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合集下载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设计(高三年级复习课历史必修二)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卫然一、学习目标1.了解大众传媒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2.了解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4.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大众传媒的含义、发展历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2.图示法:通过展示各种大众传媒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上大众传媒的变迁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本课时为复习课,共2课时,建议用时1课时。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大众传媒的含义和发展历程。

(2)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大众传媒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众传媒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并提问:大众传媒的定义是什么?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讲授新课:(1)大众传媒的含义和发展历程提问:大众传媒的含义是什么?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讲解:大众传媒是指以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为代表的各种信息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报纸时代(17世纪至19世纪初)这个时期,报纸是最早出现的大众传媒形式之一。

报纸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受众面广。

第二阶段:广播、电视时代(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广播和电视的出现,极大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广播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

电视的特点是图像、声音并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5.3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5.3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小论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1)论技术进步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
(2)我国大众传媒政策与管理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3)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与角色
(4)从大众传媒变迁看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3)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深入研究大众传媒的某个领域或问题,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2)组织实地考察或采访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大众传媒的现实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开展跨学科学习,如与语文、政治等学科相结合,探讨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政治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讨论后,每组整理出一份讨论报告,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
5.请学生关注近期热点新闻,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通过学习大众传媒的变迁,使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尊重和关注。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大众传媒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大众传媒的定义、功能及变迁过程;不同时期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其代表形式;技术进步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我国大众传媒政策及管理制度的演变。
2.难点:分析技术进步对大众传媒变迁的作用;理解我国大众传媒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变化及其对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大众传媒现象。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4.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2.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3. 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2. 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学生手册和课堂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众传媒方式和内容,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有何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包括传递信息、娱乐、教育、引导舆论等方面。

2. 分析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包括印刷术的发明、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崛起等。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并列举具体例子。

2.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具体案例,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电视剧对观众的塑造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并引发学生对媒体的批判思考。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2. 提出拓展问题: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预测。

六、作业布置(5分钟)请学生写一篇短文,讨论大众传媒对自己的影响,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大众传媒发展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讨论与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和变迁,并分析其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媒体素养。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2 教学内容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众传媒的了解。

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大众传媒的变迁过程。

第二章:传统媒体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2.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传统媒体的了解。

讲解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章:互联网的兴起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3.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互联网的了解。

讲解互联网的兴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四章:社交媒体的崛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4.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了解。

讲解社交媒体的崛起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五章: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2 教学内容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5.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大众传媒未来发展的看法。

讲解大众传媒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数字媒体的普及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2 教学内容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6.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数字媒体的了解。

讲解数字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二、师生互动,重在讲解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主要明确报刊业的发展阶段及作用)
1.发展阶段
2.各阶段作用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业的发展
2.电视的普及发展
3.电视的特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互联网的优势
2.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三、小结(略)
四、习题(巩固与提高)
五、板书(略)
提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认同报刊、电视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明确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串联讲授法;图示法;
情景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
临江市第二中学第三届“育才奖”竞赛课教案
教师演示课件,学生回答问题。在叙述中内化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学生来总结,培养其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时间
2009.4.28








3.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宣传作用
4.电视普及的原因
5.互联网的优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力
目标
了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所起的作用,掌握影视发展过程中标志性事件及特点,了解网络的神奇魅力,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而提高概括比较能力。
课题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媒体的变迁课程设计

大众媒体的变迁课程设计

大众媒体的变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众媒体的历史变迁,掌握不同时期媒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大众媒体的发展历程,理解当前媒体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3. 帮助学生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了解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形式。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类媒体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筛选和评估的素养。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加深对媒体变迁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对媒体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关注媒体变迁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通过媒体变迁的学习,认识到信息传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媒体信息,培养健康、积极的媒体素养。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材,以实际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了解大众媒体变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大众媒体概述:介绍大众媒体的定义、功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关联教材第一章内容。

- 媒体的种类及其特点- 媒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 大众媒体的变迁历程:分析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历程,以及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关联教材第二章内容。

-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 互联网新媒体的诞生及影响3. 当前媒体现状及挑战: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以及新兴媒体的发展机遇,关联教材第三章内容。

-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与合作4. 媒体素养与价值观:强调在媒体变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正确价值观,关联教材第四章内容。

- 媒体素养的含义与培养- 抵制不良媒体信息,树立正确价值观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大众媒体概述第二课时:大众媒体的变迁历程(一)第三课时:大众媒体的变迁历程(二)第四课时:当前媒体现状及挑战第五课时:媒体素养与价值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章节,按照教学进度逐步展开,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和价值观。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

2014-01教学实践《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文/李先卫一、教材地位1.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容。

2.本课选取了中国近现代报刊、广播、影视和互联网这四大媒介,以点带面,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同时揭示出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教学内容1.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认识互联网优势。

过程与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调动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深化知识理解;教师学生互动,共创高效课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四大媒介的学习,感受社会的发展,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传媒人物的学习,激励伟大理想,立志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报刊业、影视业的发展基本史实。

难点: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学生情况1.有利学情(1)本课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浓厚的兴趣。

(2)经过学科训练,在学习能力方面,已经基本掌握阅读课文、查找资料、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等基本的学习方法。

2.问题诊断学生对知识更多的是停留在“知道”和“了解”层面,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对新的史学观点、史学研究方法比较陌生。

四、教学策略合作探究———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材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的视频,引入课堂教学。

设置情境:概念阐释。

引导学生说出四大媒介方式———报刊、广播、影视和互联网。

第一环节:梳理教材,了解知识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一块白板,分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选取五四运动(1919年)以前具有代表性的报刊,梳理其发展史实。

第二组:选取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具有代表性的报刊,梳理其发展史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英文刊——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刊—— 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

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

【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 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3、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4、 改革开放后、。

【对应例题】1、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报业主要创办者是()A.外国在华传教士B. 清朝政府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D. 洋务派2、维新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大量办报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的重视与推动B. 国人休闲方式变化的需要C.宣传维新思想的需要D. 广播电影发展的推动3、报刊的主要功能有()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开启良知④舆论监督A.①②③B. ①②C.①③④D. ①②③④4、我国第一部有声影片()A. 《定军山》B. 《歌女红牡丹》C. 《难夫难妻》D. 《一江春水向东流》5、标志着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是()A. 上海电视台开始试播B.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C. 天津电视台开始试播D. 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播6、从()年连入第一根Internet 专线,到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最全版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最全版

《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案【重点讲解】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难点分析】国内国际大事最快 捷的渠道。

画面比较清晰。

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 用 报纸除了具有 报道新闻的功能外, 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 立言议政和实行舆 论监督等方面,都 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让观众在 较短的时间内得 到充分的视觉和 听觉享受;电影 奇妙的教化功能, 能给观众带来强 烈的情感参与和 情感体验,其特 殊的效果是其他 媒介所无法比拟 的。

用户可以从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 至啲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 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

通过互联网,人们 可以更加主动、更加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 取信息。

影 响最主要的任务 是通过新闻事业影 响人们政治生活, 其次是影响人们经 济生活和文化娱乐 生活。

以报道、记 录、宣传、批判、 形成舆论为内容的 新闻事业的功能, 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它满足知识届"秀 才不出门,便知天 下事”的欲望,对 人们,尤其是知识 界的政治生活有重 大影响。

后来,报 刊上开始登载商业 广告、娱乐信息, 而且比重日益增大, 但新闻活动仍被人 们认为是报刊的主 要特征。

最主要的任 务是满足大众的 文化娱乐生活, 其次是影响人们 政治生活和经济 生活。

影视总是 带有政治导向的, 影响着人们的政 治生活;但其主 要任务是满足大 众的文化娱乐生 活,消磨闲暇时 光,发散剩余能 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下, 影视中夹带大量 商业广告,甚至 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 人们消费,它对 人们经济生活的 影响日益增大。

积极方面:(1)促使知识经济的产 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 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 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 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 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 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 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设计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设计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传媒形式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内容制作等方面的差异,并举例说明。

3. 学生了解我国大众传媒的政策法规,认识到传媒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传媒现象,具备一定的传媒鉴赏和批判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整理和分析大众传媒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和表达,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媒事业的热爱,认识到传媒在传播知识、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增强网络道德观念。

3. 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提高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责任感,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历史与社会学科领域,结合现实生活,关注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

学生特点: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现实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升技能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媒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介绍古代传媒形式,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分析其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探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崛起,对比分析新旧媒体在传播方式、内容制作、受众互动等方面的差异。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我国大众传媒政策法规:讲解我国传媒政策法规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4. 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分析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弘扬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众媒体的变迁课程设计

大众媒体的变迁课程设计

大众媒体的变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众媒体的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媒体形式及其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科技进步对大众媒体发展的影响,分析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与挑战。

3. 学生能够认识我国大众媒体的发展现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大众媒体变迁的资料,提高信息处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大众媒体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学生能够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信息传播,提高网络素养和自我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大众媒体的变迁,认识到媒体在传播信息、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网络和新媒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信息,保护个人隐私。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众媒体的变迁,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媒体素养。

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性和互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时代更好地适应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大众媒体的发展历程- 古代传播方式:甲骨文、竹简、丝绸之路等。

- 近代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 现代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

2. 科技进步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演讲、讨论:探讨科技进步如何影响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

- 案例分析:以电视、互联网为例,分析科技发展对媒体产业的影响。

3. 我国大众媒体发展现状及政策法规- 教材相关章节学习:了解我国大众媒体的发展现状、政策法规。

- 小组讨论:针对媒体政策法规,分析其对社会、个人的影响。

4.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案例分析:以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例,探讨其传播特点、社会影响。

- 小组合作:分析新媒体时代给个人、企业、社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一、背景介绍大众传媒是指广泛传播信息的媒体机构,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供信息,还能够塑造社会舆论和影响公众思想。

本课教案将重点介绍高中历史人教版中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大众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影响;3. 分析历史时期下大众传媒形式的变化和原因。

三、教学内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和分类-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新媒体: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2. 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的发明与报纸的兴起;- 电报、电话的发明与信息传播的加速;- 电视的出现与影视娱乐的兴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的崛起。

3. 大众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影响- 社会舆论的塑造:通过大众传媒,政府和媒体能够向公众传递信息和宣传政策,影响公众思想;- 文化的传播:大众传媒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递给大众,促进文化的交流;- 经济发展的推动:大众传媒行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广告、电影、音乐等产业的繁荣;- 社会组织与凝聚:通过大众传媒,人们可以获得信息、参与社会活动和组织社交网络,加强社会凝聚力。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述法:通过讲述大众传媒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大众传媒的基本知识;2. 图片分析法:通过展示历史时期下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媒体的特点和变化;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大众传媒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辩论。

五、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报纸的历史图片,引起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2. 介绍大众传媒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对大众传媒有一个基本的了解;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总结该时期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对社会变迁的影响;4. 汇报和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5.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汇报,对大众传媒的变迁和影响进行总结和归纳;6. 小结: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众传媒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大众传媒变迁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媒的定义及其分类。

2. 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特点和发展。

3. 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及其影响。

4. 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5. 大众传媒变迁中的问题和挑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新媒体的产生及其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大众传媒变迁中的问题和挑战。

4.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 安排课堂讨论时间和小组活动。

3. 准备相关问题,用于课堂提问和互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大众传媒的发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媒的变迁。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大众传媒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3. 发展历程:介绍传统大众传媒(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4. 新媒体产生:讲解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6. 案例分析: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大众传媒的冲击和影响,如报纸、杂志的数字化转型。

七、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变化。

2.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 总结讨论: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出新媒体对大众传媒的主要影响。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传统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在传播方式、受众范围、传播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高一上册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一上册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高一上册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教师备课直接作用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所以,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上册历史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图表,加深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勇于创新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获得信息?生: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师:很好,这些都属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近代以来,随着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就越来越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

于是大众传媒出现,最先是报刊,随后是广播、电影、电视等相继出现。

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

那么这些大众传媒在中国是如何发展的?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大众传媒的变迁[推进新课]1.报刊业走向繁荣师: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近代以来,作为大众传媒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教学设计《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设计《大众传媒的变迁》
问题设计:电视事业从1958年才起步,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普及率如此高?
请“电视组”为我们介绍一下电视的发展情况。
小结: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反映了中国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实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表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讲述关于电影发明的小故事。
2、展示:电影剧照《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风云儿女》《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红灯记》《代理市长》《红高粱》等。介绍它们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地位和电影题材的变化。
资料引入:2001国家颁布《全国青少年上网公约》
问题设计:国家为什么要颁布《上网公约》;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网络组”汇报展示成果。
1、介绍比尔●盖茨、杨致远、互联网之父——蒂娜●伯纳斯●李。
2、谈一下自己上网的体验。
3、介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影像、动画、声音、文字);传播范围最广;信息量打,交互性强;成本低、效率高、最经济等。
问题设计:同学们对以上人和事了解和熟悉吗?你们是通过哪些途径或渠道知道这些人和事的?
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介绍大众传媒产生的必要性。
众说纷纭:
从师长朋友处得知;听广播;读书籍、报纸杂志;看电视新闻、影视作品;上网等。
从学生所熟知的人物和热点话题入手,自然地将话题引到大众传媒上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布置的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归纳问题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3、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大众传媒的发展变化情况,认识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搜集有关报刊,影视的图片、文字或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各类媒介的特点,思考这些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中历史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5.3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2整体设计本课概述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

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案-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高中历史教案-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什么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刊,主要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情况,《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知识结构: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报刊业走向繁荣本课介绍了哪几种大众媒体形式?(报刊、电影、互联网);教材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作用,列举了一些报刊名称。

【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①等。

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作用: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讨论商情。

【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作用: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作用: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作用: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影视业发展的过程,识记第四媒介神奇的魅力;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中国的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传媒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目前中国有2000多家报纸、9000多种期刊、306家广播电台和369家电视台。

到2002年末,全国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70座,有线电视用户9857万户;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3.3%和94.6%,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

【讲述内容】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Lesson 18 changes of mass media
第18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
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
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
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
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特色教案•两课时】
什么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
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
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
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
而生,大众媒体有哪些主要的方式。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
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三大媒介。

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这两份报刊是中国近代报刊业萌芽时期的报刊之最: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
一份中文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报刊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处于起步阶段。

①《中国丛报》是19世纪30年代在广州出版的一份英文月
刊,主要介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
情况,《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知识结构: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报刊业走向繁荣本课介绍了哪几种大众媒体形式?(报刊、电影、互联网);教材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作用,列举了一些报刊名称。

【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①等。

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作用:这些报刊主要是介绍时事、发表评论或
讨论商情。

【发展阶段】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
多(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作用:且多反映社会
思潮。

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作用: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作用: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
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作用:(1915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中国报
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作用:同国民党控制
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
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纵横
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早期的报刊实际上“报”“刊”不伞的,后来二者才逐渐分离。

刊期短的成为报纸,以日报为主,主
要刊载新闻报道和评论;刊期长的变成杂志,以月刊、周刊为主,主要刊载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

【中国报刊业的繁荣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
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
业性、娱乐性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

◎影视事业的发展
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

不久,电影传到中国。

19xx年,中
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①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
起步。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
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
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涌现出一批著名导演和演员,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际国内大奖。

历史纵横
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
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思潮为主流
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

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
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
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历史纵横
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信号的传播媒介,按传
输方式,可分为“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两种,20世纪早期,最先出现在美、英等西方国家。

中国的广播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主要在上海、北京
等大城市设立广播电台。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广播逐渐成为人
们获取信息的主要电子媒介。

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广
播的传播媒介作用有所降低,但携带方便、覆盖面广等特点,使
广播在我国居民生活中依然占有一定地位。

据统计,到xx年,我
国城乡有收音机五亿台,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3.56%,全国听众12亿。

①《定军山》是第一部国产无声京剧影片,19xx年由
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在北京首映时极为轰动。

电视的出现要比电影和广播晚。

1958年,北京电视台①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最初,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大
城市建有电视台。

即使在这些大城市,受生活水平限制,也只有
少数人拥有电视,电视节目也比较单调。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据中央电视台的调查显示,到xx年,全国电视观众总人数达到10.7亿。

人们最早使用的黑白小电视,如今已被大屏幕高清晰度彩色电视以及液晶电视所取代。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各电视台在节目上
推陈出新,创办了一批内容更加充实,质量大为提高的名牌栏目,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
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一些重大事件和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以及
优秀电视连续剧的播映,吸引了无数观众。

在现代社会中,看电
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都被搬上荧屏。

这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一个镜头。

学思之窗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卫星传
送技术的应用,使电视台的有效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

由于各电视台普遍设立卫星频道,人们选台的余地越来越大,由
原来的几个频道增加到几十个频道。

有线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思考◎除技术因素外,你认为电视普及的因素还有哪些?
①中央电视台前身。

◎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

仅仅过了几年,中国上网用户急剧增加,据统计,到xx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①。

资料回放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
提点: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人们还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
二、学习延伸
做一次社会调查,看哪种媒体对我国高中生的生活影响最大。

本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自的社会调查,切实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家庭生活(用品等)的变化。

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民生百年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学生会亲身感受科技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