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练习与解析
【推荐下载】高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重点【人教版】
[键入文字]高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重点【人教版】本文导航 1、首页2、同步练习题3、参考答案 高中学生仅仅有想学的念头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为大家准备了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重点~ 高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重点【人教版】 【高中政治具有较强的学科化特点,难度有些高。
所以在学政治的时候要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
要想熟练灵活的运用知识,就需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下文为同学们整理了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知识点,详情如下: 高二政治下册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知识点【人教版】 【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知识点】 【知识点概述】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①分析。
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②综合。
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③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只有对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事物。
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2)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
创造性思维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分析综合过程伴随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人的认识能力会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惊人。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须注意:要善1。
高考政治能力测试步步高基础训练--基础训练31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基础训练31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时间45分钟,赋分100分)班级:姓名:得分:训练指要本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及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的概念,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要不断深化。
重点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受到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难点是:主观因素对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创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思维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一、选择题1.(2002年广东高考题)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的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2.(2002年广东高考题)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这说明①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④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3.(2002年广东高考题)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
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
后来发现DDT 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使用。
这一事例说明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认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4.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人。
高二政治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
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课内四基达标】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选出正确的选项)1.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经验主义哲学家好比蚂蚁,只会盲目地搜集材料,而不会进行加工;理性主义者好比蜘蛛,只会从自己的肚子里吐丝织网,而不知联系实际;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后酿成香甜的蜜。
这一观点①认为经验主义者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②认为理性主义者是唯心主义者③认为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要具备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二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④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活动,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试验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下列坚持了唯物主义观点的是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D.经过理性认识达到思维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1998年全国高考题)5.关于现象、本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 ) A.人们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如同本质深藏在现象的背后一样,理性认识总是隐藏在感性认识之中C.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理性认识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D.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6.我国有“两个儿辩日”的故事,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近热远凉。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什么是事物的本质;•掌握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政治问题的辨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内在的、决定了事物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 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辨析事物的内在矛盾与外部表现;•借助分析工具,如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本质特征。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5分钟)介绍事物的本质的概念和在政治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3.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什么是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之间的关系;•分析为什么要分析事物的本质,以及分析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3.3 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30分钟)•分析事物内在矛盾与外部表现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本质在矛盾中的表现;•引导学生运用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事物的本质,并举例说明。
3.4 实例分析(30分钟)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事件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事物本质的分析,并进行讨论。
3.5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析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事物的本质概念,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方法进行思考和讨论;•练习评价:对学生课后布置的相关练习进行评价;•参与度评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程度。
五、教学拓展•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政治学理论书籍,增加对于政治事物本质分析的深度思考;•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六、课后作业思考以下问题,并写一篇总结文章:1.你认为政治事物的本质是什么?2.以一个具体的案例,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本质特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政治事物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但在实例分析环节,有些学生对于分析方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哲学常识第五课第二节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哲学常识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 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 _规__律____。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 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_理__性__认__识___。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 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_实__践___。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拓展提升
比较: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
任务与目的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内涵 不同
在实践基础 上,由感性 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
把理性认识再回到 实践中去,指导实 践,并接受实践的 检验,使之得以修 正和完善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第一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
经过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 意义 识,透过现象 不同 抓住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是认 识的根本任务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 证实其存在 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 认识的事物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 有预测功能 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 测是可靠的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解析】 本题以科学家的观点为背 景,考查认识论有关知识,考查考生 分析理解能力。尚未探测到的事物并 非都是客观存在的,A本身表述不恰 当,故不选;B本身正确,但不是题 干依据,故不选;建立在正确理论基 础上的理性推测并非都是可靠的,故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不选D;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引力 波的存在,这是科学家运用其所掌握 的科学知识对未来情况的一种预测, C正确切题。故本题应选C。 【答案】 C
栏目 导引
哲学常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主干梳理 1.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_发__展__规__律__的 正确认识。真理既包括正确的_感__性___ 认识,又包括正确的_理__性___认识。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广西专) 考点31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点逐一与材料有机结合,进行描述和阐释,论证
与探讨。得分关键在于审题时能把握住人类认识
的三个特点与材料的关系,然后分点逐一描述和
阐释;失分主要原因在于审题不准、知识记忆不
全、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等。
23
•
答案 (1)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
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
第二部分 哲学常识 考点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1
•
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
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 理性认识2.感是性指认对识事是物指对事和物现象的的认认识识。, 本质 规律
2
•
3. 真 理 是 人 们 对 发事展物规及律 其
的正确认识。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
19
•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
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
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
“驭民”。
•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
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
体,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也没有离开本质
的现象,即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
现为现象。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
6.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
是事物的本质。
()
•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属于主×观的
东西,解现析象、本质则是客观的东西。
10
•
5.只有真象才表现事物的本质。×( )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作业:哲学常识 5.2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大纲版
第二部分第五课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2020年8月2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针对网瘾少年邓某在“南宁起航拯救训练营”死亡事件推出《网瘾少年成了谁的摇钱树?》节目,将关注点放到规模已达数十亿元的网瘾治疗行业。
据此回答1~2题。
1.目前,被许多人称为“电子海洛因”的“网瘾”成为青少年成长的一大障碍。
从认识论角度看,这启示我们( )A.要远离网络,坚决杜绝青少年上网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D.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发现真理和科学理论解析:注意题干中“从认识论角度”这一关键句,A、B排除,D项本身不对。
答案:C2.网络游戏在国内已走过10年历史,但自从其产生那一天起,就饱受争议,有人反对,有人赞成,有人观望。
要认识网络游戏本质,就应该( )①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③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④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③④解析:①②③④都是认识网络游戏本质应该做的,应选A项。
答案:A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表明了解一个人应( )A.透过假象抓住对真象的认识B.不看现象,直接看到其本质C.透过现象抓住对本质的认识D.既看到真象又看到假象解析:人的貌相是表面的东西,人品如何,要透过其言行看本质。
答案:C4.每个人都能感到脉搏,但精通脉理的医生却能敏锐清晰地感到一个人脉搏的细微变化,从而对病情做出准确判断。
这说明( )A.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也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A项不符合题意。
B项错误,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还要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题干说的是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深刻,故选C项。
D项说法错误。
答案:C5. 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离人近,近热远凉。
高三政治总复习课件:专题25: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
感知
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
密”
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
的秘密”
解析:本题以W.C.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 教的关系》的相关论述为命题依据,并将感性认识与理性 认识辩证关系作知识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 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题意分析,A、B、D表述 错误,C项则准确表明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 程。
当前,着眼长远,把加强科技支撑作为一揽子计划的 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大幅度增 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超前部署、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措施对遏 制经济下滑势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
温家宝强调,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要靠科 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 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深化科技体 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营造科学民主、 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气氛,使科技人员的 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我们要建设一 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努力造 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推动我国经济发 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演练2] (2019·杭州模拟)长期以来,癌症的阴影笼
罩着人类,人们将癌症当成死亡的代名词。随着科技的
发展和抗癌斗争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癌症不等于绝症。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明确把癌症列为慢性病,
提出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合理治疗,癌症患者是
可以长期存活的。材料主要表明
()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练习与解析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对党的性质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这表明()A.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B.实践证明原来对党的性质的认识是错误的C.我们对党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D.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解析:从材料中明确看出这是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选C;A、B的观点错误,原来的表述和现在的认识都是理性认识,二者间不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C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再到感性认识B.由错误到正确和由正确到完善C.由现象到本质和由本质再到现象D.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两次飞跃的含义。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和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
A项认为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再回到感性认识,把实践等同于感性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不能说由高级阶段再回到低级阶段。
B项是指认识本身的发展完善,没有指出第二次飞跃(回到实践)的含义。
C项中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事物本身的问题,不是认识的问题。
D项正确。
答案:D许多名言警句给人以有益的哲学启示。
据此回答3~4题。
3.爱因斯坦曾说:“大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狮子的尾巴,但不要怀疑狮子的存在。
它还不能马上现出它的全身,那是因为它非常巨大。
”这句话说明()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B.大自然无限广大,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D.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4.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这段话告诉我们()A.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某一事物B.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事物的本质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但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完成D.由于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解析:该组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要不断地发展,考核理解能力。
高二下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点
高二下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点高二政治知识点的学习要比高一政治知识点的学习复杂的多,虽然政治的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这块知识点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其中却包含了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下册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政治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知识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二者的区别是: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根本区别);第二,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理性认识则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而获得;第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二者的联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
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2.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关系(1)区别:现象本质规律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多变的是相对稳定的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2)联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高二政治下册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同步练习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同步练习1.“有温良而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
这句话告诉我们()A.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是无法达到统一的B.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必要性C.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假象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D.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的2.“并非所有的现象都是表现本质的。
”这种认识是()A.对的。
如个别偶然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B.错的。
任何现象都不能表现为事物的本质C.对的。
如个别的假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D.错的。
任何现象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事物的本质3.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这说明()A.现象和本质可以合二为一的B.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C.一切科学都以特定的现象为研究对象D.现象和本质是紧密联系的4.形式主义的本质和要害是只图虚名,不求实效。
形式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有的做工作不了解下情,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空喊口号;有的沉湎于文山会海,不能深入基层;有的只说空话套话,不干实事;有的将规章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但就是不落实。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现象和本质没有严格的界限C.现象是个别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D.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能离开现象5.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这是由于()A.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B.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C.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6.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看法既唯物又辩证的是()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B.感性认识具体、直接,理性认识抽象、间接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并反作用于感性认识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7.关于现象、本质、感性认识合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有()A.本质总要表现为一定的现象;理性认识总要表现为感性认识B.不论认识现象还是认识本质,都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C.人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过程,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D.感性认识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事物的本质8.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的代表。
高考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专题训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专题训练习题及答案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探究世界的本质专题训练习题,请认真复习!探究世界的本质专题训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总结以前的4000多年,人类的自然观是把大自然奉为神灵。
从15世纪,人类开始主宰自然界。
但是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与伙伴的关系,人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在合乎自然的前提下,改造利用自然。
这是因为( )A.人类社会是客观的B.自然界是客观的C.人与自然始终是和谐统一的D.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改造着自然界的客观性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人类社会的客观性,A不选。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不是始终和谐统一,故C不选。
D本身错误。
答案:B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客观的,因为(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社会地理环境是客观的③人口因素是客观存在的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是客观的⑤生产方式具有客观性⑥生产力要素是客观的,而生产关系则是主观的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⑤⑥解析:社会意识形态是主观的东西,而生产关系则是客观的,故④⑥不选。
答案:C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客观实在性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解析:即万事万物唯一的共同的特点。
答案:D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在(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B.运动的规律相同C.都具有客观实在性D.构成因素相同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A、B、D的叙述均是错误的。
答案:C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 )A.物质运动的绝对性B.世界的物质性C.自然界的物质性D.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答案:B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概念。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有答案).doc
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有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1.(海南卷)达尔文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
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④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相关知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体现了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
②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内因”;④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选。
答案:A2.下列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是(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物质的具体形态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④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⑤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⑥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A.①③④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故选D项。
答案:D3.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宣布,在长岛上演的一次微型“大爆炸”创造了一种新型反物质。
这种新发现的粒子被称之为“反超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
从哲学上看,“反超氚”这种反物质的发现表明( )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B.物质是无法被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解析:此题以“反超氚”的发现为实例背景来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反超氚”的发现表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A、B两项表述错误,C 项表述与材料关系不大。
答案:D4.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标准版)
高二政治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教案●备课资料“孙坚换盔计”中的哲理东汉末年,丞相董卓把持了朝政的大权。
董卓威权自恣,图谋篡位,引起朝廷内外的怨恨与不满。
骁骑校尉与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渤海太守袁绍等相约同时举兵,共同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孙坚为前锋,向董卓盘踞的洛阳进发。
董卓派大将军华雄率兵在江水一带与孙坚对阵,两军厮杀,孙坚抵不住,败阵逃跑。
由于孙坚的头上有个红色标记,华雄领士兵全力追赶戴红色标记的头盔的将军,孙坚的部将祖茂看形势危急,急中生智,把孙坚的头盔戴到自己的头上,与孙坚分路而逃。
后面的追兵只瞄准红色标志的头盔赶,孙坚逃脱了,祖茂戴着孙坚的头盔逃到一个树林茂密的去处,借着月光,将头盔挂到树上,自己也逃跑了,华雄看到头盔,命令士兵向头盔放箭。
可想而知,头盔根本不会有孙坚的影子,一只头盔险些送了孙坚的性命,同时,这只头盔又救了孙坚的性命。
华雄及部下混淆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事物的现象取代了事物的本质,盲目追逐,在现象中迷失了方向。
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现象则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带有红色标记的头盔戴在孙坚头上,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孙坚的本质所在,它既可以戴在孙坚头上,也可以戴在祖茂的头上,甚至也可以戴在树上,华雄及部下以头盔当孙坚,必将被头盔所愚弄。
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是对立统一的,这是事物客观的辩证法。
把这种客观的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要求人们既要不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把认识只停留在现象上,而必须透过现象抓往事物的本质,才不至于在繁杂的现象中迷失本质。
曹操论袁绍《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当时“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的袁绍嗤之以鼻,认为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一切反动派是纸老虎”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当时,国民党政府拥有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约61万人。
高中政治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专项测试同步训练3926
高中政治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锯条锯木,其温度在升高;火炉烧水,水温在升高;春夏秋冬,气温在变化。
在这些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即大量实物粒子无规则的运动。
这说明( )。
A.不同的现象表现不同的本质B.不同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C.本质决定现象,本质相同,现象一定相同D.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2,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人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感性认识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D.理性认识可以使人们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3,谢皮罗能把南北半球澡盆里漩涡的方向不同与地球自转相联系,魏格纳能从世界地图和蚯蚓的分布提出“大陆漂移”说。
这是因为他们( )。
①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②能自觉创造必要条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③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④坚持“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的原则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此诗包含什么哲理?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数次的商品交换发现,供大于求的商品价格就低,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就高。
于是有人据此得出“物以稀为贵”的结论。
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说明了( )。
A.只要占有十分丰富和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就一定能够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D.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6,材料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从分析商品入手;马克思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则是从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现象入手。
材料二: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突破了停留在现象上看问题,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 认识事物本质课堂练习
高二政治下册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进入人脑的感性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彼此分离的,这就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研究,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之为()A.去伪存真B.去粗取精C.由此及彼D.由表及里答案:C2.要创造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必须()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C.不断地发展认识、深化认识D.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D3.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唯理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
英国的培根、霍布斯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他们主张只谈一分钟、一立方米、二立方米,而不必承认“时间”“空间”这样的概念。
他们的共同错误是()A.否认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抹杀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界限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答案:D4.“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经过这一过程()A.才能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C.才能实现认识的扩展和推移D.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答案:B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主要说明()A.思考比学习更重要B.要正确处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C.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D.科学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答案:C6.科学认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别是()A.现象与本质的差异性,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性B.现象的表面性与本质的内隐性,本质与现象具有重合性C.现象的表面性与本质的内隐性,现象与本质存在着根本的差异D.现象的多样性与本质的统一性,本质与现象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性答案:A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的综合过程是指()A.调查研究占有十分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B.由认识低级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C.由此及彼,由表及里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答案:C8.某人能说出信息高速公路这一新名词,但他解释不出来,他的认识水平属于()A.第一次飞跃B.第二次飞跃进C.感性认识D.理性认识答案:C二、简答题9.“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与“多想出智慧”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简述其理由。
高三政治专项复习题: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
2010届高三政治专项复习题: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届高三政治专项复习题: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的认识之所以要不断深化,是因为()①复杂事物包含若干层次,整个世界的层次是无限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③由于实践等条件的限制,人们的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制的④浅层次的认识总是不正确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2、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A.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B.只有抓住本质和规律的东西,才能从根本上抓住可靠的东西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D.事物的现象不一定要反映了事物的本质3、由于物质世界是一个无限宽广的世界,多层次的世界,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①不断深化认识②不断扩展认识③不断把认识向前推移④不断地运用认识指导人们的行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国有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问题上,经历了“不找市场找市长——不找市长找市场——找了市场找市长”的变化过程,这告诉我们()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③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的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④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在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这一过程告诉我们()①每一时期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②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正确代替错误的过程③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在深化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毛泽东同志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送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练习与解析一、选择题1. 我国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析:甲乙两小儿辩日是两人对太阳离人远近的认识,两人认识的根据仅仅是太阳的大小、热凉等现象,因而是感性认识,由于没有认识地球与太阳的本质联系,两小儿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所以A、C、D都不该选。
两小儿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B是正确的。
答案:B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解析: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发展,所以认识不断发展,原来正确的认识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必然也会变成错误。
所以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故正确选项为C项。
A、B、D三项没有说明认识发展的道理,所以不选。
答案:C3.我们常说,“眼见为实”。
而事实上“眼见不一定都为实”,这主要是因为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C.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解析:眼睛看到的都是现象的东西,因而形成的认识是感性认识。
而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所以,感性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可靠的。
B是正确选项。
A、D不能构成原因,C不符合题干要求,因而不选。
答案:B4.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制作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
下列对这四个过程理解不正确的是A.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B.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获得理性认识C.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认识的任务D.只有经过思考,认识运动才能完结解析: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A、B、C表述正确。
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不会终结,因此,D表述错误。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内容,故选D。
答案:D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但二者又有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在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感性认识必然会发展到理性认识解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并没有终结,A的表述中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正确的,但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终点是错误的。
B表述的是二者的联系,所以不选。
D表述错误。
答案:C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了修改。
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对宪法的修改说明A.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B.认识应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C.修改前的宪法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决定的事物的发展进程解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反映我国根本政治经济制度的宪法也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B是正确选项。
从唯物论角度看,修改宪法体现的是客观实际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不是反作用。
因此,A不选。
C、D表述错误,应排除。
答案:B7.宪法的修改首先由中共提出,再征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再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最后由全国人大讨论审议通过,整个过程中经过多次修改。
宪法的修改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A.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占有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D.精神状态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解析:题干表明对宪法的内容修改经历了多次讨论、审议和修改才最终确定,说明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所以,A项正确。
B、D两项与题干无关,不选。
C项强调占有感性材料的重要性,不符合题干要求,不选。
答案:A8.法国的笛卡尔、荷兰的斯宾诺莎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学派的代表,他们认为“感觉给人以欺骗”。
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则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两个对立派别的共同错误是A.混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界限B.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C.否认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解析:“两个派别”中一方否认感性认识,一方否认理性认识。
它们都夸大了两类认识的区别而没有混淆这种区别,所以,A错误。
“唯理论”否认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另一派别则否认了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B、C不是它们的共同错误。
D是正确选项。
答案:D9.“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谦谨而内无至诚者。
”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是A.凡温良恭谦者为假仁假义之徒B.真象和假象混为一谈,无法辨认C.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的本质的表现D.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解析:题干说明现象和本质有时是不一致的,因此,D是正确的。
A、B表述不正确,不选。
C错误,因为真象和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答案:D10. 爱因斯坦说,开普勒的惊人成就证实了这样一条真理: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
这就是说A.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相比,更直接、更正确B.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同时存在的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总和就构成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D.仅仅形成感性认识,认识并没有结束,只有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完成了对某一事物认识的根本任务解析:题干说明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应当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D正确。
A、B与题干无关,不选。
C表述错误,不选。
答案:D11. 1847年,海王星发现不久,一位英国人就写信给一些天文学家,说海王星外部有环,但始终没有发现。
直到1989年,旅行者2号飞临海王星附近所拍的照片上,可以明显看到三条很窄的环,因此就用发现海王星时的三位功臣命名,最里面的环叫伽乐,中间的叫勒威那,最外面的叫亚当斯。
这说明①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②客观条件限制了人们的认识③世界广度无限,人的认识有限④认识正确与否需要实践证明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关于海王星外部有环的认识,由于受当时认识条件的限制,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最终由旅行者2号拍摄到的照片得以证实,因此,①②④都是符合题意的。
③表述不恰当,不选。
所以本题选D。
答案:D12.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这段话说明A.认识事物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但本质永远把握不准B.人们在每一层次上对事物的认识,都是认识发展中的一个顶峰C.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D.认识就是感知事物的现象解析:题干表明人们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C项正确。
A、B两项表述错误,不选。
D项没有认识到感性认识应发展到理性认识,是片面的,不选。
答案:C13.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性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入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领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这表明A.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B.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扩展、推移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解析:题干说明卡尼曼教授在研究领域打破决策行为时,没有孤立地去分析,而是看到了心理因素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从而提出了新的观点,说明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B正确。
A把心理分析扩大化,不正确。
C、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答案:B14.下列对认识、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凡是理性认识都是真理②凡是真理都是认识③凡是真理都是科学理论④凡是科学理论都是理性认识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认识从程度上来说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二者都有正误之分,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所以,①错误。
认识从正误上来说又包括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属于正确的认识。
因此,②正确。
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才形成科学理论。
因此,③错误。
④是正确内容。
因此,本题选B。
答案:B15.古今中外,一切在科学上有成就的人,都是既勇于和善于实践,又勤于和善于思索的人。
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没有区别的②科学理论能指导实践活动③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④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以及创造飞跃的条件,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解析:题干说明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基础上勤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成就。
因此,③④是正确的。
①没有看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在质上的区别,是错误的。
②说的是理论的指导作用,与题干无关。
因此,本题选D。
答案:D二、非选择题16. 材料一:我们党成立之初,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又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现在,党的十六大又郑重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发表的《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史诗谱写下去》重要讲话中指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结合材料回答:(1)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什么道理?(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党的指导思想的每一次与时俱进的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中产生的,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认识深化、扩展和推移的道理。
同时,在不同时期形成的这些理论对我国的社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这又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参考答案:(1)①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党的指导思想的深化,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是适应当时的时代变化而发展的。
②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理论,对推进党的事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