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讲 国内外学校社工发展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3年,纽约市政府教育局补助经费在罗徹斯特设 置访问教师,这是第一个由政府任命的访问教师。
1916年, 举行第一次全国访问教师与家庭学校访 问员会议,首次获得国家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同。
1919年,由这个领域的14名女性领导者发起并成立 了专业组织:美国访问教师与家庭学校访问者协会, 1921年该协会更名为全国访问教师协会。
1977年,政府对试办学校的学校社会工作的评估结 果的肯定,促进了政府对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积极 回应:
1977年,政府启动了“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程 序计划”,并将此计划书列入“社会福利白皮书”, 确定以政府拨款补助民间机构,在中、小学开展学 校社会工作服务。这标志着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正 式化发展。
欧美各国及中国香港地区 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简要比较
比较 美国 英国 北欧 德国 香港
历史过程 1906 1880 1940 1970 1971
服务者称呼
专业资格 其他
访问教师、学校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
教育福利专员 无要求
规范 不被重视
学校照顾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工作 重视
社会教育工作者 学校社会 教育学
学校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
聘用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所服务的学校, 是一种“驻站方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服 务模式。
1、历史线索:
1966年,香港发生学生暴动事件,促使政府 及社会人士开始重视青少年问题
1968年,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现在合并 为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在观塘职业训练中心 推行学校社会工作。
香港政府在1971年初实施公共援助计划,使 得民间团体在照顾市民最基本需要的任务上 减少了压力,可以把资源转移到市民的精神 需要,青少年就是最重要的被关注群体
发展完善
六、台湾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
1、倡议时期
1968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初级中学-国民中学,教育部 《中等学校加强辅导工作实施办法》,辅导活动为必修 课——教师资格
1969首仙仙事件,社工人士倡议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从学校、家庭、社区共同预防和矫治青少年问题;
1970内政部、教育部、司法行政部、经合会通过《中华 民国儿童少年发展方案》规定:“为提升国民中小学就 学率和教学效果,应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员制度,指导学 生团体活动、进行家庭访视、并对问题学生提供服 务。”——教师资格
人物: 毕文:宗教教育,1906。32+80学生案例 道森(George Dawson),儿童心理学家1908 哈布鲁克(Sara Halbrook),社工,1909~1921
地域:哈佛德、纽约、波士顿,
发展主体:从民间机构到政府组织,从外界机构到学校体系
1910年,友好访问者改称为“访问教师”,仍持续 协助学校提供特殊学生与家庭的服务。
1970社会教育者引进中等学校,提供照顾、 咨商、建言、发展社会技巧、人际关系、个 人成长
1980社会教育工作加进了社会工作的意涵, 关注弱势群体
1990通过“儿童及青年福利法”,提出对其 进行特殊的帮助
1998作为“教育桥梁方案”加进了生涯辅导内 容
五、香港地区学校社会工作
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是亚洲最先进最具 规模的。政府补助民间机构,民间机构
这一时期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特点表现在: 对学校问题以生态系统角度全面进行分析,采取整
合性的服务方式, 其实务模式运用的是社会互动的模式, 介入的焦点是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以及
整个生态环境。
从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看,民间力量 和专业组织的推动是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动力。 民间专业人事集体行动,他们动员社会的(包括政 府)人力、物力及资金资源,组织成立专业组织, 进行专业的沟通、互动、监督、指导,不断推进学 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专业毕业
三、北欧学校社会工作
完整的社会福利政策 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 文明全人的教育理念 社会工作与学校是合作关系 “学校照顾者”、“学校社会秘书”、
“教育心理服务社会工作师”、“学校 社会工作师” 学校社工师必须是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四、德国学校社会工作
传统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结合,“社会教 育工作”
关注服务对象心理,特别是情绪,工作 方法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组织运用, 实务模式是传统临床模式;介入的焦点是学 生。
3、学校社区变迁时期(1960~1990)
社会运动风起云涌; 学校社工被要求为学校—社区—学生的桥梁; 学校社会工作者取代访问教师; 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1975:“残障儿童教育法案”将学校社会工
1973教育部修订大学课程标准,将”学校社会工作”列入选 修课程
1979颁布《特殊学校教师登记办法》规定:“特殊学校 可以聘用社工、语言训练、教育辅导、心理咨询人 员。”——教师资格” 不具备教师资格的社会工作者无法透过教育部门进入学 校体系
2、民间试办时期(1977~1985)
1976中华儿童福利基金会(Chinese Children’s Fund)将学校社会工作列入重要工 作方案,8个家抚中心开展;持续8年。
到1971年,除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外,还有香港 家庭福利会、明爱中心、圣雅各福群会、儿童家庭 服务委员会、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现青少年服务处) 等,共六家民间机构联合以实验计划的形式在中、 小学推行学校社会工作。
1971年7月,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召开首届有关学校 社会工作的研讨会。
1972年便成立了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为学校社会 工作提供协调、策划及咨询服务
1921年,在联邦基金会的支持下安排30名访问教师 在30个不同的社区进行少年犯罪防治的试验计划。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学校社会工作的行列,
到1930年,美国31个州雇佣了224名访问教师。
这一时期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服务提供者:由民间团体发起,雇佣访问教师协助 学校解决有困难的学生问题,而后,政府给予了适 当的支持。
遗憾的是,1978年,政府为了减少财政上的负担及 解决小学教师过剩问题,取消了小学社会工作,改 由具备咨商技巧的教师承担学校社会工作的职责。
1991,政府出台了“跨越90年代香港社会白皮书”, 确认学校社会工作的持续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继续 支持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
1993年,香港有17间机构在全港425所学校提供学 校社会工作;到了1997年,全港有282位学校社工, 服务于435所学校;而到了2001,香港所有的中学 达到了一校一社工。(吴水麗,1998、林胜义, 2003、林万亿,2004)。
二、英国的教育福利服务
1880配合强迫教育政策,实施教育福利 服务,教育委员会雇佣教育福利服务专员, 协助每位学生均有平等的教育权。
1884,教育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教育福利管 理协会成立,促进教育福利服务发展
1989保守党削减社会福利,教育福利服务受 影响
1990年代,直接进入学校或具体支持方案 英国教育福利服务专员只有五分之一是社工
2、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对象:学生及家人
内容:学生身心成长的适应、学校生活的适 应、行为及情绪的困扰、人际关系的协调
主要问题:学校问题、家庭问题和行为问题
男学生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缺乏学习动 机”、“亲子冲突”和“破坏学校规则”
女生则是“亲子关系”、“不良朋辈影响” 和“约会和恋爱问题”。
4、香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聘任
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大都是由政府资助 的非政府福利机构雇用,进入学校提供社 会工作服务的,只有少数是受聘于政府的 福利部门。
例如在社会福利署聘用了4——5人负责学 校社会工作领域做人员,但他们不为学生 提供直接的服务,而是负责推动方案及组 织协调工作。
在专业资格上,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必须 受过社会工作专业专门训练并向香港社会 工作注册局办理登记。
综合性活动:针对学生、教师及家长开展的,以教 育性和预防性稳主的包括展览、聚会、研讨会、演 讲、旅行、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参与的人数较 多,服务面广。
咨询服务: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给家长、学生和校 方人员的,与社会工作范围有关的专业意见和资料 的服务。
4、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推进模式 推行学校社会工作能得到校方的支持和配合
第二章 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学校社会工作在美国的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在欧洲的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港台地区的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一、学校社会工作在美国的发展
1、访问教师时期(1906~1930)
背景: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变迁剧烈,大批移民涌入城市,带
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其中,移民子女教育问题引起了相 关部门的关注。
作融入教育法案; 1986:“个别残障教育法案”强调学校社会
工作专业性 学校社会工作全国性会议:1978、1981、
1985、1988、1978——会议制定学校社会工 作服务准则
4、多元化时期(1990~现在) 1990年代 ,出现了大量的青少年问题:高的辍学
率、少女怀孕、校园暴力、儿童贫穷、以及药物滥 用,推出了各种新的应对方案,如1989年的《校园 与社区远离毒品法案》授权联邦政府拨款,补助执 行治疗与支持学业失败的高危险学童与特殊需要教 育服务的学童方案等,各地都获得了拨款发展学校 社会工作,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再度扩大了发展的规 模。 受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开始重视学 生、家长、教师的因应行为与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的 关系,注重整合性的服务。 1992年,进行学校社会工作师第一次证照考试。目 前,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组织包括了全国性协会、 州协会、区域性委员会等组织。
3、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与形式
个案辅导:涉及到工作员与学生本人会谈、家访及 约见家长、与老师及其他学校人员联络、召开个案 研讨会及转介等工作。个案来源主要是教师转介和 学生主动求助为多。
小组工作:针对有类似问题或需要的学生,运用小 组方法进行介入,小组的类别主要有治疗小组、发 展小组、学习技巧小组及社交小组等。
服务理念:承认家庭、社区对孩子的影响作用,重 视家庭的支持及与学校的协调。
需要的回应:传递强迫入学的观念,重视学生个别 差异,以及关切学校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介入的焦点:学校、家庭、学生、社区及其关系。
工作方法:主要是访问和个案管理。
2、传统临床工作时期(1930~1960) 经济萧条——学校社工迟缓;
1973年2月召开了第二次学校社会工作研讨会。两次 研讨会都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在香港发展的重要性, 并强调了学校社会工作的防御功能。民间机构的努 力得到了政府的关注,
1974年,教育司与福利署拨款在部分学校试办学校 社会工作。
1975年香港大学接受政府委托的一项有关青少年暴 力犯罪的社会因素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学校与家庭 对青少年行为约束及情感支持的脆弱是青少年犯罪 的主要原因,并建议发展社会工作以协助,引起了 政府的高度重视
至关重要,香港在早期推行时,通过社会福 利署与教育署的合作,联络有兴趣的学校, 然后由有关机构与学校联络,具体操作是先 由机构主管向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社会工作 的目的、服务范围及服务方法,以得到校方 的允许,并了解学校的一般情况;之后,各 方坐下来就合作的事宜进行协商,并就校方 如何提供场地和设施,如何向教师、学生介 绍服务,如何给工作者提供支持,以及日后 沟通途径等问题达到共识。接下来,就是具 体的进驻学校的社会工作者与校方有关部门 进行直接的对话。
精神分析盛行——学校社工注重临床个别
协助改革学校体制;
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方法;
“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43年,全国访问教 师协会又更名为“全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该 协会在1955年,与其它六个社会工作协会合并为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
这一时期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
进入:取得校长接纳,向科室介绍,每周 1~2次住校;
内容:针对逃学、旷课、低成就、贫困、适 应不良、偏差行为等;
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