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合集下载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与挑战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习俗、传统技艺、语言等,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变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上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1、法律法规的制定中国出台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是文物保护的基础,之后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标准。

2、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如北京故宫、乐山大佛等,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丰富了人类文化多样性。

3、社会关注和重视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政府和民间组织也相继推出了许多保护措施和活动,宣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公众意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1、外来文化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中国,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和消亡的风险,很多年轻人不了解或不愿意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传统的户外娱乐,大力推广,许多传统手艺也日渐式微。

2、土地和保护资金的争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如博物馆、保存设施和人才培养等。

由于土地和资金的争夺,许多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限制,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3、意识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它一度占有的地位,新一代人也可能会逐渐忘记或不再重视传统文化,这将导致很多文化遗产失去自己的传承和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让他们尊重、传承和发展。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具有具体实体形态,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意义的口述、表演、艺术、习俗、技艺等。

对于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保护区、传承人等方式进行保护。

同时,中国政府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以下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政府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习俗和民间艺术等列入名录并予以保护。

这些名录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护,还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

2.传承人培训与保护中国有很多传统技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这些技艺,政府通过资金和培训项目,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传承人。

同时,为了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政府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是指为非遗项目提供专门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物理空间和保护环境。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设立,可以有效保护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介绍一些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现状:1.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旨在保护和促进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公约,各国可以共享经验和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各国建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这些组织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组织提供专业的人才和资金支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3.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也非常活跃,研究者通过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探讨。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策略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策略

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策略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被视为非物质文化财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项目。

非遗文化丰富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非遗文化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保护与传承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入手,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非遗文化保护现状1.非遗项目保护缺乏统筹规划在非遗项目保护中,往往是各机构都在保护着自己所负责的项目,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与互相支持。

这样做的结果是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反而起不到相应的作用,更多的非遗项目得不到保护。

此外,一些文化遗产机构缺乏有效的数据统计和管理,导致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无所适从。

2.传承人才缺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

然而,现在许多传承人已经年事已高,他们所知道的技能和秘诀只有在他们自己的脑中。

这样,如果没有新的传承人接手,这项技术就有可能失传。

而现在的一些青年对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袖手旁观,而当权者又没有为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足够的资源和保障,因此,传承人才的缺乏成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3.现代生活方式对非遗传承产生影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相对于快餐分食和在线购物等这样的现代生活方式来说,非遗文化显得过于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而言,可能根本没有这样的时间去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二、非遗文化传承现状1.非遗文化传承缺乏市场化升级非遗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宣传和推广才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但是,目前大多数传承人已是年事已高,应对现代社会的推广手段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相反,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化运作和升级缺乏,这些方面限制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教育体制不利于非遗文化传承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大多数家长与学校会把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数学、英语和物理等学科上,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显得毫无意义。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成果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成果

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成果近年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为了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我们需要了解保护现状与成果。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遗产的保护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现状:1、存在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现象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乃至整个文化传承体系都面临了非常严重的挑战。

在许多国家,由于长时间的自然或人为破坏,很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已经在千百年中损害严重,甚至已经消失无踪。

为此,在未来的保护工作中,需要更加高效和精准地保护。

2、标注和信息孤岛每一个文化遗产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所有的资料、标注等也都会留下证明文化遗产存在的签名。

但是,在全球范围,很多文化遗产都是信息孤岛,希望保护文化遗产的人一般都很难获取相关的信息。

因此,需要创建一个高效的系统使得文化遗产的信息可以更加快速的进行收集、归档以及交流。

3、落后的保护技术文化遗产大多都处于户外环境中,在恶劣气候、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下将变得更加不易被保护。

但目前人们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和手段依然比较落后,很多地方还依靠传统的品质技术。

这就需要我们研发更多新技术和新手段,让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更具效率和科技含量。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虽然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同时,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以下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概述:1、传统文化的继承力度越来越大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通过各种途径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工作。

在中国,诸如传统绘画、民乐这样的传统文化都有大量的传承者。

在日本,和服、武术等传统文化也在逐步得到保护和传承。

在印度,古老的瑜伽文化被更多人重新重视……这些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

2、保护技术处于飞速发展期虽然许多地方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较为落后,但是在全球范围内,保护技术正在飞速发展。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境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境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境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兵马俑等。

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却面临着很多的困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困境。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足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

但是,由于保护意识的不足,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仍然状况堪忧。

例如,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间,由于“文革”等事件的影响,多少文化遗产被毁坏,流失,或是失落,这也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虽然现在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但是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意识还需要加强。

只有当每个人都重视、热爱和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才能真正做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遗产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机制良好,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但是目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各地基层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缺陷。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也不够,难以有效地预防、抵御和减少风险。

因此,在文化遗产保护上,需要加强管理机制的建设,完善相应保护机构和体制,增强监管力度,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执行能力。

三、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过度近年来,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商业化发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不能过度追求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文化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例如,一些文化旅游项目过于商业化,甚至可以说是把“文化”这个词都糟蹋了,很多文化景点成为赚钱的工具,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是对文化遗产的不尊重和破坏。

文化遗产应该受到妥善保护而不是虚与委蛇,而商业利益也应该在保护之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四、古建筑维护困难古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也是面临很多困难。

古建筑的维护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时间和人力,而一些古建筑的维护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承载者,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一、城市文化遗产的现状城市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建筑、古街区、文化景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例如,_ _ _(城市名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管理和保护。

在文化遗产的利用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尝试将文化遗产与旅游、商业等经济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立博物馆等方式,_ _ _(城市名称)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二、面临的挑战尽管许多城市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1. 经济利益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许多城市在发展经济时,往往忽视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些历史建筑和遗迹被拆除或改建,以便于新项目的建设。

这种情况下,_ _ _(具体实例)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此类行为虽然短期内能带来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损害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2. 公众意识的缺乏目前,许多人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仍然不足。

在一些地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忽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_ _ _(具体举措)可以增加公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 管理机制的不足许多城市在文化遗产的管理上尚缺乏系统的机制。

一方面,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部门资源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保护需求。

因此,建立健全的保护管理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保护与利用的应对策略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城市文化遗产,以下策略值得考虑:1. 制定合理的保护政策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报告一、引言自古以来,人类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各地的文化遗产遭受破坏和消失的威胁日益严重。

因此,本文将对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文化遗产概况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古迹、艺术品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涵盖了语言、传统技艺、节日等。

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名录中列出了一些具有全球意义和普遍价值的代表性遗产。

然而,许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三、文化遗产保护问题1. 自然破坏问题自然破坏是导致文化遗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损毁。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某些文化遗产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海洋侵蚀导致沿海文化遗址的损失。

2. 人为破坏问题人为破坏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盗掘、抢劫文物以及不当的维修和改建等行为,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此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也给文化遗产带来了压力,许多历史建筑被拆除或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侵蚀。

四、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1. 国际机构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全球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之一。

该组织通过认定世界遗产、制定保护准则和开展培训等方式,促进了各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

2. 国家政策与法规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规。

这些政策和法规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并规定了相应的措施和责任。

然而,由于执行力度不够和监管不到位,一些文化遗产依然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3. 教育与公众意识教育和公众意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增强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并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分析现状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价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也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现状和挑战。

本文将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潜在的发展空间。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传承等多个层面。

根据相关数据,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规模已达到数百亿美元,并且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市场规模和潜力值得关注。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市场主体和分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涉及到多个主体的参与和分工,包括政府、文化机构、企业以及民间组织等。

政府在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并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

文化机构负责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展示等。

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推向市场。

民间组织则在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竞争和机会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的发展,竞争也逐渐加剧。

一方面,市场中涉及到的主体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不断上升。

另一方面,市场中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差异化和创新。

然而,市场竞争也带来了机会。

创新技术的应用、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加强,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空间。

市场挑战和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本身就面临着困难和风险,需要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共同发力。

其次,市场中存在着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完善、文化资源开发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监督。

同时,市场竞争也需要相关主体加强合作,通过联合营销和资源共享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对策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农村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习俗和传统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民俗、地理和民族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许多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衰退的危险,亟待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1.传承断裂: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乡差距的拉大,许多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节和传承者断裂,导致文化技艺的失传。

2.文化资源荒废:许多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场所和设施逐渐荒废,缺乏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导致文化资源的丧失。

3.市场需求下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推进,许多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市场需求下降的挑战,文化产品销售困难。

4.意识淡化:随着农村人口外流和城市化的影响,许多农村居民的文化传承意识逐渐淡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意识不强。

5.保护措施不足: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才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重视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高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及文化价值,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 保护传统场所和设施:加大对传统场所和设施的保护力度,修缮和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舞台、剧院、庙宇、村落等场所,完善相关的保护机制和法规。

3. 加强对传承者的支持:政府应当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奖励机制,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扶持,鼓励有资质和意愿的传承者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工作。

4. 引导市场需求:政府可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建立非遗创意产品市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增加非遗传承者的经济收益。

5. 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和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增强非遗传承意识。

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措施

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保护措施世界文化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建筑物、城市、景观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标志和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但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了各种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

本文将从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措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1. 受自然灾害影响自然灾害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大难点,如中国的鼎湖山石窟、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老城、尼泊尔的巴特巴坎王宫遗址等都曾受灾。

2008年汶川地震给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川北属于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之一——中国唯一的书法博物馆文物库房突然坍塌,两两相排的文物柜倒成了一堆碎片。

斯里兰卡斯蒂吉拉雅国家公园、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等自然遗产区受到野火和漫长的干旱的影响,动物数量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给保护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2. 受文化冲突影响一些文化遗产处于冲突地带,如伊拉克瓦西特古迹、叙利亚的亚历山大和巴米扬佛像等都受到战争影响而面临损坏或破坏的风险。

3. 人为破坏人类的经济活动和习惯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破坏因素,如旅游开发、城市化、工业污染、习俗改变等等。

比如印度泰姬陵的黄蜂巢、中国的故宫大门上出现的墨斑,都是人类活动对文化遗产制造的伤害。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1. 国际合作与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组织,以及国际法的规范与保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联合国系统内的文化机构,对文化的国际合作极为重视,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世界遗产公约》,并且不断颁布相关的指南和政策文件。

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由世界遗产委员会主持,各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申报、审查、列举等程序,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 进行科学研究进行科学研究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之一。

各国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创新加强人类文化遗产的识别、保护、管理、传承等工作方法和手段,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区的适度发展,使其适应多样化的客观需求和实践,以科学的手法保护文化遗产,保障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民族、地域和时代特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现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现状分析1.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文物修复、传统技艺传承、文化活动举办等方面。

目前政府的投入依然不足,导致很多文化遗产面临着缺乏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2. 传承人口老化。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老年人,年龄偏大,传承后继乏人,导致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

3. 现代化冲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淘汰和冷落的情况,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对策分析1.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 建立培训机制。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通过启动相关的培训项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来,有效解决传承人口老化的问题。

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校和社会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

4. 引导市场需求。

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例如扶持相关产业发展、举办文化活动等。

5. 制定专门法律。

尽快出台专门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立相关的保护机制和措施。

三、结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对策分析,需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一系列有力的对策,解决目前的存在问题和挑战。

我国_世界文化遗产_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_世界文化遗产_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_世界文化遗产_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一、现状分析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目前,我国已有53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长城、太湖等。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了我国千年文明的瑰宝,是我国的重要城市名片和旅游资源。

然而,目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一些问题:1.遗产保护不到位:有些世界文化遗产遭受了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部分遗产受到损坏甚至毁坏。

例如,近年来一些文物在修复过程中意外受损,引发了舆论关注。

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保护力量和经费投入,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滞后,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与修复。

2.游客过多带来环境压力: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是游客过多也给遗产本身和周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游客涌入导致的环境问题包括垃圾堆积、空气污染、噪音扰民等。

这些问题不仅破坏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也影响到游客的体验。

3.缺乏综合管理:目前,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权力分散,没有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科学的管理机制。

管理机构缺乏协同合作,导致信息不畅通、资源利用不平衡。

例如,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周边的城市建设往往缺乏整体规划,造成了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二、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遗产保护:加大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投入更多的经费和专业人力。

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提升保护力量的专业性和执行力。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提高修复技术,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2.控制游客数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游客数量,比如限制游客进入遗产区的人数,推动合理的游客流量管理。

建立预约制度,平衡游客与世界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加大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游客体验。

3.建立综合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科学的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机构的协同合作能力。

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周边城市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发展。

4.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保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化。

中国非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非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非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遗产,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等。

这些非遗项目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中国非遗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保护力度加大: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加强了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2.传承者的培养:为了传承非遗项目,中国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和社区组织开展了大量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和传习活动,培养了一批批非遗传承者。

3.宣传推广: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宣传推广非遗项目,增强了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关注度。

举办非遗展览、演出、比赛等活动,提升了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商业化发展:一些非遗项目逐渐向商业化发展,通过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经济价值。

这既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传承者提供了经济收入。

发展趋势方面,可以预见以下几点:1.创新传承:非遗传承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传承者需要创新传统技艺,将其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使之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2.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非遗将更多地与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进行交流与对话。

这将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和观众。

3.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将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手段。

通过数字化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非遗项目的远程传播和体验。

4.社区参与:非遗传承需要社区的参与和支持。

未来,将加强社区组织和非遗传承者的合作,通过社区活动和社区教育,增强公众对非遗的认同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非遗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文化遗产保护报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评估

文化遗产保护报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评估

文化遗产保护报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评估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非常重视。

在过去几十年的努力下,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于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瑰宝,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人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与尊重,有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心,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此外,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还可以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的压力导致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破坏和改造。

其次,人力资源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也成为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因素。

此外,对于社会公众的教育和意识提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简单的保留和保存,更重要的是传承与弘扬。

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有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得人们能够从中获得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艺术美感等方面的启迪。

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传承还可以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五、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这不仅能够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然而,如何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又不破坏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六、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口头、书面、行为、技艺、表演和节庆等形式传承并体现人们制定、实践、传承和发展出来的各种文化元素。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现状。

本文将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缺乏专业人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不足,导致学科建设滞后、相关专业人才匮乏,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认知水平不高大部分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对其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甚至有些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消极的态度,认为其已经过时或不重要。

这种认知水平的不高导致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重视,从而影响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3. 技艺传承困难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技艺和手工艺等,而技艺传承的问题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由于现代社会的变革,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传,传承人数减少,这就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对策分析1. 加强教育和宣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门的保护规定和政策支持。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对于非法侵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制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3. 积极推动传承人培养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门的传承人培训机构、设立奖学金、举办招募培训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中来,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研究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研究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保护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任务。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研究。

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1.历史遗产的未来面临威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受到破坏和威胁的风险。

例如,由于过度开发和旅游业的推动,敦煌、卢沟桥等历史文化遗产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2.历史遗产的破损和损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由于技术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许多文物和历史建筑的破损和损坏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例如,几千年前的永乐宫和故宫等建筑,一些文物受到了严重的腐蚀和丢失。

3.保护手段存在不足虽然政府和社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但是保护手段和技术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些博物馆、遗址和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管理者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也存在不足,这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重大的隐患。

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现状1.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难以估量。

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2.历史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严谨的研究方法,例如,通过考古、文献和档案等资源,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同时,还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3D打印等方式,使历史文化遗产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3.跨领域合作的重要性研究历史文化遗产需要跨领域的合作。

有史以来,物理、化学、考古等多个领域都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跨领域合作可以在充分利用各学科资源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三、保护和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们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整个人类文化传承的珍贵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方面,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一些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由于缺乏传承人,逐渐走向衰落。

比如,某些古老的手工技艺,如木雕、竹编等,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年轻人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技艺。

此外,一些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如地方戏曲、曲艺等,由于观众群体的减少和演出市场的萎缩,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乡村和古镇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

一些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也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氛围和意义。

同时,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缺乏认同感,更倾向于追求外来的时尚和潮流。

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层面,虽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力等情况。

资金投入也相对有限,难以满足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需求。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工作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过于注重开发利用,而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的保护。

社会层面,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

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参与保护与传承工作时,更多地是出于商业目的,而不是真正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在传承方式上,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受到了挑战。

现代教育体系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相对较少,导致年轻人缺乏接触和学习的机会。

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

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

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影响着当下的生活,也指引着未来的方向。

然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展现出了新的机遇和希望。

从现状来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区面临着拆除和改造的威胁。

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在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例如,一些古民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这无疑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破坏。

同时,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会对古建筑、古遗址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而一些人为的破坏,如非法盗掘文物、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等行为,更是让文化遗产遭受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再者,资金短缺也是制约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文物的修复、保护设施的建设、人员的培训等。

然而,许多地方政府由于财政紧张,无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一些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此外,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相对薄弱。

很多人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旅游过程中,一些游客不遵守规定,随意触摸、损坏文物,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也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

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和完善,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同时,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通过捐款、志愿服务等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一些企业也开始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投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技术方面,现代科技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全球古迹保护现状

全球古迹保护现状

全球古迹保护现状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世界各地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

然而,尽管国际社会在古迹保护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全球古迹保护的现状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全球古迹保护的主要现状及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保护成就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世界遗产中心,通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执行,成功保护了数以千计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此外,许多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对本国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管理。

面临的挑战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全球古迹保护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 资金不足:许多需要保护的古迹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得到适当的维护和修复。

2. 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战争、恐怖主义等人为因素对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

3. 城市化进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古迹周边环境遭到改变,影响了古迹的原有风貌和文化价值。

4. 旅游开发过度:部分古迹因旅游业的过度开发而面临被破坏的风险,游客过多导致的磨损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国际合作面对这些挑战,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及民间团体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古迹保护工作。

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跨国界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享保护经验。

- 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 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 制定更为严格的旅游管理政策,确保旅游活动不损害古迹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结语总之,全球古迹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任务,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持续的关注和投入,我们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好的保护效果,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传承给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师范大学课程论文马克思主义精神与文化遗产保护姓名:黄红林学号:1203030126 系别:政法系专业:行政学与政治学年级:12级指导教师:2013年11月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2)1、文化遗产保护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化精神 (2)2、文化遗产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精神 (2)3.文化遗产对社会的作用 (3)三、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3)四、结论 (4)五、致谢 (4)摘要人类文化遗产被破坏的事件历历在目,无不让人心痛惋惜。

而我们该怎么去保护现存的文化遗产,才能避免上述悲剧重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与马克思主义精神都肯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重要性。

保护文化遗产,必须从基础做起,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继续绽放华彩。

关键词:文化遗产;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创新前言新浪网报道2012年1月26日,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梁林故居”现已基本被拆掉,只剩门楼旁一小间。

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此前并不知晓故居被拆一事,已责成东城区文委调查。

目前考虑的方案是复建故居,但最终方案还未出炉,整个复建工程需等住户全部搬走才行。

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争议不断,在现代化的今天,难道一切都得现代化?发展就是要破除一切旧事物?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所谓文化遗产,是指人们所承袭的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

就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它集中地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我们今天所必须面对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

这些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

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

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

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

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文化生态、政策环境、行业自身等多方面问题。

1而相关行业与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意识与保护力度的薄弱更让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譬如漳州版“三坊七巷”——文川里走过数百年,而今却面临拆除的危险。

虽然在报道后政府部门有效地将之保护起来,但这件事无疑是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

梁林故居,林白水故居、赵萝蕤与其父亲长住过的四合院遭遇危机,最终都被粗野的推土机连骨带肉全吞噬了。

,到了2005年,北京的名人故居,全市308处,有189户暂未1 节选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新华社北京2月8日列入保护项目,而97户已经被拆除了。

这些历历可见的惨痛教训让我们不得不深刻认识到文化遗已面临到严重威胁。

同样的,受到威胁的除了物质遗产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前两年的端午节韩国申报事件。

而现今遗留的昆曲,东巴文等都已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文化遗产之殇。

二、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1、文化遗产保护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化精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在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一样都是国家综合国力必不可少的要素。

文化是一国文明的体现,而随着经济与现代话的发展,文化产业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而文化遗产则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传统。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化精神相适应的,是目前社会急需热切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同时,为了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这一精神,广西省玉林市文化局认真组织全市文化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动员大家把思想、智慧和行动凝聚到创建“特色岭南文化示范市”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实践中去,奋力推进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提升玉林市公共文化建设水平、艺术精品生产水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和文化产业实力。

广西省玉林市文化局这一举措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潮是相符合的。

2、文化遗产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精神在马克思看来,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各民族文化遗产在保持文化独特性基础上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早已揭示了这一规律。

2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肯定了文化遗产在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莱社会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文化遗产是一种既得的生产力。

是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人们在原有的历史的条件下发展自己,这既是客观发展的要求,也是立足于实际的必要。

脱离了历史基础的发展是空泛的,没有根基的。

马克思曾2鲍展斌,《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经指出,每一代人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他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触到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创造。

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3马克思从来就予以文化遗产高度的重视,科学地对待,在他看来文化遗产不仅是对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的应有表达,而且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和精神营养。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遗产的正确态度和科学理论,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与前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理论,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文化遗产,在当下有不可抗拒的使命。

3、文化遗产对社会的作用文化遗产有很多重要的意义,它更有很多重要的价值。

它是一笔不菲的财产,是历史文化的展现和保存载体,是一种文明存在与发展的证明。

文化遗产既是古代历史的见证,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祖先的成就。

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笔无价的宝藏。

我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留在历史上的证据,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美学,文学,乃至价值观都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传统中吸取精华。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文化遗产也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不可分离: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经济社会的经济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因文化遗产的推动作用而效益渐增。

三、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马克思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即“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保护遗产的同时,我们不止要继承,更多的应该是在保持其原有本质上进行保护方式的创新。

当今社会,民族、国家乃至世界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多是将其列入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再发布法律禁止人们的破坏。

这固然是个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对于像梁林故居,三坊七巷这些在拆前未被列入保护3鲍展斌,《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4刘江,《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继承什么?——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考察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范围的文化遗产而言,更重要的保护应该是来源于个人与政府的共同努力。

保护文化遗产,尤其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政府应加大力度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市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提高其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是最为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2、继承文化传统,在继承的同时积极地创新。

在不改变文化遗产本身传统的前提下为其注入些许现代保护元素,使其具有活力。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责任,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

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6、将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项目结合起来,用文化遗产开辟具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在保护遗产与发展经济方面获得双赢。

总结文化遗产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化石,是历史文化的展现和保存载体,是一种文明存在与发展的证明。

文化遗产既是古代历史的见证,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祖先的成就。

在马克思主义思潮占主流的今天,文化遗产保护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要求。

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创新文化遗产,丰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内涵,传承经典,让梁林故居之殇不再重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