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加减治项背肌筋膜炎医案、配方

合集下载

【胡希恕:麻黄加术汤及加减】

【胡希恕:麻黄加术汤及加减】

【胡希恕:麻黄加术汤及加减】胡希恕:麻黄加术汤参考用量:麻黄10g去节、桂枝6g去皮、甘草3g炙、杏仁12g 去皮尖)、白术12g。

上5味,以水900m1,先煮麻黄,减200ml,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250ml,去滓,温服80ml,覆取微似汗。

张仲景方中有关药物先煎的原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方出现某药先煎的记载,此多为减少该药或他药的毒性,增加药液中有效含量。

麻黄先煎去沫,能破坏少量麻黄碱,适当减少毒性.功效: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主治:湿家身烦疼。

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烦疼,肌肉酸痛,苔白,舌质淡润,脉沉缓或浮紧。

临证加减:1、痹证风邪偏胜,其痛游走不定者,加羌活、防风、老鹳草;寒邪偏胜,疼痛剧烈者,加川乌、草乌、刘寄奴;湿邪偏胜,其痛而肿者,加防己、茯苓、车前子等。

2、表实湿证,其人湿重,苔厚腻,腹满者,白术易苍术,酌加大腹皮、香附、藿香、佩兰、生薏苡仁等。

3、本方证如湿重苔腻厚,腹满者,应白术易苍术,加茯苓、黄柏以增强燥湿之力。

.4、麻黄加术汤中术之辨略:古代用“术”无赤(苍)白之分,后世则分赤白。

麻黄加术汤中的“术”,用白术还是用苍术?本草书上有苍术发汗,白术止汗之说。

根据本证治疗原则,不欲其多汗,似宜用白术(原方亦用白术),但在临床上却多用苍术,用之亦无大汗之弊。

我认为,苍术发汗之说,未可尽信,只能认为苍术走表之力胜于白术,而走表之药并不等于发汗,如黄芪也走表,岂可认为能发汗,故本证以用苍术为佳。

[金匮诠释.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5、麻黄、桂枝、白术(或苍术)、甘草。

水煎服。

治寒湿腹胀,身重身冷无汗者,名麻桂术甘汤。

[脉因证治]6、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

加姜、葱,水煎服。

治伤后着寒,名麻桂温经汤。

[外科补要]7、麻黄八钱,苍术五钱,黄芪一钱五分,草豆蔻六分,柴胡五分,羌活五分,生甘草四分,当归梢四分,防风四分,炙甘草三分,黄芩三分,五味子九个。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配方,方歌,加减运用医案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配方,方歌,加减运用医案

麻黄汤的功效与作用,麻黄汤配方,方歌,加减运用医案1、麻黄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2、麻黄汤治愈汗出不止一例报告3、麻黄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4、中医临床怎样安全使用麻黄?用麻黄的注意事项5、麻黄汤的组成,原文解析,麻黄汤方歌方解【麻黄汤条文】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

(3)2.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3.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5.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6.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2)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235)【组成】麻黄10g 桂枝6g 杏仁10g 甘草6g按:用量可据病症轻重、体质强弱增减,然桂枝、甘草绝不可大于麻黄。

【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煎服方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分2次温服(药凉影响发汗)。

覆被使微汗,一服愈,止后服。

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防蓄水。

【功效主治】太阳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咳喘,舌淡红润,苔薄白,脉象浮紧者。

【麻黄汤加减】1. 脉不浮紧,反沉而微细,少阴病也,加附子。

(参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2. 兼口咽干燥,喜饮思冷,烦躁等内热证者,加石膏。

(参考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3. 脉虚无力,或素体虚弱,或大病后、产后,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熟地。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苓、甘草。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

发散风寒祛湿止痛。

大、小青龙汤: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白芍、灸甘草。

散寒解表、温肺蠲饮。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石膏、杏仁、甘草、生姜、大枣。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人参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益气解表散风除湿。

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枳壳桔梗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辛温解表理气化痰。

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鼓、牛蒡子。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桑菊饮: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苇根。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薄荷、荆芥、玄参、石斛丹皮、山栀、夏桔草。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石膏黄芩白芍桔梗生姜、大枣、甘草。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赤芍、炙甘草。

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峻下热结。

小承气汤去芒硝。

轻下热结。

调胃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

缓下热结。

麻子仁丸:火麻仁、杏仁、白芍、枳实、厚朴、大黄、蜂蜜。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五仁丸: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

润肠通便。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

和解少阳。

逍遥散:炙甘草、当归、茯苓、柴胡、白术、芍药、生姜、薄荷。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四逆散:柴胡、白芍、陈皮、防风。

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清热生津。

清营汤:犀角生地黄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竹叶心。

中医医师中药考点之《麻黄汤》

中医医师中药考点之《麻黄汤》

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喷水孔小,横椭圆形,两端尖,位于眼角下后方。鳃孔5个,狭 小,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第1背鳍颇大,较后位,上角圆钝,后缘凹入, 下角延长尖突。第2背鳍稍小,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腹鳍比第2背鳍稍小, 鳍脚平扁延长。胸鳍中等大。体背侧面为褐色,腹面白色,各鳍紫褐色,后缘较浅淡,体无 白色斑点。
注册会计师培训:/kcnet1960/ 注册会计师网校:/xzy/
【性味与归经】同干姜。 【功能与主治】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 【贮藏】同干姜。
注册会计师培训:/kcnet1960/ 注册会计师网校:/xzy/
注册会计师培训:/kcnet1960/ 注册会计师网校:/xzy/
肢。 4.重复第1法。 5.掌击百会(安神定魄),拳击大椎(通调一身阳气)和八髎(壮肾阳,补元气,引火归原)。 6.下肢:捏拿下肢,点揉髀关、梁丘、血海、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委中、承山,
鲨鱼翅
鲨鱼翅 【拼音名】Shā Yú Chì 【别名】鲛鱼翅、鲛鲨翅、沙鱼翅、金丝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telus manazo Bleeker 采收和储藏:加工鲨鱼肉时,取其鳍 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1.白斑星鲨,体细长,一般在1m 以内。头宽,吻稍厚,前端钝。眼椭圆形,瞬褐平横 外露,眼后有小型喷水孔。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处,有鼻瓣。口呈三角形,距吻端,有唇 褶,上唇褶宽扁而长,下唇褶狭而短。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前3个较宽,比 眼径较大。最后2个较狭,位于胸鳍上方。背鳍2个,第1背鳍约于体腔中部上方,上角圆钝, 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2背鳍稍小,形状相似。臀鳍小,起点约与第2背鳍基底中部相 对。胸鳍中大,始于第5鳃孔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腹鳍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内角 较尖。尾鳍狭长,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部微突,中后部有一凹缺,后部三角形突出。背面和 上侧面灰褐色,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色斑点;鳍褐色,边缘较淡,下侧 面和腹面银白色。 2.灰星鲨,体细而延长,体长1m 左右。头平扁,吻中等长,背视近三角形。眼椭圆形。 鼻孔宽大,前鼻瓣中部具一舌状突出,出水孔半露。口颇小,三角形,两侧斜行,前端圆钝, 下颌稍短,口闭时上颌牙全露,下颌牙只在缝合处露出。上唇褶粗大而短,下唇褶细而较长, 注册会计师培训:/kcnet1960/ 注册会计师网校:/xzy/

麻黄汤的加减证治

麻黄汤的加减证治

太阳病为邪在表,在表者则当汗而发之,故以有汗为表虚, 治用桂枝汤类,无汗为表实,治用麻黄汤类。
葛根汤 本方可解表滋液、疏通经脉,用于治疗太阳被寒邪所伤,经 脉不利,而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等证。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大枣组 成。方用葛根,既能解肌表之邪,又能升津液,濡养筋脉, 以缓项背之拘急,麻黄、桂枝、生姜辛沮散寒,可发汗解表, 芍药佐葛根,可利血脉以缓筋急;甘草、大枣和营卫而守中, 也可制约麻、桂之过散。此方服后,往往出现后背发热,继 之而背上汗出,次遍及全身,而项背之强急即愈。
临床上不限于治疗表寒内饮证,即使没有表证,只要属于寒饮咳喘, 就可加以使用。若寒饮有化热趋势的表现,如见烦躁而喘的,可在 方中加生石膏。只要辨证准确、临床便用本方多可收效。 因本方不仅能发散阳气,而又能伤阴动血,虽有五味子、芍药之护 正,仍不宜久服,对某些心脏病、肺结核的咳喘,更应慎用。 一男性患者,咳喘痰多而不能平卧。刘老视其面色黧黑,舌苔白滑, 脉则弦劲,吐稀白泡沫痰。辨为寒饮射肺之证。时值冬季,气候凛 冽,为疏小青龙汤原方两剂,患者去后不复来诊。次年春,患者又 来门诊诊病。视其面色夭然不泽,身体殊羸弱,乃问其故。患者曰: 去年冬服药见效,已能夜间平卧,痰喘俱减,喜不自胜,自照原方 继服十余剂,逐发生头晕、心悸、夜不成寐等证。冬至节后,忽而 发生鼻衄,来势汹涌,不能自止,于同仁医院电烙止血。然失血太 多,疲劳为甚,故又来诊治。刘老曰:前服之药,为小青龙汤,虽 能散寒饮,亦能动阳气。久服之后,下伐根本,而使少阴精气不藏, 故伤阴动血,则已势所必然。乃用人参养荣汤加龙骨、牡蛎等药, 服数十剂,体力方渐渐恢复。
麻黄汤的加减证治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 组成。 麻黄辛温,可发散风寒,开腠理而发汗,宜 肺平喘,桂枝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散风寒, 杏仁苦温利肺,助麻黄宣肺平喘,甘草则调 和诸药而护正。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但麻黄与甘草的剂 量之比,以三比一为准,如此服之方能奏发 汗之效。

麻黄加术汤治疗颈椎病医案

麻黄加术汤治疗颈椎病医案

麻黄加术汤治疗颈椎病医案
陈某,女,42岁,娄底人。

初诊:
双肩背疼痛1周,上肢麻木。

无其他特殊不适。

舌暗红,有瘀斑,苔白腻,中间有裂纹,脉浮紧。

证属脾虚湿盛,湿气在表,经脉受阻,太阳经脉不利,麻黄加术汤主之。

麻黄10g,桂枝15g,杏仁10g,炙甘草10g,白术20g。

7剂。

诊所代煎,每日3次温服。

次诊:
上药服后汗出,诸痛即除,麻木仍有,改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而愈。

永生经方中医诊所
永生经方中医诊所秉承传统中医学的理念,致力于发扬与传承经方中医。

针药并施,以求达到立竿见影,标本兼治的目的。

选用优质的中药材,采用标准的炮制方法,保证药效,为广大患者解除疾苦。

李较利中医师简介
研习各中医家经方讲解及国际著名中医家倪海厦老师经方学术及多年,把理论运用于临床工作15年余,有多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及深圳汉唐中医诊所的工作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针药并施,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善用经方与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

《麻黄汤》的辩证与应用麻黄汤(麻甘桂+杏)【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伤寒论》第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伤寒论》第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麻黄汤加减方(一)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麻黄汤加减方(一)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原文解读
①更行:更,再也;行,用也。更行,即再用之意。
②无大热者:因无表邪,故言表无大热(但并非无热, 由于肺与皮毛相合,主气,可能有发热,或高热不退)
③可与:与,给的意思;可与,可以给的意思。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方解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 麻黄汤加减方(一)
《伤寒论》原文解读
[原文]
发汗后,不可更行①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②, 可与③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 (去皮尖)
甘草二两,
石膏半斤,(碎,绵裹)
或利,或噎②,或小便不利、少腹满③,或喘者,小 青龙汤主之。(40)
麻黄(去节 )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原文解读
①心下有水气:心下指上腹部,即指胃脘部,此处泛指 里。水气,为病理概念,即指水饮之邪。
②噎:噎(y ē) ,此处指咽喉部有物梗阻而不畅的感觉。
③少腹满:少,通小字,此处指下腹部胀满。。
小青龙汤方解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桂枝(去皮),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
小青龙汤方解
小青龙汤方解
小青龙汤方解
小青龙汤的药对
1.麻黄、桂枝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行水;桂枝,解肌发表, 温通血脉,化气行水;两药相须,发汗散寒以解表邪,利尿 行水可顾及水饮,宣肺通脉又能兼顾喘咳身痛。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去节)6~9克、桂枝5~6克、杏仁(去皮尖)5~9克、炙甘草3克,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

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

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

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

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

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

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

以取微汗为度。

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

附注:(1)文中所说的水量及煎取药汁量均为大概而言,或稍多些,或略少些,须看具体情况而定(如火的大小、容器、气候、量器等等),不可机械死板。

见煎汤药,方法基本如此,即分为第一煎、第二煎,然后,把两煎药混合,再分两次服。

(2)本方的煎法详细写出,可供各地参考。

以后各方剂中则简称第1煎取汁若干,第2煎取汁若干,不再详述,以免重复。

本方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

有辛温发汗,驱散在表的风寒之邪从汗而解的作用。

主治伤寒太阳表实证。

具体症状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骨节疼痛,胸满而喘,畏冷无汗,口不渴,其脉浮紧或浮而略弦。

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

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

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

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

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

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

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

历代医家在此方的启发下,根据具体情况又创造出不少辛温解表的有效方剂。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1、麻黄汤方:(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第 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第 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麻黄汤验案

麻黄汤验案

麻黄汤麻黄汤一、伤寒表实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用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服药后,温覆衣被,须灾,遇身汗出而解。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按语:麻黄场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车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已,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郁闭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二、咳喘姜春华医案;胡某某,女,46岁。

咳喘已七年,近受风寒侵袭,胸闷窒塞,呼吸不利。

咳喘多痰,喉间作水鸣声,苔白,脉软。

以麻黄汤加味,处方:麻黄6克,桂枝9克,川朴9克,枳实9克,杏仁9克,甘草6克,2剂。

药后咳喘减轻,上方去川朴,加陈皮3克,又服2剂,咳止喘平,呼吸通畅,(陕西个医学院学报1990;(1),3)按语:本案为冷风哮喘。

肺内素有疾饮内伏,受风寒外感引发。

麻黄场外解风寒,内宣肺气,又加枳实、厚朴以肃肺下气,药中其鸽,则其效如神。

三、水肿(急性肾炎)陈华医案:刘某,男,9岁。

1984年冬因脸面突然浮肿,进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经西药治疗半月,证情反复。

近二曰诸症加重,脸面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

辨为风水泛滥之肿,因冬季风寒当令,外邪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

处方;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茅根10克,蝉衣5克。

名医名方:百治百愈风湿痹痛-麻黄汤

名医名方:百治百愈风湿痹痛-麻黄汤

名医名方:百治百愈风湿痹痛-麻黄汤
秘方:
麻黄120g,生石膏500g,生白术60g,红花12g,
威灵仙9g,乌头15g,防风12g,甘草9g,生姜15g,
大枣15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病例:
王某,女,三十九岁。

医生。

从一九六二年起手指关节肿痛,渐延及腕、膝、踝关节,初服抗风湿类中西药,尚能缓解疼痛。

至一九七零年两手手指腕、踝、膝关节肿大畸形呈梭状,屈伸受限。

行走困难,患者罹患缠绵十载,痛楚十分,给董老写信索方。

根据信中描述脉证,拟越婢加术汤合乌头汤加减。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服用一剂后,汗出如水洗,疲惫无力,旋又入睡。

次日关节肿胀全消,周身如去千斤重,行动自如,遂以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活络祛风法,连服二十余剂,终告痊愈。

方解:
本方具有祛湿止痛,活络祛瘀之功。

主治风湿痹症患者。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显著,百治百愈。

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献方人:董长富国家级名老中医。

麻黄汤治疗腰痛效宏力速

麻黄汤治疗腰痛效宏力速

麻黄汤治疗腰痛效宏力速(原创)
笔者经常用麻黄汤治疗腰痛患者,大多都能一两剂药而愈,多者吃6剂药。

患者有椎间盘突出小关节紊乱脊上韧带损伤骶髂关节半脱位臀部肌肉损伤等大多都能获效。

大家不妨一试。

但是必须遵仲圣原方原量和煮法服法才能奏效。

具体服法:
麻黄46克(另包)桂枝31克炙甘草16克杏仁七十个(约31克用开水烫去皮尖)
以水4碗(约1800毫升),先煮麻黄,猛搅出漩涡,去上沫,减多半碗,入他药,煮取一满碗(约5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每服后盖被取微似汗,一般2--3小时服一次。

有敏感者可感觉到有气流从腰痛处经过时如同解开绳结的感觉腰痛即好。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三两(10克)桂枝二两(6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0克)甘草炙一两(3克)〔煎服法〕原方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水煎服,服后盖被取微汗。

)〔讲解〕本方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之主方。

风寒袭表,故恶寒。

寒邪外束,阳不得越,故郁而发热。

寒主收引,太阳主表,寒郁经络,营卫失畅,故头痛身疼。

肺合皮毛,寒郁皮毛,肺气不宣,故无汗而喘。

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外感风寒、邪在肌表之象。

本方为初病时元气未衰者而设。

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故以麻黄为君药,开腠理、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利肺气以平喘咳,过去因其发汗力峻,又为君药,故先煮麻黄去上沫,同时也是为了减其悍烈之性,去其令人心烦之弊,现多同煮已不用分煎,欲解表可用生麻黄,若缓其峻勐、欲平喘可选炙麻黄。

原以桂枝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既助麻黄发汗解表,又温通经脉以除肢体疼痛,为太阳经引经主药;佐以杏仁宣利肺气,助麻黄平喘,杏仁去皮尖是为了减少毒性,过去认为其皮有涩性对解表不利,尖又发散太过的缘故。

炙草扶正达邪,调和诸药,在方中一缓麻桂之峻而不伤正;一补中气而资汗源,为方中使药。

本方药少力专,组法严谨;升中有降,散中有收,泻中有补,具发汗散寒、宣肺平喘之效。

原方载复取微似汗,不须喝粥,这是以其易发汗,且恐其助麻黄之性发汗太过,另外麻黄汤证病人津液尚无亏损现象,胃气尚盛,所以不须喝粥。

麻黄发汗必与桂枝相配伍,才能发汗,单用麻黄则达表定喘明显。

至于发汗多少,又是与桂枝用量的比例有关,如要发汗则麻黄用量一定要大于桂枝,成为3:2;如发大汗则麻黄用量更大于桂枝,为6:3,等于3:1;如发小汗则麻黄与桂枝用量同等。

反之,麻黄用量比例小于桂枝,可能不发汗甚至有汗也可用,由此说明发汗不单独决定于麻黄一味,而要掌握是否与桂枝相配,以及用量比例关系极大,不可忽视。

2.6麻黄加术汤医案

2.6麻黄加术汤医案

2.6麻黄加术汤医案功效:散寒祛湿解表。

病证:寒湿困表、肺气不宣之证,皆可运用本方。

【运用】一、外感寒湿萧琢如医案:黄君,年三十余。

素因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医药杂投无效,改延余诊。

其症手脚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终日危坐。

诊脉右缓左紧,舌苔白腻,此《金匮》所谓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也。

遵经方以表达之,使寒湿悉从微汗而解。

处方:带节麻黄2.4克,桂枝2.1克,光杏仁4.5克,炙甘草1.5克,处方:苍术3克,连投2剂,诸症悉平而愈。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82年版)按语:本案寒湿证重,又体肥多湿,故以苍术易白术,加入麻黄汤内,以增发汗祛湿之力。

二、湿痹赵明锐医案,王某某,男,农民。

因在田间劳动,忽着风寒侵袭,数日后即周身关节烦痛,并呈游走性,尤以下肢疼痛为甚,局部指压凹陷不起,疼痛拒按,肌体沉重,举步艰难。

大便正常,小便短赤,脉大而数。

一诊:曾有医生给服过五皮饮加减之类无效。

二诊:病机:脉证相参,诊为湿滞肌表留于肌肉,风湿相搏,投以麻黄加术汤,嘱勿大汗。

服2剂后,疼痛稍减轻,但浮肿消退。

处方:上方加羌活15克、苍术15克,三诊:处方:继服2剂后疼痛大减,以后调养数日痊愈.病机:寒湿外侵,留着经脉,气血不利,而致身疼,正合麻黄加术汤之证,投之果效。

三、风隐疹(荨麻疹)三、风隐疹(荨麻疹刘柏医案,姜某某,男,20岁,1977年11月10日就诊。

二年前患者睡湿炕而得此病。

每年冬、春季受风寒或接触冷水即发。

疹从四肢起后渐慢延到周身,时起时消。

起时瘙痒难忍并伴肤痛,夜不得眠。

来诊,见全身有散在痒疹,舌苔白腻,脉浮而紧。

此系风寒湿邪郁于肌肤不得透发而致,用疏风散寒祛湿之法。

拟麻黄加术汤2剂。

病人服药后周身出微汗,痒疹消失,病愈。

1年后追访未再发。

按语:病起于寒湿袭表,又见寒湿在表之舌脉,直辨为麻黄加术汤证,甚是。

四、风寒肿块朱大伟医案,王某某,男,45岁。

1984年10月10日诊。

麻黄汤的组成、方解及化裁应用

麻黄汤的组成、方解及化裁应用

麻黄汤的组成、方解及化裁应用麻黄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具体麻黄汤的组成、方解及化裁应用是什么,寻医问药网为大家详解麻黄汤的组成、方解及化裁应用。

组成包括: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12克) 炙甘草(3克)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

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

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

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加减治项背肌筋膜炎医案、配方
项背肌筋膜炎又称项背纤维组织炎或肌肉风湿病,一般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症状。

常累及斜方肌、菱形肌和提肩胛肌等。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了,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与轻微外伤、劳累及受寒等有关。

项背部急性损伤后使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粘连、变性,以后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

长期的慢性劳损,如伏案低头作业,使肌肉长时间过度紧张、痉挛,虽损伤轻微,病变部位小,但在肌肉筋膜组织中产生变性、肥厚,形成纤维小结而引起较广泛的疼痛。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痹症范畴,认为与外伤、劳累、潮湿、寒冷等有关。

因此久卧湿地,贪凉或劳累后复感寒邪,寒凝血滞,使肌筋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可导致项背肌筋膜炎发生,故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对天气变化较敏感
现代研究表明麻黄汤有明显的发汗、抗炎扩张外周血管、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故加减后常用其来治疗项背肌筋膜炎。

【临床应用】
陈氏等以麻黄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项背肌筋膜炎,药物组成:葛根、芍药、防风、白芷各12g,桂枝、桑枝、羌活、炙僵蚕、广地龙各10g,麻黄6g,甘草、细辛各3g。

加减:寒重者北细辛增至12g,加制川乌、草乌各6g;湿重者加威灵仙15g,苍术10g;痛剧者加全蝎粉、蜈蚣粉各3g;血瘀者加三棱莪术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饭后服。

药渣用纱布包裹敷患处30分钟,1周为1疗程。

【病案举例】
陈氏等4观察病例142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82例,女60例;年龄9岁~82岁,平均35.42岁;病程1周~18月,平均3月。

诊断依据:①颈项部疼痛,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发射;
②疼痛多与天气变化有关,局部喜温恶寒;③多无明显的固定压痛,局部可及条索状物,有触痛;④急性发作时局部肌肉紧张,有广泛压
痛;⑤项背部活动受限;⑥实验室检查多在正常范围,血沉或抗“”可稍增高;⑦X线检查(-)。

治疗方法:以麻黄汤为基础方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饭后服。

药渣用纱布包裹敷患处30分钟,1周为1疗程。

治疗结果142例中,痊愈(疼痛消失,功能恢复,休息一月无复发者)54例;显效(疼痛轻微,功能恢复,无反复发作者)48例;有效(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3例;无效(治疗一个月后症状无缓解)7例,总有效率95.07%。

其中用药1疗程治愈36例,用药2疗程治愈68例,用药3疗程治愈41例。

典型病例:王某女,63岁,退休工人。

206年2月14日就诊。

主诉:项背部疼痛1周。

患者于1周前因打牌而感项背部疼痛,颈部转动不利,局部喜温而恶寒。

检查:项背部广泛性压痛,以斜方肌为甚,可及条索状物,舌淡紫苔稍腻,脉弦滑。

诊断:项背肌筋膜炎。

证属寒湿痹阻,气滞血瘀,拟祛寒除湿,活血通络。

予以基本方加三棱、莪术各10g,制川乌、制草乌各6g,服药3剂,诸症悉减,继服药7剂,痊愈。

3月后复查,无不适。

按:项背肌筋膜炎亦称肌肉风湿病,是指筋膜、肌肉、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是引起项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和软弱无力等的一种常见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外伤、免疫机制、血管炎症、受寒因素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痹症范畴,认为与外伤、劳累、潮湿、寒冷等有关。

《素问·痹症》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类证治裁·痹症》亦云“诸痹皆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说明风寒湿邪的侵淫是形成痹症的原因。

机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留驻体内,寒凝而湿阻,使经脉凝滞,气血运行失畅,而有气、,滞血瘀,瘀阻络脉则筋脉失养,故有疼痛、乏力诸症。

《伤寒论》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是故我们采用葛根汤为基本方,发汗祛邪,舒经解表止痛;羌活、防风、白芷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细辛、制川乌、草乌祛寒通络止痛;炙僵蚕、三棱、莪术、广地龙化瘀通络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祛寒除湿,
化瘀通络之功,切中病机,故收捷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