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反移情
“移情”和“反移情”的理解
“移情”和“反移情”的理解移情与反移情,在精神分析中是相处关系中的反应。
⼀、情绪⽗母的冲突,也会内化成孩⼦内⼼冲突,然后他也不知怎么办,所以上⼀辈的统⼀⾮常重要。
但要注意,观点的冲突从来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是感情和情感的冲突。
嘲笑----因健康⾃恋不⾜,他需贬低别⼈来满⾜。
催眠----不受⾃⼰控制,⽽受别⼈控制。
⼀个⼈能够理解早年是如何限定他的⼈,越不会被早年所限定。
强烈建议⽗母⽤中⽴的态度对待孩⼦的所有表现,尽可能不加评论。
被评论就是被限定。
精神分析的⽬标是让这个⼈超越过去对⾃⼰的限定,过没有被过去产限定的⽣活,更多的活在现在,享受当下。
⼆、移情移情,⼜叫转移,是整个关系中过去在现在重现,在以催眠⽅法和⾃由联想为主体的精神分析中,指的是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的情感,过去的⽣活中重要情感会太多投⾝到分析者⾝上。
理智是对情感的防御。
学不好英语是因为移情,,忠诚于过去。
移情表现:依存性,恋爱情感,两⾯感情。
移情分类:正移情,负移情。
识别移情,分为直接和间接。
把咨询师作为情感对待才是移情,表达情感不全是移情。
还要注意移情和依赖的区别。
移情是好感,弥补过去的情感且时常相见咨询师,感情上有依赖,且为寻找替代物,感情⾊彩浓;⽽依赖是信任,寻求的是现实帮助且困难时寻求咨询师,⼼理上依靠且有现实⽬标,感情⾊彩淡。
三、反移情反移情,是在来访者移情的刺激之下,导致的治疗师的反应,或者说咨询师对某⼈的情感,转移到来访者⾝上。
反移情是治疗的关键。
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部情感有:被来访者勾引出的反移情;⾃⾝未解决的内⼼冲突。
勾引出的反移情,⽤案例督导来解决,⽽⾃⾝未解决的反移情,⽤⾃我体验来提升。
反移情分为⼀致性反移情和互补性反移情。
⼀致性反移情,⼜叫共情。
互补性反移情,在关系中间,治疗师感受到原始客体对来访者的感爱,并向病⼈的原始客体⼀样不恰当对待病⼈。
在咨询时,当体验到互补性反移情时,要寻找⼀致性的反移情,并尽量转化为⼀致性的反移情。
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课笔记3-4课
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座》听课笔记(3~4课)第三讲精神分析的核心——移情反移情Ⅰ本讲课内容提要一、移情:移情是关系的转移二、反移情——用反移情推移情1、反移情:病人勾引你产生的感情2、反移情是精分最好的工具3、反移情带到治疗关系中的处理三、两种反移情:一致性反移情与互补性反移情四、移情与共情的区别Ⅱ具体授课内容一、移情:移情是关系的转移移情是不可避免的,一切治疗都需涉及到移情。
移情也是各种亲密关系的基础。
移情、反移情是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其它两个重要的概念是:阻抗、潜意识。
精神分析疗法的标志是:移情和反移情。
早期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方法就是:移情与反移情。
咨询师保持中立,空屏,等待来访者的投射和移情。
移情就是关系的转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向外进行投射就会形成人际关系,形成的治疗关系就是移情关系。
移情具有普遍性:在治疗中,一个50、60岁的老太太会把20多岁的治疗师当作“妈妈”来看待。
认为咨询师能看透自己、具有强势的特点,是对“父亲”的现象的移情。
精神分析离不开感觉。
拉窗帘,来访者感觉到脸红了——脸红了,靠近父亲的感觉。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了解的无法清除的性创伤等问题。
从11、12岁洗父亲裤子、内裤,移情到看到咨询师的裤子异样的感觉,做到5、6次,咨询关系比较稳定时,坚持到出门就晕倒了——个案在咨询师面前努力维护“好女儿”的形象。
遇到这种问题,下一次咨询时会要处理这种感觉。
攻击咨询师——不想来,不想说,这种感觉和早年不愿意见妈妈、爸爸是一致的。
在咨询前面一段时间内,这种关系一般不轻易判断是移情的表现。
当咨询关系表现比较稳定时,所呈现的都是移情关系。
移情关系是一种强迫性重复。
过去的在现在的重现就是移情。
其特点:第一,时间的错乱。
将早年的关系移情到咨询关系中。
不要怕。
第二,过去在现在的重现。
治疗的目标是:活在当下。
让病人体会当下的感情。
第三,有年轮。
通过早年留下的印迹进行探究。
第四,有历史纵深感。
历史性、层次性。
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对共情的理解与应用
共情,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
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
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一、关于共情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之一。
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
Mayeroff(1971)认为,共情就是“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须能够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样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进入他的世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
”罗杰斯Rogers 对共情的解释是“咨询员能够正确地了解当事人内在的主观世界,并且能将有意义的讯息传达给当事人。
明了或察觉到当事人蕴涵着的个人意义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没有丧失这‘好像’的特质。
”EGAN将共情分为初级两个水平,即初级共情和高级共情。
初级共情跟上面的定义基本一致。
高级共情包括表明自己的态度,影响来访者等。
近些年来,最新的观念强调,共情远远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或技能。
二、现代精神分析的发展中,共情为澄清、对质、解释等各种技术提供了更佳的表达态度与方式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鼻祖,弗洛依德本人及他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其实一直不断受到批评与质疑。
特别是在实际咨询与治疗实践工作中,传统的精神分析似乎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治疗师象个“侦探”,是个高明的洞察者,探索着来访者深层的内心世界(潜意识层面)。
弗洛依德自己也谈道,他并不热衷于帮助人,他宁愿将自己看成是一个研究者,与病人在一起的时候,他表现得很没有人情味,很冷淡。
弗洛依德曾对一个朋友坦言,我缺乏帮助人的热情。
也许弗洛依德的缺陷正好是罗杰斯的财富,助人的热情贯穿了罗杰斯的一生。
投射性认同移情和反移情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投射性认同移情和反移情投射性认同在婴儿发育早期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婴儿经历难以调节的情绪体验时,它会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母亲,寻求帮助。
通过投射性认同,婴儿在母体心灵中存放了他的不适感,从而诱发了母亲的母性行为。
当母亲做出适当反应时,婴儿就会恢复平静。
这种不断重复的经验教会婴儿,通过与另一个人的接触,可以从不适中得到缓解。
这种信心有助于婴儿更好地容忍负面的情感。
当妈妈没有充分调适自己,不明白婴儿的需求时,婴儿就得不到缓解。
他会惊慌失措、大喊大叫,希望自己的不适能得到解脱。
如果得不到缓解,他就会将自己与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分割开来,让自己与外界相隔绝,退回到自我封闭的状态中。
母婴之间交流的调谐源于一种相互影响,力求让积极的情感最大化,消极的体验最小化。
调节情绪的能力、依恋关系的构建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都是调谐成功的结果。
反之,如果沟通调谐不畅,这些发展就会受到掣肘。
即使在成年之后,人也将继续与情感上的创伤经验做斗争。
正是这些不经意间被身体记忆的经历将滋养一个人一生的投射性认同。
心理治疗旨在创建一个空间,让人可以体验这种移情并将其视为一种回忆,一种让过去的痛苦经历或事件回归的形式。
心理治疗师通过调整自己对来访者投射的回应,在过去不和谐的关系中发挥来访者自我的结构功能。
移情与反移情是同时发生的共振现象,不可能只存在一个而没有另一个,是两个无意识的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果。
其治疗效果与母婴交流相似:来访者的投射性认同被心理治疗师接收、容纳和思考,这要归功于心理治疗师的情感倾听和对自身所做的努力。
然后,他可以把它们送回、转化,使来访者可以内化自己的经验,学会调节困难的情绪,从而改善他的人际关系。
心理治疗师必须接受暂时成为来访者拒绝看到、想到或感受到的东西的承载者,也就是说,他必须先亲自感受、倾听和思考来访者内心最为激烈的矛盾和冲突。
这是他工作中最困难、最严苛的环节。
在对疑难来访者的心理治疗中,倾听和对移情与反移情的处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挑战,因为这其中涉及的情绪强度很大,会令心理治疗师难以调节。
移情分析
移情分析移情概念:精神分析内部不同的流派对移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1.人际取向者:移情是两个人的互动,分析师和患者都有份,弗洛伊德经典派,移情是来访者把早年的关系投射移置到咨询师身上。
2.自我心理学:移情是个体本能愿望的表达,如果治疗师是让来访者感觉重要的人,他的本能愿望必然会往他身上投注。
3.克莱因学派:移情是潜意识幻想的表征。
大家一致的看法是:移情是分析关系中的一个现象,关注的焦点是——移了什么情。
这个涉及到平行关系,为什么防御在这个时候出现。
潜意识里表达了什么含义,因此,完整地来描述移情就是,患者无意识的将自己与早期的某些客体的关系或情感反应方式、爱、依靠、性吸引、嫉妒、挫折、怨恨等(在治疗师身上的重现,曾经的心理经历包括创伤被唤醒,生动的反映至治疗师身上)。
咨访之间每周见一面,或者密集式治疗,一周见四到六次,咨询师肯定会被来访者投射成早年的某个人。
在治疗设置中,治疗师本身就是一个“药引子”,肯定会引发出来访者早年的爱恨情仇,所以对移情的分析和处理,是精神分析治疗主要的过程和载体。
也就是说整个精神分析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呈现、澄清和处理移情的过程,这是精神分析的主要技术。
当移情出现见诸行动时,需要督导和转介,咨询师甚至会期待此时此地移情的产生。
移情的目的就是要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在咨询师身上希望能够得到补偿,早年未得到满足,成年后别人再对他怎么好,也不会让他心理感到满足,他渴望的是理想化的妈妈,所以他一定会对咨询师有所抱怨。
移情的特点:1、是过去客体关系的重复;2、移情总是不恰当的,指的是把移情当真就是不恰当的,他重复的是过去的客体关系,当做见诸行动,真实的去回应也是不恰当的。
3、目的总是愿望的满足,在当下的客体上,去满足早年的缺失。
4、移情的对象,总是过去的客体。
5、移情本质上是潜意识的。
6、所有人都有移情。
只要有人际关系,就有移情,在咨访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里面,最容易产生移情。
被领导和老师批评,会感觉特别的委屈,还有宗教领袖跟教主之间,也很容易有强烈的移情。
同理反移情投射认同
同理反移情投射认同同理、反移情、投射认同作者: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李孟潮发布时间:2007-10-26查阅次数:45 次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1.导言回顾精神分析中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理论家的争论其实并不在同一个水平上。
一般来说,不支持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具备存在意义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是反对派——倾向于把投射性认同看作是一个描述个体内心变化的防御机制。
在把这个概念和精神分析中其他已有的防御机制概念比较之后,自然会发现,投射性认同的确没有什么新意的。
另外一派,支持派共有的特点是把投射性认同当作一种双人现象来对待,那么,其存在意义自然不言而喻,这是精神分析历史上开始从系统的角度来观察心理治疗。
这种视界转换将会最终彻底颠覆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构架,如最近崭露头角的关系治疗(relational treatment )学派,其理论基础便是建构主义、系统论、佛学心理学、福柯等等,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大相径庭。
这种争论的起源在于Bion的工作,他用“容纳者”模型把克莱因晚期含混的有关投射认同的双人理论推向了一个极端,一个“弥纶天地之道”、“广大悉备”的极端。
在其模型中,治疗和治疗关系变成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种宏大叙事的统摄万物的引力自然让很多分析师趋之若鹜。
自然他便会提出投射认同正常化的观点,并提出这是前语言期的母子沟通。
其沟通的主要成分是“对死的恐惧”传递给母亲,让母亲帮助婴儿处理死本能,然后用婴儿能够承担的方式回收。
(Bion 1959, 1962, 1963, 1965, 1970, 1977, 1992)前语言期,这才是投射认同的两派争论的焦点,其实投射认同这个术语的反对派在这个时期看到的个体内部的自恋认同,而支持派看到的是两人系统中的一方投射,另一方认同。
如果我们把投射认同定位为双人系统中无意识交流的一个基本单位的话,就不免要考察治疗关系这个两人系统中的投射认同。
心理咨询中的移情与反移情处理
心理咨询中的移情与反移情处理移情与反移情是心理咨询中常见的一个心理现象。
对移情与反移情的认识、警觉及处理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技术问题,通过几年的心理咨询实践,有如下见解。
弗洛伊德认为:移请是全部人际关系中,移情反应在本质上是过去客体关系的再现。
其最初的客体是儿童早年中重要人物,如:父母、父母的替代者。
移情反应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
1 正移情在咨询关系中最常见,来访者往往很容易在心理咨询室这个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移情。
移情的方式有(1)把心理咨询医生当成自己的父母;(2)其他监护人,如爷爷、奶奶、保姆;(3)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4)当成自己向往的性对象。
这四种方式中第一第四两种方式最易出现。
2 负移情在心理咨询中一般很少见,至少是在治疗的初期不存在负移情,治疗中会出现负移情,负移情出现后,治疗关系不巩固的情况下易出现脱落,如果治疗关系相对巩固,可能会出现脱落一段时间,又主动恢复治疗关系,咨询继续进行,一般此种情况更有利于治疗的效果。
反移情是指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移情。
分为两种形式:1、一致性:即与来访者的移情相吻合,一是来访者将治疗师看成是父母,治疗师将来访者看成是子女。
二是来访者对治疗师产生恋人般的感情,治疗师也对来访者产生恋人般的感情。
2、互补性:咨询师所表现出来的部分正是来访者父母或监护人所具有的特征,也是来访者所期待的东西。
移情与反移情所产生的原因,用人际吸引理论来解释,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受人喜爱的主要是:1、信仰与利益与自己相同人,有技术、有能力、有成就的人。
2、具有令人崇拜或愉快品质的人,如忠诚、理解、诚实、善良的人。
3、喜欢自己的人。
章志光在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中说:总结社会学家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是在于熟悉、吸引人的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喜爱与爱情等方面。
移情与反移情的作用:移情很好地处理和应用,有利于咨询工作的深入,反移情对治疗有妨碍作用,需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移情与反移情的理解与应用
27
借助治疗(咨询)设置来检验反移情
咨询师在治疗时间以外的行为 每次治疗前自己做了哪些准备?如是否早早来到治疗室等 候?是否刻意将治疗室整理一下?是把两个沙収乊间的距 离调近还是调进?是否特别注意自己的収型和服饰? 治疗结束治疗师做些什么?病人离去后,治疗师是立即出 门去做其他事,还是独自留在治疗室里?是在沉思?还是 觉得像是卸下沉重的盔甲乘机喘口气? 两次治疗间期里是否还思考不病人有关的问题?考虑哪些 病人的问题?考虑哪些问题?在什么情冴下使自己想起了 这些问题?自己有哪些感叐?
2
移情Transference 什么是移情? 是求助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 戒态度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幵相应地做出一些 行为。 収生移情时,求助者过去未曾解决的问题会使他们 对治疗者的知觉和反应斱式产生发形,这些未曾解 决的问题根源亍求助者过去的人际关系,而现在又 直接指向了治疗者。
23
借助治疗(咨询)设置来检验反移情
不设置框架吻合 超出设置 未满足设置
24
借助治疗(咨询)设置来检验反移情
一.时间设置 来访者连到戒未到:你感到愤怒,还是担心? 是松口气,还是若有所失? 治疗师感到治疗时间特别长戒特别短 每次治疗是否经常超过时间? (这样情冴是偶然的还是经常的?是病人的原因?还是治疗师自己的 原因?为什么病人总是在接近结束时谈及令治疗师感兴趣的事?究竟 是谁能从其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是咨询师自己有内疚感,希望通过 延长治疗时间对病人做些弥补,还是因为担心如果丌让病人说下去病 人就会丌满?)
14
移情解释的原则总结
1.温和的正移情的间接表现最丌需要关注 2.而强烈的负移情的直接表现最需要关注 “移情阻抗”的概念(正移情也有可能阻碍治疗):
移情和反移情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与移情和反移情相关的文章,了解其概念、特征、相互关系和区别、发生及发展的过程、在咨询中的作用、移情的影响因素、移情主要类型和原因、对移情的处理方法、移情和反移情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关键词】移情反移情精神分析的许多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基本技术——自由联想、移情分析和梦的分析一直延用至今,没有大的变动。
我们对移情和反移情特别感兴趣。
查阅以往的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关于移情和反移情的文章有很多,但是,没有对移情和反移情进行一个综合的概括。
那么,本文就移情和反移情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研究,以便对移情和反移情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1、移情与反移情的概念及特征:1.1移情的概念经典传统的概念源于Freud,认为移情是病人经过自由联想,将儿童早期所受挫折或创伤(真实的或幻想的)及其所带有的强烈情绪逐渐暴露出来,向外发泄,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治疗者的身上,治疗者即变成了患者爱或恨的对象,其强烈程度亦是早年情况的复制。
弗洛伊德认为移情是全部的人际关系,即在童年时与重要他人的经历会影响日常交往。
实验证明,移情会在潜意识中被激活,即人们会在对生命中重要他人的阈下表征的基础之上,做出关于某个陌生人的推理。
安娜·弗洛伊德提出,移情是指“病人由他与治疗师的关系所引起的冲动性体验,这些体验并不是由于治疗场景所造成的,而是起源于病人早期的客体关系”。
1.2移情的特征移情包含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
即移情是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
这是一种替代的或间接的情绪反应能力,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
1.3反移情的概念反移情则是治疗者对病人移情的无意识反应。
Freud认为反移情对治疗有不良影响,治疗者应努力克服它。
整合的观点认为,移情是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者重现过去的依赖反应,是潜意识的个体活动。
表现为联想、情感、欲望、想象、幻想、感知和认知图式的重建,以图解释否认或压抑经历。
一致性反移情和互补性反移情概述
1一致性认同建立在内摄和投射的基础上。
换句话说,建立在位于内在的外在客体的共鸣基础上,建立在把属于另一个人的东西当作是自己的东西的认识之上(“你的这部分是我”),建立在自己的东西等同于属于另一个人的东西的等式之上(“我的这部分是我”)。
互补性认同(complementary identifications)有着相同的固有过程,但是互补性认同涉及的是病人的客体。
分析师人格各部分之间的冲突越大,他在整体上进行一致性认同的困难就越大。
2患者将分析师看作是一个内在的(被投射的)客体,因此分析师感觉自己也是那个内在的(被投射的)客体,这一事实产生了互补性认同;也就是说,他用这个客体认同了他自己。
互补性认同与一致性认同的命运密切相关:当分析师无法进行一致性认同,并且拒接它们时,某些互补性认同似乎就会变得更加强烈。
很明显,分析师拒绝自身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倾向(例如拒绝自己的攻击性)可能导致分析师拒绝病人的攻击性(从而导致了一致性认同失败),而且,这一情景导致了分析师更多的互补性认同——互补性认同于病人的攻击性所针对的拒绝客体。
3目前使用的术语“反移情”一词只适用于互补性认同;也就是说,适用于分析师的那些心理过程,因为他觉得自己充当了、并部分认同于病人的内在客体,于是病人就成为了分析师内在的(被投射的)客体。
通常而言,被排除在反移情概念之外的,是一致的认同——分析师的那些心理内容是因为分析师成功地共情病人而得以产生,而这些内容真正反映和再现了后者的心理内容。
也许我们最好要遵循这种处理(usage),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这么做是不明智的。
首先,一些作者会把一致性认同纳入反移情概念之中。
因此,我们面临着一种选择,即,是从这一术语开始着手,还是同意这个广义的术语。
由于各种原因,更广义的意义可以是优先选择的。
如果我们认为分析师的一致认同(即,分析师的“理解”)是他过去自我历程的再现,特别是他自己婴儿期的再现,而且这种再现或再体验借助于对病人刺激的反应得以完成,那么,我们就会更愿意将一致性的认同包含在反移情的概念之中。
09 再谈移情反移情
09 再谈移情反移情其实啊,看心理医生是这样一个过程。
1、在我小时候,曾经被不恰当的对待过,然后就形成了有问题的人格。
2、我试图改变我这样的人格,我就去找一个专业做这个事情的人,希望他能够恰当的对待我。
3、在我跟心理医生的关系中间,我的潜意识会不知不觉的诱导他像我的父母或者其他人一样不恰当的对待自己。
4、心理医生要顶住被勾引不恰当的对待这个人的压力,坚决的不要不恰当的对待这个人。
刚才这四句话,实际上把移情和反移情全都说了。
举例:一个中年男人来找我咨询,他是惊恐障碍,具体来说就是经常的惊恐发作。
比如说,他走在大街上面,有很多人在他旁边走过的时候,他就有一种濒死感,就觉得自己马上要心跳停止或是脑中风倒下去,而周围都是陌生人,没有人管他。
在他不断的向我描述他怕死的这些经历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烦了,然后我就把他训斥了一顿。
我说“你想我呈现的就是一个胆小鬼的形象,一个男人如此怕死,这个真的会让别人瞧不起你,而且你自己都会瞧不起你自己,死了就死了嘛,有什么了不起,像你这样子成天在那里怕自己死了,真的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然后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我在一边说这个话的时候,有另外一个声音告诉我说,你刚才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但是我还是没有办法克制,我当时要训斥他的那种冲动。
我刚才就是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再重复一下刚才我说的那个四个过程。
第一,这个中年男人在小时候,曾经被不恰当的对待过,怎么不恰当呢?就是,他父亲是军人,军人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求自己勇敢,他父亲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勇敢,所以他把这些不勇敢投射到他儿子身上,然后每天都指责儿子说,你怎么这么胆小,你长大之后会变成一个懦夫,你贪生怕死,活在这个世界上面没什么作用。
在长年的被这样暗示之下,这个病人呢,就真的变成一个怕死的人,经常有惊恐发作的症状。
也许这个病人的潜意识会觉得,我并不是这样的人,我之所以变成一个怯懦的人,是因为爸爸需要我变成一个怯懦的人,以衬托他的勇敢,所以他想找一个心理治疗师,让治疗师帮助自己看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精分★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座》听课笔记
《扪心问诊》以心理治疗为剧情的切入点,主要采取对话的形式展开剧情,对话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保罗的患者们大曝隐私,对保罗敞开心扉的倾诉内心的苦恼,观众们完全可以被谈话的内容所牵动,因为剧集中的每一段对话都足以使你震惊。
剧集的表现形式也并不单一,除了每集更换一位顾客之外,保罗自己也要进行心理咨询,这样观众们就可以看到当心理医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该怎么办?随着剧情的深入,保罗也渐渐变得不在自信,他也开始动摇了心理防线,与各式各样的病人产生了心理纠葛和矛盾。
第一季43第二季35第三季28张松老师《精神分析讲座》听课笔记(1~12课)张松,许昌学院教授,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职业心理咨询师;职业兴趣是精神分析。
1990年涉足心理咨询,1996年创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目前(2013年5月)累计心理咨询实践经验达6500小时以上;已成功带教精神分析训练小组30个,约1500个小时以上;累计精神分析训练、督导共计400小时以上;经历精神分析取向个人体验200小时。
联系方式QQ:320308859邮箱:***************教学博客:/xinlizhiliaoag8708精分博客:/ag8708第一讲什么是精神分析Ⅰ本讲课内容提要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二、精神分析的两大魅力1、精神分析的魅力之一是这把刀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底层2、精神分析另外一个魅力是它的辩证性三、精分是什么?1、对精分的态度2、精神分析的本土化3、怎样学习精神分析?4、对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取向的简短评论四、精神分析的历史——驱力理论;客体;自体心理学Ⅱ具体授课内容一、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精神分析”如果对这个词做自由联想会想到什么?头脑中的意象是什么?从学员反馈的情况来看,学员的理性反映比较多。
张老师的内容——中德培训、武汉中德医院、施其嘉的大烟斗、椅子、老外来培训的情景。
精神分析研究对象是潜意识。
潜意识对来访者来“内心深处”、“心劲”、“心理能量”可能比较容易被接受。
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的定义
案主移情的原因 主要在于案主的过去经验以及心理冲突。可能源于
案主童年与关键人物关系的体验,他(她)在童年 期与父母或重要他人的人际关系灿在未能处理妥当 的问题,在服务过程中,当工作者勾起案主过去经 验或触动了案主心中尚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时,移情 就发生了。
移情的表征
1、以纠缠和依赖方式与工作者往来,或是过分寻 求赞美与安慰。
移情的定义
正移情
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 ,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 情,表现的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 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 虽然病情有所好转但来诊的次数却越来越频繁,特 别是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要咨询师给他出主意,表现 出无限信任,甚至关心咨询师的衣食住行和家庭生 活。
者表现出特殊超常的关心和注意或反感和厌烦等反 常情绪,多是发生了反移情。
2
反移情的定义
反移情的影响 积极影响。对咨询者而言:更多的自我认识,促进
自我探索,提高技能。对来访者而言:更多的了解 潜意识与自己问题行为。 消极影响。对咨询者:偏离中立立场、情绪反应。 对来访者:不当反应相互作用,使来访者感到不知 所措、委屈甚至抗拒。
7
反移情的定义
十三项自我反思检测表 11、当案主未依约前来机构会谈,我的情绪反应是不
是过度?这种过度的反应是不是意味着对自己的专 业知识和技术不足的反应? 12、当案主应终止辅导或转案到其他机构时,为何自 己不愿意让案主走? 13、是否利用案主满足自己个人的需求,或反而让案 主利用了自己?
8
移情的定义
而问那些问题?
5
反移情的定义
十三项自我反思检测表
6、为什么要做出此种劝告?是为了符合案主的期待或是工 作者自作聪明?
_共情_与_反移情_的比较_吴芳
2005:111. 〔3〕Egan G. 高 明 的 心 理 助 人 者. 上 海: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1999:150. 〔4〕 鲁 文 .心 理 咨 询 导 论 .北 京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2000:187. 〔5〕 车 文 博 . 心 理 治 疗 手 册 . 长 春 : 吉 林 人 民 出 版 社 ,1990:100-
反移情是和移情相对的概念,在出现之初就打上了深
- 31 -
深的精神分析的烙印.这一概念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 架之下的,与治疗师自己的早年经历、潜意识冲突有着紧密 联系.治疗师可以通过反移情建立一座与病人潜意识沟通的 桥梁,但前提是治疗师可以很好的觉察和分析自己的反移 情.否则反移情不但对治疗没有帮助作用,反而会阻碍治疗 进程和发展. 3.1.2 二者所处的意识层面不同.尽管以人为中心的疗法不 赞同意识、潜意识的划分,但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考察,共情 无疑是属于意识层面的.咨询员在咨询过程中会主动的运用 共情的技术推动咨询进程的发展.在共情的过程中,咨询员 对于共情本身也有着明确的觉察. 作为一种技术和能力,咨 询员本身还需要不断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践中去更好的 掌握它.总之,共情过程是在意识的指导、参与下完成的,并 不是一个无法觉察的自动化的过程.
然而,共情和反移情并不总是对治疗起到促进作用.如 果咨询者只能在 Carkhuff 的 1、2 水平上共情,治疗师无法 很好的处理自己的反移情,那么此时的共情和反移情就会 治疗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有可能摧毁之前建立起的 治疗关系,使得治疗无果而终. 3.2.4 二者在实践领域有时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现代一些 精神分析学者认为,一致性的反移情就是治疗师与病人情 感态度发生的共情. 即便这样看待共情和反移情有些偏颇, 但无法否认的是在一致性的反移情的过程当中,治疗师和 病人是很容易共情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反移情中包含着治 疗师对病人的准确共情,而共情又是在反移情的状态下孕 育出来的.这就实现了共情和反移情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作者:彭聪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概念诞生于精神分析系统,弗洛伊德最初把反移情视作“分析师自由理解病人的一个障碍”,他认为分析师的反移情就如同病人的阻抗。
但随着鲍拉·海曼(Paula Heimann)关于反移情的文章不断发表并提出反移情的实际价值—用来作为分析病人问题的最初线索,从此有关反移情的研究就成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现如今反移情的应用早已不局限于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治疗,在支持性心理治疗、短程心理治疗以及心理咨询中,反移情均被认为是丰富的信息源,是理解来访者的媒介。
那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如何准确识别和恰当应对反移情是需要咨询师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1反移情的概念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是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情感反应。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反移情”那个反字,很容易造成误解,有些人会把反移情理解成“对方移情出来了,我们要反对他”。
反移情是表示方向上和移情相反,而不是表示反抗或反对移情。
下面结合咨询的案例具体谈谈反移情的类型以及如何在咨询情境中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2反移情的类型反移情常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致性反移情和互补性反移情。
一致性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对患者情感状态的认同,互补性反移情则是指咨询师对患者过去客体(通常是父母)情感状态的认同[3]。
比如说一位20多岁的女性求助者不断指责咨询师过于冷漠,根本就不关心她。
咨询师对此感到很受伤和不被理解。
并且对咨询工作产生了防御,用批评和指责来进行还击。
随着咨询的深入,求助者道出了她在家里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和关心,也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尤其是她爸爸。
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心中唤起的被贬低和不被理解的感觉就是一致性反移情;咨询师不自觉地用批评和指责求助者来进行还击,那么他所产生的就是互补性反移情,咨询师此刻扮演了父亲批评性的角色。
一致性反移情
首页> 心理学者> 徐钧一致性反移情、神入、共情、包容徐钧当客体关系理论为主导的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进入中国之后,由于之前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在中国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几个概念值得被关注及澄清。
这几个概念就是一致性反移情(或称一致性认同的反移情,拉克尔)、神入(科胡特式的)、共情(罗杰斯式的)、包容(比昂),对此我利用第三期中德班的机会与瑞士和德国的精神分析家Andrea等等教师作了交流和澄清,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受这些内容。
一致性反移情和共情一致性反移情(或称一致性认同的反移情),是由阿根挺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克尔(Racker)于1968年,在其著作《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中提出(《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P134——135),拉克尔(Racker)指出:“一致性认同类似共鸣(虽然不是共鸣),当我们看见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时,我们可能感到悲伤。
这种悲伤是和那个孩子的自体相符合或类似的。
那个小孩这时候也感到悲伤。
由于看到那个小孩的人认同和感受到那个小孩的悲伤,这在彼此的自体感受上是一致或类似的,那就是一致性反移情。
”共情,似乎是罗杰斯的专利,他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包含着几个方面的情况。
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在他后期一篇论文中他又强调说,“促进人际关系的要素是同情心的了解,就是说,治疗师必须具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能力,很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的个人经验,并能体会到当事人所表达的内容,只要进行得顺利,治疗师不但能够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所要澄清的各项意义,甚至他在下意识里对情况一目了然。
”对于共情的强调还包括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观点。
科胡特与罗杰斯共情定义的不同在后面讨论。
在德国和瑞士精神分析教师的回答中,他们认为一致性反移情和共情的内涵是相同的,虽然不同的作者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致性反移情更加属于理性的表达方式,而共情则是从感性上所作的阐述。
『当代精神分析导论』?第五章移情与反移情4
『当代精神分析导论』?第五章移情与反移情4反移情、同理、与投射-认同所谓投射-认同系患者将无法接纳的“部分自我”投射到分析师身上,而分析师不自觉地认同了这些部分,然后开始出现与这些部分相一致的感觉和行为。
很明显地,这个历程的第一步近似移情,而第二步则与反移情有关。
Racker(1953,1957,1968)进一步地连结这两个概念,并提出互补反移情(complementary countertransferences)和一致反移情(concordantcountertransferences)两个不同的概念。
“互补反移情”是患者将分析师当成了他早年关系里的一个客体,而引发的情绪,这个概念非常接近投射-认同。
“一致反移情”则是一种同理的反应,它来自于分析师和他的患者之间的共鸣,而不是投射-认同的结果。
与“一致反移情”有关的是“情感同调”(affective attunement)、同理(empathy)、镜映(mirroring),以及一般人际关系中会出现的情感认同(此种情感认同不是投射)。
正如Money-Kyrle(1956)也认为“正常反移情”(normal countertransference)是“同理”的同义词,虽然Money-Kyrle把这个概念与瞬间投射和内摄历程联想在一起,不过,他并未清楚地说明同理反应或分享情感状态是怎么一回事。
斯特恩Stern(1985)则由母亲和婴儿之间,说患者与分析师之间的“情感同调”谈分析师与患者互动的过程,亦即,母亲(分析师)“读出”(read)孩子(患者)的行为和反应;并以互补的方式做反应;这些反应再被孩子(患者)“读出”。
双方在互动时,彼此都能成受到无言的沟通,且都有了被了解的感受。
“情感同调”和“同理”虽然都有情绪共鸣(emotional resonance)的特质,但二者却非完全相等(霍夫曼Hoffman 1978)。
“情感同调”发生于意识之外,而“同理”则是一种认知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页> 心理学者> 徐钧
一致性反移情、神入、共情、包容
徐钧
当客体关系理论为主导的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进入中国之后,由于之前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在中国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几个概念值得被关注及澄清。
这几个概念就是一致性反移情(或称一致性认同的反移情,拉克尔)、神入(科胡特式的)、共情(罗杰斯式的)、包容(比昂),对此我利用第三期中德班的机会与瑞士和德国的精神分析家Andrea等等教师作了交流和澄清,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受这些内容。
一致性反移情和共情
一致性反移情(或称一致性认同的反移情),是由阿根挺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克尔(Racker)于1968年,在其著作《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中提出(《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P134——135),拉克尔(Racker)指出:“一致性认同类似共鸣(虽然不是共鸣),当我们看见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时,我们可能感到悲伤。
这种悲伤是和那个孩子的自体相符合或类似的。
那个小孩这时候也感到悲伤。
由于看到那个小孩的人认同和感受到那个小孩的悲伤,这在彼此的自体感受上是一致或类似的,那就是一致性反移情。
”
共情,似乎是罗杰斯的专利,他曾这么定义,“所谓的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包含着几个方面的情况。
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
在他后期一篇论文中他又强调说,“促进人际关系的要素是同情心的了解,就是说,治疗师必须具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能力,很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的个人经验,并能体会到当事人所表达的内容,只要进行得顺利,治疗师不但能够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所要澄清的各项意义,甚至他在下意识里对情况一目了然。
”
对于共情的强调还包括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观点。
科胡特与罗杰斯共情定义的不同在后面讨论。
在德国和瑞士精神分析教师的回答中,他们认为一致性反移情和共情的内涵是相同的,虽然不同的作者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致性反移情更加属于理性的表达方式,而共情则是从感性上所作的阐述。
但我这里觉得需要补充的是,似乎一致性反移情似乎是被动引起的,而共情似乎是更多主动性体验的。
而实际情况中,一致性反移情在一些来访者的负面移情中可能有被来访者的情绪同步调的感受所控制住的情况,而未必对此有觉察。
例如来访者的焦虑引起了治疗师的焦虑感,这可以说是一致性的反移情,但还没有到达共情的阶段,而治疗师未必能够觉察这一焦虑来自来访者的自体而去共情。
但共情在咨询过程中似乎能够扮演一更主动和建设性的去体验来访者的角色,心理治疗师似乎能够直接去理解来访者的处境以进入来访者的自我,到达对来访者的
感动并促进其生命力的复活。
共情和包容
包容的概念来自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中克莱茵和比昂的贡献,它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似乎是牵连在一起的。
包容的概念是儿童或来访者把自身无法处理的原始冲动和焦虑的“贝塔元素”投射给作为客体对象的母亲或心理治疗师,母亲或心理治疗师通过“阿尔法功能”,容纳、保留、吸收、并净化这些被投射进来的这些带有毒素“贝塔元素”,并将已经净化为无毒的“贝塔元素”返回给儿童或来访者,儿童或来访者内化这些自己当初投射出去、并被母亲或心理治疗师的阿尔法功能加工过了的元素,成为自己内部的自体表象与客体表象,进而形成儿童或来访者的心理结构。
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最终完成对于心理结构的塑形,塑造儿童或来访者的内部世界和心理现实。
这之中的母亲或心理治疗师,就是一种容器(container)。
反之,儿童或来访者把自身无法处理的原始冲动和焦虑的“贝塔元素”投射给作为客体对象的母亲或心理治疗师,而母亲或心理治疗师无法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容纳和包容这一被投射入的原始冲动和焦虑时,就可能会产生与来访者的潜意识合谋或者行动化。
例如为了降低内心无法承受焦虑,而给来访者建议或者治疗师自己发生某种形式突破设置的付诸行动,或者攻击来访者等等。
这些都是心理治疗师无法包容的表现。
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的本质,就是分析家作为一个容器,接受并加工患者的无法忍受或接纳、并投射给分析师的心理内容,然后患者再将被分析师容器转化加工过的内容内化的过程。
在精神分析过程中,这种过程不断重复,使患者的内心世界发生改变。
哈米尔顿在其著作中强调,包容的功能首先是心理治疗师自己的,这一治疗师自己的包容功能吸收和净化了被投射过来具有毒素的能量,经过自己的净化,然后反馈给来访者以净化的能量。
最后心理治疗师的“容器”就内化到来访者的心理功能中,而使之能够有能力净化那些毒性情感因之精神健康的生活。
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也看到精神分析家或心理治疗师本身如果能够再参加临床实践前接受一些分析式体验的训练是何等重要。
在包容的定义中,显然没有“认同”来访者情绪,如果产生了认同,那就不可能再产生净化的功能。
包容以为着更恰当的吸收了情绪并作出适当的回应。
而共情和一致性反移情则是建立在认同来访者情感上的了解。
它们属于不同面向和不同治疗时间点的观点。
在来访者使用投射性认同机制时,心理治疗师的内心因为基础于人类普遍的情绪机制而被激起各种情绪,特别是负面的情绪,这时候通过对于来访者客体关系的领悟,而吸收这些被投射进来的毒素,并在随后的诠释而包容的反馈来访者。
在这里我们是不产生对此负性情绪的认同的,认同的情况可能产生我们跟随这些被激发情感的行动,而和来访者共演一出客体关系戏剧的情况,这也就和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因之困扰的问题关系表现一样而失去治疗的意义。
心理治疗师的投射性反认同意味着成就了一种与来访者潜意识的合谋,被来访者的潜意识所操控,并因此障碍来访者意识的痊愈进展。
或许在包容之后,我们从新的角度去整个的理解来访者这个个体,这时候可能会有共情的
认同,对于来访者作为个体的同情之心。
当然在不同的疗法或者不同的风格取向中,包容和共情展现他们的不同,但不能混淆为一谈。
在德国和瑞士精神分析家那里的答案也是如此,认同与不认同是区分共情和包容的最大关键点。
神入(科胡特式的)与共情(罗杰斯式的)
这两个词其实都是共情,神入(科胡特式的)与共情(罗杰斯式的)也有着不同,科胡特认为他所强调的神入首先是一种对于来访者的科学观察,进而基础于这一观察而在临床实践中对来访者的自体的三个极进行共情。
他和罗杰斯共情方式的不同,似乎在于他更有指向性和结构性,也区分了如果通过移情进行诊断以明确来访者自体缺陷的方向,并随之作为自体客体而有的放矢的神入来访者的自体。
科胡特的共情是一种基础于观察的神入共情,它是中性或更具有理性色彩的且目标性明确的共情。
罗杰斯虽然在共情上多有强调,但他更多是更感性和更无规则性的共情,有时候所谓的“共情”有可能是来自心理治疗师自身情结的反移情投射。
因此他的共情似乎共多是呈现一种主动和主观色彩的。
或许罗杰斯本人的共情是高超的,但要人人都作到罗杰斯的那一方式却是艰难的。
自体心理学的发展和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的衰弱代表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区别。
区分以上几个概念的面向是十分重要的,它牵涉到理论的使用和实践中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