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新中国成立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新中国成立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新中国成立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新中国成立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1949--1956)
1、建国后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两大任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结果。

2、过渡总路线的提出背景,内容,特点,执行结果。

3、一五计划的实施条件,内容特点,实际实施的情况,取得的'具体成就。

4、过渡时期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过渡性"在政治,经济,思想,外交上的体现。

过渡中我党的几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

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5、我国经济在1948-1956年的社会经济在状况,所有制,经济体制上的变化及原因。

6、建国后到1956年我党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小农经济采取的不同政策、原因和影响。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一:人民政权的建立】1.筹备:1949年9月21日政协会议颁布《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改北平为北京,选举领导人、国旗、国歌、国徽。

3.意义:A 国内: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B 国际:壮大社会主义力量,改变国际格局。

【知识点二:人民政权的巩固】(一)政治——稳定政权。

1.追歼残敌剿匪作战, 1951年底基本统一全国。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到1953年)。

——意义(提高国际地位,密切中苏关系;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3.外交:(1)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内容包括: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2)史实:A、1950年中苏。

结成同盟;B、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标志中国外交的成熟;C、1954年日内瓦会议。

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D、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二)经济——恢复经济1.农村:土地改革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1952年基本完成土改。

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城市:稳定物价,统一货币财经。

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知识点三:人民政权的建设——变革所有制】(一)经济:1.1953—1957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的基础(东北地区,重工业为主)。

2.1953到1956年,进行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变革,是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政治:1.民主: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一根两基(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安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其次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供应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复原任务完成,随之起先一五年安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肯定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化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化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探讨工作供应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复原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安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化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题再现】1.(2024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解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解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除D项。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讲解Word)2022-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讲解Word)2022-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讲解Word)本文是2022-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赢在微点】轻松课堂(统编版)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讲解Word。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一历史事件。

一、历史背景和现状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然而,中国内战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政府军队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

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军事大国。

在国际上,中国也对全球经济和政治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贡献。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1945-1949年:解放区的成立和发展在日本投降后,中国国共两党进行和平谈判,但最终破裂。

武装冲突再次爆发。

1937年,中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在解放区内展开抗日斗争。

解放区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 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成立1949年,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胜利。

国共内战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3. 195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实现了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

195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大规模国有化、农业合作化和一系列重大改革。

三、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造和对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克服了这些困难,成功地实现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章节知识体系概要】本单元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为止,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其中1949年至1952年为新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至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本阶段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会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就职。

2、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面临极为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帝国主义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残余部队、特务和土匪威胁着新生的政权;国民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

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到1950年夏,基本上消灭了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

到1951年,除台湾和少数海岛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目的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1950年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这次土地改革运动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考点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性质)②意义: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2人民政权的巩固1.剿匪镇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知识点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2)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制度(1)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最新-高中历史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精解素材 精品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初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我们在讲到这段内容时,很多学生对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应从何时开始理解不清;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有关问题也理解不了,甚至产生了误解。

为此,特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关于过渡时期传统的观点,通常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时期。

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过渡时期,一是由这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949年我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这一社会中,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而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份,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所以说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的阶段。

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

我们承认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后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矛盾。

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的方向而言;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表现决定的。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主义革命讲解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主义革命讲解

考研政治二十期知识点: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以及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制订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

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而应该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具体做到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第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第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实行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

历史高一必修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像社会主义的过度笔记文档

历史高一必修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像社会主义的过度笔记文档

历史高一必修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像社会主义的过度笔记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开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新纪元,走上了实现祖国大同的伟大历程。

党的十六大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进步,不断向着以民主为基础、更加和谐宜人的社会主义民主文明社会迈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首先要感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改革者们,他们奋不顾身,积极推进社会义务化,促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革命,使中国农民在收入方面有了极大地发展;他们也大力推行社会主义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中国今天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过渡期间,党和政府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计划。

这种计划有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种,主要用来解决改革后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问题。

为了贯彻落实这些改革计划,政府实施了改革与结构调整、竞争政策、科技进步以及产权制度等政策,以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改革和发展。

此外,中国社会主义主要靠汇聚人民的发力,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拓宽社会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根据这一要求,政府实行了较大的政策宽松,广泛鼓励的民间组织的参与,推动企业和居民参与公共服务,以增强公共服务的效率,改善社会发展状况。

今天,中国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领袖。

然而,当前社会主义还处在完善、发展及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只有不断地推进全面改革一体化,制定全面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共同体的内在力量,才能实现中国的繁荣昌盛。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

③作用:为新中国成立做好了准备
思考:新政协的代表组成体 现了新政协怎样的特点?
性质:代行人大职能
广泛性 民主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9.9)
2. 成立——开国大典 3.意义 P166
结束了…中国人民成为了… 从根本上改变了… 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万隆精神:团结、和平、友谊
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
经济恢复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 成立
巩固:
1.军事 (1)歼残敌,清土匪; (2)抗美援朝 2.经济 (1)农村:土地改革 (2)城市: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外交:三大方针
1)第一次建交高潮 2)日内瓦会议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万隆(亚非)会议
思考:根据以上表格并分析“客人”为什么会断流?
一边倒
意识形态浓厚 革命外交
外交政策的成熟
淡化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合作外交
一、新中国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
2.成就
(1)与苏联等国建交,迎来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内容、结果、意义 )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内容、意义)
(4)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1955、概况、影响)
提出求同存异
万隆精神:团结、和平、友谊
依据材料和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 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 相同情和支持……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会 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考点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历史条件——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已推翻;③、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④、人心向背:全国人民ZYB可调式渣油泵的热烈拥护。

(二)成立过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北平)(建国准备)——⑴、中心议题: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⑵、主要内容:①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及各方面政策的总原则;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④决定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⑶、意义: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成立——⑴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10月1日)。

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⑵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三)历史意义——国内意义:①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齿轮式渣油泵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统一大陆: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第26课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26课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 国际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4.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品种
数量
项目
全国总产量 平均每人占有量
黄金
277万两
国民收入 358亿元
66元
白银
1520万元
粮食
1.1亿吨
209公斤
美钞
1537万元

15万吨
0.29公斤
材料三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
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
4.抗美援朝: (1)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②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 的16国“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威胁我 国东北。
◎美军在仁川港登录
◎朝鲜半岛及“三八线”地图
③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 中国的统一大业,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 全。
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 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2.参加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 和身份参加讨论 朝 鲜 和 印 度 支 那 问题的重 要会议。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 鲜问题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 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 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

D.1978
1956 1982
中国在五十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八 十年代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一切成就都应 归功于这两座里程碑。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经济基础: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单一公有制经济(三改造) ★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农业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基础(一五计划) ★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社会主义劳动者(三改造) ★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 ★宪法保障:《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3. 外交: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2. 大跃进(1958)
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
“以钢为纲” 大炼钢铁
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 万吨到1200万吨
农业总产值增长35%
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 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 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 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钢产量8000万吨
农“业以总粮产为值纲五”年:增人长有2多.7 倍大以胆上,地有多大产。
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向殖民主义斗争以 取得独立,而是要同像美国那样的帝国主义国家联 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 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 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历史纲要导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学科素养对接知识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2)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几个重要文件。

(3)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开国大典(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学习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

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历史必修上: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

历史必修上: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筹备
时间 地点 主要任务 纲领性文件
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人民政权的巩固——稳定物价
(1)背景 财政困难、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2)措施 ①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 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通过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 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结果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 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 到全面恢复。
——《毛泽东文集》
我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克拉克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
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
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人民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
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 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影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 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
文件性质 会议主要内容
1949.9.21 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筹建新中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 旗、首都、纪年、代国歌等

高中历史知识点题库 075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高中历史知识点题库 075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1.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作用是()A.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B.制定《共同纲领》C.确立了各党派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D.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答案:D解析: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圆满地完成了建国的准备。

此题易误选A项和B项,A、B两项都是会议的内容,不是作用。

题干评注: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评注: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圆满地完成了建国的准备。

2.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是为了()A.解决民主革命遗留问题B.对工商业者进行守法经营教育C.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D.开展整风运动答案:C解析:“三反”运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严重斗争,这场运动的胜利,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革命队伍的腐蚀,清除了干部队伍中的蜕化变质分子,教育和挽救了一批干部,提高了干部和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增强了对资产阶级腐蚀的抵抗力,从根本上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题干评注: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评注:“三反”运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严重斗争,这场运动的胜利,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对革命队伍的腐蚀,清除了干部队伍中的蜕化变质分子。

3.新中国成立之初,继续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有()①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③合理调整工商业④开展土地改革运动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首先要明确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②③不能体现这一点。

题干评注: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评注: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①政权形式(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经济基础(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②实质和发展方向——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

过渡时期是从的转变时期,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讲义--2023届高考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讲义--2023届高考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史纲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讲义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阅兵式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和战争,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胜利,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1.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背景,主要包括:•一战和二战之间,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2.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工作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组建人民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进行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3.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的重要作用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最重要的一个政治事件,它的作用主要有:•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选举产生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制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础上,中国在经济和政治等领域也必须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正处于农业经济为主体,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来引导中国朝向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国家的力量逐步解决国有企业和城乡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步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同时,加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3.大跃进时期的社会主义道路大跃进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民共产主义的思想,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工业和国防建设中提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民公社万岁”等亲近人民群众的口号,努力探索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总结考情定位主干梳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1949年9月21-30日(2)地点:北平(3)内容: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1)时间:1949年10月1日(2)内容: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4、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1、肃清反革命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1949年-1953年春)(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②到1953年春,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结果: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②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1)背景:①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②国家财政困难;③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手段:①“银元之战”;②“米棉之战”。

(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4)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4、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1)背景:①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经过: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②经过5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③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②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三大外交方针(1)三大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2)结果:①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先谈判再建交;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两国应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2)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

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

(3)国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4、“求同存异”方针(1)会议: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会议;(2)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3)成果: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总路线: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一五计划: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4)意义:过渡时期中,我国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制度(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政治制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与在此前后发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思想引领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合作探究史料实证1.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史料】史料一1954年北京西单区第一届人大代表构成统计表史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研读】(1)史料一中的统计表说明人大代表的来源具有广泛性。

能够集中人民的意志,充分保障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2)史料二中体现了主权在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体现了国家机关接受群众监督;体现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服从宪法和法律。

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史料】史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史料二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

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1949年2月毛泽东与米高扬的谈话【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针对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

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史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该政策是针对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问题的。

(3)综合以上史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总体原则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强化理解一.过渡时期:一般来说过渡时期是从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实际上讲这段时期又分为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巩固政权时期和1953年至1957年的过渡时期。

也就是说过渡时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2)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防力量。

(3)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4)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

四. “一五”计划工业发展的特点(1)工业结构上: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的发展。

(2)工业布局上:注重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3)地区分布上: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注重公路、铁路和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训练提升一、选择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

这主要是基于( )A.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C.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1950-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其意义不包括A.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B.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C.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D.结束了物价暴涨的局面4.1952—1953年,中国编制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工业总产值增长98.3%、手工业增长60.9%、大型工矿项目施工694个到具体的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多少都有规定。

“当时中央政府管2万个硬指标,计划就是法律,硬得很。

”第一个五年计划( )A.经济指标具体细致,具有指令性B.内容科学详尽,具有强大生命力C.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然选择D.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5.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