、渗出、趋化和吞噬等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
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
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
2.单核细胞(monocyte)
中性粒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 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 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 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天。 衰老的血小板在脾、肝和肺组织中被吞噬。
骨髓中巨核细胞增殖与分化、血小板的生成受 一系列造血生长因子的调节。促血小板生成( TPO) 是调节血小板生成的重要因子。
教学目标: 1.掌握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过程;ABO血型
系统、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凝血因子。 2.熟悉影响凝血的因素,输血原则。 3.了解抗凝系统;血量及相对恒定的意义,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初步止血)
纤维蛋白形成
血凝块形成
(有效止血)
(四) 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
血小板是由在骨髓中形成的成熟巨核细胞胞质 脱落而形成。
从原始巨核细胞到释放血小板入血,大约需要 8~10天,进入血液的血小板,一半以上在血液中
循 环,其余的贮存于脾脏。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只在 开始两天具有生理功能,但其平均寿命可有7~14
血细胞生理与形态
三、血小板(platelet/thrombocyte)
血小板: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 有生物活性的小块物质(无核,活细胞)。
(一)形态与数量 形态:双凸圆盘,体积小,直径 2~3m,面积8m2。
正常值:(100~300) 109/L。
血小板过少(<50 109/L) 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过多(>100 109/L) 血栓。
血小板
未活化的血小板
激活的血小板
血小板受刺激时可伸出伪足而变成不规则形状 (扫.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称为血小板的粘附。
2.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第一时相(可逆)、第
二时相(不可逆)。在致聚剂作用下, GPⅡb/Ⅲa 与钙离子、纤维蛋白结合,促进血小板聚集。 cAMP降低、钙离子升高促进血小板聚集。
4.吸附 吸附凝血因子, 增加局部凝血因子浓度。
5.收缩 与收缩蛋白有关。 类似肌肉收缩蛋白系统。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2.促进血液凝固 3.影响纤维蛋白的溶解 4.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 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生理性止血过程:
4.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
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淋巴细胞(lymphocyte) 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T 淋
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 B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 关。自然杀伤细胞参与机体天 然免疫过程。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三)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嗜酸性粒细胞 0.5%~5% 抗寄生虫和抗变态反 应
淋巴细胞
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
3~8%
吞噬、免疫
白细胞变异
变异: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 较大,如:
一天之内,下午较早晨多;新 生儿最高,出生后3天~3月 10×109/L;
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 月经期、妊娠、分娩WBC数↑。
中性粒细胞发育阶段
干细胞 ↓
白系祖细胞 ↓
定向白系祖细胞 ↓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
成熟白细胞
骨髓
白细胞在血液中停留 时间很短,主要在组 织中发挥作用。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FS)
GM-CSF、G-CSF、M-CSF
抑制因子:乳铁蛋白、转 化生长因子-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