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1.3《常见的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常见的酸(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特点: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酸的性质,主要包括酸的个性和通性,在整个初中科学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作为本节的第一课时,其主要知识点为确立酸的概念并学会用指示剂判别物质的酸碱性,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有效地承接了七年级时所学习的物质的酸碱性,也对今后的酸、碱、盐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有利于学生尽快地从暑假生活进入学习本章知识内容的角色。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从微观角度出发,学会用电离的概念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属于酸,能够用指示剂鉴别一些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②过程与方法:从身边的事例理解酸的性质,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物质酸碱性的判断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有序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科学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学习态度;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验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学会对酸性物质的判断以及使用指示剂判别物质的酸碱性;

②难点:电离的概念以及从电离的角度学习酸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电离是一个微观角度的抽象概念,特别是在熔融条件下发生的电离更无法直接演示,对学生的想象理解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同时用电离概念去建立酸的概念,从知识的建构上跨度较大,对于初学者而言比较困难,不能迅速地知会和掌握,是本节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对于指示剂鉴别物质的酸碱性,学生在初一阶段的课程中已经有所学习,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对学生的认知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利用实验探究,可以极大的引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配合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讨论、研究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

另一方面,学生在之前七八年级的学习中已经做过一定的化学实验,从实验技能的角度学生可以较好的完成本节的学习。

三、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从本地学生所熟知的所前杜家杨梅引出本节课题——酸。(当然,由于本节教案的设计时间为六月下旬,所以选择用杨梅,正式上课时间为九月初,也可选择使用青桔子或青苹果。)通过对电离现象以及电离方程式的讲解和运用,使学生建立酸的基本概念的新思路。通过结合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酸碱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过渡到酸碱指示剂的使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和科学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出酸碱指示剂不同颜色的变化进行评价和反思,并结合学习卡将本节内容牢固掌握。最后,引导学生课后自制酸碱指示剂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教法运用

①突出重点,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互补充,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同时配以知识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对知识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这些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观察、思考、归纳,把一定的直接知识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兴趣。

②破难点温故而知新:利用七年级所学的“故”知识与本节课的新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酸的基本概念——电离所产生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这样,既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在不经意间将本节课的难点轻松突破。

3.学法指导

①最重要的是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②课前通过预设练习与预习范围,让学生有效地做好预习工作;

③课堂上应倡导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④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及时纠正学生概念上的漏洞和思维上的偏差;

⑤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准备:玻璃棒、白色点滴板、胶头滴管、烧杯、pH试纸、蒸馏水、

雪碧、可乐、酸果汁、白醋、HCl、H

2SO

4

、NaOH、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2.自制教具:电解质导电装置、涂有指示剂的纸花。

五、授课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