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合集下载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中医理论认为:“肾气足,百病除”。

人体内的左肾为阳,右肾为阴。

左肾司六腑之功能,右肾辖五脏之运行。

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滋润、濡(ru)养、激发等作用。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

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

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

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

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

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

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

具体方法是: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

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

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

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

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

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

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坚持运用外劳宫补肾法,再加上小指头提水法的锻炼(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它通肺、通胃、通肾)。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龙源期刊网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作者:张研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7年第12期这句顺口溜提出补气养生的观点,它意思是说通过食物或药物来进补,还不如直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状况,通过补气来调理脏器、强身健体。

在中医学的治疗中,补气是最常出现的一个词,那么这个气究竟是什么呢?气在中医的概念里是个比较难描述的定义。

广义上说,气囊括了所有中医学中的概念,大概分为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天地之气、疫疠之气、六淫邪气、水谷之气、元气、清气、宗气、寒热温凉四气、水气、正气等,包括有形或无形的。

《易经》中有非常著名的八个字“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它指出了气是指天地间的本源,正是混沌时期的原始之气形成了人体,因此气是构成人的最早的基本元素。

狭义上说的“百病生于气”的气,指的就是根据气的充盈状态和运行状态而形成的几种常见问题:气不足、气有余、气不畅等。

补气也就是补人体的先天之源,是中医治疗气虚证的方法,又称益气。

小顺口溜,大学问在中医学的养生观点中,气养生十分重要,那么,“气”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呢?气是什么在中医学的理论中,气是指人体的元气,它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

因此人的一切生理功能,都是靠气的作用来推动的,如果没有了气,血液就不能正常地流动,五脏六腑就不能正常地运行,机体的代谢就会停止,而肢体的活动功能也会随之消失。

可以说,如果气充足,则人体健康长寿;相反,若是气虚,则人体体质较弱,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补气就是补健康气是推动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果气虚就会出现体弱多病的情况。

可以说,很多疾病追究到根源上都与气虚有关。

因此,如果可以补充元气,就等于保证机体各项机能可以正常运行,也就是等于健康可以得到恢复。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凡是药物都有偏性,以偏纠偏来治疗疾病。

药物的偏性会损伤身体,所谓“是药三分毒”。

而食物药性平和,食补对人体不会有损伤。

食补最好的方法是“汤补”,营养在汤中,不同的人喝不同的汤,所以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汤补”的说法。

其中含有大量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铁、磷等微量元素的乌骨鸡汤,在滋补汤类中更是汤中之首。

那么,乌骨鸡汤的滋补效果究竟有哪些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皆乌者、肉白乌骨者;但观鸡舌黑者,则骨肉俱乌、入药更良。

……乌骨鸡气味甘、平、无毒,补虚劳羸弱,治消渴,中恶,益产妇,治女人崩中带下虚损诸病,大人小儿下痢噤口。

”明代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指出:“乌骨鸡补血益阴,则虚劳赢弱可除,阴回热去,则津液自生,渴自止矣。

阴平阳秘,表里固密,邪恶之气不得入。

心腹和而痛自止。

益阴,则冲、任、带三脉俱旺,故能除崩中带下一切虚损诸疾也。

”2015年,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把“雪峰乌骨鸡”收入其中并向全社会推广。

该书在“三十二、雪峰乌骨鸡”篇中明确指出:“雪峰乌骨鸡在当地素被人们称为‘药鸡’,以乌鸡配药蒸吃,可以益气补血、滋阴养肾,是病后体虚、妇女产后的滋补佳品,也可以辅助治疗头痛、肾虚及妇科疾病。

……可调节人体代谢及内分泌,增加人体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具有抗疲劳、调节生理、增强免疫力、提高耐缺氧等功效。

”并特别注明“生产厂:湖南洪江嵩云禽业有限公司”。

雪峰乌骨鸡是“药食同源”鸡种,具有“皮、肉、骨、喙、脚”五乌特征,体型中等,体质结实,肉质细嫩,胆固醇含量低,蛋白质和硒含量高,富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九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硒、锌、铜、铁等微量元素,被人们尊称为“药鸡”,具有益气补血、滋阴养肾、增强免疫力等效果,是美容驻颜、病后体虚、孕期产后的滋补佳品。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中医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意思是说用食物来补,还不如首先增加脏器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所以补气是治本,是任何药物和营养品都不能代替的。

中医里经常会提到“气”这个概念。

比如,你去看中医,医生会告诉你,“气虚”或者“气血双亏”。

血,这个概念我们很好理解,因它看得见,摸得着,惟独这“气”,却是很难理解。

那什么是气呢,气虚会有哪些表现,该如何进行气补呢?气是人体运行的动力打个比方,生活中人的财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现金和储蓄。

现金就是人体的“气”,是生活中随时要用的;储蓄就是“精”,现金有余就存入变成储蓄,现金不足就提出储蓄来用。

可以说,气是人体运行的动力。

中医常说一个人“气虚”,其实就是现金不足了。

补气就是给人现金。

但是俗话说“救急不救穷”,所以,气虚不能长期单纯地补气(即给现金),更要激发身体自身的机能,也就是自己要去挣钱。

怎么挣钱呢?就是把饮食的能量能够存在身体里。

饮食入于体内而化为“精”,也就是所谓“肾精”。

“精”足了,储蓄多了,现金才能有稳定的基础。

在身体的财富观念中,储蓄比现金重要,而且终生都是第一原则。

所以,一个人要想“气”足,必定是“精”首先充足,之后,“精”有余才变现成“气”。

故中医学认为“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气虚的人有哪些表现您看过气球没气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吗?对,发蔫了,表面产生了很多的褶皱。

气虚的人也是如此,手指肚通常是瘪的,并有褶皱。

而正常人的手指肚很饱满红润。

另外气虚的人还有一个表现,就是说话声音小,不洪亮,接不上气来。

对身体而言,气虚比血虚还亏的严重。

人体的气是从何而来对于我们身体来讲,这个气,首先来自于我们的呼吸,来自于我们吸入身体里的氧气。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辆汽车,那汽油就相当于我们身体中的血液,而空气就相当于我们的呼吸进来的氧气。

老中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老中医: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肾为人体先天之本,人的生长发育直至衰老都与肾密切相关。

因此,善养生者一年四季无不从养肾入手。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

人体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都需要充足睡眠来保障。

肾精化肾气,肾气通于脑气,只有肾精充足,脑力才能充沛,智力才不会衰退。

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人,白天往往昏昏欲睡、反应减慢。

中医认为,超过夜半子时不睡觉更易耗伤肾气,长期下来将严重影响肾脏的功能,严重者甚至引起肾衰竭。

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最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什么叫好的作息?中医讲究“天人相应”。

自然界的阳气在秋季开始收敛、沉降,人体也要顺时养阴,避免过度耗散阳气。

一般来说,秋季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适宜。

临床观察发现,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对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的发作有一定意义。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安然入睡,不少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失眠的影响。

秋季失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给予饮食、作息上的调理。

心肾不交型失眠。

秋季容易诱发焦虑、抑郁等精神和情绪问题,导致心肾不交,即心与肾的生理协调失常,从而引发失眠。

这类人大多存在思虑过度、情绪抑郁的问题,伴随心烦失眠、眩晕、耳鸣等症状。

另外,久病虚弱者也容易出现心肾不交型失眠。

养护好肾脏,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

中医认为,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脾、肾经,常食莲子粥可补益心气,健脾止泻,补肾固精,改善失眠。

其次,百合、酸枣仁、山药也非常适合这类人群。

营气不足型失眠。

这类人常常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容易做噩梦,白天精神不振,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等症状。

在治疗上,主要以益精养血安神为主,饮食上多吃一些补血的东西,如红枣枸杞粥、龙眼粥,芝麻核桃羹。

心肝火旺型失眠。

生活中难免会有心烦意乱的事情发生,导致人彻夜不眠,兼有头胀、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

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泻火安神,饮食上可选择莲藕雪梨羹,芹菜汁、金银花茶;针灸治疗可取神门(腕横纹靠近小拇指一侧的凹陷处)、三阴交(内踝尖直向上四横指处)以及背部脊柱两侧各个俞穴。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之道,养神先行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之道,养神先行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养生之道,养神先行《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何来”。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调节情绪,使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神补是通过自我管理,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让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古代神医扁鹊主张“养心先调神”,他提倡淡泊名利,不求闻达,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人生,只有让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完美融合,才是阴阳平衡的完整理念。

1、养生先养神人生自是有情痴,要做到“养心调神”非常不易。

而情绪活动与身体的健康却联系得十分紧密。

也就是说,人的心理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有超过生理因素影响的程度。

从事临床内科50年的朋友说,很多的病都是由情绪心理造成的。

比如心因性的头痛及消化化不良等。

再比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联系。

“我没有什么养生秘诀,非要让我总结,只能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心态平和、常用脑子、手脚常动、管住嘴巴和定期查体。

”中医泰斗李辅仁,97岁的时候,没有糖尿病和高血压,说起话来仍是声音宽厚底气十足,长寿的秘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我从来不抽烟,不喝酒,而且不吃任何保健品。

” “我几十年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不伤人,不记仇,不报复,只在事业上不断努力。

” 他一直本着“将心比心”的原则做事,多做些好事少些遗憾。

2.养神情绪先调整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反应。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情志养生法,是指自己通过对情绪的自我调节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而健康长寿的方法。

谁的人生都是不如意事十有七八,就看你的心怎么想,再苦再难也要往前走。

那就要看得开想得开放得下,“怎么过都是一天,” 笑比哭好。

喜怒哀乐由心生,人生要快乐,心就先快乐!现代医学实验证实,不良情绪是“促癌剂”。

如果长期处于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中,患各种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导致癌变。

林清玄说“这世间真的有人找到过幸运草吗?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幸运草。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良好的睡眠,可以调气养神,濡养脉络,消除疲劳,滋养精神。

常言道:吃得好不如睡得好。

睡能养血,睡能益气,睡能健脾强胃,睡能强筋壮骨。

人在熟睡的状态下,有助于元气的恢复、积蓄。

体内也会发生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这便是美美地睡个好觉后,感到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道理。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7倍。

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

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人在夜晚熟睡时,分泌的生长激素是白天的5~7倍,对儿童和青少年可促进生长发育,对中老年人可激活体内各种活性酶加速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中医养生讲“三分调,七分养”,是指人体脏腑失衡的时候,虽然用特别的食品、保健品或药物进行调养,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有七分,是要通过在日常睡眠、饮食、情志、运动等诸方面养成良好习惯,使人体尽快恢复平衡并保持平衡。

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跟着太阳走,即天醒我醒,天睡我睡,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不要跟太阳对着干。

有专家指出:夜间11~3时,是皮肤代谢的高峰期,这时源源不断的血液供给皮肤以之充分的营养,吐故纳新,使皮肤保持健康和弹性,经常睡眠好的人会容光焕发,面色红润,这就是其中的奥妙。

实际上,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最佳的睡眠时间,这是高质量睡眠的奥秘。

地球上的规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万物在白天的时候活动,夜晚的时候潜藏,这是自然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就会比较健康,否则,自然的规律就会反作用于人体。

长期频繁过度的夜生活,扰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规律,给健康带来潜在威胁,从而出现各种病症,医生称之为“夜生活综合征”。

2007年11月28日腾讯网就发表22岁小伙猝死网吧的报道,告诫年轻人“夜生活”应适度,并提到“夜生活综合征”造成年轻人猝死几率明显增加,为本是年富力强、生命力活跃的年轻人敲响了警钟。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国医大师金世元老先生经常翻山越岭找药、认药、研究药,所以常和山民接触,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一直反对盲目进补的他,最推崇的就是山民的粗茶淡饭。

他认为,粗茶淡饭最符合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法则,这是人类饮食文化中最适合健康的饮食原则。

•五谷为养,意思是说谷物有营养,可以长期吃;•五菜为充,意思是说光吃粮食不行,还要有蔬菜,这个“充”字是“充饥”的“充”,就是一定要吃的意思;•五果为助,意思是说不能以水果代饭,水果是助消化的;•五畜为益,意思是说五畜是补益的。

具体的做法如下。

1、“每周做一两顿粗粮吃。

”对于饮食,金世元说,自己没有什么讲究,粗茶淡饭就很好。

“唯一要求的,就是每周做一两顿粗粮吃。

窝头、贴饼子、棒渣粥……”在他看来,饮食太过精细不好,而吃得太专也不利于健康。

“什么都吃,从不挑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当食用粗粮,补充膳食纤维,是他多年来的习惯。

2、吃得健康记住5点•杂一点:甭管荤菜、素菜、粗粮、细粮,什么都吃,而且种类越多越好;•淡一点:少盐、少油、少麻辣,清淡饮食最养胃;•鲜一点:食物越新鲜、越时令越好,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素一点:青菜豆腐保平安,肉食的比例一定要降下来;•少一点:一餐吃到7、8分饱就可以。

养生要保护脾胃肾在养生之道方面,金老除了强调食补的重要性外,还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出发,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脾胃和肾。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在金老看来,生命就像一棵树,脾就像土壤,好的土壤能帮助树来吸收营养。

而肾则是树的根,根扎得深,分布得广,树才能长得壮实。

脾胃坏了,消化不好,人的营养就差;有病了要吃药,药到了胃里无法分解,药性无法起作用,吃了也等于白吃。

肾功能不好,体内的废物无法排出,这就是把一个人的根本破坏了。

看病的时候,大夫首先要望、闻、问、切。

问的时候一般都要先问问患者饮食怎么样,吃东西香不香,大便怎么样?如果病人说:“我吃东西都挺好的。

什么叫“虚不受补”?“虚不受补”怎么办?

什么叫“虚不受补”?“虚不受补”怎么办?

什么叫“虚不受补”?“虚不受补”怎么办?什么叫“虚不受补”?“虚不受补”怎么办?在日常保健中,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虚不受补”。

有些朋友身体差、总生病,认为自己是缺了什么,于是就吃各种有滋补功效的药物(如人参、阿胶)或食物(如羊肉、狗肉)补一补,还有些朋友爱吃保健品,认为对身体有益,但是一吃就上火,流鼻血、大便干、嗓子疼。

这就是中医说的“虚不受补”。

那么,什么叫“虚不受补”?难道以后都不能给自己补了吗?导致“虚不受补”的原因有哪些?第一是补错了。

为什么补错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气、血、阴、阳失衡都可能导致身体虚。

假如你是阳虚体质,若服用滋阴的膏方,那就会越吃越拉肚子,身体越来越畏寒怕冷和乏力,这就是补错了。

如果你是阴虚体质,还要去喝点羊肉汤补补,那就是火上浇油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气不够,但却是因为气滞引起的胸闷气短、上不来气、情绪不好、老郁闷,再补气,就会越补越堵,那么气胀啊,腹满啊,憋闷啊,各种表现都出来了,因为他气机不顺。

第二是身体里气血不通顺。

不通就不能补了,调理身体得有补有疏,先把身体疏理开再补。

有些女性朋友气血瘀滞,月经不调了,来看病说“我气血不好,得补点气血”,我能给她补气血吗?肯定是要活血化瘀、行气通络啊,然后才能补进去。

先通后补,以通为补。

第三是脾胃虚弱,食物消化吸收不了,吃点鱼、羊肉就上火,牙疼、耳朵疼、嗓子疼。

怎么办呢?要先调理脾胃,脾胃运化功能正常了再补,而且也不能补多,一次慢慢地少补一点。

比如喝羊肉汤,一次别喝太多,先喝个50毫升,脾胃慢慢强大了,再多喝点。

第四是有些人压根就不需要补。

这类人平常运动少,消化得也少,如果还往身体里面补,就消化不了,堆在身体里面,各种各样“虚不受补”的表现就出来了。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你一天到晚都不运动,中午吃了顿好吃的,午睡睡到下午三四点,到晚上压根就不饿,还用“补”吗?总结起来,生活中和临床上“虚不受补”的原因多见于这四个方面,补之前先明确体质,脾胃功能虚弱要先调脾胃,身体气血不通了先通后补,运动太少了需要补的是适度运动。

收集有关中医药的俗语

收集有关中医药的俗语

收集有关中医药的俗语
1.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2. 饮食有节,药到病除。

3. 百病从心生,百药从心治。

4. 病从口入,药从口出。

5. 疾病如山倒,药方如救命索。

6. 用药要因人而异,同病不同治。

7. 药到病除,不是说吃多了就一定好。

8. 三分治病七分养,养生防病要天天。

9. 内服外用结合,医病两相安。

10. 疾病如潮水,医者要懂变通。

11. 药神不如食神,病从口入要慎重。

12. 医者须知情志,情志不调病难治。

13. 五味调和,才能调和身体。

14. 药补不如食补,药补补假食补补实。

15. 治未病,胜治已病。

16. 疾病如影随形,调理养生方为正途。

17. 疾病要早治,养生要从小做。

18. 药木不可久留,人心不可常忧。

19. 顺势而为,调理养生更为重要。

20. 一病一方,万病一方,中医药养生在身边。

- 1 -。

【引用】千补万补,不如食补

【引用】千补万补,不如食补

【引用】千补万补,不如食补中医治病历来讲究食疗,药食结合既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又能提高治疗效果。

如今,“药补不如食补”不仅是医学界,也是广大民众的共识。

食补,一般可理解为食疗或食养,就是根据需要,运用食物来治疗和补养身体,达到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一种方法。

药补,当身体已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依靠食补已不能纠正其亏损,则应运用药物,遵照“虚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补偏救弊,最终起到平衡阴阳、强身健体的作用。

总之,食补与药补,目的都是为了滋补气血,防病延年。

只不过食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显效缓慢;药补是有目标地进行,显效较快。

在一般人看来,总以为食补不如药补。

因此,当大病初愈,正气不足,或年老气虚,体弱无力之时,总强调补药而忽视食物的调养,这显然是不了解食补的真正含义。

《内经》明确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

强调了以食补之,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

唐代的著名医家孙思邈非常注重养生,他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倡导:“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金代名医张从正也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

这些都说明了食补养生的重要性。

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种类较多,如山药、白扁豆、薏米、茯苓,能补肺健脾、利水化湿;龙眼(桂圆)、红枣能补心气、养阴血、和脾胃、宁心神;核桃、芝麻,可滋补肝肾、敛肺止喘,润肠通便;百合、绿豆,有养阴润肺、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的功效;羊肉、牛肉又能温中去寒。

若把以上食物各自和大米煮成粥,就特别适宜老年人补虚所用。

不过要根据食物的寒热温凉特性,按季节的变化,分别运用。

由此可见,用食补治病防衰则“倍胜于药”,而且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可以说食补是中医老年保健的“灵丹妙法”之一。

药补,是针对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抗病能力降低;或者是大病之后、身体虚弱的情况下进行的。

中医食疗--为什么说“药补不如食补”

中医食疗--为什么说“药补不如食补”

为什么说“药补不如食补”中国有句俗话:“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

当面对生活中的小病时,哪怕只是上火嗓子疼,有些人就会首先想到“吃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它们所具有的补气、补血、滋阴、壮阳、安神等补益功效对于人体的保健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因此,一些缺乏正确中药知识的人,甚至将吃中药作为家常便饭一样。

虽然中药的补益作用非常显著,且确实能够起到保健、养生的效用,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长期食用药材必然会导致人体出现一些相应的不良反应。

另外,保证人体健康、精力充沛的最主要的物质来源,即是饮食。

只有食物才能保证人体每日所需营养的全面供给,而药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远远不及食物充分而全面。

单从这一点来说,就足以证明“药补不如食补”这个道理了。

事实上,大部分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和病态体质,都是可以通过食物有效改善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有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等疲状的气虚体质者,就可以通过“食补”来达到补气的效果,适量食用羊肉、牛肉、猪肉、蛋类、奶制品、花生、核桃、松子等具有补气效果的食物,就能有效改善气虚体质。

只要不是非常严重或长期存在的气虚证,在经过“食补”之后,气虚症状就可以很快得到缓解。

此时如果盲目地服用药物进行补益,则很可能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对人体并无益处。

如果是年纪较轻或实热证者,盲目服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助热生火的补气药物,反而会力加重其体内的功能失调状况,造成血热妄行、内火上炎,从而引发心神不宁、头晕、目痛等症状。

即便是年老、体弱之人,如果不适当的进补药物,也会因为“虚不受补”而导致不适反应的出现。

因此,“药补”并不是适合任何人的进补方式,相比较来说,“食补”却能更加有效而安全地起到补益人体的作用。

另外,在选择“食补”或“药补”进行调理的时候,还应掌握正确辨证的方法。

首先,应注意先“食补”,再“药补”的先后顺序,如果“食补”无效,才可进行“药补”。

其次,对于不同的病症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以药、食相结合,对症施用,才能安全而有效地起到补益效用。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

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1 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1.1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可经常交替选服。

1.2 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玉珍鸡: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入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鹤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2 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2.1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2.2 补血虚药膳食疗方举例:当归乌骨鸡: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一只共蒸煮,吃鸡肉喝汤,可补血虚。

阿胶糯米粥:阿胶9g(打碎)与黑糯米60g共煮粥服食,可补血虚。

3 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

世上只有四种病国内这几位顶尖医院院长,说出了健康真相详解

世上只有四种病国内这几位顶尖医院院长,说出了健康真相详解

世上只有四种病!国内这几位顶尖医院院长,说出了健康真相!1、世上只有四种病讲述人:林嘉滨,北京医院院长现在世界上的疾病,如果不按照系统和病因来分类的话,只有四种疾病。

第一种:得了能治好的如感冒发烧、拉肚子。

现代医学条件下,这种疾病能完全治愈。

一定要积极去治疗,千万不能拖,拖久了更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种:得了治不好的这种病就是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得后好不了,但可通过科学的药物治疗缓解病程进展。

这类病如果早发现、及时治疗,效果非常好,会缩短病程,但很多人前期不在乎,一旦确诊就到了晚期了。

对待这种疾病最好早发现,如果你疏忽了,也别强求短期治好,配合医生坚持服药是最佳选择。

第三种:人老导致的随着年龄增大,身体逐渐衰老,会出现诸如骨关节退化、记忆力减退、白内障等退行性疾病。

白内障可以换晶体,但换后视力肯定不如原来的好。

而对于骨关节炎和记忆力减退,通过治疗或服药,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

重要的是,一定要服老,有良好的心态接受身体的变化,不能强求医院一定要治到某个理想效果。

第四种:医学没攻克的目前医学只能采取姑息疗法减轻病人痛苦的疾病,比如脑胶质瘤或胰腺癌。

现在很多人,明知道这种病无法根治却还是希望通过手术治疗,花钱不说,病人会承受很大的痛苦。

患者的正确态度是听从医嘱采取保守疗法减轻痛苦,尽量不要积极干预。

2、人活一口气,要健康先学会呼吸讲述人:姚乃礼,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现在人们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了,因为合理的膳食结构才利于健康,同样的道理,呼吸对健康的影响并不亚于饮食,只不过饮食和气息进入人体所经过的渠道不同而已。

每天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供应人体,就像饮食的营养充足一样,人的精神才会好,才不会容易疲劳。

平时大家常说的亚健康,除了劳累外,长期的氧气供应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因为每天吸入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空气,可增强肺功能,而且对人的精神、情绪、思维、记忆力等都有一定的提高。

中医说肾为人体的元气之根,养好了肾自然能延年益寿;相反,生了气或者受了重伤,便会损害肾气。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

“药补”不如“食补”根据个人体质类型,通过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而获得健康的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又称“食养”“食补”,泛指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或增强体质的活动。

我国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饮食养生不仅能够滋养身体、预防疾病,还能起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1、因人而异,天人相应人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比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应当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来驱除寒湿。

不同季节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如冬季天气寒冷,应多选用温热食物以增温祛寒,并佐以辣椒、花椒、肉桂等辛热之品以增加温热的功效。

夏天气候炎热,应多选用寒凉食物以消暑解热,如主食多吃小米、大麦类食品,多喝些绿豆汤,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凉食物。

2、体质辨识,阴阳调补调补阴阳结合个体的体质差异,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比如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

3、合理膳食,饮食有节饮食有节保证定时、定量进餐,做到细嚼慢咽,保持愉快的就餐心情。

注意卫生不吃腐败之物,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坚持饭后漱口,养成饭后做适量运动的习惯,避免饱食入睡。

4、清淡适宜,荤素搭配结合体质,审因用膳根据个人的机体状况来合理调配膳食。

比如体质健壮者,应该饮食清淡,不宜过多食用膏粱厚味及辛辣之品。

体质虚弱者,应该适量多吃禽、蛋、肉、乳类补虚作用较好的食品,少食用寒凉的蔬菜、水果等。

因阳虚而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者, 应多吃一些羊肉、狗肉、虾类等温热壮阳的食品,忌用田螺、蟹肉等寒凉之品。

阴虚而有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症状者,应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乳类制品,忌用辛辣的温热之品。

通过“食疗”的方式改善身体疾病,这不仅仅是中医的理论,在国外也非常盛行,美国《预防》杂志报道,假如身体呈现疲惫、健忘、无力、血压高级表现,第一是需求休息,第二即是弥补养分。

食补不如气补(六字气诀)——转自舜网

食补不如气补(六字气诀)——转自舜网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之法——六字气诀(强调呼吸锻炼、强身健体、治病疗疾)六字诀呼吸就是在呼吸时发出嘘、呵、呼、呬(Si)、吹、嘻六个声音,通常每次呼吸发一个声音。

六字诀也叫六字气诀,这里有强调呼吸锻炼的意思。

六字诀呼吸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在民间和中医界都有广泛的影响,它是我国古代应用呼吸锻炼配合发音的方法强身健体、治病疗疾的一个典型例子。

陶弘景像从文献上查找,六字诀呼吸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所著的中医养生专著《养性延命录》中。

《养性延命录》中的“服气疗病篇”说:“纳气有一,吐气有六。

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这就是六字诀的原型。

从南北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文献记载,内容大同小异,六个字的发音差别不大,但它们所配合的脏腑却不尽相同。

可以说,众多的医学家和养生家对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方法的推广和发展均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明朝以后,六字诀发音呼吸锻炼的方法还配合上了动作,扩大了这项锻炼方法的操作内容,使呼吸、发音、动作有机配合,不但加强了疗效,而且增加了趣味性,使之更有利于学习和流传。

这里从呼吸锻炼的角度介绍六字诀,不介绍动作,尊重古代六字诀的原貌。

此外,六字诀在古代多用于治病疗疾,其中的医学内容较多,这里的介绍则侧重于增进健康,已适用于大多数读者,对专门的医学内容,只做通俗和简要的介绍。

(1)操作要点与机理六字诀呼吸的操作关键是把握好发音口型。

①正确发出6个不同声音六字诀的发音是6个不同的声音,它们是嘘(Xu)、呵(He)、呼(Hu)、呬(Si)、吹(Chui)、嘻(Xi)。

这6个发音都是平声,发音时拖长音,持续于整个呼气的过程。

因此,发音时要特别注意韵母,也就是拖长后的尾音不要“跑调”。

正确地发出这6个不同的声音十分重要。

依据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这6个发音分别对应于人体的脏腑,其中“嘘”对应于肝,“呵”对应于心,“呼”对应于脾,“呬”对应于肺,“吹”对应于肾,“嘻”对应于三焦。

喝中药的句子精选

喝中药的句子精选

喝中药的句子精选中医历史悠久,以中药为主要疗法,而喝中药则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

中药有调理身体、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等多种功效,不少名人也曾发表过关于中药喝法的名言。

1. “治病要治本,调理要调身体”——《黄帝内经》这句话指出了中医调理身体的核心思想,喝中药要以调理身体为前提,这样疗效才能更好。

2. “吃药三分毒”——明·李时中《临证指南医案》这个名言告诉我们,中药虽然有很好的疗效,但过量或不正确用药会有一定危害,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3.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唐·孙思邈《孙氏家传》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喝中药也应该注重搭配合理的饮食,避免过度依赖中药来补充身体所需。

4. “以药治温疫,不如以清饮食调理”——明·张介宾《类经医案》这句名言指出了中药治疗温疫的局限性,只依赖中药治疗不如搭配清淡的饮食来调理身体。

5. “无名肝病、胃病,十分艰难治”。

——《名医别录》这个名言告诉我们,中药治疗肝病、胃病等疾病的难度很大,需要慎重对待。

6. “治病不如防病,预防疾病要从开胃健脾开始”——《素问·后天论》这句话告诉我们,预防疾病是中药的重要功能之一,喝中药应该从平时的调理做起,避免生病。

7. “中药最重要的是选对药,配对药”——著名中医专家陶正仁这句话指出了中药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药的选择和配比,匹配身体的需要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8. “中药喝法不均匀,哪里需要就往哪里送”——著名中医专家黄万里这个名言告诉我们,中药喝法要明确身体需要治疗的病症,放在对应的部位去调理。

9. “不求一时之快,不为痛苦所迫,只为一个健康幸福的未来”——中医大师林同炎这句话告诉我们,喝中药要有一颗平常心,坚持长期治疗,最终实现健康幸福的目标。

10. “中药喝法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著名中医专家杨恩泽这个名言指出了中药喝法的灵活性,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喝中药也要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为百药之王!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为百药之王!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为百药之王!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本草纲目》中讲,水为百药之王;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水补不如气补。

这个气为无任何环境污染的、含氧负离子的空气。

这个气补要获得有一定困难,可水补还是比较容易的。

如长期饮用弱碱性矿泉水,国内品牌如千岛湖水、河源万绿湖水的农夫山泉,河源龙川黎嘴镇梅子坑的霍山矿泉水。

生活窍门(一):什么是酸性食物什么是碱性食物最近人们一直在提酸碱性食物,那么究竟如何合理的搭配算碱性食物呢?这要从人体内的环境来谈一下。

人体内环境基本是中性的,略偏碱性。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都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所中和,不致于使人体内部环境呈酸性,但有时也可造成紊乱。

每餐进食,食物都有一定的酸碱度,也会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

但总体来说注意碱性饮食,保持体内弱碱性环境是基本的要求。

在选择日常饮用水时,我们应该选择弱碱性的水。

对于水来说,水中是否含有矿物质与微量元素是决定其酸碱性的关键。

大自然中的水,如泉水、湖水等一般都是弱碱性水,因为大自然赋予其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而纯净水,顾名思义,水中除了水分子,什么都没有,水性自然呈酸性。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人工矿物质水由于人为添加了矿物质,破坏了水的酸碱平衡,甚至比纯净水还显酸性。

而所谓食物的酸碱性,不是食物本身的性质,而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留在体内的元素的性质。

一般金属元素钠、钙、镁等,在人体内其氧化物呈碱性,含这种元素较多的食物就是碱性食物,如大豆、豆腐、菠菜、莴笋、萝卜、土豆、藕、洋葱、海带、西瓜、香蕉、梨、苹果、牛奶等。

一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非金属元素,如磷、硫、氯等,在人体内氧化后,生成带有阴离子的酸根,属于酸性食物。

如猪肉、牛肉、鸡肉、鸭、蛋类、鲤鱼、牡蛎、虾,以及面粉、大米、花生、大麦、啤酒等。

因此,家常菜一定要注意酸、碱食物的合理搭配,否则,进食酸性食物过多,可造成血液偏酸性。

为中和这些酸性物质,又必然消耗体内大量的钙、镁等碱性元素,而引起缺钙等一系列症状,如皮肤病、神经病,特别是在节假日里,如果肉类较多,就更应该注意搭配一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以免造成机体酸碱平衡失调。

医学专题药补不如食补

医学专题药补不如食补

• 体质虚弱的老人进行食补时,要注意区别 阳虚还是阴虚,阳虚宜多选用羊肉、狗肉 等进补,而阴虚则宜食龟肉、鳖肉、蛤蜊 肉等滋阴食品。
2.根据所患疾病的性质、症状表现选食
• 按照中医理论,食疗过程中应遵循寒 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的原则。而对疾病,则应根据其轻重缓急 的不同,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原则。“标”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 “本”是疾病发生的机理和病机,一般慢 性疾病多从治本着手,急性病则多先治其 标再治其本或标、本同治。
• 茭白能降低血脂、解热毒、利二便;南瓜 能润肺益气,止痛安胎;莲子益脾养心, 固精止泻,开胃安神;桂圆治贫血、神经 衰弱、产后血虚;黑芝麻补肺助脾、润肠 通便、益肌肤;红枣养脾平胃、安中益气、 补血益阴;核桃补肾养血、润肺润肌,防 治神经衰弱和腰腿痛。
冬季饮食进补:
• 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 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可选食:粳米、籼 米、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谷豆类; 韭菜、香菜、大蒜、萝卜、黄花菜等蔬菜; 羊肉、狗肉、牛肉、鸡肉及鳝鱼、鲤鱼、 鲢鱼、带鱼、虾等肉食;橘子、椰子、菠 萝、荔枝、桂圆等水果。
• 食补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菜等食物本来 就是我们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补益力缓,虽也 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 对于有明显虚弱症状或有疾病的人,如要
进行冬令进补,还得要用力峻、效专的药
补,否则难以奏效。药补调整机体阴阳平 衡作用较强,食补营养价值较高。
• 故药补和食补各有特点和功效,可谓“寸 有所长,尺有所短”。因此,笼统地说 “药补不如食补”是片面的。应当相互配 合,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相得益彰,这 样补益功效才会更强。
• 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的方 法是,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 物,如枇杷、橘子、梨、莲子、百合、大枣、核 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饮食宜清淡,忌 食海腥、油腻食物,俗话所说“鱼生火,肉生痰, 白菜豆腐保平安”,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刺激 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葱、蒜等及过甜、过咸食 物也宜少吃,以免刺激呼吸道,加重病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2009年09月13日星期日 20:31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
中医有“虚则补之”一说。

补虚有多种方法,药补和食补是常用的两种方法,但各有不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体现了饮食是维护健康的根本。

古代医着《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也显示了古人对饮食疗法的重视。

古代名医张景岳亦称“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食补有如下特点:
1.疾病较轻,虚证不严重者可用食补,而不必去求医问药。

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说“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2.食补可以维持长期进补。

药补一般作用强,用量小,价格贵,且有“是药三分毒”之虞;食补则没有这些缺点,可以长期应用。

3.食补的补益范围广泛。

药补作用较单一,针对性强,多由医生决定。

而食补具有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广摄博取,滋阴补阳,益气养血,一般可根据身体情况自行决定。

4.食补更适于年迈体弱者。

食补所用食品多在性味上较平和,久用无明显毒副作用,能补充老人“精、气、神”的衰退,对益寿、延缓衰老有好处。

5.可在饱享“口福”和“眼福”中防病、治病。

俗称“良药苦口”,食补则把食品经过精心烹饪成为美味佳肴,即把美食和保健融为一体。

药补往往在形象中给人以“恐惧”的感觉,如西药的营养支持药物脂肪乳、白蛋白等要静脉输入;用中药汤剂补益常是一取一大包,一煮一大锅,一喝一大碗,令人不快。

食补常在形象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往往一看就会大开胃口,如红色的西红柿、白色的白萝卜、绿色的芹菜、黑色发亮的木耳、紫色的茄子和形态各异的辣椒等等,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还没入口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蔬菜为例,《内经》中称“五菜为充”,有补充营养的含义,
也是食补的重要部分。

《说文解字》称“菜者,采也”,说明古人为了生存采摘果菜以补充食物。

蔬菜有疏通、充实、完善机体营养的功能,从而使补充的营养达到均衡。

正像一个整天吃大米白面、大鱼大肉的人,长期下去可能会因维生素C和纤维素等营养素的缺乏或失衡而引发肥胖、便秘、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这时补充蔬菜就显得尤为重要。

食补在民间也有许多讲究,如按地理特点,中国南北方有各自的习惯。

各民族也有各自的食补方法。

一年四季也各有不同,如冬季气候寒冷,阳气内藏,阴气内守,北方注重补肾养精助阳,多用温补以预防寒症。

不同的体质和疾病,如手术后、孕产妇、大病初愈等,也有不同的补法。

食补经常利用当地的特产发挥作用,如延边的狗肉,宁夏的枸杞,山东的大枣,吉林的山蛙等。

食补贵在持久,一次进补量不可过大,更不应急于求成,造成“生痰助热”的后果。

我们常吃的食物中几乎都能治病,药食同源.
黑木耳治骨折黑木耳一味,以水发开,沥干后入竹筒内,加红糖,以另一细竹筒捣,捣如泥,外敷患处,可治骨折、跌打损伤、痈肿疮毒,其效如神。

黑木耳虽然营养丰富,但不能多吃.《本草纲目》认为:“本耳乃朽木所生,有衰精肾之害。

”能导致性冷淡、阳痿、肾功能减退等,成年男子、老年人、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血粘稠患者尽量少吃或不吃黑木耳,更不可把黑木耳当药吃,还是多吃植物种子,具有生发功能.像稻谷,麦子,黄豆,黑豆,黑芝麻等
土豆消肿碰伤、扭伤、烫伤,都喜欢用生土豆敷,土豆营养丰富.
葱姜花椒蒜大蒜,冬瓜,番茄,白萝卜,山药,洋葱,韭菜,南瓜等均可拿来治病 ,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神补! 大家只知道腹式呼吸可以扩大胸腔,增加肺活量,这不过是次要的,而主要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大家都知道人身养命之宝是气和血这两样宝贵东西,气为先天,血为后天,气为血帅,气行血行。

所以说树衰培土,人衰气补,很多人肌肤如婴儿,不过还有一种人, 比如100多岁的年轻人,每天睡眠也很少,吃饭也很少,心中无私欲,没有烦恼,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