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的文选序译文

合集下载

南史·萧统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萧统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萧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昭明太子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武帝长子也。

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每游宴祖道,赋至十数韵,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

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曰:廷尉官属。

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以统幼,绐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

统皆署杖五十。

有司抱具狱,不知所为,具言于帝,帝笑而从之。

太子自加元服,帝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

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

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水有清音。

轨惭而止。

普通中,大军北侵,都下米贵,太子因命菲衣减膳,每霖积,遣腹心左右,周行闾巷,视贫困家及有流离道路,以米密加振赐。

若死亡无可敛,则为备棺椁。

四月乙巳暴恶,时年三十一。

谥曰昭明。

都下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人,闻丧者哀痛。

(取材于《南史列传四十三萧统传》)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所点易点:评点B.帝便使省万机省:察看C.多所全宥宥:宽恕D.四方氓庶及疆徼之人庶:百姓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是皂衣何为者B.有司以统幼则为备棺椁以米密加振赐C.不知所为D.具言于帝每所奏填塞于前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或做剧韵,皆属思便成有时用险韵,都能稍加思考便可作成。

B.是皆可念,我得判否都是可怜惜的人,我能判决吗?C.太子因命菲衣减膳太子便命令(给他)减衣缩食。

D.都下男女,奔走宫门京城中的男男女女都跑到宫门外(致哀)。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昭明太子萧统是武帝的长子,读书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才思敏捷,每当出游宴会或饯别亲友时,赋诗可达十数韵。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5答案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5答案

练习五(P907)一解释下列名词:四六:文体名,就是骈体文。

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

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

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萧统《文选序》)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

“思”指根据确定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

2.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

(萧统《文选序》)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

“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思。

“观”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

“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作“和、跟、同”等。

“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屈原《离骚》)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

“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

“骋”是指纵马奔驰,卽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

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屈原《离骚》)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了别的想法。

陶渊明集序翻译

陶渊明集序翻译

陶渊明集序翻译
《陶渊明集序》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为陶渊明的文集所作的序,以下是它的全文翻译:
我看陶渊明的文章,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的文章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言辞浅显易懂而语意深刻,文字简约而情感丰富,表达了他的真实思想和高远的志趣。

他的文章就像是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花朵,清新自然,没有丝毫的雕琢和修饰。

陶渊明的诗篇和文章,都是在他喝醉了酒之后或者有了兴致的时候写成的。

他的文章题材广泛,包括诗歌、辞赋、散文等各种文体。

他的诗歌有的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有的则描绘了自然景物的美丽和神奇。

他的辞赋和散文则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空洞的内容,而是真实地表达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文章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陶渊明的文章中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他的文字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他的文章就像是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中,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真实。

陶渊明的文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单元] 萧统:《文选序》

[第六单元] 萧统:《文选序》

[第六单元]萧统:《文选序》〔题解〕本文选自《昭明文选》,是萧统为《文选》所写的一篇序文。

文中论述了文章起源,文体的流别,以及选文的标准,反映了作者对文学性质的认识。

作者认为文章的发展,同一切事物一样,都是由简到繁,由质朴到文华,即所谓“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章的内容日益扩大,文章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作者试图把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加以区分。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经过精心的构思,并以华美的文辞表达出来。

因此在选文中不免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另外他对文体的分析也流于繁琐。

萧统字德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生于公元501年,卒于公元531年,死后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他主持编写了《文选》三十卷,保存了梁以有七八百年间各种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文选》通行注本有唐李善注和五臣注。

式观元始①,眇觌玄风②,冬穴夏巢之时③,茹毛饮血之世④,世质民淳⑤,斯文未作⑥。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⑦,始画八卦⑧,造书契⑨,以代结绳之政⑩,由是文籍生焉11。

《易》曰12:“观乎天文,以察时变13;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4。

”文之时义远矣哉15!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16,大辂宁有椎轮之质17增冰为积水所成18,积水曾微增冰之凛19。

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20 ,变其本而加厉21。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22。

〔注释〕①式:句首语气词。

元始:指原始时代。

元,始。

②眇(miǎo):远。

觌(dí):见。

玄风:指远古的风俗。

以下四句写“元始”、“玄风”的情况。

③冬穴:冬天居住在洞穴之中。

夏巢:夏天居住在巢穴之中。

④茹(rú)毛饮血:指生吃禽兽,不去皮毛。

茹,食。

⑤质:质朴。

淳:淳厚。

⑥斯文:指文章。

《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里借用“斯文”来指古代文献。

作:兴起,产生。

⑦逮:及,至。

伏羲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萧统《陶渊明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萧统《陶渊明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萧统《陶渊明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萧统《陶渊明集序》阅读答案及翻译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加搜校,粗为区目。

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20.扬雄,(朝代)辞赋家,著名辞赋作品有。

(2分)21.萧统因何认为读陶渊明的作品有助于“风教”?(2分)答:参考答案:19.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20.西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21.可以使人遵循仁义之道,甚至舍弃名利追求参考翻译: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又仰慕他的品德,遗憾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粗略地分类编目(结了一个集子)。

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在他的《闲情赋》里却始终没有讽谏的意思,哪里值得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

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名得逐利的欲念就会排除,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去掉,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岂只仁义之道可以遵循,连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也不必远游西岳华山,去像老子一样成仙成道。

那么,这个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

(南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南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集》序(南朝梁)萧统①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其故何□?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

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②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

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

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

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

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③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④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

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⑤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1.第①段方框处填写的语气助词,正确的一项是()A.矣B.也C.耳D.哉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炫自媒”与“不忮不求”是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

作者极力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B.怀藏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不要超越“道”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养生全身。

C.陶渊明生来就是一个隐士,他的作品很少涉及留心政局、针砭时事的内容。

D.人生稍纵即逝,不应当整日被忧虑畏怯、庸俗杂事驱使。

陶征士诔序原文及翻译

陶征士诔序原文及翻译

陶征士诔序原文及翻译摘要:一、陶征士诔序的原文及翻译的背景介绍二、陶征士诔序原文的详细内容三、陶征士诔序的翻译及解析四、总结正文:【一、陶征士诔序的原文及翻译的背景介绍】陶征士诔序是南朝梁文学家萧统所写的一篇诔文,为纪念东晋末年著名文学家陶渊明而作。

萧统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和人格品质极为推崇,因此写下了这篇充满敬意的诔文。

诔文分为序、正文和跋三部分,其中序和跋以韵文写成,正文以散文写成。

本篇将着重介绍陶征士诔序原文及翻译。

【二、陶征士诔序原文的详细内容】原文如下: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梁之宾,爰暨于京。

有陶征士者,寔膺前修,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忠贞不屈,进德修业。

抗节于晋室,矫迹于扬子。

游心六艺,广涉四部。

词赋论议,咸有宪章。

粤自楚国,爰终汉室,国士无双,人中英杰。

内赞图书,外典兵马。

谋谟帷幄,克敌制胜。

功成身退,日暮途远。

于是江东之豪,海内之杰,莫不备礼,奉贽来贺。

咸称征士之德,谓之仁人。

吾子怀德,藏器待时。

信可与言,敬其在兹。

【三、陶征士诔序的翻译及解析】翻译如下:在戊辰年,建亥之月,大梁的贵宾莅临京城。

这位陶征士,的确继承了前人的美德,学识丰富,才华横溢。

他忠诚坚定,不屈不挠,增进德行,修炼事业。

他在晋室时坚定自己的节操,在扬子时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范。

他涉猎广泛,对于诗词、文章、辩论、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

从楚国到汉室,他的才干无与伦比,是中英杰。

他内能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外能统帅军队,为国家打胜仗。

他功成身退,犹如日暮途远。

因此,江东的英雄豪杰,海内的杰出人物,无不备礼前来祝贺,都称赞他的美德,称之为仁人。

吾子怀着崇高的品德,深藏不露,等待时机。

他是一个可以与之交谈的人,尊敬他就在于此。

【四、总结】陶征士诔序原文及翻译对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和人格品质进行了高度赞扬,体现了萧统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

【昭明文选——序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

【昭明文选——序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

【昭明文选——序下】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序下】【豪士赋序】陆士衡臧荣绪晋书曰:机恶齐王冏矜功自伐,受爵不让,及齐亡,作豪士赋。

吕氏春秋曰:老聃、孔子、墨翟、关尹子、列子、陈骈、杨朱、孙膑、王寥、儿良,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然机犹假美号以名赋也。

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

左氏传,穆叔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何则?循心以为量者存乎我,言立德必循於心,故存乎我。

因物以成务者系乎彼。

言建功必因於物,故系乎彼。

存夫我者,隆杀止乎其域;系乎物者,丰约唯所遭遇。

言德有常量,至域便止;功无常则,因遇乃成。

域谓身也。

落叶俟微风以陨,而风之力盖寡;汉书,王恢谓韩安国曰:夫草木遭霜者,不可以遇风。

孟尝遭雍门而泣,而琴之感以末。

桓子新论曰: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对曰:臣窃为足下有所悲,千秋万岁後,坟墓生荆棘,游童牧竖,踯躅其足,而歌其上,曰孟尝君之尊贵,亦犹若是乎!於是孟尝喟然太息,涕承睫而未下,雍门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挥角羽,初终而成曲。

孟尝君遂歔欷而就之。

是琴之感以末也。

何者?欲陨之叶,无所假烈风;将坠之泣,不足繁哀响也。

是故苟时启於天,理尽於民,时既启之於天,理又尽於人事,言立功易也。

庸夫可以济圣贤之功,斗筲可以定烈士之业。

说苑曰:管仲,庸夫也,桓公得之以为仲父。

论语,子贡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故曰才不半古,而功已倍之,盖得之於时势也。

孟子曰: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唯此时为然。

历观古今,徼一时之功,而居伊周之位者有矣。

孟子曰:彼一时,此一时。

夫我之自我,智士犹婴其累;物之相物,昆蟲皆有此情。

孟子曰:尔为尔,我为我。

文子曰:譬吾处於天下,亦为一物也。

然则我亦物也,而物亦物也,物之与我也,有何以相物也。

礼记曰:昆蟲未蛰。

郑玄曰:昆,明也。

明蟲者,阳而生,阴而藏。

夫以自我之量,而挟非常之勋,神器晖其顾盼,万物随其俯仰,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

以利益为宗不能文为本

以利益为宗不能文为本
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的意思:写文章要讲究立意,主题思想是文章的宗旨,并且不能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用华丽的词藻堆出来的文章是华而不实的,是没有灵魂的。这句话出自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是关于写作的相关要求。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宗:主旨。 意谓某些文章(如诸子哲学论文),主要取其思想内容,而不着重其写作技巧。语出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清.阮元《四六丛话后序》:“周末诸子奋兴,百家并骛,老庄传清净之旨,孟荀析善恶之端,商韩刑名,吕刘杂体,若斯之类,派别子家,所谓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者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原文及译文[摘录]

萧统《陶渊明集序》原文及译文[摘录]

萧统《陶渊明集序》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何故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

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

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倐忽shūhū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荣枯,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之间。

炫耀自己推销自己的人,是女子的丑陋行为;不嫉妒无所求的人,他们的心就光明通达。

所以说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

什么原因?追求品德,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越道德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

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

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

应该和大气一样散散合合,随着时间任意放纵,怎么能总是为担心的事情操劳,庸庸碌碌的在人间生活!齐讴赵舞之娱,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镳之游,侈袂执圭之贵,乐则乐矣,忧亦随之。

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此,若泄尾闾。

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

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

譬彼鸳雏,岂竞鸢鸱y uān chī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齐国赞扬赵女沉迷欢乐,各种珍稀的食物,豪华气派的车马,锦衣玉器的贵重,快乐倒是快乐了,忧愁也随之而来。

祸福相互依赖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

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

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

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贩卖大海东边的药草,有人纺织江南鸟类的落毛。

就像那鸳鸯的雏鸟,怎么能和鸢鸱的肉相比;就像那小小的州县,怎能获得文仲的祭品!至如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

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卒如其言,亦可痛矣!又有楚子观周,受折(侮辱)于孙满;霍侯骖(can,一声)乘,祸起于负芒。

萧统陶渊明传

萧统陶渊明传

萧统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传引导语:《陶渊明传》是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昭明文选》中的一篇,下面是小编收集《陶渊明传》的原文注释以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

或云潜,字渊明。

浔阳柴桑人也。

曾祖侃,晋大司马。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每往,必酣饮致醉。

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

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

《文选》卷五十七作者:萧统选

《文选》卷五十七作者:萧统选

《文选》卷五十七作者:萧统选《文选》卷五十七作者:萧统选卷五十七诔下哀上主【诔下】知【夏侯常侍诔(并序)】古※潘安仁斋夏侯湛,字孝若,谯人也。

少知名,弱冠辟太尉府,臧荣绪晋书曰:湛早有名誉,为太尉掾。

贤良方正徵,仍为太子舍人,尚书郎,野王令,臧荣绪晋书曰:湛举贤良,对策,拜郎中,进补太子舍人,转尚书郎,出宰野王令。

汉书曰:何武贤良方正徵也。

中书郎,南阳相。

臧荣绪晋书曰:湛除中书侍郎,出补南阳相。

又曰:秦王柬,武帝第三子也,初封南阳王,後徙封秦王。

家艰乞还。

毛诗曰:未堪家多难,余又集于蓼。

顷之,选为太子仆,未就命而世祖崩。

世祖,武皇帝也。

穀梁传曰: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

天子之崩以尊也。

其崩何?以在人上,故曰崩。

天子以为散骑常侍,从班列也。

天子,惠帝也。

春秋四十有九,元康元年夏五月壬辰,寝疾卒于延喜里第。

呜呼哀哉!乃作诔曰:知禹锡玄珪,实曰文命。

尚书曰: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又曰:文命敷于四海。

史记曰:夏禹名曰文命。

克明克圣,光启夏政。

尚书曰:居上克明。

又曰:克齐圣广渊。

左氏传,宋向戌曰:以偪阳光启寡君。

其在于汉,迈勋惟婴。

汉书曰:夏侯婴为太仆,常奉车从击项籍。

思弘儒业,小大双名。

班固汉书述曰:世宗晔晔,思弘祖业。

汉书曰:夏侯胜,字长公,少好学,从夏侯始昌受尚书。

又曰:胜从父兄子建,字长卿,自师事胜。

又曰:由是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

显祖曜德,牧兖及荆。

王隐晋书曰:夏侯威,字季权,历荆、兖二州刺史。

史记,祭公谋父曰:先王曜德不观兵。

父守淮岱,治亦有声。

王隐晋书曰:威次子庄,淮南太守。

毛诗曰:文王有声。

英英夫子,灼灼其俊。

飞辩摛藻,华繁玉振。

孔融荐祢衡表曰:飞辩骋辞。

班固答宾戏曰:摛藻如春华。

孟子曰: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

如彼随和,发彩流润。

淮南子曰:随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而富,失之而贫。

礼记,孔子曰:夫玉温润而泽仁也。

如彼锦缋,列素点绚。

论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眄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缋事後素。

萧统 陶渊明传 逐字翻译课件

萧统 陶渊明传 逐字翻译课件
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
有人
很高的志向
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来形容自己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
举用 不能忍受 不久
赴任 亲自 供给
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yǎn卧瘠馁něi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
瘦弱
前往探望 仰卧 贫困 饥饿
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
纷乱,黑暗
使自己受苦
比较
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把粮食和肉送给他 挥手 使他离开
隐士住宅庭院
让(他)担任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姑且 弹奏弦歌(做官)
当政者
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
全 shú高粱
妻子儿女 坚持,坚决 jīng稻谷
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
恰逢
束上带子(穿正装)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官。印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
安于 志趣相投 认为 以……为耻降低身份后一个朝代
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宋代〕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
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

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

”《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

”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
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

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

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

”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

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

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

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

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

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

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

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诗歌,是心志达到一定的程度的表现,感情在内心激荡而表现在语言上。

《关雎》、《麟趾》是端正初始之道的表达,《桑间》、《濮上》是亡国之音的流露。

所以《诗经》的正道,光彩照人,值得鉴赏。

自从汉朝中叶以来,诗歌发展的道路又渐渐不同了,有韦孟退居邹地讽谏的诗作,有降将李陵“携手上河梁”这样的篇什。

四言诗和五言诗区分开来,又产生了少则三字、多则九字的诗歌,各种诗体一齐出现,像分镳共驰的马车一样同时并起。

“颂”是用作歌功颂德、赞美成功的体裁,从前尹吉甫有“穆若清风’那样的赞辞,季札有“至矣哉”那样的赞叹。

抒发感情形成诗歌,正如上面所说风雅和韦、李的诗歌;总括成功形成颂体,也就像这里所说的尹吉甫、季札的作品了。

其次,“箴”是为弥补过失而产生的,“戒”是由于辅佐君王纠正其过失而出现的;“论”要求剖析事理精当细微;“铭’要求叙述事情清爽温润;赞美寿终的人,那么就产生厂“诔”;为画像题辞,那么“赞”就兴起了。

又有诏诰教令、表奏笺记、书誓符檄、吊祭哀文等类文体,“答客”、“指事’之类作品,“三言”、“八字”一类文辞,还有篇辞引序、碑碣志状,各种作品像蜂一样成群涌现,新老文体的发展呈现错综纷繁的局面。

就好像埙和笙虽是不同的乐器,但都能发出动听悦耳的乐曲;黼和黻虽然色彩各异,但都能成为美丽悦目的珍品。

由于有如此众多的文体,作者的各种情致意趣,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我在监国抚军之余,平日有许多空闲时光,广泛阅读各类文章。

总是眼睛在浏览,心里在默想,一读就是老半天,竟然没有倦意。

自从周、汉以来,年代久远,朝代经历七个,时间超过千年。

这期间词人才子誉满文坛,他们才思敏捷,铺纸挥毫,文章多得充满书套。

如果不删除其糟粕,采集其精华,要想事半功倍,多半是很困难的了。

至于周公旦撰写的那些典籍,孔尼父编订的那些书籍,能跟太阳、月亮一起高悬空中,能与鬼神较量深奥玄妙,它们是道德方面的准则法式,人伦方面的导师良友,难道可以加以删削,加以剪裁?
老子、庄子、管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大概以表达思想见解为宗旨,并不以善于作文当作目的。

所以我现在编纂这部《文选》,略去不收它们
至于圣贤的美好辞句,忠臣的耿直言论,谋士的话语,雄辩家的言辞,像冰雪消融、泉水奔涌一样滔滔不绝,又像黄金为质、玉声铿锵一般文质兼美。

人们听说的古代辩士辩于狙丘,议于稷下,高谈阔论,折服众人,鲁仲连的辩才迫使秦军退兵五十里,郦食其的劝说降服了齐国七十余城,张良一连提出八大难题,陈平献出六条奇计,他们的事迹美显于当时,言辞流传千载,大略都已见于典籍,或出自诸子及历史著作。

像这一类事迹且又繁富,即使记载在书籍中,但是跟文艺作品毕竟不同。

我现在的这部文集,也不收入。

至于像那些记事和编年的史书,是用来褒贬是非,记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和文学作品相比也有所不同。

像那些“赞论”综合联缀华丽的辞藻,“述赞”组织安排漂亮的文词,因为事情、道理出自深刻的构思,最后表现为优美的文采,所以算得上是文艺作品,我就旁搜博采,选辑入书。

远自周朝,下至当代,这些入选的作品总共分为三十卷,取名为《文选》。

大致编排的体例,各按门类集在一起。

诗赋二类体制既有多种,又按小类分别排列。

每类之中,各以时代先后编次。

这是免费的哈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