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梗阻针灸
针灸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针 灸 治 疗 粘 连性 肠 梗 阻能 显 著 降 低 手 术 率 ,
[ 键 词 ] 粘 连 性 肠 梗 阻 ; 灸 疗 法 关 针
[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 5 42
[ 献标识码 ] B 文
[ 章 编 号 ] 10 —8 4 (08 3 —0 2 —0 文 0 8 8 92 0 )6 6 2 1
针 灸辅 助治 疗 粘 连性 肠 梗 阻疗 效 观 察
高 悦
( 成都 中医药大 学附属 医院 , 四川 成 都 6 0 7 ) 10 2
【 要 ] 目的 探 讨 针 灸组 穴 在 粘 连 性肠 梗 阻 中的 作 用 。方 法 12例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 采 用 摘 1 均 中西 医 结合 基 础 治疗 , 疗组 在 此 基 础 上 加 用 针 灸 治 疗 。结 果 治 疗 组 总有 效 率 和 治 愈 率 分 别 为 9 %和 6 % , 照 活 6 3 对 组 分 别 为 8 %和 5 % , 4 4 两者 比较 均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均 <O 0 ) 结论 P .5 。
维 素 的 吸 收 , 重 粘 连 形 成 。 针 刺 对 腧 穴 产 生 良性 的 特 异 性 加 刺 激 作 用 , 过 神 经 反 射 调 节 和 神经 体液 调 节 , 活 调整 了植 通 激
“ ” 四大 典 型 症 状 , 闭 为 按祖 国 医学 八 纲 脏 腑 辨 证为 “ 实 证 ” 腑 。 而 “ 腑 以通 为 用 , 则 不 痛 ” 故按 通 腑 行 滞 的原 则 取 穴 。足 六 通 , 三里 是 足 阳 明 胃经 的下 合 穴 , 治 疗 胃肠 腑 病 要 穴 , 行 气 通 是 有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引言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部疾病,在临床上常见于中老年人,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中医护理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肠梗阻中采用中医护理的方案,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法和效果。
一、肠梗阻的概述肠梗阻是指肠道腔内内容物流通受阻,引起胃肠内容物阻塞的一种急性腹部疾病。
常见的肠梗阻病因包括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等。
肠梗阻在早期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肠穿孔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二、中医护理在肠梗阻中的优势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护理在肠梗阻中具有以下优势:1.个体化护理:中医护理注重对患者整体状况的评估,通过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症状等,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2.综合治疗:中医护理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疗法、推拿等,综合调理患者的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加速康复进程。
3.副作用小:中医护理方法大多采用草药和物理疗法,副作用相对较小,适用于中老年患者以及一些不能耐受药物的患者。
三、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3.1 体质辨证施护中医护理强调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以及病情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1.湿热蕴滞型:湿热蕴滞型患者常见症状为腹胀、大便稀溏等,护理方案包括清热泻湿、利水消肿等方法,可采用中药治疗,如白术、茯苓等。
2.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患者常见症状为腹痛剧烈、大便干燥等,护理方案包括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方法,可采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
3.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患者常见症状为腹胀、无力等,护理方案包括健脾养胃、益气健脑等方法,可采用中药调理。
3.2 饮食调理在肠梗阻的护理过程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保持水分摄入:肠梗阻患者常有呕吐等症状,容易出现脱水情况,因此需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
2.轻易消化食物:患者应以易消化的、软烂的食物为主,如稀粥、面条汤等,避免吃过硬、刺激性的食物。
3.少量多餐:患者应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避免一次进食过多,以减轻肠道负担。
中西结合治疗肠梗阻,你要了解这些
中西结合治疗肠梗阻,你要了解这些肠梗阻作为外科急腹症之一,此类疾病的发病原因极为复杂,若患者未能引起重视,可能会引发患者生理紊乱的现象,导致患者生理机能下降,当然最为严重的情况则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者发生的急性腹痛症状,可能有着15%的几率都是肠梗阻引起的。
若患者发生急性肠梗阻,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情况下,将影响到患者的呼吸系统。
现代西医对肠梗阻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而我国传统中医对于肠梗阻同样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指出,肠梗阻属于“肠结”、“腹痛”等范畴的疾病,患病原因多为患者饮食无规律、劳累过度等等,使得体内淤血残留、热邪郁闭,进而引发了患者肠道功能失调。
中西医在治疗肠梗阻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而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同一疾病的趋势越发明显。
以下将以肠梗阻这一疾病为例,为大家科普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相关知识,希望有更多的肠梗阻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知晓。
1.肠梗阻的症状表现①腹痛:机械性肠梗阻,症状将表现为梗阻部位发生肠道蠕动的现象,且此现象极为剧烈,并引发患者发生腹痛,而随着蠕动越发剧烈,肠管过度疲劳,则会逐渐呈现出暂时性的迟缓状态,最终腹痛感也会慢慢消失。
若患者的腹痛表现为持续性的,疼痛感不断加剧,那么可推断为单纯性肠梗阻的发展成的绞窄性梗阻。
②腹胀:一般情况下,发生肠梗阻后,患者会有着腹胀的感受,甚至于发生持续性的腹胀以及强烈的不适感,此时就需要患者及时就医。
③呕吐:肠梗阻还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呕吐的现象,若患者有着强烈的呕吐感,呕吐感呈现出反射性,且呕吐出的容物为胃部容物、十二指肠容物等,需要积极就医。
在临床研究中还指出,肠梗阻会导致患者发生血运障碍,进而呕吐出的容物伴随着一定的血液。
2.西医治疗肠梗阻现代西医对于肠梗阻的治疗有着多种途径,依据患者梗阻病症程度,患者身体机能可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①胃肠减压治疗:即以禁食的方法来减轻患者机体的分泌情况,这样一来可减轻胃部的分泌物情况,降低患者胃部所承受的压力,患者胃部压力降低了,那么也就可以降低患者的腹胀感,而后利用医学手段将患者梗阻内的消化道气体以及液体进行排空,畅通肠道,能够很好地促进肠道内部的血液循环,如此一来,肠道内部的病菌毒素的吸收状况则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对于恢复肠道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肠梗阻中医治疗方法
肠梗阻中医治疗方法肠梗阻是指肠道内的物质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正常通过肠道而导致肠道阻塞的疾病。
中医认为,肠梗阻属于中医内科中的痞满病,多为肠道气滞、饮食积滞或虚寒凝滞所致。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肠梗阻的常用方法。
首先,中医常用的治疗肠梗阻的方法有引导下行通便、理气通脉、化瘀活血和健脾和胃等。
引导下行通便是中医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引导下行使肠道内的积聚物排出体外,可缓解肠梗阻的症状。
常用的引导下行通便的药物有大黄、芒硝以及常用的通便灌肠等方法。
理气通脉是中医治疗肠梗阻的另一重要方法。
肠道气滞是肠梗阻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因此,通气活络是缓解肠梗阻症状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理气通脉的药物有砂仁、佩兰、乌药等。
化瘀活血是中医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
肠梗阻时,肠道内的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导致血瘀,因此,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
常用的化瘀活血的药物有红花、桃仁、川穹等。
健脾和胃是中医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肠梗阻多为饮食积滞或脾胃虚寒所致,因此,调理脾胃功能可以改善肠梗阻的病情。
常用的健脾和胃的药物有炙黄芪、生姜、炒大麦芽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常常使用一些非药物疗法来治疗肠梗阻。
比如推拿按摩、针灸和中药熏蒸等。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肠道穴位和经络,改善肠道气滞的病理状态,改善肠梗阻的症状。
针灸则通过针刺穴位调理气血,改善肠道的血液循环和脾胃功能,缓解肠梗阻症状。
中药熏蒸则通过将中药通过热蒸的方式使中药的药性飘散在空气中,进而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的吸收起到调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中医治疗只能起到辅助缓解症状的作用,不能替代西医的手术治疗。
因此,在治疗肠梗阻时,应尽早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最后,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肠梗阻需要结合中医和西医的综合方法。
中医治疗肠梗阻的方法主要包括引导下行通便、理气通脉、化瘀活血和健脾和胃等。
此外,非药物疗法如推拿按摩、针灸和中药熏蒸等也可以辅助治疗。
肠梗阻针灸的方法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肠梗阻针灸的方法有哪些
导语:肠梗阻是一种肠道的疾病,在发病后患者会有腹部疼痛的情况,而且会特别严重,得病后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在治疗的时候肠
肠梗阻是一种肠道的疾病,在发病后患者会有腹部疼痛的情况,而且会特别严重,得病后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在治疗的时候肠梗阻的方法也很多,中西医都可进行治疗,在传统中医的治疗当中,针灸治疗肠梗阻的效果是特别明显的,不再的类型针灸的方法也不同,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寒邪凝滞型本型多因感受寒邪,或食生冷,寒邪凝滞于肠,致肠气不通,腹痛急剧拒按、得温痛减,恶心呕吐,大便不通,舌质淡、苔白,脉沉紧。
取足太阳、任脉经穴,用泻法。
穴位;大肠俞关元足三里。
食积不化型本型多因食积不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
积滞不化,肺气不通,致食物积壅滞于肠,则腹胀痛拒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甚至呕吐粪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取足太阳、任脉经穴,用泻法。
穴位: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热结于肠型本型因外感热病,入里化热,久热伤津,燥屎内结,阻塞于肠道,则腹痛胀满拒按,身热喜冷,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取足阳明、任脉经穴,用泻法。
穴应:大肠俞足三里。
蛔虫扰动型本型因蛔虫过多,聚于肠内,阻塞肠道,腑气不通,则腹痛难忍拒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腹部可见肠形、触有痞块,或周身出疹,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紧。
取足太阳、足阳明经穴,用泻法。
穴位: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
上述就是肠梗阻针灸治疗的方法,得病后我们在进行治疗的时候,。
中医外科急性肠梗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急性肠梗阻中医早有“关格”、“肠结”等类似肠梗阻的记载。
并认为本病以腑证为主,病机大凡为气、血、寒、热、湿、食、虫等原因引起脾失运化,胃失通降,以致肠道传输失职,痞塞不通,上则呕吐,下则便结,气郁腹中,辘辘肠鸣作响,出现痛、呕、胀、闭四大症状。
粘连性肠梗阻为中医中药治疗的主要对象。
由于肠梗阻病情急、变化快,必须手术治疗的应该尽快手术治疗,不能手术治疗的可以暂作保守治疗。
【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弄清痛、呕、胀、闭四大症状的具体情况。
如腹痛的发作时间、性质、部位;吐的次数、量,吐出物的颜色、气味;胀的部位;排气及大便情况等。
2 .详细检查血压、脉搏、呼吸以及脱水等情况。
腹部检查应注意外形、肠型、有无外疝、腹肌紧张、压痛、肿块、鼓音或浊音范围、移动性浊音以及肠鸣音等情况。
3 .呕吐剧烈,完全无肛门排气及无大便者,常为完全性肠梗阻;偶有大便或肛门排气,但腹胀仍不缓解者,常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4 .早期出现频繁呕吐而腹胀不甚者,常为高位肠梗阻;腹胀较著,腹痛较剧,而呕吐出现较晚者,常为低位肠梗阻。
5 .早期出现休克,或梗阻过程中突然出现脉搏快、血压下降、血白细胞升高、发热者,或持续呕吐中出现粪样臭味内容者,或腹部出现肌紧张、压痛、反跳痛、压痛点固定等情况者,均提示有肠绞窄之可能,应引起警惕。
6 .饭后或体位剧烈改变后突然发生的肠梗阻,而腹部似可触及肿块者,应考虑为肠扭转。
7 .婴儿哺乳期中,突然更换饮食后发生之肠梗阻伴有血便者,应考虑为肠套叠。
8 .如因胸、肺部严重炎症如胸膜炎、大叶性肺炎,以及腹腔炎症、脊髓损伤、神经官能症等所引起的肠梗阻,首先应考虑为动力性肠梗阻。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分型证治按可采取中药治疗的某些肠梗阻分型证治。
(1)瘀阻气结型;腹胀呕吐,腹痛呈阵发性,痛则攻撑难忍。
结阻在上呕吐频频;结阻在下腹胀较甚,便结无矢气。
此型常因手术后瘀血留滞所致,多见于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
治法:理气行瘀,润腑通降。
艾灸治肠梗阻的实例
艾灸治肠梗阻的实例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在中医理论中,艾灸可以通过热量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本文将以肠梗阻为例,介绍艾灸治疗肠梗阻的原理和方法。
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其特征是由于肠腔的阻塞而导致食物和消化液无法正常通过肠道。
肠梗阻的症状包括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严重的肠梗阻还会引起肠坏死和穿孔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肠梗阻是由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认为,艾灸可以通过温热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消除气滞血瘀,从而改善肠道的功能。
具体来说,艾灸可以通过作用于特定的穴位,刺激穴位周围的经络,调整肠道的蠕动功能,促进食物和消化液的正常运行。
艾灸治疗肠梗阻的方法比较简单,可以在家中进行。
首先,准备好艾条或艾绒,并点燃艾条,使其产生温热的烟雾。
然后,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艾灸,常用的穴位包括中脘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等。
将艾条的烟雾直接对准穴位,让温热的烟雾渗透到皮肤和穴位中,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
艾灸的治疗时间和频率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一般来说,每天进行一次艾灸治疗,连续进行数天至数周。
治疗时要注意控制艾灸的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
另外,艾灸治疗肠梗阻时还可以辅助使用中药,以增强治疗效果。
艾灸治疗肠梗阻的原理是通过温热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肠道功能,从而缓解肠梗阻的症状。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加速食物和消化液的排出,缓解肠梗阻引起的腹胀、腹痛等症状。
虽然艾灸治疗肠梗阻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对于肠梗阻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肠坏死和穿孔等,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此外,对于肠梗阻的原因是结构性问题,如肿瘤、肠套叠等,艾灸治疗也无法根治疾病,需要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进行治疗。
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疗肠梗阻。
艾灸治疗肠梗阻的原理是通过温热的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肠道功能。
治疗肠梗阻的操作方法
治疗肠梗阻的操作方法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指的是肠腔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完全或部分阻塞,导致粪便无法通畅排出,引起严重的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肠梗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种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是指在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通过药物和其他非侵入性手段来缓解症状,帮助肠道通畅排便。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活动,以减轻肠道的负担。
另外,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如镇痛药可以减轻腹痛,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解痉药可以缓解肠道痉挛等。
此外,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患者需要适当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肠道负担。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采用非侵入性的手段来帮助肠道通畅,比如进行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或者直肠管将肠道内积聚的气体和液体排出,缓解肠道压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灌肠疗法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但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患者。
然而,保守治疗并不是所有肠梗阻患者的最佳选择,尤其是在严重梗阻或伴有并发症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往往是必不可少的。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肠镜治疗和开腹手术两种。
肠镜治疗是通过内窥镜进入肠道,对梗阻点进行机械通气或者放置支架来扩张狭窄部位,以恢复肠道通畅。
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开腹,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恢复时间较短,但只适用于某些类型的肠梗阻患者。
在一些严重梗阻或者复杂梗阻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开腹手术来解除肠道梗阻。
手术通常包括清除梗阻点附近的粪石或异物,修复肠管损伤,切除坏死组织等。
手术治疗风险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但对于一些严重梗阻或合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除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还有一些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恢复肠道功能,如中药治疗、针灸理疗等。
但是这些方法的疗效尚无充分证据支持,需慎重选择。
总的来说,肠梗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梗阻的原因、梗阻的位置和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对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高可作 为人类术后腹膜粘连形成的可靠的生物学标志 。而 C 一 反应蛋 白 (. at e rti,C P c e cv oe r i p n R )是急性时相蛋 白中变化最
C C 中 医 临 床 研 究 2 1 第 3卷 第 2 JM 0 1年 4期
.7 .. 8. 疗 后 患 者 症 状 明显 改 善 。
粘连性肠梗 阻大 鼠肠 黏膜 形态学肠组织干湿回肠 比和 sg 含 IA 量 的影 响说 明针刺 防治粘连性 肠梗 阻的机 理之一 可能是 能够
提 高 或 促 进 sg 的 合 成 和 分 泌 ,进 而 增 强肠 道 局 部 免 疫 ,有 IA
中医理论认 为 “ 六腑 以通 为顺 ” ,其正常 的生理功能概括可 为
用 针灸 治疗粘连 性肠梗 阻,取穴 :天枢 ,足三里 ,上 巨虚 ,下 巨虚 ,中脘 ,配 穴:腹痛加章 门、内关 ,呕吐加 内关 、上脘 ,
实验观察 显示 ,针灸对 胃肠道 的运动 具有双 向调节 作用。
针 灸 对 高 张 力 、运 动 亢进 的肠 道 运 动有 抑 制 作用 ,能 解 除 病 理
Cl i l ora f hns dc e2 1 V 13 No2 i c unl C iee n aJ o Me in 0 i 1 o. ) ( . 4
针 灸 对 粘 连 性 肠 梗 阻 的 研 究 进 展
Ac p n t r e e r h o d e i ei t si a b tu to u u c u er s a c n a h sv e t l sr ci n n n o
证 型:A GD
要 】 肠梗 阻是外科 常见的急腹 症之 一 ,而术后肠 粘连是 引起肠梗 阻的最主要原 因,如何有效 的防治肠粘连 常常是 外科
针灸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部治愈 , 治疗时间为 9d一 1d 平 均 1 . , 愈率 10% 。陈 3 , 6 8d 治 0 伟等 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16例 , 2 对照 组采用常 规西 医 治疗如禁饮食 , 持续 胃肠 减压等 。中西医结合 组在常规 西 医治 疗 的基础 上 , 同时采用复方大 承气 汤 胃管 注入及 电针治疗 。电 针取穴及用法 : 中脘、 天枢、 三里 , 足 脾俞 、 胃俞 , 中脘外 , 双 除 均
等方面缺乏研究 , 应该 研究针灸各种方法协 同治疗 , 以及各单位
协作研究 。在实验方面 , 可以加强其他穴位对本病关系的研究 。
武百强等 。 。治疗术后 早期炎 性肠梗 阻 7 8例 , 中对 照组 其 4 0例采用 西医 常规保守 疗法 , 试验组 3 在对照 组上加艾 灸 8例 疗法 , E艾灸患者足三里 ( ) 内关 ( ) 中脘 ( ) 每 t 双 , 双 , 单 3穴 , 每 穴灸 1 i , 0r n 每天 2次 , 1 a 7d为 疗程 。结果 : 在观察患者肛 门恢 复排气时间 , 胀缓解 时 间, 疗时 间 , 者 5d内总 胃肠减 压 腹 治 患 量指标上 , 试验组疗效 皆优 于对 照组 。黄 漫为 等 治疗 8 0例 住 院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患者 , 随机分 为两组 , 对照 组 4 0例采 用 常规西 医保守 治疗配合音频 治疗 , 治疗组 4 0例在对照组治疗 基础上加用竹 圈盐灸 。结 果 : 治疗组 与对 照组相 比较 , 愈率 治 与好转率无 明显差别 ,但平 均治愈时间试验组 比对照组 明显缩
侧取穴 ,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操 作方法 : 针刺 得气后 , 用上海 产 G 85—2型治疗仪加电 , 60 连续波 , 频率 2 0 ̄/ i , m n 留针 3 i , 0m n
针灸时6大注意事项
针灸时6大注意事项
1、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2、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3、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4、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
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5、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6、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肠梗阻中西医治疗效果如何
肠梗阻中西医治疗效果如何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理是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各自的优势,综合配合多种治疗手段,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肠道的恢复为目标。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更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带给患者更好的治疗体验和健康效果。
对于肠梗阻的患者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无疑是一种更加全面和有效的选择。
一、中西医治疗肠梗阻的原理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它是指由于肠道内腔被物质阻塞而导致胃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的情况。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消化道的正常功能,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不适和痛苦。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理,旨在通过不同的方法和理论,解除梗阻,恢复肠道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帮助疾病的快速恢复。
在中医的理论中,肠梗阻是由于气滞血瘀、寒湿内阻、脾胃虚弱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因此,中医的治疗思路主要是通过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阳化寒、健脾润燥等方法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温化寒湿,并增强脾胃功能。
其中,经络疏通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气血调节可以通过草药调理和膏方治疗进行,温化寒湿可以通过中药熏蒸或外敷热敷进行。
而健脾润燥则可以通过食疗、调理饮食结构来实现。
与此同时,西方医学也提供了多种治疗肠梗阻的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是通过切除梗阻物或修复肠道通路来解除梗阻。
这种方法在病情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时是非常有效的选择。
另外,西医也会采用物理疗法,如使用胃管进行胃肠减压,使胃肠内的气体和液体能够排出,从而缓解肠道积气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原理就是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综合运用各自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在诊断上,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治疗上,中医的经络调理和草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气滞血瘀、寒湿内阻等问题,促进肠道的恢复和功能的调节,同时西医的手术和物理疗法可以解除梗阻,排除积气,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有着相当大的优势。
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腹痛(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为肠梗阻(ICD-10:K56.0/K56.2 /K56.5- K56.7)的患者。
一、腹痛(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痛(TCD编码:R10.402)。
西医诊断:肠梗阻(ICD-10:K56.0/K56.2 /K56.5- K56.7),行肠粘连松解术、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肠短路吻合术、肠外置术、结肠造口术(ICD-9-CM-3:45.62/ 45.91/46.01 /46.10/54.59)。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腹痛(肠梗阻)诊疗方案”。
腹痛(肠梗阻)临床常见证候: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夭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夭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腹痛(肠梗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腹痛(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
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临床上常见于小肠和结肠。
中医认为肠梗阻是由于脏腑功能失常、气滞、湿阻、血瘀等因素导致的,因此在护理肠梗阻患者时,中医护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对肠梗阻中医护理方案的一些探讨和建议。
一、舒肝解郁,疏肝理气。
肠梗阻患者常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这与肝气郁结有关。
因此,在护理中应当通过舒肝解郁、疏肝理气的中医方法来缓解症状。
可以采用适当的按摩、针灸等方法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二、祛湿化痰,通络活血。
肠梗阻患者常常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与湿阻痰浊有关。
因此,在护理中应当通过祛湿化痰、通络活血的中医方法来改善症状。
可以采用适当的草药熏洗、穴位贴敷等方法来祛湿化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调理脾胃,健脾和胃。
肠梗阻患者常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在护理中应当通过调理脾胃、健脾和胃的中医方法来促进消化吸收,改善症状。
可以采用适当的食疗、药膳等方法来调理脾胃,增进食欲,促进营养吸收。
四、情志调摄,心理疏导。
肠梗阻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症状,这与情志失调有关。
因此,在护理中应当通过情志调摄、心理疏导的中医方法来稳定情绪,改善症状。
可以采用适当的心理疏导、情志调摄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在护理肠梗阻患者时,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舒肝解郁、疏肝理气、祛湿化痰、通络活血、调理脾胃、健脾和胃、情志调摄、心理疏导等中医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同时,也需要注意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科学的护理。
肠梗阻治疗方法
肠梗阻治疗方法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了解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治疗肠梗阻时,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肠梗阻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轻度肠梗阻,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措施。
禁食可以减少肠道内的压力,缓解症状。
胃肠减压可以通过鼻胃管或者胃管将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抽出,减轻肠道的扩张和压力。
补液则可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持体内的正常代谢功能。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缓解轻度肠梗阻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其次,对于中度肠梗阻,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通常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方式。
在手术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修复肠道的梗阻部位,恢复肠道的通畅。
手术治疗是治疗中度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可以迅速解除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最后,对于重度肠梗阻,可能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治疗。
重度肠梗阻可能会导致肠道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一旦确诊为重度肠梗阻,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尽快恢复肠道的通畅,避免进一步恶化。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例如,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肠梗阻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此外,营养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补充足够的营养,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综上所述,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辅助治疗等多种方式。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促进康复。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肠梗阻治疗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针灸治疗—现代急症刺灸法
九、围刺法
围刺法,又称围剿刺法、围针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目的的刺法。本法也是古代扬刺法的发展。围刺法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根,意在增强刺激量;二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所以,它既和周围仅刺4针的扬刺法不同,又和在一个点或面上集中或分散刺的丛刺法也不一样。
适应病症
本法主要适用于颈、肩、腕、腰、膝、踝等部位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尤以急性扭挫伤为佳。一般来说,病程愈短,疗效愈好。
十二、腕踝针刺法
腕踝针刺法是在腕部和踝部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它是在《内经》有关皮部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腕踝针刺法的探索虽早在本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而正式作为一种刺法由上海市针灸工作者提出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则是在70年代初期。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抗菌消炎及急腹症的治疗。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肠梗阻、急性扁桃体炎等。
四、穴位激光照射
穴位激光照射亦称激光针灸、光针法。是利用激光器所发出的受激幅射光照射穴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自1973年应用于临床之后,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最近数年,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临床上应用的穴位激光照射仪主要为氦氖激光仪和二氧化碳激光仪,急症治疗多用前者。穴位激光照射具有无痛、无损伤、无菌等特点,易为病人所接受。
2.气至法
进针后,将针尖指向病所,缓缓送至一定深度,向四方探寻提插,幅度稍大,频率宜快,多可得气。再以小幅度捻转提插(朝病所方向捻转角度应大)、震颤抖动之法,促使针感向病所放射。与此同时,关闭与病所相反端经线,即以拇指压迫该经所循之肌肤,使针感不往反方向传导。须注意针感不能过强或过弱,以中等强度并出现酸、麻或困的得气感最易引发“气至病所”。如上法不理想,可参照试用前所述之“气至病所”手法。
针灸肠梗阻的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肠梗阻
针灸肠梗阻的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肠梗阻肠梗阻是很严重的一种外科疾病,多会导致人们中毒、肠绞窄等疾病。
除了常规的手术,药物治疗肠梗阻,针灸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肠梗阻的方法。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针灸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肠梗阻早期症状临床表现1.症状急性肠梗阻有4个主要症状:(1)腹痛:为阵发性绞痛。
空肠或上段回肠梗阻,每3~5分钟发作1次,回肠末端或大肠梗阻,每6~9分钟发作1次,发作间歇期疼痛缓解,绞痛期间伴有肠鸣音亢进。
肠鸣音呈高调。
有时可闻气过水声。
麻痹性肠梗阻可以无腹痛,高位小肠梗阻绞痛可以不严重,中段或低位肠梗阻则呈典型剧烈的绞痛,位于脐周或定位不确切。
每次绞痛可持续数秒到数分钟。
如果阵发性绞痛转为持续性腹痛,则应考虑已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了。
(2)呕吐:梗阻以后,肠管的逆蠕动使病人发生呕吐。
呕吐物开始为胃内容物,以后为肠内容物。
高位小肠梗阻绞痛不重,但呕吐频繁。
中段或远端小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低位小肠梗阻呕吐物有时呈“粪便样”(feculent vomitting)是由于肠内容物的滞留、细菌的过度生长,分解肠内容物所致。
(3)腹胀:多发生在晚期,高位小肠梗阻不如低位者明显,结肠梗阻因回盲瓣存在,很少发生反流,梗阻常为闭襻性,故腹胀明显。
绞窄性肠梗阻时,腹部呈不对称性膨胀,可以摸到膨大的肠襻。
(4)排气与排便停止:肠梗阻病人,一般都停止由肛门排便与排气。
但是肠系膜血管栓塞与肠套叠可以排出稀便或血性黏液。
结肠肿瘤、憩室或胆石梗阻的病人也常常有黑色大便。
2.体征(1)心率:单纯性肠梗阻,失水不重时,心率正常。
心率加快是低血容量与严重失水的表现。
绞窄性肠梗阻,由于毒素的吸收,心率加快更为明显。
(2)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体温升高是肠管绞窄或肠管坏死的征象。
(3)腹部体征:应注意是否有手术瘢痕,肥胖病人尤其应注意腹股沟疝及股疝,因为皮下脂肪过多容易忽略。
膨胀的肠管有压痛、绞痛时伴有肠型或蠕动波。
吴炳煌教授运用“开四合”针刺调理老年性肠梗阻经验
·八闽医药 ·福建中医药2023 年9 月第 54 卷第 9 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September 2023,54(9)吴炳煌教授运用“开四合”针刺调理老年性肠梗阻经验洪秀娥,李圆,徐欣,林旺,林倩琳,吴明霞*(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 350003)摘要:吴炳煌教授认为肠梗阻主要病机为腑气不通,病位在肠道,病性为虚实夹杂,临证应分清标本虚实以扶正祛邪;该病临床治疗时应注意减轻患者的痛苦,宜远道选穴、精简取穴,选用脉气充盛之合穴、下合穴最为合适,遵循“合治内腑”“治腑者治其合”原则,选取手足阳明经脉位于肘膝关节附近的曲池、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四对穴位,有“所入为合”之说,体现标本、根结理论的临床应用,通过“开四合”可达通腑行气之最佳疗效。
关键词:肠梗阻;开四合;特定穴;学术经验;吴炳煌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发病部位在小肠和/或结直肠,因出现机械性或者功能性阻塞,引起肠内容物在肠管内运行障碍[1],以腹痛、呕吐、腹胀以及排便、排气停止为主要临床症状。
该病也是较为临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
现代医学中干预肠梗阻的方法主要为手术治疗、胃肠减压、平衡酸碱和水电解质、肠外营养支持、使用抗生素等[2]。
如果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其根治难度加大,随着手术松解次数的增加,肠壁的粘连也逐渐加剧,最终因无法手术而采用保守治疗,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因此,尽早为患者开展有效治疗尤为必要。
针灸在辅助治疗肠梗阻有良好的疗效,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小等优点[3]。
吴炳煌教授是福建省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8年,自2002年至今运用“开四合”调理老年性肠梗阻患者,均获良效。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吴老师辨证思路及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以飨同道。
1 病因治法肠梗阻可归属于中医学“反胃”“腹痛”“积聚”“肠结”“腹胀”“便秘”“关格”等疾病范畴。
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
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治疗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急腹症,占外科急腹症的6%左右,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和胆道疾病,居第3位。
临床上对急性肠梗阻处理时机和方法不当会导致肠管的坏死、腹腔乃至全身的感染以及大量切除肠管导致的短肠综合征,病情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可达10%左右,因此临床医生对肠梗阻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尤应重视。
在急性肠梗阻的诊治中,最困难的是决定何时进行手术。
在临床上建立一套安全、有效的病情评估和诊疗策略,既能总揽病情变化,又兼顾个体化治疗。
2006年,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制作一套肠梗阻的诊疗指导程序。
1临床资料1.1 病因尽管肠梗阻可作为一种诊断,实际上肠梗阻是以腹痛、腹胀、呕吐和停止排便排气为特点的症候群,均由其他疾病引起。
一般将其病因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
机械性肠梗阻最多见,其中粘连性肠梗阻居首位,其次为肠套叠、肠扭转、炎症性狭窄、肿瘤、嵌顿疝等。
近年来,由于社会人群老龄化,在老年患者中肠道肿瘤引起梗阻的发生率逐渐升高。
1.2 临床表现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排气四大临床症状。
症状的出现和梗阻发生的急缓、部位的高低、肠腔堵塞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1.3 辅助检查①实验室评估:单纯性肠梗阻早期变化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由于失水和血液浓缩,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均有增高。
尿比重也增高。
查血气分析和血清Na+、K+、C1-、尿素氮、肌酐的变化,可了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的状况。
如高位梗阻,呕吐频繁,大量胃液丢失可出现低钾、低氯与代谢性碱中毒;在低位肠梗阻时,则可有电解质普遍降低与代谢性酸中毒。
当有绞窄性肠梗阻或腹膜炎时,血象和血生化测定指标等改变明显。
呕吐物和粪便检查,有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应考虑肠管有血运障碍。
②B超: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腹部超声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学意义逐渐引起了临床医师的注意。
超声检查对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达到95%,特异性为82.1%,精确度达9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肠梗阻 -
【概述】
急性肠梗阻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在肠道内正常通过发生障碍。
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处理不当常能危及生命。
临床的共同表现为剧烈的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便和排气。
并有腹部膨隆触痛、肠鸣音亢进(机械性肠梗阻)或消失(麻痹性肠梗阻)等体征,危重者可出现中毒和休克征象。
一般可分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麻痹性多见)和缺血性肠梗阻三类。
在50年代初,就有针灸治疗肠梗阻的报道。
后来又陆续发表多篇临床资料,表明对肠套叠、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等有一定效果[1]。
从六十代代开始,各地医务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更多的实践,除了针刺外,电针、艾灸、穴位注射、梅花针、拔罐等法都逐步应用于肠梗阻的救治,且积累了大量的病例[2,3]。
三十余年的临床验证,基本表明,治疗急性肠梗阻,针灸可作为重要的辅助疗法,能促进处于紊乱的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对于早期轻型病人,还可单独试用针灸。
一般而言,针灸对动力性肠梗阻的止痛效果好,持续时间较长;对机械性肠梗阻虽有一定疗效,但不持久[4,5]。
关于针灸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作用机理,一些研究揭示,在神经、体液因素的参与下,针刺可能是通过调整肠道功能,改善血运,加强吸收,从而促进肠梗阻解除的。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体针
1.取穴
主穴:分为三组。
(1)中脘、大横、足三里;(2)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配穴:合谷、内庭,呕吐加内关、上脘,腹胀加关元、气海、次髎、大肠俞,
发热加曲池,上腹痛加章门、内关,下腹痛加关元、气海。
2.治法
主穴每次选一组穴,据症情酌加配穴。
针刺得气后,大幅度捻转提插强刺激2
分钟~3分钟,使背部穴针感走于小腹,腹部穴针感在腹部扩散,下肢穴位针
感受向腹部传导。
留针30分钟~1小时,每隔5分钟~10分钟运针1次。
亦可
于第一次运针后,将大横或天枢(阴极)、足三里或上巨虚(阳极)接通电针
仪,电压6V,用疏密波,频率80次/分~100次/分。
行持续电刺激30分钟。
腹部常用穴针后,加艾卷雀啄法灸30分钟。
每日针2~3次。
不计疗程,以愈
为期.
3.疗效
以上述方法为主,配合中西医疗法,共治361例,结果,治愈率为75%~98.3%[1~3,
5,6,12]。
(二)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足三里、天枢、气海、中脘。
配穴:上脘、下脘、合谷、大肠俞、关元、内关。
2.治法
药液:0.25%~0.5%普鲁卡因注射液、新斯的明或阿托品注射液。
以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
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腹部穴位不宜过深),出现痠、麻、胀等注入普鲁卡因液,每穴3ml~5ml。
如为动力性麻痹性肠梗阻,足三里穴注入新斯的明,每穴0.25mg;如为动力性痉挛性畅梗阻,在足三里、天枢、内关中选择二穴,注入阿托品,每穴0.25mg,总量不超过1mg。
3.疗效本法适用于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
以穴位注射治疗92例,配合其他中西医疗法,治愈率为84%~100%,多数患者在48小时内解除梗阻[7,8]。
(三)体针
1.取穴
主穴:犊鼻、上巨虚、曲泉、内关。
2.治法
上穴每次选2~3穴。
令患者全身放松、静卧,精神内守,调匀呼吸。
然后快速进针,慢送针,得气后,阳明经穴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令患者意守丹田,鼻吸口呼,气往下沉,作松静腹式呼吸。
若患者配合较差,则由医者运气于五指,覆于患者脐下,顺患者呼吸,作按下、松开的交替动作,导气下沉。
如未效,隔3小时~4小时再针刺。
3.疗效
共治44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3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9]。
(四)穴位敷贴
1.取穴
主穴:神阙。
2.治法
敷药制备:丁香30g~60g,研成细末,加75%酒精(对酒精过敏者用开水)调和。
将敷药贴敷于脐窝高及其周围,直径约6cm~8cm,上盖以塑料薄膜、纱布,并以胶布固定。
每日用药1次。
3.疗效
共治20例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用药1次15例,用药3次5例。
用药2小时后可听到肠鸣音,4小时~8小时排便、排气[10]。
(五)电针
1.取穴
主穴:脐周四穴、足三里。
配穴:上巨虚、公孙、三阴交、丰隆、下巨虚。
脐周四穴位置:下脘、天枢(双)、石门。
2.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据症酌加。
嘱患者仰卧,以28号1.5寸~2寸毫针直剌足三里穴,进针0.5寸~1.8寸,以中等强度提插至得气,针尖略向上,调节针感向腹部方向传导,脐周四穴,以28~32号2寸~2.5寸毫针刺入,针尖指向脐中,进针1.5寸~2寸,提插得气后,用G6805型电针仪,连续波,强度以病人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
每日1次,不计疗程。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腹部X线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腹部未见液平或少量液平;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改善。
共治粘连性肠梗阻16例,按上述标准评定,结果临床痊愈1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8%[11]。
(六)其他措施
1.针对不同类型的肠梗阻,积极配合中西医疗法,如蛔虫性肠梗阻,可口服生植物油(60ml~100ml)或温盐水高位滴入灌肠等,亦可服用通里攻下的中药;麻痹性肠梗阻可行腹部热敷。
绞窄性肠梗阻或伴有腹腔感染者,宜用抗生素。
2.液体疗法:纠正脱水、电解质和酸硷失衡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环节,静脉输液按“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的原则。
3.有效的胃肠减压。
4.针灸及保守疗法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梗阻解除指征:(l)自觉腹胀腹痛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情况改善;(2)出现通畅的排便排气;(3)X线腹部平片示液平面消失;(4)高调肠音消失。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刘××,男,33岁,营长。
1957年8月8日初诊。
主诉:腹部绞痛难忍2天余。
病史:患者2天前军事演习,刚上山岗,突感腹部绞痛难忍,汗出肢冷,4小时后入院,诊断为肠梗阻,已准备手术。
检查:痛苦表情,呻吟不已,辗转不安,被动体位,胸式呼吸,全腹膨隆,腹壁紧张,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金属音,X线照片示肠积气有液平面。
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诊断:肠梗阻。
治则:通腑降逆,泄热导滞。
取穴:大肠俞、足三里。
治法:取大肠俞深刺2.5寸,针感传腹腔,捻转泻法,行针约2分钟,再配足三里,留针15分钟。
患者已作好手术前的准备,为先止痛而邀余针灸,行针约2分钟腹痛锐减,针后18分钟矢气数次,患者顿觉舒适,半小时后再次矢气数次,经外科观察免做手术而愈。
20年后相见,盛赞针灸神功。
(欧阳群医案)医案二
耿××,男,41岁,农民。
1980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肚腹胀满疼痛,大便不通,无矢气1天余。
病史:患者1天前在田间剧烈劳动后,突然腹部疼痛,继则腹胀,大便不通,矢气亦无。
去某医院诊断为肠梗阻,用甘油灌肠,大便未通。
又服用中药大承气汤以苦寒攻下,亦未见效。
遂邀余诊治。
现症:全腹胀满,胸闷气急,然腹痛较轻,无攻撑感,无矢气,不能饮食,食之旋即呕吐。
检查:神志尚清,精神萎靡,呻吟不已,腹部膨隆,叩之如鼓,按之疼痛,四肢厥冷,麦氏点压痛(-)。
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
诊断:肠梗阻并发肠麻痹。
治则:温阳通便,理气降逆。
取穴: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上巨虚、支沟。
治法:以上腧穴,用毫针刺之,用泻法,加灸。
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配合中药温脾汤加减内服:潞党参12g,炒白术10g,炙甘草5g,炙黄芪15g,炒枳实12g,姜半夏9g,番泻叶15g,降香9g,推车客(洗净之粪蜣螂)2双,元明粉9g(冲服)。
急用水煎服。
经针灸1次后,腹胀痛减轻。
继服上药,但下咽即吐,难以饮之,随即取双侧内关穴针刺,施以捻转泻法5分钟,旋即服药,能频频饮下,20分钟后出针,服药未吐。
3小时后,腹部听诊已闻及肠鸣音,但仍无矢气及便意。
续取上述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等穴针灸之,并服上药两煎。
针药并施2小时后,患者矢气频转,大便遂通,腹胀霍然消退。
仅针2次,服药1剂而愈。
后因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嘱服香砂六君子丸,每早晚各服6g,未及1周,而恢复健康。
(肖少卿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