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用途管控的实效性研究——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
北京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优化分析

北京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优化分析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人口密集的城市。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迅猛推进,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优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北京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未来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北京土地资源的现状北京市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单位,但是人口密度却是全国最高的之一。
据2019年统计,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151.06万人,而土地面积仅有16410.54平方公里。
因此,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优化尤为重要。
北京市的土地资源主要分为城市集约用地和农村宅基地两种类型。
城市集约用地包括住宅、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占据了大部分面积。
而农村宅基地主要是农民的住房用地,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另外,由于北京市经济发展迅猛,土地的开发利用也相对频繁。
大量的开发项目不仅消耗了土地资源,而且也对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例如,北京市周边的许多地区因为开发项目导致水源和土地的严重污染。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北京市已经付出了较大的努力来管理和优化土地资源,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以下列举几个最为严重的问题:1. 土地使用过于集约化虽然城市集约用地在北京市的总土地面积中占比较大,但是它们的密度却过高。
许多地区的楼房和商业建筑非常紧密,导致道路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2. 农村宅基地闲置由于城市的发展导致的农村人口外迁,部分农村宅基地出现了闲置的现象。
这些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 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消耗量也相应增加。
一些开发项目对土地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
三、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北京市土地资源管理和优化的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以下列举几个可行的解决方案:1. 加强土地资源的分类管理划分土地的不同类型,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合理布局和规划土地。
例如,城市集约用地和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应该有所不同。
北京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北京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土地日益紧缺。
为了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北京地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亟待加强。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北京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北京地区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农村两个领域,其中城市土地占比较大。
随着城市化的扩张,部分农村土地也被城市所吞噬,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
目前,北京地区的土地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建设用地北京市作为中国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市建设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建设用地一直是当前土地利用中占比最大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完善土地利用政策,盘活闲置土地,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耕地北京地区资源不丰富,耕地面积有限,因此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也尤为重要。
政府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加强耕地的保护和管理,推行“节约集约利用耕地”的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3、生态用地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日益加剧,生态用地的保护和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北京地区的生态用地包括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政府不断加强对生态用地的保护,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北京地区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尽管政府不断完善土地利用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北京地区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1、土地资源分散化,管理难度大北京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分散,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分布。
因此,政府在土地资源管理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协调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2、土地利用不够科学,浪费现象普遍目前,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在建设用地中,政府还存在着对建筑面积的过度扩张,浪费土地资源;在农村中,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土地富裕、人口富裕、支出富裕”的现象,浪费了大量的农村土地资源。
3、土地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北京地区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府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手段。
城市土地供给的规划调控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1 1 土 地 市 场 调控 的 原 因 .
() 2 规划分区的作用机理 在土地供 给方 面 , 当规 划将 相互 之间 有冲突 的土 地用途 分 开并使土地不能任 意转 换用 途时 , 将导 致在某 一时 期 内某一 这
在理想状态下 , 通过 市场 机制就 可实 现生 产要 素的优 化 配
例揭示 了城 市土地供给规划调控存在 的问题 , 立足 于现行 的规划调控制度 下 , 并 对城 市的土地供 给调控机 制提 出几点建议 , 建议的核 心是强调规划调控 中市场经 济手段 的应用。
[ 关键词】 土地供给; 规划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 北京市 [ 中圈分类号】92 C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5 39 (060 —07 — 3 10 — 4220 ) 4 10 0 作者简介: 燕新程,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博士生, 男, 研究方向: 城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 严金明,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 男,
而提高了城市土地价值。 【土地价格的升高, 2 J 促使城市开发活动
从 节约成本角度考 虑 , 向于使用更多 的资 本和较少 的土地 , 倾 于
是城 市的建筑密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度 提高。 在 图中 , 规划 在 u1 处设置 了城 市发展边 界 , 代表在 没 有 城市发展边界 的情 况下 , 市土地价值的变化 曲线 , 1 城 R 代表 在确 定城市发展边 界 的情况 下 , 市土地价值 的变化 曲线 , 城 梯度变化 曲线 R 中的那个垂直缺 口可衡量规划的这一效应 , l 缺口越大,
城乡结合部的地域识别与土地利用研究——以北京中心城地区为例

理 的具体国情 ,寻找一种简明的地域识 别方法 .
成 为开 展 城 乡结 合 部 问 题 研 究 中 的基 础 问题 。此
外 城 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问题相 当尖锐 .能否
选 择 新 的视 角 和 方 法 .对 其进 行 深入 研 究 .也 是 学术界关心的命题 。 笔 者试 图 在 总结 城 乡结 合 部 内 涵和 地 域 辨 识 的 相 关研 究 的基 础 上 ,以 土 地 权 属 利 用状 况 为 切 入 点 .提 出一 个 简 化 的 城 乡结 合 部地 域识 别方
p s e tv r ni e onsr c i nst a er p c i e ofu ba z d c t ton de iy nd u p op ry fg s sn e o ft e h d nds a r e t ht,u ig m t dso i h hr s ol a p — tal i ove l .The ou san n r e s i h sa e ray tt di g p oblm n t i a r n h i a e r h n a al e na an s r a dt e rc us sa et e n yz d i l d u epe- s c i sby G I ool . c upl nd c o sa e pe tve S t s A o e ofi i atr r h nde i ne t e sg dt de c i n ca sf t o s rbea d ls iyi l ifr whied fe- e i ll d us taegesa epr pos d a c d n t nta an e sr t i o r e c or i g o h l s i a i t ec a sfc ton. i
北京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关键 词 : 支持向量机 ; 土地 利用变化 ; 城市建设
中图分 类号 : S 1 2 7
随着人 口、 资源和环境问题的 日 益突出, 土地利 用 和土地覆 盖 变化研 究 已成 为全球 环境 变化研 究 的 前沿和热点领域 - 1 一 】 。城市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聚 集地 , 其土地利用变化较 为频繁 , 随着经济的发展 , 城市人 口不断增加 , 城市 中人地关 系更为紧张。如 何实现土地资源 的合 理利用 做到耕地资源的 占补 平衡 , 是众多人非常关心的问题和焦点 , 而研究城市 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
区面积 1 2 8 9 . 3 k m , 城 区 内包 含 东 城 区、 西 城 区、 海 淀区、 朝 阳 区、 丰 台区 、 石 景 山 区。
1 . 2 数 据介 绍 . 图 1 技 术流 程
2 试验过程
2 . 1 S V M 分类 方法 介绍
本次试验采用 的是 1 9 9 9年 、 2 0 0 3 年 以及 2 0 1 0 年的北京市近城 区 L a n d S a t T M( 影像数据 由国际科 学数据服务平 台免 费提供 ) , 数据采集时 间分别为 1 9 9 9年 7月 1日、 2 0 0 3年 5月 2 5 日以及 2 0 l 0年 6
月 5日, 该时间段 内, 植被生长状态 良好 , 数据采集 月份接近 , 很大程度上减少 了光谱信息差异带来 的 分类结果的差异 , 本次试验中采用 7 , 4 , 2波段进行 融合研究。
1 . 3 此次试 验 的流程 ( 如 图 l所示 )
遥感影像收集
J r
大气校正 、几何配准
1 0 0个左 右 的像 元 作 为 评 价 因子 , 得 出 如 下 评 价 结
北京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北京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北京市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对于全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北京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第二章:北京土地资源概况北京市位于中国华北平原中北部,有长城、故宫等著名旅游景点。
目前,北京市的土地面积大约为1,680平方千米,人口数量超过2100万。
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为1250人左右,属于较大城市范畴。
同时,由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政治和文化中心,所以在国家的重大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土地资源方面,北京市的土地利用采取了严格的划分方式。
其中,市区和周边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作为城市用地进行利用,而其他地区主要为农业用地、林业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总体来看,北京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率较高,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和平衡。
第三章:北京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1. 城市用地开发北京市的城市用地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周边的开发区,主要用于房地产、商业和工业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因为任何一方面的过度发展都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而在城市用地开发时,开发商和政府不仅需要考虑房屋建筑的效益,也需要考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比如交通状况和空气质量等。
2. 农业用地和林业保护北京市除了市区和周边的发达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农业和林业等资源,相应的土地利用主要是针对这些领域的。
其中,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市郊和周边的村庄,而林业保护主要集中在西山和北山等环境优美的山区。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开发要求,北京市在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需要对农业和林业进行适度的开发,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3. 野生动物保护作为城市的生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保护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尽管城市不同于森林或草地等原生态环境,但在北京市的公园和山区内,依然存在大量的野生动物资源,这也是需要重视和保护的。
公众参与对控规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

公众参与对控规调整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张磊王心邑【摘要】随着《行政许可法》和《城乡规划法》颁布,公众参与已成为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过程中的法定程序,然而,就其实施情况和对最终的控规调整决策的影响尚待系统评估,而已有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系统定量的分析。
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地区为案例,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于控规调整过程中公众参与结果和对规划管理部门决策的影响进行系统定量分析。
研究发现在程序上,引入公众参与表现为嵌入原有的控规调整程序,而非对原有开发控制体系的颠覆。
第二,控规调整过程中原有以专家和管理人员为主的集体决策模式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公众参与对控规调整决策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关键词】控规调整;公众参与;嵌入型制度变迁1.引言过去30 年,我国城市化高速推进,全球5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超过1/4 都在中国。
中国城市化引起城市经济、社会变革的深刻变革:居民迁移频繁,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单位社会服务功能弱化,传统单位社区正逐步弱化或减少,综合社区的数量正逐步增加;由此带来城市开发主体和利益相关者日益多元化,因城市土地开发与建设所引起的矛盾纠纷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冯健,2007)。
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作为协调城市各方开发利益的公共政策,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是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平台,已成为日常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法律文件。
控制性规划编制属于规划编制环节,然而控规调整则与具体土地项目开发联系更为紧密。
作为开发控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控规调整与大范围进行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控规修编不同,控规调整主要针对控规中一个或几个地块的土地利用性质、容积率、道路走向等指标进行调整。
一般由开发单位或与开发利益相关个人提出申请,必须经过申请、受理、论证、审查、公示等程序由规划管理部门同意或否决修改许可。
控规调整已成为各地规划部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协调土地开发各主体利益的重要手段,并已建立控规调整的日常工作机制,例如,北京建立的“控规动态维护”,深圳“动态修订机制”,广州“动态更新维护”,哈尔滨“动态调整”和南京的“调整动态性和实效性”(邱跃, 2007)。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实例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实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以北京市的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为例,探讨城市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及其解决办法。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和经济中心,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城市化使得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城市土地的供应却有限,导致土地资源的紧张局势。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合理用地现象也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
一些农田、林地和湿地被迅速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
此外,城市化还给土地资源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负面影响。
面对城市化带来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北京市制定了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布局各类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北京市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恢复了大量的退耕还林还湿地,并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保护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北京市还加强了土地利用权的管理,严格控制土地转让和使用,防止土地资源的乱占和滥用。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北京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
北京市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其次,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量的退耕还林还湿地项目得到实施,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此外,土地利用权的管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防止了土地资源的乱占和滥用。
然而,北京市在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北京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北京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摘要: 本文以北京市城八区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1988年、1998年和2008年三期landsattm遥感数据,研究分析北京城八区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以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土地转移矩阵作为指标,分析北京城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揭示该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速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方向,最后结合研究区的自然环境、交通、社会及政策制度等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驱动力分析;1.引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能体现人类活动的过程,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作用机制的认识。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1-4]。
我国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的过程使得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发生。
因此,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正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3-5]。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着愈来愈多的人口的涌进,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势必影响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
因此,近几十年来,对北京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春阳、夏兵、牛树奎都对北京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做出了研究分析,但是研究的时间段多是截止到2002年左右,而如今城市都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北京又历经了2008年的奥运会,其适宜的条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导致土地需求量的增加,这也势必带来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
2.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2.1研究区概况北京市地处华北大平原的西北部,其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地理位置为北纬39°26′至41°03′,东经115°25′至 117°30′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旧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调控及动因——以北京市中心城储备用地的规划调整为例

如 :部分学者采用轨道交通站点影 响范 围内房地
B in n e i ewe n 1 9 n 0 6 ti ej gin rct b t e 9a d2 0 . hs i y 9
【 中图分类号l F 9 一 23 【 文献标识码】A p p rc n u t il td n ter sr e a d a e o d csafed su y o h ee v d ln ao n 1 rI isain Th e u1 n1 howsm e ru dmital t tt s o e r s to v s
旧城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调控及动因
— —
以北京市 中心城储备用地 的规划调整 为例
L AND USE CONTROLAROUND RAI AN T S1 TI N OL L TR SI A ON I D URB AN DI TRI A S C CA TUDY OF RE SE S SER VED L AND P AN ADJ TM E I I L US NT I BE J NG’ N SI NNE Cn R
尤其是历史风貌保护要求高 、原有基础设 施配备
相 对不足的区域 是否有普适性 .却值得探讨 过 往 ,轨 道 交 通 站 点 对 土 地 利 用影 响 的
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两 类 :一是 单点 局部 性 研究 如 :一些学者开展不 同地段 、不 同车 站类型的划
分 ,及 其 周 边 地 块 不 同 开 发 强 度 的研 究 (h-sn C i e
Ling a
.
mo e c mme c a ie , a g ri i e a d at n a e r o r il d l r e n sz n t u t d z e i n e st y dit n e n i t n i b s a c .Ho v r h u e r y we e ,t e r l s a e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优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优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对土地进行有效的利用,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土地利用规划和优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
本文立足于北京市,探讨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优化的研究。
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但是,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北京市的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城市用地面积已经超过了170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2.5%。
其中,居住用地面积最大,达到了1000平方公里,占用了全市土地面积的30%。
而且,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逐渐紧缩,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导致城市的空间利用率较低,造成了土地浪费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二、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GIS作为一种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可以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土地数据。
通过GIS技术,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土地利用规划和优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GIS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土地现状的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土地的真实情况,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2、土地利用规划制定GIS可以帮助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包括选址、用地分配、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借助于GIS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土地的可利用性,确定合适的土地用途,进而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化。
3、土地利用模拟GIS可以对土地利用模拟进行分析,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进行评估。
通过GIS技术,可以模拟出不同的土地利用情况,从而评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为制定合适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参考。
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与优化实践基于GIS技术,北京市采用了一系列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优化方案,使城市的土地利用更加高效、科学和合理。
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1.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根据北京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北京市建设用地率为19.94%,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237万元/公顷,地均工业产值为117.6万元/公顷,地均GDP为48万元/公顷,与2005年的41.96万元/公顷相比较,增长了14.3%,更远远高于国家平均的2.20万元/公顷,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3万/公顷,均居于全国前列,表明北京市土地资源的投资强度与效益都是比较高的。
北京市山地多,平原少,后备资源不足,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3.5%之多,达10417.5平方公里,环绕市区平原面积仅占32%,土地利用率高达85.5%,这不利于北京市城市的扩展和建设用地的开发。
2.北京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2.1耕地面积减少过多近年来,随着城市郊区化浪潮的推进,北京市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造成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迅速减少(见图1),尤其在2000~2002年,3年间耕地减少了8万公顷。
2006年北京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22亩,全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则为1.48亩,北京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的1/7,地均农业产值为1630.7元/亩。
图1北京市耕地面积的变化图12.2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北京市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为355.4XFa方米,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0平方米的标准,也高于上海市人均用地面积为253平方米的指标。
农村居民点数量比较多而且相对比较分散,以及农村的违规建设用地较多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均用地面积超标,从而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
此外,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利用农地开发销售商品住宅,即“小产权房”的问题突出。
调查显示,2006年,北京市65000宗乡村建设用地中,8000多宗由区县审批、3000多宗由乡镇“审批”,其余50000多宗则是村组自行“审批”,涉及土地面积达488平方公里。
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开发研究

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开发研究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的不断发展,土地的利用和开发也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制定一份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也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份长期的计划,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在未来几年内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实施措施。
本文将着重探讨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土地开发研究。
首先,要了解土地开发的含义。
土地开发可以理解为将土地从未利用状态转变成为可用状态,供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所使用的过程。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开发是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规划必须考虑如何使尽可能多的土地得到最好的利用,以便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
在土地开发的研究中,必须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定位。
如北京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围绕城市的“三环、五环”主轴进行设想和规划。
同时,可以从发展方向、空间布局、用地结构、建设措施等方面展开思考。
这些因素对于土地开发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
其次,土地开发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之一,也是土地开发的主要考虑因素。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将建设与生态相融合,在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和景观能力,为市民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地质条件的分析也是土地开发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要考虑到土地的自然环境与地质条件,分析土地的沉降、地质灾害等因素。
在建设中需注意地基处理、规避和防灾等问题,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和城市的稳定发展。
最后,在土地开发研究中,应该注意到城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文脉。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合理排布和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区、公园绿地、历史文化街区等公共空间,保持现有街区的风貌,避免一刀切的规划,注重整体的人文气息。
综上,土地开发研究是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生态环境、地质条件、文化议题以及面对的外部现实挑战,制定一份合理和可行的规划,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土地储备成本管控效能对策——以北京市为例

调查研究RESEARCH协办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委宣传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司法局各级人民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所批准的权限范围内,通过收回、收购、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并对其进行储存或开发,同时向社会提供各类建筑用地的行为称为土地储备。
在对土地储备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成本不仅包括前期费用、征地补偿费及相关税费、收购补偿费、房屋征收(拆迁)补偿费及相关费用,还涉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利润或管理费、两税两费、审计费、清算费用等。
从开发角度看,总体上土地储备成本包括土地使用权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及土地持有成本。
土地储备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资金补充体系不健全。
我国土地储备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政府预算资金、土地出让收入、发行债券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
目前,我国用于土地储备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预算资金,财政拨款是政府部门为保证土地储备体系顺利运行,而对土地市场进行的宏观调控手段。
但由于土地储备需要投入的资金量大、资金应用周期长等原因,致使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土地储备对资金的需求,导致其在土地储备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
同时,国家财政部门对于资金的拨付通常有固定的投资计划,会根据所制定计划进行资金拨付,所以财政拨款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储备的运行。
此外,政府资金拨款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相对较大,加之土地储备运作周期较长,地方政府财政的实际收入远低于其支出,这使得政府财政部门拨款的土地储备资金来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如果政府的支出和收入[摘要] 土地储备是土地资源管理中极为关键的环节,对于调控土地市场、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资源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采取措施提高土地储备成本管控效能是极为重要的。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对土地储备工作给予了支持,但依旧存在缺少资金补充、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财务成本高、土地储备周期长、成本资金难以回笼等方面的问题。
基于此,要完善土地储备资金结构,构建土地补偿定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扩宽融资渠道,减少土地储备成本支出,压缩土地储备周期,提高土地出让速度。
《2024年北京居住用地管控与住房调控政策执行路径研究》范文

《北京居住用地管控与住房调控政策执行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居住用地的有效利用与住房市场的调控变得尤为关键。
作为中国首都,北京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大都市之一,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居住用地管控与住房调控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居住用地的管控措施以及住房调控政策的执行路径,以期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居住用地管理和住房市场调控提供参考。
二、北京居住用地管控现状首先,北京作为首都,其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居住用地管控的必要性。
为保障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北京政府对居住用地的供给、分布、容积率等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控制。
北京市政府在总体规划中明确了各类用地的比例和布局,严格控制非农用地转为其他用途。
二是供应控制。
政府通过土地拍卖、招标等方式控制土地供应,保证土地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是环境控制。
政府在规划中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住房调控政策执行路径面对日益严峻的住房问题,北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住房调控政策。
这些政策的执行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
政府根据市场情况和城市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住房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限购、限贷、土地供应等。
二是政策宣传。
政府通过媒体、公告等方式,将政策内容传达给公众,让公众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
三是执行监管。
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这些机构包括住建、规划、国土等部门。
四是市场反馈。
政府通过市场反馈机制,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市场反应,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北京在居住用地管控与住房调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部分地区在执行政策时存在“走过场”现象,未能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
二是土地资源稀缺。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愈发凸显,给居住用地管控带来压力。
三是市场需求复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给住房调控带来挑战。
城市土地管理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城市土地管理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东丰县国土资源收购储备交易中心,吉林东丰__)城市土地是一个由陆地、水面和其上下特定空间组成的自然复合体。
在我国,城市土地是国有的。
首先,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自身的特性要求强化城市土地的管理,其次,城市土地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也需要强化对城市土地的管理。
最后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需要科学地规划城市土地,使其在城市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差异性由于城市功能区划的不同,城市土地也具有显著的差异,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各功能区之间的土地分布也有差异。
按照功能划分,城市分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每一个区的地理位置都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市中心和郊区。
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土地的地域特征,做好前期调查和分析,使土地得到合理的规划和使用,以降低资源的浪费,加快城市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形象和面貌。
2.稀缺性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口涌入,使得城市土地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压力,可以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越来越紧缺。
为了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促进城市向前发展,有关部门必须对土地进行再规划与处置。
3.区位效益性土地区位效益是指某个地区某个行业的集聚度,通过对该地区经济利益的分析与讨论,可以对该地区的工业发展状况进行正确的预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进行科学的调控,以降低资源的浪费和消费。
控制好土地的区位效益,是实现城市发展、实现城市规划目标、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土地规划是一种规划工作,它可以使人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对已有的社会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改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便利。
土地规划是一种以系统化的方式来优化土地使用结构、保护环境、使土地资源得以有效利用的方法和方式。
城市土地规划要立足于全局,遵循系统发展的思想,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达到城市土地的最优配置。
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防止资源和土地的浪费。
《2024年北京居住用地管控与住房调控政策执行路径研究》范文

《北京居住用地管控与住房调控政策执行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面临着居住用地紧缺和住房调控压力巨大的问题。
为保障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促进居住用地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北京实施了一系列居住用地管控与住房调控政策。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居住用地管控与住房调控政策的执行路径,分析其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北京居住用地管控现状(一)政策背景北京政府针对居住用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土地供应、规划布局、容积率、绿化率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优化居住用地的使用效率,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二)执行情况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规划审批等手段,对居住用地进行严格管控。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监管,确保其按照政策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三、住房调控政策执行路径(一)限购限贷政策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北京实施了限购限贷政策,对购房者的购房资格和贷款额度进行限制。
这一政策有效抑制了投机性购房需求,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二)土地供应与分配政策政府通过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和分配方式,优化居住用地的布局和供应量。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租赁市场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租赁住房,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住房需求。
四、政策执行效果及问题分析(一)政策执行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北京的居住用地管控与住房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房价涨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居民的住房需求得到了有效保障。
同时,政策还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问题与挑战尽管政策执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部分地区存在供需失衡、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违规行为,破坏了市场秩序;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五、对策建议(一)完善政策体系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居住用地管控与住房调控政策体系,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维护的实践与探索

北京市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动态维护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一、形势和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做了进一步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近年来,北京城市经济快速上升,建设速度持续加快,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发展期。
要贯彻落实胡总书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具有开创性的先进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加以体现并落实,城市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去应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去满足和适应各种新需求和新事物。
一是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
在京中央单位、首都各项事业和功能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就业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城市规划在努力满足各方面需求的同时,需平衡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长、短期利益,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约束的矛盾。
二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建设- 1 -方式和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城市规划必须不断加以改进,适应市场选择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是适应社会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需要。
利益主体和人民群众要求深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与传统的“精英”决策模式的矛盾逐渐突显。
《行政许可法》、《物权法》等法律的出台,要求城市规划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和公开透明,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需求,推进社会和谐公平。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任务是: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规划,首先是城市规划要尽快完成从技术文件向公共政策的转变。
过去,城市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主要侧重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而当前的矛盾往往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方面综合解决。
其次是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多种利益主体的载体和协调者。
第三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法规的相对滞后要求城市规划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变化。
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保护问题越来越凸显。
耕地是社会生产的基础,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质量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大都市区域作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模式,其土地利用问题更为突出,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人口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程度高,耕地保护难度也越来越大。
房山区是北京市的一个重要城区,其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问题也具有典型性,因此以房山区为例深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北京市房山区大都市区域的耕地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包括耕地保护政策、耕地利用现状和耕地质量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分析。
2.分析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对耕地保护的影响、政策落实不力等方面。
3.提出针对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包括政策调整、耕地保护措施和加强法律制约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和统计数据的搜集,结合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保护措施。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深入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研究成果也有望为全国大都市区域的耕地保护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东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何?

东城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如何?一、城市建设用地东城区是北京市的中心城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显得尤为重要。
东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商业、居住和公共设施等领域。
1. 商业用地:东城区拥有众多的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如王府井大街、东单商业区等,这些地区成为了国内外游客购物、观光的重要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用地不断扩大,新的商业区域不断涌现。
2. 居住用地:东城区作为北京市的核心地区,居住用地紧张。
为了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政府积极推动居住用地的开发建设,加大住房供应。
同时,东城区也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四合院和胡同,这些独特的居住形式为东城区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3. 公共设施用地: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东城区大力发展公共设施用地。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类学校、医院、银行等基础设施,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二、建设用地与保护用地的协调城市发展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要保护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
东城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协调。
1. 历史文化保护:东城区是北京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政府加强了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努力维护了东城区独特的历史魅力。
2. 绿地保护:作为中心城区,东城区的绿地面积有限。
但是,政府及社区非常重视绿地保护,并不断增加绿地空间。
特别是在一些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时,增加了绿地区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土地利用的持续优化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东城区不断优化土地利用,改善城市环境。
1. 产业结构调整:东城区逐渐将重点从传统产业转向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这种结构调整不仅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也改善了城市环境。
2. 城市更新:东城区利用旧城区改造,促进城市更新。
通过破旧立新,不断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功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3. 交通优化:东城区注重交通体系的建设和优化,通过扩建道路、地铁等交通设施,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人们的出行便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实施结果评价是城市规划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实证技术的研究方法,将 规划实施一段时间后所形成的结果与规划编制内容进行比较,判断其是否得以有效实施,并 进而对规划编制方法提出改进[1]。根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对控规实施效果的研究非常有限 [2],特别缺乏对土地利用现状与控规编制的目标、内容之间关系的研究[3]。用途是土地利用 的核心,也是控规管控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在北京中心城区范围内选取典型 案例,对用途管控的结果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在现行的控规编制体系下,对城市土 地用途的实际状况进行梳理,并重点与规划编制内容进行对比,比较控规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北京目前整体的土地利用形态和结构的分析,归纳出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北京传统的居住区由四合院住宅构成,直到建国之前,城市的居住空
间主要以四合院和一些简易平房为主。20 世纪 50 年—60 年代为适应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北京开始建设多层住宅。规模性的建设居住区则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三环、西郊和西
城市土地用途管控的实效性研究 ——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1
王卉
摘要:实施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对控规实施效果的研究非常有限。以用途管控为研究内 容,在北京中心城区选取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土地用途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规划编制 内容进行对比,对控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建立评价实效性的三个层次:规划用地性质的一致性、实现 规划意图的有效性和规划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而对控规编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土地用途,管控,控规,实效性
北京传统的商业区主要集中在前门、王府井等地。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除建设一批商场 外,北京并没有系统的商业区规划和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城市商业 区逐步发展并形成多层次的商业体系。商业区主要由各种类型的商业、服务机构、办公等用 途组成,本研究根据空间区位、主要承担的职能、服务范围、规模差异将商业区分为城市中 心商业区、城市商务区、地区性商业区、社区商业等不同等级。此外,城市还存在各种从事 某些特定商业服务、具有明显特色的商业地区,如城郊商业区、传统商业区、专业型市场、 批发市场、特色商业街等。其中很多地区往往早期为自发形成,但目前已成为一种具有特色 的土地利用类型,需要在规划中予以关注。
不同时期的居住区分布图
不同住宅类型的居住区分布图
不同类型的商业区分布图
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分布图
图 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
图 3 主要选取的典型调研案例
3 用途使用的现状特点
首先,用途的类型和规模是构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核心要素。以商业区为例,城市中
心商业区服务范围为整个城市,主要位于城市的地理中心,其主要进行各种大规模商业零售
4.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规划评价的层次,对控规实效性进行分析。
整体的土地利用结 构和形态
典型的土地利用类 型
选择典型地区进行 调查
建成地区/土 地利用活跃
典型形态/空 间边界完整
易获取基础资 料
便于观察的熟 悉地区
历史 演变
规划 编制
用途 现状
规划 实效
2.2 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
图 1 研究方法流程图
活动,附带服务、餐饮、休闲娱乐等用途。城市商务区主要是居民主要的就业场所,从事大
规模商务办公活动,因此主要的用途类型是办公,同时伴随有为办公提供服务的餐饮、金融
服务机构、旅馆、少量的休闲娱乐设施和部分住宅。地区性商业区提供服务于周边区域的商
业服务业设施,以点状分布于整个城区,主要用途包括中等规模的零售、餐饮、各种服务机
2 研究概述
Hale Waihona Puke 2.1 研究思路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思路: 1. 分析北京中心城区目前整体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归纳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这 里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指某些行为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覆盖一定空间范围,体现用途、强度 和形态三种土地利用要素,并反映城市整体的功能结构和形态特征。 2. 每种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一个典型地区,典型地区的选取原则为:(1)具有一定的建 成时间,能体现规划管控的效果,同时土地利用相对活跃;(2)在土地利用类型上具有代表 性,空间边界相对清晰完整;(3)可以获取相关的基础资料,包括历史信息、规划编制文件; (4)相对熟悉的地区,便于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连续性观察(图 1)。
1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130002110082)资助。
3. 对典型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该典型地区的历史演变;(2)不同 时期的规划编制内容;(3)现状用途类型、使用方式和特点;(4)与规划编制内容的对比。 在调研的时间范畴上,为较为全面清晰的了解并体验各种用途使用的实际状况,选择不同的 时间段观察实际的土地活动,特别观察从事某种用途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在空间范畴上, 调研范围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分析统计的结果,因此对于典型地段边界的划分主要依据城市规 划中的范围、直观的外部形态、主体用途的比例来综合确定。调研方法主要采用观察、记录、 问卷等形式,其中问卷主要用于了解各种用途带来的外部性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
构、休闲娱乐、政府服务机构等,还可能包括少量规模的办公。社区商业则为居住区的居民
北郊附近开始出现一些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并在 70 年代末出现高层住宅[4]。2000 年之后,
城市新建设的居住区多以高层住宅为主,并逐渐向三环以外、甚至是中心城区外围扩张。本
研究根据人口密度、住宅尺度、空间形态将居住区划分为传统居住区、低密度居住区、中等
密度居住区(以多层住宅为主)和高密度居住区,并综合建设时期和住宅类型选取研究地段。
北京目前集中的工业区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围。除少数尚未搬 迁的传统制造业外,工业类型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所从事 的活动主要是产品研发和生产,对周围环境的干扰程度可以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此外,北京还出现少数商业和住宅的混合区,这种地区的商业在规模和类型上都远远超 过居住区配套商业的范畴。这样的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出现在用地性质为“多功能用地”的地 块上(图 2-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