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寒湿、湿困等各类湿病症治疗方法大全

合集下载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

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湿热体质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和热气积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中医通过调理药膳、针灸、穴位按摩以及运动等方式来平衡湿热体质,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湿热体质问题。

一、调理药膳中医药膳调理是一种通过进食特定的药材和食材来调节人体机能的方法。

对于湿热体质,中医药膳有着独特的调理效果。

以下是几种适合湿热体质的药膳:1.芡实粥:芡实具有利湿化痰的功效,可用来清理体内湿气。

将芡实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煮成粥,每天早晚饭后食用,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

2.决明茶:决明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作用。

将适量的决明叶泡水,每天饭后饮用,可改善湿热体质引起的口苦口干等不适症状。

3.薏苡仁糖水:薏苡仁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帮助调理湿热体质。

将适量的薏苡仁煮沸后加入冰糖调味,每天饭前或者饭后适量饮用,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引起的水肿等问题。

二、针灸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在调理湿热体质上也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脾胃功能,进而改善湿热体质。

经典的湿热体质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和大椎等。

通过针灸这些穴位,可以促进体内湿气和热气的运行,达到调理湿热体质的效果。

然而,针灸需要专业医师操作,在选择针灸治疗时需谨慎,并结合具体情况来决定疗程和疗效。

三、穴位按摩除了针灸外,穴位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调理湿热体质的方法。

中医认为,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调理体内的气血流动,促进新陈代谢,减少湿气和热气的沉积。

常用的湿热体质穴位按摩有足三里、关元、大椎和中脘等。

可通过手指按摩、指压或使用按摩器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天坚持按摩,有助于改善湿热体质。

四、运动适当的运动对于湿热体质的调理也很重要。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燃烧,排出体外,达到调理的作用。

去湿气最好的方法(古老的民间偏方治身上的湿气)

去湿气最好的方法(古老的民间偏方治身上的湿气)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夏天祛湿的好办法夏天祛湿的好办法中医有句古话:感冒好去,湿难去。

谁也不能随便祛湿,尤其是沿海地区。

他们常年受潮湿之苦。

他们煮汤煮粥,但是从来不排湿气。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与你谈谈湿气背后的一个未知秘密。

..能深刻认识这个秘密的不超过5%.但知道这个问题的人,无一例外的摆脱了湿气的困扰。

..而且,他们变的更健康了,更年轻了,更漂亮了。

究竟湿气有多可怕?湿气先侵入脾胃,然后滞留肾脏,再侵入心肺。

同时湿气侵入肝、胆、膀胱、内脏,无一幸免。

湿气会损伤人体内脏,最常见的有:湿肝、湿脾、湿肺、湿肾、湿胃。

当内脏潮湿时,会表现出各种不适。

夏天喝没有水分的薏米粥薏米粥可以入药,可以当主食,甚至可以当茶。

它不仅能喂饱人,防止人生病,而且不好吃。

糯米味甘,利尿消肿好。

消除湿气,排毒,美容的效果。

取适量薏米洗净,加水浸泡半小时。

然后在锅里煮。

熬成粥就可以吃了。

夏天喝无水分的五花茶五花茶有清热利湿的作用。

有效治疗和预防炎热夏季湿热引起的头晕、头痛、鼻塞、流鼻涕、四肢沉重、喉咙哑、食欲不振。

也可作为夏季防暑保健饮料。

冷食:可使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的冰制品或凉性果蔬,不宜频繁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白菜、苦瓜等。

烹饪时最好加入洋葱和生姜,以减少蔬菜的寒冷性质。

坚持运动:身体水分重的人大多是吃油腻食物,缺乏运动的人。

这些人经常不愿意动,因为他们感到沉重,四肢无力。

但是,他们越是不喜欢运动,体内积累的水分就越多。

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湿气侵入脾脏,引发湿热疾病。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激活身体器官的运作,加速水分的排泄。

试试慢跑、散步、游泳、瑜伽、太极等健身运动,有助于激活血液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避免潮湿环境:我们体内产生的水分除了自身的新陈代谢外,还与环境有关。

经常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湿气侵入体内。

日常生活中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尤其是对水分敏感的人。

体内水分多是吃冷饮、吃凉果等凉性东西,损伤身体的阳气造成的。

祛除体内湿邪的两种方法

祛除体内湿邪的两种方法

祛除体内湿邪的两种方法温化寒湿法温化寒湿法是运用温燥芳化、温阳、淡渗分利为主的方法以散寒化湿、温化寒湿,适用于湿从寒化或阳虚气不化水所致之痰饮、水肿、痹证等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湿邪有内、外之分,感邪后又有寒化、热化之异,对于湿邪寒化或阳虚生湿之证,临证选用厚朴、半夏等苦温燥湿法药物,以达燥湿之功;或加用附子、桂枝、干姜等温阳法药物为主,以达标本兼顾、温阳化湿之功。

临证以温阳散寒、燥湿之温法为主,如甘姜苓术汤、苓桂术甘汤之主用干姜,渗湿汤之主用干姜、丁香,茵陈五苓散之主用桂枝,茵陈四逆汤、茵陈术附汤、真武汤之主用附子,实脾散之主用附子、干姜等。

在立温化寒湿法时,可根据病情配以分利、理气、辛散等法,主水、制水、散水、利水、化水同用,以提高临床疗效。

或根据病情配以淡渗分利之利法,大多选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通草、泽泻等药物。

因湿之与水异名同类,湿性趋下,故每于化湿方剂之中配以利法,可使湿邪下泄,从小便而出,予邪以出路,以提高祛湿效果,如茯苓皮汤在用薏苡仁、大腹皮等温化燥湿药物的同时,伍用淡渗分利之茯苓皮、猪苓、通草、竹叶,而成“淡渗分消湿浊”之方。

如胃苓汤之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茵陈五苓散、真武汤、附子汤之用茯苓等,皆说明利法在化湿方剂中有较为普遍的配伍意义。

或根据病情配以利气化湿之理气法,大多选用陈皮、大腹皮、厚朴等药物。

温化寒湿方剂中配以理气;其一行气有助于化湿,其二恢复中焦脾胃气机,有利于寒湿的分解,可收行气化湿、畅中祛湿之功。

如实脾饮之伍用厚朴、大腹皮,鸡鸣散之伍用紫苏叶、陈皮,平胃散之厚朴、陈皮等,皆属此配伍思想。

或根据病情配以甘辛悦脾之消法、助运之法,温化寒湿之化湿方剂中常用甘辛悦脾之品为佐使,大多选用甘草、大枣等以切中证机,如平胃散之用甘草、大枣。

或根据病情配以汗法,大多选用生姜等汗法药物。

在于借其宣散之力,以散内外之水湿,如真武汤之用生姜等。

清热燥湿法清热燥湿法主要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盛(热重于湿之证)所致之湿温、黄疸、痢疾、泄泻、咳喘等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身体有湿、寒治疗方法

身体有湿、寒治疗方法

一、身体有湿、寒治疗方法白芥子20克;白术20克;米仁20克;红豆20克磨成细粉2天吃完,开水冲服,吃1个月.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

”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

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进体内。

(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

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

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

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

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

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

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爱喝冷饮,爱吃凉菜。

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

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

体内湿热怎么调理 六招帮你去湿热

体内湿热怎么调理 六招帮你去湿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体内湿热怎么调理六招帮你去湿热
导语:如果我们经常饮食油腻、缺乏运动,那么我们很容易就变成湿热体质。

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这说明湿气在人体内是很顽固的,这就
如果我们经常饮食油腻、缺乏运动,那么我们很容易就变成湿热体质。

中医认为,“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这说明湿气在人体内是很顽固的,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祛除我们体内的湿热。

一:越懒越要运动
1: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

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二:妙用葱、姜、蒜
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三:薏米煮粥,淮山煲汤
1:祛除体内的湿气,其实有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

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甚至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教你4个方法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教你4个方法
专家表示体内有湿热的人脾气是比较差的容易暴怒烦闷或者说负面情绪会比普通人来得重此时我们也需要注意精神方面的调理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教你 4个方法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 1、 经 络 调 理 中医认为,体质比较湿热的朋友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多做一些经络调理,例如拔罐、刮痧 等,这2种方法都可以改善体内湿热瘀结的情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拔罐跟刮痧都需要由专业 人士来操作,否则会引起不必要的伤害。
4、 精 神 调 理 专家表示,体内有湿热的人脾气是比较差的,容易暴怒、烦闷,或者说负面情绪会比普通 人来得重,此时我们也需要注意精神方面的调理。当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及时宣泄,可以听听喜 欢的音乐,看一部喜剧电影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转移注意力。 湿热体质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湿热体质的人要么身材很瘦要么身材很胖,如果你的体型一直都不正常,那么可以给自 己祛祛湿、清清热;
2、嘴巴发干以及口臭经常伴随着也是湿热的一种表现,什么痤疮总是治不好?这或许也跟体内的湿热过重有关,另外,湿热还会引起热淋、 黄疸等疾病的出现; 4、体内湿热严重的人会更不耐湿热,例如夏末的天气比较潮而且温度居高不下,湿热的人 在这种时候会感觉身体各处都不舒服; 5、脸部、四肢以及躯干爱出油也是湿热体质的一种表现,想要缓解出油,那么祛湿热是非 常有必要的; 6、如果你发现舌头颜色偏红、偏黄,那么有可能是体内湿热堆积太多引起的。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2、 药 物 调 理 在中药里,有不少药材都具有祛湿热的作用,当我们感到体内有湿热的时候,就可以通过 服用中药来化湿。常见的祛湿中药有薏仁、红豆、滑石、生甘草等,另外,清热药材也是我们 需要辅助使用的,有菊花、黄岑、蒲公英、金银花等。 3、 运 动 调 理 湿热体质的朋友一般都懒得动,但是专家提醒,体内有湿又有热的时候是需要通过大量运 动来排汗祛湿的。建议人们可以多爬山、游泳或者通过跑步等促进流汗的运动来清热除湿。不 过运动时要根据自身体力来规划运动量,急于求成可能会引起反作用。

湿热体质调理秘方

湿热体质调理秘方

.湿热体质调理秘方何为湿热湿和热是两种不同的邪气,单独一种还好祛除(祛湿或清热即可),交织在一起要调理就非常困难,古人对湿热早有论述,“湿热相煎,如油裹面”,“因于湿,首如裹;热胜则肿”。

湿热结合在一起,如油入面,缠绵不休,大家想想,把油和面和到一起要分开真的很难呀!湿气大,头部感觉有东西裹着;热多了,身体就会有肿胀的感觉,这里的肿胀不仅包括水肿,还包括长包,痘痘等,因为在体内又排不出去,总要找个发泄的出口。

久湿必生热,脾虚湿气大如果不调理,最后会演变为湿热体质。

打个形象的比喻:湿热如同农村那个稻草堆,被雨淋后,把手伸进去感受到满满闷热。

-:被淋过的稻草堆湿热1图湿热怎么来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为何湿热会缠上你(而不是别人)?还有救么?请往下看。

..湿热体质表现:麻烦自测下,谢谢大便粘滞不爽,总感觉解不干净,提起裤子感觉里面还有,处理后事也擦不1. 干净,冲也难冲掉。

反复长痘痘、痤疮、疥疮,口舌生疮等等。

2.头发爱出油,皮肤油亮,尤其是鼻和额头部位,洗也没用。

3.舌苔黄腻,舌质发红。

4.脾气烦躁,没有耐心。

5.6. 口苦或嘴里有异味,甚至口臭。

7. 尿尿时,尿道有发热感且色浓,比如赤黄。

8. 皮肤经常无缘无故瘙痒。

偶尔来这些症状要是经常性的才行哦,4条以上,就可判为湿热体质。

如果满足个几次,不算的。

上面是常见通用症状,湿热是变化的,并非只停留在脾胃,还可能肝胆湿热(导致黄疸),湿热下注(导致白带多而黄、前列腺炎、阴部潮湿、月经失调)、大肠湿热(痔疮,肛门湿漉漉的)、膀胱湿热(小便刺痛)、下肢湿热(脚气,香港脚)、心血管湿热(心绞痛)等等,后面会针对性的提出调理方案。

瘦人和胖人湿热有区别:深部脓肿,本质上还是湿热之邪,易伤肝胆,演变为胆囊炎或肝炎,瘦人长疽:瘦人大都气血不足或津液不足,调理起来就比较难,因为太隐蔽。

..胖人得痈:红肿热痛,脓会流出来。

因为胖人气血太盛了,太盛就会往外走,表现出来就是痈,不过这个是阳症,长到最后会自己腐烂,严格来说是好事,毕竟为湿热找到了一个发泄出口。

中医秘方祛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中医秘方祛除体内湿气的方法

中医秘方祛除体内湿气的方法湿气是中医中常见的体内不良状态,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中医有
许多秘方可以帮助祛除体内湿气,并促进身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几种
常见的中医秘方以及方法。

1. 艾叶泡脚法
艾叶是中医常用的祛湿草药,具有温阳祛湿的功效。

泡脚可以通过
足底穴位与草药的渗透作用,排出体内湿气。

方法是将干艾叶煮沸后,加入足够的温水,泡脚约20-30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

泡脚时,温
度不应太高以免烧伤皮肤。

2. 干姜祛湿方法
干姜可温中祛湿,是中医中常用的祛湿食材。

可以将姜片用油炒至
金黄色后食用,每次5-6片,每天2-3次。

也可以将姜片放入开水中进
行冲泡,作为姜茶饮用,有助于排湿。

但是,脾胃虚寒的人应慎用姜片,以免加重不适。

3. 薏米红豆煮粥法
薏米和红豆都被认为是中医中常用的祛湿食材,可清湿排水。

将薏
米和红豆混合煮粥,可以在中医体质偏湿的人群中起到良好效果。


粥时,可适量添加些许薄荷叶或赤小豆,增加清凉的味道。

4. 中药调理法
中医药材有丰富的祛湿功效,可以通过内服调理排出体内湿气。

常用的中药材包括白术、茯苓、泽泻等。

可以找到合适的中医师,进行个性化的中药调理方案,根据自身体质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综上所述,中医秘方可以有效祛除体内湿气。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均有差异,对于过于严重或长期存在的湿气问题,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并遵循其指导下的合理用药和调理方案。

此外,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运动也是预防湿气滋生的重要方法。

中医调理痰湿湿热体质缓解湿热症状

中医调理痰湿湿热体质缓解湿热症状

中医调理痰湿湿热体质缓解湿热症状湿热体质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过盛,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一种体质类型。

中医认为湿热体质是由于饮食不当、环境潮湿、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原因造成的。

如果不及时调理,湿热体质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调理湿热体质和缓解湿热症状的方法。

1. 调理饮食湿热体质的人应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油腻、甜食等易助湿热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糖等。

适量摄取清热解毒的食物,如薏苡仁、红小豆、绿豆、苦瓜等。

此外,还应多喝温开水,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2. 合理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湿热体质的缓解。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促进湿气的排泄。

但应注意不要剧烈运动,以免加重体内的湿热症状。

3.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调理湿热体质具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栀子、黄芩、茵陈、连翘等。

可以咨询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调理。

中药往往需要长期坚持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4. 调整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是缓解湿热体质的基础。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熬夜,避免疲劳。

此外,要保持心情开朗,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5. 避免潮湿环境湿热体质的人应尽量避免潮湿的环境,潮湿会加重身体的湿热症状。

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地方。

洗澡后要及时擦干身体,换上干爽的衣物,避免穿着潮湿的衣物。

综上所述,中医调理痰湿湿热体质需要从饮食、运动、中药、作息和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合理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可以缓解湿热体质带来的不适症状,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但是,每个人的体质情况不同,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最好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进行。

(以上为正文内容,1500字)。

中医治疗湿热好方子

中医治疗湿热好方子

中医治疗湿热好方子关于《中医治疗湿热好方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湿便是我们长说的邪湿,寒湿的原因有很多种多样,风邪关键体会寒湿之邪,夏秋之交,炎热没有尽到,水液泛滥成灾,寒湿最旺,侵害身体,蕴结为病。

还有些是饮食搭配不善嗜高脂多油厚腻,酿湿生热;酗酒、太饱、多食肥甘厚味及不干净的的饮食搭配等。

因此当人体出現了湿热症状的情况下我们就得去湿热。

人参健脾丸:构成:由山参、白术茯苓、甘草、淮山药、莲籽、薏米仁、甘松、白蔻、茯苓、绿皮、六神曲;谷芽、山楂果、伏苓、薏米仁、川芎有很多,、枳壳等药品构成。

作用:健脾开胃,消补兼施。

内服每一次6-12 克,每天2次。

附子理中丸:构成:含禄特科技、党参、白术茯苓、炮姜、甘草等中药材。

作用:内服每一次6— 9克,每天3次。

孕妇谨慎使用。

龙胆泻肝丸:成分:龙胆、黄芩、柴胡、山栀子(炒)、泽泻、木通、盐车前子(盐炒)、川芎(酒炒)、生地黄、生甘草。

作用:清胆肝,利寒湿。

用以肝胆湿热,头昏眼赤,耳聋耳鸣,肾区疼痛口苦口臭,尿赤,湿热带下。

加味香连丸:关键作用:清热利湿,温胃止疼。

可用症状:大肠湿热引发的痢疾,症见排便浓血、腹痛往下坠、肛门下坠。

使用方法使用量:内服,一次6g,一日3次。

湿热重怎样合理饮食:蔬菜水果:多吃一些芬芳的蔬菜水果如香莱、荆芥、藿香等,但这种菜也偏湿,不能吃得过多,可把这种菜当火锅配菜来吃,以消除体内湿气。

也有绿豆芽、黄豆芽、东瓜、番木瓜、淮山药,这种菜能够做为主餐来吃,有清热利湿功效。

茶:偏于性温的艾草叶、佩兰,能够去湿,偏重于性凉的竹子叶、菏叶能够清热解毒,每日煮茶喝,协助消除身体的寒湿。

佐料:姜片、八角茴香、八角茴香等香辛料,具备祛寒、去湿、出汗等作用,每日煮饭时适度放一点有温中去湿气的功效。

粥:寒湿的时节粥也是非常好的挑选,薏苡仁、白术茯苓、小米、稻米各适当,每日熬粥喝,健脾养胃健脾养胃。

汤:东瓜、红小豆、猪排骨各适当熬汤,清热祛湿。

中医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良方

中医治疗湿热证的经验良方湿热证是指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病证。

这里我们就来看看湿热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湿热证及临床表现湿热证是指湿热外感,或湿热内盛,以及湿热下注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脘痞闷、心烦、身热、头痛恶热、身重疼痛、午后身热等。

2.湿热证的常用治法湿热证的常用治法为清热祛湿法。

清热祛湿剂即为湿热证而设。

清热祛湿剂的组成,每以清热利湿药物为主,常用茵陈蒿、薏苡仁、滑石、栀子等。

在配伍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类:①配宣畅三焦药,如杏仁(宣上焦)、白蔻仁(畅中焦)、薏苡仁(导下焦)之类;②配寒性泻下药,如大黄之类;③配理气药,如砂仁、厚朴、枳实之类;④配补养气血药,如人参、白术、甘草、当归之类。

3.清热祛湿剂的使用注意事项清热祛湿剂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湿和热的孰轻孰重。

湿偏重是以祛湿为主;热偏重时以清热为主。

二、常用处方1.茵陈蒿汤(《伤寒论》)【组成】茵陈蒿18g,栀子12g,大黄6g(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腹微满,口渴,不欲饮食,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数。

【方析】本证病机为阳明瘀热在里发黄,湿热壅滞中焦,导致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常,湿不得下泄,湿热与瘀热郁蒸于肌肤,发为此证。

黄疸的成因多为湿热交蒸或寒湿在里。

黄疸一病多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疸”之说,本方所治即为湿热黄疸。

阳明病属里热实证,其主证有发热汗出,因热势向外宣透而不能发黄,但是由于热与湿合,湿热郁遏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身必发黄,色如橘子色而鲜明,若浸淫肌肤,下注膀胱,而使面目、小便俱黄。

湿热内蕴,故发热。

不能布津上承则口渴。

湿邪壅滞,脾湿不运,则腹微满。

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于是肌肤发黄。

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此又更加助长湿邪,且腑气不通,故小便不利。

舌苔黄腻,脉沉数,均是湿热之象。

故治当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蒿疏利肝胆,芳香化浊,为方中君药。

茵陈芳香醒脾,清热利胆。

中医治疗湿热的方剂

中医治疗湿热的方剂

中医治疗湿热的方剂湿热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内部的湿邪与热邪相结合,导致身体出现多种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湿热的产生与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节、情绪不畅等因素有关。

治疗湿热的方剂众多,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方剂:1. 三仁汤- 组成:杏仁、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甘草。

- 功效:清热利湿,宣肺化痰。

- 主治:湿热内蕴,肺热咳嗽,痰多色黄。

2. 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山栀子、泽泻、木通、生地黄、丹皮、柴胡、黄芩、当归、甘草。

- 功效:清热泻火,疏肝解郁。

- 主治:肝经湿热,胁痛口苦,目赤肿痛。

3. 五苓散- 组成: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

-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头身重痛。

4.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滑石、甘草。

- 功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 主治:湿热黄疸,身黄尿黄,大便干结。

5. 葛根芩连汤-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 功效:清热解表,生津止渴。

- 主治:外感风热,内蕴湿热,发热口渴,头痛身痛。

6. 黄连解毒汤-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 主治:热毒内盛,高热不退,烦躁不安。

7. 四妙丸- 组成: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 功效:清热利湿,强筋壮骨。

- 主治:湿热下注,腰膝酸软,筋骨疼痛。

8. 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苏叶、白芷、桔梗、厚朴、茯苓、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 功效:解表化湿,和中止呕。

-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胸闷呕吐。

在使用这些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助湿生热的食物,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中医如何去脾湿热的方法

中医如何去脾湿热的方法

中医如何去脾湿热的方法
中医认为脾湿热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虚湿困等情况。

治疗脾湿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健脾湿化食物,如山药、糯米、薏苡仁等。

2. 调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

3.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瞿麦白术汤、茯苓四逆汤、陈皮半夏汤等,根据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剂。

4. 穴位按摩:可以通过按摩中医经络上的一些穴位来调理脾湿热,如足三里、关元、大横等穴位。

5. 运动调理: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排出湿热。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建议咨询中医医师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湿症怎么治疗

湿症怎么治疗

湿症怎么治疗湿症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身体湿气过重,导致症状如乏力、体重增加、身体沉重等。

湿症的治疗主要是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调理身体三个方面入手,综合施治。

饮食控制是湿症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患者应避免食用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湿气的产生。

同时,应多摄入淡凉的食物,如冬瓜、莴苣、白萝卜等,以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

此外,还需加强对水分摄入的控制,避免过多的液体摄入,尤其是睡前。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可以减轻湿症患者的症状。

药物治疗是湿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医生可以给予一些利湿排湿的药物,如陈皮、茯苓、泽泻等,以帮助患者排除体内湿气。

此外,中药还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通过调理体内气血流通,改善湿症症状。

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用药。

调理身体是湿症治疗的关键。

湿症往往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因此调理身体是有效治疗湿症的重要手段。

患者可以进行一些适量的运动,例如散步、跑步、瑜伽等,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消散。

同时,还应加强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调整作息规律,以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患者还可以尝试一些辅助方法来治疗湿症。

例如,可以进行推拿按摩,帮助身体经络畅通,增强血液循环,加快湿气的排除。

此外,可以食用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中药茶,如薏米茶、连翘茶等,有助于排湿。

在选择辅助方法时,应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湿症的治疗需要多方位的综合施治,在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调理身体等方面下功夫。

同时,患者还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以提高湿症的治疗效果。

如果症状严重或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建议及时咨询中医专家,以寻求更专业的治疗建议。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湿热病是一种由饮食不当、环境潮湿等原因引起的常见病症。

中药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部分,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在适应症和使用方面的相关信息。

一、湿热病的适应症湿热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咽痛、尿短、尿黄等。

一般认为,湿热病的适应症包括:1. 夏季病症:湿热病在夏季尤为常见,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受潮湿环境的影响而患上湿热病。

2. 湖南、江南等湿热地区的病症: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湖南、江南等地区人们更容易患上湿热病。

在这些地区,使用中药改善湿热病成为了常见的治疗方法。

3. 饮食不当引起的湿热病:饮食过量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或者常吃生冷食物都容易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二、中药的使用说明中药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及其使用说明:1. 黄连: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较重的患者。

使用方法为将黄连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2. 菊花: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菊花泡水,每天饮用一到两杯。

3. 薏苡仁:薏苡仁具有利湿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尿频、尿赤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薏苡仁煮熟后,取汤剂口服。

4. 竹叶:竹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口苦口干、咽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竹叶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5. 泽泻:泽泻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便秘、尿短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泽泻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请注意,以上中药使用方法仅供参考,具体剂量和用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中医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之前,建议您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药师,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中药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适应症包括夏季病症、湿热地区的病症以及饮食不当引起的湿热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药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去除体内湿热的方法

去除体内湿热的方法

去除体内湿热的方法
1.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少食辛辣、油腻、高蛋白等食物;多喝水和清凉饮品,如绿茶、菊花茶、柠檬水等有清热解毒的食品。

2. 运动锻炼:适度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循环和排泄,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热毒素。

建议选择轻松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3. 中药调理:中药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和排毒养颜的功效。

常见的中药有黄芩、连翘、栀子、金银花、薏米等,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和剂量。

4. 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悦、充足的睡眠等;减少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卫生。

5. 利用传统疗法:例如采用拔罐、艾灸、针灸等传统疗法,以促进身体的气血顺畅,清除湿热毒素。

但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体内湿热治疗方案

体内湿热治疗方案

一、引言体内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常见病症,主要由外感湿邪、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

湿邪易与热邪相合,形成湿热内蕴,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治疗体内湿热应以清热除湿、疏肝理气为主要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内湿热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中药、针灸、运动等多个方面。

二、饮食调理1. 饮食原则(1)清淡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瘦肉等。

(2)少食辛辣、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油炸食品、冷饮等。

(3)多吃利湿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冬瓜、黄瓜、莴笋等。

2. 常用食疗方(1)赤小豆薏苡仁粥:赤小豆、薏苡仁各30克,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豆烂粥熟。

适用于湿热内蕴、肢体沉重、小便不利者。

(2)冬瓜皮鲤鱼汤:冬瓜皮100克,鲤鱼1条,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至鱼肉熟透。

适用于湿热内蕴、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

(3)黄瓜拌莴笋:黄瓜、莴笋各100克,洗净后切丝,加入适量盐、醋、蒜泥、香油等调料拌匀即可。

适用于湿热内蕴、肢体沉重、食欲不振者。

三、中药治疗1. 常用中药(1)清热利湿药: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等。

(2)疏肝解郁药:如柴胡、白芍、郁金、香附等。

(3)健脾利湿药:如茯苓、白术、泽泻、猪苓等。

2. 方剂举例(1)龙胆泻肝汤:适用于湿热内蕴、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胁肋胀痛等症状。

(2)甘露消毒丹:适用于湿热内蕴、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3)茵陈蒿汤:适用于湿热内蕴、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四、针灸治疗1. 针灸穴位(1)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眼与踝尖连线的中点。

(2)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当膝眼与踝尖连线的中点。

(3)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肱骨外上髁与肱骨外下髁之间凹陷处。

(4)侠溪:位于足背,第四、五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2. 针灸方法(1)常规针刺: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次针刺30-40分钟,每日1次。

(2)艾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55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55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55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八法)(一)香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气机湿邪夹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胀满,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必当香开郁,苦燥湿,展气消导,仿加减正气散意。

藿、苏梗各6克(后下)厚朴6克杏仁10克陈皮6克茯苓皮10克大腹皮10克鸡内金10克焦三仙各10克加减法:若仍有发热恶寒之卫分证时,加苏叶6克,或加淡豆豉10克,以宣阳化湿。

若舌苔黄厚糙垢,大便不通,脘腹胀满者,加焦槟榔10克、大黄粉1克(冲)。

(二)宣通表里以化湿郁,疏调气机而退满胀湿邪郁阻,内困脾胃,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外郁肌肤经络,周身沉重疼痛。

表里同病者,用宣通表里,疏调气机法。

藿香梗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厚朴6克陈皮6克木防己10克茯苓皮10克薏苡米10克通草3克大腹皮10克加减法:若湿阻经脉,遍体疼痛较重者,加秦艽10克、桑枝30克。

若表气不开,湿阻不化者,加苏叶3克、白芷3克、淡豆豉10克。

若舌苔黄腻根厚,腹胀,气不宣通者,加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花槟榔10克。

(三)芳香以化湿郁,甘淡渗湿利尿,分消以畅气机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阳气郁遏,久则酿热,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软,按之不清楚。

用芳化淡渗方法。

藿、苏梗各10克(后下)厚朴6克陈皮6克杏仁10克茯苓皮10克滑石6克通草2克(四)清宣湿热以透白㾦,淡渗利湿兼畅三焦中焦湿热郁蒸,外达肌表,发热身痛,汗出不解,表情淡漠,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㾦,舌苔黄腻,脉濡。

用清宣淡渗方法。

淡豆豉10克炒山栀5克前胡6克薏苡米10克竹叶3克白蔻仁3克连翘10克滑石6克通草3克加减法:若热重于湿,舌红口干者,可于方中加黄芩10克、生石膏6克(先煎),以宣清并施,使热减㾦透,病势必轻。

若湿邪较重时,当以辛香宣解为主,方中可加藿香6克、佩兰6克、杏仁10克、冬瓜皮20克。

湿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湿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 湿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高温酷热后,接连阴雨绵绵,人体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浑身无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恶心等,中医称此为“夏日伤寒”或湿热病。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温病的一种,表面发热、头痛、尿黄而短、身重而痛、苔黄腻。

易引发黄疸、膀胱炎、痢疾等病症。

1、治疗原则采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主方清中汤。

方中黄连、栀子清热化湿,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湿,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热盛便秘者,加银花、蒲公英、大黄、枳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

2、辛开清解法:若湿热并重,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黄滑者,治疗原则清热与燥湿并行,宜辛开清解法,豆豉宣郁透热。

芦根清热生津。

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

3、中药治疗湿热: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4、药膳治疗湿热:岭南特色的汤水,很多时候是拿来当药用的。

除了本身的鲜甜味道之外,炖了至少三个半小时的汤水中充满了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因此春季调理,炖汤必不可少。

这里举了几种针对抗流感和祛湿进行调理的炖汤,有心的读者也可以进行举一反三的搭配。

鱼腥草具有特别的抗流感菌的作用,与猪肺一起炖汤,可以清热、清肺,还有止咳的效果。

【中医治疗】体内湿气去除十八法(非常实用的方法)之欧阳数创编

【中医治疗】体内湿气去除十八法(非常实用的方法)之欧阳数创编

【中医治疗】体内湿气去除十八法(非常实用的方法)人体的病来源于身体内的湿气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 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寒湿、湿困等各类湿病症治疗方法大全
现代人通常都有湿热、寒湿、湿困等湿病症,湿邪之盛人人皆惧。

其实对湿之论述,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论述。

湿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湿证最早见于《景岳全书·湿证》,专论有薛雪著述《湿热病篇》,湿病症不独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湿邪,辨病多从内外分证、三焦辨治,现整理内科常用辨治方药十二法如下,可称之湿热、寒湿、湿困等各类湿病症治疗方法大全吧!
脾虚湿困
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则:益气健脾,化浊祛湿。

处方: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半夏9克,陈皮9克,砂仁(后入)4克,扁豆10克,藿香6克,佩兰10克,生姜3片。

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佩兰,加黄芪15克,炒枳实9克,升麻6克。

头蒙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6克,葛根10克。

有食滞者,加焦三仙30克,香橼皮9克。

湿蕴胃腑
症状:胃脘痞闷不适,食后胀满,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呃逆时作,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滑或濡。

治则: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姜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藿香12克,苏梗6克,白蔻仁(后下)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杏仁6克,生姜3克。

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果6克;苔薄黄腻者,加竹茹12克,芦根15克;苔黄厚腻,口黏苦者,去苏梗,加黄芩6克,黄连3克;呕苦、嘈杂者,加吴萸3克,黄连6克。

呃逆、呕吐甚者,加刀豆12克,旋覆花(包)10克。

湿困脾土
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谷不馨,厌油腻,口黏,吐白痰涎沫,大便黏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芳香醒脾,燥湿行气。

处方:佩兰10克,藿香12克,苍术9克,砂仁(后下)3克,厚朴9克,白芷6克,大腹皮9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六一散(包)12克,桔梗6克。

加减: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6克;带下清稀者,加炒荆芥穗9克,炒薏苡仁20克。

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各6克,去肌表经络之湿。

湿热蕴结
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干苦而黏,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小便黄浊或短赤,午后身热,心中烦热,舌淡红或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调中行气。

处方:黄连6克,栀子3克,豆豉6克,厚朴10克,藿梗10克,半夏9克,茵陈12克,白蔻仁(后入)6克,杏仁10克,滑石(包)15克,通草6克。

加减:湿重于热者,去栀子,减黄连为3克,加草蔻10克,热重于湿者,加黄芩9克,连翘6克。

大便黏滞不爽者,加败酱草12克,枳实10克;大便秘者,加槟榔片6克,生大黄(后下)1.5克。

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痛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厚朴9克,干姜6克,草蔻仁(后入)6克,苍术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广木香(后下)6克。

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9克(后入),羌活9克。

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乌药9克,醋元胡10克,当归12克。

湿邪弥漫,中上同病
症状:胸膈痞闷,脘腹胀满,头昏沉重,厌食纳呆,口中黏腻,渴不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则:宣肺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藿荷梗(各)12克,杏仁(去皮尖)9克,豆豉9克,佩兰12克,白蔻仁(后下)6克,半夏9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竹叶6克,枇杷叶10克。

加减:胸膈痞闷较甚者,去豆豉、竹叶,加枳实9克,香橼皮9克。

肺气上逆,咳嗽有痰者,去豆豉、佩兰、竹叶,加前胡10克,陈皮10克。

胃气上逆而呕者,加旋覆花(包)10克,生姜6克。

湿邪化热者,加黄芩6~9克。

湿邪中阻,肝脾不和
症状:胁肋胀满,脘腹痞闷,隐痛不适,痛甚则泻,泻后痛减,复如故。

体倦乏力,纳呆呕逆,舌淡苔白腻,脉虚弦,重取无力。

治则:疏肝缓急,燥湿运脾。

处方:柴胡12克,枳壳10克,青陈皮(各)9克,苍白术(各)10克,薏苡仁15克,防风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加减:脾气虚者,加太子参12克,茯苓12克。

中阳虚寒者,加干姜3克,草果6克。

如出现嘈杂泛酸,呕吐苦水,舌边红,口干黏苦者,则为湿热内蕴,胆胃不和,宜合黄连温胆汤加减。

湿阻肝胆,蕴热发黄
症状:胸胁满闷,两肋痛胀,身目发黄,脘痞腹胀。

口干黏苦,恶心呕吐,纳呆,四肢困重,小便黄浊,大便不调,舌淡苔薄黄腻,脉沉弦滑。

治则: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处方:柴胡12克,茵陈15克,枳壳15克,赤芍12克,川朴10克,川楝子6克,郁金9克,茯苓12克,泽泻6克,苍术6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郁化热,热重于湿者,去川朴、苍术、川楝子,加黄芩10克,龙胆草6克,车前子(包)12克。

如胁痛较著者,去泽泻,加元胡9克。

如为寒湿下注,少腹拘急,睾丸坠胀者,上方去茵陈、泽泻,加干姜6克,乌药10克,盐茴香12克,以暖肝散寒,行气化湿。

湿邪蕴阻,脾肾阳虚
症状:脘腹痞闷不适,时发凝痛,得热则缓,纳呆运迟,面色白光白,神疲懒言,周身困重,肢冷畏寒,大便溏泻,腰背酸楚沉重,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腻,脉沉迟尺弱。

治则:补益脾肾,温阳化湿。

处方:附子(先煎)9克,炮姜6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党参10克,厚朴6克,广木香(后入)6克,炙甘草4克。

加减:如泻利次数较多,清稀如水者,加猪苓12克,泽泻10克,增加利水渗湿之力,利小便而实大便。

如以腰背酸楚疼痛症状明显者,加桑寄生15克,山药12克。

湿热阻滞肠道
症状:下痢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身热心烦,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调气行血。

处方:黄连9克,黄芩10克,大黄(后下)3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12克,广木香(后下)9克,槟榔6克,葛根12克,甘草6克。

加减:如湿邪偏重,下脓多于下血,身热不甚,脘痞呕恶,苔白腻者,上方去大黄,加藿香12克,苍术6克。

如热毒较盛,下血多于下脓,血色鲜红,壮热烦渴,舌红苔燥者,宜加白头翁12克,败酱草15克,银花15克,赤芍改丹皮。

兼食滞者,嗳腐吞酸,呕吐呃逆,糟粕与脓血杂下者,加枳实12克,炒莱菔子9克,谷麦芽各15克。

如下痢赤白黏冻,白多赤少,伴腹痛畏寒,里急后重,脘痞纳差,头身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缓者,为寒湿之邪内蕴肠道。

治应温中散寒,行气燥湿,方用胃苓汤加当归、炮姜、广木香。

湿阻胞宫,带脉不利
症状:带下量多,或色白清稀,如涕如涎,或带下黄浊,腥臭。

腰膝困重酸软,少腹坠胀,肢体倦怠,苔腻,脉缓滑。

治法:白带,健脾燥湿止带;黄带,清热燥湿止带。

处方:白带方:苍白术各12克,陈皮12克,薏苡仁15克,车前子(包)12克,山药15克,炒荆芥穗9克,生龙牡(另包,先煎)20克,柴胡12克,茯苓15克,泽泻9克,甘草6克。

加减:有头昏沉重,或头蒙不清者,去泽泻,加川芎6克,天麻6克。

少腹胀痛较著,遇寒痛甚者,上方去车
前子,加炮姜6克,乌药10克。

如伴面色萎黄,气短乏力。

舌淡胖有齿痕者,乃脾气虚弱,上方加太子参12克,甘草改为炙草。

黄带方:黄柏10克,芡实15克,车前子(包)15克,椿根皮12克,薏苡仁15克,泽泻9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

加减:带下色赤者,加鸡冠花15克,丹皮12克,以清热凉血。

外阴搔痒,或有外阴湿疹、溃疡者,加用自拟“带下外洗方”:苦参30克,马鞭草30克,车前草20克,黄柏15克,蛇床子15克,白矾10克。

煮沸20分钟,先薰后洗,1日2~3次。

湿蕴膀胱
症状:小腹胀满,小便频数,淋沥赤涩,尿道疼痛或点滴不通,口黏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通利膀胱。

处方:瞿麦12克,萹蓄12克,木通10克,滑石(包)15克,车前子15克,竹叶9克,栀子9克,甘草梢6克。

加减:如尿中带血者,为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加小蓟15克,蒲黄(包)12克,生地15克。

如小便黄赤混浊,或如米泔水样者,加萆薢12克,黄柏9克。

如排尿突然中断,尿道刺痛窘迫,或尿中有砂石者,为湿热蕴结,煎熬尿液,结为砂石,阻闭尿道,加海金沙(布包)15克,金钱草20克,鸡内金粉3克(分2次冲服),琥珀粉3克(分2次冲服)。

经治症减,余邪未净者,不可专事清利,以免伤阴耗液,当用清心莲子饮加减,以扶正清除余邪。

在临床中湿邪致病是很多见的,若于阴虚相伴则治疗较棘手,应认真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