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二则
《古文二则》《论语·学而篇》译文赏析
《古文二则》《论语·学而篇》译文赏析【原文】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赏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
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语文版八年级上26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优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3 古文二则课件 语文版.ppt
部分来自《点拨》
(七)名句积累 1.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2.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3.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14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古文二则》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16
注释:①鼓琴:弹琴。②志:这里指用音乐表现的 意境。③峨峨:山高的样子。④洋洋:盛大的样 子。⑤所念:心中想到的。⑥得:领会。
17
原文: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⑦,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心悲,乃援⑧琴而鼓之。初为霖雨⑨之操,更造⑩崩 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⑪。 伯牙乃舍琴 ⑫而叹曰:“善哉,善哉⑬ ,子之听夫 !志想象 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⑭哉?”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 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庄子》是继《老子》 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 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 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 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今天,我们将从这两部经典著 作里选取两篇短文来学习。
10
部分来自《点拨》
3.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吾无以为质矣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5.臣之质死久矣 古义:对象,搭档;今义:性质,质量 (三)一词多义 1.善:伯牙善鼓琴(动词,擅长) 善哉(形容词,好) 2.为:尝试为寡人为之(第一个“为”,介词,给、替。
个“为”,动词,做)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
古文原文及翻译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导语:目的主要是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古文二则原文及翻译四知(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私心(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他们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八下语文第14课笔记
八下语文第14课笔记以下是一份可能的八下语文第14课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标题:第十四课古文二则(《黄生借书说》、《送东阳马生序》)一、作者介绍1. 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灵动飘逸、富有情趣而著称。
2. 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字景濂,号丹溪,浙江义乌人。
宋濂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与刘基、高启齐名。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明丽脱俗、情感真挚而著称。
二、内容分析1. 《黄生借书说》是一篇借书谈读书感受的散文。
文章主要讲述了黄生借书、作者劝诫他读书的经历,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借书的局限性。
文章语言简练,意味深长,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读书的益处和借书的不足。
2.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回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经历,以及与同窗好友马生的深厚友谊。
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求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强调了勤奋努力、坚持不懈的求学精神。
同时,文章还表达了作者对马生的关爱和期望,展现出真挚的友情和情感。
三、重点词句解释1.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日:“书非借不能读也。
”(袁枚)解释:随园主人把书借给黄生并告诉他:“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
”2. 故有所览辄省记。
(宋濂)解释:因此,我读过的书都能记得很清楚。
3.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宋濂)解释: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向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拿着经书请教问题。
4.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宋濂)解释:当我跟随老师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
26 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上学期语文_1
---------------------------------------------------------------最新资料推荐------------------------------------------------------26 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七单元 26 古文二则【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难点)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法指导】诵读翻译品读拓展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知识卡片 1.古文六字翻译法。
(1)对,即对译法。
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2)增,即增添法。
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对于省略了某些句子成分或内容的句子,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1 / 16充,意思才完整,语句才流畅。
补充的部分应该用括号加以标注。
(3)删,即删减法。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
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
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4)移,即移位法。
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
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5)留,即保留法。
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29课《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
·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 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 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 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
逃避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原文与翻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 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 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 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 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 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都能领会。伯牙在泰 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 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 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 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 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八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26.古文二则课件
(2)王梅同学准备编辑主题为“不朽的孟子”的手抄报,她搜集到 下面一些材料,准备编进手抄报中。请你为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合适 的栏目名称。(限4个字)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栏目名称誓:言睿语
第七单元
26.古文二则
1.文学常识 《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 论的记录。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和散文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人称“亚圣”。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 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 的准则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 的重要著作。
文章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类比“至道,弗学,不知其 善”,运用比喻、对比的论证手法,使读者易于理解,便于接受 作者的观点,从而起到教育的目的。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 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 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 ,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 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4)正当全世界人民反省战争时,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却逆流而动。 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对安倍晋三言行的看法。
①力挺阁僚参拜靖国神社:2014年4月下旬,日本副首相兼财务 相麻生太郎等3名日本内阁成员相继参拜靖国神社,安倍则以首相 名义献上祭品,面对国际指责,安倍称内阁成员“向英灵表达崇 敬之情是自由的、理所应当的”,“绝不屈服”。
新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1课《古文二则》课件(44张PPT)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 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 优厚
三、整体感悟
思考:1.《四知》中写了杨震几件 事?用简单话概括。
杨震拒金(开头到“密愧而出”)
杨震为子孙留清白(“后转涿郡太守” 到“不亦厚乎”)
2、文章表现了杨震什么品质?
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 清官形象。
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 要他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 4、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让后代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 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 /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 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 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 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廉洁 ( 自律 语 态度 杨震 言 坚决 拒为子孙 俭朴 ) 开产业 无私 拒收下 属贿赂
四、写作特点
1.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地 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2. 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 3. 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 贿赂的坚定态度。
生字识记
评骘 zhì
谒见 yè 涿郡 zhuō
复辟 bì
遗 辄
wè i zhé
n 便宜 bià
质悫 què
古文二则
四 知
人物介绍
杨震,东汉高 官,学问渊博,可 与孔子相媲美,素 有“关西孔子”之 称 。杨震以为官 清廉名闻天下。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28课《古文二则》精品课件
蔡璘的性格
重诺责,敦风义。
具 体 表 现
友在,“以千金寄之, 友人信任 不立券”
不语郎君
友亡,坚还友财。 事实论证
1、“券在心,不在纸”的含义,这则小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 不在口头上或纸上以千金寄 之,不立券”?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是:代词,这。 乃:副词,才。 言:动词,说话。 盖:副词,大概。
译:先生这一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蕴蓄得太久的 缘故吧。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就:动词,靠近。 过目成诵: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言:名词,字。 休:动词,停。
译:(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 几千字不肯停下来。
明确: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 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 也可避免消除邪念产生。
段玉裁
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 这是一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 书籍。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 家、语言文字学家。字东原,安徽休 宁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之一。 段玉裁是他的学生。
段玉裁(17351815),清代语言文 字学家、经学家。字 若膺,号懋堂。江苏 金坛人。乾隆举人, 官至四川巫山县知县。 所著《说文解字注》 是研究文字训诂学的 重要参考书。
1、“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 的什么精神?
明确:戴震在学习中不迷信权威, 不迷信前人的结论,表现了少年戴 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你对这位老师有何评价? 明确:这位老师实事求是,对戴震 予以高度评价,是位好老师。
3、戴震能把老师问得“无以应”,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学习要开动脑筋,要多问 为什么,才能真正学出成果。
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七年级语文古文二则,伯牙善鼓琴和郢人
•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 的衣服出门去了。遇到了大雨,杨 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 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 迎上前冲他叫唤。杨布十分生气, 想要打它。杨朱说:“你不要打狗 ,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像这样做 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是白的而 回来变成了黑的,你怎么能不感到 奇怪呢?”
•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 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 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气体在一起聚积起 来的。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 来吗?” •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 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 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 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 心,也很高兴。
2、匠石没有为宋元君表演自己高超的砍削 技艺是因为“臣之质死久矣 ”,用现代 让我削的那个人已经死了很久了 汉语来说就是 。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石匠人挥舞锛子像疾风一般掠过, (楚国人)听任(石匠人)砍削,白色的泥 点完全削尽但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 言之矣。 自从惠施先生死后,没有人给我当搭 档了,我无法与人论辩了。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 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 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 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 何能无慨!”
古文二则
29. 古文二则●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郢人庄子(前369-前286),战国时期文哲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轻舞飞扬、飘然快乐。
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醒来之后,庄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
仔细想想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子的想法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庄周梦蝶《庄子》与《郢人》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所写的,“外篇”的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和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
《郢人》是《庄子·徐无鬼》这一长篇中的一节。
“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由十余个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
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
课文所选部分主要写庄子对惠子的怀念。
2、翻译3、词义●顾谓从者曰:顾,回头看●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垩:白色的土,可用来粉饰墙壁;漫:通“墁”,涂抹。
●使匠石斫之:砍,削●听而斫之:听信,听任●郢人立不失容:改变神色●尝试为寡人为之:试验●臣则尝能斫之:曾经●臣之质死久矣:对象,搭档展示三:深入体会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的默契和互相信任?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语文版七下册29《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汇总
03 伯牙学琴
故事概述
01
02
03
故事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城 有位名叫伯牙的少年,他 自幼聪颖过人,对音乐颇 有兴趣。
故事发展
伯牙拜师学艺,苦练琴艺, 最终成为一代琴师。
故事结局
伯牙的琴艺受到世人赞誉, 他成为楚国宫廷乐师,并 结识了知音钟子期。
人物分析
伯牙
聪明好学,对音乐有独特的天赋 和追求。他刻苦努力,不畏艰辛 ,最终成为一代琴师。
《善哉乎鼓琴》中的子期则表现出对 音乐的深刻理解与欣赏,与伯牙的技 艺高超相得益彰。
主题思想对比
《郢人伯牙善鼓琴》强调了友谊 的珍贵与失去知己的悲痛。
《善哉乎鼓琴》则突出了音乐的 美妙与知音难寻的主题。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篇文 章虽然都以音乐和友谊为主题, 但在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
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语文版七下册29《古文二则》郢 人伯牙善鼓琴汇总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郢人伯牙善鼓琴 • 伯牙学琴 • 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 • 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古文二则》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文言文范畴。
本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是战国时期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历史背景,掌握文言文基 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和审美情趣。
详细描述
郢人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心思细腻,能够将木头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他的精湛技 艺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使得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伯牙则是一位音乐天才,他的琴 声优美动听,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使得他的音乐才华得以
充分展现。两人的性格和才华相互补充,使得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文二则》教学课件 语文版
合作探究
1、诗歌围绕罗敷写了几件事? (罗敷)采桑。 (罗敷)拒诱。
2、诗歌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明确: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正面描写:夸赞器物和服饰之美的目的在于烘托罗敷之美。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
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侧面描写:写众人的不同表情是从侧面描写衬托罗敷之美。
(2)先生为什么敢向老师问难?
“戴震难师”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 的精神。
陌 上 桑
《汉乐府》
掌握下列字的注音
隅(yú) 襦(rú) 捋髭(lǚ zī) 绮(qǐ) 敷(fū) 倭堕(wō duò) 髻(jì) 帩头(shāo) 姝(shū) 踟蹰(zhízhú) 婿(xù) 骊驹(lì jū) 鬑(lián) 盈(yíng) 冉(rán) 缃(xiāng)
这样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既使不 再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也足以使读者感到她的 美丽姿容了。同时兼用了夸张的艺术手调戏,表现出她不慕权贵、 忠于爱情、勇于斗争的高贵品质。
罗敷以夸耀自己的丈夫,使欺弱怕强的 使君无从下手,充分表现出罗敷的沉着机智 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罗敷人格美。
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 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以避免邪念的 产生。
一诺千金:形容诺言的信用极高。
戴震难师
段玉裁
解题:
本文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这是一 部按年月记载戴震生平事迹的书籍。戴震 (1724-1777),清代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四库全书》的纂修 官之一。是他的学生。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 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 怒,但坐观罗敷。
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8课《古文二则》课件语文版
四、复述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理解 故事。各小组推举一人复述故事内 容,师生共同评价。
• 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且父未尝语我也。
• (1)友人之子当时是什么表情?
(惊奇、惊奇的表情)
• (2)“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这句 话是什么语气?他为什么不相信这是事 实? 反问语气。 父亲未有遗嘱,家中又无字据。
情景导入:
有一天,你正一个人在街上散 步。忽然,你发现路边有一个钱包, 里面有一千多块钱,而周围又没有 人。这时,你会怎么办?请如实回 答这个问题。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 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弄懂故事 蕴涵的道理。
一、作券( quàn )
) 辇(niăn
)
) 语(yù )
2、解释词语:
以千金寄之: (白银)
亡何:
(不久)
且父未尝语我也: (告知)
而翁知我: (你,你的)
卒辇而致之: (最终,终于)(归还,送还)
3、词类活用:
而翁知我: (把……当知己,意动用法) 卒辇而致之: (用车子运,名词当动词)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必 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金钱、 名誉、事业、诚信、自由、爱情) 中的六件扔掉,只保留其中一件, 你将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
(第二课时)
故事导入: 《两小儿辩日》
《戴 震 难 师》
——段玉裁
二、人物简介:
• 段玉裁(1735——1815), 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 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 早年跟随戴震研读经文朴学, 成为乾嘉学派的重要学者。 代表作为《〈说文解字〉 注》。
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53张PPT)(共53张PPT)
往往 常常
Hale Waihona Puke 理解词义发: 被任用 举:
田间
任:
所为:
恒: 责任 、担子过:
用来……方法
被选畎拔亩:
所以: 衡: 所行
常常 通“横 ”不顺
犯错误
理解词义
入:在国内
出:
在国外
喻:了解 士: 法家有:所作为 拂士:
守法度的大臣
狱官作:
辅佐君主的贤士
曾:
通“增” 增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使…受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违背
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使…惊动 使…坚韧 通“增”增加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常常
通“横”,梗塞 有所作为
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了解 在国内 通“弼”,辅 在国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居安思危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比较两篇短文, 看看它们提出、阐 述论点的方式及风 格上有什么相同之 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 1、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 法。
•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 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使使动他…心…的忍贫心性困惊,动。违受曾,阻背同益挠、“其动扰增所词乱”不,。增能用 那 来加。来样…。…(的)通途过径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 古文二则课文全解 语文版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2、形近字┏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X晔┗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3、多音字┏(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遗┫藉┫省┫┗(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4、词语解释【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X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某某某某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汉书·杨震列传》X晔南朝·宋蔚宗(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4)《史记》《汉书》《三国志》二、课文学习1、X晔简介【明确】X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
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这是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是优秀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文言文二则主要内容第1篇1. “文言文两则”是什么意思“文言文两则”意思是两篇文言文,包括《学奕》和《两小儿辩日》。
具体解释如下:第一则: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第二则: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译文】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学弈》是选自《孟子·告子》中的一个故事。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
干将莫邪《古文二则》
下面几个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正确的 一项是( )。D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城非/不高也 C.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⒈选出画线字释义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
在括号内。
⑴舜发于畎亩之中( )A。
A.被任用 B.发现 C.发生 D.发达
⑵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
A.判断动词 B.这 C.都 D.因为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饿 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行拂乱其所为: 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
使……颠倒错乱。乱其所为,使他所 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
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
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忧困。 而后作: 表承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侵 略的忧患。恒,往往。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 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教学相长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只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解释
虽有佳肴(虽:即使 。)( 佳肴: 美味的菜肴。),弗食,(弗:不) 不知其旨也; 〔旨:美味。〕虽有至 道〔至道:最精妙的道理。〕,弗学, 不知其善也。
⒌给画线字注音 ⑴舜 shùn ⑵米粟 sù ⑶畎亩 quǎn ⑷胶鬲 gé
⒍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人,
思想家,
家教,育地位仅次
于 孔,子是 家思儒想的代表人物。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㈠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二则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文二则一、原文。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二、字词解释。
1. 恭勤不倦。
- 恭:谦逊有礼。
- 勤:勤奋。
- 倦:疲倦。
整句话的意思是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
2. 博学多通。
- 博:广博。
- 学:学问。
- 通:通晓。
即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3. 家贫不常得油。
- 贫:贫穷。
车胤家里贫穷,常常不能得到灯油(来点灯照明读书)。
4. 练囊。
- 练:白色薄绢。
囊:口袋。
练囊就是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5. 以夜继日。
- 以:用。
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也就是夜以继日的意思。
三、译文。
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讲述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的故事,体现了车胤勤奋好学的品质,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五、人物形象。
车胤是一个勤奋好学、不畏艰苦的人。
在家庭贫困没有灯油的情况下,他能想到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读书,这种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二、字词解释。
1. 世传。
- 世:世间,世上。
传:传说。
世上传说。
2. 未成,弃去。
- 未:没有。
成:完成(学业)。
弃:放弃。
去:离开。
意思是(李白)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了。
3. 逢老媪方磨铁杵。
- 逢:遇到。
老媪:老妇人。
方:正在。
遇到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4. 感其意。
- 感:被……感动。
其:她的,指老妇人的。
意:意志,毅力。
被她的意志(毅力)所感动。
5. 还卒业。
- 还:回去。
卒:完成。
业:学业。
回去完成了学业。
三、译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上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韶关市武江区龙归中学学校校本教材导学稿年级:九(下)学科:语文课题:古文儿则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潘新来审核人:林其军导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
2、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四知”、“私心”的寓意。
导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导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邓骘. ( ) 辟.之()谒.见()遗.震()悫.()2、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阅读课文的情况。
并予以点拨纠正。
3、介绍作者及解题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
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四知”即“、、、”。
题目是编者加的。
二、课内探究1、要求学生自己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小组合作,或者师生互动解决。
2、翻译下列句子。
(1)(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3)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3、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
二、4、合作探究:(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理解,并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
(2)(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5、写作特点(1)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的突出了杨震的高尚思想品德。
(2)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贿赂的。
三、拓展检测1.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2)然少蕴藉()(3)虽不省视()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本文题目是《私心》,而文章意在表现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心,你认为题目恰当吗?请简析理由,不少于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你有私心吗?请你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2一.自主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语感。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不懂的小组合作,或者提出来,全班互动。
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1)、(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清洁廉明。
(2)、(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
二、课内探究:1、本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特点?(从语言的角度理解)2、讨论杨震和第五伦两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3、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三、拓展检测1、填空①《四知》选自于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史学家,字_______。
②《私心》,选自于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是复姓。
范晔,字_______,南朝宋时著名_______,主要作品_______。
《后汉书》以_______为体例,与_______、_______相同。
它分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为百篇。
2、解释加粗词语。
(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2)君不知故人..(.).(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4)然少蕴藉3.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分)(1)何谓无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链接中考陈子之卧帷破而多蚊,目昏而不能见,使童子瞩而扑之。
唯而入,逾瞬而出。
陈子怪其疾也,问:“犹有遗蚊乎?”曰:“已尽扑之矣,无遗蚊矣。
”“虽然,姑且我更瞩之。
”又唯而入,逾瞬而出。
曰:“犹有一二蚊之遗者,已尽扑之矣,果无遗蚊也。
”陈子犹疑其未尽也自卧而徐察之见则起而扑之又扑十数蚊而后尽。
彼无切肤之患,而驱蚊之心未笃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陈子怪其疾.也。
()(2)使童子瞩.而扑之。
()2. 下列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3分)陈子犹疑其未尽也自卧而徐察之见则起而扑之又扑十数蚊而后尽。
3.童子为什么没有把蚊子打干净?请你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这则故事,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教学后记:《四知》参考答案:“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题目是编者加的。
二、1、翻译句子。
(1)(杨震)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莱州太守。
(2)杨振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
(3)让后代被称为清官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2、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拒绝了为子孙置办产业的建议。
3、(1)廉洁无私(2)坚定态度。
三、拓展检测1. (1)biàn (2)jiè(3)xǐng 点拨: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句中的读音2. (1)就当即(2)比拟,比作方圆(3)虽然即使(4)长,这里指身高整饬点拨: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有不同语义,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3. (1)第五伦奉公守法尽守节操,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2)像这样,难道能说没有私心吗?点拨:注意“依违”和“若是”的意思,“岂”字开头的为反问句。
4. 恰当。
因为本文意在通过第五伦坦言承认自己有私心,而这私心又是人之常情,通过他自认为的有私来突出他的真无私,这样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意思对即可)点拨:根据文章主旨考虑。
5. 略点拨:可以表现自己的私心,用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来刻画;也可以仿照课文写,符合题意即可。
第二课时2一、自主预习:1、一心奉公,二、“私心”。
课内探究:1、语言简洁,朴素无华;语言刻画形象传神;个性化的语言,非常鲜明地刻画出人物形象。
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
2、指导:可以搜集两个人物的相关资料,现代社会这样的人物你知道几位,整理1-2位人物的事迹,说说他们的社会价值何在,并整理成文。
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
如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使人扪心自问,促使每人都来挖掘自己深处的私心杂念。
3、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三、、拓展检测1、①《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②《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点拨:注意“晔”的写法。
蔚宗史学家《后汉书》纪传《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点拨:不要写错别字,如“纪传”中“纪”。
2、(1)晋升或调动官职。
(2)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3)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4)宽和,宽容。
点拨:词语解释要准确无误,不要写错别字。
3、(1)怎么说没人知道呢?(2)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
(3)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
(4)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点拨:译文时,要把握准确文言实词的语义。
4、同意。
因为留给子孙好的名声比丰厚的遗产更有价值。
点拨:要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5、青天包拯董宣(符合要求的答案都可)点拨:你所举的例子必须是公正无私的官吏。
6、略点拨:可从我国的现状、中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意即可。
四、链接中考1.(2分)(1)快(2)仔细看。
2.(3分)陈子犹疑其未尽也/自卧而徐察之/见则起而扑之/又扑十数蚊而后尽3.(3分)彼无切肤之患,而驱蚊之心未笃也。
4.(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