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91004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审核人: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理论课程)◆课程编号:191004◆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一)课程简介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平时+考试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 3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学时课程编号:1901011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帮助学生认识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帮助学生提高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实现如下能力:1.认知能力。

能清晰、完整地了解和认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主题、发展逻辑;能准确地掌握近现代中国各阶段的事件、人物及其相互的联系;能准确地勾勒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

2.思考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结合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入思考“三个选择”、“六个为什么”,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分析能力。

能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结论,对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全景式的社会互动发展做出深刻而正确的分析。

三、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教学和历史论证,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三民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政党,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西方式的三权分立制度,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西方式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10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10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在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均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其后续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本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较强的关联。

通过本课程的讲述,可以为“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历史背景,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二、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48,其中理论48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撰写论文或开卷笔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上编综述风云变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目的要求】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面临的主要任务,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为大一本科生设计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思潮,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近现代史概述1.1 中国近现代史的时期划分1.2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特征1.3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方法和工具2. 第二章:清朝的衰落与中国社会的变革2.1 中国社会的传统秩序与动荡2.2 清朝政治体制的衰落2.3 社会变革与思潮兴起3.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背景3.1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与列强侵略3.2 中国对外关系的变革与国际现实的塑造3.3 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历史的交汇4. 第四章:中国近代化运动和革命4.1 维新变法与百日维新4.2 辛亥革命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4.3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5. 第五章:国共合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5.1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5.2 抗日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3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学生将通过独立阅读、小组合作和个人展示等形式参与课程学习。

五、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20%):出勤率、参与度和质量;2. 课程作业(30%):包括小组讨论、书面论文等形式;3. 个人展示(20%):根据学生个人的研究课题进行展示;4. 期末考试(3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与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王亚南等,编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赵九章,著,《中国近现代史教程》;3. 王树声,著,《近代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下面将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课程设置1. 第一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2. 第二部分:近代我国的改革与变革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第三部分:近代我国的对外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4. 第四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本部分主要进行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使命。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线2. 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3. 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4. 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 近代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6. 近代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7.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变化五、教学方法教师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近代史》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历史学教育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5、总学时:546、总学分:3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二、课程目标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基础知识,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初步学会历史思维方法,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以后教学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经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的影响,战后中国社会变化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清朝统治的衰落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第二节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三、战争的三个阶段四、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第三节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一、社会经济的变化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9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掌握《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天京事变及其影响,《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第二节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一、《天朝田亩制度》二、各项制度和措施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第四节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一、辛酉政变二、变后的政治格局第五节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二、《资政新篇》的提出三、太平天国的失败第三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8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特征,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近代史实践教学大纲(3篇)

近代史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

(2)培养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较深入的理解。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分析、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和历史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追求进步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近代史背景及特点(1)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和特点(2)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背景及影响2. 近代中国的主要历史事件(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2)太平天国运动(3)洋务运动(4)戊戌变法(5)义和团运动(6)辛亥革命(7)五四运动(8)抗日战争(9)解放战争3. 近代中国的主要历史人物(1)林则徐、魏源、严复等思想家(2)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代表人物(3)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代表人物(4)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革命派代表人物(5)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4.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演变(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近代文学、艺术、哲学的兴起(4)新文化运动5.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农业、手工业的变革(2)城市化的进程(3)教育、卫生、交通等领域的改革(4)社会风俗的变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近代史的基本知识、理论和观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分析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

4.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5.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四、实践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感受历史氛围,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及层次:适用于全校本科学生导言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要内容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意义三、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方法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本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目标及要求1.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2.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对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标及要求1.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目标及要求1.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2.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本编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目标及要求1.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2)掌握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3)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及评价现实问题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中华民族的新思潮与近代历史起始(1)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思想启蒙运动;(2)洋务运动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1)北洋政府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发展;(2)护国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4)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碰撞。

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革命斗争(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2)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3)土地革命与长征;(4)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4.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初期发展;(2)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4)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5.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发展(1)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初期探索;(2)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听讲、讲解、讨论、课堂互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评价方式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小组项目、个人作业等综合评价方式。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参考书目:(1)韦国清、文波:《中国近现代史教程》(2)黄仲良:《从大地主到大战士:中国近代史教程》(3)陈亦新:《中国近现代史》(4)施如雪:《近现代中国史纲》以上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doc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2005年制定,2005年修订)一、课程代码:12110205二、CHINA MODLE HISTRUY三、专业必修课四、先修课程:五、学分:5学分六、学时:72学时七、课程概述:本课程时间跨度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主要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外国侵略的加深;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势。

这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苦难史、抗争史、探索史,可以划分为反帝、反封建和近代化三条主要线索。

八、教学目的:九、教学方法:十、实验:H^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教学要求:教学目的:①阐明鸭片战争是英国蓄意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②阐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即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③总结历史教训: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

主要教学内容:鸦片战争(1840——1842年)是资本主义英国对抗封建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战争的导火线是中国销毀英商走私的大量鸦片。

中国导民英勇抗击了来犯的侵略者,但封建制度的腐朽,经济技术的落后,加上统治者的昏庸愚味,终使中国战败,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教学重点难点: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时安排:12学时。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布置课外作业。

教学内容:第二章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的:①阐明太平天国家民运动发生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历史。

分析这次运动所具有的新时代的特点和旧时代的烙卬,充分肯定它的历史意义。

②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经验教训:领导集团必须保持清正廉法同心同德;农民阶级不可能成为完成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任务的领导阶级。

③阐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战争的结果,乂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反民地半封建代乂深一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中国历史,除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外,还兼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掌握中国近代历史的面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认清中国的国情及近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重大的历史事件与重要的历史人物;领悟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过程”和“帝国主义反对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的论断;掌握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发展资本主义、实现中国近代化这一基本线索的主要内容及其两个方而的内在联系与不可分割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将历史知识中的有益成分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镜鉴。

教学内容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断限分期、基本线索、内容特点和目前的研究概况等基本问题,明确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认识。

内容要点:一、中国近代社会的断限和社会属性1、断限:1840――1949年(1)上限:介绍史学争鸣国外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2)下限2、社会属性“近代”的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1、变化非常剧烈2、变化非常复杂三、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和发展线索1、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2、发展线索四、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现实意义五、中国近代史主要著作介绍第一讲近代史上帝国主义的侵华问题第一章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节鸦片战争(6学时)教学目的: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其影响意义;林则徐禁烟抗英斗争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一基本问题。

内容要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战前中国的衰落: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全面落后。

北大郭卫东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北大郭卫东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历史学系本科基础课)一、基本目的本学期“中国近代史”属历史学系本科生主干基础课,为历史学系两门“通史”中的一部分,上承中国古代史,下接中国现代史。

主要讲授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至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历史。

本课程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基本掌握此一时段中国历史的大要梗概,主要线索及其发展走向;掌握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相关的研究状况和重要前沿学术动态;了解重要的基本史实、史籍和知识点。

同时,对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认知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及初步的科研能力等进行基础性训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一、中国近代史的起止与基本线索1、时间概念:1840年-1919年的中国历史时段,1919年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史的起止关系。

教学讲授的时间范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分期与基本线索,旧史学的“王朝分期法”;1950年代提出的“三大革命高潮说”;1980年代提出的“四个阶梯说”等等。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与时代特点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定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时代特点:外力冲击;变化急剧;矛盾复杂;新旧杂陈。

三、怎样学好中国近代史1、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自觉性2、注意学习方法-提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认识水平3、教材、课时安排、教学要求及各教学环节的说明第一讲、鸦片战争(6学时)第一节、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一、战前中外关系的两种类别1、亚洲藩属国体系2、欧美国类型二、中英矛盾的由来1、英国对中国的早期侵略与贸易的发展(中古的丝绸与近代的茶叶,白银问题)2、清政府的闭关政策3、鸦片泛滥与中国的禁烟4、英国政府对华战争决策的作出第二节、战争的进程与结局一、战争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840年6月至1841年1月(英国“东方远征军”;舟山之役;白河与广州交涉)。

2、第二阶段,1841年1月27日至7月(清政府的对英宣战;广州之役与“广州和约”;三元里抗英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一、学时每周4学时,总68学时。

二、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

三、教学目的历史学专业大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必修。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及重要人物和事件,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学术动态。

(2)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使之能够基本掌握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采访的方法,能够对历史问题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认识,能够初步掌握撰写史学论文的方法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I、课堂教学:约62〜64学时。

2、课堂讨论:1次,2学时。

3、课外作业:1次。

4、复习考试:8学时。

5、教学参观:约6学时。

五、教学手段及教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堂讲授教学。

2、实行课堂教学与实地参观考察相结合。

六、成绩考核1、平时考核:由任课教师安排,计入学期总成绩,占30%。

2、期末考核:闭卷考试,计入学期总成绩,占70%。

七、教学内容第一讲导言(2学时) 一.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1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断限和分期3 .近代史基本线索:(1)“两个过程”说(2)“三次革命高潮”说(3)“四个阶梯”论二.中国近代史学习的基本问题1 .“近代”的内涵2 .中国近代史的上限与下限3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4 .中国近代社会特点三.中国近代史的线索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思考题:1 .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什么?2 .中国近代史的热点问题有哪些?第二讲鸦片战争(7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鸦片战争前清统治的危机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大致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沙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概况,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一 .中国前现代社会基本概况1 .政治概况及特征2 .经济概况及特征3 .文化概况及特征二.鸦片战争前国际国内形势1 .国内:严重的王朝统治危机2 .国际: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三.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原因L 16世纪以来英国对华贸易交往2 .鸦片贸易3 .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的基本动因和直接原因四.鸦片战争的爆发及主要经过1 .鸦片战争的爆发2 .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3 .鸦片战争的结果五.中英《南京条约》1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2 .中英《南京条约》的影响六.鸦片战争的评价与影响1 .主权的丧失2 .鸦片的大量泛滥3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4 .中国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开始七.第二次鸦片战争1 .战争的起因和主要经过2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 .辛酉政变八.鸦片战争后的“研究西方热”1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梁廷(木材)2 .代表著作:《海国图志》、《康情纪行》、《瀛环志略》、《四洲志》3 .鸦片战争后的“研究西方热”的评价思考题: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 .中国人第一次“研究西方热”有哪些特点和不足?第三讲太平天国(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19世纪50~70年代反清斗争高潮的背景,太平天国的思想、制度、政策,太平天国的内政、外交和军事,捻军和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及主要经过1 .洪秀全和金田起义2 .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3 .领导集团的分裂4 .保卫安庆和经营浙江5 .太平天国的失败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评议1 .《天朝田亩制度》2 .《资政新篇》3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内在联系三.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分析1 .统治集团过早的封建化2 .军事决策的失误3 . 土地和赋税政策上的失误4 .扭曲的文化与断裂的革命四.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1 .太平天国是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主义运动2 .“战争破坏论”3 .太平天国对清朝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4 .太平天国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物5 .关于曾国藩的评价五.太平天国时期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1 .广西壮、汉各族的起义斗争2 .贵州苗、教、号军起义3 .云南回民起义4 .陕、甘、宁、青回民起义思考题:1 .《资政新篇》的历史进步性;2 .为什么说太平天国是中国农民革命的最高峰?第四讲洋务运动(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初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清政府在“自强”新政中开办机器军工业和民用企业、编练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的概况,民族资本的诞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潮。

一.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其目的1 .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2 .洋务派的产生3 .洋务运动的目的二.洋务运动的两个阶段及主要内容1 .洋务运动的两个阶段2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近代军事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2)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3)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三.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1 .社会经济方面,近代机器工厂的建立。

2 .社会组织方面,民用工业、交通运输、邮电、教育等行业的发生和发展。

3 .社会结构方面,传统社会阶级层级结构开始瓦解。

4 .社会心理的变易,传统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四.对洋务运动的评价1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2 .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思考题:1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方式及特征;2 . “中体西用”体现了中国近代思想界怎样的变化。

第五讲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19世纪70〜90年代英、俄、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边疆地区进行侵略的概况及严重后果。

一、边疆危机的背景二、阿古柏入侵新疆和中俄伊犁交涉三、日本侵略台湾和吞并琉球四、葡萄牙吞并澳门五、“马嘉理案”和英国侵略西藏六、中法战争第六讲甲午战争(6学时)一、日本的大陆政策及战争准备。

二、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三、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四、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五、《马关条约》的签订六、台湾人民的浴血抗战思考题:1、试述日本的大陆政策及其与甲午战争的关系2、试述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七讲戊戌维新运动(5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戊戌维新运动的理论、实践过程和结局。

一、戊戌维新思潮二、维新派的宣传组织活动三、光绪以来的清朝政局和帝后党争四、百口维新五、戊戌政变六、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评价思考题:1、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

2、比较戊戌维新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3、评戊戌至庚子年间的清朝政局。

第八讲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经过、特点,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对华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沙俄入侵中国东北的的大致过程,义和团运动高涨期间中国各种政治社会势力的立场和动态。

一、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口号和活动二、清统治集团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四、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五、唐才常起事和兴中会惠州起义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思考题:1、评清末立宪运动。

2、评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

3、辛亥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分析它与法国大革命的异同。

4、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政策。

第九讲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7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下列问题的基本情况:清末最后十年列强的对华侵略,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下层人民的反清斗争,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同盟会的成立及革命活动。

了解掌握辛亥革命大致过程。

一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一)辛亥革命前的世界与中国(二)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动(三)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四)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其政体(五)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二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北京(一)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二)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与民国政权的财政危机(三)袁世凯执政中华民国迁都北京三袁世凯巩固统治和民初政争(一)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践踏与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二)二次革命和白朗起义(三)《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思考题:1、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有何特点?2、评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

3、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意义。

4、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的历史原因。

第十讲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6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各重大政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分裂中国的活动。

一洪宪帝制的建立(一)帝制的酝酿和“二十一条”(二)洪宪帝制的成立二护国战争(一)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二)云南独立和讨袁战争的发动(三)护国战争的胜利进军洪宪帝制覆灭三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三)民初的文化教育(四)《新青年》创刊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思考题:1、论袁世凯帝制与二H 条的关系。

2、孙中山领导护国战争失败的原因。

3、洪宪帝制短命的原因。

4、民初教育有何特点?第十一讲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和皖系军阀统治的确立(4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孙中山领导第一次护法运动等政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一)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二)“参战”问题和“府院之争”(三)张勋复辟及其失败(四)皖系军阀统治权的确立和段祺瑞的“毁法”二、孙中山领导第一次护法运动(一)护法军政府成立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二)护法战争的发动和失败(三)南北和谈及其破裂思考题:1、论中国“参战”的得失。

2、段祺瑞何以能“毁法” ?第十二讲五四新文化运动(4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掌握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出版、学术事业发展的概况(具体情况由有关选修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一)新思潮社团和刊物的涌现(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众多西方社会理论的传播(≡)《新青年》与《东方杂志》的对垒与论争(四)《学衡》派的主张(五)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六)白话文运动思考题:1、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2、论白话文运动的意义。

3、评《学衡》派。

六、参考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2、《毛泽东选集》(1-4卷),主要学习其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一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卷)、《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卷〉等文。

3、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

4、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

5、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行本或《陈旭麓文集》第一卷。

7、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8、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1、2、3卷),人民出版社。

9、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